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65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交流] 今天遇到一例猩红热病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天遇到一位病人,男,14岁,昨晚因发热找我治,体温39度,心肺听诊无异常,身上也没有发现皮疹,就眼睛有点红,也就没有太在意以为是高热引起来的,给用5%GNS 500ML加入病毒唑0.1五支,林可0.6一支,另外一组10%GS 250ML加入VC 2.0 静滴 口服一片扑热息痛0.3的.输完液量下温度36.5度.患者精神还好.
  第二天一早患者母亲打***话说她儿子全身发红啊叫我去看看,我赶紧起来去看了,患者全身皮肤充血发红,有很多小粟粒样的突出于皮肤的红疹子,用手一压皮肤红色暂时退去,马上就红了,当时马上就想到了猩红热,因为这个小孩子前两年都得过个病,也是在我这里治的,我开始也不知道是什么病,还是从他母亲口中得知是猩红热,她说从九五年就开始得了,去了很多医院最后才诊断出来.叫我就当这个治吧.
  我看了下小孩口腔,咽部明显充血  扁桃体红肿 舌苔呈白色,有点像草莓舌,体温39.5度,问小孩那里不舒服,就说是头有点痛,口干,其它地方都没有事,因为这个小孩前两年发作都是在我处治好的,所以心理也有底,处方如下   5%GNG 500ML  加入青霉素钠 800万 /IVGTT
                           5%GS  250ML
                              V C 2.0/
                           10%GS  250ML
                             ATP 40MG
                             COA 100
 不知道那位同仁有更高的指点.今天是治疗的第一天,有什么情况会发上来让大家讨论一下.我就纳闷这个小孩从九五年开始就发了,现在真是每年都发作,去年发的比较轻点,现在这么大了书上说2到8岁容易得,可他现在十四岁了.这个小孩就是个不一样的猩红热病人啊,所以才拿来上说给大家听,希望大家以后注意点,有些东西不可能都像书上说的那样,有些病的症状不可能全部表现出来的.这个绝对是猩红热,他每次发作了康复时身上就会脱屑了我亲眼看见的,脱屑很严重,在我想像当中还没有那个疾病会像这样的脱皮.希望大家在以后工作中注意点就行啊,猩红热很少见的

[ 本帖最后由 盛医生 于 2007-7-31 15:18 编辑 ]
2# 沙发
发表于 2007-7-31 12:01 | 只看该作者
痒吗?  我还以为是过敏呢 :lol:
年龄只是参考,去年遇到2例成人麻疹,25岁和46岁。
邻村一个老太太在家误诊了好几天,最后在县医院诊断为麻疹。。嘿嘿!有点跑题,只是想说明年龄段与疾病不是绝对的
3# 板凳
发表于 2007-7-31 12:43 | 只看该作者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病原学]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其临床表现是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综合的结果,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个别可持续1月。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腭粘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称腥红热粘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舌**仍凸起,称“杨梅舌”。面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近些年来,猩红热已趋于轻型,发疹不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大片脱屑也少见。但后期仍可并发变态反应病变,如风心病、急性肾炎。
  
  猩红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嗓子痛、头痛等,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物附着,容易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怕冷、呕吐症状,12~36小时以面部开始全身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颈、胸、腋下及全身出现排列密集、分布均匀象针尖大小鲜红的鸡皮样米粒疹,压之褪色,有的融合成片,痒感明显,在肘弯部及大腿根部等皮肤皱折处还可见鲜红色的帕氏线;3~5天出现杨梅舌,脸部发红,口周苍白成为一个苍白圈。经治疗后的3~4天皮疹逐渐消退可见脱屑。
  猩红热的病情比较严重,并发症较多,容易并发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及颌下淋巴结炎、中毒性肺炎、急性肾炎、中毒性心肌炎、风湿热等,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败血症,治疗不及时能导致死亡。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
  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莓样舌及脱屑。
  ②B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还可参考接触史及白细胞升高的变化来判断。本病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①一般治疗: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强调卧床休息。以免劳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②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儿童为2~4万U/千克/日,成人为120~240万U/日,分2~3次肌肉注射。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儿童20~40mg/kg/日,成人1~2g/日,分4次服。7~10日为一疗程。另外也可用林可霉素,尚有用狍霉素族、利福平治疗猩红热,均收到好效果。
  ③并发症治疗:化脓性并发症时加大青霉素剂量,风湿热者抗风湿,并发急性肾炎按急性肾炎处理。
  
