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0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急救医学] 【转贴】肾综合征出血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肾综合征出血热目前在我国仍是一个常见病、高发病。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其危害性都不容忽视。例如: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其军方记载:百万日军中发病约1万人,病死率近30%;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发病约300人,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本病仍较常见,70年{MOD}挖新开河,在工地上曾发生较大规模流行。
一、        概  述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出血热(又叫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是指许多RNA病毒经啮齿动物或节肢动物源传播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已知能引起人类出血热的病毒至少有18种。此类疾病都具有“3H”症状,即hyperpyrexia(发热)、hemorrhage(出血)和hypotention(低血压)。
按传播途径分四类:
       蜱媒:新疆出血热
       蚊媒:登革出血热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动物源性(啮齿动物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
       其他(传播途径未明):非洲出血热(马堡病)
按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
       有肾脏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无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登革出血热
附:此为我国流行的三种出血热,其中新疆出血热仅见于新疆地区,登革出血热见于广东、广西、海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此处讲述该病的重要性:① 其流行地域广(下文中还要提到),几类出血热中危害最大;② 平时多发:如在上海此病并非少见,目前松江和南汇等地仍是高发地区,七十年代末新开河工地上曾发生大规模流行;③ 战时流行或作为生物战剂危害巨大: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三八线附近有数千人发病,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本病最早见于1913年前苏联海参崴地区,我国于1935年在黑龙江省孙吴县二道江等地亦发生流行,所以历史上又称“孙吴热”或“二道江热”(Nidoko Fever)。1942年统一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1982年由WHO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如今的教材上仍沿用老的名称。要求大家记住新的正式命名。

二、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属布尼亚病毒科中的坦病毒属。1978年由韩国学者李镐汪等从韩国汉坦河流域疫区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肺组织中首次分离成功。80年代初我国的宋干教授等证实该病毒为本病病原。
汉坦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有囊膜,直径78~210nm。电镜下见病毒表面有格子样的形态亚单位。这是区别于布尼亚病毒科中其他病毒的特征之一。
目前可分为9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有野鼠型和家鼠型两型(分别为Ⅰ型和Ⅱ型)。
本病毒对热敏感,一般消毒剂、脂溶剂和紫外线(30min)均可使之灭活。

三、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人传人罕见,尚未有人间水平传播的报道,但有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在流产胎儿的心、肺、肾组织中曾发现有该病毒)。
此处复习何谓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二)传播途径
①        直接接触或经皮入血途径:在我国认为此是主要传播途径。动物涎液、排泄物经粘膜或皮肤创口入血、输血、螨叮咬。
②        呼吸道传播:国外认为是主要途径。
举例:曾有某实验室办公区人员因吸入经走廊传入的气溶胶而感染。
③        消化道传播:有食物污染造成流行的报道。
④        垂直传播:动物和人均可通过胎盘传播。
(三)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家鼠型无性别、年龄差异,野鼠型以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居多。感染后免疫力较持久,罕见有二次感染发病者。
(四)流行特征
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有本病发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
我国为重灾区,目前的发病人数仍无明显减少趋势。除新疆、[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青海和**外,26/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本病报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内蒙等)。在上海市本病亦非罕见,尤其是浦东的南汇和松江地区仍是高发区,且以野鼠型为主。
我国根据疫区分布、宿主动物、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将疫区分为3型:
①野鼠型(姬鼠型,农村型,经典型):病例较重,症状较典 型。
主要分布在林区、垦区和农作物区,多见于居民区的边缘。以散发为主。突出一个“野”字作比喻
发病季节   单峰型:秋末冬初(10~1月)
           双峰型:秋末冬初 + 5~6月小高峰
②家鼠型(褐家鼠型,城市型,轻型):病例较轻,病程短。主要分布在城镇、市郊居民区和素菜区。散发中有暴发。突出一个“家”字作比喻
发病季节:  3~6月
③混合型:同一地区两型同时并存。
发病季节:  3~6月家鼠型高峰,10~1月野鼠型高峰
    教科书上还有实验动物型,主要实验动物大白鼠传播。

