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8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案讨论] 机械通气模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机械通气模式
应用机械通气时,临床上可使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处理患者与通气机(呼吸机)之间的关系,这些各种各样技术称为机械通气的模式。近20年来,机械通气的主要进展之一是通气模式的不断增加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每当一种新的通气模式出现时,常会引起各种争议,实际上对于患者来说,临床上没有一种通气模式是十全十美的,任何通气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成功应用某种通气模式,临床医师需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
通气模式可根据其开始吸气的机制来分类,基本模式有两种:控制通气和辅助通气。控制通气时,通气机触发呼吸并且承担全部的呼吸功;辅助通气时,患者触发和完成全部或部分呼吸周期,而通气机只是给予一定的呼吸支持。选择某一特定的通气模式,取决于患者能够完成呼吸功的量——也就是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
临床上患者使用通气机时有4种不同的呼吸方式。根据患者或通气机触发呼吸,以及通气机和患者如何协调去完成呼吸功可划分这些呼吸方式。机器切换的呼吸可以为强制型或辅助型;患者切换的呼吸能分为支持型或自主型。①机器切换强制型呼吸(Machine-cycled mandatory breath):由通气机触发每次呼吸,随后同期及承担并完成全部呼吸周期中所需呼吸功;②机器切换辅助型呼吸(Machine-cycled assisted breath):由患者触发呼吸,但是由通气去完成其余的呼吸工作;③患者切换支持型呼吸(Patient-cycled supported breath):由患者触发呼吸,但是在其余的呼吸周期中,患者和通气机协同完成通气工作;④患者切换自主呼吸(Patient-cycled Spontaneous breath):由患者触发呼吸,随后由患者完成所有的通气工作。
一、完全通气支持与部分通气支持
(一)完全通气支持(Full ventilatory support,FVS) FVS是指CMV、A/C和PCV时,通气机提供维持有效肺泡通气所需的全部工作量,即不需要患者进行自主呼吸以吸入气体及排出CO2。
FVS适用于下列情况:①呼吸停止;②急性呼吸衰竭;③因呼吸功增加或呼吸窘迫而使心血管系统不能维持有效的循环;④自主呼吸驱动力低下,不能产生有效的呼吸功;⑤机械通气治疗开始后12小时内,为稳定临床情况及放置必要的治疗和监测导管时也需要FVS;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功能衰竭所致的呼吸衰竭;⑦呼吸肌麻痹。
FVS治疗时,通气机的频率在8次/分以上,潮气量为12~15ml/kg,能使PaCO2维持在 6.0kPa(45mmHg)以下。所以CMV、A/C和PCV均能提供FVS。当IMV(SIMV)频率较高(>8次/分)时,足以维持有效的肺泡通气,也能提供FVS。由于CMV常需要镇静剂或麻醉剂以避免患者与通气机发生拮抗,所以目前CMV应用较少,而常用IMV(SIMV)、PCV、A/C来提供FSV。
(二)部分通气支持(Partial ventilatory support,PVS) PVS是指患者和通气机共同维持有效的肺泡通气,换言之,PVS要求患者有自主呼吸,因通气机只提供所需要通气量的一部分。
PVS的适应证为:①患者有能力进行自主呼吸,并能维持一定通气量;②自主呼吸与PEEP相结合时,可避免胸内压过度升高;③减少正压通气对循环系统的副作用;④进行呼吸肌群的锻炼。目前80%以上的通气治疗都应用PVS。但是,临床上部分患者不能耐受PVS,原因有:①患者的临床情况不能适应呼吸功的增加;②技术因素;如传感器不够灵敏等。临床上除CMV、A/C和单一的PCV以外,其余所有下述通气模式均能提供PVS。
二、控制机械通气(Controlled Mechanical Ventiation,CMV)
(一)定义 应用CMV时,患者接受预先已设定的每分通气频率,以及潮气量(VT)。患者的吸气力不能触发机械呼吸。通气机承担或提供全部的呼吸功。许多通气机上,CMV模式不同于辅助/控制模式(assist/control,A/C)。故临床上应用CMV则意味着是控制强制通气,每次呼吸都释放出一定的潮气量,而患者的呼吸用力被有效抑制。
