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0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2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腰椎间盘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劳动和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采用腰椎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资料较完整的26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1~30岁13例,31~40岁9例,41~50岁3例,57岁1例。有23例受到闪、扭、撞等外伤而发病,有3例明显外伤史。发病后1~6个月就诊者15例,6~12个月就诊者4例,1年以上2例,3年1例,5年2例,7年1例。
  1.2  治疗方法  复位手法:病人反坐(骑坐)靠背椅上,两脚并在椅子后腿处,医生坐在病人背后,用两手拇指交替触摸患者腰椎脊柱棘突顶部和两侧缘,左右进行比较,仔细察觉棘突偏歪情况,确定偏否方向。如棘突偏右医生左手拇指顶压在偏歪棘突右侧,右手臂穿过病人右腋下抓住病人左手侧后颈肩部,牵拉病人向右侧屈20°,前屈45°~60°,旋转30°左右,此时顶压偏歪棘突之左手拇指向左顶推偏歪棘突,常伴随响声,同时指下感觉偏歪棘突轻度移动,既示复位成功。如棘突向右偏歪,牵拉旋转和顶推棘突方向与此相反。
  理筋手法:偏歪腰椎拨正(复位)以后,让病人端坐,上身稍前倾,医生一手拇指压在患椎上边,另一手拇指在棘上韧带剥离出由上向下顺压2~3遍,将棘上韧带理顺抚平。
  **手法:让病人俯卧床上,用双拇指**患侧梨状肌,大腿后面腘窝等处2~3遍,如发现梨状肌肿胀或束状坚硬者要加用下压复位手法,以上手法每隔5~7天1次,至体征和症状消失。如复位的腰椎已稳定,停用旋转手法,**手法每天1次。
  梨状肌肿胀或束状坚硬严重者,配合封闭,每次用强的松龙25mg加2%普鲁卡因6~8ml,用7号穿刺针头注入梨状肌肌腹。
  2  治疗效果
  2.1  治疗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腰部活动达到或接近过身30°,前驱90°,左右侧弯各20°,患者直腿抬高70°以上。显效:腰腿串痛明显减轻,腰部畸形和形体改善,腰部活动范围及直腿抬高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26例治疗时间最短5天,最长90天,平均3.65天,治愈16例,显效7例,好转2例,无效1例。
  3  典型病例
  例1:女,42岁,金属机修厂工人,2007年1月24日就诊,腰伴左腿串痛7年,腰部扭伤史。病人于2000年12月工作中扭伤腰部,当时腰部疼痛,行动困难。2周后开始左腿串痛,经第三人民医院多方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检查:别人搀扶就诊,弯腰歪髋体形,左腿不能迈步,腰部活动达到或接近过身0°,前驱90°,左侧弯10°,右侧弯20°,患者直腿抬高30°以上。挺腹屈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0°,右60°,左拇指背伸肌力消失,右下肢外侧皮肤感觉消失,腰椎侧弯身理曲度变直,腰4棘突向左偏歪,患椎棘间隙上宽下窄,棘上韧带剥离患椎左侧压痛放射性疼痛(+)。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用上述旋转手法先将偏歪腰椎棘突拨正,梨状肌弹拨下压,大腿后右和腘窝处**,经三次治疗明显好转,可独自行走数十米,五次治疗后疼痛大减,腰部活动增加,左腿可抬高45°,共治疗2个月。于2007年4月复查,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行动自如,已上班做保管工作。随访:2年保持治疗 ,恢复工作。
  例2:男,48岁,磨具厂瓦工,2006年3月就诊。腰扭伤5年,腰伴左腿放射痛2个月。检查:弯腰歪髋体形,腰椎侧弯,生理曲度变直,腰部活动达到或接近过身15°,前驱60°,左右侧弯各20°,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左45°,右80°,挺腹屈颈试验(+ +),左下肢股四头肌萎缩1cm,左下肢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腰4~5左侧放射性加痛(+),腰4棘突偏左,棘上韧带肿胀,腰4~5棘间隙小于腰3~4棘间隙。诊断:腰4~5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用上述手法治疗,当即疼痛减轻,腰部活动增加,以后每5天1次,治疗2个月,于5月复查,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腰部活动达到或接近过身30°,前驱90°,左右侧弯各20°,患者直腿抬高90°,嘱病人休息1个月巩固治疗。随访:于6月上班,恢复工作。
  4  讨论
  本法是现代医学知识同祖国医学传统正骨手法融会贯通的新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简便易行,效果满意,病人欢迎,经5年多临床观察,尚未发现不良反应者,现就其发病和治疗机制等有关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4.1  有关解剖结构与发病的关系  椎间盘及椎间纤维软骨盘,又髓核、纤维环、软骨板三步分组成,是连接椎体起缓冲作用的弹性软垫,它和后关节构成脊柱运动的基础,脊柱前后侧方肌群及其他神经支配是脊柱运动的主要力量,脊柱内外平衡一直来完成正常脊柱功能活动当腰部受到内、扭、冲、撞或不协调的动作,超出生理允许范围时,就会发生关节错位,纤维环破裂,髓核在膨胀力的作用下,向纤维环破裂处突出,由于纤维环前边较厚,后边较薄和前后纵韧带等组织结构的特点,以及受伤多发生在椎间盘突出的后外侧贴近椎间空神经处,因此一旦发病,即出现神经根受压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4.2  手法旋转复位治疗本病的机制  手法旋转复位治疗本病,使脊柱前屈,侧弯拉大棘间隙的形状,起牵引和还纳的作用,在脊椎延纵轴的瞬间拨正偏歪棘突,使该椎体承受一个受伤机理相反的旋转力而产生位移,使错位的后关节归位,同时椎间盘内也产生一种弹性回缩力,使突出的髓核还纳,使破裂的纤维环裂隙闭拢,解除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跟的压迫。去除椎间韧带的推拉张力,缓解腰背肌痉挛,恢复脊柱内外平衡的稳定,创造了一个尽快恢复健康的条件。**手法可疏通经络,分离粘连,调节神经反射,增进血液循环和机体新陈代谢对病损神经、韧带、血管、肌肉等组织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因而临床应用时常出现“立竿见影”的满意效果。
  4.3  注意事项  治疗本病应注意:检查准确,复位确切,手法适宜,医者要做到:“手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稳、准、轻、巧。根据病人的高矮,病变部位高低,棘突偏歪情况,灵活掌握复位时前屈旋转度数。这样复位既顺利又能提高疗效,医生省力,病人不觉痛苦。施行手法后,让病人采取舒适的**卧床休息5~7天。可促进还纳回缩的椎间盘和归位的后关节稳定,2周后,嘱病人适当增加活动,做拱桥式背伸肌锻炼,以利于腰部功能恢复和增加腰椎外围力量,有利于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5 11:4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