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81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霜寒 于 2010-8-18 18:57 编辑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与经络
       关于《伤寒论》的经络辩证问题,现在学术界有争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也有的公然写文章叫《六经非经论》,认为六经是有的,但不是经络。
       经络的问题不是《伤寒论》单有的问题,那是中医的基础理论,我十几岁作学徒,跟着老师学医,老师开头就给我们讲经络,他说这就是基础。所以说经络并不是《伤寒论》所独有的,凡是学中医的,为了给以后的学术打下很好的基础,首先得先学好经络。如果有人提出来经络学说在中医上没有实用意义,可以叫它退出了,那就不只《伤寒论》的经络方面给废除了,所有的中医学基础都给废除了,这个关系是很大的。《内经》中有脏腑经络,讲脏腑就得讲经络,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都得用经络学说加以说明。如果把经络给废了,"六经非经"了,那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整体观,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的辩证法,六经为体、八纲为用,体用的关系就废了。
     经络是有的,不光因为我是搞伤寒的,那是中国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伤寒论》也是中医学,当然就得取法于经络学说了,怎么能说是“六经非经”呢?好,一句话把所有中医的基础理论、脏腑经络都给废掉了,那将来脏腑还能建立关系吗?脏腑得有经络,没有经络,脏腑就是死东西了,有经络才能活呀!医之始,本岐黄”,脏腑经络是基础,辨证里头就有经络辨证,要是没有经络了,怎么去辨?
      经络学说是中医伟大的组成部分,有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就活了,要不,脏腑怎么结合呢?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它是一个表一个里,一阴一阳,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我们说是有机的结合,不是生搬硬套的结合,也不是强加的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这个有机结合就是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到肾,肾的经络到膀胱,所以它们才能结合。气是相通的,肾与膀胱相表里,要没有经络学说了,把它一脚踢到门外,那肾与膀胱怎么办呢?怎么结合呢?为什么膀胱病变成少阴病了呢?为什么肾病可以出现膀胱病呢?没有经络了,就没有了一个传导的、联系的、互为影响的、物质的东西,那就不是中医的理论了。你看太阳病变有很多,用栀子豉汤、四逆汤来治,用热药来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太阳与少阴的理论,实在太阳,虚在少阴,肾阳不足出现了少阴证。所以说经络学说是脏腑学说的一个必然的辅助理论。
       《伤寒论》这部书,它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着重于讲理,它的理论性很高。所以张仲景书中有几个重点要掌握的,一个是辨证论治,一个就是辨证知机。辨证论治是讲处百病的,很多疾病,我凭辨证论治就能治好。辨证知机,通过辨证知道病机。机者,事物之先兆也,是事物刚发生,我就知道它如何发展,因何而得。辨证知机者,决死生也。当大夫看病,不能忙活了半天的辨证论治,刚一出门病人就死了,那是你这大夫没医术。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序开头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张仲景就是告诉你《伤寒论》不完全是讲辨证论治的,那辨证知机也是奥妙的,现在不研究这个行吗?好,辨证论治是讲六经的,辨证知机是讲五脏的,记住了,这是口传。见什么证,见什么脉,然后按五行生克之理,琢磨这病有没有危险,什么时候会出现危险。所以在《伤寒论》里要学辨证知机,就得看他的平脉篇、辨脉篇。
       《伤寒论》是一部上知天、下知地,无所不包的伟大著作,能小中见大,所以我写文章,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有那么一句话:“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他这种境界怎么达到的呢?他用的是经络学说。经络的功用是能产生联系,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张仲景他必然得用经络学说,不用经络学说有些问题就不好解释了。《伤寒论》30“伤寒脉浮缓,小便利,桂枝汤发汗,得之便觉咽中干,烦躁,吐逆,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重与芍药甘草汤。”那病机变化之快,治疗方法之多,不用经络学说的广泛归纳是不行的。要是《伤寒论》“六经非经”了,这些道理怎么交代呢?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像日本人,在古籍上他们得出结论说《伤寒论》是实践医学。经络是哲学的东西,是“思辩”,可是他们就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是医学的根本。我们的传统医学,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化留下来的这些东西是伟大的宝库,不要随随便便就扬弃了,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应当很好地研究、琢磨。历史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不要轻而易举地否定它,这都是几千年日积月累下来的东西,怎能一下就否定了呢?中医要改革要创新这都对,医学不论国籍,只要对人类有好处就是好的,但是要小心,要谨慎,要研究个明白,然后才有发言权。“六经非经”这种话带来的后果是不可收拾的!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tju+2支持争鸣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0-8-18 18:52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本帖最后由 霜寒 于 2010-8-18 18:54 编辑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一本作疟)。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3# 板凳
发表于 2010-8-18 18:56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张仲景讲五脏讲六腑、讲经络讲穴位、讲辩证知机、讲辨证论治、讲八纲讲气血津液讲三焦讲经络讲卫气营血、讲时间等等。。。。岂能以症状方子定伤寒。
4
发表于 2010-8-18 19:44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正如你所说伤寒论讲五脏讲六腑、讲经络讲穴位、讲辩证知机、讲辨证论治、讲八纲讲气血津液讲三焦讲经络讲卫气营血、讲时间,但伤寒论也将症状