  患病后要及时治疗、隔离,对病人的排泄物和污染物随时消毒,患者要卧床休息,多喝开水,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连用7~10天,病情严重者可加大剂量静脉点滴。
  
  [预后]
  
  
  [预防]
  猩红热病人要严格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者,可预防性用青霉素G40~80万u/日,3~4天。
  ⒈在猩红热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⒉不要让孩子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如已接触过,可用淡盐水漱口,并用抗生素2~3天。
  
  
  参考资料:
  猩红热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2-3天,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24小时内出现特征性猩红色皮疹。其特征为:1)持续发热,体温灾39度左右。伴咽部和扁桃体红肿。2)在弥漫性充血发红的皮肤上散布针尖大小的隆起的红色点状皮疹,严重时呈出血疹。3)皮肤褶皱处可见紫色条纹-pastia线。4)除口鼻周围,面部其他处充血潮红,称口周苍白圈。5)腭部粘膜可见粘膜疹;舌被白苔,红色的舌**突出于白苔之外,称“草莓舌”,2-3日后苔落,舌面光滑象牛肉,称“杨梅舌”。6)病程的一周,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随之开始脱皮。轻者呈糠屑状,重者成片或手套,袜套样。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传染。临床表现已高热及全身细小密集红斑为特征。同时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还可见到四种特异性表现,即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和手套、袜套样脱屑。那么这些体征具体如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 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前面章节已介绍)。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治疗可分一般治疗及全身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咽痛时可给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应及时退热。患儿应隔离3~4周,以防传染其他儿童。
  (2)全身治疗 尽管目前抗生素品种越来越多,效力越来越强,但青霉素仍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因为青霉素对链球菌感染有特效,故不仅治疗效果好,尚可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与风湿热等并发症。一般用青霉素G。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名为“烂喉丹痧”或“疫痧”。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乃温毒内侵,上蒸咽喉,外达全身所致。辨证治疗大体可分为三型:
  (1)邪在肺卫证 症见突然发热,咽痛,少量皮疹,舌苔薄腻,脉数。治宜清热透疹法,方选银翘散化裁。
  (2)热入气营证 症见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全身皮疹,口唇苍白,杨梅舌,脉数。治宜清热凉血法,方选清瘟败毒饮化裁。
  (3)疹后阴伤证,症见皮疹已消,留有余热,神疲食少,舌红脉细。治宜养阴清热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化裁。
  除治疗用药外,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温度及湿度,有条件者应采取隔离治疗;治疗期间应多吃鲜嫩多汁的水果、蔬菜;避免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饮食以清淡为宜;患者的衣被要洗烫或曝晒。
  