四、        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一)        发病机理
















休克    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7内日发生。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
          外渗,血容量减少及小血管扩张致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原因为大出血、电解质
              紊乱、感染性休克等。

出血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样物质增加
DIC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急性肾衰    肾血管损伤(免疫性损伤)
血容量↓→肾血流量↓→肾素-血管紧张素↑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二)        病理解剖
要求了解典型的病理特征:①肾髓质极度充血、出血;②右心房内膜下出血;③腹膜后胶冻样水肿;④垂体前叶充血、出血、坏死。
基本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水肿、变性和坏死为主。

五、        临床表现
出血热,顾名思义,其临床表现肯定有出血和发热。(复习“三H”症状)
其临床特征:发热、低血压、出血及肾脏损害。
潜伏期:一般为1~2周,以2周多见。可以5~46天。
典型病例病程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典型的五期经过往往是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以下分期说明各期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热期是重点):
(一)        发热期:(3~6天)
强调发热期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为感染中毒症状和充血、出血、外渗症状。
起病较急骤(20%左右起病较缓),大多突发畏寒、发热,1~2天内体温达39~40℃,热型无特殊。可有乏力、倦怠、关节肌肉酸痛等非特异症状。热度高或热程较长者病情较重。
除发热外,典型的特征性表现还有:
①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弥漫性充血潮红       (酒醉貌)
②三痛:  头 痛      脑血管扩张
          眼眶痛     眼球周围组织水肿
          腰 痛      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③球结膜充血、出血,结膜囊水肿(重症者似金鱼眼)。
④(2~3病日)腋下、上胸部、肩、背部出血点,典型者呈搔抓状或条索状。
    ⑤蛋白尿:早期迅速出血大量蛋白尿。多数在第2病日出现蛋白尿,1天之内
由±/+突然增加至+++~++++。此表现有明显的诊断意义。
    ⑥其他: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有些病人易误诊为急腹症,甚至开刀,其预后极差。(举例:长海医院一诊断急腹症病人,表现与以上类似,但最后诊断为……为下文埋伏笔)
⑦        特征性的血像改变。(下文中详细讲述)

(二)        低血压休克期:(1~3天,短者数小时,重症者可长达1周以上)
此期休克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原发性休克”,即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在热退的同时或热退后发生(见病程示意图)。
休克的表现与内科讲述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相似,如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紫绀等,后期尿量开始减少。
此期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量增多,重症者可多处出血。腹痛、腰痛等加剧。
总体印象是:热退病重。

(三)        少尿期:始于5~8病日,持续2~5天,重症者无尿可超过一周。
本期可与第二其重叠发生,或跳过它直接进入。
本期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是本病最凶险的阶段。
复习定义:少尿:<400 ml/d(25ml/h)
          无尿:<50~100ml/d
本期的标志:血压回升,尿量锐减,血液稀释。
突出表现为“三高”症状:高血钾、高血容量、高氮质血症。
表现:
①        尿量锐减,甚至无尿;
②        小便内可有白色或淡红色膜状物或絮状物;(坏死组织、炎细胞和蛋白)
③        高血容量综合征:脉宏大,颈静脉怒张,进行性高血压、血液稀释、脑水肿、浮肿等;
④        出血加重,可有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⑤        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钠、低钙血症)
⑥        易并发感染。

(四)        多尿期:多数1~2周,少数仅1~2天或长达数月。
多尿原理:肾脏组织逐渐恢复,肾小球滤过率(GRF)增加,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一般起于病程第9~14天。
标志:移行期:尿量自<400 ml/d2000 ml/d
      多尿早期:>2000 ml/d
      多尿期:>3000 ml/d。数天之内可达3000~10000 ml/d以上。
本期水电紊乱达高峰:软弱无力,脱水、低钾、低钠,甚至出现第二次休克,也易并发感染,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
如果尿量回升到500~1000 ml/d即停滞,提示肾损害严重,预后较差。

(五)        恢复期:1~3个月
标志:尿量恢复到2000 ml/d以下。
此期上述各型症状逐渐恢复好转,体力恢复。
看到此期,等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但在恢复期仍要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否则有可能病情反复。

