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刘炳凡学术思想形成之研究(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文化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不管哪一位学者,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无一不是在批判吸收前人的学术成就、自己的实践探索上,并与之和同时代同仁们的学术成就进行高度综合的结晶。美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A·怀特说:“每一次发明和发现都是以往文化的积累与现在经验的一种综合。”(怀特·《文化科学人类和文明的研究》)怀特在这里讲的虽是指发明和发现的法则,但每一位学者学术思想的形成,基本上都没有也不可能超出这一法则。
  不过,这种综合能力的产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直接与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相联系;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相联系。任何人不可能超越其文化积累,也不可能超越其社会历史的文化进程。此外,他们将其全部精力与心血{BANNED}于所从事的专业,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对学术的忠诚不二,“不忮不求”、“无莫无适”的高尚品德,也是获取非凡成就的基本条件。
  刘炳凡研究员学术思想的形成,正是这些“基本规律”的生动而深刻的体现。其具体的形成因素,概括起来,约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医学、品格等几个方面,兹就我们掌握的材料作些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社会历史因素

  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卫生条件等决定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而疾病的发生、流行及其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及其卫生条件也密切相关。因而,作为以疾病防止为研究对象的医生,其实践的内容如何,又是形成一个医生学术思想的主要因素或决定因素。因此,研究一位医家学术思想的形成,就应该也必须研究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情况及经济生活水平。刘老七十余年的医事活动,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如果再结合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及其个人行医的经历,则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33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刘老始设诊所于长沙。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又行医于汨罗桃花洞一带。这一时期,政治**,日冠入侵,加以连年自然灾害,兵荒马乱,人们躲兵逃荒,流漓失所,不仅食不充饥,衣难裹体,而且居无安日。翻开刘老的《影珠吟草》就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的背景:“去岁闹饥荒,今春无现粮。儿僵成鹄面,母哭断猿肠。野菜皆搜尽,山蔬已采光,寻亲亲不语,只是叩穹苍”。这样的生存环境,形体劳役伤气,饥饱失调伤脾,是以内伤脾胃者恒多。加以愁衣求食,恐兵惧灾,惶惶不可终日,气机郁滞,津液不行,为湿为痰者亦复不少。这种虚弱夹实的体质,其治疗是不可不时时顾护正气的。然则,虽有实邪,亦不可大攻大伐,即使不夹实的纯虚病患,也因为太过虚弱难以受药而不可纯补纯填。
  兵荒灾荒,疾疫流行(如1933年霍乱、痢疾、疟疾,1944年湿温、痢疾、疟疾、疥疮等病大流行)。加以医生奇缺,以刘老行医的家乡为例,4万多人口的一个区域,除刘老外,仅一名护士出身的西医。当时,西医治疗效果尚差,且药价昂贵。因此,四万多人的诊治任务,几乎由刘老一个人承担。这种环境条件,客观上使刘老能广泛深入地投入到临床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前人的学说,积累新鲜的临床经验,奠定自己的学术基础。
  这一时期,人们能以粗粮野菜填满饥腹即为侥幸,菜中能有一点盐调味都算有福。蛋白脂肪一类食品,一年之中,仅可偶见。有时连年节都难以见到。这样的饮食,不仅难以化生精血,强壮体质。相反,却损害脾胃、戕残生命。加以形体劳役,内耗元气。刘老在数万数万例次的诊治中,通过客观、仔细的临床观察,系统深入的综合分析,终于找到了“脾胃内伤,**不足”这一带有普遍性的体质特征。因而用李东垣、张景岳的学术观点,指导临床也就势在必然。因此,逐渐获得了“调理脾胃、滋阴补肾”的临床经验。尤其是注重滋阴补肾,习用熟地,时人有“刘熟地”之美称,正是师法张景岳(别号张熟地)的直接证据。
  第二阶段为1950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虽然政治昌明,人民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但终因底子太差,加以连年自然灾害,人们温饱问题仍未解决。“**不足,脾胃内伤”的体质特征,仍具有普遍性。学术方面,随着人民保健事业的需要,逐渐成立了卫生所(院)、医院;办起了卫生培训班、卫生学校。既注重卫生人才的培养;又重视流行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刘老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主动进取,积极投入到人民的卫生事业之中。他服从组织安排,或从事流行病、常见病的防止;或从事中医学徒班、中专班、进修班的教学。临证,巩固并坚定了注重调理脾胃、滋阴补肾的学术见解;教学,系统、全面、充实、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因此,刘老在理论与临床方面,均获得了提高。
  第三阶段为1977年至今。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较快,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膏梁厚味为主要饮食者,日渐增多;“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者,日渐增多;“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者,日渐为多。膏梁厚味,壅滞脾胃,脾机不振,运化失常,生湿生痰,脾胃内伤;恣情纵欲,耗气伤精,肾命不足。生活水平、致病因素虽不相同,治疗方药也有区别,但注重脾(胃)、肾的治疗原则仍不变。刘老一生,坚持脾胃学说,注重滋阴补肾,其原因虽有多个方面,但与他实践的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学术方面:党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高度重视中医工作,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写入宪法。中医科研、教学、临床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重视继承整理与人才培养的工作,注重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当代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着手培养高级中医人才,开展中医研究生教育。在这种重视中医学术研究的大好形势下,刘老老当益壮,一马当先,与李聪甫老一道共同整理研究金元四大医家的学术经验。并合著《脾胃论注释》(人民卫生出版社)、《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湖南省老中医医案一·二集》(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高等中医函授教材·中医儿科学》(光明日报出版社)、《奇效验案(湖南省老中医医案·三集)》(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著《黄帝内经临证指要》(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养生生颐年古今鉴》(岳麓书社)等医著。培养伤寒、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编著研究生教材《内经讲义》、《伤寒论类方辨证》、《理论探讨与临证研究》、《疑难病验案选集》等讲义。并在此基础上,将前人、同仁及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进行高度的综合、提炼、升华,著成《脾胃学真诠》(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揭示脾胃学说之真谛,法古创新,将脾胃学理论贯彻于临证治疗之中,对如何具体运用脾胃学思想以指导临床实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本帖最后由 xiaorongli1 于 2007-10-25 10:58 编辑 ]
2# 沙发
发表于 2007-10-29 10:25 | 只看该作者
研究的具体东西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6 06:2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