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863|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十年医学感悟与医案汇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爱爱医的朋友,大家好,学医多年,在网站上数年浏览,可谓受益匪浅。学医一途可谓高不见峰,越是时日长久,越见心畏,诸多心下感悟,不吐不快。

我本科未曾学医,曾深为遗憾,后来辞工拜师学医,也算是破釜沉舟,意在为人生理想放手一搏,数年苦读,虽还未拿到***,但中医一技,已得正法,把脉、思考、开方,竟达十病九愈,借贵地长篇大论,望诸位不吝赐教!

以下,我会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相关医案,望各位贤兄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1、经方的启迪与局限性

中医回归传统,其辩思的基础就是仲师的伤寒杂病论,其临床的思维之严谨、配伍之精当,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每每思之都由衷敬佩:为什么仲师能写就这么一本超越时代、影响力泛及千年的神作?
但就是在于太过迷信伤寒杂病论,往往开方时候,遇到各种症状不由自主往上凑,这实则危险,譬如湿温病起端,往往恶寒发热,脉濡缓,和伤寒中风极为类似,但湿病缠绵,以中风论治,湿气壅滞而病邪更剧,对病人而言,可谓极其危险。
不论是小青龙汤、五苓散、小柴胡汤、乌梅丸等等方剂,用途极广,很多名医心得满满,都是一种方剂在各种不同症状下堪称神奇的用法,对入门者而言,往往都视为圭臬,恨不得以伤寒方统治天下之病。
我是过了好长时间,才从这个误区里面走出来。
其实经方时方都有极多的用处,譬如临床见脉弦细、脉弦数、脉沉弦者极多,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方逍遥散的地方不可谓不多,再譬如吴又可《瘟疫论》里的达原饮,对于食积、痰饮、湿温引发的少阳三焦之郁症,用处极多,且难在伤寒论上找到替代品。
再譬如升降散、平胃散、三仁汤、保和丸等方,均有药到病除之能。
逐步学习,我发现经方有经方的局限,至于说非经方不用,这就过于偏执了。

眼下,有一种风气,就是经方好于时方,临床非经方不用,这种看法,明显与临床不符。


2、对于看病的不自信

我相信,很多朋友曾和我有以下的类似感受
第一:凭借一些症状用药,往往病人一剂而愈,自己也欣喜不已,但往往事后,并不知道自己怎么治好这个病的。
比如用小柴胡汤治好肩周炎,只因见到病人有往来寒热、口干口苦的症状;
用大柴胡汤治好病人数年头疼,只因见到病人腹部紧张、大便不畅的症状;
用五苓散治好病人的头晕目眩,只因见到病人舌体水滑,肢体水肿....
这样看病好不好呢?
不是说不好,但是这样子治病还是有点连蒙带猜,遇到症状复杂、或者症状不显著的病人,真的只能束手无策了。
第二,迷信经验方。
其实,中医方剂里面,不乏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验方,而我们对找不到原因的病人,统统以简化思维来对待,就是经验方治病,治得好就好,治不好,就没辙。
第三,不重脉诊,脉象逐步成为摆设。
看到很多人的医案,脉象的描述就是脉浮、脉沉、脉弦、脉数,可在现实中,脉象很少有这么简单、单一的,譬如脉沉细而涩、脉洪大而数、脉弦紧而不任重按、左脉弦硬而右脉滑数...
因为脉诊一节成为摆设,完全就依托于问,但是很多问题,光凭借问,是问不出来的。
比如曾经遇到一个病人,头疼数年,用过羚角钩藤汤、血府逐淤汤、当归四逆汤、小柴胡汤不计其数,但均无寸效,见脉沉弦紧,考虑肝郁水饮,郁而化热,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剂而愈。
这个病人,既见不到口干口苦,又看不到往来寒热,若不凭借脉诊,是无法判定的。