小结:
以上讲了典型的五期经过,但临床病例多种多样,教材中将典型病例又分了四各型: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大家可以参考,不作详细讲述。
一般而言,野鼠型表现较典型,病情较重;家鼠型不典型,较轻。
在此讲述一个概念:所谓“三期重叠”:指前三期同时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危重,预后凶险。
(六)        实验室检查
1.        血像:
早期WBC增高,一般达15~30×109/L,少数出现类白血病反应(50~200×109/L)。这一点与一般病毒性感染病有所不同。
早期外周血中型粒细胞可略高,第二期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出现异常淋巴细胞有早期诊断意义:第一病日即可出现,一般10~20%,部分可>30%。   (例1:继续上一个急腹症的例子;例2:近日收治一不典型HFRS病人,来自奉贤,发热仅1天,有数小时一过性休克、少尿,尿蛋白+++,早期临床诊断就靠异淋)
2.        尿常规:
    蛋白尿:多出现在第二病日,一日之内尿蛋白迅速增加,少尿期还可出现膜状物和絮状物。有明显的早期诊断意义。
如果尿蛋白持续少于++,本病的诊断应打个问号。
3.        凝血功能检查:如PT、束臂试验等

(七)        预后
病死率一般在10%左右。
常见死因:休克、肺水肿、心衰、尿毒症、腔道大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50%左右的死亡病例死于少尿期。

六、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        临床诊断:
教材上比较鉴明扼要,主要临床诊断依据是:
①        流行病学资料:问病史时应重视询问鼠类接触史(居住环境)。
②        典型的三主征: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体征;肾脏受损表现。
③        典型的五期经过。
    较典型病例一般诊断不难确立。不典型的病人应根据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查结果。

(二)        实验室诊断:
1.        特异性抗体检测
  IgM(常用快速荧光法):阳性(>1∶20)有早期诊断意义
  IgG:早期~恢复期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2.        病毒分离尚未普及。可用PCR法检测血清中病毒的RNA。

(三)        鉴别诊断
教材上所写的鉴别诊断内容,要求大家自学。
此处补充强调一个尚未被广泛认识的疾病,目前在所有的教材上均为提到,但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已遇到5例,应加以认识:
简介: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 ,TSS)
TSS的病原体可分为金葡菌和A族溶血性链球菌两类,其中由金葡菌引起的TSS与HFRS比较相似。    (呼应前面的例子,点明就是金葡菌TSS)
发病机理:70年代末在美国首先报道,主要以女性为主,与使用月经栓有关,工艺改进后,目前男女发病率相近。我科五例病人全为男性。金葡菌在局部感染,产生的TSST-1吸收入血后引起中毒性休克等表现。
常见表现有:发热、全身或局部弥漫性潮红(可有结膜充血)、休克、多脏器损害等于HFRS极为相似的表现。主要鉴别点有:
①        往往类似三期重叠,但轻于HFRS;(分期不典型)
②        尿蛋白多不超过++;
③        少尿为中毒性休克所继发,扩容后易纠正;(举例:无尿17小时,补液后数小时即纠正)
④        恢复期(1~2周)有类似猩红热样累及手掌、足底的全层厚手套样脱皮;
⑤        预后较好;
⑥        汉坦病毒免疫学检查(—),如能查TSST则可阳性。

七、        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在治疗上应强调有战略性眼光: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对症治疗。各期在处理上要前后呼应,对各期特点把握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这也是要求大家熟记五期经过的原因。
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减少搬运。
救治重点:把好“四关”,休克关、肾功能衰竭关、出血关、继发感染关。
总结一个口诀:
退热注意防休克;
休克少尿防出血;
少尿期间防“三高”;
多尿注意补水电;
整个病程防感染;
“三早一就”莫延迟。           (以下结合此口诀讲解)
(一)        发热期的治疗
本期以防休克为重点。
强调:①减少搬运和颠簸(促使血压下降);②禁用发汗退热药: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减少有效循环量,促发和加重休克)。
1.        一般疗法:严格卧床,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物理降温。
2.        补液和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发热早期以口服补液为主,每日尿量加1000 ml计,如高热、出汗多,可加至1500 ml。不足者可静脉补液,以平衡盐为主,后期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甘露醇扩容。注意纠正酸中毒。
3. 免疫调节治疗:早期应用(72h内)糖皮质激素可能改善病情及预后,疗程3天左右,不宜过长,否则易上难下,诱发感染。
也可试用环磷酰胺、胸腺素等。
4.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病毒唑、干扰素等可能有效,疗程3~4天。
在病程的前4天内还可有恢复期高效价血清、血浆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5.抗-DIC疗法(抗凝疗法):本病的高凝状态多发生于发热晚期、休克期至少尿初期。晚期出现已为低凝和纤溶亢进阶段。
在发热晚期应检测凝血功能,如为高凝状态,可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丹参注射液等,对减轻少尿和出血有所帮助。