(二)CMV的应用指征
1.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呼吸微弱或没有能力进行自主呼吸(如高位脊髓损害,药物过量,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有时药物的应用可造成呼吸的抑制,例如大剂量镇静剂或使用某些神经肌肉阻滞剂的应用。
2.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麻醉时或重新进行辅助通气时)为患者的肺部提供一种安全的通气方式。
3.重度呼吸肌衰竭,如呼吸肌麻痹,胸部外伤,急、慢性呼吸衰竭所致的严重呼吸肌疲劳时,为最大限度降低呼吸功,减少呼吸肌的氧耗量,以恢复呼吸肌的疲劳。
4.心肺功能储备耗竭,如循环休克,急性肺水肿,某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时,应用CMV可减轻心肺负荷。
5.需对患者的呼吸力学如呼吸阻力、顺应性,内源性PEEP(PEEPi)、呼吸功等进行淮确测定时。
(三)CMV的优缺点 在A/C通气模式出现已前,CMV模式曾广泛应用于临床,在CMV时,患者不能进行自主呼吸,如果患者已清醒,有自主呼吸的倾向,CMV则抑制患者的呼吸努力。这可使患者产生空气饥饿的感觉,往往会显著地增加呼吸功。患者的自主呼吸也会引起患者与通气机的不同步,患者企图触发呼吸,使辅助呼吸肌和肋间肌收缩。故此时必须应用镇静剂和/或麻醉剂来抑制患者自主呼吸的努力,以改进通气机的效应。如果临床上对患者应用镇静剂和/或麻醉剂有潜在的合并症,而且患者触发呼吸也不是反指征,则应选择另一种通气模式。
CMV时,由于肺泡通气和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完全由临床医师所控制,故需仔细监测酸-碱平衡,通气机的设置也应按照生理状况的改变(如:发热,营养摄取等)来认真调节。如果临床上长期CMV,患者的呼吸肌可衰弱和萎缩,将造成通气机撤离困难。
(四)应用CMV时的监护
1.吸气峰压(Peak inspirator pressure,PIP) 在容量切换的通气方式中,PIP是经常变化的,PIP将随着肺顺应性和气道阻力的变化而变化。
2.呼出气潮气量(EVT) 虽然在通气机的控制板上已经设定了潮气量,但所释放出的潮气量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证。如果EVT偏离潮气量100ml以上,则需寻找潮气量丧失的原因。
3.酸碱平衡 其呼吸成分完全由临床医师所控制。
4.患者-通气机不同步及吸气流速率或呼吸频率的设置不恰当,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5.使用镇静剂不适当,患者不能触发自主呼吸。
三、辅助/控制模式(Assist/Control Mode,A/C)
(一)定义 应用A/C模式的机械通气,通气机以预先设定的频率释放出预先设定的潮气量。在通气机触发呼吸的期间,患者也能触发自主呼吸,当通气机感知患者的自主呼吸时,通气机可释放出一次预先设定的潮气量。患者不能自已改变自主呼吸触发呼吸的潮气量。患者所作的呼吸功仅仅是吸气时产生一定的负压,去触发通气机产生一次呼吸,而通气机则完成其余的呼吸功。CMV和A/C之间的差别在于:A/C模式时,患者自主呼吸能为通气机感知,并产生呼吸。
(二)A/C的应用指征
1.呼吸中枢的驱动力正常,但是呼吸肌衰竭以至于不能完成呼吸功。
2.呼吸中枢的驱动力正常,但是由于所需要的呼吸功增加(如肺部疾病时肺顺应性增加),使呼吸肌不能完成全部呼吸功。
3.允许患者设定自己的呼吸频率,因而有助于维持正常的PaCO2。
(三)A/C模式的优缺点 A/C模式的机械通气允许患者控制呼吸频率,并且能保证释放出最低的通气量,维持最低的呼吸频率。A/C模式也允许患者使用呼吸肌群作些呼吸功。但是如适当设置流速率和灵敏度,患者所作的呼吸功可相当少。如果临床上认为通气机应作大量呼吸功的机械通气对患者来说较为适合,则A/C为理想的通气模式。正常情况下,A/C模式与SMV相比,患者所作的呼吸功较少。
A/C模式的缺点为: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时常有焦虑、疼痛或神经精神因素,它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严重的碱中毒可抑制呼吸驱动力,并损害多种代谢功能。过度通气也可能导致内源性PEEP的形成,这与呼气时间减少有关。由于每次呼吸都是在正压通气下产生A/C模式可多方面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四)应用A/C模式时的监护