  脓 毒 性 咽 炎 猩 红 热 Strep throat Scarlet Fever
  何谓猩红热?
  是受到A组(B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两种细菌疾病。当感染咽部时,叫做脓毒性咽炎。链球菌还会产生一种导致皮肤疹的毒素。当这种情形发生时,称为猩红热。
  如何感染?
  脓毒性咽炎和猩红热是由于与链球菌的携带者密切接触而引致。偶尔也可因接触感染者污染的手或使用过的物体而间接传染。A组链球菌还与食源性爆发有关。
  有那些症状?
  脓毒性咽炎患者通常会发烧,扁桃腺炎症,红肿、疼痛。猩红热患者可能会出现脓毒性咽炎的所有症状,还会有一些细小的红疹。疹子通常出现在颈、胸、腋窝、肘、腹股沟和大腿内侧。严重病例可有“草莓舌”、呕吐、高烧。在康复期间,手指和脚趾出现蜕皮。
  症状何时出现?
  常在感染后1-3天出现。
  如何治疗?
  应就医,以抗生素治疗。
  如未治疗或只经部分治疗(如药物未按处方使用完成),脓毒性咽炎偶可导致风湿病或肾病。
  是否需要隔离?
  是。未经治疗的患者在几周内可传播细菌。适当的治疗后,传染期可减至48小时或更少。以10天为一个抗生素疗程,在疗程后的第二天,即可回到学校或单位。
  如何预防?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除非患者已接受一个10天的抗生素疗程,且已康复至少二天。
  不饮生牛奶或饮任何生牛奶制品。
  避免让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者公用接触食物。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β溶血性链球菌A组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是突发高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充血性点状皮疹和退疹后明显的脱屑。少数病人可引起凡、肾、关节的损害。
  [病原学]
  β型溶血性链球菌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在血蝶上呈乙型溶血反应,故也称其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革兰氏染色阳性,球形或卵圆形,无芽胞,无鞭毛,在有血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β型溶血性链球菌按其细胞壁上所含多糖抗原的不同,又分为18个组,A组链球菌约有80多种血清型。任何一种血清型的A组菌,只要能产生足够的红疹毒素,都可以引起猩红热。M蛋白是链球菌有致病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抵抗机体白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机体感染后可获得对M蛋白的特异性免疫力,且可保持数年,但只对同型菌株免疫。
  A组链球菌大多可数可产生毒素和酶类,构成此菌的致病力。如红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该毒素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抗原性,可使易感者数次患猩红热。溶血素O和S能破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并能引起组织坏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可溶解组织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于在组织中扩散。链激酶,使血液中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或可溶解已凝固的血块。链道酶又称脱氧核糖核酸酶,能溶解具有高度粘性的DNA。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能分解相应的组织成分,从而破坏机体的某些防卫能力。
  该菌体外抵抗力强,加热60℃30分钟即被杀死,在0.2~0.5%***或0.5%石炭酸溶液中15分钟即死亡。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正常人鼻咽部,皮肤可带菌。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脱皮时期的皮屑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偶可通过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个别情况下,病菌可由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侵入,而引起“外科猩红热”或“产科猩红热”。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猩红热普遍易感,感染后人体可产生2种免疫力。
  1.抗菌免疫力 A组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主要产生抗M蛋白的抗体,它能消除M蛋白抗原对机体吞噬功能的抵抗作用,但只具有型特异性。
  2.抗毒免疫力 机体感染猩红热后可产生抗红疹毒素的抗体,但不同抗原性的红疹毒素间无交叉免疫。因而患一次猩红热后,若感染了另一种红疹毒素的A组链球菌仍可再发病。
  3.流行特征 猩红热系温带疾病,热带、寒带少见。在我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A组链球菌由咽峡部侵入,在咽部粘膜及局部淋巴组织不断增殖产生毒素和细胞外酶,造成对机体的感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
  (一)感染性病变 病原体通过M抗原粘附于咽部粘膜使局部产生炎性变化,使咽部和扁桃体红肿,表面被复炎性渗出物,可有溃疡形成。细菌可由局部经淋巴间隙进入附近组织,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鼻旁窦炎、中耳炎、乳突炎、颈部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少数重症患者细菌可侵入血流,出现败血症及迁徙性化脓病灶。
  (二)中毒性病变 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自局部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发热、头痛、皮疹等全身中毒症状。皮肤充血、水肿的白细胞浸润,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最后表皮死亡脱落。粘膜充血,有时呈点状出血,形成粘膜内疹。肝、脾、淋巴结等有不同程度的单核细胞浸润、充血及脂肪变性。心肌混浊肿胀和变性,严重者有坏死。肾脏呈间质性炎症。偶见中枢神经系统有营养不良变化。
  (三)变态反应性病变 部分患者在病期第2~3周时出现心、肾、滑膜组织等处的非化脓性炎症。心脏受累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其发生机理可能是链球菌的酶使心脏释放自身抗原,导致自身免疫。多发性关节炎可能由链球菌的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引起。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可能为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
  [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
  (一)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粘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二)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舌被白苔,**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仍突起,称“杨梅舌”。
  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此期体温消退,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
  (三)恢复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严重者可有暂时性脱发。
