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7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执业药师] 中药药剂学考前辅导-(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1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第二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一、增溶
  常考题型为B、C、X型题。
  ★★(一)增溶的原理
  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团相互吸引、缔合形成胶团。被增溶药物根据其极性大小,以不同方式与胶团结合,进入胶团的不同部位,而使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影响增溶的因素有:
  1.增溶剂的性质、用量及使用方法
  增溶剂的使用方法影响增溶效果。通常宜将增溶剂被增溶药物混合均匀,最好使药物溶解,然后再用溶剂分次稀释至规定体积。
  2.被增溶药物的性质   被增溶药物的同系物中,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愈大,被增溶量通常愈小。
  3.溶液的pH及电解质等   
  pH:溶液的pH增大,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增溶,溶液的pH减小,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增溶。
  电解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被增溶药物的溶解度增加,其原因是电解质能够降低增溶剂的临界胶团浓度,从而使增溶剂在较低的浓度时形成大量胶团而产生增溶作用;另外电解质还可中和胶团的电荷,增大了胶团内部的有效体积,为被增溶药物提供更多的空间,从而提高增溶效果。
  二、助溶
  ★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第二种物质的加入而使其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助溶。加入的第二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机理:难溶性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有机分子复合物以及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类。
  三、制成盐类
  四、应用混合溶剂   有时溶质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在各单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这种现象称为潜溶性,具有潜溶性的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  
  第三节  液体药剂
  一、真溶液型液体药剂
  常考题型为C、X型题。
  真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成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均相液体制剂。属于真溶液的剂型有溶液剂、糖浆剂、芳香水剂、醑剂、甘油剂、酏剂等。
  (一)溶液剂
  溶液剂的制法有:
  1.溶解法  
  2.稀释法   
  3.化学反应法   
  (二)芳香水剂与露剂
  ★★芳香水剂系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而成的芳香水剂又称为露剂或药露。
  ★★例1:复方碘口服液
  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在10%的磺化钾水溶液中可制成5%的水溶液,这是因为碘化钾与碘形成了可溶性络合物而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配制时宜先用少量蒸馏水溶解碘化钾,使成浓溶液,以便碘能较容易地形成络合物而溶解。
  ★★例2:薄荷水
  本品薄荷油含量为0.05%(ml/ml),而实际投油量为含量的4倍,目的是为了使其易于形成饱和溶液,多余的薄荷油被滑石粉吸附除法;②滑石粉为分散剂同时兼有吸附作用;
  二、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
  常考题型为C、X型题。
  ★★(一)概述
  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大小在1~100nm范围的分散相质点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溶液。分散介质大多为水,少数为非水溶液。
  1.高分子溶液  又称为亲水胶体,属均相体系,为热力学稳定体系。
  2.溶胶  分散相质点以多分子聚集体(胶体微粒)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称为溶胶,又称为疏液胶体。属于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具有动力学稳定性。