1.吸气峰压(PIP) 在使用容量切换型呼吸机时,变化较大,PIP的增加与肺部顺应性的改变和气道阻力的增加有关。
2.呼出气潮气量(EVT)。
3.评价患者在机械通气时的舒适程度 患者在发生自主呼吸努力时,监测气道压力并调节灵敏度,允许患者使用较小的触发呼吸努力,调节流速率以满足患者的吸气需要。使用A/C模式时,触发灵敏度和流速率为影响患者呼吸功的主要因素。
4.密切监测酸-碱平衡状态 如果患者过度通气,可考虑应用镇静剂或改变通气模式如试用IMV,SMV或压力支持通气(PSV)等。
四、间歇强制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IMV)
(一)定义 间歇强制通气(IMV)是一种患者可以获得预定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通气模式,在这些呼吸机控制的通气之间,患者也能触发和进行自主呼吸。自主呼吸时的通气量取决于患者自主呼吸的呼吸肌群力量。IMV 和A/C模式的差别在于患者能触发产生自主呼吸的通气量,A/C模式中,潮气量是由通气机产生的恒定通气量;而在IMV模式中,潮气量是由患者自己控制的,因而是可变的。IMV最初设计时,是为了创造一种通气模式,患者能与通气机配合应用呼吸肌群,因而能撤离通气机。IMV频率越低,患者则需要触发越多自主呼吸,因而也需应用更多的呼吸功。随着患者产生呼吸功的增加,强制通气的频率也可逐步降低。
(二) IMV的应用指征
1.呼吸驱动力正常,但是患者的呼吸肌群不能完成全部的呼吸功,适用于呼吸衰竭早期。
2.需要患者有自己的呼吸频率以维持正常的比CO2。
3.准备撤离通气机,可逐渐减少IMV的频率和潮气量,有利锻炼患者呼吸肌群的功能。
(三) IMV的优缺点 IMV与A/C模式相比较,通气过度的发生率较低,因为IMV通气时,患者能用自己的呼吸频率和通气量来调节呼吸,从而维持正常的C02水平。由于思者较多地参与通气,呼吸肌群的萎缩也较少见。此外,患者自主呼吸时平均气道压力较低,故IMV正压通气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比CMV或A/C模式时要小。
IMV模式通气治疗期间,如果患者有自己的通气周期,但IMV不能监测思者的自主呼吸努力,因而通气机仍可能给予一次强制通气。这就造成了呼吸的“重叠”。如发生在患者自主呼吸期间或终末,这次机械通气无效,这就造成了患者-通气机之间的非同步,患者感觉不舒服,通气的不协调也有潜在的肺部气压伤危险。此外,IMV如使用不当,可增加CO2潴留的危险性,有时可使患者产生呼吸肌疲劳,反而增加耗氧量。
(四)应用IMV模式时的监护
1.患者的呼吸频率 如果呼吸频率增加,则需要注意思者自主呼吸时的潮气量,通常自主呼吸的潮气量应为5~8ml/kg。如果患者出现呼吸肌疲劳,会产生浅而速的呼吸,这将导致肺不张,降低肺顺应性,进而增加呼吸功,这时需对患者作进一步的通气支持治疗。
2.吸气峰压(PIP) 在容量切换的通气模式中,PIP是经常变化的,PIP随着肺顺应性的增加以及气道阻力的上升而增加。
3.呼出气潮气量(EVT)。
4.自主呼吸时的潮气量 小于5ml/kg可能会产生肺不张,表明患者的呼吸肌群还比较衰弱,不能产生适当的潮气量。
5.患者的舒适程度和与通气机的同步情况 如果患者主诉不能吸入足量的气体,则应检查灵敏度和流速率是否设置妥当。患者与呼吸发生不同步时,如果正在撤离通气机,可让患者镇静,注意与通气机配合,必要时用镇静剂,但注意不要抑制呼吸中枢的可能性。假如患者仍觉不舒服,则可改变通气模式,如印SIMV和PSV。
五、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ynchronized Inte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lMV)
(一)定义 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lMV)时,患者能获得预先设定的潮气量和接受设置的呼吸频率,在这些通气机设定的强制通气期间,患者能触发自主呼吸,自主呼吸潮气量的大小与患者产生的呼吸力量有关。SlMV与lMV不同,lMV模式通气时,通气机在一定的时间内给予患者以强制通气,而与患者的呼吸状态无关;然而,SIMV模式通气时通气机释放的强制通气量与患者的吸气负压相同步。是如果患者不能产生吸气负压,则通气机能在预定的时间内给予强制通气。
(二) SIMV的应用指征
1.呼吸中枢正常,但是患者的呼吸肌群不能胜任全部的呼吸功。
