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拿]  临床灸法集精粹(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临床灸法集精粹
第一章 内科疾病
1、感冒
治疗方法
取穴内池、列缺、风门、外关。伴身体重浊不爽,口淡腻者加阴陵泉;伴乏力者加足三里;伴周身疼痛者加大杼;伴头痛者加太阴。
注意事项
患者治疗完毕,应避内寒,多饮开水,恢复前清淡饮食,注意休息。
2、哮喘
治疗方法
取膏肓及气海穴,在夏季三伏天时化脓灸,每年1次,连续3年为1疗程。
注意事项
初次灸可不选在三伏天,随了随灸,但到夏天时定补灸1次,算第1次治疗。
3、胃脘痛
治疗方法
化脓灸中脘及双侧足三里穴
注意事项
热度、时间长短以患者感觉最强为度。
4、呃逆
治疗方法
新证、急证,可先灸内关、足三里,再灸中脘穴15分钟,重证、久病或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者,直接灸膈俞、气海穴。
注意事项
呃逆可单独发生,其证轻微,属正常生理现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可不治自愈。此外,还可以用下述方法自行治疗暂时性呃逆。以草刺鼻,嚏出呃止,捏住鼻子,一饮而尽250毫升左右温开水。采取立正——弯腰——仰头——喝水的系列动作止呃逆。
5、不寐
治疗方法
主穴选申脉、照海(均内侧)。配穴:心脾两虚者加百会;阴虚火旺者加涌泉;胃腑不和配足三里;肝火上扰者加行间。
飞翅穴
从上飞翅至下飞翅依次灸,飞翅穴位置:上飞翅在肩胛冈内端上边缘,平第2胸椎棘突,距背正中线3.2寸。翅根在肩胛冈内侧边缘,平第4、第5胸椎棘突之间,距背正中线3寸。下飞翅在肩胛冈内缘,平肩胛骨下角,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4寸。
注意事项
部分不寐患者为精神紧张引起的短期失眠,可不予治疗,调理心绪即可愈,但若失眠持续1周以上,就应采取治疗。失眠患者治疗期间应放松心情,减少疑虑,积极配合治疗。
6、水肿
诊断要点
阳水:①头面先肿,渐及全身,腰部发上肿甚,按之凹陷。恢复较快,皮肤光泽,小便短少,伴恶寒发热,肢体疼痛。咳嗽气粗。②偏于风寒者,形寒无汗,舌苔薄黄,脉浮数。③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阴水:①足跗先肿,渐及周身,腰部发下肿甚,按之凹陷。恢复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②偏脾虚者,伴脘痞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濡缓。③偏肾虚者,兼腰痛脚酸,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疗方法
阳水:隔姜灸大椎、肺俞、三焦俞、肾俞。灸至皮肤潮红。以不起泡为度。偏风热者,宜点刺少商出血,以助散热。
阴水:直接无瘢痕灸水分、脾俞、肾俞穴,每穴7壮。偏脾虚者,灸三阴交;偏肾虚者,灸太溪;至局部穴位皮肤潮红,触之温热为度。
注意事项
水肿后期,必须采取综合治疗,而继发性水肿,灸法宜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当病情稳定时,可单独依靠此法治疗。
7、泄泻
诊断要点:
寒湿(风寒)型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湿热(暑热)型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方法
无论何种类型腹泻,均先“腹泻特效穴”(取穴: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采用温和灸法,每穴每次各灸10至15分钟,每日灸2至3次,治愈为止。
主穴取天枢,神阙。其中,风寒型配合谷、上巨虚;湿热型配阴陵泉、内庭;食滞肠胃型配中脘、足三里,肝气乘脾型配合肝俞、行间;脾胃虚弱型配脾俞、足三里;肾阳虚衰俞、命门。
注意事项
严重失水患者或由恶性病变引的腹泻,采用综合疗法。
8、便秘
诊断要点
热秘
大便干结不通,腹部痞满,按之有块作痛,矢气频转,终难排出,烦热口渴,面赤,或伴小便黄,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
气秘
大便秘而不甚干结,腹部胀痛连及两胁,口苔,目眩,舌质红苔白,脉弦。
虚秘
腹无胀痛,但觉小腹不舒,有便意而努责乏力,多汗,疲惫,面色少华,无力排出大便,粪质松散如糟粕,舌淡白,脉细弱无力。
冷秘
大便艰涩不易排出,甚则脱肛,腹中或冷痛,面色白,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腰冷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方法
