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肝病]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2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
                       刘 艳 华
关键内容
●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常无明显症状及体征,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PLG最常用方
法,在病变检出率及分析性质方面,优于CT及口服胆囊造影。
● PLG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部分PLG有恶变可能,目前临床上仍无有效手段鉴
别PLG性质。
●处理PLG的关键是识别病变性质。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内窥镜、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测定胆囊胆汁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可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
● 胆固醇**肉是良性病变,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一般以内科治疗及B超随访观察。
● 对炎**肉合并胆囊结石症,可考虑手术治疗。
● 胆囊腺瘤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尤以**状腺瘤癌变率高。腺肌增生症也被列入癌
前病变。PLG大小、是否合并胆石症与恶变有关.对病变直径大于1.0cm的腺瘤和(或)伴胆囊结石者,以手术切除胆囊为宜。
●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为绝对手术指征,应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或扩大根治性胆囊切
除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adder,PLG)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亦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本病一般无症状,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右上腹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PLG患者合并胆囊炎、胆石症,可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胆绞痛、发热等症状。腹部检查多无阳性体征。其诊断有赖于B型超声或CT等影像学诊断[1]。
高分辨力实时超声显像仪对PLG诊断率可达83.3%~93.5%,能检出直径2mm的病变,对小于5mm病变的检出率为其它影像方法所不及[2,3]。PLG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小结节状或**状隆起,呈等回声或强回声,后方无声影,不随**改变而移动。超声检测能确定PLG数目、位置和大小,但难以确定病变性质。超声诊断PLG的特异性达94.8%[3],但可因以下情况出现假阳性:胆囊皱折、胆沙、粘稠胆汁团、脱落的坏死组织及凝血块。上述病变可通过改变**加以鉴别。若病变较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或因合并结石而忽视了PLG的诊断,则出现假阴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LG内有无血流信号及血流情况,有助病变的定性诊断。
口服胆囊造影对PLG的检出率仅为13.5%~18.2%[4];由于PLG病变较小,故难以显示。CT对PLG诊断率为75%~82%,且价格较贵,仅作为超声的补充诊断手段。超声内窥镜由于不受肠道气体及肥胖等因素影响,能清晰显示胆囊壁三层结构,可提高胆囊癌早期检出率,并可确定肿瘤浸润深度,但对胆囊底部病变检出率低,且目前临床尚不能普及应用。
处理原则和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非肿瘤性约占PLG的80%以上,其中以胆固醇**肉最常见,其次为炎**肉、腺瘤样息肉和腺肌增生等[5]。肿瘤**肉以腺瘤多见,其次为胆囊癌、血管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淋巴瘤等。PLG治疗关键在于识别肿瘤性和癌前病变,如确系这类病变,则应及时手术切除。对于非肿瘤性病变一般无特殊治疗,允许临床随访观察。
根据超声检查所见,结合临床及术后病理结果分析,肿瘤性PLG的高危因素为:(1)单发;(2)病变直径大于1.0cm;(3)位于胆囊颈部;(4)基底宽或蒂粗大;(5)合并胆囊结石者;(6)年龄大于50岁。对PLG合并结石者可手术切除;具有其它高危因素者应予密切超声随访。如PLG具有以下指征者可行手术探查:(1)病变直径大于1.0cm,尤其颈部单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丰富血流;(2)病变直径大于1.0cm,蒂粗大,位于胆囊颈部;(3)病变不论大小,伴有明显临床症状或与结石并存者;(4)短期内病变增长较快者。
讨论
现对几种主要PLG病变的诊治问题讨论如下:
早期胆囊癌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往往与胆囊炎、胆石症并存,
早期无特殊症状及体征,诊断方法又缺乏特异性,致使诊断和治疗延误。以往该病术前诊断较难,随着影像学诊断进展,尤其超声诊断的进步,胆囊癌的术前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6]。胆囊癌声像图可分为五型:小结节型、蕈伞型、厚壁型、混合型和实块型。小结节型常为胆囊癌较早期表现,其声像图特征为:①呈**状向胆囊腔内突起,表面不光整,基底较宽;②常呈单发,好发于胆囊颈部;③病变直径约1~2.5cm,多数大于1.5cm;④呈中等回声或强回声。由于本型好发于胆囊颈部,在合并颈部结石时易漏诊。检查时变动**,可观察到颈部壁改变,提高小肿瘤显示率。必要时超声内镜检查,可更清晰显示病变形态及浸润深度。除声像图表现外,对可疑胆囊癌患者,可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活检,或抽取胆汁,测定其中CEA、CA19-9水平,有辅助诊断价值,能提高早期胆囊癌术前诊断率[7,8]。本病为手术绝对指征,对早期胆囊癌应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中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性胆囊切除术,以改善愈后,提高5年生存率。