2.患者的临床情况已能允许设定自己的呼吸频率,以维持正常的PaCO2。
3.撤离呼吸机。
(三) SIMV的优缺点 SlMV能与患者的自主呼吸相配合,因而可减少患者与通气机相拮抗的可能,防止呼吸“重叠”,患者在机械通气时自觉舒服,并能防止潜在的并发症,如气压伤等。与A/C模式相比较,SlMV产生过度通气的可能性较小,这与患者在SlMV时能主动控制呼吸频率与潮气量有关。由于患者能应用较多的呼吸肌群,故呼吸肌萎缩的可能性较小。与CMV或A/C模式相比,SlMV通气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较少,这与平均气道压力较低有关。
SlMV属于时间调整方式,因而有其缺点:①如患者自主呼吸良好,会使SlMV频率增加,可超过原先设置的频率;②同步触发的强制通气量,再加上患者自主呼吸的潮气量可导致通气量的增加。例如,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潮气量为200ml,设定的呼吸机SIMV潮气量为600ml,则此时的一次潮气量可达800ml;③如病情恶化,患者的自主呼吸突然停止,则可发生通气不足;④由于自主呼吸存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呼吸功,如使用不当将导致呼吸肌群的疲劳。
(四)应用SlMV的监护
1.患者的呼吸频率 如果呼吸频率增加,应重新测定自主呼吸的潮气量,一般来说,自主呼吸的潮气量应为5~8ml/kg。如果患者出现呼吸肌群的疲劳,会发生浅而速的通气,这可造成肺不张、肺顺应性下降并增加呼吸功,此时需加强呼吸支持。
2.吸气峰压(PIP) PIP在容量切换的通气机中变化较大,可随肺顺应性和气道阻力而改变。
3.强制通气的潮气量和自主呼吸的潮气量。
4.患者的舒适程度 如果患者自觉不能从通气机获得足够的气体,应仔细检查灵敏度和流速率是否适当。如在撤机时患者有焦虑或不安,可适当给予镇静剂,但注意不要抑制呼吸中枢。如果撤机时使用SlMV失败,可改用T-管法和PSV。
六、持续气道正压(Contin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
(一)定义 持续气道正压(CPAP)应用于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在呼吸周期的全过程中使用正压的一种通气模式。应有稳定的呼吸驱动力和适当潮气量,在通气时通气机不给予强制通气或其他通气支持,因而患者需完成全部的呼吸功。
CPAP在呼气末给患者予正压支持,所以可防止肺泡塌陷,改善功能残气量(FRC)并提高氧合作用。就这些来说,CPAP的生理作用等于PEEP。CPAP与PEEP区别在于,CPAP是患者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基础压力升高的一种通气模式,与是否应用通气机无关;而PEEP也是基础压力升高的一种通气,但是患者同时也应有其他方式的呼吸支持(如:A/C,SIMV,PSV等)。
(二)CPAP的应用指征
1.功能残气量的下降、肺不张等而使氧合作用下降。
2.气道水肿或阻塞(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0SAS),需要维持人工气道。
3.准备撤离通气机,在撤机的过程中应用CPAP改善肺泡稳定性和改善功能残气量。
(三)CPAP的优缺点
优点:
1.能减轻肺不张,同时能维持和增加呼吸肌群的强度。因为CPAP时无其他辅助支持,患者要承担全部呼吸功。
2.CPAP常用于撤机的过程中,与SIMV交换使用,随着患者呼吸肌群功能的改善CPAP的时间可适当延长。
3.应用CPAP时,由于患者仍与通气机相连接,在撤机时,如EVT偏低,小于预定的警戒数值或出现呼吸暂停,通气机会报警,此时可改变通气模式。
缺点:应用CPAP时可引起心输出量的下降,增加胸腔内压力和导致肺部气压伤。
(四)CPAP时的监护
1.患者的呼吸频率(RR) RR应少于25次/分。如RR增加,EVT应重新测定。如患者出现疲劳,会产生浅而速的呼吸。
2.呼出气潮气量(EVT) EVT应为5~8ml/kg,如小于5ml/kg,说明患者的呼吸肌群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产生适当的潮气量。这时应改用其他通气模式,如PSV,SIMV或A/C。
3.患者的舒适程度 如患者主诉不能得到足够的气量,应适当调整流速率。
七、压力支持(Pressure support,PSV)
