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360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执业药师] 药物分析课堂笔记,费了偶好大劲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第一章 药物分析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药品的质量标准
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主要内容和制订的原则。
一、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我国现行的药品标准有:国家药典(中国药典)、局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标准)。
制订药品质量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1、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2、制订质量标准要有针对性。3、检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准确,灵敏,简便,快速”的原则。4、质量标准中限度的规定,即保证质量和符合生产实际来制订。  
总之要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方针。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名称
1、质量标准中药品的名称包括中文和英文名称,中文是按照CADN命名原则命名的;英文名称原则上按照INN命名原则确定英文名或拉丁文名,再译成中文正式品名。药品名称应明确、简短、发音清晰,全名最好不超过4个音节或四个字母。
2、对属于某一相同药效的药物命名,应采用该类药物的词干。
3.避免采用给患者以暗示的有关药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或治疗学的药品名称,并不得用代号命名。
(二)性状
1.外观、臭、味:具有鉴别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药物内在质量
2.溶解性:药物重要物理性质,在质量标准中用术语表示,药典凡例对术语有明确规定。
3.物理常数: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粘度等
(三)鉴别利用药物分子结构表现出来的特殊化学行为或光谱特征,是鉴别药物真伪的重要依据。鉴别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等。
(四)检查包括有效性、均一性、纯度要求和安全性四个方面内容。
1.有效性检查指和疗效相关,但在鉴别、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中不能有效控制的项目。
2.均一性主要是检查制剂的均匀程度。
3.纯度要求是对药物中的杂质进行检查,一般为**检查,不需要测定其含量。
(五)含量测定用规定方法测定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常用方法有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学方法和酶化学方法等。使用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测定称为“含量测定”,结果一般用含量百分率(%)表示。使用生物学方法和酶化学方法测定称为“效价测定”,结果一般用效价(国际单位IU)表示。

第二节 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熟悉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原始记录、检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计量仪器认证的要求。
一、药品检验工作的程序
1.取样:应考虑取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
样品总件数为X,    X≤3,应每件取样    X≤300,取样件数为 +1     X>300,取样件数为 /2+1
2.检验: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3.记录和报告:检验记录应有供试品信息;检验项目、依据、方法;检验数据、结果、结论;检验者签字或盖章。
检验报告书内容有供试品信息,检验项目、依据、结果、结论,检验者、复核者及有关负责人签名或盖章还应有报告的日期。
二、计量仪器认证的要求:国家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其他计量标准器具,使用单位应当自行定期检定或送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县级以上[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计量行政部门监督检查。

第三节 药物分析中的统计学知识
熟悉误差的分类和减小误差的方法。熟悉有效数字的定义、运算法则和修约规则。熟悉相关和回归的定义,相关系数的定义,直线回归的最小二乘法。
一、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1.真值  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它通常是未知的。由于误差的客观存在,真值一般是无法测得的。
测量次数无限多时,根据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的误差分布定律,在不存在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它们的平均值极为接近真值。所以在实验科学中真值的定义为无限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
2.误差  测量值对真实值的偏离。误差越小,测量的准确性越高
(1)绝对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差。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其单位与测量值单位相同。以χ代表测量值,μ代表真实值,绝对误差δ为:δ=χ-μ
(2)相对误差:表示误差在测量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误差没有单位,便于比较。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实值×100%=δ/μ×100%
3. 误差的分类根据误差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二类。
二、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实验测量中所使用的仪器仪表只能达到一定的精度,因此测量或运算的结果不可能也不应该超越仪器仪表所允许的精度范围。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称为有效数字,只能具有一位存疑值。



有效数字的表示:应注意非零数字前面和后面的零。0.009140km前面的三个零不是有效数字,它与所用的单位有关。非零数字后面的零是否为有效数字,取决于最后的零是否用于定位。
2.有效数字的修约
(1)    四舍六入五成双
(2)    只允许对原测量值一次修约至所需位数,不能分次修约。
(3)    运算过程中可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计算出结果后再修约至应有有效数字位数。
3.运算法则
(1)加、减法运算
有效数字进行加、减法运算时,按照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保留其他各数的位数。
(2)乘、除法运算
两个量相乘(相除)的积(商),其有效数字位数与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相同。
三、相关与回归
1.相关: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确定关系的统计学方法。
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形关系用相关系数r度量。相关系数r的值介于0和±1之间。
2.回归:当变量之间有某种确定关系,回归就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般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形回归,基本思路是计算出的直线与各点偏差的平方和最小。
第四节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验证
熟悉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中各项指标的定义和考察方法。
一般常用的分析效能评价指标包括:精密度、准确度、检测限、定量限、专属性、线性与范围、重现性、耐用性等;测定法的效能指标可评价分析测定方法,也可作为建立新的测定方法的实验研究依据。
1.准确度是指测得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表示分析方法测量的正确性。
由于“真实值”无法准确知道,因此,通常采用回收率试验来表示。
制剂的含量测定时,采用在空白辅料中加入原料药对照品的方法作回收试验及计算RSD。
回收率=(平均测定值M -空白值B)/ 加入量A×100%
回收率的RSD一般应为2%以内。
2.精密度系指用该法测定同一匀质样品的一组测量值彼此符合的程度。它们越接近就越精密。在药物分析中,常用标准偏差(SD或S); 相对标准偏差(RSD),也称变异系数(CV)表示。
3.专属性是指在样品介质中有其他组分共存时该分析方法对供试物质准确而专属的测定能力。
4.检测限(LOD)是指分析方法能够从背景信号中区分出药物时,所需样品中药物的最低浓度,无需定量测定。
LOD是一种限度检验效能指标,它既反应方法与仪器的灵敏度和噪音的大小,也表明样品经处理后空白(本底)值的高低。要根据采用的方法来确定检测限。当用仪器分析方法时,可用已知浓度的样品与空白试验对照,记录测得的被测药物信号强度S与噪音(或背景信号)强度N,以能达到S/N=2或S/N=3时的样品最低药浓为LOD;也可通过多次空白试验,求得其背景响应的标准差,将三倍空白标准差(即3δ空或3S空)作为检测限的估计值。如用非仪器分析方法时,即通过已知浓度的样品分析来确定可检出的最低水平作为检测限。
5.定量限 (LOQ)是指在保证据有一定可靠性(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前提下,分析方法能够测定出的样品中药物的最低浓度。
它反映了分析方法测定低药物浓度样品时具有的可靠性。它与上述的检测限的差别在于:定量限要定量测定某一药物在样品介质中的最低浓度,且定量限规定的最低浓度应该符合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要求。确定定量限的方法也因所用方法不同而异。当用非仪器分析方法时,与上述检测限的确定方法相同;如用仪器分析方法时,则往往将多次空白试验测得的背景响应的标准差(即空白标准差)乘以10,作为定量限的估计值,继之,再通过分析适当数量已知接近定量限或以定量限制备的样品来验证。
6.线性与范围
分析方法的线性是在给定范围内获取与样品中供试物浓度成正比的试验结果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供试物浓度的变化与试验结果(或测得的响应信号)成线性关系。
所谓线性范围是指利用一种方法取得精密度、准确度均符合要求的试验结果,而且成线性的供试物浓度的变化范围,对于含量测定要求一般浓度上限为样品最高浓度的120%,下限为样品最低浓度的80% (但应高于LOQ)。
7.耐用性 是指利用相同的方法在各种正常实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分析所得结果的重现程度。
所谓各种正常实验条件,包括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分析人员、不同的仪器、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同的测试耗用时间、不同的分析温度、不同的测定日期等等。分析方法重现性的测定是通过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的实验者(操作和环境条件虽有差别但仍在规定的分析参数内)对同一样品的分别测试而获得的。
评价一种分析方法的效能,一般根据方法的使用对象区别。有以下四种情况:
A.用于原料药中主要组分或制剂中有效组分含量测定的方法:除了检测限和定量限二项指标外,对精密度、准确度、选择性、线性与范围、耐用性等均应有所要求;
B.用于原料药中杂质测定或制剂中降解产物测定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
①用于含量测定,除检测限不必要求外,对准确度、选择性、线性与范围、定量限、耐用性等均应有所要求;
②用于限度检查,只对检测限、专属性和耐用性三项指标有所要求,其余均无需要求。
C.用于溶出度测定的方法及药物释放度测定的方法,只有精密度和耐用性有所要求,其余项目均不作要求
第二章 药典知识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掌握《中国药典》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中国药典》中常用的计量单位、术语和符号;《中国药典》中对照品与标准品的规定,检验方法中有关限度以及精确度等的规定。 了解《中国药典》的沿革。
一、《中国药典》的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1953年出版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根据当时规定,中国药典每5—10年审议改版一次,并根据需要出增补本,中国药典2000版已发行。先后出版了七版药典为: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
第一部《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计委编印发行。
第二部《中国药典》1963年版。分一、二两部,各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一部收载常用的中药材和中药成方制剂;二部收载化学药品及其制剂。
第七部《中国药典》(2000年版)2000年 7月 1日起正式执行。本版药典的附录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首次收载了药品标准分析方法验证要求等六项指导原则,对统一规范药品标准试验方法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中国药典》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中国药典的内容: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组成。
(一)凡例凡例部分包括标准规定、检验方法和限度、残留溶剂、标准品、对照品、计量、精确度、试药、试液、指示剂、包装、标签等。
(二)正文:名称、结构式、分子式与分子量、含量规定、性状、鉴别、含量测定、类别、规格、储藏、制剂等。
(三)附录:制剂通则、生物制品通则、通用检测方法、生物检定法、试药和试纸、溶液配制、原子量表
(四)索引部分:中文索引和英文索引
第二节 几种常用外国药典
了解美国药典、欧洲药典、英国药典、日本药局方的全称、缩写、现行版次以及基本结构。
日本药局方(JP) :分两部出版,第一部收载凡例、制剂总则、一般试验方法、医药品各论;第二部收载通则、生药总则、制剂总则、一般试验方法、医药品各论等。最新版是第十四改正版。
英国药典(BP):分二卷。第一卷主要有凡例、原料药质量标准;第二卷有凡例、处方制剂通则、制剂质量标准、血液制品、免疫制品、放射性药品、外科用材料质量标准等。凡欧洲药典收载的药品,BP只收录其名称,其规格则根据欧洲药典。英国药典,目前版本为2000年版。
美国药典(USP):由美国[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所属美国药典委员会编辑发行。最新为第25版。由凡例、正文、附录、索引组成。
欧洲药典(Ph.Eup):最新版是第四版。基本组成有凡例、通用分析方法、对容器和材料的要求、试剂以及正文等。
第三章 物理常数测定法
一、熔点测定法
掌握熔点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不同的物质及不同的纯度有不同的熔点。所以熔点的测定是辨认物质及其纯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1.熔点的定义:初熔至全熔时的温度,其实质是熔距(固态变为液态时的温度)。“初熔”系指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有明显液滴时的温度。“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2.测定方法:
第一法(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
(1)应按照各药品项下干燥失重的条件进行干燥。
(2)如果该药品不检查干燥失重、熔点范围低限在135℃以上、受热不分解的供试品,可采用105℃干燥;
(3)熔点在135℃以下或受热分解的供试品,可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过夜或用其他适宜的方法干燥。
(4)熔点测定用毛细管一端熔封;
第二法 (测定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吸入两端开口的毛细管,同第一法,但管端不熔封;
第三法 (测定凡士林或其他类似物质)。
3.注意事项:
(1)毛细管和传温液应符合规定;(2)温度计为分浸型,具有0.5℃刻度,应校正;(3)控制调节升温速度。
二、旋光度测定法
熟悉比旋度定义、旋光度测定法原理、方法以及应用
三、折光率测定法
熟悉折光率定义、折光率测定法原理、方法以及应用
        旋光度测定法        折光率测定法




理        比旋度:偏振光透过长1dm并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测得的旋光度。
对液体样品 [a]D=a /ld
对液体样品 [a]D=100a/ Cl
           C=100a/[a]Dl
式中 [a]为比旋度;D为钠光谱的D线;l为测定管长dm;a为测得旋光度;d为相对密度;c为浓度g/100ml        折光率:指光线在空气中进行的速度与在供试品中进行速度的比值。是光线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 n= sini/ sinr
折光率因温度或光线波长不同而变,温度升高,折光率变小;光线的波长越短,折光率就越大。
折光率以ntD表示,D为钠光谱的D线,t为测定时的温度。
仪器        旋光光计        阿培氏折光计
条件        1.温度20±0.5℃;
2.光源:钠光谱的D线(589.3nm);
3.测定管长度为1dm(用其他管长,应换算)。        1.温度20℃;
2.光源:钠光谱的D线(589.3nm);
3.水折光率20,25,40℃为1.3330,1.3325,1.3305。


