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712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1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茂敬 刘桂芹
作者单位:252200山东省东阿县中医院 252216东阿县黄屯卫生院
《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2月10卷4期 社区用药指导

【关键词】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少阳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 不退,寒热往来。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须外出,方中柴胡和解少阳;半夏启阴气上升,阴阳相济,有除病邪之力量;少阳病为火病,故用黄芩以解火 邪;甘草、人参、大枣健脾气,使病邪由内达外;生姜发散宣通,合而为使病邪由内达外的方剂。临床加减应用范围较广,现就近年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脑积水:脑积液的产生、循行和吸收,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如产生过多,循行途径受阻或吸收过少时,均可发生脑积水。临床上,可见有头胀、眩晕、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治疗时,用上方加茯苓取其降及淡渗利水的作用,因气行则水行,故获效。
      
  高血压病:本病是一种常见病,以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所载的肝阳、肝风、中风等证,包括了本病及其并发症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本方用 于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在治疗时,方中再加入茯苓以降之。本病虽属肝病,但由于肝胆相表里,胆为肝用,而收缩压高者用少阳之主方治之。
      
  偏头痛:本病属风邪为患。头侧部是少阳经脉循行部位,偏头痛为风邪伤及少阳经脉。其表现为发作性偏头痛,一般病程较短者可用本方。治疗时,可去人参加桂枝。因风邪在早期宜散不宜补,故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之散。
      
  眼疾:祖国医学治眼疾虽有“八廓五轮”之分,但眼外角为少阳经脉所起之处。其病有属外邪与内伤之分,如症见外眼角红肿,是为风邪中少阳经脉,因风为阳 邪,阳热盛故红肿。治疗时,于本方中去人参加桂枝,去大枣加生牡蛎。阳盛则阴不足,故加生牡蛎以益阴;去大枣之甘缓,以防风邪留恋。
      
  面神经麻痹:本病是一种非化脓性炎症,但其病因还不完全清楚,部分病人只是在头面受冷风吹拂后发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风邪为患。若其人素体血虚, 以致在表之络脉空虚,则凤邪乘虚侵袭。风中络脉,导致局部络脉阻塞不通,形成麻痹。症见口眼歪斜,偏左或偏右。其偏右者病在左,偏左者病在右。前人治疗本 病有偏左偏右之分,我们在临床上不论其左右,而以患部经脉循行的不同分别论治。因左右经脉相同,故不分左右。治疗时,若在病之初期见有面侧部麻痹,则用本 方去人参加桂枝,再加葛根以疏通经络。
      
  面侧部肌肉抽搐:本病也是风邪为患,其症是频繁而间歇性抽搐。因属少阳经脉循行部位,故仍以面神经麻痹治法治之。
      
  急性中耳炎:本病为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症见发烧、耳中疼痛、流脓等。祖国医学认为,是火邪为患。由于少阳主火,其经脉入出于耳,故仍从少阳论治。治疗时,于本方内加入生栀子,以增强清三焦火邪之力。
      
  牙痛:牙痛,大多为风火之邪为患。阳明经脉入于上下齿中,故牙痛可以从阳明施治。但若齿痛牵引面侧部者,又宜从少阳主枢纽,可转邪外出。如症见牙痛兼有颊部肿胀发烧者,用本方去人参加桂枝以散风邪,取桂枝辛而散之意;再加葛根以疏通经络,经络通则风邪去而疼痛止。
      
  经期齿龈肿痛:本病是血热上冲胃脉,局部之热与血结,郁而肿痛。症见月经期伴有齿龈肿胀疼痛。此时若从他经治疗,恐碍月经之流行,故借取“热入血室”之治法而用本方,其加减同以上牙痛用方。此法既不碍月经之流行,有可驱除病邪。因少阳主三焦,三焦之气畅通,其症自除。
      
