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5468|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海天中医札记(续二)---说说小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胡天静 于 2012-6-19 06:55 编辑

在泸州驿通车站旁边,等候四哥高小能夫妇的到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快哉!


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那就接着 海天中医门诊札记(续一),写续二,说说小方吧。




(温馨提示:小方舌诊资料 已经拍照 发在25楼了,需要的朋友请自行下载---海天)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分 +2 收起 理由
愧吾无术疗民疾 +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12-6-14 23:42 | 只看该作者
今年初照慧大哥教我使用小方以来,感触颇多。
小方治病,区区几味、少少几克,把中医之效、简、便、廉演绎到极处。

第一次使用小方,是一个怀孕的女同志遍身痒红疹,抓的烦躁,一剂小方,次日便疹消身安。我最奇怪的是,舌象也跟着正常了。使用其他方法,我或许也可能可以把症状和皮损做到这个程度,但舌象的变化不会那么快。
有效的,也有不效的。

要慢慢的体会其中的奥秘,需要一个过程。
海天学东西,是比较慢的。
我常常使用自己原来的理论体系去看,转不过弯。也就常常被照慧大哥点拨,要注意其中的同异,比较其特点。我还是一时跳不出圈。大哥便给了我了一篇郭老师的文章:
3# 板凳
发表于 2012-6-14 23:43 | 只看该作者
《人体空间医学与传统中医学区别》

传统中医学为我中华民族的瑰宝,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它需要我们后代不仅承袭其精华,更需要将之发扬并创新。人体空间医学正是在较透彻地掌握传统中医学精髓基础上的升华。人体空间医学与传统中医同出一源,同出于养生修炼与临床实践,都是在养生修炼和实施的基础上得以完善。但因方法不一、时代不同,理论亦各异。

人体空间医学用其能量学说解释阴阳与五行,使古老的理论现代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传统中医的,指人之本体属阴,而身体所辐射的热量属阳。饮食物质属阴,而经过消化后产生的热量属阳。细胞本身属阴,而细胞辐射所产生的能量属阳。阴虚与阳虚的理论应更清楚,阴是物质的实体,虚是不足。阴虚不足,是细胞内的物质不足。在治疗上应以胞外能量物质转向胞内,使胞内物质充足。传统中医认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加大人体空间能量压力,促进胞外能量转化为胞内物质。阳虚,为胞外能量不足,故,阳虚则寒。阳虚者,促使胞内物质转向胞外,使胞外能量充足。

一、起点不同,定位不同

传统中医定位在形体,走的是中庸之道,是以太极为定位的起点。在强调中庸之道的同时调整人体气血变化,达到人体的健康。
人体空间医学定位在空间与能量场象,走的是虚虚实实的极端之道。只有应用极端的方法,即实者更实,虚者更虚,才能使虚与实的落差加大,加强空间能量的撞击,**和推动形体运动,使人体功能恢复正常。

二、养生修炼方法不同

传统中医的养生修炼以气为主。调整呼吸,讲吸、虚、提、闭;以观内景为主,可开智开慧。运用儒、释、道各门派之方法,深受传统古老文化的影响,有师带徒、父传子、母传女等规矩。
人体空间医学的养生修炼,以静、净、虚、空、幻、换为主,以虚灵腹中为基础。无门派,无套路。强调“修心、养性、积德、忘我,强调灵感的应用,信息的灵活,思维的跳跃。

三、治疗的对象不同

传统中医治疗,重点在人体脏腑。以脏腑为基础,以三焦为基础,以卫气、营血为基础,强调经脉、穴位的功能。
人体空间医学的治疗重点在人体空间。以空间为基础,以能量运动为基础,以外焦空间为基础。强调公转与自转,公转带动自转,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强调以小循环带动大循环,以右心房带动左心房(以静脉回流带动动脉输出),指出:左心脏统管左半身,右心脏统管右半身。人体空间医学发现细胞的吞吐、开合产生能量辐射并推动了细胞内外物质能量的流动。空间的场地是能量物质的混化场地,是能量升降的场地,是调节能量与物质的场地。因此,空间通畅,能量才能流通

四、治疗的原则不同

传统中医强调解决矛盾,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等。 人体空间医学强调至实至虚,回归自然,应用不平衡、不对称的方法,使人体的细胞群运动,从而恢复细胞的功能。以小方调整能量的浓度与压力。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部位运动,压力高的向压力低的方向运动,使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主张通过能量自行调节,恢复人体本来的健康面目。