点        1.每次测前后以溶剂作空白校正,零点有变应重测;
2.供试液应澄明否则应滤过,注入液勿使发生气泡。
3.用标准石英旋光管检定,读数至0.01。        1.测前折光计读数应以校正用棱镜或水进行校正;
2.测量后再重复读数,3次读数均值即为供试品的折光率。
3.折光计用棱镜(读数至0.0001,测量范围1.3~1.7)
应用        1.区别或检查某些药品的纯杂程度(比旋度,杂质检查)
2.含量测定        1.区别不同的油类或检查某些药品的纯杂程度。
2.含量测定
第四章 化学分析法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
熟悉重量法的分类,沉淀法的基本原理、测定方法以及结果的计算。
一、重量分析法概述 :准确度好,精密度高,手续较繁琐,时间较长,对低含量组分测定误差大。分为沉淀法、挥方法、萃取法。
二、沉淀法利用沉淀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化为难溶物,以沉淀形式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并转化为称量形式,最后称定重量进行测定。
1.对沉淀形式的要求:溶解度小,纯净,易于过滤和洗涤,易于转化为称量形式
2.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组成固定,化学稳定性高,分子量大
3.沉淀条件的选择 (1)晶形沉淀:稀、搅、热、陈化。(2)非晶形沉淀:浓、热、电解质、不陈化
4.结果计算换算因数F=W’/W,即待测组分的分子量与称量形式的分子量的比值。
第二节 酸碱滴定法
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的方法。
一、基本原理
1.强酸强碱的滴定:滴定突跃:在计量点附近突变的pH值范围。    指示剂的选择:变色范围全部或部分落在滴定突跃范围内的指示剂都可以用来指示终点。   滴定突跃范围大小与浓度有关。
2.强碱滴定弱酸:突跃范围小,计量点在碱性范围内,不能选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只能选择酚酞或百里酚酞。以C*Ka>10-8为判断能否准确滴定的界限
3.强酸滴定弱碱:与强碱滴定弱酸相似,但计量点在酸性范围内,指示剂只能选择甲基橙或溴甲酚绿等。C*Kb>10-8才能准确滴定
4.多元酸的滴定:是否能被滴定以C*Kan≥10-8为准。能否分步滴定决定于Kan/Kan+1≥104
二、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些有机弱酸或弱碱,其变色与溶液pH值有关。指示剂变色范围pH=pKin±1
三、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
1.盐酸滴定液①用盐酸稀释配制,用基准无水碳酸钠标定。②基准物需干燥③滴定近终点需煮沸
2.硫酸滴定液:与盐酸滴定液相似
3.氢氧化钠①澄清氢氧化钠饱和溶液配制②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③新沸冷水溶解、稀释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掌握碘量法、溴量法、铈量法、***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一、碘量法
以碘为氧化剂,或以碘化物作为还原剂进行滴定的方法。
1.直接碘量法:用碘滴定液直接滴定,用于测定具有较强还原性的药物。只能在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进行。用淀粉指示剂指示终点。
2.剩余碘量法:在供试品中加入定量过量碘滴定液,待I2与测定组分反应完全后用硫代硫酸钠滴定剩余的碘,根据与药物作用的碘量计算药物含量。需作空白实验,淀粉指示剂在近终点时加入。
3.置换碘量法:用于强氧化剂的测定。在供试品中加入碘化钾,氧化剂将其氧化成碘,用用硫代硫酸钠滴定。需作空白实验。
4.滴定液配制碘滴定液:碘与碘化钾共同配制,以基准***标定。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新沸冷水配制,加少量无水碳酸钠作稳定剂。采用置换碘量法标定
二、溴量法:以溴的氧化作用和溴代作用为基础,配制溴酸钾和溴化钾混和溶液进行分析测定。在酸性溶液中生成的溴与被测物反应完成后,加入KI与剩余Br2作用,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生成的碘。是利用溴的化学反应和置换碘量法相结合的滴定分析法。
Br2滴定液用置换碘量法标定。
三、铈量法:应用硫酸铈作为滴定剂,要求在酸性溶液中进行。滴定无色样品时可利用Ce4+本身黄色指示终点,但灵敏度不高;使用邻二氮菲指示剂时,要求测定组分还原性比指示剂强。硫酸铈滴定液用基准***标定。
四、***滴定法:***在盐酸存在条件下与具有芳伯氨基化合物发生重氮化反应,定量生成重氮盐。
滴定条件:
(1)   过量盐酸:加快反应速度,重氮盐在酸性条件下稳定,防止偶氮化合物形成
(2)   室温(10℃~30℃)条件:温度过高使亚硝酸逸失,过低反应速度太慢
(3)   滴定时加入KBr作为催化剂
(4)   滴定方式:开始时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在搅拌下迅速加入,避免亚硝酸损失。近终点时滴定管提出液面,淋洗、缓慢滴定。
(5)   终点指示法:永停滴定法
***滴定液使用基准对氨基苯磺酸标定。
第四节 非水溶液滴定法
掌握非水溶液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碱的滴定和酸的滴定方法;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一、溶剂:以非水溶剂为滴定介质,不仅增大有机化合物溶解度,而且能改变物质化学性质,使水中不能进行完全的滴定反应顺利进行。
1.溶剂的分类
(1)   质子溶剂       酸性溶剂:给出质子能力较强,适于作为滴定弱碱性物质介质
碱性溶剂:接受质子能力较强,适于作为滴定弱酸性物质介质
两性溶剂:适于作为滴定不太弱的酸、碱的介质
(2)   无质子溶剂     偶极亲质子溶剂:具接受质子倾向和成氢键能力,适于作弱酸性或某些混合物滴定介质
惰性溶剂:与质子溶剂混用,改善溶解性能增大突跃
2.溶剂性质
(1)   离解性:自身离解常数越小,突跃范围越大,滴定终点敏锐
(2)   酸碱性:弱酸在碱性溶剂中可以增强其酸性;弱碱在酸性溶剂中可以增强其碱性
(3)   介电常数:溶质在介电常数大的溶剂中易离解,在介电常数小的溶剂中较难离解,多形成离子对。
3.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
二、碱的滴定:应选择酸性溶剂,增强弱碱强度,使滴定突跃更加明显。溶剂常用冰醋酸,使用高氯酸的冰醋酸溶液作为滴定液,以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用结晶紫作指示剂
三、酸的滴定:以碱性溶剂乙二胺或偶极亲质子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常用甲醇钠作为滴定剂,基准苯甲酸标定。
第五节 沉淀滴定法
熟悉铬酸钾法、铁铵矾指示剂和吸附指示剂法等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铬酸钾法
在中性溶液中,用硝酸银滴定液滴定氯化物或溴化物,以K2CrO4作指示剂,Ag+和CrO42-形成砖红色沉淀指示终点。
(1)   指示剂用量适当。(2)   溶液酸度影响:最佳pH6.5~10.5。(3)   剧烈振摇。(4)   不宜测定I-和SCN-
二、铁铵矾指示剂:
用NH4SCN为滴定剂,以硫酸铁铵为指示剂,在硝酸酸性溶液中测定Ag+,Fe3+和SCN-形成红色配合物指示终点。
(1)   剩余滴定法测定Cl-时,要注意沉淀转化。可采取措施:过滤、加有机溶剂、利用高浓度Fe3+作指示剂
(2)   必须在强酸性介质进行,用硝酸控制酸度
(3)   除去干扰性物质
三、吸附指示剂法:用硝酸银滴定液滴定,吸附指示剂确定终点。
(1)   滴定中要保持胶体状态(2)   胶体颗粒对指示剂阴离子吸附力应略小于对被测离子吸附力(3)   溶液pH适当(4)   指示剂吸附前后有明显颜色差别(5)   卤化银易感光变色,滴定时避免强光直射
第六节 配位滴定法
熟悉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一、基本原理: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金属离子测定。
1.滴定剂:应用最广泛的配位剂是乙二胺四乙酸EDTA,其反应特点:
(1)   几乎与所有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2)   配位比均是1:1。(3)   配位化合物大多易溶于水。(4)   大多是无色的
2.滴定条件:lgK’MY*C≥6
二、金属指示剂:本身是一种配合剂,能与金属离子形成有色配合物。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1)   MIn与HIn2-的颜色明显不同。(2)   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稳定性比金属离子与EDTA络合物稳定性低,一般小于两个数量级。(3)   HIn本身稳定,MIn应溶于水。   常用指示剂为铬黑T
第五章 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掌握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掌握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在药物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中的应用。熟悉仪器的校正和检定方法;紫外吸收光谱与物质结构的关系。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一、基本原理
波长200~400nm范围称为紫外光区,400~760nm称为可见光区。物质吸收紫外和可见光区电磁波而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光源:紫外光区通常采用氢灯或氘灯,可见光区采用钨灯。
2.吸收池:玻璃池适用于370nm以上的可见光区,石英池适用于紫外、可见光区,通常仅在紫外光区使用。
三、紫外吸收光谱与物质结构的关系: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属分子吸收光谱,是由分子的外层价电子跃迁产生的,也称电子光谱。它与原子光谱的窄吸收带不同。每种电子能级的跃迁会伴随若干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使分子光谱呈现比原子光谱复杂得多的宽带吸收。
  当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区的辐射后,产生价电子跃迁。这种跃迁有三种形式:
  (1)形成单键的σ电子跃迁。(2)形成双键的π电子跃迁。 (3)未成键的n电子跃迁。
通常,未成键的孤对电子较易激发,成键电子中π电子较相应的σ电子具有较高的能量,反键电子则相反。故简单分子中n→π* 跃迁需能量最小,吸收带出现在长波方向;n→σ*及n→π* 跃迁的吸收带出现在较短波段;σ→σ*跃迁吸收带则出现在远紫外区。
例题:物质分子吸收紫外光后,电子跃迁的类型为:A. n→σ*    B. n→π*   C. π→π*   D. σ→σ*   E .σ→π*    答案**D
四、吸收度的测定方法
  1.对溶剂的要求:能充分溶解样品,与样品无相互作用,挥发性小,在测定波长处的吸收要符合要求。
  2.空白对照实验:将配制溶液用溶剂(空白溶液)装入参比池里,调节仪器,使吸收度为0,去除溶剂和容器吸收、光散射。反射的影响。
  3.测定波长确证:为提高测定方法灵敏度,减少测定误差,吸收度一般在λmax处测定。
  4.供试品溶液浓度:使吸收度在0.3~0.7范围内。
  5.仪器的狭缝宽度:以减少狭缝宽度时,供试品溶液吸收度不再增加为准。
五、应用
1.鉴别:(1)对比吸收光谱特征参数:核对供试品溶液λmax、  、A是否符合规定。可同时用几个峰位作为鉴别依据
  (2)比较吸收度比值的一致性:吸收峰较多时,规定几个波长处吸收度比值作为鉴定标准
  (3)对比吸收光谱一致性
2.杂质检查
  药物在紫外-可见光区有明显吸收,而杂质吸收弱;或杂质有明显吸收而药物无吸收,可通过控制吸收度限度来控制杂质量。
3.含量测定
  (1)对照品比较法: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浓度及测定条件应尽可能一致
  (2)吸收系数法:需对仪器进行严格校正和检定
  (3)计算分光光度法:通过数学处理消除样品中干扰组分的干扰
第二节 荧光分析法
了解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荧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一、基本原理
  荧光的产生:此化学物质能从外界吸收并储存能量(如光能、化学能等)而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再回复到基态时,过剩的能量可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射(即发光)。荧光发射的特点是:可产生荧光的分子或原子在接受能量后即刻引起发光;而一旦停止供能,发光(荧光)现象也随之在瞬间内消失。
  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亦即荧光强度,除受激发光强度影响外,也与激发光的波长有关。各个荧光分子有其特定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即在某一特定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和最大发射峰。选择激发光波长量接近于荧光分子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且测定光波量接近于最大发射光波峰时,得到的荧光强度也最大。
  物质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可以用作该物质的定性分析。当激发光强度、波长、所用溶剂及温度等条件固定时,物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发射光强度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关系,可以用作定量分析。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一般较紫外分光光度法或比色法为高,浓度太大的溶液会有“自熄灭”作用,故荧光分析法应在低浓度溶液中进行。 
二、荧光分光光度计
激发光源→激发光单色器→样品池
                           ↓
                      发射光单色器→检测器→数据记录处理
  样品池用低荧光材料制成,四面透光,发射光方向与激发光成直角。
三、应用:荧光分析可用于鉴别和含量测定。一般采用对照品比较法测定含量,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但干扰多、线性范围窄,多用于需要高灵敏度和允许较大变异性的样品分析。
第三节 红外分光光度法
熟悉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药物鉴别、检查中的应用。
了解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结构。
一、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是由分子的振动、转动能极引起的光谱。当用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某物质分子时,若该物质的分子中某基团的振动频率与它相同,则此物质就能吸收这种红外光,使分子由振动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其条件为:
  1即分子振动必须伴随瞬时偶极矩的变化。
  2.红外辐射光子的能量应与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相等。
  因此,若用不同频率的红外光依次通过测定分子时,就会出现不同强弱的吸收现象。用T%-λ作图就得到其红外光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具有很高的特征性,每种化合物都具有特征的红外光谱。用它可进行物质的结构分析和定量测定。
二、红外光谱仪
  光源-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数据记录和处理
三、应用
  1鉴别:红外光谱特征性强,鉴别时按《药品红外光谱集》中收载的制备方法制备,与该品种对照图谱比较应一致。
  2.检查:目前,主要应用红外光谱对无效或低效晶型进行检查,依据药物与其同质异晶杂质在特定波数的吸收有显著差异

