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91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交流] 未名热的中医药诊治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0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未名热的中医药诊治经验

未名热的中医药诊治经验


发表者:王玉光 (访问人次:243)




内伤发热主要指不因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发热,大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临床多见于西医未名热,主要见于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或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
一、辨病、辨证要点
内伤发热的病因以内伤因素为主,主要可以概括为情志失调、饮食劳倦或久病伤正等,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而内伤发热长期顽固不愈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虚实夹杂,虚主要指的是正气亏虚,包括气、血、阴、阳亏虚,常见中气不足,血虚失养,**亏虚及阳气虚衰,在脏腑中以脾胃和肝肾亏损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损伤则元气不足,阴火上乘,导致气虚发热,肝肾亏虚,**耗损则阴虚内热,实主要指的是邪郁,主要指肝郁、火郁、痰郁、瘀血等邪气郁久化热而成。但各种原因引起的内伤发热,在临床上并不一定总是一对一地孤立存在,可以彼此夹杂或相互转化,临床证型错综复杂,难于分辨,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气虚湿阻等,虚虚相兼,实实相兼以及虚实夹杂的发热较为常见。从病机的转化来看,久病常由实转虚,由轻转重。
内伤发热现代医学可见于数十种疾病,主要分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性发热2大类,其中慢性长期发热主要以风湿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结核常见,遵循现代医学发热的诊断程序筛查疾病后,仍有相当一批病人诊断不清,称之为未明热,未明热病例临床也较为常见。从中医发热病机分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的病理虽然条理清晰,但临床证型错综复杂,具体病人的病机更难于审辨,必详询病史,详查证候,以审证求机。内伤发热辨证中实证为主时,要抓其气血亏虚的一面,在虚证为主时则注意寻找兼夹之实邪。
内伤发热中以体温不超过38度的低热居于首位,多见于虚损病人和病后余热未清者,,可根据发热的时间和变现特点详辨病位和病性,气虚发热可表现为烦劳则张,活动后热甚,上午发热较重,神倦懒言,舌质多偏淡,脉无力;午后发热多为阴虚,其热自肌骨而出,轻按不热,重按则热,热在筋骨间,往往表现为骨蒸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出血而发热,或于月经期间发热者,为血虚发热,可伴有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头晕眼花,月经量少等症状,舌淡苔少,脉大而弱;情志不遂,郁而化热者,为气郁发热,其发热与情志有明显的关系,其发热多为午后潮热;小儿内伤低热要注意食积发热,热在手足,而额部较冷,或蒸蒸发热而薄暮转甚,可伴有暧腐吞酸、脘腹饱胀、口气矢气臭秽,舌苔浊腻等,内伤发热高热者多在虚证的基础上兼夹实邪,因脏腑功能失调,痰浊、水饮、积滞、淤血等有形之邪影响气机升降,阴阳的出入,导致郁而化火,病情迁延。
内伤发热的脏腑辨证中要重视脾胃及肝胆的枢机作用。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一旦失调,一则不能运药以发挥药效,二则不能濡养其他脏腑,有碍于整体功能的恢复,同时少阳为阴阳出入之枢纽,枢机不利,表里不合,邪郁于内,变证百出,且有形之邪易闭塞火热邪气的出路,助长火势,令病情胶结难解。
二、证治用药心得
根据《内经》气火理论指导内伤发热的临床证治,《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气火在生理上相互资助, 即“ 少火之气壮” 、“ 气食少火” 、“ 少火生气” , 病理上, 则火热可以伤气, 如“ 壮火之气衰” 、“ 壮火食气” 、“ 壮火散气” 。《素问· 调经论》又载“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炽热, 热气薰胸中, 故内热。”而火热伤气,久病体虚,尤其是元气亏虚,气血亏虚也是内伤发热持续缠绵的主要病机因素,内伤发热病机中火热伤气必然存在,火热不同程度地贯穿于内伤发热的始终,内伤发热之火热主要宜辨火热生成的病机,辨别郁火之源,审辨气郁、痰湿、血瘀的脏腑功能失调的病位。
内伤发热的总体治则是益气养血,清热透邪,反对一见发热就使用苦寒泻火和发散之剂,主张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调畅枢机,给邪以出路。内伤发热病程较长,中医治疗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首先注意以胃气为本,苦寒药物用之不当则易损中阳,化燥伤阴,反使病情加重,故戒用苦寒药味。扶正多以黄芪、当归为主,在此基础上,视阴阳气血亏虚的程度,酌加补虚药味。对于内伤发热的实证,痰浊、瘀血、积滞、水饮等有形之邪,一定要注意调畅枢机,给邪以出路,少阳枢机不利,会令内生之郁邪变证百出,助长热势,因此要审时度势,抓住病机的关键,巧用佐使药物,给邪以出路。周平安教授多选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义,调畅少阳枢机。内伤发热,尤其是高热病人往往无汗,即使是阴血亏虚的内伤发热,在发热时也表现为干燥无汗,气阳亏虚者的汗出也非微微汗出,通身皆见之汗,因此治疗内伤发热之汗,除纯虚无邪、腑实内结、热盛动血等无透散之势者外,周教授都主张应酌加豆豉、生地、地骨皮、青蒿等透散药物,因势利导,宣畅气机,透邪外达,使周身微汗,肌肤潮润,则热势渐退,但这种汗法绝非不分寒热,妄行发汗,迫津外泄。
三、论治及主方
主方:
  生黄芪  银花  当归  生甘草
  柴胡   黄芩  薄荷  青蒿
  生地   豆豉  酒军
治法:益气养血,清热透邪
方解及加减:

根据《内经》气火理论,以及内伤发热疾病虚实夹杂为主的病机特点,以芪银三两三为通治方。其中黄芪大补元气,且生用补气而避免其温燥助火,《本草备要》赞其“ 生用固表, 无汗能发, 有汗能止, 温分肉, 肥膝理, 泻阴火, 解肌热。”《景岳全书》认为生黄芪“ 阳中微阴, 生者微凉。”李杲称其“ 益元气而补三焦, 除燥热、肌热之圣药“。”生黄芪、金银花等量或黄芪倍金银花同用, 临床未见其助热益邪之弊, 且病人在退热过程中, 正气更旺, 有益于托毒外达。金银花甘寒, 王孟英在《重庆堂随笔》中谈到其“ 清络中风火湿热, 解瘟疫秽恶浊邪。”《温病条辨》中金银花用于卫气营血四期, 解毒清热且可透邪。热病日久, 不仅耗气, 且易伤血, 气虚血亏、气虚血瘀均很常见,黄芪当归配伍, 取当归补血汤之意,李杲称此方治疗血虚发热, 肌热面赤, 烦渴欲饮,证似白虎, 脉洪大而虚,黄芪、当归相配补气生血, 令阳生阴长气旺血生, 血充气固, 阴平阳秘, 虚热自退,当归、金银花通利血脉, 养血不留滞, 活血而不致血液妄行。生甘草一方面佐黄芪益气, 另一方面金银花与甘草合为金银花甘草汤医学心悟》清热解毒, 并调和诸药, 令药力威而不猛, 作用温和持久。针对虚实夹杂之病机, 佐入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义,和解调畅少阳枢机。对于兼夹之实邪,周平安教授强调在以主方治疗的同时,要巧妙选用佐使药,审时度势,常佐用清透泄三法, 解决兼夹证,令邪有出路。其中“ 清”乃根据热在卫气营血, 抑或深入脏腑经络, 随其所得而清之,“ 透”者, 即要透泄外出, 导师常取《肘后备急方》黑膏方中生地豆豉为一对药, 清营不留邪, 透邪不伤阴,至于湿热缠绵、舌苔垢腻, 每以青篙、薄荷佐金银花芳透湿热, 醒脾祛湿。“ 泄”者, 则遵仲景“ 舌上苔黄者, 下之黄自去”之旨, 每见腹满、便秘, 即以小量酒军, 通畅肠腑, 令胃肠气机畅达, 热势下泄。