  经期抽风:经期抽风是因其人素体血虚,遇经期则更虚,以致血液不能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形成血虚生风,诸症丛生。症见痉挛抽风、角弓反张、颈项强痛, 频频发作,时作时止,脉滑无力。因时值月经期,故仍借用“热入血室”之治法。治疗时,可用本方去半夏之燥,而加入花粉之润以生津;去黄芩之苦寒,而加芍药 以益阴;加重人参量以补虚,再加葛根以疏通经脉。筋脉得濡,其症自除。
      
  经期感冒: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热入血室”的范畴,是外邪乘虚而入。由于在经期,故不论风寒、风热之感冒,皆用本方以和解少阳。若腹痛者,去黄芩加白芍,其意同方解。
      
  颈淋巴腺炎和颈淋巴结核初期:颈淋巴腺炎为一般细菌所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二者皆属祖国医学痰火之范畴。前者除淋巴结肿大外,多伴有发烧,疼痛多不明 显。由于颈侧部也属少阳经脉循行,故仍用本方治疗。治疗时于本方中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之散;去大枣之甘缓,合消瘰丸(元参、浙贝母、生牡蛎)以清热化痰、 软坚散结。
      
  腮腺炎:本病分为化脓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不论哪一种皆可用以上颈淋巴腺炎之方治疗,其理也同上。
      
  咽痛:咽痛多属火邪,而少阳属火又属三焦,咽位于上焦。若咽痛伴有寒热往来等症,是少阳病之特征,可从少阳论治。治疗时,于本方中去人参加桂枝,加重 甘草量再加桔梗。本方是清少阳之火邪。加桂枝者,取半夏散之意;加桔梗和加重甘草用量,是取甘桔汤之意。二方皆为治咽痛之主方。
      
  胸闷痛:本病系胸阳痹而不通,胸部位于上焦。症见胸闷疼痛,伴有寒热往来等症。治疗时,于本方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薤白,取《金匮要略》治胸痹的栝蒌薤白白酒汤之意。开胸结,温通阳气,使结者开、痹者通,则诸症自愈。
      
  乳腺炎:乳腺炎多发于初产妇,常因乳汁不通,以致瘀结而引起继发性感染之炎症。症见局部发热、疼痛难忍等。**为肝经循行之部位,肝胆相表里,伴有发 热为表证,故从肝经之表的少阳经论治。治疗时,本方去人参加桂枝以解表邪,加全栝蒌以散结,加黄连以清热,取《伤寒论》小陷胸汤的高者陷之之意。
      
  体会: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主治少阳胆经半表半里之证,并有透邪清里、调和营卫的作用;胆为六经之枢,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取其使病邪向外转输的作用。临床辨证论治,灵活加减,有的放矢,应用范围较广,并取得一定疗效。

[ 本帖最后由 孙崇铎 于 2008-2-23 14:43 编辑 ]
2# 沙发
发表于 2008-2-23 14:41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小柴胡汤
总结:半表半里

编号:001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主治:1.治伤寒中风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

2.或腹中痛,或?下痛,或渴,或欬,或利,或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口苦耳聋,脉弦,或汗后余热不解。

3.及春月时嗽,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4.亦治伤寒五、六日,头出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欲食,大便?,脉细者,为阳微结。

加减:(1)呕逆加生姜、陈皮。

(2)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

(5)?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6)虚烦加竹叶、粳米。

(7)齿燥无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蒌、贝母。

(9)腹痛去黄芩,加芍药。

(10)?下痞?,去大枣、加牡蛎。

(11)?下痛,加青皮、芍药。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13)本经头痛加川芎。

(14)发黄加茵陈。

归经:足少阳药

方义:(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变化方:(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汤(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陈皮、芍药,名柴胡双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5)本方除黄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大黄,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

(6)本方去半夏、人参、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名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伤寒汗下后,胸?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亦治疟发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7)本方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往来寒热而渴,及劳疟。

(8)本方去柴胡、黄芩,加厚朴,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

(9)本方除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名柴胡饮子,治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亦治疟疾。