第六章 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先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而后逐个分析,是分析混合物最有力的手段。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效能、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平衡的过程,可用分配系数K和容量因子k描述。
例题:色谱过程使物质分子在; A.溶液中达到平衡的过程B. 两相中平衡的过程C. 固定相中分配的过程 D. 流动相中溶解的过程
  E. 相对运动的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分配平衡的过程     答案: E
1.分配系数K=Cs/Cm,与组分、固定相和流动相性质和温度有关。
2.容量因子k=Ws/Wm,不仅与组分、固定相和流动相性质和温度有关,还与两相体积有关。容量因子不等是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
3.色谱过程方程:保留时间与分配系数关系tR=t0(1+k)
第一节 薄层色谱法     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在药物鉴别、检查中的应用。
一、基本原理
1.吸附薄层色谱:吸附剂对不同组分A和B具有不同吸附能力,展开剂也对A和B有不同溶解、解吸能力,当展开剂不断展开,  A、B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间连续不断吸附解吸,产生差速迁移得到分离。
2.比移值:Rf=l/l0,为组分迁移距离与展开剂迁移距离之比
比移值的最佳范围是0.3~0.5,可用范围是0.2~0.8。
影响比移值因素:①被分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极性较强的组分Rf较小。②薄层板性质。吸附剂活性越强,吸附作用就越强,Rf越小。③展开剂性质。极性越强展开剂Rf值增大④展开剂蒸气饱和度对Rf也有较大影响。
3.分离度:R=2d/(W1+W2),两相邻斑点中心距离与两斑点平均宽度的比值
二、操作方法
1.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
  (1)吸附剂:常用有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硅藻土等。硅胶、氧化铝的活性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高,活性低,吸附力弱;聚酰胺表面的酰胺基可形成氢键,选择性高。
  (2)展开剂:极性较强的展开剂适用于极性较强组分的洗脱;极性较弱的展开剂适用于极性较弱组分的洗脱。加入少量酸、碱可以使极性物质斑点集中,减少拖尾,提高分离度。
选择一般原则是,分离极性较强组分时选用活性低的薄层板,以极性强的展开剂展开。分离弱极性组分时,宜选用活性高的薄层板,以极性弱的展开剂展开。调整待测组分Rf0.3~0.5范围内。
2.薄层板制备:1份固定相与3份水混和涂布,110℃烘30分钟。
3.点样与展开:点样一般为直径2~4mm圆点,距底2.0cm;展开距离一般为10~15cm。
4.斑点定位:有色可直接观察;有荧光在紫外灯下观察;喷洒显色剂使组分显色。
三、应用 1.鉴别:比较供试品与对照品溶液的比移值    2.杂质检查:杂质对照品比较法;高低浓度对比法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掌握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的主要内容;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中的应用。了解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一、气相色谱法: 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等优点,不适用于难挥发和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析。
(一)基本原理
  1.基本概念
   色谱峰参数:峰高或峰面积(用于定量),峰位(保留值表示,用于定性),峰宽(用于衡量柱效)
   保留值:保留时间、死时间、调整保留时间
   峰宽:标准差、半峰宽、峰宽
  2.塔板理论:把组分在两相间的连续转移过程,分解为间歇的在单个塔板中的分配平衡过程
理论塔板数  n=5.54(tR/Wh/2)2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越多,柱效越高;同样长度中塔板高度越小,柱效越高。
3.速率理论:主要说明使色谱峰扩张而降低柱效的因素
范氏方程     H=A+B/μ+Cμ
  A为涡流扩散项。采用适当粒度、均匀的填料并填充均匀可减小涡流扩散,开管毛细管柱A=0
  B为纵向扩散系数。为减小纵向扩散可采用较高的载气流速;或选择分子量大的重载气;也可降低柱温。
  C为传质阻抗系数。在能完全覆盖载体表面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固定液用量。
范氏方程说明填充均匀程度、载体粒度、载气种类、载气流速、柱温、固定液层厚度对柱效的影响。
(二)气相色谱仪
  1.气源:FID常用载气多为氮气或氦气;TCD多用氦气或氢气为载气;ECD多用氮气或氩气
  2.进样及汽化系统
  3.色谱柱和柱温箱
  4.检测器
   热导检测器TCD:浓度型检测器。构造简单、测定范围广、样品不破坏,但灵敏度较低。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对无电负性基团的化合物响应低。
   氢离子火焰检测器FID:质量型检测器。灵敏度高、响应快、线性范围宽,最常用。
(三) 应用 1.鉴别:利用保留值进行鉴别。  
2.检查
  (1) 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含量 (2) 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3)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4) 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5) 面积归一化法:一般不用于微量杂质检查
3.含量测定:外标法,内标法
内标物要求:①原样品中不含有的组分;②保留时间与待测组分相近,但能完全分离;③纯度合乎要求。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速率理论: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影响柱效主要因素为涡流扩散项和传质阻抗项。由于液体黏度比载气大得多,而且柱温多为室温,其纵向扩散项很小,可忽略不计。范氏方程简化为  H=A +Cμ
(二) 高效液相色谱仪: 1.高压输液泵 2.色谱柱:分析型和制备型  3.进样阀  4.检测器:①固定波长检测器;②可变波长检测器;③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三)应用:与气相色谱法相似
三、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方法
1.理论塔板数:不得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塔板数
2.分离度:除另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1.5

3.重复性:取各品种项下对照品2连续进样5次,除另有规定外,其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0%
4.拖尾因子:除另有规定外,拖尾因子应在0.95~1.05之间

例题: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含量测定时,对系统性能的要求
  A.理论塔板数越高越好 B. 依法测定相邻两峰分离度一般须>1  C.柱长尽可能长 D.理论板数,分离度等须符合系统适用性的各项要求,分离度一般须.>1.5  E.采用内标法,对照品法,系统的性能无须严格要求    答案:D
第三节 电泳法  熟悉电泳法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电泳方法。 了解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电泳迁移速度   ν=μE
  在相同电场强度下,两组分分离程度取决于二者淌度之差。电泳分离后各组分的相对位置由组分的电泳泳动和缓冲液电渗共同决定。
  影响电泳分离的条件包括:
  1.缓冲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pH直接影响组分的荷电情况,是电泳分离的最重要条件。离子强度太小则缓冲容量不足,区带易扩散;太大则组分移动慢,发热严重。
  2.电场强度:电场强度越大分离越完全,大于20V/cm时发热严重。
  3.样品浓度:通常以1%为宜。太浓拖尾,太稀测定结构精密度差。
二、各类电泳法
  1.纸电泳法  2.醋酸纤维素电泳法  3.琼酯糖凝胶电泳法  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5.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三、毛细管电泳法
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照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第七章 其他方法
第一节 pH值测定法    掌握pH值测定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基本原理
Nernst方程   
其中K'' 为电极常数;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F为法拉第常数,在25℃时E=K'' -0.059pH,即在一定条件下,E和pH有线性关系。
例题: Nernst方程式中的K'' 是:A.常数  B.电极常数  C.电极电位  D.电动势   E.转换系数    答案B
测定pH时,玻璃电极、待测溶液和指示电极如饱和甘汞电极组成原电池     (-)玻璃电极 | 待测溶液 | SCE(+)
电池电动势ε=ESCE-E,则可由测得的电动势计算溶液pH值。

在测定前需用已知pH的标准缓冲液对仪器进行定位,使读数恰好为标准缓冲液pH,相当于测定( )的值。选用的标准缓冲液pH值应尽可能与待测溶液pH值接近。
二、测定方法
  1. 酸度计测定pH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
  2. 用标准缓冲液对仪器进行校正。校正时选择二种pH值相差3个单位的标准缓冲溶液。取与供试品pH接近的第一种标准缓冲  液对仪器进行定位,取第二种标准缓冲液进行测定,误差不大于0.02pH单位。
  3.测定高pH供试品应注意碱误差。应使用锂玻璃制成的玻璃电极
  4.配制缓冲液和供试品的水应是新沸冷蒸馏水。
第二节 X射线粉末衍射法   了解x射线粉末衍射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基本原理:当一束单色X射线投射到晶体上,晶格中原子散射的电磁波互相干涉和相互叠加,在某一方向得到加强或抵消的现象,称为衍射。相应的方向称为衍射方向。晶体衍射X射线的方向与构成晶体的晶胞大小、形状及入射的X射线波长有关。衍射光的强度与晶体内原子的类型和晶胞内原子的位置有关,所以,从衍射光束的方向和强度看,每种晶体都有自己特征的衍射图。晶体的晶面间距符合布拉格(Bragg)方程 ,式中n为整数,λ为X射线波长,θ为衍射角。
二、应用:单晶衍射主要用于分子量和晶体结构的测定,粉末衍射用于结晶药物的鉴别、晶型的检查和含量测定。
第三节 热分析法  熟悉热分析法的分类、原理及应用
一、热重分析法:热重分析法(TGA)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方法。特点是能准确测量物质质量变化及发生变化的温度,样品用量少,比通常干燥失重法测定速度快。适用于贵重药物或在空气中易氧化药物的干燥失重测定,还可用于药物稳定性考察。
二、差示热分析法:差示热分析法(DTA)是基于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必定同时伴随着发生吸热或放热,测量供试品与参比物之间温差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可用来测定药物熔点,或对药物进行鉴定并估测药物纯度。
三、差示扫描量热法: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是在分析过程中维持样品与参比物质温度相同,测定维持相同温度条件所需能量差。可用来鉴别药物、检查药物中杂质

第八章 药物的杂质检查
掌握药物中杂质的来源和分类,杂质**的定义和计算;氯化物、硫酸盐、铁盐、重金属、砷盐、溶液颜色、易炭化物、澄清度、炽灼残渣、干燥失重、有机溶剂残留量等检查项目的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杂质和杂质的**检查
一、杂质来源和分类
1.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健康有害的物质。
2.杂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由生产过程中引入。(精制未能完全除去,原料不纯或存在反应不完全,中间产物与副产物)。
  二是在贮藏过程中产生。(贮藏过程外界条件影响,或因微生物的作用,发生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和发霉等变化,产生有关的杂质)。
3.杂质按来源分类,可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一般杂质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多种药物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如酸、碱、水份、氯化物、硫酸盐等。特殊杂质是指在个别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
  杂质按其性质还可分为信号杂质和有害杂质,信号杂质本身一般无害,其含量多少可以反映出药物纯度水平。有害杂质如重金属、砷盐,在质量标准中要严格控制,以保证用药安全。
二、杂质的**检查
由于杂质不可能完全除尽,所以在不影响疗效和不发生毒性的原则下,既保证药物质量,又便于制造、贮藏和制剂生产,对于药物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允许有一定**,通常不要求测定其准确含量。《药典》中规定的杂质检查均为**(或限度)检查。
  杂质**:指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容许量。
  表示方法: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ppm)来表示。对危害人体健康、影响药物稳定性的杂质,必须严格控制其**。检查时可用杂质的纯品或对照品在相同条件下来比较。
**计算:杂质**=杂质量/供试品量 ×100% =标准溶液体积×标准溶液浓度/供试品 ×100%
        或 L=V×C/S ×100%
也有不用标准液对比,只在一定条件下观察有无正反映出现。
第二节 一般杂质的检查方法
一、氯化物检查
1.比浊法 Ag+ + Cl- → AgCl ↓
2.标准氯化钠溶液每1ml相当于10μg的Cl-
3.Cl-  50-80ug/50ml;
4.在硝酸酸性溶液中进行
5.滤纸应预先用含有硝酸的水溶液洗净后使用。
二、硫酸盐检查:
1.比浊法
2.稀盐酸2ml,25%氯化钡溶液5ml,硫酸钾;
3.SO42-0.1-0.5mg/50ml;
4.每1ml标准硫酸钾相当于0.1mg的SO42-
5. pH值约为1适宜,酸度高,硫酸钡溶解度增大,检查灵敏度下降。
三、铁盐检查法
1.)硫氰酸盐法:1.过硫酸铵;30%硫氰酸铵溶液3ml,标准铁;2.色调不一加正丁醇20ml提取
2.)巯基醋酸法:
四、重金属检查法
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检查应设置供试管、对照管、监控管。
中国药典中有4种比色法:
1)硫代乙酰胺法:第一法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药物。
  1.醋酸盐缓冲液(pH3.5);
  2.Pb10-20ug/27ml;
  3.每标准铅1ml相当于10μg的Pb
2)炽灼残渣:第二法含芳环、杂环以及不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药物。
  1.加硝酸0.5ml,蒸干,500~600℃炽灼完全灰化;
  2.加盐酸水浴蒸干去过量酸,滴加氨试液中和;
  3.照上述第一法检查。
3)硫化钠法:第三法溶于碱,不溶于稀酸。氢氧化钠试液5ml,硫化钠试液5滴。
4)微孔滤膜过滤法:第四法重金属**低(2-5ug)的药物,灵敏度高。
供试管、对照管、监控管
五、砷盐检查法
1.标准砷贮备液;
2.制备标准砷斑或标准砷对照液(每1ml相当于1μg的As)。
3.所用仪器和试液等照本法检查。
4.测定结果要与标准砷斑相比较。
1)古蔡法:
  1.试剂:***试纸和碘化钾,氯化亚锡,醋酸铅棉花;
  2.醋酸铅棉花除去H2S;
  3.碘化钾,氯化亚锡还原砷(稳定的配位离子),抑制锑化氢生成。
2)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Ag-DDC)法:
  1.无***试纸,条件和试剂同古蔡法;
  2.即可比色也可吸收度判断。
  3.无锑干扰,结果可靠。
3)白田道夫法:
  1.无***试纸和不加碘化钾,氯化亚锡(其他同古蔡法);
  2.药物中有锑干扰时采用此法。
  3.灵敏度为20/10
六、溶液颜色检查:
1)比色法
  色调标准贮备液
  黄色液重铬酸钾液
  红色***化钴液
  蓝色液硫酸铜液
  配成各种色调色号标准比色液共50种。
2)分光光度法
七、易炭化物检查:
1.遇硫酸易碳化或易氧化呈色(比色法)。
2.对照品液
3.样品液 加硫酸5后,加供试品。
八、澄清度检查:
将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与浊度标准液分别置于配对的比浊用玻璃管,同置黑色背景上,在漫射光下观察。
  1.浊度标准液 硫酸肼与乌洛托品溶液混合;
  2.分五个等级,未超过0.5等级即为澄清;
  3.浊度标准液应临时制,24小时内使用。
  4.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九、炽灼残渣检查:
1.硫酸灰分
2.残渣**一般为0.1~0.2%
3.一般应使炽灼残渣量为1~2mg
4.温度一般700~800;作重金属检查500~600。
十、干燥失重测定:
1)常压恒温干燥法:
2)干燥剂干燥法:
3)减压干燥法
十一、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
  本法用以检查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有害有机溶剂残留量,包括苯、***、1,4-二氧六环、二氯甲烷、吡啶、甲苯及环氧乙烷。
气相色谱法测定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直径为0.25~0.18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作为固定相,柱温为80~170℃;
2.要求:
(1) 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的理论板数应大于1000;
(2) 以内标法测定时,内标物与待测物的两个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3) 以内标法测定时,每个标准溶液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10%。
3.测定法:
(1)溶液直接进样法
  A.内标法
  B.外标法
(2)顶空进样法