  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达80%以上,核左移,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及窦勒氏(Dohle)小体,嗜酸粒细胞初期不见,恢复期增多。
  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一般分为以下4个类型:
  (一)普通型 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病人属于此型。临床表现如上所述。有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症状,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1周左右。
  (二)脓毒型 咽部红肿,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形成化脓性中耳炎、鼻旁窦炎、乳突炎、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少数患者皮疹为出血或紫癜。还可引起败血症。
  (三)中毒型 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高热、剧吐、头痛、出血性皮疹,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围循环衰竭。重型病例只见咽部轻微充血,与严重的全身症状不相称。此型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见。
  (四)外科型及产科型 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并发症]
  (一)化脓性并发症 可由本病病原菌或其他细菌直接侵袭附近组织器官所引起。常见的如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窦炎、颈部软组织炎、蜂窝织炎、肺炎等。由于早期应用抗菌疗法,此类并发症已少见。
  (二)中毒性并发症 由细菌各种生物因子引起,多见于第1周。如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病变多为一过性,且预后良好。
  (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一般见于恢复期,可出现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及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急性肾炎时一般病性轻,多能自愈,很少转为慢性。
  [诊断]
  (一)接触史 有与猩红热或咽峡炎病人接触史者,有助于诊断。
  (二)临床表现 骤起发热、咽峡炎、典型的皮疹、口周苍白、杨梅舌、帕氏线、恢复期脱皮等,为猩红热的特点。
  (三)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数增高达10~20×109/L,嗜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红疹毒素试验早期为阳性。咽拭子、脓液培养可获得A组链球菌。
  [鉴别诊断]
  (一)麻疹 病初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第3~4病日出疹,疹型与猩红热不同,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发疹。颊内粘膜斑及白细胞计数减少为重要区别。
  (二)内疹 起病第一天即出皮疹。开始呈麻疹样后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退疹时无脱屑。耳后及枕下淋巴结常肿大。风疹病毒特异抗体效价上升等有助诊断。
  (三)药疹 有用致疹药物史。皮疹有时呈多样化表现,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由躯干到四肢。全身症状轻,与皮疹的严重程不相称。本病无咽峡炎、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亦能产生红疹毒素,可以引起猩红热样的皮疹。鉴别主要靠细菌培养。本病进展快,预后差,应提高警惕。
  (五)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本病好发于4岁以下乳幼儿,病理特征为血管炎。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烧起病,热程约1~2周;眼结膜充血,舌似猩红热之草莓,口腔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颈、颌下、腹股沟),不化脓,不粘连;手指及指(趾)末端对称性水肿;皮疹呈多形性,主要见于躯干部,表现猩红热样,不痒或轻度瘙痒,红疹消退后有糠状或膜状脱屑。该病往往伴有心血管病变,消化道病变,泌尿系病变等。化验室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细胞增高、有时血小板增加,血沉增快。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至有效抗菌治疗满24小时为止)。卧床休息,急性期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期改半流质或软食,肾炎者低盐为佳。因高热进食少、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给予静脉补液。
  (二)病原治疗 A组链球菌对青霉素很敏感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用青霉素治疗后平均1天左右咽拭子培养可阴转。普通型剂量:小儿2~4万μ/kg,成人120万μ/日,分2~3次肌注,疗程5~7天即可。重症病人应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剂量20~40mg/kg /日,分3~4次口服,疗程7~10天。必要时可用头孢菌素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并发风湿病的患者,可给抗风湿治疗。阿斯匹林剂量,成人3~5g/天,小儿0.1g/kg/日,分3~4次口服,症状控制后,药量可减半。并发肾炎患者,可按内科治疗肾炎的方法处理。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有人主张用青霉素治疗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拭子培养阴转,届时即可出院。当儿童机构或新兵单位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拭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 ,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三)保护易感者 对儿童机构、部队或其它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如用苄星青霉素(Penicillin G Benzathine),儿童60~90万μ,成人120万μ,可保护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
4
发表于 2007-7-31 13:11 | 只看该作者
1  抗生素要分开用,溶媒用0.9%的生理盐水好些.最好用头孢菌素治疗.        2  要警惕并发症.肾炎,风湿热,肺炎,脑炎等.3   但是你说的他每年都发就不太可能,因为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虽然有几个亚型,但不可能每年都发病.所以在诊断上是不是还有其他可能?在观察有没有口周苍白圈和帕氏线.
5
发表于 2007-7-31 13:38 | 只看该作者
单凭皮疹特点:为红色细小丘疹,呈鸡皮样,抚摸时似砂纸感.皮疹密集,疹间皮肤红晕,偶可见正常皮肤,用手按压皮疹,皮疹色褪,暂成苍白,十余秒后又恢复原状,称"贫血性皮肤划痕."
从以上皮疹特点看,不象猩红热.
6
发表于 2007-8-1 10:2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很少有人看啊,不值得大家研究一下吗,还是大家没有遇到过呢
:(
7
发表于 2007-8-1 19:04 | 只看该作者
没有遇到过: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8 19:0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