(一)定义 PSV是指当患者的自主呼吸再加上通气机能释出预定吸气正压的一种通气。当患者触发吸气时,通气机以预先设定的压力释放出气流,并在整个吸气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压力。应用PSV时,不需要设定VT,故VT是变化的,VT是由患者的吸气力量和所使的压力支持水平,以及患者和通气机整个系统的顺应性和阻力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只有患者有可靠的呼吸驱动时,方能使用PSV,因为通气时必须由患者触发全部的呼吸。
气流以减速波的形式所释出,PSV为一种流量切换的通气模式。
PSV模式可单独应用或与sIMV联合应用。SIMV和PSV联合应用时,只有自主呼吸得到压力支持,故万一发生呼吸暂停,患者会得到预定的强制通气支持。
PSV有两种不同水平的压力:高水平压力或低水平压力。在高水平压力PSV(PSVmax)时,PSV的量是增加的,直到患者得到常用的VT:在完全通气支持时为10~15ml/kg。如PSV在此种压力水平下使用,只要患者有稳定的呼吸驱动力,不需要其他容量切换的呼吸支持。
低水平压力的PSV时,支持的数量需仔细调整,直到患者能得到适当的VT,VT的量为自主呼吸相似,5~8ml/kg。低水平PSV可单独使用,但常与SIMV合用以保证患者能得到最小的肺泡通气量。无论应用高或低水平PSV,随着患者呼吸肌群力量的增加和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压力支持的水平也应降低。PSV与PEEP同时应用过程中,吸气峰压(PIP)等于PSV水平加上PEEP的水平。
(二)PSV的应用指征
1.撤离通气机 患者呼吸肌群所作功的质和量,能完全由PSV水平的改变来控制。PSV可作为撤机的重要模式。
2.长时期的机械通气 通过增加吸气气流,PSV能降低与人工气道和通气机管道相关的呼吸功。由于患者在吸气的全过程需应用呼吸肌群,故能减弱呼吸肌的废用性萎缩。
(三)PSV的优缺点
优点:
1.PSV可用于克服机械通气有关的阻力,与通气有关的氧耗量也能下降。呼吸功的下降,患者也能更好地忍受通气机的撤离。
2.PSV使患者的自主呼吸与通气机相配合,同步性能较好,通气过程感觉舒适,能控制呼吸的全过程,也就是患者能决定何时触发一次呼吸,吸气和呼气的时间,以及通气的方式。
3.患者对比C02和酸碱平衡的控制较好。
4.临床医师能应用PSV,对患者较弱的自主呼吸及潮气量进行适当“放大”,达到任何理想的水平并设定PIP。PSV模式通气时,平均气道压力较低。
缺点:
1.PSV时,VT为多变的,因而不能确保适当的肺泡通气。如肺顺应性降低或气道阻力增加,VT则下降。所以,对呼吸系统功能不全或有支气管痉挛或分泌物丰富的患者,使用PSV模式,应格外小心。
2.如有大量气体泄漏,通气机就有可能不能切换到呼气相,这与PSV模式时支持吸气压力的流速率不能达到切换水平有关。这可导致在整个呼吸周期中应用正压通气,很像CPAP。
(四)PSV时的监护
1.呼出气潮气量(EVT) 当PSV用来作完全通气支持时,VT应为10~15ML/kg。部分
通气支持时应为5~8ml/kg。EVT降低时应仔细检查原因,否则会可能发生肺不张。
压力通气模式时呼出气潮气量下降的原因:患者方面:①肺顺应性的下降:如胸膜腔疾患,肺内浸润性病变;②气道阻力的增加:气道狭窄,如支气管痉挛,起到内分泌物增多;③呼吸肌群肌力不足以维持通气需要;④通过支气管胸膜漏丢失一部分潮气量。通气机管路方面:①气流阻力的增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扭曲,通气机管道受压或积水等;②通气机管道接口松动造成漏气;③潮气量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套囊旁漏出。
2.患者的呼吸频率(RR) RR应小于25次/分。如RR增加,需重新测定VT。
3.当应用PSVmax通气时,应估计正压通气时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八、无创伤正压支持通气(Noninvasive Pressure Support,NIPSV)
(一)定义 NIPSV 也称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是无创伤性的通气模式。同时设定呼吸道内吸气正压水平(IPAP)和气道内呼气正压水平(EPAP)。如与常规通气机比较,IPAP等于PSV,EPAP则等于PEEP。
这一模式本质上等于PSV,差别在于NIPSV为一种流量触发的系统,应用时需通过鼻面罩进行,因此不需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切开或插管)。潮气量、流速率和吸气时间均随患者的呼吸力量、所设置的压力和肺顺应性及气道阻力而改变。这一通气模式的名称很多,包括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BiPAP。