  ★(二)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1.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水溶液中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可阻碍质点的相互聚集,水化膜的形成是决定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任何能破坏高分子水溶液中分子周围水化膜的开成均会影响其稳定性。①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可破坏水化膜;②大量的电解质可因其强烈的水化作用,夺去了高分子质点水化膜的水分而使其沉淀,这一不定期程称为盐析。
  高分子溶液在放置过程中自发地聚集面沉淀,称为陈化现象。陈化速度受光线、空气、电解质、pH以及絮凝剂等影响,它们使高分子化合物的质点聚集成大粒而产生沉淀,又称絮凝现象。
  2.溶胶  溶胶胶粒上形成了厚度大约1~2个离子的带电层,称为吸附层。在荷电胶粒的周围形成了与吸附层电荷相反的扩散层。这种由吸附层和扩散层构成了电性相反的电层称双电层,又称扩散和电层。由于双电层的存在而产生电位差,称ε电位。溶胶ε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粒之间斥力的大小,是决定溶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另外,溶胶质点由于表面所表成的双电层中离子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外形成水化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溶胶的稳定性。
  (1)电解质的作用   
  (2)高分子的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和酶化作用
  (3)溶胶的相互作用
  ★(三)胶体溶液的制备方法
  1.高分子溶液制备  加水浸泡溶胀胶溶,必要时加以研磨、搅拌或加热使之溶解即得。
  2.溶胶的制备  多采用分散法和凝聚法。
  三、混悬液型液体药剂
  常考题型为C、X型题。
  ★★(一)概述
  混悬液型体药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0.1~100μm范围粒径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制成混悬液的液体药剂,也包括干混悬剂,即难溶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粒末状物或粒状物,临用时加水振摇即可分散(或崩散)成混悬液的液体制剂。混悬液属于粗分散体系,且分散相有时可达总重量的50%。
  适宜于制成混液型液体药剂的药物有:①治疗剂量在给定的溶剂体积内不能全部溶解的难溶性药物;②为了发挥长效作用或为了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
  为了安全用药,毒性药物不宜制成混悬物。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用时振摇以确保服用剂量的准确。
  ★(二)影响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
  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分散相微粒粒径大于胶粒,微粒的布朗运动不显著,易受重力作用而沉降,故属于动力学不稳定体系。另外其微粒仍有较大的界面能,容易聚集,又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影响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物理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
  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
  2.沉降
  3.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
  4.温度的影响
  ★(三)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稳定剂
  1.润湿剂
  2.助悬剂  常用的助悬剂: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等;②高分子助悬剂③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四)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方法
  1.分散法
  2.凝聚法  ①化学凝聚法;②物理凝聚法。
  四、乳浊液型液体药剂
  常考题型为A、X型题。
  ★★(一)含义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制成微粒大多在0.1~100μm之间的液滴,分散在连续相液体中,制成W/O或O / W乳浊液的液体药剂,也称乳剂。
  ★(二)常用乳化剂
  (1)表面活性剂
  (2)高分子溶液  常用的有:①[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胶;②磷脂,包括卵磷脂或大豆磷脂;③西黄著胶。
  (3)固体粉末  不溶性的固体粉末被油水两相润湿到一定程度后,聚集在两相间形成保护膜,可防止分散相液滴聚[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并,且固体粉末的乳化作用不受电解质的影响。
  (三)乳化剂的选用要求
