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结合] 【原创】基底动脉闭塞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分时段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8-21 1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基底动脉闭塞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分时段辨证论治
                   杨光福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诊断  中西医结合  分期分型  辨证论治
基底动脉闭塞(BAO)是一种基底动脉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所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渐进性意识障碍、病情危重、进展迅速、 预后极差、诊断困难等特点。死亡率高达90%以上,幸存者中相当高比例以植物状态生存。但部分闭塞后缺血损伤较轻者预后尚好。本病属中医学“中风病”、“昏仆”范筹,中脏腑多见。
   【病因病机】   
BAO的危险因素最常见是高血压。其次是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吸烟和高血脂症。
     BAO的机制: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病变累及的阶段主要是颈内椎动脉远段及基底动脉近、中段,60~80岁时多见;栓塞(心源性栓塞或动脉-动脉性栓塞)好发在基底动脉远段1/3处,年龄在40岁时最多见。动脉夹层分离通常累及椎动脉,可延及基底动脉,与颈部损伤或颈部指压**有关。
   【临床表现】
1.BAO有前驱症状(占50%):往往发生在闭塞前的数天或数周,表现为时好时坏的病程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特点。主要表现:
(1)运动功能缺损,包括轻面瘫(40%~60%);
(2)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30%~63%);
(3)眩晕、恶心、呕吐(54%~73%);
(4)头痛(40%~42%);
(5)视觉障碍(21%~33%);
(6)意识改变(17%~33%)。
(7)少数唯一表现是惊厥样运动伴轻偏瘫,或仅有眩晕、头晕无神经征。
2.BAO主要特征:颅神经麻痹,瞳孔缩小,昏迷,四肢瘫痪,高热。脑内脏综合征,如急性肺水肿,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等。病情迅速恶化,90%短时间内死亡。
(1)        意识改变和不对称轻偏瘫或四肢轻瘫(70%以上);
(2)        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和假性球麻痹(40%以上);
(3)        闭锁综合征(醒状昏迷):眼球垂直运动和眨眼正常,四肢瘫;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幻觉或失明,眼球反向偏斜、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四肢运动障碍等;
(5)        眼球运动体征:同侧外展肌麻痹,同侧共轭凝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征,眼球浮动。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血脂、血糖、电解质、肾功能、心肌酶、肌钙蛋白等。
2.心脏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检查。
3.影像学检查:CT、MRI、 MRA、TCD、血管造影等。
【常见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梗死。
     【诊断】     
早期诊断困难,往往是回顾性诊断。根据患者有危险因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不难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小脑出血、桥脑出血、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等。小脑病变压迫脑干,基底型偏头痛,基底性脑膜炎等。
【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分时段辨证治疗】
1.急性期(发病后2周内)
BAO急性期病情危重,变化多端,发展迅速,其特征为由中经络迅速演变成中脏腑,幸存者由中脏腑逐渐减轻转为中经络。此期三时段内科治疗及分型辨证施治,对改善BAO的预后至关重要。
1.1.第一时段治疗(发病后48h内)
此时段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尽快明确诊断,抢时间溶栓或急救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1.1.1 溶栓治疗(发病后6h或24 h内)
(1)急查血小板、凝血四项、头颅CT,建立静脉通路,准备溶栓。
(2)适应症:基底动脉缺血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CT已排除出血;血小板、凝血四项正常;DSA、MRA、CTA等检查证实基底动脉闭塞或狭窄;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在24小时内。
(3)禁忌症:昏迷持续超过4小时;CT已显示小脑和/或脑干相应区域低密度改变;血小板、凝血四项异常;活动性内出血、已知出血性疾病等溶栓治疗的一般禁忌症。
    (4)溶栓方案
① 尿激酶100万IU~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持续静滴30min。