五、治疗的目的不同

传统中医的治疗是为了改变人体,改变自然。
人体空间医学的治疗,是为了回归人体的原本健康面目,回归人体的自然运行规律,与自然融合。

六、治疗的依据不同

传统中医以病名作为治疗的初始,强调透过症状寻找疾病的根源处。
人体空间医学:无病名之分,只注重病状,注重能量的出入口处。指出:人体能量场象的变化是疾病之本。细胞时刻都在进行开合、吞吐的运动,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合变化。只有不断地变化,新的物质和能量才能产生,才能撞击原有的旧物质并更新之。因此,能量的制造、替换和更新是调整人体疾病的根本方法。

七、治疗的方法不同

治疗共性:清升浊降,以升带降,升降结合,清升于空,浊降于内。
人体空间医学的治疗方法:
(1)任升,督降;左升,右降。任升推运动,督降腾空间;左升助心力,右降肝火清。
(2)开上,打下,闭底,推拉,制空。开上,揭盖减压,能量上升头脑清;打下,细胞互冲击,能量上升有动力;闭底,阴阳易交接;推拉,助力在上下,撞击中间复功能;制空,辐射有场地,增加胞内灵活度。

八、辨证原则不同

传统中医辨证对象:五脏六腑,原则: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体空间医学辨证对象:细胞内外的症状,细胞的内与外、能量的浓淡、二便、寒热。症状是查病因,胞内、胞外定部位,浓淡定空间性质,二便定下焦虚实,寒热定药量。原则:能量的聚集是形成疾病的根本;能量的流通和更新是健康之本。&

九、舌诊的不同

传统中医的舌诊包括舌质、舌苔、舌形,人体空间医学亦同之。但是,人体空间医学提出了在观舌质时,舌面的高低凹凸,代表了人体物质、能量的充盈与缺损。而且,公转与自转的能量运行概况,都体现在舌苔上。人体空间医学认为舌质与舌苔分别代表胞内与胞外,即,舌质代表胞内,舌苔代表胞外。

十、理论依据不同

传统中医理论将生理分为脏腑和三焦分区,将脏腑作为辨证的对象。在治疗上都是依上下为通道,没有应用其气越之的理论。传统中医认为,人体得病的原因有内、外因之分。内因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分,外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别。
人体空间医学指出,细胞的吞吐、开合产生的能量辐射推动了细胞内外能量的流动。人体空间的场地,是能量物质的混化场地,是升降的场地,是调节能量与物质的场地。
因此,人体空间必须通畅,能量才能流通。人体空间不但有三焦,还有外焦——脏腑后侧太阳区域。三焦都与外焦有直接的关系。三焦空间能量在外焦这个大市场进行流动、运转、更新。
4
发表于 2012-6-14 23: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天静 于 2012-6-15 08:50 编辑

这10个不同,要我好好看。

每次遇到疑难病人,我都把患者的症状和舌诊照片发给大哥,大哥一一作答,舌诊怎么看,症状怎么抓,详详细细的指点我。
还把他在小方应用上的一些体会,和我分享。

慢慢的,琢磨。原来很多问题,是要在实践中去磨砺的。
我的小方使用的有效率也渐渐提高。家里的那台中药粉碎机,也天天响个不停,老母亲笑的合不拢嘴,天下父母心啊,儿女有事业,有生意、生意好、顺利平安,当老人的都开开心心的。
呵呵,我对老母亲说,这是照慧大哥慢慢改进的。

我也添置了相关的设备,把小药方装进入袋装茶,看起来也舒服多了。
老母亲说,这样吃中药,太方便了,不用煎煮,开水一冲就成了。
5
发表于 2012-6-14 23: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照慧大哥,谢谢叶大姐、星哥三位哥哥姐姐,在这段时间给我的指导,启发。

谢谢蔡玉兰陈建东高秀美李彬等**,谢谢针情、刘等等网友,常常拿病例让**练。

谢谢诸多的患者,你们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去实践整理总结。


小方,让我们海天工作室又增添的新的内容,新的活力!


小方治病,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求索之!
6
发表于 2012-6-15 0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胡天静


    学习空间医学,是不是要把传统医学忘掉,就象练武之人一样,要把以前所有的套路都忘掉,才能学好新的招式呢?
7
发表于 2012-6-15 1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胡天静


    学习空间医学,是不是要把传统医学忘掉,就象练武之人一样,要把以前所有的套路都忘掉,才能学好新的招式呢?
又一天 发表于 2012-6-15 09:44



   我做不到。
   呵呵,不过,我觉得也不矛盾,可以兼容。只是我们是不是找到适合切合的点面。
8
发表于 2012-6-15 17:03 | 只看该作者
我看过这本书   通天汤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好用的方
9
发表于 2012-6-16 10:23 | 只看该作者
空间医学 文档