(10)本方加羌活、防风,名柴胡羌活汤,治瘟疫少阳证。

(11)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汤,治春嗽。

(12)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汤,治湿疟身痛,身重。

(13)本方加青黛、姜汁糊丸,名清镇丸,治呕吐脉弦头痛及热嗽。

(14)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汤,治妇人日久虚劳,微有寒热。

(15)本方与四物各半,名调经汤。

【方解】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来源:仲景

补充<伤寒论>中同名药方:
【来源】《伤寒论》。
【组成】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4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3# 板凳
发表于 2008-2-23 14:42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小柴胡汤始载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所组成。方中柴胡散邪透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除里热,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生姜补中和胃,以杜内传太阴之路。斯方遣药精当,配伍有度,虽治在肝胆,但又旁顾脾胃,可使枢机畅利,脾胃安和,三焦疏达,内外宣通,则半表半里之邪得解,诚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良方。本方在《伤寒论》中运用广泛,现略述如此。

1.主治范围

(1)少阳证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间,位于半表半里,故少阳证又称半表半里证。其主要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枢机不利,胆火内郁。若“发汗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变证丛生,用之宜慎。治宜和解少阳,祛邪扶正,小柴胡汤主之。

(2)误治后柴胡证不罢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此乃柴胡证误下,而柴胡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不为逆”。因误下,正气受挫,抗病乏力,服小柴胡汤后,正气得助,奋起拒邪恶,故得战汗而解。“蒸蒸而振,作战汗也”(《伤寒论条辨》。战汗乃正气来复,邪正剧烈交争,正胜邪却之佳兆。若误治后柴胡证罢,则不可妄投小柴胡汤,当审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3)诸经同病,病势偏于少阳 如“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此二条为少阳与阳明同病,其证重在少阳,故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调和三焦之气,“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又如“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胸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此乃三阳合病,治从少阳。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则三阳之邪因而得解。可见,小柴胡汤为少阳证之主方,实非少阳证之专方。清代医家陈修园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谓:“小柴胡汤是太阳病之转枢方,阳明入阴经当藉枢转达而出者亦用之。少阳之枢,谓为少阳之方无有不可,若谓为少阳病之专方则断断乎其不可有”,深得肯綮,耐人寻味。

(4)阳微结 阳微结指阳热郁结在里而程度不重。[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洛解释说:“阳微结者,阳邪微结,未尽散也”。如“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者,脉细,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医宗金鉴》指出,“此半在里半在外也”,“故取小柴胡提出其邪于表里之半”。若服汤后表解里未和者,可微通大便,使之“得屎而解”。

(5)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系妇人感受风寒邪气后,邪气化热内陷血室所形成的病证。如“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治“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可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使枢机得利,血室之热可随之而散。又因其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方中可酌加牛膝、桃仁活血化瘀之品,若配合**,则疗效更捷。

(6)有柴胡证,不必悉具《伤寒论》中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即是其例。需要指出的是,“但见一证便是”,并非只见柴胡证中的一个症状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如100条为太阴兼表证,误下之后出现了一系列变证,此时虽见“胁下满痛”,亦不可轻试小柴胡汤。以其里虚较甚,柴胡虽为和解之剂,但方中黄芩不免苦寒,药后必致中寒愈甚,“后必下重”,故曰“柴胡不中与也”。先师论述如此详尽,以示人灵活变通,不可拘泥刻板。

2.加减运用

(1)兼太阳病 如“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除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乃“太阳外证虽未去,而病机已见于少阳里也” (《医宗金鉴》)。从“二微”可见,太、少二阳之病轻,故取柴胡桂枝之半,以双解二经之邪。“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此为表邪未罢,故去人参之壅补,加桂枝以解其外,使之微微汗出,邪随汗出而解。

(2)兼阳明病 如治少阳兼里实之大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前者主治“热结在里”而正未伤者;后者主治燥屎虽甚,但“医以丸药下之”,正气已伤者。故均治以和解少阳,兼通里实,用小柴胡汤增损化裁。前方去参、草之补,加大黄、枳实以攻下热结;后方保留参、草以补虚扶正,另加芒硝以软坚泻下。二者主治相似,但攻补缓急有别。