      ② 如尿激酶滴完后再观察10~20分钟,临床恢复仍不明显,此时如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表现,则可追加UK25万IU~50万IU,静点10~30分钟,但总量一般不超过200万IU。
      ③ 如在30分钟内临床表现明显改善(如肌力增加2级或以上)则应放慢静点速度,速度减至1/2~1/3。
      ④ 溶栓后立即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共10天,同时给予制酸及胃黏膜保护剂,防止胃出血。
      ⑤ 发病24h后开始口服或鼻饲阿司匹林100~300mg/d,共10天,以后改为维持量75~100mg/d。如发生脑出血或全身大出血则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轻度皮肤、黏膜及胃肠道出血者,待出血停止一周后可继续应用。
      ⑥ 溶栓后24h内再瘫痪者,多发生在溶栓后6~8h,在排除脑出血的前提下,可给低分子肝素,如速避凝0.3ml~0.4ml,皮下注射,每日2次。
      ⑦ 目前考虑到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禁用蛇毒类降纤制剂及其他抗凝剂。合并脑出血时,按脑出血治疗。
1.1.2 急救治疗   
(1)不适宜溶栓、未行或不接受溶栓者,应根据临床情况,可给予抗血小板、降纤等治疗。或选用影响血压及血容量小、作用缓和的改善脑微循环的药物治疗。如丹参、三七或银杏叶制剂等,钙离子拮抗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2)调控血压
高血压者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硝普钠;低血压者选用多巴胺、苯福林和去甲肾上腺素;低血压并心衰者选用多巴酚丁胺等。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阿斯匹林、氯吡格雷、阿斯匹林25mg/双嘧达莫200mg。
(4)适时适量个体化脱水降颅压治疗:选速尿、甘露醇、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等,渐减量停药。
(5)改善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疗效可疑,但硫酸镁有效且安全。
(6)患病最初12h或24h内不宜用葡萄糖液,可用生理盐水、林格式液、706**等。
(7)治疗合并症及并发症。
1.1.3.一般治疗:包括重症监护,监测感染,护理留置导管;监测体温:监测血糖:呼吸道的管理,被动活动肢体等。
1.2 第二时段治疗(发病后3d~14d内)
此时段主要是抗脑水肿降颅压(但应适时停止脱水降颅压治疗),改善脑血循环等治疗,基本延续第一阶段治疗措施。幸存者生命体征稳定,尽早实施中医分型辨证施治、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BAO无意识障碍属中络,中经,中经络范畴,为前驱症状表现(占50%),往往发生在闭塞前的数天或数周,表现为时好时坏的病程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特点;有意识障碍属中腑,中脏,中脏腑范畴,为前驱期或闭塞后的表现特点。
1.2.1中医分型辨证施治:
(1)中络(证属脉痹血瘀、阻滞于络)
症状:突发双侧或交叉性麻木,伴有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无运动障碍及意识障碍等。
治则:疏脉化瘀,活络。
方用:丹红通络汤(丹参、红花、川芎、秦艽、丝瓜络、鸡血藤)。
(2)中经:(证属脉痹血瘀、阻滞于经)
症状:突发双侧或交叉性瘫痪,肢软无力,口歪,伴有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无麻木及意识障碍等。
治则:疏脉化瘀,通经。
方用:丹红通经汤(丹参、红花、川芎、秦艽、桑枝、桂枝、鸡血藤)。
(3)中经络(证属瘀痰痹脉、阻滞经络)
症状:突发双侧或交叉性瘫痪、麻木,伴有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无意识障碍等。
治则:化瘀豁痰,通经活络。
方用:丹红通经活络汤(丹参、红花、川芎、白附子、瓜蒌、胆南星、秦艽、桑枝、桂枝、鸡血藤、丝瓜络)。
(4)中腑(证属瘀痹经脉、热郁腑实证)
  共有症状:突发眩晕、头痛、反复呕吐、烦躁不安或喜睡,昏睡,轻度意识障碍,抽搐,大小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滑。
局灶症状:双侧或交叉性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
治则:活血化瘀,泻热通腑。
方用:丹红通腑汤(丹参、红花、瓜蒌、大黄、枳实、炒莱菔子、川朴、芒硝)。胃管注入中药煎剂。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
(5)中脏(证属瘀痹经脉、脏气衰竭)
共有症状:突发眩晕、头痛、继而频繁呕吐、或呕吐咖啡样物,气促,痰多,中度意识障碍,抽搐,二便失禁,舌痿等。
    局灶症征:双侧肢体萎软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
治则:活血通脉,益气复脏。
方用:丹红复脏汤(丹参、红花、当归、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
(6)中脏腑(证属瘀痹经脉、脏衰阴竭)
共有症状:突发眩晕、头痛、继而频繁呕吐咖啡样物、深度意识障碍,鼻鼾息微,痰多,肢冷汗出,二便失禁, 舌痿,脉细数或脉微欲绝。
局灶症征:双侧肢体萎软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
治则:固脱复脏,回阳救阴。
方用:固脱复脏汤(制附子、干姜、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或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1.2.2 针灸治疗
