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辨病分期分型与辨证相结合的再认识(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2-2 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高长玉  韩树芬

  中医与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的自然科学观念下形成的,其思维方法为形象思维,研究内容是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和气血等,观察方法为直接领悟、取类比象,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西医学是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其思维方式为逻辑思维,研究内容为解剖、生理、病理、代谢等,观察方法为实验分析的方法,强调局部与整体结构和功能的一致性,对疾病的定位准确,治疗针对性强。自开展中西医结合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大胆地突破了以上两种思维方法的界限,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思维,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发挥西医对疾病定位诊断上的长处,同时又不拘于西医,严格按照中医理法方药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作出相应的辨证诊断,利用这种方式,观察了许多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对“证”本质的研究,揭示了某些“证”的一些微观指标,又发展形成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思路。因此,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一次飞跃和突破。它重视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又重视疾病过程中机体整体反应,克服了中医对微观上的认识不足,弥补了西医对疾病过程中机体整体反应重视不够的弊端,使临床诊疗水平达到了新阶段。
  西医对病的认识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之上,对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的认识比较深刻,诊断比较明确,但由于受认识手段的限制,尽管达到了分子水平、基因水平,仍有许多生命现象不能认识。中医从现象入手,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体,运用简单的解剖概念,采用推理即以假设的方法,并将人体的复杂生理功能“凌架”于解剖之上,力求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全知。临床辨证有单证、更有复合证。目前,虽然人们对证的实质研究提供了某些微观指标,但依然很难全面提示证的本质。如何充分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是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西医分期分型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心得。
  一是,西医的病,是以病理解剖为核心而命名的,每种病都有其相应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分期分型有其相应的病因、病理、结构、代谢变化,为中医的辨证提供了可靠的微观基础,是中医证型的实质反应。中医的辨证是对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外在反应的认识,为西医提供了进一步了解疾病整体反应状态和动态变化的规律。辨病分期分型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采用对比方法可以求同存异,从中找到相同的结合点。这也就是说,西医病的某一期、某一型可以与中医的某一证型相对应,此时西医某期某型病的病理、生理、结构与代谢等可以成为中医证型的微观指标和实质反应;同时,中医的某一证可以是西医病某期、某型的外在反应状态。中医与西医互相补充,即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就会使多种医学知识与技术得到统一运用。另外,在一些需要交叉、互补的医学点上,由于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许多方法很难做到完全对应,也即虽然互相交叉,但西医的某一期某一型很难与中医的某证相对应,不过中医与西医仍可找到互相补充点,也仍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所以西医辨病分期分型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充分运用辨病与辨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都有其一定的时间、部位和程度。因此,对病的分期,充分反映了疾病某一阶段的共性;而对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分型,则反映了病变的个性。中医的辨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的共性反应。例如,肾阳虚证就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低的肾阳虚证、慢性肾炎的肾阳虚证、支气管哮喘的肾阳虚证等多种。它们之间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区别,有其不同的病理改变。对此,中医辨证只反映了共性,而分期分型与辨证相结合,既能反应疾病的个性也能反应疾病的共性,是全面认识疾病的有效方法。
  三是,中医辨证有单证,但更多见于复合证。而复合证的微观指标难以确定。西医分期分型之结构、病理、代谢变化就可以反应与之相对应的、中医的证实质和微观指标。在西医诊断病的同时进行辨证,有利于确定中医辨证的微观的指标。而且随着西医认识水平的提高,西医分期分型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认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中医证的微观指标也会不断丰富。这就有利于人们对证的实质得到全面认识。
2# 沙发
发表于 2008-6-2 21:55 | 只看该作者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8 18: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