第九章 芳酸及其酯类药物的分析
掌握阿司匹林及其制剂、对氨基水杨酸钠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熟悉苯甲酸钠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芳酸及其酯类药物分子结构的共性:既具有苯环,又有羧基。
第一节 阿司匹林及其制剂的分析
一、鉴别试验
(一)三氯化铁反应
本类药物水解后能产生酚羟基,可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紫堇色铁配位化合物。
应适宜的pH值为4~6,在强酸性溶液中配位化合物分解。本反应极为灵敏,只需取稀溶液进行试验;如取样量大,产生颜色过深时,可加水稀释后观察。
(二)水解反应
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加热水解,得水杨酸钠及醋酸钠,加过量稀硫酸酸化后,则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沉淀物于100~105°C干燥后,熔点为156~161°C。
(三)红外吸收光谱法
波数(cm-1)  振动类型    归属
3300~2300    υOH       羟基
1760,1695   υC=O      羰基
1610,1580   υC=C      苯环
1310,1190   υC-O      酯基
二、特殊杂质检查
1.溶液的澄清度:利用溶解行为的差异,检查原料药中碳酸钠试液不溶物。阿司匹林可溶于碳酸钠试液,而杂质不溶。不溶物杂质:未反应完全的酚类,或水杨酸精制时温度过高,产生脱羧副反应的苯酚,及合成中由副反应生成的醋酸苯酯、水杨酸苯酯和乙酰水杨酸苯酯等。
2.水杨酸:由生产过程中乙酰化不完全或贮藏过程中水解产生。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而且分子中酚羟基在空气中被逐渐氧化成一系列醌型有色物质,如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
检查原理:利用阿司匹林结构中无酚羟基,不能与高铁盐作用,而水杨酸则可与高铁盐反应生成紫堇色,与一定量水杨酸对照液生成的色泽比较,不得更深。其**为0.1%。
由于阿司匹林在制剂过程中又易水解为水杨酸,因此药典规定阿司匹林片剂和肠溶片均按上述类似方法控制杂质水杨酸的**,**分别为:0.3%和1.5%;阿司匹林栓(HPLC法)水杨酸**:1.0%。
3.易炭化物:检查被硫酸炭化呈色的微量有机杂质。
三、含量测定
(一)酸碱滴定法
1. 直接滴定法 阿司匹林结构中的游离羧基,可采用碱滴定液直接滴定。用于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方法:取本品约0.4g,精密称定,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
讨论:(1)用中性乙醇为溶剂,防止阿司匹林酯结构在滴定时水解,致使测定结果偏高,故不用水为溶剂。
(2)强碱滴定弱酸,化学计量点偏碱性,故选用碱性区变色的酚酞。
(3)滴定时应在不断振摇下稍快地进行,以防止局部碱度过大而促使其水解。 (4)供试品中所含水杨酸超过规定限度时,则不宜用直接滴定法测定。
2. 两步滴定法 用于阿司匹林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含量测定。片剂中除了加入少量酒石酸或枸橼酸稳定剂外,制剂工艺过程中又可能有水解产物(水杨酸、醋酸)产生,因此不能采用直接滴定法,而采用先中和与供试品共存的酸,再将阿司匹林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后测定的两步滴定法。
中和 精密称取片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3g),加入中性乙醇溶解后,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至溶液显粉红色。此时中和了存在的游离酸,阿司匹林也同时成为钠盐。
水解与测定 在中和后的供试品溶液中,加入定量过量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40 ml,置水浴上加热使酯结构水解,迅速放冷至室温,再用硫酸滴定液(0.05mol/L)滴定剩余的碱,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式中:V0为空白试验消耗硫酸量(ml);V为剩余滴定时消耗硫酸量(ml);
C为硫酸滴定液的浓度(mol/L);
W为供试品片粉量(g); 为平均片重(g)。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为分离原料药和制剂中的杂质、辅料以及稳定剂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栓剂。
色谱条件  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二乙胺-冰醋酸(40:60: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0nm,内标为**。
系统适用性实验  理论塔板数按阿司匹林计算不低于2000,阿司匹林、水杨酸、内标物质分离度大于1.5。
第二节 对氨基水杨酸钠的分析
一、鉴别
1.三氯化铁反应  本类药物具有酚羟基,可在酸性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紫堇色铁配位化合物,放置3小时不得发生沉淀。于5-氨基水杨酸钠区别。
2.红外光谱法:与对照图谱一致
3.钠盐反应
焰色反应  鲜黄色
沉淀反应  加醋酸氧铀锌试液生成黄色沉淀
二、间氨基酚检查
对氨基水杨酸钠常以间氨基酚为原料合成,成品中可能有未反应完全的间氨基酚;对氨基水杨酸钠又很不稳定,遇湿、光或遇热受潮时,失去CO2,生成间氨基酚,再被氧化变成红棕色。间氨基酚的存在不仅导致变色,且有毒性,因此在检查项下进行**控制。
双相滴定法  利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不溶于**,而间氨基酚溶于**的特性,用**萃取间氨基酚,以盐酸滴定液滴定。通过消耗盐酸滴定液的量来控制间氨基酚的量。**为0.02%。
三、含量测定
对氨基水杨酸具有芳伯氨基,采用***滴定法测定原料药、肠溶片、注射剂含量,永停法指示终点。
第三节 苯甲酸钠的分析
一、鉴别试验
1.三氯化铁反应
苯甲酸的中性溶液,与三氯化铁试液生成碱式苯甲酸铁盐的赭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变成白色。
2.分解产物的反应
苯甲酸钠置干燥试管中,加硫酸后,加热,不炭化,但析出苯甲酸,在试管内壁凝成白色升华物。
3.钠盐反应
4. 红外光谱法
二、含量测定——双相滴定法
苯甲酸钠为芳酸碱金属盐,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可用盐酸滴定液滴定,但在滴定过程中析出的游离酸不溶于水,并且使滴定终点的pH突跃不明显,不利于终点的正确判断。因此,利用苯甲酸能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在水相中加入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并置于分液漏斗中进行滴定反应,将滴定过程中产生的苯甲酸不断萃取入有机溶剂层中,减少苯甲酸在水中的浓度,使滴定反应完全,终点清晰,同时可降低苯甲酸的离解。
方法:取本品1.5g,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水25ml、**50ml及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层用水5ml洗涤,洗液并入锥形瓶中,加**20ml,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定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的橙红色。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72.06mg的C7H5NaO2
苯甲酸钠滴定产物为一弱酸,化学计量点处于偏酸性区域,选用甲基橙可正确指示滴定终点。

第十章 胺类药物的分析
掌握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盐酸丁卡因和对乙酰胺基酚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掌握肾上腺素、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及其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第一节 盐酸普鲁卡因的分析
有芳伯氨基特性,显重氮化-偶合反应。含酯键易水解,产物主要为对氨基苯甲酸(PABA)。脂烃胺侧链为叔胺氮原子,具有弱碱性。盐酸盐系白色结晶性粉末,具有一定的熔点,易溶于水和乙醇,难溶于有机溶剂。
一、鉴别
1.重氮化-偶合反应
分子结构中具有芳伯氨基或潜在芳伯氨基的药物,均可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的重氮盐可与碱性β-萘酚偶合生成有色的偶氮染料。
2.水解反应
取本品约0.1g,加水2ml溶解后,加10%氢氧化钠溶液1ml,即生成白色沉淀,加热变为油状物(普鲁卡因);继续加热,产生的蒸汽(二乙氨基乙醇)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热至油状物消失后(生成可溶于水的对氨基苯甲酸钠),放冷,加酸酸化,即析出白色沉淀。此沉淀能溶于过量的盐酸。
3.氯化物反应
沉淀反应  在硝酸酸性条件下与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加氨试液即溶解。
氧化还原反应  加二氧化锰混匀,硫酸润湿,加热产生***,能使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显蓝色。
4.红外光谱法
二、特殊杂质检查
普鲁卡因分子结构中有酯键,易发生水解反应。其注射液制备过程中受灭菌温度、时间、溶液pH值、贮藏时间以及光线和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醇。其中对氨基苯甲酸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或高温加热,可进一步脱羧转化为苯胺,而苯胺又可被氧化为有色物,使注射液变黄,疗效下降,毒性增加。故中国药典90年版规定,本品注射液应检查水解产物对氨基苯甲酸,其限度不得超过1.2%。
检查方法 薄层色谱法。供试品溶液2.5mg/ml与对照品溶液30μg/ml分别点于硅胶H薄层板上,展开后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液喷雾显色。供试品溶液如显与对照品溶液相应的杂质斑点,其颜色与对照品溶液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
三、含量测定
分子结构中具有芳伯氨基,可用***滴定法测定含量。
第二节 盐酸利多卡因和盐酸丁卡因的分析
一、鉴别
(一)盐酸利多卡因
1.制备衍生物测熔点  与***反应,生成黄色沉淀。
2.与重金属离子反应  在碳酸钠试液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紫色配位化合物,溶于***则显黄色。
3.氯化物反应
4.红外光谱法
(二)盐酸丁卡因
1. 制备衍生物测熔点  溶于5%醋酸溶液,加25%硫氰酸铵,析出硫氰酸盐白色结晶。
2.显色反应  加水溶解后加硝酸,生成N-亚硝基化合物,显黄色。
3.氯化物反应
4.红外光谱法
二、含量测定
脂烃胺侧链有叔胺氮原子,显碱性,采用非水滴定法测定含量。
盐酸利多卡因系盐酸盐,用高氯酸滴定产生氢卤酸,不利于反应定量进行,滴定前应加入***排除干扰。
盐酸丁卡因含量测定与盐酸利多卡因相同。滴定前加入适量醋酐,可增强盐酸丁卡因碱性,使滴定终点敏锐。
第三节 对乙酰胺基酚的分析
一、鉴别
1.三氯化铁反应  具酚羟基,与FeCl3试液显蓝紫色
2.水解后重氮化-偶合反应
水解产生芳伯氨基,可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的重氮盐可与碱性β-萘酚偶合生成有色的偶氮染料。
3.红外光谱法
二、特殊杂质检查
1.有关物质 由于本品的生产工艺路线较多,不同生产工艺路线所带入的杂质也有所不同,这些杂质主要包括中间体、副产物及分解产物。例如:对氨基酚、对氯乙酰苯胺、O-乙酰基对乙酰胺基酚、偶氮苯、氧化偶氮苯、苯醌和醌亚胺等。药典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氯乙酰苯胺作为对照品,对此项杂质进行限度检查。
2.对氨基酚  本品在合成过程中,由于乙酰化不完全或贮藏不当发生水解,均可引入对氨基酚,使本品产生色泽并对人体有毒性,应严格控制其**。利用对氨基酚在碱性条件下可与亚硝基铁***生成蓝色配位化合物,而对乙酰胺基酚无此反应的特点,与对照品比较,进行**检查。**为0.005%
三、含量测定
对乙酰胺基酚在0.4%氢氧化钠溶液中,于257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其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可用于其原料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该法较***滴定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中国药典则采用百分吸收系数法,测定对乙酰胺基酚原料、片剂、注射液、栓剂的含量。
第四节 肾上腺素类药物分析
药物分子结构中具有烃氨基侧链,显弱碱性。具有邻苯二酚(或苯酚)结构,露置空气中或遇光、热易氧化。分子结构中具有手性碳原子,具有旋光性。
一、鉴别
(一)肾上腺素的鉴别
1.三氯化铁反应  肾上腺素具有酚羟基,与Fe3+ 离子络合显翠绿色,加入碱性溶液,随即被高铁离子氧化而显紫色或紫红色。
2.氧化反应  肾上腺素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被过氧化氢氧化显血红色。
(二)去氧肾上腺素的鉴别
1.显色反应  具氨基醇结构,与硫酸铜及氢氧化钠试液作用生成紫色铜配合物,该配合物不溶于**。
2.三氯化铁反应  具有酚羟基,与Fe3+ 离子络合显紫色
3.红外光谱法
二、酮体的检查
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尤其酮体氢化还原制得,氢化不完全易引入酮体杂质。检查原理利用酮体在310nm波长有最大吸收,而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等主成分在此波长几乎没有吸收,限制310nm波长处吸收值即可限定酮体含量。酮体**为0.06%。
三、含量测定
(一)肾上腺素
1.非水溶液滴定法  测定原料药含量。
2.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注射液含量
流动相中加入庚烷磺酸钠和肾上腺素生成离子对,克服了肾上腺素中碱性基团离解,在C18柱拖尾的缺陷。
(二)去氧肾上腺素
1.基本原理  具有苯酚结构,可与溴定量发生溴代反应。采用溴量法测定原料药及其注射液含量。
2.测定  游离溴和碘易挥发,操作中采用碘量瓶。为校正误差应按平行条件进行空白实验。