  乳化剂的选用应根据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性质、乳剂的类型及其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1)安全无毒性,**性小。
  (2)应具有不同类型乳剂所要求的HLB值。
  HLB混合乳化剂=(WA•HLBA+WB•HLBB)/(WA+WB)
  (四)乳剂的稳定性
  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体系,由于分散体系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常导致乳剂分层、絮凝、转相、破裂以及酸败等。
  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①乳化剂的性质;②乳化剂的用量;③分散相的浓度;④分散介质的粘度;⑤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⑥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油水相及乳化剂的混合次序以及药物的加入方法影响乳剂的形成及稳定性,乳化器械所产生的机械能在制备过程中转化成乳剂形成所必须的乳化功,且决定了乳滴的大小;⑦微生物的污染等等。
  2.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1)分层
  (2)絮凝
  (3)转相
  (4)破裂
  (5)酸败
  ★(六)乳剂的制备
  ①乳剂中分散相的体积比应在25%~50%之间;②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合适HLB值的乳化剂或混合乳化剂;③调节乳剂的粘度和流变性;④必要时加入适量抗氧剂、防腐剂。
  在乳剂制备过程中,油相、水相及乳化剂混合的次序,药物加入的方法以及操作条件与设备等都影响乳剂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混合次序   
  ①油相加至含乳剂的水相中,又称湿胶法,如用[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胶作乳化剂乳化脂肪油的比例是油:水:胶=4:2:1,乳化挥发油的比例是油:水:胶=2:2:1;
  ②水相加至含乳化剂的油相中,又称干胶法,本法油、水、胶的比例与湿胶法类同,配制时,量取油的容器须干燥不沾水,量取水的溶器不得带有油腻;
  ③油相、水相混合后加至乳化剂中,迅速研磨而形成初乳,再加水稀释,如[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胶作乳化剂时,其初乳的油、水、胶比例为4:3:1。
  五、液体药剂的矫臭、矫味
  常考题型为B、X型题。
  1.甜味剂
  2.芳香剂
  3.胶浆剂
  六、液体药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常考题型为A、X型题。
  ★口服混悬剂:药物应通过八号筛,且其中混悬物应分散均匀,不应很快下沉,沉降体积比不低于0.90,下沉的混悬物不应结块,经振播仍能分散均匀。标签上应注明“服前摇匀”,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口服混悬剂。
中药药剂学考前辅导-药剂卫生
此章历年考题大约在2~4道题。考试的重点一般在各种灭菌方法、防腐剂的特点和适用的方面等。(★★重点掌握,★熟悉)  
    第一节 概述
    一、药品卫生标准
    ★常考题型为A、X型题。
    1.口服药品 1g或1ml不得检出大肠杆菌,含动物药及脏器的药品同时不得检出沙门菌。不得检出活螨。
    2.外用药品 1g或1ml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创伤、溃疡用制剂不得检出破伤风杆菌。不得检出活螨。
    3.其他药品
    (1)膜剂 细菌数及霉菌数每10cm2不得过100个。
    (2)气雾剂 细菌数及霉菌数每1ml均不得过100个。
    (3)暂不进行限度要求的药品 ①不含药材原料的膏剂,如狗皮膏、拔毒膏等;②豆豉、神曲等发酵类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
    各类制剂检出大肠杆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一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抽样复验。
    二、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常考题型为X型题。
    ★其主要途径有:①原料药材。②辅助材料。 ③制药设备。④环境空气。⑤操作人员。⑥包装材料。
    三、制药环境的空气净化
    ★常考题型为C型题。
    1.非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
    非层流型净化调装置送入的空气属紊流状气流,可使空气中夹带的混悬粒子迅速混合,由小粒子聚结成大粒子,也可使室内静止的微粒重新飞扬,而且室内死角处的部分空气出现停滞状态,故不易将尘粒除净,净化效果稍差。
    2.层流型洁净净化系统
    有较大型水平层流洁净室和小型层流净化工作台。经高效过滤器过滤的空气,以较高的速度从一面墙(壁)向对面墙(壁)层流流去,室内尘粒被气流带走,达到无菌要求。
    第二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一、F与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常考题型为A、B型题。