(二)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救治重点是抗休克,防止少尿和出血。
1.        补充血容量:以早期、快速、适量为原则,先快后慢,先晶后胶,晶三胶一。强调补充胶体液(失血浆性休克)。
有低血压倾向:1000~2000 ml/d
低血压者:2000~3000 ml/d
休克者:>3000~4000 ml/d
强调:本期血液浓缩,不宜用全血
2.        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用量。
3.        血管活性药物:经以上处理,血压仍不稳定,可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山莨菪碱(654-2)等。同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增加升压效果。
4.        强心药物:如血容量基本补足,心律>140/min,可考虑用西地兰等强心药。
5.        利尿剂:有少尿者,可静推速尿等快速利尿剂(必要时可加用甘露醇),维持尿量。

(三)        少尿期的治疗
    肾功能衰竭和出血症状在此期达高峰,并且由于少尿,还可继发高血容量综合征。因此,本期是疾病最凶险的阶段,也是治疗的关键和难点。
    救治重点:防“三高”。
    “三高”症状均继发于少尿,因此处理少尿是关键。常用方法有:
稳:内环境   三限:水、盐、蛋白
             一降:降血压
             一维持:水电及渗透压平衡
利:利尿
导:导泻(大黄、甘露醇、硫酸镁等)
放:放血(以前抢救急性肺水肿时用,目前已少用)
透:透析(血透、腹透)
    出现高血钾者,情况危急,应采用如下处理(>7 mmol/L可致心脏停搏):
限;限制钾的摄入
抗:补充钙剂(Ca++对心肌细胞有兴奋作用)——静推葡萄糖酸钙或氯
    化钙
利:利尿
转:H+—K+交换(Glu+RI)
换: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钠型)
透:透析
泻:导泻
    其他如肺水肿、高血压、大出血的处理,与内科疾病类似,大家自学。

(四)        多尿期的治疗
    本期救治的重点是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复习:本期水电紊乱达高峰)
1.        移行期和多尿期肾功能尚未恢复,处理原则同少尿期,不宜大量补充水、电解质;
2.        多尿期应积极补充水、电解质,尤其是补钾。以口服补液为主。
3.        尿量过多(>5000 ml/d),可试用抗利尿激素、双克、去氧皮质酮、消炎痛等。
4.        防止继发感染。

(五)        恢复期的治疗
    加强营养,休息1~2个月,逐步恢复工作。
    此期仍应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附:治疗和护理注意事项:
①        发热期禁用发汗类退热药;
②        低血压休克期勿用全血;
③        严格记录出入量;
④        各期加强消毒隔离,预防继发感染;
⑤        在防止DIC使用肝素期间,避免肌肉注射和深部穿刺,避免引起深部血肿;
⑥        出现局部出血(如鼻衄),应以局部压迫止血为主,慎用“止血针”(止血敏、止血芳酸)              (举例:一病人进入多尿期后鼻衄,注射一支止血芳酸后,诱发DIC,再度无尿,死亡)
⑦        选用抗生素时,禁用肾毒性药物(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磺胺类等)

七、        预 防
1.        做好人间、鼠间疫情监测;
2.        灭鼠、防螨;
3.        搞好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
4.        加强个人防护: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野外作业防止皮肤损伤,加强试验室管理;
5.        主动免疫:已有灭活疫苗,疫区流行季节可应用。
减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正在研制中。
2# 沙发
发表于 2007-3-14 22:14 | 只看该作者
我只见过一例,再加强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0 07:4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