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例讨论] 抽动秽语综合症的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0 2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女儿今年15岁,6岁时被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症,这几年到不少医院看过,吃了不少的药,西药有氟**醇,中药喝了也不少,可一直没有好,症状时轻时重,尤其是面部抽动比较厉害,挤眼、咧嘴,张嘴、鼓腮、看着她自己难受,别人也难受,请问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2# 沙发
发表于 2009-7-11 21:23 | 只看该作者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5年5期 谷维素伍用肌苷治疗短暂性抽动症疗效观察   谢丹  

  抽动障碍是以某种形式的不随意、快速、重复的非节律运动和(或)无明显目的、突发性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抽动障碍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多发性抽动症3种类型。是一种由遗传缺陷和不良环境因素所致的精神发育障碍。据文献报道抽动障碍的患病率达0.05%左右 。我院自2003年3月~2004年10月采用谷维素伍用肌苷片治疗短暂性抽动障碍,同时给予行为弱化治疗指导,与同期单纯行为弱化治疗的26例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儿科门诊于2003年3月~2004年10月共诊断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59例,均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男37例,女22例。年龄5岁6个月~13岁。病程1~4个月。首发症状出现在头颈部49例,表现为眨眼、皱眉、嗅鼻、点头、歪嘴、吞咽、伸颈等动作;在躯体四肢6例,表现为耸肩、挺胸、鼓肚、扭腰、踢腿等;发声性抽动4例,表现为犬吠样咳嗽1例,干咳1例,清嗓子2例。运动性抽动伴声音性抽动3例。注意力缺乏、多动31例,攻击行为3例,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16例,脾气控制困难13例。家庭氛围:父母关系和睦25例,一般18例,经常争吵6例,单亲家庭5例(8.47%)。家庭教育:父母严厉者38例,开导者16例,溺爱者5例,期望过高43例(72.88%);参加课外学习班1个33例(55.93%),2个以上18例(30.51%)。半数以上40例(67.8%)家长过分紧张,关注患儿抽动症状。59例常规脑电图检查,其中22例正常,37例有θ波或δ波增多,4例颞叶或额叶出现少量棘慢波改变。脑CT扫描59例均未发现异常。
  1.2 方法 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谷维素伍用肌苷片治疗,谷维素10mg/次,肌苷片60~80mg/k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26例不采用任何药物治疗。两组均给予行为弱化治疗指导,方法是向家长及老师讲解本病的特点,告诉他们小儿是患病,不要单纯认为是“坏毛病”、“沙眼”、“咽炎”,要求他们不要当着小儿的面跟人提及小儿的病情,在抽动发作时,不要提醒或训斥孩子,而是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如与小儿谈些轻松的话题或让小儿去做些感兴趣的事情,以分散小儿的注意力,也要告诉患儿虽然自身难以长时间控制,但通过自身努力仍可达到一定的控制效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无统计学差异。
  1.3 观察方法与疗效评定59例患者均采取公开病程记分观察法,即由家长和医生共同记录20min内不自主运动和发声次数,相加后为总计量分,测定10次取平均值。分别于治疗第10天、1个月、2个月时进行疗效评定,抽动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为有效,减少至30%为显效,抽动完全消失为治愈。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抽动次数的变化 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0min内平均抽动次数有明显减少。治疗前20min内抽动次数为(119.7±23.2)次,治疗10天抽动数为(58.5±15.1)次,治疗1个月为(27.3±13.6)次,治疗2个月为(15.3±7.6)次,治疗各阶段抽动次数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提示谷维素伍用肌苷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增加;对照组,治疗前20min内抽动次数为(123.5±25.5)次,治疗10天抽动数为(76.6±19.7)次,治疗1个月为(61.8±14.1)次,治疗2个月为(44.2±8.9)次,治疗后各阶段抽动次数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
  2.2 不同治疗阶段的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的10天内即有治愈患者,治疗时间越长治愈率越高,治疗2个月后达72.7%(24/33);对照组不同治疗阶段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提示随着时间的延长,行为弱化治疗的疗效变化不大,对于行为治疗疗效不佳的儿童除应继续指导行为弱化治疗外,尚应及早应用药物治疗,以免抽动症症状持续不消失。各阶段疗效观察,见表2。
  3 讨论
  抽动障碍首先由Itard(1925年)和Georges Gills de Tourette(1885)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视为原因不明、罕见、可自愈性疾病。我国曾有“多动秽语综合征、习惯性痉挛”等描述。然而,近30年来,对抽动障碍的认识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遍认为抽动障碍非常多见,是一种由遗传缺陷和环境不良因素所致的精神发育障碍。症状由轻至重,复杂多变,不仅表现为抽动,而且有多种情绪和行为异常。短暂性抽动症有器质性因素存在,但是可能与局部躯体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短暂性抽动症在抽动障碍中发病率最高。多年来,许多医生认为抽动障碍是一种可自愈性疾病,不必采取特殊治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人症状迁延,治疗困难,甚至导致为终身性疾患。病因不详,多认为与遗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本病可能有大脑器质性的病变。认为本病中患儿肌群的抽动与杏仁核-纹状体通路障碍有关,而不自主发声可能系扣带回、基底节及脑干异常放电所致。目前,治疗的药物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醇、泰必利、哌迷清等),D自身受体激动剂(培高利特),α受体激动剂(可乐定)等。本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增加,与独生子女增加,家长过分注意、重视、甚至斥责,导致儿童心理负担加重有关。一般治疗首选氟**醇、安坦用以减少其锥体外系反应。由于氟**醇服用易产生嗜睡、[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不安、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服用剂量小,部分家长难以掌握,易造成剂量过大致锥体外系反应发生,因此不易被家长接受。培高利特目前未报道有锥体外系症状出现,但价格高,其他药物疗效均非令人满意,探讨新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务之急。
  谷维素有减少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神经、精神失调症状的作用,肌苷是嘌呤类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它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快速进入中枢组织。实验证明肌苷具有镇静、抗惊厥、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作用,据Kalmal观察HAL能够抑制多巴胺的释放,肌苷也具有同样作用。冯国栋研究肌苷对海人藻酸引起的纹状体损伤有保护作用。抽动症的发病机制虽不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与精神因素、遗传及中枢神经递质有关。有报道抽动与患者脑内儿茶酚胺更新率加速、纹状体中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研究选用谷维素伍用肌苷片治疗短暂性抽动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考虑与谷维素抑制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降低了儿茶酚胺代谢率,肌苷抑制多巴胺释放及修复纹状体有关。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
3# 板凳
发表于 2009-7-12 22: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能跟你电话联系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5 14:3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