(3)兼水饮内停 如“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下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为少阳病兼水饮内停证。因其水饮内停,故去人参之壅补;因其不呕,故去半夏之苦降。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栝蒌根、牡蛎生津软坚;桂枝、干姜、炙草振奋中阳,温化寒饮。“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此为水饮蓄而不行,因水得冷则停,得淡则利,故去黄芩之寒凝,加茯苓之渗利。

(4)兼烦惊谵语 如“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为伤寒误下,邪热内陷,弥漫全身,以致表里俱病,虚实互见,是一种以枢机不利,心神被扰为中心病机之病证。“是证者,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 (《医宗金鉴》)。方以小柴胡汤扶正祛邪,转少阳之枢。加桂枝通阳和表,大黄泻热清里,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止惊,云苓利小便以蠲饮宁心。“斯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医宗金鉴》)。

(5)兼胸中烦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胸中烦为痰热蕴结于胸中,加瓜蒌实以清热化痰开结。热聚而不得以甘补,不逆则不必以辛散,故去人参、半夏之属。

(6)兼口渴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渴为热伤气津之故。半夏温燥故去之,重用人参、瓜蒌根以滋气津之不足。

(7)兼胁下痞硬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胁下痞硬,为邪聚少阳坚而有形。大枣甘能生满,故去之。加牡蛎之咸寒以软坚散结。王好古说:“牡蛎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痞也”。

(8)兼腹痛 “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腹痛为肝木乘脾所致。去黄芩之苦寒以安土,加芍药之甘柔以缓急。

(9)兼咳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咳为肺寒气逆所致,故去参、枣之补,加五味子敛肺止咳,干姜易生姜以温肺散寒。“虽肺寒不减黄芩,恐干姜助热也”(《医宗金鉴》)。
4
发表于 2008-2-23 14:42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笔者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虚人感冒、慢性胃炎、失眠、慢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发热与肾结石碎石后发热等六则验案,并阐述了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及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运用原则,现报告如下。


    1 验案六则


    1.1 虚人感冒 ,女,68岁,于1998年2月25日就诊。患者素易感冒,2天前因受凉后感头痛、头昏,周身酸楚,一阵发冷一阵发热,稍感胸闷口苦,纳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外感风寒,拟荆防败毒散以发汗解表,祛风止痛。服药3剂,患者头身疼痛有所减轻,但仍见寒热阵作,且纳食减退,苔薄白,脉弦细。考虑其体虚之人,卫外不固,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腠理者,少阳之分也。故仿仲景和解少阳法,小柴胡汤主之,柴胡12g,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羌活10g。服药3剂,诸症解除。


    1.2 慢性胃炎 患者,女,62岁,2002年4月16日就诊,患者素有慢性胃炎。近1周来因受凉而感胸脘痞满不适,呃气较频,恶心欲吐,口苦纳呆,头昏,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脉弦细。前医已予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症状无明显减轻。因《伤寒论》少阳证条文:“……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则突然醒悟,此乃小柴胡汤证也。即予小柴胡汤加减以调畅气机,和胃降逆,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2g,陈皮10g,炙甘草6g,生姜4片,大枣6枚,苏叶6g。服药6剂后,诸症全消。遂改六君汤加减以巩固疗效。


    1.3 慢性胆囊炎 患者,女,65岁,于2001年10月15日就诊。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4天来感右胁胀痛不适,胸中烦热,口干口苦,纳差,大便通畅,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肝胆气郁化火,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川楝子10g,郁金10g,茵陈10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3片。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4剂,诸症悉除。


    1.4 失眠 患者,女,42岁,于1997年10月25日就诊。患者近2年多来反复失眠。近1月来因工作不顺心而再发。每晚约睡3~4h,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心胸烦闷,头昏神疲,口干口苦,纳差,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证属肝郁化火,扰乱心神,拟小柴胡汤加减以疏肝解郁,泻火安神。柴胡10g,白芍15g,黄芩12g,茯苓12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半夏10g,党参12g,郁金10g,栀仁10g,炙甘草6g。服药10剂后,患者能安静入睡,余症亦缓解。