    D的含义是:在一定温度下杀死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的90%所需的时间。可将D看作是被灭菌物品中降低微生物一个数量级所需的时间。
    Z值的含义为降低一个IgD值所需的温度数,单位为度(℃)。
    在一定温度(T)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t)称为F值
    F0值表示Z值为10℃时,一定灭菌温度(T)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即将被灭菌物品各不同受热温度均所算到与湿热灭菌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
    二、物理灭菌法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一)加热灭菌法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的效果比干热灭菌好。主要是因湿热灭菌时,有水分存在,蛋白质易变性。水分又易使微生物膜壁润湿,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1.干热灭菌法
    常用的有火焰灭菌法与干热空气灭菌法两种。
    (1)火焰灭菌法
    (2)干热空气灭菌法
    (3)高速热风灭菌法 主要用于小容量安瓿的灭菌。
    ★★2.湿热灭菌法
    (1)热压灭菌法 被公认是最可*的灭菌方法(F0=8~12)。
    热压灭菌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检查仪表;②排尽空气;③准确记时;④安全开启。
    (2)流通蒸汽灭菌法和煮沸灭菌法
    可杀灭繁殖型细菌,但不一定能完全杀灭菌孢。适于含有抑菌剂药液的灭菌,1~2ml的注射剂及不耐高热的品种灭菌。
    (3)低温间歇灭菌法 系指将待灭菌的物品先用60~80℃加热1h以杀死繁殖菌,此法适于必须采用加热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药品。
    ★(二)滤过除菌法
    滤过除菌法适于不耐热的药物溶液,尤其是一些生化制剂。在除菌过程中,同时除去一些微粒杂质。加压和减压滤过均可采用,但加压滤过较安全适用。
    ★★(三)紫外线灭菌法
    紫外灯产生紫外线,其中波长254nm的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紫外线可使微生物核酸蛋白变性死亡,同时空气受紫外线辐射后产生微量臭氧也起灭菌作用。紫外线灭菌法仅适于表面和空气的灭菌。
    ★★(四)微波灭菌法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到300kMHZ之间的电磁波。水可强烈地吸收微波,使其极性分子转动,分子间的摩擦而生热,且升温迅速,*热力而灭菌。在数十秒至几分钟之内可达100~150℃,并全部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适于水溶性注射液的灭菌。另外可起干燥、灭菌的作用。
    ★★(五)辐射灭菌法
    常用γ射线,其灭菌的机理为γ射线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和酶等,促使化学键断裂,杀死微生物;又可间接作用于微生物体内的水分子,引起水的电离和激发,生成自由基,再作用于微生物活性分子,使微生物死亡。由于γ射线穿透力极强,可用于密封安瓿和整瓶甚至整箱已包装的药品的灭菌。被灭菌物品温度仅有几度变化。
    三、化学灭菌法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化学灭菌法杀菌机理可能是:能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死亡,或与酶系统结合影响代谢,或改变膜壁通透性使微生物死亡等。
    ★★(一)消毒剂消毒法
    化学消毒剂大多仅能杀死微生物的繁殖体而不能杀死芽孢,能控制一定范围的无菌状态。常用于物体表面灭菌。
    ★★(二)化学气体灭菌法
    1.环氧乙烷灭菌法
    作用机理:环氧乙烷分子作用于菌体,与菌体蛋白、核酸和酶中的-COOH、-NH2、-SH、-OH等基团起反应,而使菌体死亡。
    作用特点:易穿透塑料、纸板或固体粉末,因此可用于塑料包装的原料粉末、散剂、颗粒等固体药料及其他固体器具的灭菌。该法灭菌耗时较长,费用较高是其不足。
    2.甲醛等蒸汽熏蒸法
    采用甲醛、丙二醇或过氧醋酸等化学品,通过加热产生蒸汽进行空气环境灭菌。
    四、无菌操作法
    ★无菌操作室为达无菌要求可采取综合措施:
    ①应采用层流洁净空气技术;②可采用甲醛等蒸气熏蒸法消毒和紫外灯灭菌法进行空气环境灭菌;③室内用具、墙桌等暴露面用消毒剂喷、擦消毒;④其他物品可热压或干热法灭菌;⑤操作人员衣、帽、鞋、手等消毒及灭菌。
    第三节 药剂的防腐与防腐剂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防腐机制是其分子型的苯甲酸透入菌体膜壁而起效(离子型无效),所以使用应在pH4以下的药液中使用。
    2.对羟基苯甲酸酯(尼泊金类)
    各种酯单用即可,若几种酯合用效果更佳。
    由于酯类在水中溶解度较小,(1)可先用热水将尼泊金搅拌使之溶解后加入;(2)或取尼泊金先溶解于少量乙醇中,再边搅边加,加入药液中。
    3.山梨酸与山梨酸钾
    特别适用于含有聚山梨酯的液体药剂防腐(而上述两类防腐剂在含聚山梨酯的液体药剂中,分子型分子被聚山梨酯所形成的胶团包围,从而失去防腐效力)。
中药药剂学考前辅导-粉碎与筛析
第二节 筛析
