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与心理学] 向内观看就是走向光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2-10 2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节选自《钻石途径之一:内在的探索》(阿玛斯著,胡因梦译)
你的本体是非常有智慧的,它会丢给你一些冲突,让你有机会观察这个冲突,然后你才能认清一些事。这些状况并不是要为难你,如果视其为一种困境,你一定会很难过很痛苦。假设你能看见自己会跌跤和受苦,是因为被路上的某些东西绊倒了,那么你就会认清障碍是什么。

    有句苏菲谚语是这么说的,“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to be in the world but not of it)。”这句话具有多重的意义,根据你自己的状况、发展及理解力,你对这句话会有不同的解释。“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其实是个定位问题,我将会探讨这句话的意涵,以便你对我们所做的事有更清楚的了解。
    婴儿刚诞生的时候,他的生命形态可以说是一种纯然的存在,或是全然活在本体(essence)中。当然,婴儿的本体,和充分发展及证悟的成人本体是不同的。那是一种无区分性的、与母亲浑然一体的婴儿本体。这个初生儿一旦开始成长,他的人格(personality)就会借由与环境,尤其是跟父母的互动而逐渐拓展。因为大部分的父母认同的都是他们的人格而非本体,所以他们无法认出或鼓励孩子活在本体中。几年过后,本体逐渐被遗忘,于是人格便取代了本体。本体被不同的身份所取代。孩子开始认同父母之中的一个,或是此种经验彼种经验,以及各种攸关他自己的概念。这些身份、经验和概念会变得越来越坚固,因而逐渐形成了人格。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自然而然地相信这个人格结构就是他真正的自我。
    一开始,本体已经存在了,而现在它还是在那里。虽然你看不见它,认不出它,甚至以许多方式拒绝了它、伤害了它,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为了自保,它只好藏身于地下,而掩盖于其上的便是人格。
    拥有人格并不是坏事。你必须拥有它。缺少了它,你根本无法生存。但如果你错把人格当成了自己真正的身份,那么你就是在扭曲事实,因为你并不是你的人格。人格是由过去的经验、理想、概念及身份所组成的。不过你还是可以发展出真正的个人性——个人性的本体——它和掩盖于本体之上的人格是截然不同的。然而这份潜力通常会被我们所谓的自我以及习得的身份感所接管。
    一个人若是因认同既定的概念或过去的经验而深信他就是他的自我,那么他就可以被称为“属于世界,但不活在世间”。他无法察觉他真正的身份其实是他的本体。这是很难理解的一件事,除非我们偶尔能觉知到自己的本体。
    于是,自我或自我认同便取代了我们的真实身份,而人格则取代了本体。人格只是一个冒牌货。对本体或人格而言,世界都是相同的那一个,不过它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却截然不同。“属于世界,但不活在世间”的人,他定位的方向一定是人格而非本体。


始终记住自我只是另一个东西的反射


    让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认同人格为什么扭曲了事实,并且会造成痛苦。让我们来谈谈想要证明自己是***的、坚强的、成功的、有地位的这个议题。这是人们最在意、最关心的题目,几乎每个人都会设定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源自于本体,也可能源自于人格,其中的差异非常巨大。立足于世上和***自主,意味着建立起本体的个人面向,这其实是一份内在的成就,也是一份很深的想要实现自己的欲望。活出真正的你,则意味着摆脱过往建构出的所有错误身份,这和你在世上的作为无关。你在世上的作为,或许能显示出你是谁,但是它无法定义你这个人。一旦活出你个人性的本体,也就是你真正的身份,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定位于本体的。通常你会认为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园丁、物理学家、母亲——可以带给你一个真实的身份,然而这意味着你认同的只是你世俗的那个部分,这也意味着实相被扭曲了。
    当一个人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下功夫时,通常无法区分出什么样的选择是由人格驱动的,什么样的选择是由本体驱动的。他可能以为选择此事而非彼事,比较能活出自己,但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楚的指导原则。不但缺乏指导原则,而且基于自我认同,他相信了人格驱动他去做的事,而且非常猛烈地捍卫这些事。“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对我最有利的事。”但如果你质疑他对未来的计划或对自己所抱持的概念,他就会受到威胁。即使稍微质疑这些心智建构,都意味着你可能会摧毁他所有的信念。
    在“钻石途径”(the Diamond Approach)里,我们认为人格寻求自主和身份的驱力,其实是一种扭曲的心理反射;它真正想要的乃是本体的某个面向——我们称之为个人性的本体。在某些苏菲派的典故中称其为“公主的珍宝”或“无价之宝”。有许多故事都谈过这位公主——个人性的本体——如何从监狱之中解脱出来。当然,监狱在这里指的就是我们的人格,在别的故事里,追求此珍宝则代表着对个人性本体的追寻。
    你要如何将“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应用在上述的情况里?“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意味着你还是继续做你正在做的事。你继续当你的物理学家、园丁或母亲,但你始终得记住这只是你另一个东西的反射,而你最深的渴望就是去实现自己的那个部分。因此,你主要的努力方向就是去了解你的那个部分,并且去实现它。如果以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你虽然活在世间,动机却大不相同了。你不再属于这个世界,你的人生目的不只是做个物理学家、园丁或母亲,而是去发现那珍宝,个人性的本体。如果你是一名物理学家,你可能连连得奖;如果你是一名律师的话,则可能成为州检察官。但若是无法找到那个珍宝,你还是不觉得满足,你仍然想做更多的事,尝试更多的经验,证明自己是更有能力的。你可能把一生都花在追求更大、更美好的结果上。
    请不要误解我现在所说的话。我指的并不是不能去追求目前你正在追求的东西,也不是说你必须坐在家里,一心只想着这个珍宝。我说的是无论你做什么,都只是在扭曲那个真实的东西,你必须将目标定位于本体,真的把这个人性的本体实现出来。因为你的人格即是那真实之物的扭曲,所以它也能指出那真实之物。借着对它的理解,你会开始认清心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真相。
    那句古谚语并不是要你“不属于这个世界”,它指的是“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活在世间意味着你确实是在这个世间生活,而不是跑到山上去冥想或住进寺庙里。你的人生就是一场历险,无论在世上做什么都不是终点,而是将矿石熔成纯金的一场严酷的考验。一旦认清自己便是个人性的本体,做什么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你自然会选择能拓展及加强“真我”的工作。除非你已经证悟了你最重要的那个部分,否则就不可能拥有持续不断的满足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它的地位。
2# 沙发
发表于 2011-2-10 20: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B天蝎 于 2011-2-10 21:13 编辑

请教斑竹,这里的本体是不是可以理解等同为弗洛伊德说的“自我”?
3# 板凳
发表于 2011-2-10 22:41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1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