四、验案举隅:


病例1   患者董 xx ,女33岁,住院号53835,因鼻衄时作5月,心悸气短,体倦乏力,伴下肢紫癍六天,于1989年11月1日入院,入院后诊为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b:5.6g/dl,PLT:2.6 万/mm3)。入院后第5天,由外感诱发,体温升至40℃,胸片示左下肺炎,静点多种抗生素及口服消炎痛,肌注柴胡注射液,汗出热退,旋即复升,加用小柴胡汤、感冒退热冲剂及银翘散等汤剂,热势起伏,终不缓解。11月27日请导师会诊,患者高热,39 .5℃,微恶寒,无汗,频繁咳嗽,咯少量白痰,口干而不喜饮。听诊左下肺呼吸音低,舌淡胖,苔灰微黄而腐,脉洪大而虚。处方:生黄芪30g 银花30 g当归30g生甘草10g生地30g豆豉15g阿胶10g(烊)葛根15g荆芥6 g桑叶15g前胡10g杏仁10 g上方一剂,身微汗出,热势下降,二剂体温恢复正常。原方续用六剂,咳平,炎症吸收。
按:本例病人气血大亏为其内伤基础,复感外邪而致高热,临床内伤病人突患高热,多由外感诱发,正如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所言:“凡劳疲忧思内因而起者,亦必兼夹外邪,以正气内陷,外邪即相随而入。”此类病人解表恐伤正,补虚怕恋邪,需抓住时机,扶正祛邪,本例病人黄芪当归相配,辅以阿胶、生地补气生血,银花清热解毒,生甘草调和诸药,葛根、豆豉、荆芥宣散透热,前胡、杏仁降气化痰,使气血得补,邪气可祛,汗出热退。导师多次指出,高热病人,无论内伤外感发热,无汗者必取汗,内伤发热多以益气清热中佐透邪药物,往往得汗出热退之效。
病例2    郭桂英,女,54岁,主因咳嗽、喘息、低热4月,于1999年12月就诊。4月前咳嗽,咽痒咯白粘痰,夜咳甚,胸闷,稍动则胸闷、气短,喘息,不能从事简单家务劳动。既往糖尿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20余年。北京医院诊断为双肺间质性纤维化,双肺中下肺野间质性肺炎,CT报告:纵膈附近可见多个小结节。刻下:晨起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左右,有汗,不恶寒,咳嗽频繁,痰稍黄,气短乏力、纳差、口唇稍紫暗,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数无力。处方:生黄芪30 g银花30g当归15 g炒白术10g防风10 g旋复花10g郁金10 g丹参15g冬花15g青蒿15 g 杏仁10g生甘草5 g 炙杷叶10g阿胶10g浙贝10 g 煅龙牡各30g上方7剂,低热退,汗减,仍乏力,气短,胸闷,舌暗红,苔薄黄,去青蒿、龙牡,续用上方3月,患者可上下3层楼,步行千米,生活自理,CT示结节状物消失。
按:本例患者动则气短,汗出,乏力,发热以晨起及上午为著,咳嗽痰黄,舌苔黄腻,舌质暗红,口唇紫暗,为气虚为主,兼夹血瘀痰热,以三两三益气活血解毒同时,以白术、防风佐黄芪补肺气,固表以治本,旋复花、郁金、丹参佐当归活血化瘀,浙贝、杷叶、冬花、杏仁化痰热散结,临床舌苔见黄腻者,导师每以青蒿、双花相伍,青蒿芳香清透湿热。导师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及间质性肺炎病人患发热性疾病时,要重视其气虚、血瘀这一主要病理基础,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祛其痰热、痰湿等兼夹之邪。导师治疗间质性肺炎及肺间质纤维化,强调守方长期服用,通过扶助正气,逐渐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病例3     张露露,男,20岁,主因咯血,尿血,便血伴发热一年来诊。