已经上传附件。
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该附件版权审核中
10
发表于 2012-6-16 10:31 | 只看该作者
再 附上 我和 李彬石桥 小方病例讨论 .doc  一篇。
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该附件版权审核中
11
发表于 2012-6-16 1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天静 于 2012-6-16 14:14 编辑
我看过这本书   通天汤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好用的方
王默文 发表于 2012-6-15 17:03



  通天汤:  麻黄3 羌活4 知母4 桂枝7  蒲公英20
12
发表于 2012-6-16 1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天静 于 2012-6-16 17:30 编辑

杨宗辉案

杨宗辉,女,40岁。于6.14上午来门诊就医。
主诉:咳嗽咳痰,咽喉疼痛,乏力纳差,下腹痛痛不适1周。
舌:如图。
(问患者吃什么可能染色脱{BANNED}素重的食物没有,回答我说,没有。)
脉:浮滑。
腹部触诊:小腹软,压痛不显。

遂处方:大贝、麦芽合通天汤


(处方中的 40+75=115的竖式 是药房的算别人的帐的时候 写上去的。不是我写的)

煎法服法:以该处方的量,为散,作5份,一日一份,沸水冲泡服用。
今天她有事路过我处,特意到我这玩玩,说症状已经没有了,还有2日的药,问继续服用吗?我看看舌头,如图:


我说,继续服完吧,不用复诊了。很开心。
13
发表于 2012-6-16 17:47 | 只看该作者
我看通天汤确实是好东西,可以肯定能够治疗许多皮肤病
14
发表于 2012-6-16 17:4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不照全脸,望诊不仅仅是望舌!对不起了,咱有点求全。
15
发表于 2012-6-16 18:01 | 只看该作者
对上个病案我有不同的看法。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综合起来看,是本虚标实证。本虚,脾肾阳虚;标实,外感风热,已化为痰热。而机体与外邪抗衡后表现的是一种上热下寒证。楼主上述方剂只能解决上热的问题,下寒估计难以解除。观服药后的舌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白(或者淡,图上看不真切),当仍存脾肾阳虚,内有寒湿。此病的治疗应当分两步,第一步表散外邪,第二步扶正固本。外邪已清,根本未固,相必不久又会反复。
16
发表于 2012-6-16 18:18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不照全脸,望诊不仅仅是望舌!对不起了,咱有点求全。
大有可为 发表于 2012-6-16 17:49



你好!
谢谢您的意见,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改进之。
17
发表于 2012-6-16 18:25 | 只看该作者
对上个病案我有不同的看法。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综合起来看,是本虚标实证。本虚,脾肾阳虚;标实,外感风热,已化为痰热。而机体与外邪抗衡后表现的是一种上热下寒证。楼主上述方剂只能解决上热的问题,下寒估计 ...
Gyinhu 发表于 2012-6-16 18:01



    谢谢您的不同意见。
    发表帖子,就是想要和大家探讨交流,共同进步。


    这个患者,按照我以往的思路,和您提出的意见基本一致,本虚标实,当标本兼顾。寒热并见,上热下寒,当温下清上。
   但按照空间医学的观点,抓上为主,找出口为主,能量搬家为主的思路,采取的畅通外焦,公转带动自转的做法。
18
发表于 2012-6-16 18:38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是什么空间还是立体医学,只要自认为是中医的东西,都必须按照中医的整体观来思考,否则就是西医。整体观才是中医的精髓。刚才粗看了一下空间医学,把人体分成了上、中、下、外四焦,我就感到不好理解,为什么没有内焦?上焦为阳,下焦为阴;同理外焦为阳,当然需要个内焦来表示阴了,否则孤阳如何存在?一种新的医学理论,必须由临床来检验,不能盲目随从。
19
发表于 2012-6-16 18:58 | 只看该作者
小方能更方便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20
发表于 2012-6-16 1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天静 于 2012-6-16 19:20 编辑
不管是什么空间还是立体医学,只要自认为是中医的东西,都必须按照中医的整体观来思考,否则就是西医。整体观才是中医的精髓。刚才粗看了一下空间医学,把人体分成了上、中、下、外四焦,我就感到不好理解,为什么没 ...
Gyinhu 发表于 2012-6-16 18:38



外与内对,上与下对。

分方归类的标准需要统一。


若说阴阳相对,那这样理解,外焦和内焦相对,内焦又分为上中下三焦。此说何如?
21
发表于 2012-6-16 19:35 | 只看该作者
其说的是公转,可理解为疏通前后二脉吧;

