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02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例讨论] 小儿急性腹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白衣安琪 于 2016-8-23 19:22 编辑

碰到腹痛患儿,医生往往容易头痛,因为可以出现腹痛的疾病实在太多了。当急诊来了个腹痛患儿,详细问病史、仔细查体、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冷静分析、准确甄别十分重要。本文介绍小儿急腹症。
关于急腹症
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指的是一种急诊情况,而不是指某种单一的疾病。
除了外科疾病外,内科、妇产科、神经科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都可引起或表现为急性腹痛,这些疾病所引起的腹痛可为器质性,也可能是功能性的,腹痛程度或轻或重。
其中,外科急腹症是泛指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腹腔非创伤性急性病变,诊断常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接诊医生来说是一种临床考验或挑战,需要引起重视,周密思考,认真应对,并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诊治水平。
急腹症的突出症状是急性腹痛,但腹痛是一种主观感受,与腹痛部位的躯体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受**有关,而儿科是众所周知的「哑科」,年龄越小的患儿越是不能准确表达腹痛的部位,更不能准确描述腹痛的性质,尤其是新生儿,除了哭闹还是哭闹,所以,在小月龄的患儿诊断中经常会出现「哭闹原因待查」或「哭吵原因待查」。
这就需要接诊医生详细地询问病史和仔细地查体,并从中去判断患儿是否真的存在腹痛及腹痛的严重程度。
重要病史勿遗漏
病史的询问不怕问的多,就怕问得少,尽量做到重要病史不遗漏。
有时候患儿的喂养史、既往史、生活史、家族史等以及腹痛的发作时间、有无诱因、发作特点、持续和间隙时间、缓解情况、发展趋势、有无发热、呕吐、腹泻、咳嗽等伴随症状,都可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又不宜泛泛而谈,应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引导患儿或其病史陈述者叙述发病的经过。
比如有腹股沟斜疝者,需警惕嵌顿疝,如患儿阵发性哭闹不安伴有血便者,首先应想到肠套叠。
腹痛表现形式多
腹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多变,同一疾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腹痛,不同疾病也可以有表现类似的腹痛,腹痛的轻重程度有时可能不好判断,尤其是小儿。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去掌握腹痛的发生和变化规律,比如:
  • 小婴儿尖叫嚎哭可能是剧痛的表现,但如果抱起后嚎哭会立即停止,则可能并非腹痛所致或腹痛并不剧烈;
  • 年长儿如自诉有腹痛而又能玩耍如常,腹部触诊(压痛、反跳痛等检查)时无面色改变或甚会笑者,多可认为压痛、反跳痛阴性或腹痛并不严重;
  • 如果患儿始终表现为双手捧腹或双腿蜷曲、表情痛苦或面色苍白等则提示腹痛严重。

如患儿能将腹痛进行定位,那么可能可以从腹痛部位去初步判断腹痛是否为急腹症。一般来说,腹痛的部位离脐部越远,则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右侧腹痛者外科性的疾病可能性更大。
但这并非绝对,比如急性阑尾炎,腹痛部位刚开始可能会出现在脐周或上腹部,之后转移至右下腹;反之,一旦发现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痛者都应高度警惕阑尾炎,不管当时检查的检查项目是否有阳性结果。
细致查体别嫌烦
查体一定要细致,不要怕麻烦。
针对腹痛的患儿来说,除了腹部查体(视诊、触诊、听诊、叩诊)是重点,其他部位的查体也不容错过,尤其是**和外生殖器,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季也要查,打开尿不湿一看才发现患儿嵌顿疝的故事已是屡见不鲜。
另外,查体前应尽量在患儿安静或哺乳时进行,较大年龄的患儿应事先取得其同意,边交谈边做检查,以避免由于恐惧或怕痒等而不合作。
在查体的过程中,结果的判断不能完全依靠患儿的回答,而应主要观察其表情的变化。
除了查体还查啥?
  • 血常规等血液检查有助于判断腹痛是否与炎症或过敏等有关;
  • 粪常规检查有助于肠道感染、肠套叠等诊断;
  • 尿常规有助于确定有无泌尿系统的损害;
  • 空气灌肠或钡餐灌肠等可证实肠套叠、结肠息肉等诊断;
  • 腹部正侧位、卧位 X 线平片、腹部超声、CT、MRI 等影像学检查对外科急腹症特别有用,常能明确肠梗阻、肠穿孔、腹膜炎等诊断。
  • 但是,对于女性青少年腹痛患者,在选择影像学检查前一定要慎重,因为她除了可能会是卵巢肿瘤蒂扭转、卵巢肿瘤破裂、黄体囊肿破裂、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等外,也可能是个孕妇,甚至可能是异位妊娠

急性腹痛,尤其是外科急腹症,往往病情较急或危重,这就要求接诊医生不但诊断要准确,而且反应要迅速及时。
当一时难以做出较为明确的诊断的时候,也应将最可能的诊断列出,并加上问号,表示这些诊断目前考虑,但尚不能明确,或是写明「××病待查」,而非只下一个「腹痛待查」的诊断,而且,一定要做好医患沟通工作,该转科者应及时转给相应的专科进一步诊治。
参考资料
1. 吴孟超,吴在德 主编.《黄家驷外科学(上中下)(第 7 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桂永浩,薛辛东 主编.《儿科学(第 3 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廖清奎 主编.《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 2 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zzhwxg+2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分 +1 收起 理由
zhbwxy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6-8-23 19:36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太全面了,谢谢专家的无私授业解惑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3# 板凳
发表于 2016-8-23 22:0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下次真的注意。谢谢!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4
发表于 2016-8-24 06:54 | 只看该作者
这平台太好了,可以学习很多使用的知识,感谢平台感谢专家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5
发表于 2016-8-24 21: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说的太好了,以后一定注意。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6
发表于 2016-9-3 14:54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好多遍,还是看的不是很明白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23:2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