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86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我的“脉针”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大学是中医系,那时很不喜欢针灸,只对诊脉开方子有极大的兴趣。毕业后留到某医院的针灸科工作,很少有机会开中药,每天作针灸**,又舍不得放弃诊脉,几年下来,总结出一些脉和针配合应用的规律。
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背部膀胱经**或**:把脊柱看成一个整体,左手脉代表脊柱左侧,右手脉代表脊柱右侧,寸脉范围约是第一颈椎至第二胸椎,关脉约是第三胸椎至第十二胸椎,尺脉约是第一腰椎至尾骨。当患者有寒或热时,常在某个脉点形成一个“积聚点”,通过查找“积聚点”在脉上的位置可以大致判断在背部膀胱经的位置,**此点可以使寒或热迅速“释放”。比如一个“上火”牙疼患者,诊脉在右寸关交界处出现一个弦大的脉点,那么在第二三胸椎右侧的一小片区域可以按到一个明显的痛点,在这个点**后,可以迅速治愈牙疼,同时脉象恢复正常。
用以上方法可以快速解决一些“小问题”,如牙疼、咽疼、胃疼等等。很多的疾病初起都会在脉上找到一个异常脉点,在相应膀胱经上再找到反应点,可以快速治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一个有点小小得意的发现,呵呵,就是诊脉时浮取找到的“积聚点”有时并不是病根点。比如,有的胃疼患者,诊脉浮取为右关弦大,但当沉取探查时,发现右尺的深部弦大异常,并且在脉的右尺和右关之间有“细线”相连。这就说明右关的弦大是来自于右尺,右关是“表面的罪犯”,右尺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这时**胸椎右侧的膀胱经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只有**第三腰椎右侧横突附近的压痛点才能真正根治。
背部可以和脉对应,从上到下划分出寸关尺三部,四肢也同样可以:上肢的肘尖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前(就是手指的方向)为寸脉,之后(就是肩部方向)为尺脉;下肢的髌骨中点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上(就是大腿根部的方向)为寸脉,之下(就是脚趾方向)为尺脉。这种分法其实就是一个人站立姿势,双手高举,按照上下位置所分的“寸关尺三分法”。
后来又发现了脉有“上行”和“下行”的区别。“上行”就是脉有一种明显向指尖方向涌动的趋势,“下行”就是脉有明显向肘部方向涌动的趋势,而正常的脉象并没有上下涌动的趋势。脉象上行,可以在头部或上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脉象下行,可以在下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
如左侧偏头痛患者,常摸到左寸脉明显“上涌”,超过左腕横纹直达大鱼际底部;“其高者因而越之”,这时可以在左太阳穴或左耳背上部或左环枕筋膜或左手指缝间(这些都是寸上区域)找到反应点**,让“内压”从上部释放。又如着凉腹泻的患者,常摸到右关脉有明显下行的趋势;“其下者引而竭之”,这时可以在右足三里(属于下肢的关部)附近找到压痛点**,让“内压”从下面释放。
以上作个小总结,就是脉象不上不下者,积聚点出现在哪里,就在膀胱经上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上行,就在头部或上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下行,就在下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
这样把应该**的范围缩小到三分之一的躯干或手臂、腿,好像还是有点范围偏大,该怎么再次缩小范围甚至直接找到我们应该**的点呢。其实很简单:三个手指分别探查寸关尺,我们把每个手指的宽度再分三份,这样就把躯干和上下肢都分成了九份,这样就和**的点很接近了。其实还可以无限细分,只要你手感够细,完全可以把每个手指分成六份甚至更细。比如食指探察的寸脉代表第一颈椎到第二胸椎(共九椎),那么你把食指探脉的部分分成九段,就可以直接断定是第几椎出现了问题。还可以和传统经络相联系,比如一个人左侧头部胆经区域疼痛,诊脉是左第三颈椎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在第三颈椎的横断面和左胆经的交点即第三颈椎左横突**,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人体很复杂,以上其实只是一个基础,喜欢中医诊脉和针灸又没有入门之法的,可以从以上慢慢深入,不用参加什么专门的学习班学习,多体会,比如自己或周围人有什么不舒服,马上诊脉并记录脉象,体会加深后可以在相应“积聚点”或“上下涌动点”手指点按,对解剖有一定了解后可以**,慢慢你会体验到很多常见病手到病除的喜悦。
在UC网络房间结实了很多朋友,这几年和大家一起东奔西跑都取得了很多的进步。这些脉针的心得其实在房间讲课时说过多次,只是一直懒懒的没用文字总结出来。最后希望这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的Q号:758608246,逍遥游。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分 +1 收起 理由
小小医鸟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经验之谈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3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0-10-14 20:26 | 只看该作者
好!实战经验,学习了,顶一个!我也常摸脉。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3# 板凳
发表于 2010-10-14 21:16 | 只看该作者
完全行的通,最近一个车祸脚伤,伤口不愈合的病人,右手关尺脉,明显比左手关尺慢大。病人是右腿靠近腘窝上下面的伤。头痛病人,如偏头痛左边厉害,那么左手寸脉是比右手的大。
我也是最近发现很有规律。但是没有楼主做的这么棒。
以后多多交流
4
发表于 2010-10-14 21:54 | 只看该作者
“积聚点”或“上下涌动点”,从以上楼主所讲可以看得出楼主临床思维很妙,人体好多的部位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全息模型,寸关尺是一个模型,好多的模型都针对人体的不同部位。比如,大鱼际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全息模型,分主上中下三焦,当然还可以再细化,临床总结很实用。
希望大家针对此主题,各抒己见啊,
5
发表于 2010-10-14 21:56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呀 不过楼主的QQ不对 能发个吗
6
发表于 2010-11-9 12:5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7
发表于 2011-12-1 17:58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资料
8
发表于 2011-12-1 20:15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发现,学习了,脉实的用泻法,脉虚的用补法,很管用。
9
发表于 2019-1-5 08:0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分享的太好了,受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1 19:2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