3、学习医案的方法

我看过数百计名家医案,但看医案,往往有些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名师有选择性的挑出医案,这些医案有代表性,但不具有普遍性。一句话,看了医案,觉得看病不难,到了临床,一天也见不到一个和医案类似的病患,屠龙之技,无法施展。
第二,名家用药习惯大异,领得观者无从所适。
有人用药轻灵如羽、有人凝重如山、有人用经方为主、有人很少用经方...另外一方面,名家大多在文字落脚上,有偏向性,就是说,数十年形成的思维方式,会带来很多思维上的规矩,可对读者而言,今天这位师傅这么说,明天那位师傅那么说,最后是东施效颦,自己先被晕头了。
以伤寒论为例,伤寒名家刘渡舟、胡希恕临床都是一流,但在解读伤寒论这件事情上,确是分歧满满。
第三,医案都不系统性,读者获得的经验都是零碎的、无体系的。
这就造成了看了诸多医案,但在看病上,还是没系统性的思考,看病究竟有哪些大原则,抱歉不知道...都是现场凭记忆力,这样,看病就成了碰运气的事情,很难有高准确率。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ccdepi+1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5-5-2 09:17 | 只看该作者
临床比较快捷的方法是验方加辨证。
3# 板凳
发表于 2015-5-2 11:37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好!感受很深啊!
4
发表于 2015-5-2 12: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给我这个迷茫的人确定了方向!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5
发表于 2015-5-2 17:13 | 只看该作者
看病从凭症揣测到可以精准知道原因,其中最大的跨越还是在于把脉。
把脉看似复杂,但并非遥不可及。
先从脉浮讲起。(题外说一句,很多人还把脉浮仅做表症,这是不对的。而且即便是外感伤寒,都可见脉沉,这是因为初得外感、气血束缚而未发越的阶段)

脉浮,见于外感表症,却远不限于太阳表症,譬如有人数年胃脘疼痛,见脉浮,此为外感兼有胃寒,但外感不见恶寒,非脉诊很难确诊;

有时候看病,讲求的就是面面俱到,譬如这个病案,如果只是用附子理中汤,却不解表,反而易于外邪内陷。

脉浮也主上焦,咳嗽、头疼、遗尿、便利等各种疾病,或有与肺相关(另:亦可推出,脉沉见肺咳,即为郁症);

有一病人,晚上吹电扇之后,突然见口歪眼斜,见脉浮濡,舌苔腻,知病人素有风痰,内邪受外感相激,风痰阻塞经络,见此症状。

用药祛外风、化痰、养肝、通经、化湿,果见痊愈。

另一病人,见目赤耳鸣,眼皮跳动不由自主,脉沉滑,舌苔薄。脉沉,郁结故也,加之兼有滑象,知痰饮内郁,阻塞经络之故。
既无浮象,必无外风,用药祛内风、化痰、通经、行气。

这里,脉诊提供的信息,是为重要之极。

继续,见脉浮,也可论为风邪,譬如见有人目有飞蚊,见脉浮,此为风邪郁闭之故,遣疏风解郁之药而愈;

脉浮,也见阳明热症,气血击搏外达肌表,若脉浮兼见阳明热症,亦属白虎汤症;

脉浮亦见正虚,正虚者,脉浮而不任重按,出药可按位置,疗效极佳,如心悸者炙甘草汤,胃脘不舒者建中汤类,肾气不足者肾气丸类...

再细一点说,见脉浮数,可确定内寒外热,脉浮紧,确有表症。
整个治病,脉诊为纲,即可清晰之极。
6
发表于 2015-5-2 17:16 | 只看该作者
打算把一般脉象都先说一遍。

不过,也会有时候,想到哪,说到哪。以下是一篇自己觉得很有临床意义的文,也一并贴上。

为何有人既表现出寒症,又有热症?
人体气机升降及出入,循行不息,脾胃主升降,肝胆主出入,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人体即可达到平衡状态。
一旦气机郁遏不达,对内,在局部区域,阳气失其冲和之性,郁而化火,对外,阳气敷布的线路被阻隔而不达,肌表失其润濡,即表现出恶寒。

典型病例
曾有一女性,李某,年逾四十,因为事业生活不顺,忧思重重,渐渐寡欢,肝气被郁,一边表现为气郁化火,口干舌燥,头晕目眩,一边三焦气机郁遏不达,表现为周身寒凉,夏日都着棉衣。
四处访遍名医,居然无人识得病因,用药或者偏寒,使得气机愈加郁遏,如坠冰窖;或者偏热,使得肝火旺动,惊动气血妄行。
后来我处,见脉沉弦数,舌尖红,投以加味逍遥丸兼栀子淡豆豉汤,10剂,愈。

此为肝郁化火,而肝阳虚,亦可见寒热错杂之症状。
肝属木,喜调达,与春令生发之气相对应,若肝阳虚妥,肝脏疏泄受阻,阳气生发敷布不力,亦见寒症;同时,肝中尤寄相火,肝阳虚而不能潜藏,郁而化火,上冲下攻而见热症。
这种情况,就是伤寒论厥阴症主方,乌梅丸加减的运用范畴。
脉象上,多呈弦数而无力,或弦紧而不任重按,或弦细无力。

既然说到脉弦紧,顺便就讲讲四诊参合的重要性了。

今年4月一杨姓患者,初诊,自述胃脘数年疼痛,每每饮食不慎则加重,长期访药无解,只能经常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元胡止痛片勉为其用,最近,春节期间饮食稍多,胃脘见疼痛加剧,频次增多,兼有胀满、呕吐、口干不欲饮,饮食、睡觉均受影响,形体消瘦,神疲乏力。
见脉弦紧数,此为胃脘处寒热错节,气机升降受阻,用半夏泻心汤,但长期疼痛,必有胃络淤血,且多年胃气虚弱,应予强健胃气。
书方:半夏10、黄芩10、干姜10、党参10、炙甘草10、山药10、白术10、生鸡内金10.