1.2.3康复治疗
2、恢复期(发病2周~6个月内)
此期为BAO后脑干、小脑及枕叶水肿渐消退、受损脑功能逐渐恢复。此期主要为中医辨证、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改善脑血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尤其对瘫痪、吞咽障碍者针灸和辨证施治是十分有益的。治标宜行瘀化痰,疏通经络;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并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闭塞的治疗。
2.1 第一时段治疗(发病后15d~30d)
根据临床情况,继给予抗血小板、降纤、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等治疗。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2.1.1分型辨证施治
(1)瘀阻经脉,闭塞语窍:
症状:舌痿,语言不利,呛咳,吞咽障碍,或兼见双侧、交叉性瘫痪。
治则:活血化瘀、解语通窍。
方用:丹红解语汤(丹参、红花、川芎、郁金、菖蒲、白附子、远志、木蝴蝶)。
(2)气虚血瘀,经络不畅:
症状:双侧或交叉性软瘫,肢软无力,或兼见失语,眩晕、头痛,视觉障碍,舌暗淡胖,脉弱等。
治则:活血益气、疏通经络。
方用:丹红还五汤(丹参、红花、川芎、赤芍、当归、黄芪、地龙、桃仁、鸡血藤、桂枝、桑枝)。
(3)肝肾亏虚,经筋失养:
症状:双侧或交叉性硬瘫,肢体僵硬,拘挛变形,或兼见语言不利,失语,眩晕,视觉障碍,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则:活血柔筋、补益肝肾。
方用:丹红柔筋汤(丹参、红花、川芎、僵蚕、全虫、蜈蚣、地龙、鸡血藤)。
2.1.2 针灸治疗
2.1.3康复治疗
2.2第二时段治疗(发病后30d~90d)
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2.3第三时段治疗(发病后90d~180d)
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
此期BAO中络、中经、中经络者,经过以上两期治疗后基本康复;中腑、中脏、中脏腑者,遗留不同程度瘫痪,失语,吞咽障碍,或以植物状态生存等神经功能缺损,给予中医药(同恢复期)、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方法适当,持之以恒,大多可改善。此外,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闭塞的治疗。
【预防】
心房纤颤者给予华法林;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控制危险因素。
【预后】
BAO预后很差,病死率高达85%~95%。血管再通者存活率为62%,未再通者存活率仅为4%。溶栓前无昏迷者存活率为42%,有昏迷者存活率为22%。基底动脉远端闭塞存活率为58%,起始段或中段闭塞存活率为32%。血栓长度超过1/3基底动脉范围和侧支循环不良则很少存活。对于幸存有症状患者,复发性卒中风险为10%~15%。




基底动脉闭塞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分时段辨证论治
                   杨光福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诊断  中西医结合  分期分型  辨证论治
基底动脉闭塞(BAO)是一种基底动脉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所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渐进性意识障碍、病情危重、进展迅速、 预后极差、诊断困难等特点。死亡率高达90%以上,幸存者中相当高比例以植物状态生存。但部分闭塞后缺血损伤较轻者预后尚好。本病属中医学“中风病”、“昏仆”范筹,中脏腑多见。
   【病因病机】   
BAO的危险因素最常见是高血压。其次是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吸烟和高血脂症。
     BAO的机制: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病变累及的阶段主要是颈内椎动脉远段及基底动脉近、中段,60~80岁时多见;栓塞(心源性栓塞或动脉-动脉性栓塞)好发在基底动脉远段1/3处,年龄在40岁时最多见。动脉夹层分离通常累及椎动脉,可延及基底动脉,与颈部损伤或颈部指压**有关。
   【临床表现】
1.BAO有前驱症状(占50%):往往发生在闭塞前的数天或数周,表现为时好时坏的病程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特点。主要表现:
(1)运动功能缺损,包括轻面瘫(40%~60%);
(2)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30%~63%);
(3)眩晕、恶心、呕吐(54%~73%);
(4)头痛(40%~42%);
(5)视觉障碍(21%~33%);
(6)意识改变(17%~33%)。
(7)少数唯一表现是惊厥样运动伴轻偏瘫,或仅有眩晕、头晕无神经征。
2.BAO主要特征:颅神经麻痹,瞳孔缩小,昏迷,四肢瘫痪,高热。脑内脏综合征,如急性肺水肿,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等。病情迅速恶化,90%短时间内死亡。
(6)        意识改变和不对称轻偏瘫或四肢轻瘫(70%以上);
(7)        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和假性球麻痹(40%以上);
(8)        闭锁综合征(醒状昏迷):眼球垂直运动和眨眼正常,四肢瘫;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幻觉或失明,眼球反向偏斜、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四肢运动障碍等;
