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浅谈栀子豉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栀子豉汤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之《伤寒论》,本方用于太阳表证、阳明热证诊治不当导致的懊恼烦闷之证,而临床应用不必拘泥于有无太阳表证、阳明热证之误治。凡属胸膈郁热、心神不宁者均可使用。
  栀子豉汤的适应症
  外感及内生之邪热,郁滞于胸膈,可阻滞胸膈气血,使经脉不得畅通。不通则痛,故可见胸痛,扰乱气机则肺之宣发肃降失常,故可见咳嗽,喘郁热逆传心包,扰乱心神,则可见烦闷懊恼,不眠等心神不宁的症状,而热邪灼伤脉络肌腠则可发生炎症,热迫血行则可见出血。
  一、外感之热
  1.外感热邪
  热邪从皮毛而入,本应解其外而病自愈,若不及时驱邪外出或误治而使邪热入于胸膈。
  2.外感寒邪入里化热
  外感寒邪侵入皮毛腠理,本应驱邪外出而愈,但现汗吐下之法用之不当,反使正虚而邪入于里,郁而化热,留恋于胸膈之间。
  二、内生之热
  脏腑郁热传于胸膈之间,或心火无以制约而亢盛,古人云“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故邪热传之以心包胸膈也。
  辨证要点
  栀子豉汤的辨证要点: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或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苔黄。
  河北当地名医刘保和老师用此方有两个辩证法宝。第一,病人睡眠不佳。第二,用拇指按剑突下病人感觉有憋胀疼痛感。凡有此二证者可用此方。
  方药解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棉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分为二服,温服一升。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呕者止后服。(临床不呕者为多)
  栀子,味苦性寒。其轻飘想到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心痛以平《本草备要》。故导热下行从小便出,除上焦胸膈之郁火。
  香豉,性甘微寒。色黑,形如腰子,故入肾,养阴清热。其气香窜。其性生发,轻浮上行。宣泄心肺郁热,甘辛微寒,解表除烦。和胃降浊,舒畅气机。
  栀子配香豉,清泄胸膈郁热。郁热一除则懊恼烦闷诸证消除,又可鼓动肾水上济心阳,水火相济,阴阳调和,邪热自灭,君主自安。此方升中有降,降中有生,宣郁达邪,清热除烦。
  现代临床应用
  1.神经系统:如神经官能症、癔病、感染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癫痫等。中医属癫证、狂证、郁证、不寐、虚烦、热扰胸膈等范畴。
  2.外感病:如流感、中暑、副伤寒、流脑等。中医属伤寒、春温、冬温、暑温、湿温等范畴。
  3.循环系统:如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中医属发热、心悸等范畴。
  4.呼吸系统: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中医属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
  5.消化道系统:如食道炎、慢性胃炎等。中医属胃痛、呕吐、呃逆、噫气等范畴。
  6.妇科:如子宫功能性出血等。中医属月经不调、崩漏等范畴。
  7.其他:如齿衄、鼻衄、小儿夜啼、药物反应、心痒、食复、伏热等。
  典型病例
  1.倒经
  一女生,近两个月来鼻出血,堵鼻则从口出,睡眠差,按其剑突下有胀痛感,予以栀子豉汤,一剂鼻衄除,感知月经亦来,追问其月经,原来已三月未来,恍然明白此非单纯鼻出血,此乃倒经也。郁热阻滞血不下行反上行从鼻出。
  2.胸膈郁热
  陈某,男5岁,5月前因高烧,抽风,昏迷。西医疑为“脑炎”,经治疗病情缓解,但遗有神智错乱哭笑无常,烦躁不安,曾进中西药未见效果。察其面色红光,口唇鲜红,舌质红而苔薄黄,脉滑微数。此属胸膈郁热夹痰阻滞心包之象,治宜清透郁热、豁痰开窍、镇心安神。于是用栀子豉汤加竹沥适量,送服安宫牛黄丸。1日3次每次半粒。与服旬日诸症悉解,再服一旬巩固疗效。

2# 沙发
发表于 2011-12-11 21:55 | 只看该作者
晕死,你发的这是什么贴哦,为何要把文字编辑成居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2 20:0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