第十一章  **类药物的分析
掌握苯**、司可**钠、注射用硫喷妥钠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一、**类药物的结构、性质
  1.母核为**酸,常用药物多为具5,5取代物;
  2.弱酸性:其1,3一二酰亚胺基团,易互变异构形成烯醇式结构,在水溶液中可发生二次电离,可供鉴别及含量测定;
  3.易水解:酰亚胺基团与碱共沸,可放出氨气,可供鉴别;
  4.易于重金属离子反应:丙二酰脲+Ag+(Cu2+)→呈色或生成有色沉淀,可供鉴别及含量测定;
  5.紫外吸收特征
二、鉴别
1.丙二酰脲类反应
  (1)与银盐反应:一银盐溶解,二银盐不溶
  (2)与铜盐反应:显紫色。含硫**显绿色
2. 取代基或元素反应
  (1)苯环反应——苯**   ***-硫酸:显橙黄色       甲醛-硫酸:界面显玫瑰红色
  (2)烯基反应——司可**      使碘试液黄色消失
  (3)硫元素反应——硫喷妥     在NaOH中与铅离子生成白色沉淀,加热转变为黑色硫化铅
3.熔点测定:制备游离酸沉淀,干燥测定熔点
4.钠盐反应  (1)焰色反应    (2)与醋酸氧铀锌反应
三、特殊杂质的检查
  1.酸度  在苯**的合成中乙基化反应不完全,生成苯丙二酰脲,酸性强于苯**,可使甲基橙指示剂显红色。
规定在一定量供试液中加甲基橙指示剂不得显红色。
  2.乙醇溶液澄清度  苯**酸在乙醇中溶解度小,而主成分溶解度大。检查乙醇溶液澄清度来检查**酸杂质。
  3.中性或碱性物质  主要是副产物或分解产物,为中性或碱性物质,不溶于氢氧化钠而溶于醚。用**提取分离后称重检查**。
四、**类药物含量测定
  1.银量法——苯**及其制剂
  利用丙二酰脲类的银盐反应。若用二银盐浑浊来指示终点,在实际操作中反应较慢,难于判断浑浊的出现。采用电位法指示终点可消除该缺陷。
  2.溴量法——司可**原料药及其胶囊
  双键烯丙基可与溴定量发生加成反应
  3.紫外分光度法——硫喷妥钠注射液
  硫代**类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有紫外吸收,强碱性溶液中在304nm处有吸收峰。采用对照品比较法测定含量。

第十二章 磺胺类药物的分析
熟悉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了解复方磺胺甲恶唑片、复方磺胺嘧啶片的含量测定方法。
  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的基本结构。芳伯氨基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磺酰胺氮原子显弱酸性,可与重金属离子成盐,用于鉴别。
一、鉴别
  1.重氮化-偶合反应:芳香第一胺鉴别反应,橙红色至猩红色沉淀
  2.与硫酸铜成盐:磺酰胺酸性。加NaOH试液溶解,加硫酸铜生成难溶性沉淀。注意NaOH不可过量。
   磺胺甲噁唑——草绿色沉淀
   磺胺嘧啶——黄绿色沉淀,放置后变为紫色
  3.红外光谱法
二、含量测定
  1.磺胺甲噁唑和磺胺嘧啶的含量测定: 具有芳伯氨基,采用***滴定法,永停法指示终点。  用于大多数磺胺药物及其普通制剂的含量测定。
  2.复方磺胺制剂的含量测定:   复方磺胺中含有TMP,含量测定彼此有干扰。用***滴定法测定磺胺,TMP不干扰;但用非水滴定法测定TMP含量,由于磺胺有弱碱性,可干扰测定。两个药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彼此重叠。故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1)复方磺胺甲噁唑的含量测定
SMZ在257nm有最大吸收,但TMP在257nm也有吸收可干扰测定。以257nm作为测定波长λ2,根据TMP在304nm有等吸收,选择304nm作为参比波长λ1,以吸收度之差△A作为定量依据。
△A=Aλ2-Aλ1=[Aλ2(SMZ) + Aλ2(TMP)]-[Aλ1(SMZ) + Aλ1(TMP)]
而Aλ2(TMP)=Aλ1(TMP)
△A=Aλ2(SMZ)-Aλ1(SMZ)=Eλ2(SMZ) cl -Eλ1(SMZ) cl
    =△E(SMZ)cl

波长选择的原则:干扰组分在测定波长λ2和参比波长λ1的吸收度相等,测定组分在两波长的△A尽量大。测定时取TMP对照品稀释液,在304nm附近选择等吸收点作为参比波长。
   (2)复方磺胺嘧啶的含量测定
   SD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08nm,TMP在此波长无吸收,可直接测定。
   SD对TMP的测定有干扰,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TMP含量。
第十三章 杂环类药物的分析 (上)
掌握异烟肼、**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掌握盐酸氯丙嗪、奋乃静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掌握**、氯氮卓及其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本章讨论化学合成的杂环类药物,选择应用比较广泛的三类杂环药物中的几个典型药物予以重点介绍:即吡啶类中的**、异烟肼;吩噻嗪类中的氯丙嗪、奋乃静;苯骈二氮杂卓类中的**和氯氮卓。        
第一节 异烟肼的分析
一、结构与性质
本类药物母核吡啶环上的氮原子为碱性氮原子,吡啶环γ位上被酰肼取代,酰肼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并可与某些含羰基的试剂发生缩合反应。
二、鉴别试验
1.制备衍生物测定熔点
酰肼基与芳醛缩合形成腙,析出结晶,可测定其熔点。最常用的芳醛为香草醛。
2.银镜反应  取异烟肼约10mg,置试管中,加水2ml溶解后,加氨制硝酸银试液1ml,即发生气泡与黑色浑浊,并在试管壁上生成银镜。 
3.红外光谱
三、异烟肼中游离肼的检查
  异烟肼是一种不稳定的药物,其中的游离肼是由制备时原料引入,或在贮存过程中降解而产生。而肼又是一种诱变剂和致癌物质,因此国内外药典多数规定了异烟肼原料药及其制剂中游离肼的**检查。中国药典对异烟肼原料和注射用异烟肼中游离肼的检查均采用薄层色谱法。
  检查方法 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5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硫酸肼加水制成每1ml中含0.20mg(相当于游离肼5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吸取供试液10μl 与对照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制备)上,以异丙醇-丙酮(3:2)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喷以乙醇制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15min后检视,在供试品主斑点前方与硫酸肼斑点相应的位置上,不得显黄色斑点。
  异烟肼斑点呈棕橙色的清晰斑点,Rf值约为0.21。游离肼斑点呈鲜黄色,Rf值约为0.3。本法检出肼的灵敏度为0.1μg,检出**约为0.02%。
四、含量测定:异烟肼具有还原性,可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含量。中国药典采用溴酸钾法,用甲基橙指示剂指示终点;同时采用本法测定异烟肼片和注射剂的含量。
  测定方法 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加水50ml、盐酸20ml与甲基橙指示剂1滴,用溴酸钾滴定液(0.01667mol/L)缓缓滴定(温度保持在18~25℃)至粉红色消失。
  还可采用碘量法、溴量法、非水滴定法测定含量。
第二节 **的分析
吡啶环上的氮原子具有碱性,吡啶环β位上被酰胺基取代,遇碱水解后,释放出具有碱性的二乙胺。
一、鉴别
  1.戊烯二醛反应  当溴化氰与吡啶环作用,使环上氮原子由3价转变成5价,吡啶环水解,形成戊烯二醛后再与芳香第一胺缩合形成戊烯二醛的有色喜夫氏碱类。
  本反应适用于吡啶环α、α’位未取代,以及β或γ位为烷基或羧基的衍生物。异烟肼和**均具有此反应,而中国药典只用于**的鉴别。
  2.水解反应
  **+氢氧化钠试液→加热→二乙胺臭味,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沉淀反应
  本类药物具有吡啶环的结构,可与重金属盐类形成沉淀。如**可与硫酸铜及硫氰酸铵作用生成草绿色配位化合物沉淀。
二、有关物质检查:有关物质主要是合成中的副产物乙基烟酰胺。药典采用薄层色谱,高低浓度对比法。
三、含量测定
  1.非水溶液滴定法
  吡啶环具有碱性,采用非水滴定法测定原料药含量
  2.紫外分光光度法
  测定**注射剂。注射剂溶剂对非水溶液滴定法有干扰,所以采用本法。
  使用0.5%硫酸溶解样品,使药物呈解离状态,易溶于水。以吸收系数法计算含量。

A为测定吸收度,292为百分吸收系数,D为稀释倍数。
第三节 盐酸氯丙嗪和奋乃静的分析
一、基本结构与化学性质
吩噻嗪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具有共同的硫氮杂蒽母核,10位上的取代基,为具有2-3个碳链的二甲或二乙胺基,或为含氮杂环如哌嗪的衍生物等。
1.具有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特征 本类药物的紫外特征吸收,主要由母核三环的π系统所产生。一般具有三个峰值,即在204nm~209nm(205nm附近)、250nm~265nm(254nm附近)和300nm~325nm(300nm附近)。最强峰多在250nm~265nm(ε为2.5×104~3×104)。
2.易氧化呈色 吩噻嗪类药物遇不同氧化剂例如硫酸、硝酸、三氯化铁试液及过氧化氢等,其母核易被氧化成自由基型产物和非离子型产物(砜、亚砜、3-羟基吩噻嗪)等不同产物,随着取代基的不同,而呈不同的颜色。
二、鉴别试验
(一) 盐酸氯丙嗪的鉴别
1.氧化反应:吩噻嗪环可被不同氧化剂如硫酸、硝酸氧化而呈色。如加硝酸5滴显红色,渐变为黄色。
2.紫外吸收光谱 :利用本类药物紫外吸收光谱中的λmax、λmin进行鉴别;以及同时利用最大吸收的吸收度或百分吸收系数进行鉴别。
氯丙嗪在254nm和306nm有最大吸收,在254nm吸收度约为0.46。
3.Cl-反应
沉淀反应  与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可溶于氨试液
氧化反应  与二氧化锰硫酸反应产生***,使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4.红外光谱
(二)奋乃静的鉴别   1.氧化反应 被过氧化氢氧化呈深红色      2紫外吸收光谱:奋乃静在258nm8有最大吸收,吸收度约为0.65。
3.红外光谱法
三、有关物质检查
(一)溶液澄清度和颜色:澄清度  控制游离氯丙嗪。    颜色    控制氧化产物的量
(二)有关物质
控制合成的原料氯吩噻嗪和间氯苯胺等。采用薄层色谱法高低浓度对比法检查。
取本品,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0.1mg和0.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吸取上述二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二乙胺(8:1:1)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置紫外光灯下检视,供试品溶液杂质斑点与对照溶液的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1.0%)。
四、含量测定
(一)盐酸氯丙嗪
1.原料药  非水溶液滴定法
侧链脂氨基具有碱性。由于为盐酸盐,滴定前加入一定量的***试液,使生成难离解的***,在进行滴定
2.片剂  紫外分光光度法
在波长254nm测定吸收度,按吸收系数法测定标示量百分含量。