(10)        眼球运动体征:同侧外展肌麻痹,同侧共轭凝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征,眼球浮动。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血脂、血糖、电解质、肾功能、心肌酶、肌钙蛋白等。
2.心脏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检查。
3.影像学检查:CT、MRI、 MRA、TCD、血管造影等。
【常见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梗死。
     【诊断】     
早期诊断困难,往往是回顾性诊断。根据患者有危险因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小脑出血、桥脑出血、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等。小脑病变压迫脑干,基底型偏头痛,基底性脑膜炎等。
【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分时段辨证治疗】
1.急性期(发病后2周内)
BAO急性期病情危重,变化多端,发展迅速,其特征为由中经络迅速演变成中脏腑,幸存者由中脏腑逐渐减轻转为中经络。此期三时段治疗及分型辨证施治,对改善BAO的预后至关重要。
1.1.第一时段治疗(发病后48h内)
此时段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尽快明确诊断,抢时间溶栓或急救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1.1.1 溶栓治疗(发病后6h或24 h内)
(1)急查血小板、凝血四项、头颅CT,建立静脉通路,准备溶栓。
(2)适应症:基底动脉缺血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CT已排除出血;血小板、凝血四项正常;DSA、MRA、CTA等检查证实基底动脉闭塞或狭窄;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在24小时内。
(3)禁忌症:昏迷持续超过4小时;CT已显示小脑和/或脑干相应区域低密度改变;血小板、凝血四项异常;活动性内出血、已知出血性疾病等溶栓治疗的一般禁忌症。
    (4)溶栓方案
① 尿激酶100万IU~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持续静滴30min。
      ② 如尿激酶滴完后再观察10~20分钟,临床恢复仍不明显,此时如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表现,则可追加UK25万IU~50万IU,静点10~30分钟,但总量一般不超过200万IU。
      ③ 如在30分钟内临床表现明显改善(如肌力增加2级或以上)则应放慢静点速度,速度减至1/2~1/3。
      ④ 溶栓后立即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共10天,同时给予制酸及胃黏膜保护剂,防止胃出血。
      ⑤ 发病24h后开始口服或鼻饲阿司匹林100~300mg/d,共10天,以后改为维持量75~100mg/d。如发生脑出血或全身大出血则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轻度皮肤、黏膜及胃肠道出血者,待出血停止一周后可继续应用。
      ⑥ 溶栓后24h内再瘫痪者,多发生在溶栓后6~8h,在排除脑出血的前提下,可给低分子肝素,如速避凝0.3ml~0.4ml,皮下注射,每日2次。
      ⑦ 目前考虑到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禁用蛇毒类降纤制剂及其他抗凝剂。合并脑出血时,按脑出血治疗。
1.1.2 急救治疗   
(1)不适宜溶栓、未行或不接受溶栓者,应根据临床情况,可给予抗血小板、降纤等治疗。或选用影响血压及血容量小、作用缓和的改善脑微循环的药物治疗。如丹参、三七或银杏叶制剂等,钙离子拮抗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2)调控血压
高血压者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硝普钠;低血压者选用多巴胺、苯福林和去甲肾上腺素;低血压并心衰者选用多巴酚丁胺等。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阿斯匹林、氯吡格雷、阿斯匹林25mg/双嘧达莫200mg。
(4)适时适量个体化脱水降颅压治疗:选速尿、甘露醇、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等,渐减量停药。
(5)改善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疗效可疑,但硫酸镁有效且安全。
(6)患病最初12h或24h内不宜用葡萄糖液,可用生理盐水、林格式液、706**等。
(7)治疗合并症及并发症。
1.1.3.一般治疗:包括重症监护,监测感染,护理留置导管;监测体温:监测血糖:呼吸道的管理,被动活动肢体等。
1.2 第二时段治疗(发病后3d~14d内)
此时段主要是抗脑水肿降颅压(但应适时停止脱水降颅压治疗),改善脑血循环等治疗,基本延续第一阶段治疗措施。幸存者生命体征稳定,尽早实施中医分型辨证施治、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BAO中络,中经,中经络为前驱症状表现(占50%),往往发生在闭塞前的数天或数周,表现为时好时坏的病程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特点;中腑,中脏,中脏腑为前驱期或闭塞后的临床特征。中医分型辨证施治:
1.2.1中络(证属脉痹血瘀、阻滞于络)
