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59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从《伤寒论》谈证与候的游离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1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伤寒论》谈证与候的游离性

□ 张喜奎  福建中医学院

  辨证与施治中辨候、确证、立法、处方任何一环都要求准确无误,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有时证即用是药”、“理法方药一线贯穿”,似乎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使今日教材,亦多持此说。其实,它们既有相互对应的一面,又有互相游离的一面,现据《伤寒论》的有关内容,就此问题探讨于后。
  “证”、 “候”的概念:
  “证”是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概括,是对致病因子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候”,是疾病的外候,多是指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而言的。一般而言,方剂组成后,由于药物已较固定,多反映出相对固定功用和主治,忽视了其中的分离性,这就极大地局限了中医临证思维。
  “证”和“候”的分离性:
  由于疾病的不同、个体的差异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不同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以及轻重表现有显著的差别,从而反映出证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此即“证”和“候”二者的分离性,其临床表现亦有四。
  同 “证”之 “候”轻重不同和不齐同性  此较常见,如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表现因人、因时等不同,其症状轻重可有较大差别。既可“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表现为发热、恶寒(风)、汗出、脉浮缓、鼻鸣干呕,而无头痛,又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有头痛而无脉浮缓、鼻鸣干呕,证的外候并不齐同,也难以一一详述,故仲景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虽只讲柴胡证,实则对各种证均适用。
  同“证”异“候”  同一证而在不同的疾病中可出现完全不同的表现,即“候”的多样性,如营卫不和证,在外感病中可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等,在杂病当中,则可无恶风、头痛,只有汗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亦可出现发热、汗出,“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同“证”反“候”  同一“证”可出现完全相反的表现,仍以阳虚水泛之真武汤证为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既可表现为“小便不利”,又可表现为“或小便利”,究其原因,均由下焦肾阳不足,关门不利所致。
  同“候”异“证”  相同或相似的表现,而反应的证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证。如“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此条之“候”同为“食谷欲呕”,余无其它明显异常,因其无明显阳明实热之“候”,故初判为虚寒,投以吴茱萸汤主之,若服后病不但不解,反面转剧者,当是胃热炽盛证,可见,同一“食谷欲呕”之“候”,既可是胃寒证,又可是胃热证。
  因此,从整体上看,一般情况下,同一证的基本“候”表现是一致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学习、把握证的基本特征,但是,不能作为惟一的诊断标准。现代研究中提出证的规范化,为每一个证制定诊断标准,或者一个主症加若干个次症,实际上不具备可操作性,尤其当证候复杂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完全可能出现误诊或漏诊。所以,我们强调客观化首先应符合证的客观规律,强调标准化首先应承认证的个性化。证名、症名应当规范,辨证的方法可以规范,但临床具体证的诊断标准不可规范。就象书法一样,书法最宝贵的就在于其个性化特征。所以有的专家指出:中医证候诊断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可以无限组合的复杂巨系统,用线性研究的办法则无法真正来规范它。
  如上所述,“证”、“候”、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又存在着相互游离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临床之时,随着疾病之“变”,明察秋毫以“辨”,紧紧随证立法用药而“活”,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 沙发
发表于 2007-9-29 17:40 | 只看该作者
"同“证”异“候”  同一证而在不同的疾病中可出现完全不同的表现,即“候”的多样性,如营卫不和证,在外感病中可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等,在杂病当中,则可无恶风、头痛,只有汗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亦可出现发热、汗出,“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个人认为所举的例子有失精当:因为严格来说这两条的病机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营卫不和证"是较笼统的证名,还可细分......只是仲景抓住两者的交叉点为治疗的切入点而成异病同治......以明桂枝汤组方周密而广其用.....
3# 板凳
发表于 2007-9-29 20:18 | 只看该作者
“证”和“候”的分离,不影响到“有时证即用是药”,“有时证即用是药”不是据症状用药这么简单,要是这样的话,就成了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了。
4
发表于 2008-2-23 17:05 | 只看该作者
1. 同一“证”可因人因时因地而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候”,所以“候”是无法全部罗列出来的,而千变万化的“候”用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资料,用整体观念思想,通过辨证都可以归纳为一个“证”或一个证加一个兼证。而辨出这个“证”后,论治就是要对这个“证”进行方证对应的治疗了。这就是有时证用是药,或是证同则万病一方,证不同则一病万方。所以说有时“证”用是药是正确的,而有时“症”用是药是错误的。
2. 证和候怎会分离呢?此提法不妥。从所举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因人因地因时而出现了千变万化的候,可这些候,你只要记住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并用这种思维都可以归纳出一个证来。候是证的表现,证是候的概括。所以说证和候密不可分。如果你用西医的理论来看,离开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那么看到的一隔一个候就只能是一隔一个候了,这样多的候治疗肯定是束手无策了。而用中医治之,只是一证而已,方证相对,所有的候随证愈而愈也!
3. 因时因地因人使候出现千变成化,所以证的确无法进行规范化。如桂枝汤证,症状如上面所说千变万化,无法一一罗举,而列举出来的也只是最典型的症状。
4.总之如果运用用西药的理论用中药,使中医离开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就不再是中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12:4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