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530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医生活] 有一种情怀我们不该忽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尊重——从认可病人开始

     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国平在其《哲学视野中的医学与人文》中指出:“医生应该是精神上富有而高贵的人……越是精神高贵的人他对待他人越平等。他知道做人的尊严,他自己做人有尊严,同时他也会尊重别人做人的尊严。”

   

     现在人们常说,医学是科学,同时也是人学。在此强调“人学”,不外乎告诉医者,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能把人体当成机器,不能把疾病当成是机器出现的故障,而要看到病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要看到在疾病状态下病人躯体、心理对情感的需求。

     王仲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医生和病人的定位均有错位问题。有关人员要求医师将病人当作“上帝”,而人们又将医务人员看作“天使”。将社会上形形{BANNED}的普通人一律神化,这是一种错误。其实,医生对自己的工作应该有最基本的定位,即减轻病人痛苦、适当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由此说来,医生不是神,不是救世主。而病人也不是上帝。医生对病人也应该有基本的看法──病人是来求医问药的。医生与病人应该是以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而此时的交往是医师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自己掌握的技能为他人服务。在这种脱离神话,回归实际的状态下,医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在与病人的交往中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尊重病人。

     王仲说,医师以其所受专业教育、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为病人服务,基本前提是什么?是解除病人的痛苦?还是治病?有人说这并不矛盾,其实有本质的不同。

     例如,一位曾经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救治的93岁老翁,患有脑血管病、肺部感染、糖尿病、肾衰。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家属的想法是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不再让老人受罪。而医生的想法是继续无休止地为病人治病。医患之间出现矛盾。矛盾就在于医疗的目的。此时,医疗行为的任何操作都有可能给病人带来痛苦,即使扎一针也会给病人带来疼痛,那么这个疼痛是否值得。另外,医疗过程中的每一项操作都是有费用的,这个付出是否值得。

     在这种情况下,王仲在跟病人家属交谈时,第一句话是:“您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正确的(首先认可家属是对的,表示了医生对他们的尊重)。但是作为医生,有自己的执业原则──不能加速病人的死亡。所以要为病人做基本的治疗或基本的生命维持”。在这个前提下,在完全了解了病人家属的想法后,王仲与病人家属商定了治疗的基本思路,即维持目前的基本治疗,如果病人病情恶化了,医师不再进行有创的或昂贵的治疗。家属表示同意。

     目前之所以有些医师与病人产生矛盾,首先是医师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病人就应该听医生的安排。而王仲却认为,所有病人及其家属的选择都是“对的”。这种选择包括对费用的考虑、对服务的需求、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最方便的医疗条件的要求等。这种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病人付出了。但病人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满足?这需要医师与病人沟通,切忌对病人说“听你的还是听我的?是你懂还是我懂?”对病人“过分”的要求,应该通过解释让其降低或放弃。在医疗实践中,医师应该了解患方的心理。

     在王仲与病人的交往过程中,不是病人求医师,而是人与人的平等交往。王仲说:“一旦病人及其家属对你产生了信任,他就会完全听从医师的治疗安排。”

   

    亲情——“说说咱妈的病”

     美国一位女哲学家图姆斯(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在其著作《病患的意义》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医生,您只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她认为,对于疾病,医生和病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体验。医生因为自己的职业训练和思维习惯,往往从自然主义的态度,即抽象的科学主义角度将疾病理解为躯体症状的[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并用学术用语来命名疾病。而病人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即前科学的自然的态度来理解自己的症状,他是从病症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来体验病症的。

   

     在急诊室工作多年的王仲,体会到医生和病人(家属)对急诊的理解有很大差异。王仲说,医师多从疾病考虑,有的病在医生看来太平常了,但来到急诊室的病人却是感受着生命危险的巨大威胁(这种感受有时可能是错的)。这种感受使患者在情感方面非常敏感。此时,如果医生仍以冷漠、生硬的态度对待病人就难免出现医患矛盾。