患者曾在沈阳医大诊为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一年来低热缠绵,午后发热,迁延至夜间,夜热甚,伴五心烦热,口干咽[1]燥,四肢困痛,有汗,不恶寒,消瘦,乏力,倦怠,纳差,痰中常有血丝,大便日行2次,尿黄赤,舌质红绛,苔薄,脉细数。查体:贫血貌,面色萎黄,消瘦,小腿内侧可见网状青斑,周身有数个结节,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尿Rt:RBC:12—20/HP,pro:(++),血Rt:Hb:9.0g/dl ESR:60mm/H HbsAg(+),ANCA(+).患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效不佳,拒绝应用细胞毒药物。处方:生黄芪30g银花30g当归30g水牛角30g生地15g  赤芍10g丹参15g  板蓝根15g 元参15g 茜草10g  白茅根15g 仙鹤草15g 生甘草3g 秦艽15g 豆豉15g上方3付,后低热退至37.2℃左右,烦热减,去板蓝根、秦艽、豆豉,加麦冬10g,7剂后体温正常,痰中无血丝,尿Rt:RBC5—6/HP。随访一年,电话中言病情有复发,嘱复用本方,热退症状平稳。
按:本例患者咯血、尿血、便血,伴发热夜甚,烦躁,舌绛为热入营血,迫血妄行之候,但患者乏力气短,纳差,便溏等气血亏虚症状也很突出,故以清营汤、三两三合方,益气凉血解毒,并佐以银花、豆豉透营分之邪外出达,使益气不助热,清热而不耗气伤津,一年来在未用激素及其他药物情况下,病情平稳。
病例4    患者周XX,男 ,70岁,本院肿瘤科收治病人。右肺腺Ca,胸腔积液。入院后发热半月余,胸片示右侧阻塞性肺炎。刻下患者面色胱黄,精神痿糜,呼吸急促,稍动则喘息、气短,咳嗽,痰黄粘难咯,午后潮热,37.5℃—37.9℃,发热时汗出不畅,不恶寒,烦躁,口苦,纳差,口渴,胸胁撑胀,腹满便秘,三日未行,尿黄,舌暗红,苔黄厚垢腻,脉弦濡数。处方:生黄芪30g银花30g当归30g柴胡10g黄芩10g青蒿30g天竺黄10g半枝莲15g生苡仁30g苏木10g丹参15g生甘草6g洒军3g三剂药后便泄,腹胀减,热度降为37.2℃-37.4℃,再7剂热退身凉,舌苔薄白,胸片示肺炎吸收。
按:肺癌病人出现胸水及阻塞性肺炎是肿瘤的晚期表现,癌毒耗伤气血,患者倦怠乏力,喘息气短。门诊治疗多例癌性发热病人中,强调要在气血亏虚的基础上,分析其兼挟实邪,本例患者潮热、口苦、胸胁撑胀、便秘,为邪扰少阳及阳明肠腑气滞,咳喘痰黄为痰热及饮邪在肺,治疗在益气养血解毒三两三方中,柴胡、黄芩疏泄少阳,酒军清泄阳明,天竺黄清化痰热,苏木、丹参治其悬饮,半枝莲、生苡仁解癌毒,青蒿、薄荷透达湿热,清透泄合用。
2# 沙发
发表于 2013-4-9 09:00 | 只看该作者
王玉光大夫的信息

王玉光
主任医师 教授


科室:         北京中医医院 呼吸科
擅长:        肺间质纤维化,顽固性咳嗽,难治性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病,...
简介:        王玉光,男,主任医师,44岁,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头像被屏蔽
3# 板凳
发表于 2013-4-9 15:2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13-4-9 2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小学生爱学习


    {MO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8 02:3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