症状:突发双侧或交叉性麻木,伴有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无运动障碍及意识障碍等。
治则:疏脉化瘀,活络。
方用:丹红通络汤(丹参、红花、川芎、秦艽、丝瓜络、鸡血藤)。
1.2.2中经:(证属脉痹血瘀、阻滞于经)
症状:突发双侧或交叉性瘫痪,肢软无力,口歪,伴有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无麻木及意识障碍等。
治则:疏脉化瘀,通经。
方用:丹红通经汤(丹参、红花、川芎、秦艽、桑枝、桂枝、鸡血藤)。
1.2.3中经络(证属瘀痰痹脉、阻滞经络)
症状:突发双侧或交叉性瘫痪、麻木,伴有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无意识障碍等。
治则:化瘀豁痰,通经活络。
方用:丹红通经活络汤(丹参、红花、川芎、白附子、瓜蒌、胆南星、秦艽、桑枝、桂枝、鸡血藤、丝瓜络)。
1.2.4中腑(证属瘀痹经脉、热郁腑实证)
  共有症状:突发眩晕、头痛、反复呕吐、烦躁不安或喜睡,昏睡,轻度意识障碍,抽搐,大小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滑。
局灶症状:双侧或交叉性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
治则:活血化瘀,泻热通腑。
方用:丹红通腑汤(丹参、红花、瓜蒌、大黄、枳实、炒莱菔子、川朴、芒硝)。胃管注入中药煎剂。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
1.2.5中脏(证属瘀痹经脉、脏气衰竭)
共有症状:突发眩晕、头痛、继而频繁呕吐、或呕吐咖啡样物,气促,痰多,中度意识障碍,抽搐,二便失禁,舌痿等。
    局灶症征:双侧肢体萎软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
治则:活血通脉,益气复脏。
方用:丹红复脏汤(丹参、红花、当归、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
1.2.6中脏腑(证属瘀痹经脉、脏衰阴竭)
共有症状:突发眩晕、头痛、继而频繁呕吐咖啡样物、深度意识障碍,鼻鼾息微,痰多,肢冷汗出,二便失禁, 舌痿,脉细数或脉微欲绝。
局灶症征:双侧肢体萎软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
治则:固脱复脏,回阳救阴。
方用:固脱复脏汤(制附子、干姜、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或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2、恢复期(发病2周~6个月内)
此期为BAO后脑干、小脑及枕叶水肿渐消退、受损脑功能逐渐恢复。此期主要为中医辨证、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改善脑血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尤其对瘫痪、吞咽障碍者针灸和辨证施治是十分有益的。治标宜行瘀化痰,疏通经络;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并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闭塞的治疗。
2.1 第一时段治疗(发病后15d~30d)
根据临床情况,继给予抗血小板、降纤、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等治疗。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2.1.1分型辨证施治
(1)瘀阻经脉,闭塞语窍:
症状:舌痿,语言不利,呛咳,吞咽障碍,或兼见双侧、交叉性瘫痪。
治则:活血化瘀、解语通窍。
方用:丹红解语汤(丹参、红花、川芎、郁金、菖蒲、白附子、远志、木蝴蝶)。
(2)气虚血瘀,经络不畅:
症状:双侧或交叉性软瘫,肢软无力,或兼见失语,眩晕、头痛,视觉障碍,舌暗淡胖,脉弱等。
治则:活血益气、疏通经络。
方用:丹红还五汤(丹参、红花、川芎、赤芍、当归、黄芪、地龙、桃仁、鸡血藤、桂枝、桑枝)。
(3)肝肾亏虚,经筋失养:
症状:双侧或交叉性硬瘫,肢体僵硬,拘挛变形,或兼见语言不利,失语,眩晕,视觉障碍,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则:活血柔筋、补益肝肾。
方用:丹红柔筋汤(丹参、红花、川芎、僵蚕、全虫、蜈蚣、地龙、鸡血藤)。
2.1.2 针灸治疗
2.1.3康复治疗
2.2第二时段治疗(发病后30d~90d)
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2.3第三时段治疗(发病后90d~180d)
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
此期BAO中络、中经、中经络者,经过以上两期治疗后基本康复;中腑、中脏、中脏腑者,遗留不同程度瘫痪,失语,吞咽障碍,或以植物状态生存等神经功能缺损,给予中医药(同恢复期)、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方法适当,持之以恒,大多可改善。此外,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闭塞的治疗。
【预防】
心房纤颤者给予华法林;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控制危险因素。
【预后】
BAO预后很差,病死率高达85%~95%。血管再通者存活率为62%,未再通者存活率仅为4%。溶栓前无昏迷者存活率为42%,有昏迷者存活率为22%。基底动脉远端闭塞存活率为58%,起始段或中段闭塞存活率为32%。血栓长度超过1/3基底动脉范围和侧支循环不良则很少存活。对于幸存有症状患者,复发性卒中风险为10%~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4 08:3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