热秘、气秘均选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支沟穴无瘢痕灸;热秘加悬灸曲池、合谷穴;气秘加悬灸阳陵泉、太冲穴。
虚秘、冷秘无瘢痕灸大肠俞、天枢、脾俞、足三里;虚秘加悬灸气海、胃俞;冷秘加悬灸神阙、关元穴。
注意事项
便秘患者应注意改变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进行适当的活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有些患者单独用艾条灸大肠俞就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9、中风
化脓灸大椎穴及患侧肩、曲池、环跳、足三里。若上肢功能障碍,选取肩髃、曲池;下肢功能障碍,则取环跳,亦可配阳陵泉,足内翻严重者,取丘墟。患病后长时间不能恢复,自觉体力虚弱者,可多灸大椎。
注意事项
中风日期,尤其是有神志症状的患者,应注意综合治疗,不宜单独使用灸法。
中内后遗症可单独使用灸法治疗,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能很好地促进病体恢复。
初次中风恢复及平日自觉头晕指麻的患者,中内几率较正常人高,故尤应注意保持情志平和,饮食清淡,起居有常,锻炼有度,以防再次中风。数次中风者,将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较一次难以恢复。由于中风后遗症时劳动力损伤极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应积极预防,防患于未然。
10、中暑
治疗方法
中暑较轻
选大椎、中脘穴,予艾条悬灸,并以温水擦拭身体,直至症状缓解,微微出汗出为止。
中暑重症
选神阙穴隔盐灸,关元、气海穴悬灸,同时温水擦身或30%酒精擦身。
注意事项
对于中暑较症,还可以用挑刺、刮痧等方法,效果也不错。
中暑重症者,应严密观察,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危重病例,必须抢救,否则,中暑亦会危及生命。
中暑者,应以温水擦身,不宜使用凉水,同时,应嘱温盐水频频饮之,症状缓解后注意休息。
11、虚劳
治疗方法
取大椎、膏肓穴。
注意事项
膏肓直接灸后应配合针足三里穴,以便引热下行。
灸后宜多饮开水,多休息,少数病人可出现烘热感觉,不必在意,一二日内多会自行消失。
有出血症状的虚劳患者应慎用此法;气虚、阳虚患者此法最佳。治疗中还需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调摄,并保持乐观情绪。
12、头痛
治疗方法
风湿头痛取穴百会、风池、上星、太阳、大椎;肝阳头痛取穴百会、太冲、足三里;痰浊头痛取在蚹、印堂、丰隆、曲池;血虚头痛取百会、血海、三阴交、;瘀血头痛取百会、阿是穴。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应忌酒,防止症状加重。灸法能良性地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促进脑血液循环,使脑功能恢复正常。比起药物治疗。灸法副作用外小,疗效巩固,无危险性,便于人使用。
13、冠心病
治疗方法
中脘、足三里各灸30分钟;期门、太冲各灸25分钟;下脘、天枢、气海各灸30分钟;心俞、神门各灸25分钟;膈俞、膻中、巨阙各灸30分钟;厥阴俞、少海各灸25分钟;天池、间使灸25分钟;关元、中极、三阴交各灸30分钟;肾俞、照海各灸25分钟,各穴均取双侧,1天灸1组穴,9天灸完,每天灸后,用温灸器内余热灸肚脐30分钟。
麦粒灸
取心俞、厥阴俞,均双侧。内关、三阴交双侧。
注意事项
直接灸法疼痛**较为剧烈,可诱发心绞痛,故操作前应备好硝酸甘油,或在局麻的条件下施灸,或一穴灸完再灸一穴,在2至3天内完成麦粒灸。
温灸器法治疗时间长,周期长,注意坚持。
14、高血压
治疗方法
双侧中三里。
注意事项
灸疗法对血压有一定控制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控制,必要时服用降压药物,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
高血压患者应注意供钠饮食,少食油腻,多食蔬菜水果,适当体育锻炼,以改善高血压病的症状。
传统治疗高血压主要是依靠合适的降压药物,灸法及其他一些生物疗法,不能完全控制好血压,但可使降压药需用量减少、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减低。精神调节在控制血压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清心寡欲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使交感神经张力减??? 低,而达到降压作用。
