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七)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脾气系统稳态,在胃肠道内升精降浊的这一段过程中,稳态最容易出现的变化是脾虚泄泻证。我们在讨论中医的脾虚泄泻证与西医的相关状态,有关中西医学证态概念的融合之前,需要首先说明一下中医的证侯概念与西医的状态概念,以及它们之间怎样融合的问题。
     中医研究的具体对象,是以活的整体状态为中心而扩展的。所谓活的整体状态,包括生理的和病理的两个方面。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取的,自然流露于外的,人体系统输出的机体反应状态,即中医学中的“证候”。而生理性的状态,也是医者为探求疾病而对正常的人进行观察所见的表现,《黄帝内经》所称的处于生理情况下的象、态、候等,其实也是证候。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候之所使,道之所生”。意思是说,中医学是以证候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从防病治病的目的出发,把人与外部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通过人体系统输出表现出来的,以有形物质为基础的津、精、液,血、痰、涎、饮、唾、汗等阴液的变化,以及精神情志感觉方面的表现,以证候为联结点,使之融合为一体。“证候”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点。质言之,自然、社会、精神情志、活的整体状态的人,就是整体系统的人。把它们联结在一起的证候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也就无所质疑了。中医通过证候,实现了人的整体属性的具体化和个体化。就是说,中医的证候,把每一个人生存过程中的整体性个体特点,都以各种不同的脉、舌、色、证表达了出来。证候来源于病人的主动提供,和医者望闻问切的全面诊察。在科学领域中,任何一个学科都没有象中医诊断那样,即由被研究者(病人)主动参与于研究之中的先例。况且,中医的诊断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身为“万物之灵”的两方面“理性”活动的高度配合。这就增进了证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而西医学的问诊只是当做客观体征的参考资料,常常被体征所否决。上述这些特点,奠定了中医理论的本质属性,也是中、西医相互间的基本区别。
     我们知道,就西医学而言,它也是开始见到人的整体,也首先是从人的整个机体出发。但西医的视线却随之即往下走,从器官、组织水平到细胞水平,又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力求还原、分割在最微细的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与功能。不难看出,西医学最关注的具体研究对象,显然是把整体人体分割为部分属性的人,即人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属性,而形成的概念理论体系。这与具有整体属性的中医学证候概念,自然是难以通约的。 虽然西医也讲症状与体征。但是,西医只把症状视为现象,它的本质则归结为把人体分割后,以局部形态结构为基础而形成的解剖概念,只是把症状作为诊断疾病的向导,向解剖概念归类的方向发展,并没有去探求症状背后的属于系统特性的本质。至于体征,西医也只把它视为内在器官、组织,解剖形态病变在体外的特征性反应,并没有在人的整体联系上找原因,因此也不具有中医证候的系统属性特点。
     但是作为人体整体系统输出表现的证侯(状态),却是研究人体不能避开的共同层面。所以无论是西医理论,还是中医理论,都不能不研究证侯(状态),虽然西医视线往下坠,分割为局部去研究,而中医却是视线往上看,以阴阳概念为基础,以气概念为中介,从形而下的证侯实体概念上升为形而上的万有概念,上升为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逻辑概念。一般来说,形上学是“论有之学”。按照亚里斯多德的定义,形上学是“论万有之有及其特性之学”。所谓万有,就是人们感知到的(包括暂时还没有感知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正是因为形上学是关于万有之有及其特性的学问,因此形上学是一切哲学方**、认识论的基础。中国古代的道、德、气、理是形上学;中医的证侯概念也就由形而下的实体概念而上升为形而上的理气阴阳概念。毫无割裂地把自然、社会、思维看作万有而总结出来的哲学,当然也是真正的形上学。
     关于状态概念,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发表的,洪昆辉的“状 态 论”一文中,认为状态定义是:“状态就是事物或系统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不变时的存在总合,是事物共时态与历时态相干统一体,是组成过程的最小单位。”四川大学陈雨思先生总结说,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到,它主要强调了三点:1 质的相对稳定不变;2共时态与历时态的统一;3过程的最小单位。 根据这三点,可以在哲学术语中找到与之接近的一些词,如 “存在”、“此在”、“定在”、“阶段”、“事件”或者“关系有机体”等等。