(二)NIPSV的适用指征
1.慢性通气功能不全因伴有急性疾病发作而造成的呼吸衰竭。
2.慢性通气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给予夜间呼吸支持,对有呼吸肌群功能不全的患者给予通气支持,如:胸壁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或COPD。
3.对有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给予患者夜间通气支持。
4.在原先使用的传统呼吸机辅助通气结束,患者拔管之后,在患者完全自主呼吸开始前,给予NIPSV。
5.为避免气管插管或切开而提供通气支持。
(三)优缺点 NIPSV原先用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IPAP能产生适当的潮气量而EPAP能保持气道的扩张。
优点:
1.提供适当的通气支持,无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可避免人工气道的某些并发症,患者能正常饮食和说话。
2.NIPSV与鼻CPAP相比,NIPSV 能提供吸气辅助,把潮气量“放大”,因而可对微弱的呼吸肌群提供帮助;而CPAP不能提供吸气辅助,且实际上是增加了呼吸功。
缺点:
1.NIPSV时,形成一个密闭的通气系统是相当困难的,因而需要有一个系统来测定面罩周围的漏气情况,并通过增加流量来代偿漏气。BiPAP的设计则遵循了这一准则,并且影响流量触发灵敏度。
2.通气机给予患者的通气支持相当局限。而且不能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四)NlPSV时的监护
1.呼出气潮气量(EVT) NIPSV 时EVT变化多端,一般至少应保持在5~8ml/kg。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气道阻力的增加而使VT降低;例如,通气机管路中积水。如EVT太少,可发生肺不张。
2.PIP应用NIPSV时,无论在系统中改变EPAP水平或改变IPAP,均应测定PIP。
3.受压的区域,尤其是鼻梁部位。
4.监护胃部胀气,必要时可放置胃管。
九、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
(一)定义 PCV为一种预先设定呼吸频率,每次呼吸都得到预设的吸气压力的支持。在单一的PCV中,每次呼吸均有时间触发,患者自身不能触发呼吸,也不能使呼吸频率高于预先设定的频率,因而实际上每次呼吸都由通气机循环给予强制通气。
但是PCV也能使用设定的灵敏度而由患者来触发通气,这些自身触发的呼吸,也可得到预先设定的压力支持,这也称为压力辅助/控制通气模式。PCV无需设定VT,每次接受的VT是不断变化的,取决于所设定的吸气压力,呼吸频率,吸气时间。肺部顺应性以及气道和管道的阻力。吸气开始由时间机制所决定,吸气气流由所设定的压力水平所控制,也就是PC的水平。在吸气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一水平的压力。气体流量则以减速波的形式释出,随着肺内气体的充盈,流速率自然衰减。
(二) PCV的应用指征 PCV可提供完全通气支持,尤其适用于肺顺应性较差和气道压力较高的患者,而且如使用容量切换型通气,氧合不理想。临床上能通过控制气道压力来使用PCV,调节吸气压力而获得理想的VT。与容量切换的通气方式相比,PIP较低,因而减少了肺部气压伤的危险性。
(三) PCV的优缺点 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的治疗中,PCV相当有用。**S时,有肺顺应性的降低,肺内分流的增加,虽然增加FiO2,但患者仍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因有广泛的毛细血管漏出生理无效腔也增加,血管有广泛的凝血,终末期PaCO2可升高。由于这些病理改变,如使用容量切换通气以及方形流速波释出通气量,也可能在**S患者中造成较高的PIP(吸气峰压),使肺内气体分布不均,可造成肺部气压伤,尤其当PIP增加,肺泡内压力梯度不均时。
PCV通气则可在较高的通气压力和肺内气体分布不均时,减少肺气压伤的可能性。PCV通过限制吸气压力的使用,使气道压力也下降%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