     这是多年前发生的故事。一位94岁老妪因脑干梗塞住在协和医院急诊科抢救室。该患者有9个儿女。在一次查房中,王仲发现患者的9个儿女围在病床一周,神情严肃。王仲当时只是查看了患者的病情,没有多问。查房结束后,王仲询问护士得知是患者家属之间对是否继续为患者治疗有意见分歧。患者的长子已经退休,没钱为患者支付更多的医疗费用;次子认为这是“咱妈”,不能有病不治。这件事或许并不与医生相干,但王仲脱掉白大衣,将患者的9个子女叫到走廊围坐在一起,王仲坐在他们中间说:“现在把你们叫来,是想说说咱妈的病情和治疗。咱妈得的是脑干梗塞,这种病原则上恢复的可能性不大,但医生会尽力治疗,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不出现奇迹。你们的矛盾我也有所耳闻,但我有这样的想法,不知你们是否可以接受。第一,既然这是咱妈,养大咱们不容易,不能临老有病就放弃了。这从中国的传统观念来说,谁也不能接受。即使是想让老人少受罪,或其他什么想法也是善意的。第二,从咱妈目前的状况看,单纯的积极治疗可能也没有太大意义。我们的措施有的是,要在医院花钱,有多少钱都可能花出去。但谁家的钱也不是白拣的,不是风刮来的,大家挣钱都不容易,所以我建议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目前的常规治疗,如吸氧、用甘露醇、用普通消炎药等都还继续,不要停,但若老人没有好转,就不继续追加其他治疗了,一旦老人有好转,就积极治疗,该怎么花钱就怎么花。另外鉴于咱们人多,可以轮流看护老人,咱们就把老人从抢救室搬出,住到普通病房,这样不影响治疗,还可以省一些费用。你们认为可以接受吗?”王仲的真诚和关爱深深感染了患者家属,他们同意了王仲的建议。3天后,病人去世了。家属平静地接受了这一悲痛的现实。

     王仲说,其实这就是医生如何与病人沟通的问题。目前在临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只要出现医患矛盾,医务人员首先指责患者一方,其实有时可能是医疗常规的设置不周全,或缺乏对病人的关怀。在急诊室,有许多是危重患者,这时家属不仅关心病人的病情变化,更关注病人的外表变化,如什么部位肿了,有异常表现了等等,观察得非常细致。因此对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医者应该先检查自己是否存在不妥之处,并及时纠正。对于健康恢复无望的临终病人,虽然治疗可能是消极的,但医者对病人及其家属在情感方面的关怀应该更积极。
       沟通——真情赢得信任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在其《生活之道》中指出:“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而非*,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要如同用脑。”奥斯勒认为,医生绝不只是在治疗一种疾病,而是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病人,一个活生生、有感情、正为疾病所苦的人。但目前我们常听到病人说,医生似乎并未用心听他说话、回答他的问题,或说明些什么。总是匆匆忙忙的——“我似乎只是一个零件,或一个号码”。

   

     其实,沟通是医患之间作为人与人交流最不可缺少的方式。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境况下,许多医务人员都将医患沟通看作是为规避医患矛盾而不得不做的事。但在王仲看来,医患沟通是制定正确的医疗决策、实施医疗措施、获得满意疗效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沟通的目的是既要衡量医疗原则的可行性,同时也要了解病人对治疗措施的承受能力,包括身体、情感、经济及对医疗措施了解的程度等。同样是手术前的谈话、同样是危重病人病情告知,“用心”沟通,病人或其家属在得知相关信息的同时,也感受到医者的那份真情,从而认可医生采取的治疗措施。

     比如说阑尾炎手术,在手术前的谈话中,除了告知患者手术的原因、方式(开腹、腹腔镜等)、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后果外,王仲强调,医生必须要告诉患者医生自己的倾向性,及如何防止发生意外或出现意外时医生可以做什么。在让病人做出决定的时候,医生应该让病人明白医生主导的是什么,明白手术做与不做的后果是什么,手术的风险及如何避免出现风险等。医生的导向一定是以病人的利益为前提,而不是医生如何规避风险。在急诊科,需要与病人或其家属谈话决定治疗方案时,王仲建议把目前最好、对病人最有利的方案首先告诉患方,若患方因为某种原因不同意,退而求其次,依次告诉患方,使患方感受到医生选择的合理性和良苦用心。王仲说,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上强调,即使对病人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医者也应尽量让病人少受痛苦,要保持其尊严。只要医者真心尊重病人,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沟通并不难,获得病人的信任也不难。