10日后复诊,病者云,前五剂有好转,但其后胃痛饱胀,不再减轻,再问:是否有何其它症状?
云:更见便溏。

再看舌苔白腻,想到先前凭脉象断病,曾见舌苔湿象,湿气焦灼,但未曾上心尔。

原方改白术10为苍术10,加黄柏10,再5剂,愈。

第一次诊断,脉未呈现出滑象,或濡象,所以不察湿气故尔。

但病因相扣,原是少不得一丝差池。
7
发表于 2015-5-2 21:4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宝贵经验……
8
发表于 2015-5-3 13:37 | 只看该作者
珍贵经验,学习了
9
发表于 2015-5-3 15:0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佩服你扎实的功底。我是西医初学中医,请问需要看什么书才能入门。
10
发表于 2015-5-3 17:12 | 只看该作者
珍贵经验,学习了
11
发表于 2015-5-3 20:4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临床经验 ,学入习了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2
发表于 2015-5-4 19:40 | 只看该作者
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不仅仅是懂脉诊,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就像是,福尔摩斯看到的东西和我们看到的差不多,但是他能推理出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东西。

看病也是如此,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能力对病人望闻问切过程中的每个部分,做出准确判断。

少了这个部分,看病就像是看天算卦,看运气。

其实我觉得,有些习惯于泡在网上学习的中医人,会少了一颗学习基础的决心。
喜欢找秘方,或者是想,学习一些简单的症状,等到看病,习惯性套用经方或者验方。
可惜这样的看病,总是与高疗效南辕北辙。

非常喜欢干望祖老先生所说的,看病第一个环节,问诊,可不是可以敷衍了事的,问的越细致,越是心中有数。
注:以下症状,仍需以脉诊或其他症状相印证,遇到极其复杂的疾病,往往有例外。

比如说失眠。上半夜失眠为主,实多于虚;
下半夜为主,是虚多于实;彻夜难眠者,无实症尔。

口渴症。
如以口不渴,兼不欲饮。
如兼有恶寒喜暖,必是寒邪兼有阳气损伤之故;
如舌苔薄白,脉浮濡,是表湿之故;
如舌苔白厚,脉象里沉,是里湿之故;
如果舌干绛,入夜烦躁,又无口渴,是温病入营之故。

如口渴又欲饮水,频频饮水而不解,是燥邪伤津故也;
若兼有大汗、脉象洪大,是阳明热症,或温病邪入气分之故;
若兼有小便不利,饮水不止,伤寒蓄水之故;
若兼有五心烦热,夜间为甚,是阴虚火旺之故;

如口渴不欲饮(若渴喜热饮)。此为湿温之故。有热则渴,有湿则不欲多饮。

饮水即吐。若兼有小便不利,是寒蓄水饮之故;
若脉象见浮,或寸弦有力,是暑邪蕴肺之故。

再看口味一节。
口腻(或口淡)者,感觉口粘不爽,味觉不佳。以湿症为主。
若口淡乏味,不渴,便溏,脉见濡缓,是为湿寒;
若有口气,小便黄,脉见数,是为湿热。
若有胸膈满闷不舒,兼有痰实,是湿聚成痰之故。

口甜。
兼有口渴,易饥,大便干,是阳明实症;
若兼有少食、乏力、少苔,是气阴两虚。

再看胃脘疼痛
若有压痛,食后加重,是为实症;
若饥饿时疼痛,食后缓解,是为虚症;
若有胀满,兼为胃痛,是为胃中实滞不化;
若胃中疼痛,满胀又无压痛,是为寒;
若按胃脘处,咳嗽加剧,是为脾胃寒痰;
若剧烈疼痛,即无满胀,又无压痛,或夜间疼痛经常发作,或气候变化时疼痛发作者,是为瘀血;
若痞满疼痛,按痛,酒水后加重,或阴天加重,是为痰饮;
有空虚感,疲乏无力者,是为脾虚;
若心悸,疲后尤甚,劳累后疼痛反复,是为气血虚:
若胸脘痞满,心烦,生气后疼痛,是为气滞;
若脐边疼痛,是为肝郁、或兼有寒滞;
若左肋按痛,是为肝寒;
右肋按痛,是为实热或痰实;
若脐部疼痛,任按,是为脾肾虚寒;
小腹胀而不痛,是为下焦气滞;若胀而有压痛,是为气滞血瘀、或寒凝气结;
若腹部疼痛不剧烈,且按之硬者,是为蓄水或蓄血症;
或整个腹部剧烈疼痛,是肿瘤或结块之故;