3.注射剂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为防止抗氧剂维生素C干扰,在306nm波长处测定。
(二)奋乃静的含量测定
1.原料药  非水滴定法
2.片剂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照品比较法计算含量
3.注射剂  萃取后非水滴定法
由于溶剂水对测定有干扰,所以加氢氧化钠试液碱化后,用***提取药物,挥干***,照原料药方法测定。
第四节 **和氯氮卓的分析
苯骈二氮杂卓类药物为含氮杂原子、六元和七元环并合而成的有机化合物,本类药物结构中,二氮杂卓七元环上氮原子具有强的碱性,结构中的环在强酸性溶液中可水解,形 成相应的二苯甲酮衍生物,其水解产物所呈现的某些特性也可供鉴别或含量测定之用。
一、鉴别
(一) **
1.硫酸-荧光反应  苯骈二氮杂卓类药物溶于硫酸后,在紫外光(365nm)下,呈现不同颜色的荧光。**为黄绿色。
2.氯元素反应  本药物为有机氯化合物,用氧瓶燃烧法破坏,生成氯化氢,以5%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加硝酸酸化,显氯化物反应。
3. 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
(二) 氯氮卓
1.水解后重氮化-偶合反应  氯氮卓的盐酸溶液,缓缓加热煮沸,水解生成二苯甲酮衍生物,具有芳伯氨基。加***和碱性β-萘酚试液,生成橙红沉淀。
2.沉淀反应  加碘化铋钾产生橙色沉淀。
3.紫外光谱
二、有关物质检查
**在生产工艺过程或贮藏期间出现分解,产生2-甲氨基-5-氯二苯酮杂质。
药典采用高低浓度对比法检查**原料药和片剂中有关物质。
**注射剂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所以在含量测定条件下,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检查分解产物。
三、含量测定
(一) 非水溶液滴定法 :本法基于该类药物结构中,二氮杂卓七元杂环上氮原子的弱碱性,可用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其含量。由于该类药物的碱性强弱和存在状态不同,测定时所采用的溶剂、指示剂及指示终点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二) 紫外分光光度法 :药物的片剂或片剂均匀度与溶出度的测定均采用此法。
(三) 高效液相色谱法
我国药典:**注射液。**注射液曾用萃取后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因苯甲酸、苯甲酸钠等附加剂有干扰,故新版药典改用HPLC法。此法操作简便、可消除干扰。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峰和内标物质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本法为反相HPLC法,以萘为内标,用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含量。

第十四章 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上)
掌握盐酸**、硫酸阿托品、硫酸奎宁、盐酸**和硝酸***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第一节 盐酸**的分析
一、鉴别
1.双缩脲反应  氨基醇特征反应
与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试液反应生成紫色配位化合物,加入**后醚层呈紫红色,水层呈蓝色。
2.红外光谱
3.Cl-反应
二、含量测定:非水滴定法。本品为盐酸盐,需预先加入***。
第二节 硫酸阿托品的分析
一、鉴别
1.Vitali反应  托烷生物碱特征反应:与发烟硝酸共热,冷后加醇制氢氧化钾,显深紫色。
2.红外光谱
3.硫酸盐鉴别反应
(1)加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不溶解
(2)加醋酸铅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在醋酸铵或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
(3)加盐酸不生成白色沉淀,与硫代硫酸盐区别
二、特殊杂质检查
1.莨菪碱检查:阿托品为外消旋体,消旋不完全时引入的莨菪碱具有旋光性。测定供试品溶液旋光度来控制莨菪碱**。
2.其他生物碱检查:制备过程中引入的莨菪碱、颠茄碱等杂质碱性弱于阿托品。取供试品盐酸水溶液,加入氨试液,其他生物碱立即游离发生浑浊。规定加氨试液不得立即发生浑浊。
三、含量测定
1.原料药  非水滴定法
1mol硫酸阿托品消耗1mol的高氯酸
2.片剂、注射剂  酸性染料比色法
在一定pH值条件下,生物碱盐的阳离子和酸性染料的阴离子定量结合生成配位化合物,即离子对,此离子对易溶于有机溶剂,经有机溶剂(***等)提取后,比色测定含量。
(BH+)W +(In-)W → (BH+•In-)W →(BH+•Iln-)O
对照品比较法测定含量。
第三节 硫酸奎宁的分析
一、鉴别
1.荧光反应  加水溶解后,加稀硫酸成酸性,显蓝色荧光
2.绿奎宁反应  含氧喹啉衍生物特征反应
在药物微酸性水溶液中滴加微过量溴水,再加入过量氨试液,显翠绿色。
3.硫酸盐鉴别
4.红外光谱
二、特殊杂质检查
1.***-乙醇中不溶物检查
检查制备过程中引入的无机盐与其他生物碱。取供试品2g,不溶物滤过干燥至恒重,遗留残渣不得过2mg。
2.其他金鸡纳碱的检查:薄层色谱高低浓度对比法
三、含量测定
1.原料药  非水滴定法    1mol硫酸奎宁消耗3mol的高氯酸
2.片剂  提取中和法    将适量样品置于碱性溶液中,使奎宁游离,用***提取后再用非水滴定法滴定。1mol硫酸奎宁消耗4mol的高氯酸
第四节 盐酸**的分析
一、鉴别
1.甲醛-硫酸反应  **生物碱特征反应:加甲醛-硫酸试液,显紫堇色
2.钼硫酸反应  **生物碱特征反应:加钼硫酸试液,显紫色,继变为蓝色,最后变为棕绿色
3.铁***反应  **还原性:加铁***试液被氧化生成伪**,铁***被还原为亚铁***,再与三氯化铁反应生成普鲁士蓝。
此反应为**和可待因的区分反应
4.红外光谱
5.氯化物鉴别反应
二、特殊杂质检查
1.阿朴**  为**脱水产物,其水溶液在碳酸氢钠碱性条件下被碘试液氧化生成翠绿色化合物,溶于**呈宝石红色。规定50mg药物经检查醚层和水层不得显色。
2.罂粟酸  在微酸性溶液中与三氯化铁生成红色罂粟酸铁。
3.其他生物碱  包括可待因、蒂巴因、**、那可汀等。采用薄层色谱。对照品比较法检查可待因,高低浓度对比法检查其他生物碱。限度均为1%。
三、含量测定
1.原料药  非水滴定法
2.片剂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照品比较法测定含量
第五节 硝酸***的分析
一、鉴别
1.重铬酸钾反应  加***溶解后加重铬酸钾结晶,显紫色。
2.硝酸盐鉴别反应
  (1)加等量硫酸混和,冷后加硫酸亚铁试液使成两液层,界面呈棕色
  (2)加硫酸与铜丝,加热,发生红棕色蒸气
  (3)滴加高锰酸钾溶液,紫色不应褪去,区别于亚硝酸盐
二、特殊杂质检查
***经硝酸与水混和液作用后,得红色或红棕色***产物。
三、含量测定
  1.原料药  非水滴定法。滴定产物硝酸具有氧化性,可以破坏指示剂,采用电位法指示终点。
  2.注射剂  紫外分光光度法,吸收系数法测定含量。
小结:
1.特殊的鉴别反应:
  (1)双缩脲反应:氨基醇之特征反应,试剂及现象;
  (2)Vitali反应:托烷类特征反应,试剂及现象;
  (3)绿奎宁反应:含氧喹啉类之特征反应,试剂及现象;
  (4)甲醛硫酸反应:**特征反应,试剂及现象;
2.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
3.本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1)非水溶液滴定法: 盐酸盐滴定、硝酸盐滴定、硫酸盐滴定
  (2)酸性染料比色法:原理
  (3)紫外分光光度法

第十五章 糖类和苷类药物的分析
掌握葡萄糖比旋度测定方法、鉴别和杂质检查方法;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
熟悉乳糖和蔗糖比旋度测定方法、鉴别和杂质检查方法。
熟悉洋地黄毒苷及其制剂、***及其制剂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第一节 葡萄糖和葡萄糖注射液的分析
一、比旋度测定    参见第三章旋光度测定法。 葡萄糖有变旋现象,配制时加氨试液并放置10min,使达到变旋平衡后再测定。
二、鉴别    1.与碱性酒石酸铜反应  醛基具有还原性,生成氧化亚铜红色沉淀   2.红外光谱
三、检查
(一)葡萄糖的特殊杂质检查
1.溶液澄清度与颜色  检查水中不溶性物质和有色杂质
2.亚硫酸盐和可溶性淀粉  加碘试液应显黄色,如有亚硫酸盐存在碘会褪色;如有可溶性淀粉,则呈蓝色。
3.蛋白质  加磺基水杨酸溶液不得发生沉淀
4.乙醇溶液澄清度  控制糊精。葡萄糖溶于热乙醇,糊精溶解度小。
(二)葡萄糖注射液的检查
高温灭菌时分解产生5-羟甲基糠醛,该分子具共轭结构,在284nm有最大吸收。控制该波长处吸收度。
四、含量测定
1.葡萄糖注射液  比旋度测定法
2.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1)葡萄糖  同葡萄糖注射液
(2)氯化钠  银量法。加糊精溶液形成保护胶体,有利于对指示剂吸附,有利于终点观察。
加硼砂溶液调节pH值,促使荧光黄电离,增大指示剂阴离子有效浓度,使终点变化敏锐。
第二节 乳糖和蔗糖的分析
乳糖和蔗糖均为双糖。乳糖具还原性,蔗糖无还原性。两者都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具有旋光性。
一、比旋度测定
二、鉴别
(一)乳糖
1.与硫酸铜试液反应  具还原性,在碱性条件下加硫酸铜试液产生氧化亚铜红色沉淀。
2.红外光谱
(二)蔗糖
1.与碱性酒石酸铜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葡萄糖,与碱性酒石酸铜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2.炭化反应  直火加热,遗留多量炭
三、特殊杂质检查
1.乳糖中蛋白质检查  蛋白质类遇***试液产生白色絮状沉淀
2.蔗糖中还原糖检查  还原糖可使铜离子还原。使本品与定量过量碱性枸橼酸铜反应,加过量碘化钾,氧化生成I2,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规定还原糖不能超过的**。
3.蔗糖中钙盐检查  钙离子可与草酸根生成沉淀
第三节 洋地黄毒苷和***的分析
一、鉴别
1.Keller-Kiliani反应  α-去氧糖反应     样品加三氯化铁冰醋酸溶液,显靛蓝色
2.Kedde反应  苷元反应     不饱和内酯侧链在碱性水溶液中与芳香硝基化合物形成红紫色络合离子。
3.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  用于***鉴别
二、特殊杂质检查
1.洋地黄毒苷中洋地黄皂苷的检查  洋地黄皂苷可和胆甾醇结合成醇中不溶物
2.***中洋地黄毒苷的检查  纸色谱,对照品比较法
三、含量测定
1.洋地黄毒苷  柱色谱分离后,与***显色,比色法测定
2. 洋地黄毒苷片  剂量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采用高灵敏度的荧光法测定。
3.***  与***显色后比色法测定
4. ***片剂  荧光法

第十六章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
掌握醋酸**及其制剂、丙酸睾酮、黄体酮、炔雌醇及其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基本结构与分类
天然和人工合成品的甾体激素,均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母核。分为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孕激素、雌激素等。
1.肾上腺皮质激素
结构特点:有21个C原子;A环,具有Δ4-3-酮; C17,有α-醇酮基,并多数为α-羟基;C10、C13,有角甲基;C11,有羟基或酮基;其它,有些皮质激素具有Δ1,6α、9α卤素,16α羟基,6α、12α、16α、16β甲基等。
2.雄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
如**、丙酸睾酮、十一酸睾酮等;蛋白同化激素有苯丙酸诺龙。
结构特点:雄性激素母核具有19个C原子;蛋白同化激素母核具有18个C原子(C10上无角甲基);A环,具有Δ4-3-酮;C17,无侧链,多数是一个β-羟基,有些是它形成的酯,有些具有α-甲基。
3.孕激素
中国药典有:黄体酮、醋酸甲羟孕酮、己酸羟孕酮、醋酸甲地孕酮原料及制剂;醋酸氯地孕酮原料等。
结构特点:有21个C原子;A环,具有Δ4-3-酮; C17,有甲酮基,其它,有些具有Δ6,6β-甲基、6α-甲基、6β-氯。
4.雌激素
收载有:雌二醇、炔雌醚原料,苯甲酸雌二醇、戊酸雌二醇、炔雌醇原料及制剂等。
结构特点:具有18个C原子; A环,为苯环;C3有酚羟基,有些形成酯或醚;C10,无角甲基;C17,有β-羟基或酮基,有些羟基形成了酯,有些具有乙炔基。
第一节 醋酸**及其制剂的分析
一、鉴别
1.与碱性酒石酸铜试液反应  C17-α-醇酮基具有还原性,生成橙红色氧化亚铜沉淀
2.与硫酸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醋酸,与硫酸存在下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具乙酸乙酯香气。
3.有机氟化物反应  氧瓶燃烧法破坏后,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中,与茜素氟蓝和硝酸亚铈形成蓝紫色配合物。
4.红外光谱法
二、特殊杂质检查
1.其他甾体  TLC高低浓度对比法,用碱性四氮唑蓝试液作显色剂。
2.硒  按药典附录硒检查法,测定吸收度,限度0.005%。
三、含量测定
1.原料药含量测定  HPLC,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量
2.片剂  紫外分光光度法,吸收系数法计算含量
3.注射液  四氮唑比色法
原理  皮质激素C17-α-醇酮基具有还原性,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将四氮唑盐定量地还原为有色甲簪。三苯基氯化四氮唑(缩写为TTC),其还原产物为不溶于水的深红色三苯甲簪,λmax在485nm。
测定方法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各1ml,分别置干燥具塞试管中,各精密加无水乙醇9ml与氯化三苯四氮唑试液1ml,摇匀,再精密加氢氧化四甲基铵试液1ml,摇匀,在25℃暗处放置40~50min,照分光光度法,在485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计算,即得。
讨论  本法广泛用于皮质激素的测定,但测定时受结构、溶剂、显色温度和时间、水分、碱的浓度、空气中氧等,对反应速度、呈色强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溶剂和水分的影响:5%以下不影响,超过大时,呈色速度减慢,采用无醛溶剂。
(2)碱的种类和加入顺序的影响:氢氧化四甲基铵较好,常用。但有研究表明,皮质激素和氢氧化四甲基铵长时间(24h)接触后,皮质激素有部分分解,因此,先加四氮唑盐溶液再加碱液好。
(3)空气中氧及光线的影响:反应及其产物对光敏感,因此必须用避光容器并置于暗处显色,同时达到最大显色时间后,立即测定吸收度。
(4)温度与时间影响:显色速度随温度增高而加快。一般以室温或30℃恒温条件下显色,易得重线性较好的结果。中国药典多数在25℃暗处反应40~45min。
第二节 丙酸睾酮的分析
一、鉴别
1.制备衍生物测定熔点  水解成睾酮测定熔点,150~156℃。
2.红外光谱法
二、其他甾体检查
HPLC,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显示的杂质峰数不得超过4个;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1/2和3/4。
三、含量测定
HPLC,内标法
    对照品

