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各科交流] 中医内科名词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成为感冒。
时行感冒:指感冒症状较重,首发之症状常见憎寒、发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并且具有一定流行性、传染性的感冒。
咳嗽:指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咳嗽既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性的一种疾患。
肺痈:指由于热毒血瘀,雍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已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浓痰,甚至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哮病: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夙根: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本,痰的产生则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传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发生的夙根。
喘证:由于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喘脱:喘证危急重症,临床表现为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扇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舌质淡而无华或干瘦枯萎,少苔或无苔,脉浮大无根。
上实下虚:喘证中的上实是指邪气雍实于肺,下虚是指肾元亏损于下,上实下虚是指喘证中肺实与肾虚并见的症候。
肺胀: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迂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瘀阻结,气道不畅,肺气雍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胀,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肺痨;:指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痰饮: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指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指饮留肠胃,主要表现为心下痞痛,胃中有振氺声,肠间漉漉有声,呕吐清水痰yan。
悬饮:指饮留胸胁,主要表现为咳嗽、气急、胁肋胀痛。
支饮:指饮留胸肺,表现为咳逆喘息,痰白量多。
溢饮:指饮溢四肢,主要表现为身痛困重,肢体浮肿。
汗证: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的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根据汗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和黄汗五种。
黄汗:汗出色黄,染色着衣者为黄汗,多见于湿热客于肌表。
血证:主要是指因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和紫斑。
紫斑:是指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亦称为肌衄或葡萄疫者。临床分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三个类型。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兼有相应的脉象改变,并常常伴有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
怔忡:每因脏腑虚损,内因致病,并无外惊,表现为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程长,病情深重,不易治愈。
胸痹: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类疾病。临床有轻重之分,轻者仅感胸闷如滞,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真心痛:是由胸痹发展来的危急症候,症见心疼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其病机是淤血闭阻心脉。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淤滞引起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有异物,失眠等症状。
梅核气:是以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症状为主症的病证。病机为肝郁气滞,痰浊内生,痰气交阻。
癫证:是精神失常的疾病,以精神抑郁,沉默痴呆,语无伦次,喃喃自语,静而多喜为特征,病位在心脾脑络,病机为三阴蔽而不宣,气郁痰迷。
狂证:是精神失常疾病,以精神亢奋,躁妄打骂,喧扰不宁,狂乱无知,动而多怒为特征,病位在肝胆胃经,病机胃三阳并而上升,火盛痰雍。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称癫痫或羊痫风。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
胃疼:又称胃脘疼,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的病证。经常伴随有腹胀,泛酸,烧心,吸气等症状。
嘈杂:是指胃脘中饥嘈,时发时止,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心中懊侬,莫可名状的一种病证。其病因有胃热、胃虚、血虚之不同。
噎膈:噎与膈在临床上升是有区别的,噎即是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的病证。噎可单独出现,又常常为膈的前驱症状,因此往往合称为噎膈。
反胃:是指因中焦虚寒,温煦失职,导致饮食入胃,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属未消化的食物的病证。常因饮食不当、恣食生冷而诱发。
呕吐: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引起的病证。临床上多种原因损伤于胃皆可引发呕吐。其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推,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一般说,临床上很难把呕和吐区分开,故并称为呕吐。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病证,临床常以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为病因,其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至泻下如水样的病证。其病机为脾虚湿盛。
治泻九法:李中xin所著的《医宗必读》提出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干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多发于夏秋季节,多因感受时疫之邪和饮食所伤而发病。其病机为寒湿、疫毒、湿热之邪雍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伤,气血凝滞,**化为脓血。
噤口痢:由于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失和降所致下痢不能进食,或呕恶不食。
休息痢:指立下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年不愈的一种临床类型。其病机为正虚恋邪。
霍乱:霍乱以病起顷刻之间,挥霍缭乱而命名。其起病急骤,卒然发作,上吐下泻,以腹痛或不痛为特征的病证。其病因为外感实邪、饮食不节。其病机为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其发病以夏秋季节常见。
干霍乱:其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绞痛,脘闷难忍,俗称绞肠痧。病因为饮食先伤脾胃,重感秽浊之气,邪阻中焦,升降之气滞塞,上下不通,故发为干霍乱。
瘪螺痧:霍乱之证突然吐泻交作,腹部疼痛或不痛,皮肤弛皱,目眶凹陷,手指螺纹干瘪,俗称瘪螺痧。是阴液大伤的表现。
腹痛:是外感时邪、饮食不洁、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因素,导致腹部脉络闭阻或经脉失养,临床表现为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病证。
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多以肠胃积热、气机郁滞,气血不足、阳虚阴寒等为病因,其病理机制为大肠传导失常。
