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47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讨论] **病术后为什么要换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9-4 2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内常有朋友讨论**病术后换药的问题。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换药的目的是什么。简单得很,换药的目的就是让伤口早点愈合。具体到**病术后,一般来说**病术后的创面分为闭合式,就是缝合创面;开放式,就是旷置。**是要排便的,粪便有细菌,会污染伤口,基于这一点,缝合的伤口必须避免粪便的污染,一般的缝合创面起码要72小时不能被粪便污染,所以术前要控制饮食,灌肠,术语叫“肠道准备”,术后控制饮食,一般可以做到。有些大的手术,控制排便的时间要长一些,达到7-10天,术后就要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严重的必须先做造瘘,然后才能手术。这样的伤口如果没有污染,可以较长时间不换药。换药时清洁缝合创面后覆盖即可。
   旷置的伤口一般不严格控制饮食,其实也是可以按照缝合创面严格控制的,就是成本高。所以病人在48小时左右既有排便,污染伤口,所以排便后就要及时换药,即使不排便,创面的分泌物较多,滋生细菌,也要换药。那这种情况下换药的目的是使得创面变得清洁吗?使之无菌吗?不是的,换药除了清除污染物之外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得创面引流通畅。开放伤口的引流通畅,或者说有菌创面的引流通畅,又或者感染灶的引流通畅,是外科治疗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只要创面的引流是通畅的,伤口的愈合是自然之事,无需刻意追求。为了达成此一目的,手术中就要设计好切口,因为**是有4层环形肌包围的管状器官,麻醉状态下引流通畅的创面在去麻醉状态下会变形,使得创面引流不通畅。由于经验的不足,由于病情的复杂,这种不通畅经常发生,所以此时的术后换药就要起到治疗的作用,让创面引流仍然是通畅的。
  只要掌握了这个原则,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对任何伤口心中有数了,也就知道需不需要做第二次手术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zengt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8-9-5 20:05 | 只看该作者
经验之谈,{MOD}!
3# 板凳
发表于 2008-9-5 20:2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的很经典,很是赞同:handshake
4
发表于 2008-9-5 20:4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的很在理,自己也重复几点
换药目的: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伤口的愈合
1.        观察伤口的情况和变化。
2.        清洁伤口,取除坏死组织及异物,保持引流通畅。
3.        预防及控制伤口感染
4.        保护伤口,避免再损伤和感染。
5.        痔术后换药可以肛内放入止痛消炎栓等,减轻疼痛症状。
6.        肛瘘换药还有防止假性愈合的作用。
    术后换药要有科学性。引导患者进入良性心理,使患者了解换药对愈合的意义,取得患者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熟练掌握换药的操作技术,细心的观察并根据不同的局部情况,按照创面生长愈合的生理规律采取相应的处理手段,将换药疗程科学地分为三期可更有效地使创面正常生长。早期以清洁、引流、消炎为主;中期以保护新生肉芽组织为要,防止过多地**肉芽组织,以免影响生长;后期换药以少动、间断性为特点,让创面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间断性换药不仅能让创面正常生长,而且有加速陈旧创面愈合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fyglx 于 2008-9-5 21:00 编辑 ]
5
发表于 2008-10-8 15:56 | 只看该作者
我在临床上常用应万红软膏或湿润烧伤膏效果满意,换药简单.
6
发表于 2010-3-10 21:22 | 只看该作者
大禹治水,在疏而不再堵。用在我们肛肠界非常合适!学习了!
7
发表于 2010-3-10 2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牵手观音
请问:上述两种药膏的换药方法?因为我一直是用盐水棉球擦净,然后覆上利凡诺尔小纱条的。
8
发表于 2010-3-12 10:44 | 只看该作者
“最主要目的是使得创面引流通畅”是关键,同时换药也应是术者充分了解患者术后创口的愈合情况,出现其他情况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07:0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