   供试品
第三节 黄体酮的分析
一、鉴别
1.亚硝基铁***反应  黄体酮灵敏、专属的鉴别方法,显蓝紫色。其他甾体激素呈现淡橙色或不显色。
2.与异烟肼反应  C3及其他位置酮基在酸性条件下能与异烟肼等羰基试剂缩合形成黄色异烟腙
3.红外光谱法
二、其他甾体检查      HPLC,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显示的杂质峰数不得超过1个;各杂质峰面积1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3/4。
三、含量测定     HPLC,内标法
第四节 炔雌醇及其制剂的分析
一、鉴别
1.硫酸荧光反应  加硫酸呈橙红色,显黄绿色荧光。加水生成玫瑰红色沉淀。
2.与硝酸银反应  生成白色炔化银沉淀
3.红外光谱法
二、其他甾体检查:HPLC,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显示的杂质峰数不得超过4个;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1/2和3/4。
三、含量测定
1.原料药  HPLC,内标法
2.片剂  KOBER反应比色法
指雌激素与硫酸-乙醇反应呈红色,并在530nm附近有最大吸收。由于辅料对测定有干扰,先用水提取。
炔雌醇片的含量测定方法如下:
1.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炔雌醇对照品25mg,置100ml量瓶中,加无水乙醇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用无水乙醇稀释至50ml,摇匀,即得(10μg/ml)。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10片或20片,置具塞试管中,加水10ml,振摇使崩散、置水浴上加热至半透明,放冷,精密加***10ml,密塞,振摇20min,静置分层后,吸取上层水溶液,加无水硫酸钠0.5g,振摇脱水后,经干燥滤纸滤过,弃取初滤液,精密量取续滤液2ml,置水浴中蒸干后,低温干燥,放冷,精密加无水乙醇使溶解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即得。
3.测定法: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各1ml,分别置试管中,在冰浴中冷却,各精密滴加硫酸-乙醇(4:1)4ml,摇匀显色后,在530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计算,即得。
小结:
1.分类和结构特征与分析的关系:
(1)分类: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性激素,孕激素,雌激素
(2)结构特征与分析的关系
(a)△4-3-酮基:可与羰基试剂发生缩合反应,可供鉴别及含量测定;
(b)17-α-醇酮基:具还原性,可与费林试剂反应生成红色氧化亚铜,也可与硫酸苯肼作用呈色,可供鉴别及含量测定;
2.特殊杂质检查方法:TLC法或HPLC检查。
色谱填充柱  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
流动相  各种不同比例的甲醇-水混合溶剂。
判定法  将供试品用甲醇溶解配制成高(1)、低(2)二种浓度的溶液,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杂质峰的数目和面积的要求进行判定。
溶液(1)显示的杂质峰数不得超过;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不得大于溶液(2)主峰面积的……
3.含量测定方法:
HPLC法
四氮唑比色法。

第十七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掌握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E及其制剂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熟悉维生素A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
第一节 维生素A的分析
一、鉴别:三***反应  加***溶解后,加25%三***的***溶液,即显蓝色,渐变成紫红色。
二、含量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三点校正法

再计算 [A328(校正)-A328]÷A328×100%所得数值
数值在±3%以内,仍用A328计算
数值在-15%~-3%以内,以A328(校正)计算
数值小于-15%或大于+3%,应采用第二法测定
(3) 最大吸收波长不在326~329nm,采用第二法测定
第二节 维生素B1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
一、鉴别     1.硫色素反应  加氢氧化钠溶解后,加铁***与正丁醇,振摇后放置分层,醇层显强烈蓝色荧光。加酸后荧光消失,加碱至碱性荧光又显出。     2.氯化物鉴别
二、含量测定
1.原料药  非水滴定法
2.片剂  紫外分光光度法,吸收系数法计算。
第三节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分析
一、鉴别    1.与硝酸银试液反应  生成银的黑色沉淀   2.与二氯靛酚钠试液反应  使试液颜色消失    3.红外光谱法
二、铁和铜检查
铁盐和铜盐存在会加速维生素C氧化分解,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查。标准加入法
取样品两份,一份作为供试品溶液B,另一份加入标准铁溶液作为对照溶液A。在248.3nm分别测定供试品读数b和对照品读数a,b应小于(a-b)。**为百万分**。
铜的检查方法相似,**为百万分之五。
三、含量测定
1.原料药  碘量法
滴定前加入稀醋酸可使滴定时维生素C受空气中氧的氧化作用减慢,但仍需立即滴定。用新沸的冷水作为溶剂,减少水中溶解氧的影响。
2.注射液 碘量法
与原料药相似。滴定前加2ml丙酮消除注射液内抗氧剂亚硫酸氢钠对测定的影响。
第四节 维生素E的分析
一、鉴别
1.与硝酸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生育酚,进一步被氧化成生育红,显橙红色。
2.水解后氧化  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游离生育酚,该产物被三氯化铁氧化为对生育醌,同时生成亚铁离子,可与联吡啶作用显红色。
二、生育酚检查
维生素E中酯键断裂生成生育酚。利用生育酚还原性,用硫酸铈滴定液滴定来控制生育酚**。药典规定**为2.15%。
三、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载气为氮气,硅酮为固定相,柱温265℃,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理论塔板数按维生素E计算不低于500,与内标分离度大于2。
内标法计算含量。

第十八章  抗生素类药物
掌握青霉素钠、氨节西林和头孢羟氨苄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青霉素V钾及其片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掌握硫酸链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熟悉罗红霉素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熟悉盐酸美他环素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第一节 青霉素钠的分析
青霉素族中的母核为6-氨基青霉烷酸(简称6-APA),游离羧基酸性,能与无机碱或某些有机碱成盐。青霉素母核无紫外吸收,而苄基取代基有紫外吸收。β-内酰胺环不稳定,遇酸、碱、青霉素酶及某些金属离子等作用,易发生水解和分子重排,导致β-内酰胺环的破坏而失去抗菌活性。
一、鉴别
  1.抑菌实验  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进行鉴别。加入青霉素酶培养后无抑菌作用,同法检查未经青霉素酶灭活的有抑菌作用。
2.沉淀反应  本品为钠盐,加稀盐酸使成酸性,生成分子型,难溶于水即白色沉淀。此沉淀能在乙醇、醋酸戊酯、***、**或过量的盐酸(与酰胺基成盐)中溶解。
2.红外光谱法
4.钠盐焰色反应  火焰鲜黄色。
二、检查
1.吸收度  侧链苯环在264nm有最大吸收,而降解产物在280nm有最大吸收。规定二波长处吸收度值范围。
测定264nm吸收度为控制青霉素钠含量。规定280nm吸收度为控制杂质**。
2.水分  本品遇水易水解,费休法测定水分不得超过0.5%。
2.细菌内毒素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内毒素是否符合规定。
4.无菌  灭活后,无菌检查法检查。
三、含量测定:
汞量法。青霉素水解后,其碱性水解产物青霉噻唑酸及青霉胺都能与汞盐定量反应,根据消耗汞盐量可计算青霉素含量。
注意事项
1.滴定前加1mol/L氢氧化钠5ml,使药物水解为青霉噻唑酸并继续水解为青霉胺,才能与Hg2+反应。
2.水解后加等量硝酸中和,再加pH 4.6醋酸盐缓冲液,方能滴定。
2.采用电位滴定法。滴定曲线出现两个突跃,计算时以第二个突跃为准,此时反应摩尔比为1:1。
4.空白试验也要称取样品,但不经水解直接滴定,以消除样品中降解产物对测定影响。
5.青霉素百分含量为总青霉素百分含量与降解产物百分含量之差。
第二节 青霉素V钾及其片剂的分析
一、鉴别
1.水解反应  在青霉素酶作用下,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生成羧酸,使溶液转为酸性。本法专属性强。
2.紫外分光光度法  核对药物的λmax及两波长处吸收度比值
2.红外光谱法
4.钾盐焰色反应  火焰紫色
二、检查
1.吸收度  测定306nm吸收度,控制杂质**;测定274nm吸收度控制药物含量。
2.水分  费休法测定水分不得超过 1.5%。
三、含量测定   1.原料药  汞量法,方法与青霉素钠相同    2.片剂  硫醇汞盐法
青霉素在咪唑催化下与氯化高汞定量反应转化成青霉烯酸硫醇汞盐,在325nm处有最大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吸收度,对照品比较法计算含量。
第三节 氨苄西林的分析
一、鉴别  红外光谱法
二、检查    1.N,N-二甲基苯胺的检查:采用气相色谱法,以萘为内标计算。含N,N-二甲基苯胺不得过百分**十。
            2.水分  含3分子结晶水,按费休法测定含水应为1 2.0~1 5.0%
三、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外标法计算含量。
第四节  头孢羟氨苄的分析
一、鉴别   1.色谱法  与对照品保留时间一致      2.红外光谱法
二、检查
1.有关物质  主要检查α-对羟基苯甘氨酸、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及其他有关物质。采用薄层色谱法检查。前两者用对照品比较法,其他杂质用高低浓度对比法。
2.水分  含1分子结晶水,按费休法测定含水应为 4.2~6.0%
三、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外标法计算含量。
第五节 硫酸链霉素和硫酸庆大霉素的分析
一、鉴别
(一) 硫酸链霉素
1.茚三酮反应  链霉素分子中有α-羟基胺结构,可与茚三酮缩合成蓝紫色化合物。
2.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  链霉素水解产生N-甲基葡萄糖胺,在碱性溶液中与乙酰丙酮缩合,再与二甲氨基苯甲醛醇溶液反应生成红色缩合物。
2.麦芽酚反应  在碱性溶液中链霉糖重排形成麦芽酚,可与Fe3+在微酸性溶液中形成紫红色配合物。
4.坂口反应  链霉胍显色反应。水解生成链霉胍,与8-羟基喹啉、次溴酸钠反应生成橙红色化合物。
5.硫酸盐鉴别
(二) 硫酸庆大霉素      1. 茚三酮反应    2. 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    2.薄层色谱法
二、检查
(一) 硫酸链霉素   1.干燥失重  受热易分解,采用恒温减压干燥法   2.异常毒性    2.热原   4.降压物质    5.无菌  本身有抗菌作用,采用过滤法。用微孔滤膜滤除药物溶液,取滤膜试验。
(二) 硫酸庆大霉素
1.水分  按费休法测定含水不得超过1 5.0%
2.硫酸盐  配位滴定法
先加入定量过量氯化钡滴定液,形成硫酸钡沉淀。剩余Ba2+再用EDTA滴定液滴定。本品含硫酸盐应为3 2.0~3 5.0%。
2.异常毒性
4.细菌内毒素
5.降压物质
6.C组分检查  HPLC
庆大霉素为C组分复合物,其不同C组分活性无明显差异,但其毒副作用不同,需控制其相对含量。
三、含量测定  微生物检定法
第六节 罗红霉素的分析
一、鉴别   1.薄层色谱法  比较供试品与对照品斑点颜色和位置。   2.红外光谱法
二、检查   1.碱度  测定pH值   2.有关物质  TLC,高低浓度对比法    2.水分  按费休法测定含水不得超过 2.0%
由于本品酮基可与甲醇反应生成水,故用吡啶代替甲醇作溶剂。
4.异常毒性
三、含量测定  微生物检定法
第七节 盐酸美他环素的分析
一、鉴别
1.紫外分光光度法  测定最大吸收波长和相应吸收度
2.高效液相色谱法  供试品与对照品保留时间一致
2.氯化物鉴别反应
二、检查
1.杂质吸收  控制本品中差向异构体、脱水异构体及其他杂质。此类杂质在490nm波长有较强吸收,控制样品在490nm吸收度,达到控制杂质的目的。
2.有关物质  控制生产中引入的土霉素。HPLC,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三、含量测定
HPLC,外标法计算。