胆囊腺瘤
腺瘤是常见的胆囊良性肿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病变直径一般在5~10mm之间,常带蒂,附着于胆囊壁上。组织学上可分为**状腺瘤、管状腺瘤和管**状腺瘤。一般认为,**状腺瘤是癌前病变,癌变率10%~15%。多发性者癌变率显著高于单发性。Kozuka等[9]对手术切除的1 605个胆囊做了详细组织学检查,发现18例腺瘤中有7例恶变,组织学上也存在腺瘤向癌的移行;79例浸润癌中,15例见残存腺瘤组织;故提出胆囊腺瘤属癌前病变。国内有学者报告88例胆囊腺瘤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腺瘤癌变17例(19.8%)[10]。由此可见,胆囊腺瘤虽为良性病变,但有明显癌变倾向。其恶变与大小密切相关,病变直径大于1.0cm、腺瘤合并结石、多发性及无蒂腺瘤患者,其癌变机会更大,宜予手术治疗。
胆囊腺肌增生症
本病是一种增生性疾病,主要以胆囊粘膜和肌层增生为特点。病理上表现为囊壁增厚,粘膜上皮过度增长,形成壁内憩室、囊肿和罗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增多。依病变范围可分为三型:①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呈弥漫性增厚;②阶段型,在增厚的胆囊壁中段出现环状狭窄,把胆囊分隔成相互连通的两个小腔,以至胆囊形似葫芦;③局限型(基底型),胆囊底部囊壁呈局限性增厚;以此型多见[11]。声像图显示病变累及范围内胆囊壁增厚,伴有一个或多个微小囊腔,囊腔内可合并壁内小结石。近年来已有不少报道,胆囊腺肌增生症可癌变。Dotani等研究发现[12],阶段型发生胆囊癌的机率明显高于非阶段型。目前多数学者已把该病列入癌前病变。另外,本病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因此多主张切除胆囊。
炎**肉
此类息肉是由于慢性胆囊炎及胆结石直接**胆囊壁引起的肉芽肿,呈**状向腔内突起,表面灰红色。组织学特点为固有膜内慢性炎症肉芽组织,慢性炎细胞浸润,伴间质水肿,表面覆以上皮或上皮脱落缺如。炎**肉多为单发,直径一般小于1.0cm,有一个较宽基底附于胆囊壁,常合并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临床上主要表现慢性胆囊炎症状。对有症状且胆囊无功能者,以行胆囊切除术为宜;而对无症状尚有功能者,可进行B超随访观察。业已明确,胆囊结石与胆囊癌高度相关,若炎**肉合并结石,比单纯炎**肉癌变率高[12],因此为绝对手术指征。
胆固醇**肉
又称胆固醇结晶沉积症,系由于胆固醇代谢失调,造成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大量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堆积在粘膜固有层,表面覆以正常粘膜上皮,逐渐形成向粘膜表面突起的黄色结节。其结节分布有两种类型,一为弥漫型,粟粒样黄色小结节广泛分布于整个胆囊粘膜表面,又称为"草莓状胆囊";另一种是局限型,可呈桑椹状,纤细蒂与胆囊粘膜相连.胆固醇**肉质脆,易脱落[11]。迄今尚未见胆固醇**肉癌变的报道,因此认为是非肿瘤良性病变。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仅在健康普查时发现,且多数胆囊功能正常,故对该类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宜定期B超随访观察[3]。对合并胆囊炎且有症状者,可给予消炎利胆治疗;血脂升高者,可降脂治疗。 参 考 文 献
[1]Versaci A,Terranova M,Rossitto M,et al.Authors' experience with the role of pre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in the study of benigh lesions of gallbladder.G Chir 1999;20:354
[2]王绍文,丁青薇,卓俊骅,等.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显像与病理对照研究.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995;6:131
[3]杨汉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手术指征.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5;15:18
[4]季金娣,胡文江,王元和,等.胆囊息肉样病变B超与X线、手术病理对照.中华超声影
像学杂志 1997;6:52
[5]石群立,郑晓刚,严晓娟,等.18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与病理研究.实用癌症杂志
1994;9:82
[6]王秋生,黄筵庭.原发性胆囊癌115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5;15:24
[7]吕明德,梁力建,彭宝岗,等.胆囊胆汁CEA测定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价值.中华消化杂志 1994;14:78
[8]Tudyka J, Kratzer W, Kuhn J,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fine-needle puncture of
the gallbladder:side effects, safety, and prognostic value. Hepatology
1995;21:1303
[9]Kozuka S, Tsubone M,Yasui A,et al. Relation of adenomato carcinoma in the
gallbladder. Cancer 1982;50:2226
[10]张兆祥,尹为华,朱忠,等.胆囊腺瘤和腺瘤癌变:12例报告和国内76例综合分析. 中华外科杂志1994;32:400
[11]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 .第三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867
[12]冯笑山,陈积圣.胆囊息肉样病变与胆囊的关系.肿瘤防止研究 1994;21:39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6 10:1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