    1.5 肾结石碎石术后发热 患者,女,39岁,1989年10月5日以“右肾多发性结石”收住院。入院后予八正散加减清热泻火,利尿通淋,配合西药消炎治疗。3天后予以体外震波碎石术。术后第3天因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纳差、恶心欲呕,经中西医治疗后头痛、恶心等症状消失,但仍有低热(38℃以下)。且于第7天再次碎石后体温上升至39.4℃,右肾区叩痛明显,自觉寒战发热,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黄厚,脉数,以小柴胡汤加减清热泻火利湿。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0g,金银花15g,蒲公英20g,车前子12g,金钱草20g,栀仁12g,石韦12g,甘草3g,配合氨苄青霉素静脉点滴,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1.6 胆囊切除术后发热 患者,男,46岁,于1997年3月31日因“肝硬化,脾大及胆囊结石”而住外科治疗。于4月9日行“脾切除及胆囊切除术”。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西医予以抗炎、退热、支持等治疗,发热不退,且体温逐渐上升(39.5℃)。于术后第6天邀中医会诊,协助治疗。刻诊:口干口苦,纳差,大便尚可,尿黄,舌淡红,苔黄厚,脉弦数。查体温38.7℃,巩膜轻度黄染。脉证合参,证属肝胆湿热,予以小柴胡汤加减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柴胡10g,黄芩12g,川楝子10g,赤芍12g,茵陈12g,半夏10g,党参10g,连翘12g,甘草6g,栀仁10g。服药3剂后,体温降至正常,但仍感头昏头痛,守上方去半夏,加夏枯草12g,川芎10g,继服5剂,诸症悉除。


    2 运用体会


     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伤寒论》第98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可知小柴胡汤主治少阳病证。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满。柴芩合用能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胃气,降逆止呕。甘草、大枣、人参益气和中,扶正祛邪。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有疏利三焦、通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虚人感冒、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病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其理法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方药为古今临床所习用,而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小柴胡汤了。有人 [1,2] 用它加减治疗咳嗽、腹泻、水肿、黄疸等病证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伤寒论》原文103条所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说明少阳病,只须见到一部分主证,即可使用小柴胡汤,不必主症俱备,然后用之。临床验证,确是如此。
5
发表于 2008-2-23 14:45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成热矣,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撤热发表之剂。人参味甘温,甘草甘平,邪气传里,则里气不治。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之助,故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而复之也。半夏味辛微温。邪初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为之助,故用半夏为(佐),以顺逆气而散邪也。里气平正,则邪气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已,迤逦内传,即未作实,宜当两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发散。故生姜大枣为(使)辅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两解之剂当矣。《伤寒明理论》

    ***许宏***

    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胆经,能退表里之热,祛三阳不退之邪热,用之为君。黄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气,退三阳之热,清心降火,用之为臣。人参、甘草、大枣三者性平,能和缓其中,辅正除邪,甘以缓之也;半夏,生姜之辛,能利能汗,通行表里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为佐为使,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至为感应,能解表里之邪,能通阳经之热,上通天庭,下彻地户,此非智谋之士,其孰能变化而通机乎?《金镜内台方议》

    ***方有执***

    柴胡,少阳之君药也。半夏辛温,佐柴胡而消胸胁满。黄芩苦寒,佐柴胡而主寒热往来,人参甘枣之甘温者,调中益胃,止烦呕之不时也。此小柴胡之一汤,所以为少阳之和剂与。然小柴胡汤者,出表入里,往来寒热之主治也。而热入血室者,乃下往上来之寒热,似不相同,亦以之为主治,何也?曰:出入上下虽不同,其主往来寒热之少阳则一也。邪属少阳,发表则无表可发,攻里则胃不可攻,取之于血室,则邪又结于胁下,肝胆同归一治,妇道必从于夫。故从少阳之小柴胡,为解厥阴之血室,乃主其夫妇之和,而潮热期之于必愈。《伤寒论条辨》

