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0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金氏针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金氏针灸
金氏针灸
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开展的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靳三针、董氏、腹针、粗针、浮针等治疗方法外,还有本科已故老中医金文华老师的金氏针灸,现将其部分内容介绍给大家。绝对原创。

金氏针灸由浙江一代针灸名医金文华先生所创立,金氏针灸的特点是取穴精简,**浅表,针感明显,疗效显著,深受欢迎,他不仅仅在治疗骨伤、神经科等疾病方面有非常满意效果,而在治疗内科杂病和妇儿科疾病中疗效独特,在当时百姓的心目中针灸就是金文华。
一、  金氏针灸流派形成
金氏针灸学术流派起源于浙江杭州,由金文华先生吸取几千年中医针灸精华,结合毕生临床实践体会而逐渐形成。
金文华(公元1906~1980年),男,浙江绍兴人。1925年从杭州崇文中学毕业后,师从浙江著名针灸医家孙济纲,入师门五载,勤奋好学,得其真传遂定居杭城设诊所行医。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兼任杭州市针灸门诊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特约医师。1954年响应[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号召,放弃私人开业,作为杭州名医应聘进入杭州市中医门诊部工作,任针灸科负责人。1956年,并入浙江省中医院,任针灸科主任。1975年退休后被聘为顾问。浙江省针灸学会成立后被聘为学会顾问。其业绩被收载入《全国名中医谱》及《中医人物词典》。
金氏针灸学术思想源于《内经》、《灵枢》、《金匮要略》、《伤寒论》,博览群书,从《针灸大成》、《金针赋》、《标幽赋》等著作中吸取精髓,兼收并蓄,对技术精益求精,金氏对徐凤《金针赋》中**法尤有研究,他认为《金针赋》是汲取何若愚《流注指微赋》和窦汉卿《标幽赋》两家之长,大凡行针手法如侯气 、调气、行气以及各种补泻手法的精义尽在其中,后学者若不下苦功研习,临证时势必无技可施。金氏向古人学习,但又不拘泥于古人,并结合自己的心得,而有独创之见,在学术上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形成疗效独特的金氏针灸。

二、  金氏针灸学术特点
1、  基础理论,深入研究
金老非常重视经络学说和**学说的研究和应用十分强调经络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认为针灸的生命在于临床疗效,而针灸临床的基石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在经络理论上多有阐发,他认为,经气应包括禀受于父母先天精气而产生的元气和流注于经脉内外的营卫之气(即后天水谷之气),前者是维持经络通行血气、营运阴阳、调理虚实、处治百病的功能力量,也是腧穴所以能够通过经络的传导发生治疗作用的动力;后者则是营养脏腑、充实身形、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虽然先天元气和后天水谷之气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为根的,元气必须依靠胃腑所化生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方能充实不衰。假如元气没有营卫之气的不断充实,必致耗损而枯竭;而脾胃亦必须依靠元气的作用,方能不断化生精微。假如没有元气的作用,就会壅滞不行,因此元气和谷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阐发了刘完素有关“元气动而不息,巡于四方”、“无器不有,无所不在”的理论,为诠释《难经》提出的“十二经脉皆系于生气之源”,以及十二经脉原穴的意义———“所止辄为原”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之原动力,又是脏腑原气留止之处,所以临床上常运用肺经原穴太渊治疗哮喘、咯血,用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大陵治疗心悸、怔忡、失眠,用肝经原穴太中治疗胃痛、泄泻、痢疾、食积不化等脾胃疾患,用肾经原穴太溪治疗耳聋、耳鸣、腰脊痛及遗精、阳痿等。他还十分重视**学说和五腧穴的应用,对《难经》中“六十四难”、“六十九难”、“七十五难”有关五输配属五行和“子母补泻”等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子母补泻法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为原则,如在木虚的情况下,木不制土,土实胜水,故肾水必亏,母不生子,则肝木益虚,治用补母之法,取母经水穴阴谷及本经水穴曲泉补之,肾水得补,水能生木,肝虚得治也,同时,木不虚则土受制而无犯于水,水木相生,五行得以恢复平衡,为针灸学的理论提高作出了贡献。他全面地运用经络学说和**学说诠释针灸学的各项理论,从针灸手法到处方配穴的作用,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2、  手法独特,自成一家
