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5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味二陈汤临床应用举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加味二陈汤临床应用举隅



--------------------------------------------------------------------------------
本文章关键词:举隅  请输入关键词搜索更多信息   


2005-12-19 16:31:49  

想要变大,延长**时间怎么办?



**山 王 峰 2005-12-13 13:28:48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4月第1卷第1期


1 治癃闭


患者,女,56岁,1985年7月初诊。患者1天前与家人吵架,遂发昏厥,伴有口吐涎沫。苏醒后胸满腹胀,继则小便不通。视其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证属气滞痰阻,巯泄失常。拟二陈汤加味:半夏9g,茯苓9g,橘红9g,百合9g,乌药9g,川楝子9g,瞿麦9g,滑石9g,甘草6g。水煎服3剂,每日1剂。1剂 小便通,再剂胸满大减,活动如常。


按:朱丹溪曰:“是气也,常则安……。逆则变,变则病……,为胀满,为淋漓癃闭疼痛之所由也”。二陈汤为理气化痰之剂,有祛痰开提疏泄之功,配乌药以行膀胱之气,配川楝子、瞿麦、滑石下通膀胱水气,共奏化痰行气、通利膀胱之功能,故取效甚捷。


2 疗哮喘


患者,女,62岁,1988年5月初诊。患慢性气管炎10余年,每冬则喘咳难卧,痰涎壅盛。日前因外感而喘息,痰鸣,倚息难卧,额汗如珠,精神萎倦。苔黄厚腻,脉滑数。证属;痰热壅肺。拟二陈汤加味:半夏9g,陈皮9g,茯苓9g,厚朴9g,炒莱菔子12g,虎杖12g,功劳叶12g,炙杷叶12g。水煎服6剂,每日1剂。1剂证减,夜能安卧,连服6剂,基本平复。


按:二陈汤配苏子、厚朴、莱菔子以加重其宽胸理气、平遂肺气之功;配功劳叶除清热解毒外,取其补肝肾、滋阴润肺以解老年纳气不足;枇杷叶以降气化痰平喘为见长,全方共奏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效。


3 愈泄泻


患者,男,55岁,1986年8月初诊。患者因吃苹 果而致腹痛,大便每日3~4次,水样状。视其形瘦体弱,舌苔白腻,脉弦细。证属:脾胃虚弱,湿邪内停。拟二陈汤加味:清半夏9g,陈皮9g,茯苓9g,苍白术各9g,白芍9g,山楂9g,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6g,水煎服6剂,每日1剂。1剂痛减,2剂腹痛、腹泻止,大便正常。


按:过食生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气机受阻,传导失司,故以二陈汤加苍白术燥湿健脾,配白芍以缓急止痛,山楂、姜、枣健脾和胃,故效如桴鼓。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卫生院
2# 沙发
发表于 2007-6-17 11:31 | 只看该作者
【摘要】 目的 评价丹参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受累的防止效果。方法 对所有过敏性紫癜病例随机分为丹参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对症处理的基础上,丹参组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14天。定期检测尿常规、血压、肾功能,记录有关症状及体征。结果 丹参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其肾受累的发生率(13%)明显少于对照组(40.9%),且表现较轻。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可用于过敏性紫癜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 紫癜 过敏性 肾炎 继发性 丹参 预防 儿童



    过敏性紫癜(HSP)是最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儿童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受累的严重程度直接决定该病的远期预后 [1]  。我科自2000年1月~2002年12月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过敏性紫癜23例,疗效显著,并对防止肾脏受累有一定作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确诊为过敏性紫癜 [2]  患儿共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为4~12岁。按住院先后随机分为2组,其中丹参组23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和临床分型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用一般对症疗法(如维生素C、维生素E、钙剂、扑尔敏等)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丹参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治疗,采用四    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制药厂生产的复方丹参注射液 5~10ml(体重<25kg、每次5ml,体重≥25kg、每次10ml)加5%葡萄糖液100~250ml静脉滴入,每天1次,连续给药14天。对所有病例每天复查2次,详细记录症状和体征缓解情况及药物的副作用,并查血、尿、粪常规及转氨酶(ALT)活性。


    1.3 过敏性紫癜病人,尿的改变(血尿、蛋白尿),可作出肾脏受累,也即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诊断 [3]  。


    1.4 疗效判断标准 [4]   (1)显效:用药1~2天后无新紫癜出现,2周内紫癜完全消失;(2)有效:用药3天后紫癜基本消失,症状好转,仍有轻度复发,肾损害者尚有少量蛋白尿;(3)无效:用药3周以上紫癜不消退,且反复出现,症状和体重加重者。


    1.5 随访 所有病例出院后在半年内均每周复查1 次尿常规、血压,记录有无症状及体征等情况。



    2 结果   


    2.1 对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比较 丹参组和对照组比较,丹参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前情况及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χ 2 =4.69,P<0.05   


    2.2 肾脏受累情况比较 丹参组中有1例出现肾脏受累,表现为肉眼血尿伴轻蛋白尿,加上原2例肾型紫癜,其总受累率为13%(3/23);而对照组中有7例出现肾受累,其中1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2例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3例表现为血尿伴持续蛋白尿、1例表现为镜下血尿,加上原2例肾型紫癜,其总受累度为40.9%(9/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 2 =4.46,P<0.05)。