    ***不著撰人***

    论曰:伤风与寒,有里即不可攻表,有表即不可攻里,此定法也。少阳为半表里,故凡见少阳一证,即不可从太阳为治,而用小柴胡。盖柴胡能引清气而行阳道,又能引胃气上行而行春令,又能散诸经血结气聚,故凡邪之表里混杂者,俱籍之以提出少阳,俾循经次而出,所以仲景取用独多。而尤于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6
发表于 2008-2-23 14:45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冬天来临,外邪侵袭,外感发热、食欲不振经常发生。在此,特别为大家介绍一名方。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在日本,它更是一个用得最多,研究得最多的方剂。故有人称其为中医八大名方之一。

  方药: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9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4枚。

  用法:汤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克,成人每次9克(24丸),每日2~3次。儿童酌减。

  功效:和解少阳,疏肝和胃。

  主治:伤寒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方中柴胡味苦、辛,微寒,有辛散苦降,疏肝解郁功效;黄芩味苦,性寒,善于清少阳相火。两者配合,一散一清,更有清热透邪,调畅少阳气机之效。半夏、生姜性味辛温,能和胃,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人参、甘草、大枣可益气和中,扶正礻去邪。七药配伍严密,相辅相成,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既能清解少阳邪热,又能调畅气机升降出入。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曾说:“小柴胡汤善开肝胆之郁,故能推动气机而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衡,气血调谐。”它功效快捷,治法奇妙,虽然方中没有麻黄、桂枝,但仍能发汗;没有芒硝、大黄,但仍能通便,没有茯苓、白术却能利水,没有常山、草果,却能治疟。所以,刘教授称它“不迹其形,而独治其因,郁开气活,其病可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具有解热、抗炎、抑菌、保肝、利胆、增强免疫力、镇静、镇痛、镇咳、抗过敏、调节胃肠功能、缓解和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作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外感病及多种内伤杂症。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但如何正确应用小柴胡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统计27种中医药期刊对小柴胡汤的应用个案报道,共得病案143例,含中西医病症49种,包含内、妇、儿、五官、肿瘤等多科疾病,出现的临床症状有80多个。如食欲不振、口苦、呕吐、发热、恶寒、头晕、胸胁满痛、心烦头痛、咽干、脉弦、脉数、脉细、苔白、苔黄等等。

  又有人对265例病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应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最常见症状,首先是各种外感发热;其次是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再次是胁部症状。就舌、脉而言,最常见的为薄白苔、薄黄苔、弦脉、弦细脉。

  以上可见,小柴胡汤治疗的病症,主要以发热、消化道及情志方面的症状为主。发热主要以寒热往来为特点,此时因正邪相搏,且正气渐虚,不足以抗邪,尤其在外感病中;消化道及情志症状则反映出气机郁结,脾胃失和,三焦不畅,这在外感和内伤病中均有反应。掌握小柴胡汤证的基本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对于临床正确应用小柴胡汤有重要指导意义。

  《伤寒论》101条中曾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不过,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认为不可据此而误用小柴胡汤。日本就曾出现因误用小柴胡汤而致死亡的事件。所以,任何一个好的方剂,都必须经辨证和辨病有机结合后,方可使用。

  服用小柴胡汤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1)忌生冷辛辣食物。(2)上盛下虚,肝火盛者不宜用。(3)素体阴虚吐血,或有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患者不宜用。
7
发表于 2008-2-23 14:50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小柴胡汤治喜呕证
文章来源:新中医 1999年第12期第31卷 医案医话     文章作者:张远坤     发表时间:2004-08-08 15:38:00
关键字:  小柴胡汤
  《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在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主症中,仲景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笔者运用该方,就“喜呕”一证拓宽了小柴胡汤的使用,兹举验案如下。

