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1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年妇女“冠心病”中隐伏的心理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冠心病虽也可见于中年妇女,但其患病率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男性。而临床上,有发作性胸闷憋气等类似心绞痛的中年妇女则相当常见。其中不少心电图可见非特异性ST-T改变,因而往住被误诊为冠心病,但患者时常用疗法反应不佳。
深入了解病情就能发现,其中隐伏着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医师只有在尽可能地掌握有关情况后,患者病情才可望缓解。
就门诊所见,列举如下几类,以供参考。
一、工作压力
患者41岁。因常感胸闷憋气就诊。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心律72次/min,心电图正常,体重80kg。大学毕业后不久即“下海”经商,经常乘坐飞机。丈失长期住海外。患者最近生意不顺利,感劳累,生活空虚,精神负担极重,自述“将少活10年”。
患者45岁,因突发心前区憋闷于晚20:00时被送入急诊。心电图未见异常,但因不能排除极早期心肌梗塞而留院,查血清酶,并静脉点滴硝酸甘油。经一夜治疗观察。复查结果仍正常。细问病史,患者下午在工作中受了批评,心中十分委屈,刚回家又被丈夫训斥。述后患者大哭一场,随后情绪逐渐平静,症状消失。
二、情绪影响
患者37岁,会计,因接到电脑比赛获奖通知,而突发手心出汗、心悸,呼吸急促、手指及口唇发麻,随即晕倒。忽救中心医生来诊,未发现重要异常。认为与激动有关。又经2家心脏专科医院复查.也均未见异常。患者不放心,后经一位“名中医”诊视,称是“心脏病”,有可能是“心肌梗塞”,且“一旦发生,半小时即可死亡”。患者即感特别紧张,夜不能眠,心悸不安,阵发多汗,不能工作。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无紫绀,心律64次/min,律齐,无杂音;手心多汗,甲状腺不大,无杂音。给予谷维素、氯美扎酮(芬那露)。2周后复查,无异常发现,症状基本消失。实际上本例发病初为呼吸性碱中毒,其后为医源性情绪紧张。
患者49岁,2年来频发心悸、胸闷和心前区不适。曾于外院诊断为冠心病,但多方治疗无效。来我院心内科做系统检查,无冠心病证据。但患者仍不放心,再来就诊。患者表情焦虑,绝经已7年,更年期无类似症状,但近2年来突然频发。细问其发病规律,称在家从事各种劳动时均不发病,却仅于外出购物时发作,特别是路遇熟人与她聊天时就经常发病。原来,患者丈夫有冠心病,2年前在他院做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患者听说一部分人术后会再狭窄,故仍很担心,怕丈矢在家里发生意外无人知道。这就是她外出发病的原因。所以说,真正的冠心病患者不是妻子,却是她的丈夫。
三、家庭变故
患者52岁,半年来频发胸闷憋气被诊断为“冠心病”于外院治疗无效。近来发作较重,尤以夜间为甚。经了解,患者为独生女,因要照顾父母而一直未婚。半年前,其父母相继去世,正值患者更年期。其后常感胸闷憋气,日轻夜重。曾有几次夜间发病,伴恐惧及濒死感,电话请女邻居前来帮助,准备去医院急诊。但邻居到后,因有人在身边说话,患者情绪逐渐安静平稳,并未用药,症状即明显减轻。
患者58岁。机关干部,诉近几个月常于凌展3:00左右醒来,感心悸,不能再入睡。患者表情忧虑,血120/80mmHg,心76次/min,心电图正常。自诉以往为文艺积极分子,但其丈夫于5年前去世后,患者感孤独,不愿与人接触。有医生给其开了氟西汀(百忧解),但因担心副作用,恐不能停药而未服。我们告知她用药一段时期症状缓解后可以停药,建议其开始服用。
四、更年期
患者43岁,近几个月常感心悸出汗。已查甲状腺功能正常,故自疑有冠心病。从事保安工作,常感责任重而精神紧张。5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手术。检查血压110/70mmHg,心律76次/min,心电图正常。述出汗过程为“突然一阵轰热,随即大汗,但很快即消失,且近来{BANNED}时有干燥感。最后解释其为更年期现象,心脏无疾患。
患者50岁。因夜间突发心悸、出汗、晕倒后半小时来急诊,检查血压90/60mmHg,心律120次/min,心电图除心律快外无其他异常。甲状腺不大,无杂音,无震颤。患者述“原在***发射基地工作,可能接触放射线”;38岁绝经,原因不明;现做行政工作;半年来常感心悸,多汗。初步诊断:更年期综合症可能性大,但应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
妇女更年期常有心血管症状。但上述2例均因故提前绝经,以致易患者及医生忽视。
五、其他疾病
患者30岁,因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急诊。血压90/60 mmHg,心律108次/min,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轻度ST-T改变。急诊医生诊断为“冠心病”,嘱转诊心内科。再查发现其有明显的水平性眼球震颤,心电图正常。最后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
