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1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驱邪即所以补正——读《儒门事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金代名医张子和,研究《内经》、《伤寒论》有素,擅用经方,经验丰富,同时也直言不讳,主张“古方不能尽医今病”,提出“驱邪即所以补正”的理论,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疗疑难病症,自成一家。晚年曾应诏入太医院,不久则辞归乡里,与他的学生讨论医学,写成《儒门事亲》一书,临床治疗多有发挥。

    抛弃陈规,悟出汗吐下三法

    有军医经历的张子和,勇敢果断的性格首先表现在对古籍的大胆批判上。《儒门事亲》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就是其批判风格的具体表现。“病派之分,自巢氏始也。病失其本,亦自巢氏始也。何者?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且俗谓噎食一证,在《内经》苦无多语,惟曰: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谓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结热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后世强分为五噎,谓气、忧、食、思、劳也。后又分为十膈五噎。其派既多,其惑滋甚。”其后,还详论医源性噎食的问题,驳斥十膈散等方之误。噎膈一证,相当于今之肿瘤。我们平心而论,十膈五噎,确有浪分支派,故弄玄虚之嫌,于临床并无益处。张子和的观点有理有据,是中医理论进步的体现。他提出了噎食当用下法的主张,而且语重心长地道出他的用药心得:“假如闭久,慎勿徒攻,纵得攻开,必虑后患,宜先润养,小着汤丸,累累加之,关扃自透。其或咽噎,上阻涎痰,轻用苦酸,微微涌出,因而治下,药势易行。设或不行,蜜盐下导,始终勾引,两药相通,结散阳消,饮食自下。莫将巴豆,耗却天真,液燥津枯,留毒不去。”综观医史,在临床上既能胆大心细,又能行方智圆的医家,莫过于此.

    张子和以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而名耀古今。《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自谓:“先贤说五积六聚甚明,惟治法独隐……及问治法,不过三棱、广术、干漆、硇砂、陈皮、礞石、巴豆之类。复有不明标本者,又从而补之。岂有病积之人,大邪不出,而可以补之乎。至于世之磨迹取积之药,余初学医时,亦曾用之,知其不效,遂为改辙。因考《内经》,骤然大悟。木郁则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王太仆曰:达谓吐,发谓汗,夺谓下,泄为利小便,折为折其冲逆。”理论上的创新带来了实践上的突破,擅长用汗吐下三法治疗多种积聚,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从他认为奔豚“此积最深难疗,大忌吐涌,以其在下,止宜下之”看来,他用汗吐下三法是慎重的,区别对待不同疾病,用有禁忌。其精练老到,法度严密,大家形象跃然纸上。也反映了中医成为名医往往都是在危重疑难病症的困惑面前敢于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而实现的。若不是后汉伤寒大流行,也绝对不会有张仲景的巨大成功。

    敢于创新,在医案中保留了灵活多样的治疗经验

    《儒门事亲》中大量医案记载了张子和治疗肿瘤的经过,如用三涌三汗三下,治愈某妇人的瘿瘤,用吐法治愈刘子平妻腹中十八年积块如瓢,用先泻后补的方法治疗左胁下肿块等,均是治疗肿瘤的典型医案。

    除擅长汗吐下三法外,还有许多巧妙方法。如他根据《内经》“忧则气结”、“喜胜悲”的学说,认为喜则百脉舒和,用使患者大笑的方法,以喜胜悲,治愈悲伤过度所致的腹中积聚,方法之奇巧,远超古今。思路开阔,方法灵活,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王三虎 柳州市中医院肿瘤科)
2# 沙发
发表于 2007-9-4 14:27 | 只看该作者
汗吐下三法也并非是张子和悟出的,用的也是仲景的方法,只是后人畏首畏尾不敢用了。张子和能大胆使用三法,是来源于他对病人的整体情况的把握。
3# 板凳
发表于 2007-9-4 14:56 | 只看该作者
汗吐下三法源于仲景,但张子和把它发扬光大了,把汗吐下三法广泛应用于杂病,也算是仲景的有功之臣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9 05:3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