  1 肝炎呕吐

  朱某,男,28岁,1988年5月14日诊。患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恶心呕吐3天。经西药治疗仍呕不止,遂要求服中药。诊见:患者以干呕为主,每小时6~7次,不思食,口苦心烦,面目色黄鲜明,腹不满,大便正常,小便黄,右胁隐痛,舌红、苔黄腻,脉弦。证属肝胆湿热,郁阻犯胃,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止呕,以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半夏、藿香、滑石各10 g,茵陈30 g,白豆蔻5 g,生姜3片,通草8 g。每天1剂,水煎服,2剂服完呕止能食,后治以健脾利湿疏肝渐愈。

  2 妊娠呕吐

  李某,女,28岁,1984年10月初诊。妊娠2月余,呕恶7天,日渐加剧,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转诊于余。诊见:患者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呕恶频作,吐出少量苦水痰涎,不能进食,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腹不满,舌红、苔薄黄,脉弦稍滑。证属胆火犯胃,胃失和降。治以和胃降逆。处方:柴胡、党参各7 g,黄芩、半夏各10 g,生姜4片,大枣3枚,甘草2 g,紫苏叶5 g,鲜竹茹适量。每天1剂,水煎服。服2剂呕恶减,可进少量米粥。守方加砂仁4 g,再进3剂,仅偶有恶心,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安。

  3 胃炎呕吐

  马某,女,31岁,1999年2月6日初诊。恶心呕吐14天,伴上腹部轻度灼痛。患者素有胃炎病史,此次病发正在外地打工,发热恶寒,身痛不适,经服西药热退,却增呕吐,继续治疗,呕恶有增无减,急返家中入住某院,经治5天后,病未见好转,求治于余。诊见:患者面色白,精神疲惫,少气懒言,呕恶。每隔5分钟发作1次,仅呕出少量痰涎,味酸,干呕为主,胃脘饥嘈,微有灼痛,心胸烦闷不思食,口苦,渴不欲冷饮,腹无胀满,大便软,小便黄,舌红、苔黄薄腻,脉弦细。病乃外感继发胃炎呕吐,又因旅途未能及时治疗,致胆火内郁犯胃,治以清胆和胃。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6 g,黄芩8 g,半夏10 g,党参7 g,赭石30 g,甘草3 g,生姜3片,大枣3枚,煅瓦楞子、茯苓各12 g,白豆蔻4 g。每天1剂,水煎服。服1剂呕恶减,能进少量糜粥;再剂呕恶止,思食,心下仍微灼痛,守方去白豆蔻加白芍10 g,蒲公英15 g,又服3剂后,面色红润,思食,遂以四君子汤调理而愈。

  按:从3案可见小柴胡汤所治呕吐,已逾少阳病范畴,紧扣“心烦喜呕”这一主症,临床运用得当可得心应手。值得探讨的是,仲景只言喜呕不言喜吐,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邹润安曰:“吐为阴,呕为阳;吐有寒,呕有热;吐属虚,呕属实”,呕、吐有别,不可混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可见呕者多属火热。就病变而言,肝胆之邪最易犯胃,喜呕则提示胆火(热)犯胃,当为小柴胡汤证。据笔者观察,小柴胡汤“喜呕”以恶心、干呕为主,且较急迫频繁,并见心烦口苦,或有胃痛吐酸。盖胆为起病之始,胃为传病之所,胃无有形之邪,胆火犯胃无物可吐,故以干呕为主,火性急迫故呕亦频繁,胆火上炎故口苦心烦,犯胃则胃痛吐酸,呕可激发气火上乘,加重心烦,心烦不安又加重呕吐,喜呕与心烦并行,喜呕伤胃,干呕则耗津不甚,用小柴胡汤清胆益胃和中,与病机吻合,故收效亦著。
8
发表于 2008-2-23 15:14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9
发表于 2008-2-24 16:12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至此一方可以治疗百病吗?:handshake
10
发表于 2008-2-24 17:51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11
发表于 2008-2-24 18:32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崇铎兄弟是有心人啊!:handshake :handshake
12
发表于 2008-2-25 06:41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用好一个方子,就足以成大家气候
13
发表于 2008-2-28 14:15 | 只看该作者

我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好啊,我用此方治过胸闷痛,咽炎,头晕,感冒后期效果不错:handshak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6 09:1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