患者32岁,农村妇女,因心悸、胸闷、憋气最初被诊断为“冠心病”,但做心电图及平扳运动试验检查结果为阴性。追问病史,患者述其被在外地工作的丈夫传染了性病后,因对丈夫不信任,想离婚但又不放心孩子,故心情十分矛盾,逐渐出现上述症状。最后嘱其尽快去正规医院治疗性病。
以上2例诊断上的缺点是医生不重视病史、体格检查,仅凭主观推论,对青年女性轻易诊断冠心病,是原则性错误。
六、性生活问题
患者51岁,1年前因功能性出血诊断为子宫肌瘤,行子宫及右卵巢切除术,术后常有胸闷憋气发作。曾做心脏科检查,但无异常发现,因患者就诊时表情忧虑,似有“隐情”,嘱其陪诊人员回避后,患者自述因听说{BANNED}时有突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情况,而其丈夫也因亲眼见过妻子手术被取出的带血肌瘤子宫,很受**,故术后夫妻双方对性生活都有很大顾虑。看来,夫妻二人都存在心理障碍。
七、医源性
患者51岁,外企职员,诉低热、心悸1年,严重时感头晕。曾被诊断为“冠心病”服用地奥心血康、复方丹参滴丸等药。夜间因症状加重来急诊,查心律缓慢,心电图有2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但值班医生未重视,一般处理后留观。次日来专科门诊,查血压110/70mmHg,心律72次/min,律齐无杂音。复查电图无传导阻滞。考虑诊断为:心肌炎。予维生素C 0.2g/次,3次/d,定期复查,并着重向患者及家属谈了休息的重要性。4周后复查,患者己无主诉下适,血压、心律、24小时心电监测均正常,表明病情稳定好转。
患者37岁,农村妇女,与丈夫来求加号看病。患者称有“医学专家组”来村“送医送药”,谓其脉微弱,血压很高(160/100mmHg),而花200元买他们的药。患者不愿,未买。但其后胸部不适,气虚。问诊月经等情况一切正常,查血压100/70mmHg,心电图正常。告知,无病。夫妻高兴而去。
另外,尚有些患者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原因夏合存在。
胸闷憋气及心前区不适等是一组常见症状,病因不仅涉及心血管,一些呼吸、消化、骨关节、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疾病也可引起类似表现。有统计表明,最终确诊为冠心病者约仅1/3。冠心病患者以男性居多,女性平均发病比男性晚10年,约70岁男女患病率才相仿。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概况,但面对每个患者,医生又必须做具体分析。中年妇女冠心痛确较少见,但也见过30多岁的急性心肌梗死以及40多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3支血管病交的女患者。因此,既要谨慎地检出其中真正的冠心病患者又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寻找隐伏的其他因素。
从临床表现看,此类患者表情较忧虑或抑郁,症状呈持续性,但时轻时重,一般忙碌时可减经,无事时反加重,常有叹息性呼吸;所述症状、性质、部位不一,左胸背可有压痛点。
从上述病例可知,心理因素的具体内容复杂多样。当其已发展成为愚者就医的主要症状时,患者自身几乎都已艰解脱。其中,有的是由于患者没能意识到两者间的联系,也有的是患者明知病因所在,但属于个人隐私,只有当她对医生有相当程度的信任时才肯袒露。通过倾诉、宣泄,医生劝慰、排解,辅以镇静、解焦虑药物治疗,多能逐渐减轻。
医生本不应勉强患者讲出一些不愿吐露的心理因素,但不了解这些就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和给予针对性处理。为此,医生必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声誉,特别在接诊患者过程中要注意态度严肃而关注,对患者表示同情和理解。只有当患者确认医生诚信可靠。才会自愿说出内心的苦恼。而医生应知患者此时感情脆弱,顾虑甚多,对医生的语言举止都十分敏感。积极的劝解宽慰可以产生良好的疗效,稍有不慎,甚至一点细徽的表情不当也会使患者感到被嘲笑,以致产生相反的作用。此外,医生还应以高尚的医德保护患者隐私,不得以之作为闲谈资料随意散播。
心理问题在短时期内大多只引起机体的某些功能障碍,但如果长期未能被识别和处理,就会成为一种危险因素,导致冠心病或其他器质性疾病。因此,解决心理问通,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医生应深刻认识各种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工作在牡区的全科医生,更应充分发挥贴近和熟悉患者的优势,掌握并帮助解决其可能存在的这类问题。

(《曾昭耆:病例故事》)
头像被屏蔽
2# 沙发
发表于 2014-6-10 10:4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板凳
发表于 2014-6-10 14:4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和了解,感谢楼主提供!!!
4
发表于 2014-6-10 16:16 | 只看该作者
讲解的很有道理,这几个因素对女性冠心病有很大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17 04:4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