还有一个重点是针对三焦通畅问题。
22
发表于 2012-6-16 19:47 | 只看该作者
其说的是公转,可理解为疏通前后二脉吧;

还有一个重点是针对三焦通畅问题。
hhdn 发表于 2012-6-16 19:35



    有道理!!
23
发表于 2012-6-16 21:10 | 只看该作者
“外焦和内焦相对,内焦又分为上中下三焦”,这只能勉强的去理解,而且如你所言,人体只能分为内外两焦,即两部分,而不能把上、下、中、外等同起来分为四部分。所谓阴阳中复有阴阳,而中,不过是阴阳的过度状态,因此有阴阳就必然存在“中”。从汉字“中”字就可理解,一“丨”,中间一个“口”,《易经》云: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一分为二,则为阴、为阳,合二为一则阴、阳统于道。脾开窍于口,因此口可代指脾胃,脾胃者中焦土也。一个“中”字就体现中医精髓。为何要分上、中、下三焦,因为人立于天地间,头顶之上,有天,伏羲“一画开天”,所以“天”字是“人”的头上加“一画”;地者,土也,在人的脚下;这才有天地人三界。人最终要归于土,人在三界中居于中间,也属土。综上分析,上、中、下三焦已经全部概括事物的所有状态,其实质是阴阳的代言而已,即言上就是言阳,包括“外”的性质;言下就是言阴,包括“内”的性质。言中就言阴阳的过度状态。根本不需要搞个什么“外焦”,窃以为多此一举。
24
发表于 2012-6-16 22:41 | 只看该作者
“外焦和内焦相对,内焦又分为上中下三焦”,这只能勉强的去理解,而且如你所言,人体只能分为内外两焦,即两部分,而不能把上、下、中、外等同起来分为四部分。所谓阴阳中复有阴阳,而中,不过是阴阳的过度状态,因 ...
Gyinhu 发表于 2012-6-16 21:10



有道理。
可惜的是,创始人郭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后人中,对他的遗著有修改权利的人,有修改能力的人,不多了吧!
25
发表于 2012-6-18 2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天静 于 2012-6-18 21:13 编辑

分享  郭氏舌诊用药 一书

是相机拍的  有页数的  将就看哈
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该附件版权审核中
26
发表于 2012-6-19 11:02 | 只看该作者
转  照慧老师  文章:

《论空间医学小方服用方法与效果》


  小方的熬制方法:
    使用砂锅或瓦罐、搪瓷制品、玻璃器均可,勿用铜 铁 铝等金属容器。
   煎药时,每副药加水两碗左右,无须浸泡,文火煮沸,煮沸后一两分钟即可停火。
   服用时,可稍微加热。
   若是经药房煎制、真空包装的产品,可在热水中,稍微浸泡,然后饮用。
  正定疗养院就是应用自动煎药机熬制并真空包装的。它的色,一般是淡黄,略有中药味,口感似饮料。疗效好。有很多的老师,在参加大班或小班的同时,都愿意在疗养院,让郭五等老师看病调理身体,在回家的同时,将在疗养院做好的中药饮料带回家,不管有多少,不管多重。因为同样的一剂药,在疗养院和自己熬制的,无论是色泽,口味,主要是疗效,不能比,没有在一个层次上。
  我通过学习空间医学,并到正定疗养院聆听了郭三老师 郭五老师等多位老师讲课,并亲口服用了疗养院的中药饮料,见证了小方的神奇疗效。
  回家后,和多位老师探讨了疗养院小方疗效好的原因,及自己在临床中应用小方效果不好的原因,结合了郭志辰老师的观点及多位老师的经验,大胆应用了中药粉剂并包装为代茶式,在浓度及口感上 可以说是更胜一筹,在疗效上,也是快步的增长。

我写这篇文章的意思是:愿各位老师,在熟读郭老师空间医学理论的同时,千万别忽略小方煎煮的方法,它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27
发表于 2012-6-19 13:03 | 只看该作者
排石专家的这个小方也很神奇:
麻黄2桂枝2柴胡6白芍15茯苓10甘草3陈皮2白术10苏叶2神曲3半夏2
28
发表于 2012-6-19 13:05 | 只看该作者
书下了。偷点东西哈。

29
发表于 2012-6-19 13:23 | 只看该作者
海天老师啊,照片的顺序乱乱的。而且好像没拍完?
30
发表于 2012-6-19 18:08 | 只看该作者
海天老师啊,照片的顺序乱乱的。而且好像没拍完?
随意飘荡 发表于 2012-6-19 13:23



拍 完了的。其中有几张  不清楚。

我重新拍了 放在后面的。

看页数就知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7-1 05:2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