15、糖尿病
治疗方法
艾灸大椎、神阙法
注意事项
单纯灸法不易控制糖尿病,故应在使用西药基础上使用灸法。除药物治疗外,还应控制饮食,开展运动,调节心态,而且要持之以衡。
16、神经衰弱
治疗方法
灸百会、四神聪、足三里穴。
注意事项
神经衰弱患者多与心理因素有关,故除客观治疗外,还应注意调理情志,减轻思想负担,规律生活起居,以促进恢复。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与神经衰弱十分相似,可选择相同的方法治疗。
17、面瘫
治疗方法
患侧晴朗、太阳、迎香、下关、地仓、频车**,取患侧翳风穴。
注意事项
患病后不宜冷水洗脸,患侧也不宜受风、受凉,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防护。
注意休息,不宜劳累,不宜大量饮酒和吃辛辣等**性食物。
周围性而瘫是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则于其原因不明,故无针对性的特效药物治疗,崦针灸在这方面则有独到的优势。部分患者恢复较慢,形成顽固性面瘫时,则宜取重**,针,灸并用,使其康复。
18、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方法
取穴大椎、曲池、阳陵泉、丰隆穴。
主穴:大椎、膏肓。配穴:天宗、肩 、曲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丘墟。视患者关节肿胀、疼痛部位取穴:肩关节为主,取天宗、肩 穴;肘关节以下,取曲池穴;髋关节附近,取环跳、阳陵泉;膝关节周围,取阳陵泉、足三里;踝以下关节。取阳陵泉、丘墟穴。有全身关切症状者,配穴均取之。若患者体虚不能承受,亦可每次灸1至2穴,分数次灸完。
注意事项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平日应不饮酒,少食动物内脏。
患者均应减少接触冷水机会,以防病情复发或加重。
19、风湿病
治疗方法
选取患者疼痛周围部位穴位,如肩酸取肩髃,坐骨神经痛取环跳、阳陵泉,或取阿是穴行直接灸法。
注意事项
有风湿病的患者,不宜过量饮酒,也不宜多食鸡肉及动物内脏。尤其痛风患者。但有些病例需要配合药物及其他治疗,全面周到,病体才能尽快恢复。
20、阳痿
治疗方法
取双侧命门穴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
注意事项
要持之以衡,不能中途放弃或在短期内未效便丧失信心。
每日睡前灸效果最好
经温和灸后,于子时**能自动勃起者为佳兆,此类患者,经湿和灸后,多能治愈。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从而更好地促进恢复。如中极、气海、肾俞等均可使用,但取穴仍以腰腹部穴位为主。
21、遗精
治疗方法
梦遗
灸心俞、肾俞、关元、太冲穴。
滑精
灸气晦、三阴交、志室、肾俞
注意事项
梦遗治疗中,心俞、肾俞湿灸时间不宜过长。
滑精伴小便热赤混浊,口苦心烦,口舌生疮等症状的属湿热下注,不宜用灸法,宜使用针法在。
遗精、阳痿可同时出现,基本治疗法则相同,临床中因恣情纵欲或频犯手浮造成遗精、阳痿的病例占到很大一部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2、高脂血症
治疗方法
取穴:百会、内关,足三里、太冲、复溜。
取穴:神阙穴。
注意事项
多摄入蔬菜、水果等植物类食品。 第二章妇科疾病
1、痛经
取三阴交配关元或中极穴为主,酌配命门、肾俞、太溪、足三里、次髎穴等。
注意事项
2、胎位不正
治疗方法
解松腰带,坐在靠背椅上或仰卧床上,暴露两侧至阴穴。
注意事项
操作时段松解腰带,取坐或卧位。
胎位纠正的成功率以妊娠7个月者最高,8个月以上者次之,经产妇较初产生妇效果更好。
3不孕症
治疗方法
取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子宫、神阙。患者月经赶紧后开始施灸至下次月经来潮时止。
注意事项
妇检属先天性生理缺陷所致不孕者,非本法所能奏效。
4、子宫脱垂
治疗方法
取百会、气海、提托。
注意事项
避免超重劳动和长期蹲站劳动,认真做好四期卫生,积极治疗慢性咳嗽和便秘等疾患。
5、外阴白色病变
治疗方法
局部取会阴穴和白变粗糙或萎缩重处,远端取关元、曲骨、三阴交、肾俞、腰阳关穴。
注意事项
**皮肤较薄,防止局部皮肤起泡和灼伤。
6、缺乳症
治症方法
取膻中、乳根,取双侧隐白穴。
注意事项
灸治乳少效果较好,但在治疗同时,应增进营养,可多食猪肺,鲫鱼汤等食品。
7、崩漏
治疗方法
取断丝穴、隐白穴。
注意事项