金氏修练气功,有高深之造诣,指力过人。早年自制马啣铁和金、银质针具,行针手法以转针、摇针为主,入针浅而针感强,手法独特,自成一家。他认为《内经》刺法是基础,《灵枢·官能篇》“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到、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中所说的泻必用圆,补必用方,都是讲行针手法,其中以搓、捻等转针法,结合疾徐、摇针手法,十分切合实际而又简练。但真正要掌握转针、摇针手法,左手的切、按、推等法同样需要娴熟,如左手爪切之法,一般只知具有宣散气血减轻进针疼痛的作用,殊不知切按之轻重即有补泻之分,重切寓泻,稍轻而反复切按则有助于得气,故《难经》有“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之论,实是越人心法。
金氏认为腧穴部位各异,**浅深应据穴而定,穴浅者过深无益,已得气则过多提插反致气逸,故补泻之法可从捻、搓等转针之法和摇针法中求之,金氏擅长应用摇针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兹举其应用综合手法对《金针赋》龙、虎、龟、凤,飞经走气手法的操作介绍如下,以示其针下之秘。
金氏飞经走气手法:用28~30号不锈钢针,在取准穴位、常规消毒后,先以左手拇指反复切按其穴,进针先入皮下,针尖斜向病所,微捻入分肉之间,待针下得气后,施补法应略扳倒针柄,左右轻慢摇动。泻法可不必扳倒针柄,左右摇动针柄宜快宜重,同时配合医者呼吸,吸气时摇动针柄,呼气时用震颤手法,如此反复施行,持针勿释,使酸胀感或凉热感渐渐达病所,向远处放射。如感应迟缓者,可再在**浅深中调节,或退1~2分、或进1~2分,重复操作。
3、  重视治神,形气相合
金氏的粗针浅刺、转针、摇针手法,讲究神、形、气三者相合。所谓“神”是指术者、病者均能“处一其神,令志在针”,因此,务求诊疗环境安静、患者无恐惧紧张心理,医者目不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强调心静平行,调理精神,先治术者之神气,后要守神而**之。切忌**时心神分散,一边进针一边与人谈笑。“形”是指患者的**要舒适放松,衣带宽松;术者应凝神定志,站立施术要桩步稳健,气沉丹田,**时眼神集中,拇指按压穴位,快速捻转进针,常令病人无痛感,不知不觉中针已入穴,形于手指则方能气与力合而针下之气可调。“气”者,乃指针下之气,**之效,得气为要,金老在临床**中,强调术者要治神,运用捻转提插导气,同时更重视在**之中患者的**得气感,要求术者细心体会指下针感,非常重视“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的古训。只要术者未有沉、涩、紧之感觉,必须借提插手法导气、引气,让患者得气。重视针感得气,强调气至有效是金老临证治病之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4、  用五输穴,得心应手
金氏在临床上常用五腧穴子母补泻法和子午流注,显然是承袭《流注指微赋》、《标幽赋》两赋的学术思想。但应用五腧穴有其创新之见。他首先认为,**迎随补泻之义,一是从内外出入浅深先后以调营卫,此即《难经》“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的方法;二是经脉上下往来的顺经逆经刺法,除了**时的操作术式有所不同,子午流注取穴法、五腧穴子母取穴法同属于从经脉往来顺逆的用穴方法。但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体质、病症,特别是施术的需要而可加以变通的。如皮薄肉少的穴位,往往难以施用三才、凉热等补泻,但可取原、合穴代之。在取定某一穴位后,也还可以根据病情的阴阳虚实以定进退,如取委中、曲泽等合穴时,可在穴点下0.5~1寸间灵活增减,金氏诀其要为“阳升阴降”。类此变通取穴的经验是十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金氏应用五腧穴,得心应手,尤其在治疗内科疾病时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如本经子母补泻:因“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故取母穴施补法可治本经虚证,取子穴施泻法可治本经实证。如久病咳嗽,动则气喘,声低多汗,脉细无力为肺经虚证,可取太渊用补法;骤发咳嗽,气急声粗,心悸胸闷,不能平卧,脉滑有力多为肺经实证,可取尺泽用泻法;他经子母补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故肺经虚证,可取脾经太白以补之;肝经实证,可取心经少府以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5 01:5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