胁痛:是由于肝胆经脉气血闭阻或脉络失养,引起的一侧或两侧胁肋不发生疼痛的病证,两侧主要病因有肝气郁结、淤血停着、肝胆湿热或肝阴不足等。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症的病证,其中目睛黄染是最重要的特征。临床有阴黄和阳黄的不同。
萎黄:萎黄是由于虫积食滞导致的脾土虚弱,水谷不能化精微而生气血,气血衰少;或失血及久病伤正,气血亏虚,不能滋润皮肤肌肉及脏腑,以导致皮肤萎黄而无光泽。
积聚:是腹中结块,或胀或痛的病证,积于聚的病机和两侧症状有所不同,积是有形的,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腹病。
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以胸腹痞闷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两侧有胃痞、痞满之分。
鼓胀:因腹部膨胀如鼓命名。是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两侧表现为腹部膨大,皮色仓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证。
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多系肝经风火所致。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晕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瘿病:是由于情志所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项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疟疾:是因感受疟邪,邪正相交,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症状,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病证。
疟母:疟病日久,气机雍滞,血脉雍滞,津凝成痰,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肋之下,则形成疟母。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脾失传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力,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已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阳水:多为风邪外袭,水湿浸渍,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形成。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发亮,按之凹陷即起,渐见烦热、口渴,小编赤色、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一般病程较短。
淋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是以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的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遗精:是指因肾虚精关不固,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等,扰动精室,导致不因性生活而**自行遗泄的病证。
滑精:为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流出者。
痹病: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一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九王痹:痹证疼痛剧烈,关节肿大,僵硬变形者。
痿病:是指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筋脉弛缓,较弱无力,日久不用,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痿辟:痿病临床上尤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辟
泄南方,补北方:是痿病的治疗原则之一,由朱丹参最早提出,具体指育阴清热,补益肝肾。
内伤发热:凡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称为内伤发热。
虚劳:有称劳损,是由于两脏或多脏劳伤,气血阴阳中两种或多种因素虚损为主要病机以慢性虚弱性症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五损:一损皮毛,二损血脉,三损肌肉,四损筋,五损骨。






















哮、喘的比较
喘证的病机为外邪及肺肾失调致肺失宣肃,主症为呼吸困难,按虚实分类,实喘以治肺为主,区别寒热痰的不同;虚喘治在肺肾,治法以培补摄纳。
哮证的病机为伏痰遇感而发,痰气搏结,肺气不利。主症为发作性痰鸣气喘。发作期分分寒哮、热哮,缓解期。发作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平时扶正治本。
反胃与呕吐比较
相同之处:病理基础皆为脾胃虚寒,病因皆可由饮食不当或劳倦诱发,病位皆在胃,病机皆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症状皆有呕吐反复发作,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濡缓无力,治法基本相同,均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为法治疗。
不同之处:反胃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胃脘胀满,其呕吐与进食相隔时间较长,所出皆为宿食;而呕吐没有明显规律。反胃用丁香透膈散;呕吐用附子理中汤。
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由内伤病因所致,病程较长,起病缓慢,以低热者多见,或以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常伴有内伤症状,且以虚证为多;而外感发热由外感六淫或疫毒致病,病程相对较短,起病较急,常有高热,伴有外感症状,且以实证为主。
泄泻与痢疾
泄泻:主症特点为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至泻下如水样。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湿邪困脾;饮食所伤,传导失职;情志失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清浊不分;肾阳虚衰,温煦失职。以上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而发生泄泻。病机为脾虚湿盛。主要治则为健脾化湿,根据虚实的不同可分别配合疏解、分利、清化、消导、温肾、固涩等。初起不宜固涩;虚证不宜分利。
痢疾:主症特点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病因主要为外感时疫之邪,侵及肠胃,湿热、疫毒郁蒸;内伤饮食,或误食不洁之物,损及肠胃,寒湿、湿热内蕴。病机为肠道气血凝滞,脂络伤败,化腐成脓。主要治则为调气行血,再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以清化、解毒、温化、健脾、温肾、固涩等方法。治疗中忌用分利。
肺痨与虚劳、肺痿
肺痨和虚劳都属于虚损类疾病,肺痨具有传染性,是一个***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虚劳是由于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导致的多种慢性虚弱行疾病的总称,不具有传染性。肺痨的病位在肺,病理上以阴虚为主;而虚劳则以五脏并重,以脾肾为主,病理上以五脏阴阳亏虚为要。肺痨和肺痿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由多种肺部慢性疾病后期转归而来,其中包括肺痨晚期,以咳吐浊唾延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痿病与痹病
痹病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赢瘦无力,行动艰难,甚则瘫软与床,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病却以疼痛为突出。






感冒:病因病机,风邪、时行病毒;治疗原则,宣肺、解表;分证,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表寒里热证。
咳嗽:病理病机,外邪袭肺、内邪干肺;治疗原则,实证祛邪利肺,虚证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证,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哮病:病理病机,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治疗原则,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分证,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
