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321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丁甘仁医案的粗浅的认识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1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这是丁甘仁先生的第二个医案
       孔左 外邪袭于太阳,湿滞内阻中焦,孔左 外邪袭于太阳,湿滞内阻中焦,有汗恶风不解,遍体酸疼,胸闷泛恶,腹内作胀。宜疏邪解肌,化滞畅中。
       川桂枝(八分) 仙半夏(二钱) 炒枳壳(一钱) 白蔻仁(八分) 炒赤芍(一钱五分) 陈广皮(一钱)大腹皮(二钱) 六神曲(三钱) 紫苏梗(一钱五分) 苦桔梗(一钱) 赤苓(三钱) 制川朴(一钱) 生姜(二片),
      这个病机并不难,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而且湿滞中焦还很重,另外不可忽视的地方时;有汗恶风不解。
     看到这个证,让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局方《藿香正气散》。丁先生也确实沿用了该思路,但不是原方,或者说不能再叫藿香正气散了,因为君药藿香换掉了,方子自然就易主了。
    分析一下这个方,分两组来看;
    第一组:桂枝,炒赤芍,苦桔梗, 生姜。这一组很明显外散风寒以解表,去外患。因患者有汗恶风不解,所以就用桂枝,炒赤芍换掉了发散强烈的藿香。疑问也就出来了,桂枝应该配白芍为何换成了赤芍?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白芍虽称不上是恋邪,但毕竟酸收,对于外寒内湿的祛除,多少会有些不利。第二,赤芍与白芍同科同属,性味多少会有些相似,和桂枝搭配多少也会有些和的作用;赤芍本不甚寒,而且此处用炒,又缓和了一些,但仍然可以对桂枝的温性加以制约,同时桂枝少了酸收的制约,散寒解表作用更强。
     第二组,仙半夏, 陈广皮, 赤苓,制川朴,大腹皮, 炒枳壳,六神曲, 紫苏梗, 白蔻仁。这一组主要是祛湿化滞,解内忧。半夏,陈皮,茯苓二陈汤的基本结构。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行滞;枳壳,神曲,苏梗和胃行滞,把原方的苏叶换成苏梗,也说明内部矛盾是大于外部矛盾的,更能看出老先生的用药灵活。白蔻仁一为化湿一为止呕,是员悍将,用在这里是非常恰当的。
   到这里似乎可以圆满了,但仍然有不解;
   为什么没有用《藿香正气散》的原方?
   我觉得关键一点就是;患者有汗恶风不解,这是明显的太阳中风证。这就与《藿香正气散》的辨证要点有很大出入了!
   由此可见,丁甘仁老先生临证观察入微,临方不拘一格,一代名医绝非虚传!
2# 沙发
发表于 2014-9-9 14:57 | 只看该作者
可以看看薛生白的 湿热病篇。  桂枝,赤芍,生姜,完全可以不用嘛!!
头像被屏蔽
3# 板凳
发表于 2014-10-19 15:1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15-1-9 20:25 | 只看该作者
丁甘仁老先生临证观察入微,一代名医也!
5
发表于 2015-4-20 10:48 | 只看该作者
丁先生不愧是名医
6
发表于 2015-4-20 12:0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典型的温病和温病的治法,外邪也不一定就是风寒之邪,谈不上太阳中风,扯不到一块,藿香正气散是宋朝的方子,那时候还没有温病学派,丁老开方子时也不一定脑子里就装着藿香正气散,成方示人规矩,临证运用随机化裁,有定法而无定方
头像被屏蔽
7
发表于 2015-5-31 17: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发表于 2016-9-27 17:11 | 只看该作者
患者有汗恶风不解,这是明显的太阳中风证。这就与《藿香正气散》的辨证要点有很大出入了!精辟啊。是其证用其方。
9
发表于 2016-11-1 12:1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7 06:0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