     拿“定在”来说,它是黑格尔哲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又译为“限有”、“实有”。就德文字义说,是指存在在那里,在某一地方的“有”;在黑格尔逻辑学里指特定的存在或有限的存在。定在是有规定性的存在,它不像纯有那样毫无规定性。定在的规定性单独地、直接地就其本身来看就是质。质是使定在是此而非彼的规定性。所以,质或定在就其是此(“作为存在着的规定性”)而言,是现实性,就其为非彼而言则是否定性。现实性和否定性是包含于质或定在中的两个因素。定在具有两重特性:第一它是有限的,有终极的;第二它是变化的,是要超出自己的极限而变为他物的。因此定在要过渡为自为存在,即纯有与定在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定在是逻辑上有而哲学史上却没有的范畴。
     再拿“事件”或者“关系有机体”来说,过程哲学认为,经验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运动的、暂时的、相对性的“事件”,即在无限绵延的宇宙过程的某一片段上,结合了与其他经验片段的相互关系而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关系有机体”,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事件”运动过程的绵延,强调“事件”、“时间”和“空间”三位一体,否认存在与时空彼此外在的“物质”和不依“事件”运动为转移的绝对的、***实在的时间和空间,反对用“物质+时间+空间=宇宙”这样的观点解释世界的构成。
     从上述观点出发,过程哲学强调现实经验事物彼此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反对用孤立的、绝对的观点理解事物。如果把洪昆辉的状态定义与上述概念比较,可以看到,洪昆辉的状态定义包含有定在、“事件”或者“关系有机体”等概念的一些内容。
     我们以系统论为导向,中医的证侯概念与西医的状态(症状)概念属于人体系统同一层次的实体概念。虽然中医向高层次发展,西医向低层次发展,它们以后的发展方向不同,但是在证侯与状态(症状)这一层面却是相同的。我们进行中西医融合的突破点就在这里。中医研究的证候与西医研究的状态(症状),以系统论为共同参照系,我们就能发现它们都是有关系统论的稳态变化问题。都是从系统的输出状态来推理系统内部的客观规律。
     中山大学侯灿先生认为:【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中医辨证论治的“证”可以理解为个体作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对致病因子做出反应所处的状态,是人体系统的一种整体反应状态。状态(state)是系统科学常用而不加定义的概念之一,指系统的那些可以观察和识别的状况、态势、特征等。状态是刻划系统定特性质的概念,可用适当的“状态变量”(state variable)来描述;给定状态变量的一组数值就是给定一个系统的状态。换言之,状态变量就是可以给定和描述一个系统状态的最少一组变量。中医的“证”作为系统的一种反应状态可通过望、问、闻、切观察和搜集系统(病人)的输出信息(证候—症状体征)加以识别和描述。“证候”也就是医生借以识别给定病人系统状态(“证”)的“状态变量”,因此作为个体反应状态的证可以理解为个体一种整体涌现性的体现。正因为它是整体涌现性,从而具有不可还原性,这可能是多年来人们企图单纯通过还原方法找到“证”的特异指标大都落空的部分原因。
     系统科学认为环境也是决定系统整体涌现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医辨证论治强调因时、因地制宜正好加以体现。由于整体涌现性的非还原性,因此西方学者认为“要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但中医千百年来在完整的活着的人体黑箱上用多输入—多输出试错法可以从未被支离破碎分割开来(还原)的个体“诸多关系的总和上”和“多样性的统一上”把握整体的某些本质,也就是掌握了病人的整体涌现性以及环境等因素如何影响它。《灵枢·通天》“人有阴阳治分五态”的“态”也是一种整体涌现性。因此可以认为以上是传统中医个体化医学的最显著特色。】
     脾虚泄泻证的证侯(状态)也是在个体诸多关系的总和上,体现整体涌现性的系统反应的输出表现。因为它是整体涌现性,从而具有不确定性、不可还原性的一面,所以中医理论的脾虚泄泻证,千百年来一直是在完整的活着的人体黑箱上,进行研究。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西医学应用还原论的方法,把人体个体系统各层次组成的要素,以及各层次要素之间的一些关系,已大部白箱化了,因而除了整体涌现性的一面以外,又具有了确定性、可还原性的一面。这就奠定了中西医学,以系统论为导向,进行证态融合,共同向整体涌现性方面发展,使人体系统整体最终达到完全白箱化的目标。
     另一方面,中医理论所说的证侯,西医理论所说的状态(症状),属于人体系统的同一个层次,是最容易用肉眼及人体感觉能认知的现象,是中西医学双方起步的共同出发点。所以也是能够由于中西医学证态概念的融合,从而使中西医学全方位融合的切入点。它们的不同只是由于张仲景把众多症状归结为系统特性的证本质概念,而摩尔干尼却把症状状态归结为解剖结构形态的本质概念,远离了系统特性。这属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这是因为在认识同一个客体实物时,虽然面对的客体现象相同,但是由于观察者立场不同,找到的共相不同,因而形成的概念不同所造成的结果。这种不同最总是可以克服,从而实现融合的。
2# 沙发
发表于 2012-2-21 1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炎亮先生:学习中医学应该以现代系统论方法为导向,探讨中医经典理论基本概念的整体思维的精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4 02:3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