    2.3 副作用 复方丹参在应用过程中,有2例在静滴时出现腹部不适、恶心等表现,经调慢滴速后,症状缓解,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已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为特征,并常伴有关节肿胀、消化道粘膜出血和肾损害等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通常认为其组织损伤的免疫反应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速发型变态反应,另一种方式是由补体参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 [2]  。


    过敏性紫癜时肾受累的发生率较高,国内报告约25%~60%小儿患者病程中有尿检异常,如以肾活检为准,则90%以上有程度不等的肾受累。故目前已将肾受累与皮肤、关节、胃肠道3大症状并列,视为过敏性紫癜的基本表现之一。此外紫癜肾炎受到重视之另一原因是因其直接影响预后 [3]  。现多认为,本病的预后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受累的严重程度 [5]  。肾受累多发生于过敏性紫癜起病后1个月内,大部分在3个月内出现尿异常(尤其在1周内)。


    过敏性紫癜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综合治疗为 主。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缓解关节及胃肠道症状有帮助,但对皮肤紫癜及防止肾受累似无效 [3]  。该研究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显著,可使病程缩短、治愈率提高。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邪热伤血所致“阳斑”,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主 [2]  。而丹参具有行气、活血、止痛、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功效 [6]  ,能改善各脏器的血液循环。而且国内孙艳萍等 [7]  在有关丹参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近曲小管的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复方丹参可提高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其丙二醛(MDA)水平,改善大鼠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减轻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病理损伤。本组研究结
果也显示:丹参组肾受累的发生率(13%)明显低于对照组(40.9%),且肾受累程度轻,说明静脉使用丹参能辅助治疗过敏性紫癜,并能预防肾脏受累,而且副作用少,是临床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一种新选择。


    参考文献


    1 叶红,高岩.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广东医学,2003,24(11):1235.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76-679.


    3 杨霁云,白克敏.小儿肾脏病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6-240.


    4 符仁义,盛先锋,向承发,等.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中华儿科杂志,1995,33(2):112.


    5 刘敏,张毓文,沈颖.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19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676.


    6 薛芳,许占民.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49.


    7 孙艳萍,陈金和,陈贤钧.丹参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近曲小管的保护作用.中华肾脏病杂志,2003,19(3):179.


    作者单位:512000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3# 板凳
发表于 2007-6-17 11:36 | 只看该作者
王全仁 2005-12-13 13:28:47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4月第1卷第1期


1986年11月~2001年10月,对46例慢性胃炎患者应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中病程1~6个月(包括1个月以下)21例,6个月~1年15例,1~3年9例,3年以上1例;检查结果以胃镜及消化道钡剂造影为准,经纤维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病理改变者37例,经消化道钡剂造影诊断者9例。46例患者均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部分有消化不良的现象,并伴有上腹饱胀不适,特别是以餐后无规律性的上腹隐痛、嗳气、泛酸、呕吐等为特点。并且排除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等病。


1.2 方法 46例患者全部服中药,服中药期间停用所有西药。方药:柴胡10g,炒白芍15g,炙甘草8g,枳实10g,木香10g,陈皮10g,姜半夏10g,炒麦芽15g,厚朴10g,竹茹6g,生姜4片,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本方功能是舒肝理气,和胃止痛、降逆止 呕。若临床以恶心、呕吐为主则加藿香10g,姜半夏再加5g;若腹泻,舌苔白腻者加苍术10g,茯苓15g,伤食嗳腐、苔浊加莱菔子10g,鸡内金10g,焦山楂10g,连翘10g;持续腹痛加元胡10g,川楝子5g;胃脘部寒凉怕冷、四肢不温加良姜10g,干姜6g;若胃脘灼热疼痛、泛酸加公英、连翘、乌贼骨或加黄连、吴茱萸。


2 治疗结果


经上述治疗后胃脘部疼痛、恶心等临床症状消失半年以上,经随访未复发,评为临床治愈者29例(63.04%);临床症状消失,但因饮食生冷等复发,经治疗很快恢复,评为显效17例(36.96%)。46例全部有效,服药15剂症状消失者14例(30.4%),其余都在15剂以下。临床治愈者有19例进行纤维胃镜复查。


3 讨论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之“胃脘痛”、“呕吐”等范畴。慢性胃炎的形成原因中医认为有二:一为情志不畅而肝郁气结;二为饮食不节而脾胃损伤。此二者为致病的要素。患者气血郁滞而为疼痛,肝木乘克脾土则为吐酸、嘈杂;脾胃运化失司而为纳呆、痞胀,以致化热、夹湿。故止痛必以理气,制酸必先柔肝,恢复脾运就需和胃健脾,化热则要清热,夹湿则需化湿,如此则必能治愈。然而“三分治病、七分养病”,所以患者必须注意调节情志,以不至于诱 发。还须注意饮食规律,禁酒、辣、生冷、硬性及油炸食物,这远非药物治疗所能胜任,务必告知患者,以自行调护,不至于随时都有复发的可能及治疗困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3 13:3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