譬如病人说,自己发热。就必须进一步了解,病人是持续性发热,还是阶段性发热?
发热骤起者,若午后发热尤甚,是湿热胶着于脾,或阳明腑实;
若夜间热甚,则为阴虚发热,或热入营血。
宿疾发热者,若早间发热明显,是寒水郁闭,或气虚清阳失升;
若日晡发热尤甚,则为湿热或食积;
午后到前半夜热甚,或阴虚(兼盗汗),或血虚,或淤血。

如果病人有恶寒症状,则因问清病人恶寒的时间。
宿疾恶寒,夜间为甚,是肾阳衰弱;
若白昼恶寒,夜间发热,是气血俱虚,或阴阳俱虚;
若有阵阵恶寒,又夜间烦热,是淤血故也。

再见出汗。出汗也是临床极多的症状,亦是判断疾病的重点依据,若是喜白昼出汗,稍微劳作则大汗出,病属气虚、阳虚;
早上烦热、阵做汗出,是肝经郁热所致;
若时时易于出汗,是气阴俱虚故也。

夜间胸中烦热,或为心肾阴虚,或淤血故也;
白天烦热为主,则是心肝实火为主;
日晡时间胸中烦热,或为阳明热甚,或是郁火故也。

再说腰疼。冬季突发腰疼,是为寒湿风痛;
春季突发,湿热故也,或兼有肝肾不足;
夏季突发,则是肾部湿热故也;
若是素有腰疼,春季加剧则为肝肾俱虚之由;
夏季加剧,是湿热外客而肝肾俱虚,或气阴俱虚;
冬季加剧者,是肝肾俱虚寒湿内阻,或肾阳亏虚湿郁不化,或淤血故也。

再看胃痛。
胃痛每日夜间加剧者,是寒凝血滞;
早间疼痛,是肝郁克脾故也;
每每受风加重,是风邪入内故也;
遇寒加重,是脾胃虚寒;
遇热加剧,是血瘀热炙故也;

四肢厥冷。常常因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多。
冬季喜冷者,寒邪郁闭故也;
若是时冷时热,是肝胆热郁;
若夜间手足心热,白天反而逆冷,是阴阳气血俱虚之故。

咳嗽。
原有宿疾,春季必发,是肝火犯肺之故;
若夏季咳嗽必作,是肺阴亏虚之故;
若秋季发作,是肺燥津伤;
冬季必作,是痰饮内伏。
夜间卧床加重,起坐稍减,是痰饮蕴肺;
夜间干咳,是阴虚肺燥;
白天咳嗽较重,是肺气不宣、或痰热蕴肺;
早间咳嗽加剧,是痰阻肝肺之故;
遇风而咳嗽者,是风邪内郁,或肝郁犯肺;
遇寒而咳嗽加剧,是阳虚寒饮内郁;
夏季或遇热咳嗽加剧,是阴虚火旺;
阴雨天咳嗽加剧,是湿痰咳嗽。
…..


即如以上所述,如果你有这样完善的***库,在看病一节,症状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看病,才慢慢成为可能。
13
发表于 2015-5-5 10:27 | 只看该作者
宝贵的经验,谢谢楼主的分享
14
发表于 2015-5-5 20: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受教了
15
发表于 2015-8-25 15: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无私奉献,学习啦。
16
发表于 2015-10-14 09:35 | 只看该作者
无私分享,佩服你扎实的功底
17
发表于 2015-10-14 12:48 | 只看该作者
真的是很好的经验,我又看了一遍
18
发表于 2015-10-14 13: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无私奉献,学习啦。
19
发表于 2015-10-20 11:37 | 只看该作者
阴阳虚实辨分明
看病不用几多愁
20
发表于 2015-10-21 11:31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有代表性,但不具有普遍性
21
发表于 2015-11-9 00:59 | 只看该作者
lqping 发表于 2015-5-2 09:17
临床比较快捷的方法是验方加辨证。

是怎么样的辨证?
22
发表于 2016-2-17 07:38 | 只看该作者
说出了许多人的心中所想!!!
23
发表于 2016-2-18 06:08 | 只看该作者
[临床经验] 十年医学感悟与医案汇集
24
发表于 2016-3-7 15: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经验
25
发表于 2016-10-31 14:46 | 只看该作者
先生有没有比较好的入门书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1 22:0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