第十九章 药物制剂分析
掌握片剂、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和软膏剂的一般检查项目和特殊检查项目;制剂含量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熟悉常用附加剂对含量测定的干扰和排除方法。了解复方制剂的分析。
特点:
  制剂除含主药外,还含有赋形剂、稀释剂和附加剂(包括稳定剂、抗氧剂、防腐剂和着色剂等),这些附加成分的存在,常常会影响主药的测定,致使制剂分析复杂化。
  制剂通常是符合药物规定要求的各种原料,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制备而成的。因此,在制剂分析中对所有原料所做过的检查项目,不必重复。制剂中如需进行杂质检查,主要来源于制剂中原料药物的化学变化和制剂的制备过程。
  制剂检查除对某些不稳定的药物制剂需增加必要的检查项目外,一般对小剂量片剂(或胶囊)等需检查均匀度;对具有某种物理特性的片剂(或胶囊)需检查溶出度;对某些特殊制剂(缓释、控释剂肠溶制剂)需检查释放度等等,以保证药物的有效、合理及安全。
  制剂与原料药含量测定方法相比,专属性和灵敏度要求更高。(考虑性质、含量以及赋形剂、附加剂的影响;同时考虑复方制剂中其他成分的影响)。计算按标示量计算的百分含量表示,而不采用原料药的百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第一节 片剂的分析
一、常规检查项目
1.重量差异的检查  指按规定称量方法测得每片的重量与平均片重之间的差异程度。
(1)重量差异限度
平均片重              重量差异限度
0.30g以下                ±7.5%
0.3g以上(含0.3g)          ±5%
(2)检查法:取药片20片,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平均片重X后,再分别精密测定各片的重量。每片重量和平均片重相比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一片超出限度的一倍。
糖衣片与肠溶片应在包衣前检查片芯的重量差异,符合规定后方可包衣。包衣后不再检查重量差异。
(3)注意事项:避免吸湿和污染。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再进行重量差异的检查。
2.崩解时限的检查:指固体制剂在规定的介质中,以规定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测,崩解溶散至小于2.0mm碎粒(或溶化、软化)所需的时间限度。
(1)检查装置:升降崩解仪
(2)检查方法:片剂应在15分钟内崩解。
肠溶衣片先在盐酸溶液中检查不得有崩解或软化现象,再在pH6.8磷酸缓冲液中检查崩解时间。
泡腾片加水应有气泡放出,在5分钟内崩解、溶解或分散,无聚集颗粒剩留。
(3)注意事项:凡规定检查溶出度、释放度或融变时限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二、片剂含量均匀度和溶出度的检查
1.含量均匀度
系指小剂量片剂、膜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等制剂每片(个)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当片剂含量较低如仅含几毫克、零点几毫克,药物在颗粒中均匀度较难控制时,需检查此项目。凡检查此项不再检查装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检查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10片(个),按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求其均值X和标准差S以及标示量预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A=|100-X|);如A+1.80S≤15.0,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若A+S>15.0,则不符合规定;若A+1.80S>15.0,且A+S<15.0,则应另取20片(个)进行复试,根据初试结果计算30片(个)的均值X、标准差S和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如A+1.45S≤15.0,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若A+1.45S>15.0,则不符合规定。
若该药品项下规定含量均匀度的限度为±20%或其他百分数,应将上述各式判断式中的15.0改为20.0或其他相应值,但各判断式中的系数不变。
2.溶出度检查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检查此项不检查崩解时限。评介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内在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溶解度小于0.1%~1%的药物,在体内一般均受溶解速度的影响。因而片剂的溶出度主要用于难溶性药物的测定。
(1)测定方法:药典采用转篮法、浆法和小杯法。
(2)判断标准
6片中每片溶出量按标示量计算不得低于规定限度Q;除另有规定外Q为标示量的70%。
6片中1~2片低于规定限度但不低于Q-10%,平均溶出度不低于规定限度时,判为符合规定。
6片中1片低于Q-10%,另取6片复试;初、复试的12片中1~2片低于Q-10%,平均溶出度不低于规定限度时,判为符合规定。
三、附加剂对测定的干扰及排除
1.糖类
淀粉、糊精、蔗糖、乳糖等,经水解后均生成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因此,在选用氧化还原法测定某一药物时,要考虑到它的影响。应避免使用氧化性强的滴定剂。
如硫酸亚铁原料药采用高锰酸钾法测定含量;硫酸亚铁片剂含糖类附加剂,改用铈量法进行测定,避免附加剂干扰。
2.硬脂酸镁的干扰作用
Mg2+ 在pH10溶液中与EDTA形成稳定配合物,干扰配位滴定。用合适的掩蔽剂排除,如酒石酸;或选用合适指示剂。
硬脂酸根离子在冰醋酸溶剂中碱性增强,干扰非水滴定。量小对结果影响不大,可直接测定;主药量小,硬脂酸镁含量大时,使滴定结果偏高。可采用提取分离法,如硫酸奎宁片;加入无水草酸的醋酐溶液法,使生成难溶性的草酸镁和硬酯酸;或换用其他方法测定,如盐酸**、盐酸氯丙嗪片剂换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片剂中苯甲酸盐、羧甲基纤维素钠及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均要消耗高氯酸滴定溶液,使滴定结果偏高,亦注意排除。
四、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
标示量百分含量=

m供试样品中药物量;平均片重;W片粉称样量第二节 注射剂的分析
一、注射剂的检查项目
1.装量检查  
检查方法 2.0ml或以下者,取供试品5支;2~10.0ml,3支;10.0以上者,2支。干燥注射器抽尽,注入标化量具内,不得少于其标示量。
2.无菌粉末的装量差异检查
方法:5支,除去标签、铝盖、容器外壁用乙醇洗净、干燥,开启时注意避免玻璃等异物落入,分别迅速称定,倾出内容物,容器可用水、乙醇洗净,在适宜条件下干燥,再分别称定。求出每1瓶(支)的装量与平均装量。比较,应符合表的规定。

平均装量        装量差异限度
<0.05g        ±15%
0.05~0.15g        ±10%
0.15~0.50g        ±7%
>0.50g        ±5%
3.澄明度检查
检查注射剂中是否有不溶性异物,按照“注射液澄明度检查细则和判断标准进行。
澄明度检查分自检和抽检。自检在工厂生产过程中进行,应逐支进行,挑出不合格品。抽检是药检部门对产品检查,抽检不合格率不得超过5%,贮存期不合格率不得超过7.5%。
4.无菌检查
按无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应符合规定。有直接接种法和薄膜过滤法两种。
5.热原或细菌内毒素
采用家兔法检查热原。采用鲎试剂法检查内毒素。两项检查均为控制引起体温升高的杂质,选其中一种即可。
6.不溶性微粒
装量在100ml以上的静脉滴注用注射液需检查不溶性微粒。有显微计数法和光阻法两种。
二、附加剂对测定的干扰及排除
1.抗氧剂:常用的抗氧剂有: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及维生素C等,有干扰时,采用下列排除方法。
(1)加入掩蔽剂 常用丙酮和甲醛
加丙酮法: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作为抗氧剂时,采碘量法、铈量法或***滴定法测定注射液中的主药时,产生干扰,使结果偏高。如药典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加入丙酮作为掩蔽剂反应。
加甲醛法:焦亚硫酸钠作抗氧剂时,采用直接氧化还原滴定法时要排除干扰。安乃近注射液加入焦硫酸钠,用碘量法测定含量时,加入甲醛溶液以掩蔽。但选用甲醛应注意还原性,若采用的滴定液为较强的氧化剂,就不用甲醛作掩蔽剂。
(2)加酸分解法:因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及焦亚硫酸钠均可被强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硫气体,经加热可全部逸出。例如:磺胺嘧啶注射液的含量测定采用***滴定法,其中添加了亚硫酸氢钠抗氧剂,消耗***滴定溶液,若滴定前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这也是***滴定法所要求的条件),使亚硫酸氢钠分解,排除干扰。
(3)加入弱氧化剂氧化法:加入一种弱的氧化剂将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氧化,而不能氧化被测的药物。常用弱氧化剂为过氧化氢和硝酸。
(4)利用主药和抗氧剂紫外吸收光谱的差异:盐酸氯丙嗪的紫外吸收光谱显示两个最大吸收峰,即在254nm和306nm波长处,而维生素C的紫外吸收光谱只显示一个在243nm波长处的最大吸收峰,故药典测定盐酸氯丙嗪注射液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06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后,以吸收系数(E1%1cm)为115计算其含量。此时维生素C因在306nm波长处无吸收,不干扰测定。
2.溶剂油:脂溶性药物必须配成油溶液,注射用的植物油,我国多采用麻油、茶油或核桃油,对主要测定会产生干扰,处理方法有:
(1)有机溶剂稀释法:含量高,取样少,可用有机溶剂稀释;
(2)空白对照:空白油对照校正测定结果。
(3)柱色谱法:分离溶剂油后测定
三、含量测定结果计算
标示量百分含量=
m供试样品中药物量;V样品取用量
第三节 胶囊剂、颗粒剂、软膏剂的分析
一、胶囊剂
1.有关规定
(1)整洁,不得粘结变形或破裂现象,无臭
(2)密封贮存,存放温度不高于30℃,防止发霉、变质,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要求
2.装量差异
取20粒,分别精密称定胶囊重量,倾出内容物,再分别精密称定囊壳重量。求出每粒内容物装量与平均装量
     平均装量                 装量差异限度
0.3g以下                     ±10%
0.3或0.3g以上                ±7.5%
3.崩解时限  与片剂相同
二、颗粒剂
1.有关规定
(1)干燥、粒径均一,色泽一致,无吸潮、软化、结块
(2)密封贮存,在干燥处保存,防止受潮变质,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要求
2.粒度检查  不能通过一号筛与通过五号筛总和不得超过15%
3.干燥失重  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
4.溶化性  取10g加热水200ml搅拌5分钟,全部溶化或轻微浑浊
5.装量差异  单剂量包装需检查装量差异
平均装量                 装量差异限度
1.0或1.0g以下                ±10%
1.0g以上至1.50g                ±8%
1.50g以上至6.0g                ±7%
   6.0g以上                    ±5%
6.装量  多剂量包装需检查装量,照“最低装量检查法”
三、软膏剂
1.粒度  混悬型软膏剂检查此项目。不得检出大于180μm的粒子。
2.装量
3.微生物限度
4.灭菌  用于大面积烧伤及严重损伤皮肤时,照无菌检查法检查。
第四节  复方制剂的分析
复方制剂分析的特点:
复方制剂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效成分的制剂。
分析方法
1.未经分析直接测定:有专属性的测定方法,对测定对象专属,干扰物不影响。
2.经分离后测定: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经分离后可采用原料药物分析的方法,但有时考虑到含量少,浓度低,应另选灵敏、专属的其他测定方法。
一、复方对乙酰胺基酚   含有对乙酰胺基酚、阿司匹林、**3种有效成分。
(1)对乙酰胺基酚:加稀盐酸加热回流,使乙酰胺基水解游离出芳伯氨基,再用***滴定法滴定。阿司匹林、**不干扰测定
(2)阿司匹林:具有羧基,采用中和滴定法测定含量,对乙酰胺基酚、**不干扰测定。但在制备制剂中往往加入枸橼酸或酒石酸作为稳定剂,要消耗碱,使测定结果偏高,排除方法,***提取后滴定。
(3)**:生物碱类药物,但碱性很弱,pKb14,一般生物碱的方法均不适用,根据**在酸性条件下,与碘定量生成沉淀。设计剩余碘量法,注意碘液的挥发。
二、复方碘口服液
含碘和碘化钾。用碘量法测定碘的含量;再用银量法测定碘离子总量,碘化钾含量通过计算求得。
三、复方炔诺酮片
复方炔诺酮片剂处方中炔诺酮的量是炔雌醇的17倍,因此,进行分析时除理化性质不同外,还应注意含量的差异。
HPLC法可同时测定两种成分的含量,药典方法如下: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应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塔板数按炔诺酮峰计算应不低于6000。炔诺酮峰与内标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按内标法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即得复方制剂中两成分的各自含量。
2# 沙发
发表于 2006-10-6 09:29 | 只看该作者
云 你真厉害  佩服
3# 板凳
发表于 2008-8-17 21: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辛苦了
4
发表于 2008-8-18 08:08 | 只看该作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谢谢了
5
发表于 2008-8-19 16:1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的泪流满面呀!:'(
6
发表于 2008-9-9 21: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辛苦了:handshake
7
发表于 2008-9-12 11:41 | 只看该作者
汗颜啊 谢谢楼主
8
发表于 2013-10-8 22:22 | 只看该作者
那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4 06:3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