发取关元、子宫、三阴交、次 为主穴,止血加百合、隐白。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鲜红或绛红,质稠,口渴欲饮,少腹痛痛拒按,舌质红,苔薄,脉弦数,属实热型者加血海、太冲;出血量多,血争淡红,质稀薄,面色黄白,神疲乏力,头晕,脘腹胀满,怕冷,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属脾虚型者加足三里;出血持续不断或突然大出血,血色暗红或呈褐色,质稀腰困,耳鸣,形寒肢冷,小便频,舌质淡红少苔,双尺脉应指较弱,属肾虚型者加腰阳关。
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摄,忌烟酒、辛辣等**物,防止过度劳累,绝经期妇女,如反复多次出血,应作详细妇科检查,警惕肿瘤的发生。
8、产生尿潴留
治疗方法
取神阙穴,并在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穴施行温和灸。
注意事项
尿潴留中医又名“癃闭”同,多困难产或产程过关,故以温补肾阳,疏调气机,使任督脉气通畅而小便自解。
9、妊娠恶阻
治疗方法
取中脘、中三里、内关、公孙为主穴。伴呕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肪缓滑无力属脾胃虚弱者,加温灸上脘;如伴呕吐苦水或酸水,口苦,胸胁胀痛,嗳气叹息,苔微黄,脉弦滑属脾胃不和者加灸太冲;伴呕吐痰涎,胸闷纳呆,口淡,苔白腻,脉象滑属痰阻滞者,加灸丰隆。
注意事项
妊娠早期,胞胎未固,灸治时一次取穴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胎儿。
病者宜保持安静,注意休息,忌恣信生冷油腻之品,宜少食多餐。调养胃气。
若仅是恶心、腰酸、择食或晨间偶有呕吐痰涎则是妊娠早期常的有反应,勿须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可自行恢复。
对严重伴有酸中毒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配合其他治疗措施。
10、闭经
治疗方法
发归来、关元、中脘、气海、三阴交为主穴。们胸胁长满,小腹胀痛属血滞经闭者,加太冲、丰隆、合谷、地机;伴头晕肢软,纳差,心悸失眼,腹无胀痛属血枯经闭者加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注意事项
对已婚的闭经患者应与早孕作鉴别。
治疗期间,饭菜要温热,营养要均衡,禁食生冷、辛辣、酸涩之品,禁洗冷水澡。
11、产后恶露不净
治疗方法
取双侧隐白穴,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注意事项
产后应注意精神调摄,不可暴怒忧思,忌食生,避免过劳和房室。
如伴有后子宫内膜炎等生殖系感染者可酌用抗生素。注意分娩中有无胎盘胎膜残留,必要时可作诊断性刮宫。
12、盆腔炎
治疗方法
取关元、子宫、足三里穴。
注意事项
盆腔炎有急慢性之分,对急性期伴有高热者,在施行灸治的同时,应配合使用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治疗期间应节制房事,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忌烟酒、辛辣等**物。
13、带下病
治疗方法
取双侧隐白穴
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味,质粘稠,连绵不断,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舌淡苔白腻,脉缓而弱,属脾虚型者,取气海、带脉、白环俞、三阴交、足三里;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连绵不断,小腹发凉,腰腹酸痛,小便频数而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迟,属肾虚型者,穴取关元、带脉、次髎、肾俞;如带下状如米泔或黄绿如脓或挟有血液,量多而臭,阴中瘙痒,口苦咽干,小腹胀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属湿热型者,则穴取带脉、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
注意事项
如是**毛滴虫、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可配用相关敏感的抗生素。
用灸法治疗带下病虽有一定疗效,但能引起带下的疾病很多,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再给予治疗。如病人年龄在40岁以上,带下赤黄,应排除癌症可能。平时应嘱患者节制房事,注意休息,适当增加营养,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3 22:4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