喘证:病因病机,外邪犯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虚劳;治疗原则,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分证,实喘(风寒闭肺、痰热竭肺、痰浊阻肺、水凌心肺、肝气承肺)、虚喘(肺气虚、肾气虚、喘脱)。
肺胀:病因病机,久病肺虚、感受外邪、痰挟血瘀;治疗原则,扶正或祛邪;分证,外寒内饮、痰热郁肺、痰瘀阻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
肺痈:病因病机,感受外邪、痰热素盛;治疗原则,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以祛邪;分证,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肺痨:病因病机,感染痨虫、正气虚弱;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分证,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
心悸:病理病机,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物中毒;分证,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
胸痹:病理病机,老年体弱、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治疗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分证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瘀血痹阻、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阳不振。
郁病:病因病机,愤懑郁怒,肝气郁结、忧愁思虑,脾失健运、情志过极,心失所养;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达气机、怡情易性;分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心神惑乱、心脾两虚、心阴亏虚、肝阴亏虚。
痫病:病理病机,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治疗原则,发病急则开窍醒神治其标,病缓则祛邪补虚以治其本;分证,发作期(阳痫、阴痫)、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肝肾两虚)。
癫证:病理病机,情志所伤、痰气郁结、先天遗传;治疗原则,理气解郁,畅达神机;分证,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胃疼:病理病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分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湿热中阻、胃阴亏虚、脾胃虚寒。
噎膈:病理病机,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年老肾虚;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理气、化痰、消瘀为法,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分证,痰气交阻、津亏热结、瘀血内结、气虚阳微。
呕吐:病因病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治疗原则,和胃降逆;分证,实证(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停、肝气犯胃)、虚证(脾胃虚弱、胃阴不足)。
16.积聚病因病机:情致抑郁,气滞血瘀。酒食内伤,滋生痰浊。邪毒侵袭,留着不去。它病转归,日久成积;治则:聚证重调气,积症重活血;分证:聚证,肝气郁滞,食浊阻滞。积症,气滞血阻,气结血瘀,正虚瘀结。
17.眩晕病因病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治则:虚补实泻,调整阴阳。分证:风阳上扰,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
18.中风病病因病机:积损正衰,劳倦内伤,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五志所伤,情志过极。治则:急症以治标祛邪。分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虚,阴虚风动,痰热内闭清窍,痰湿蒙塞心神,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19.水肿病因病机:风邪外袭,肺失通调。湿毒浸淫,内归脾肺。湿热内盛,三焦雍滞。饮食劳倦,伤及脾胃。房劳过度,内伤肾元。治则: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分证:阳水,风水泛滥,湿毒浸淫,水湿浸渍,湿热雍盛。阴水,脾阳虚衰,肾阳衰微。
20.淋证病因病机:膀胱湿热,脾肾亏虚,肝郁气滞。治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分证: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
21.癃闭病因病机:湿热蕴结。肺热气雍。脾气不升。肾元亏虚。肝郁气滞。尿路阻塞。治则:“腑以通为用”为原则,着眼于通。分证:膀胱湿热,肺热雍盛,肝郁气滞,尿道阻塞,脾气不升,肾阳衰惫。
22.消渴病因病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治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分证:上消,肺热津伤。中消,胃热炽盛。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
23.遗精病因病机:肾虚不藏。君相火旺。湿热痰火下注。治则:实以清泄为主,虚以补肾固精。分证:君相火动,心肾不交。湿热下注,扰动精室。劳伤心脾,气不摄精。肾虚滑脱,精关不固。
24.痹病病因病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药物所伤。治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分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气虚血亏证。
25.痿病病因病机:肺热伤津,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治则:治痿者独取阳明。分证: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
26.内伤发热病因病机: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内湿停聚。中气不足。血虚失养。**亏耗。阳气虚衰。治则: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分证:气郁发热。血瘀发热。湿郁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
27.黄疸病因病机:感受时邪疫毒。饮食所伤。脾胃虚弱。治则: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分证:湿热兼表。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发黄。寒湿证。脾虚证。
28.胁痛病因病机: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治则:实证胁痛宜用理气活血,虚证胁痛宜用滋阴柔肝。分证: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
29.便秘病因病机:肠胃积热。气机郁滞。寒阴积滞。气虚阳衰。阴亏血少。治则:实以驱邪为主,泻热、温散、通导为治本之法。虚以养正为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治本之法。分证:肠胃积热。气机郁滞。阴寒积滞。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30.腹痛病因病机:外感时邪,内传于里。饮食不节,肠胃受伤。情志失调,气滞血瘀。阳气素虚,脏腑失煦。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分证:寒邪内阻。湿热雍滞。中虚脏寒。饮食停滞。气机郁滞。瘀血阻滞。
31.痢疾病因病机:外感时邪疫毒。饮食不节。治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分证: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休息痢。
32.泄泻病因病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治则:治以运脾化湿为原则。分证: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脾虚泄泻,肾虚泄泻,肝郁泄泻。
33呃逆病因病机: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正气亏虚。治则:理气和胃,降逆平呃。分证: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脾胃阳虚,胃阴不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5 03:1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