    一、筛析的含义与目的
    常考题型为X型题。
    过筛的目的:
    1.将粉碎好的颗粒或粉末分成不同等级,供制备各种剂型的需要;
    2.对混合物料粉末起混合作用,从而保证组成的均一性。
    二、药筛和药粉的分等
    常考题型为A、C型题。
    ★药筛有冲眼筛、编制筛。现行中国药典所用标准药筛,选用国家标准R40/3系列。
    最粗粉
    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
    粗粉
    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3)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4)极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三、过筛的离析的机械
    常考题型为C型题。
    1.手摇筛
    适用于毒性、**性或质轻的药粉,可避免细粉飞扬,但只能小量生产。
    ★2.振动筛粉机(筛箱)
    适用于筛析无粘性的植物药、化学药物、毒性、**性及易风化或潮解的药物粉末。
    3.悬挂式偏重筛粉机
    适用于矿物药、化学药品或无显著粘性的药粉过筛。
    4.电磁簸动筛粉机 采用较高频率(高达每秒200次以上)和较小幅度(其振动幅度在3mm以内),使药筛产生快速的簸动。由于振幅小,频率高,簸动快,药粉不停地在筛网上跳动,故药粉易散离,易于通过筛网,过筛效率高。
    适用于粘性较强的,及含油脂或树脂的药粉的过筛。
    四、过筛原则
    常考题型为X型题。
    1.加强振动
    2.适宜筛目
    3.粉末干燥
    4.适宜厚度
    第三节 微粉学基础知识
    一、粒子的大小与形态
    常考题型为A、C、X型题。
    ★1.粒径表示法 其表述方法较多,一般有:
    (1)长径
    (2)短径
    (3)定方向径
    (4)外接圆径
    (5)有效粒径
    (6)比表面积径
    ★2.粒径测定法
    (1)筛析法
    (2)显微镜法
    (3)沉降法
    (4)小孔通过法
    二、微粉的比表面积
    常考题型为A型题。
    ★单位重量微粉所具有的总的表面积称比表面积。由于微粉表面粗糙且有很多缝隙和微孔,所以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无孔实心微粒的比表面积可通过微粉粒径求得,而多孔微粉的比表面积则需用较复杂的吸附法或透过法测定。
    三、微粉的密度与孔隙率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1.微粉的密度
    (1)真密度
    一般由气体置换法求得。计算时要除去微粒本身空隙和粒子间的空隙所占的体积。
    (2)粒密度
    一般由液体置换法求得。计算时要除去粒子间的空隙所占的体积。
    (3)堆密度(松密度)
    堆密度(松密度)不同,从而药物粉末有轻质和重质之分。
    2.孔隙率
    微粉内空隙与微粉间空隙所占容积与微粉总容积之比。空隙率大,表示物料疏松多孔,为轻质粉末。
    四、微粉的流动性
    常考题型为A、X型题。
    ★一般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粉,粒子间有较强粘着力,微粉不易流动。若去除10μm的微粉或将其吸附到较粗的微粒上,则可改善其流动性。微粉含水量过高也导致流动性变差,常需烘干粉末或空气除湿来增加流动性。一般以休止角或流速来表示微粉的流动性。
    1.休止角
    2.流速
    五、微粉的吸湿
    常考题型为A型题。
    ★空气相对湿度显著影响微粉的吸湿,由于微粉比表面积增大了许多,因此吸湿更甚。相对湿度(RH)是指同温度空气中水蒸气压与饱和蒸汽压之比,以百分比表示,值越大表示湿度大、空气中水蒸气占的比例大,当水蒸气分压大于微粉本身(由吸附水或结晶水)产生的水蒸气压时,则发生吸湿或潮解,反之发生风化或干燥(微粉中水分向空气扩散)。
    六、微粉学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
    常考题型为C、X型题。
    ★药物微粉的制备:
    1.药物可通过适宜的粉碎机械制得微粉,如用球磨机水飞,借助高速气流撞击粉碎的流体磨,可调节上下磨盘间隙的胶体磨及超微粉碎机。
    2.药物也可通过制剂技术实现微粉化,如控制结晶法、溶剂转换法、固体分散技术等。
    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有:
    1.对粉碎混合的影响
    2.对分剂量、充填的影响
    3.对可压性的影响
    4.对片剂崩解的影响
    5.对制剂有效性的影响

6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kingfish+3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 kingfish+3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6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5-15 13: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辛苦了
3# 板凳
发表于 2007-6-6 20:39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20:3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