   

    经营——病人间是相互“传染”的

     在社会上、在单位、在家庭,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好,能善待自己。这是人的普遍心理。记者问王仲为何在临床上总能理解病人,为病人着想?王仲说:“这很平常,因为我希望别人对我好”。正是秉持这样一种理念、一种情怀,使得他赢得患者充分的信任。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王仲观察到,医患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在病房里,患者之间是“传染”的。王仲刚到临床工作的时候,在其指导老师的指点下,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到病房与病人交谈,这被同事们戏称为“答记者问”。通过与病人交流,王仲发现,当一个病人说某一位医务人员好时,病房里的所有病人都持有相同看法;而当某一医务人员做事欠妥当时,所有的病人也会认为这个医生“不好”。如果医务人员在病人中种下“不好”的种子,不仅治疗难以奏效,而且还容易发生医患**。

     王仲说,在工作中,医患关系不能是简单的、家长式的,不能是“我说你听”。当处理一些病人的过分要求时,更不能草率行事。例如,有位病人因与邻居发生矛盾打架受伤,虽然伤势不重,但病人为了得到派出所的证明进行索赔,住在医院不肯出院。王仲为了“轰”走这位病人,腾出紧张的急诊科床位,他首先给病人交待了病情,并每天去与同一观察病房的20位病人进行交流,回答病人及其家属的疑问,聊家常。在取得了其他病人的信任后,王仲开始与“赖床”的病人谈判,限定他在当日下午15:00之前出院。当天下午,这位病人出院了。其他病人也并未因为医师将此病人“轰走”说医生冷漠。

     王仲说,医患关系也是要经营的。当医师不得已要做一件让某位病人可能不顺心的事时,事先应该有“铺垫”,要让其他病人感到您的和蔼可亲,理解你所做的事。医生在说话、做事时,不能只想到你针对的是一个人,其实在说这句话或做某件事时,您影响的可能是整个病房的人,甚至是一个科室的病人。

     说到“经营”,王仲的另一观点是,医师在病人面前要做到可亲、可信。医师需要自信,只有自信了才可能获得病人的信任。但医师的自信不能把自己当作是病人的“保护神”,而是让自己成为病人的亲人、朋友,在与病人聊天的同时,获得大量相关的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王仲说,为人民服务是理念,落实在医疗服务工作中,是对病人说话的温柔、动作的轻柔,甚至当病人站着与医生交谈的时候,医生就不能坐着。

     王仲在“经营”他的医疗服务时,非常重视肢体语言的应用,如为病人掖被角,拉拉患者的手、拍患者的肩膀。同时他非常注意细节,如进病房门时先敲门,出病房门时旋转门把手关门,而不是用力将门拉紧。这些点滴小事,会对疾病状态下心灵敏感的病人产生影响。会使病人感受到医者的用心。

     后记:笔者在许多场合听到医院的管理者在谈论医患关系时常说,只要把医术提高了,只要他们把病人的病治好了,医患关系就和谐了。但仔细想想,与《黄帝内经》时代相比,与希波克拉底时代相比,现在的诊治技术已今非昔比,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却前所未有。其中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拥有大量科学知识、现代技术、先进设备的同时,是否失去了什么?在王仲那里我看到了,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文情怀——尊重、理解、亲情、关爱。

7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7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9-14 17:22 | 只看该作者
好的话就谢谢加分,我真的需要分啊!!!!!!!!!!!!!11

6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6朵
3# 板凳
发表于 2007-9-14 20:5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handshake
4
发表于 2007-9-14 22:4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victory: :victory:
5
发表于 2007-11-18 16:2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5 05:2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