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2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思考和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内经 素问》中“至真要大论篇”的病机十九条中第二条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以前看过很多遍,背的是滚瓜烂熟,可是没有深刻的理解。今天看一篇文章中有一首治疗腰突症的方子,作者说效果很好,方药如下:川断  狗脊  木瓜 羊藿叶 熟地 骨碎补各12克,杜仲 当归 菟丝子 云苓 泽泻  元胡 鸡血藤 各15克,香附 白芥子 半夏各10克,田七粉5克,核桃肉 黑芝麻各30克.加减法:单纯腰痛加桑寄生15克;伴下肢痛加怀牛膝15克;痛甚加蜈蚣2条;舌苔黄腻加萆薢15克 黄柏8克。
因为平时临床上这种病人不少,而且各种治疗方法对一些病人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喜欢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方子,希望能收到好的效果,临床上还有一些颈椎病引起的颈背部酸冷疼痛,这首方子的立方之意似乎能借鉴。所以就摘录了下来,当时感觉这首方子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药物。刚才读《内经》,看到病机十九条的这条,突然茅塞顿开,本节所讨论的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在五脏之“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内藏元阳。《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肾中元阳不足,内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行泣而失其畅行。同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既虚,血行不畅,局部经脉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按以上病机分析,本节所病之寒邪,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冗长,除了阳气之虚,还有气血之损,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郁所酿之痰,陈寒不除,痰瘀难消,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以上所说的证候已经脉挛急,关节曲伸不利为主症,临床中也有因经脉挛急而出现局部肌肉、经脉疼痛者,如常见的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之为转筋证,同样可以应用本节原文的理论指导治疗。所以读《内经》不能死啃,必须活解,要结合临床去思考、去理解、去引申,否则,真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现在来分析这首方子,全方以大量温肾补阳的药为主,温补肾阳,鼓舞全身阳气,祛除内寒,另肾阳不足,无力起启督脉气血,以致不能濡润太阳之表,难以推动周身脉气,从而阳气不利,经血不畅,日久气血易凝瘀于脉络之中;同时,少阴肾气乏力,以使太阳膀胱气化不利,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水液不能滋养经脉,而结为痰湿,留滞于太阳气道,故方中加入大量活血化痰通络之品。

其实,学习前人方剂,重点是应该学习前人”立方之意“而不是方剂本身。学的是前人的思想,不能拘泥于某方治某病,那样就失去中医"治病求本"的宗旨了。

临床上的很多疾病,比如颈椎病,腰突症,痿症,痹症,都可以从”温补肾阳“上去考虑。因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主动、阴主静".阳气推动人体各项生理功能,温养肌肉经脉,上面这些疾病究其根本是阳气不足,失于养神柔筋、温通血脉、固表卫外。故治疗上,理应以温肾补阳为根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5 01:4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