你的认识和刘渡舟老认识一致,当初刘老和胡老对待伤寒论的问题上思想就很不一致,但刘老认为他们是朋友,但在学术上他还是坚持他的观点。
5
发表于 2010-8-19 01:53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我写的就是刘老的认识。我比较认同,所以拿来与大家分享。哈哈
6
发表于 2010-8-19 22:59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如果有人提出来经络学说在中医上没有实用意义,可以叫它退出了,那就不只《伤寒论》的经络方面给废除了,所有的中医学基础都给废除了,这个关系是很大的。"

我没见过有人要废经络。
部分学者只是认为六经并不是用经络学说构建的。
7
发表于 2010-8-20 07:49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那么在伤寒论之后的三焦辩证、气血津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辩证这些在伤寒论中都没有成熟,但是能够看见原型。我认为后世的这些辩证来源于于此。换句话说真正的温病家很懂伤寒论。
8
发表于 2010-8-20 07:50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9
发表于 2010-8-20 09:46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我认为胡老和刘老说的都有道理。
伤寒论是仲师基于经方派《汤液经》所著,有证据证明--汤液经是不讲经络的----而种师又精研过《内经》,肯定是结合了经络学说,已经方--汤液经等--为重点,结合其他医典,并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又经过散失重辑,仲师原有的系统被打乱了,所以有这种寻种的异意。
大家认为呢?
10
发表于 2010-8-20 10:11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太阴病273条“腹满时痛”、少阳病96条“胸胁苦满”、264条“两耳无所闻,目赤”、265条“头角掣痛”、378条厥阴病“头痛”(巅顶痛)等,其症状均与相应的经脉走向有关。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
11
发表于 2010-8-20 10:14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脏腑是物质基础,经络是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就是反应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应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病实质即是脏腑、经络、气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就是讲功能态
12
发表于 2010-8-20 10:18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仲景全书虽未言及“八纲”二字,但全篇始终贯穿八纲辨证内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无一不及,如《伤寒论》原文7条言“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11条言“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实为伤寒辨证之总纲。因此,在对疾病进行初步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判断后,再辨为某某病证,可以参考本版主剃刀兄弟的跟师笔记七,辩证首先是八纲。而且他的恩师还考虑了时间因素。。。那么抛出一个问题:三阳病的欲解时没有重复的,而三阴病的欲解时互相之间是有重复的。大家来探讨
13
发表于 2010-8-20 10:20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伤寒论》中的六经不仅包括足经,而且包含手经,是手足经并论。。。但因为仲景未及手厥阴心包病证,故后世吴瑭补出了“热闭心包”的神昏肢厥病证,于是断定真正的温病家对伤寒的研究真是如火纯青。。。。
14
发表于 2010-8-20 10:26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伤寒论》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其经行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问、肺俞,肝
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7l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鞭,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人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人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溅然汗出而愈。”
15
发表于 2010-8-20 10:28 | 只看该作者

书本派中医谈伤寒论六经与经络

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可灸之。”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3 06:5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