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9336|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培训课的内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培训课的内容


第一章  针  灸
第一节  针   法
用毫针、三棱针、梅花针(七星针)、皮肉针等**人体一定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叫针法。
一、毫针的结构:


                       针尖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二、毫针的粗细、长度规格:
号   数        26        28        30        32        33        35        
直径(mm)        0.45        0.38        0.32        0.28        0.26        0.22        

寸   别        0.5        1.0        1.5        2.0        2.5        3.0        4.0        4.5        5.0
长度(mm)        15        25        40        50        65        75        100        115        125
三、三棱针:用于点剌放血(又称剌络疗法),适应头痛、头晕、目红赤、咽喉肿痛、
发烧、咳嗽、急救及皮肤病等。
四、梅花针:又名七星针,剌络疗法,用于敲击局部。主治头痛、头晕、肢体麻木、
面部神经麻痹及皮肤病。
五、圆针:主要治疗坐骨神经(环跳穴)弹拨。
六、针感:酸、麻、重、胀感或触电感。
七、留针:一般10—15分钟,每隔3—5分钟醒一次针,瘫和痛时间可稍长。
八、起针:先轻轻的一捻一提,用干棉球压一会儿,头部起针一定要压迫时间长一
些。
九、进针的角度:斜刺45°,平刺10—15°,直刺90°。
十、进针手法:进针一定要避开血管
1、单手进针(用于1.5寸以下):以右手拇、食、中指捏住针体,无名指紧靠针尖与
表皮,并起固定穴位作用,然后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肤,再按不同的**方向,刺入一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用于长针):以右手拇、食二指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2寸左右,对
准穴位,快速剌入皮肤,然后以左手挟住针身,右手捏住针柄,双手协作,以左手固定,右手作提插、捻转手法。
3、挟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二指捏起穴位附近的皮肉一寸左右,以右手拇、食、
中指捏住针柄刺入穴位。此法适应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印堂、地仓、列缺等穴位。
4、舒张进针法(用于肌肉松弛、皱褶的腹部等部位):以左拇、食二指撑开穴位处
的皮肤,右手快速将**入,再按所需的角度和深度行针。
5、快速点刺进针法(用于刺络疗法)。
十一、行针与得气:通过手法达到针感,叫行针,出现了针感叫得气。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手法               
辅助手法:刮柄法、弹针法、震颤法、温灸法
十二、进针深度:原则上四肢肌肉及腹部可以深刺(2.0 寸左右),胸部不能深刺(一
般斜刺1.5寸),末梢神经不能深刺(一般用0.5寸针)。“胸背如捞饼、腹部如打井”,一般取穴原则:主穴+配穴
※特殊穴位不能深刺及其方法:
哑门、风府:不能超过0.5寸,哑门对下颌
风池:针尖向对侧下眼眶    膻中:平刺
天突:直刺然后向下,不能偏斜、不行针、不留针。
背部腧穴:一定要斜刺,不能超过2.5寸
腰部腧穴:可以直刺
十三、**的异常反应: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
       1、晕针表现:头晕、心慌、恶心、面色苍白、自汗、脉细、血压偏低、重者晕厥。
引起晕针的原因:经神过度紧张,过性脑缺血。
2、治疗晕针的方法:1)迅速起针  2)平卧、头低位,热饮(茶或咖啡)3)安
静休息片刻   4)若晕厥过去掐人中和内关、合谷等。
2# 沙发
发表于 2007-7-29 09:55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二节   灸    法

灸法:是指用艾绒点燃后熏灼人体皮表一定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分直接灸和间接灸。
一、灸法的功效: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瘀、回阳救逆及防病保
健。
二、艾条的分类:清艾条和药艾条(艾叶绒掺入中药卷的叫药艾条)。
三、操作方法:




           艾   炷           隔姜灸或隔蒜灸           隔盐灸
(一)施灸壮数和艾炷大小:艾炷之大小和灸壮之多少需按病情和穴位之所在部位
而定。灸治小儿,艾炷宜小。按疾病的寒热虚实,决定施艾壮数,一般3~5壮,亦可灸数十壮。
(二)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烧灼,一般用小艾炷。根据烧灼的程度不同,
又可分为瘢痕灸、无瘢痕灸两种。
1、瘢痕灸:用小艾炷在穴位上燃烧,至整个艾炷燃完,另换一炷继续点燃。此法能
使局部皮肤灼伤起泡,化脓结疤,故又称“化脓灸”。一般在6周左右施行一次。对于某些顽固性疾病有一定疗效。但因操作麻烦,病人有一定痛苦,故很少使用。
2、无瘢痕灸:用中等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待艾炷烧剩1/2或1/4时,
病人感到舒适而稍有灼热,即将未燃尽之艾炷去掉,另换一炷,放于原穴位上再灸。此是常用的灸法,适用于身体虚弱的慢性病。
(三)间接灸:亦称隔物灸,即在皮肤和艾炷之间加一层物垫衬,使艾炷不直接和皮肤接触,仅有热的传导,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隔姜灸:切1~3毫米厚的鲜姜1片,用针扎许多细孔,平放在
施灸的皮肤上,上面再放艾炷灸之。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即另换1炷。直灸到局部红润、灼热为止。对皮肤薄嫩的病人,可以减少壮数,以免灼伤皮肤。此法不但有艾灸的作用,而且有生姜的散寒通经作用。
2、隔蒜灸:与隔姜灸方法相同,仅以独头蒜片代姜片。此法除灸穴位
外,还可以在未化脓的肿疡上施灸。
3、隔葱灸:将葱白平铺于肚脐上,上置大艾炷灸之。
4、附子饼灸:用制附子细末,酒和作成小饼,直径约1.5厘米,中间穿孔,上置艾
炷灸之。
5、隔盐灸:用赶紧食盐,炒后填平肚脐,上置大艾炷灸之。
(四)艾条灸: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1、温和灸:术者手执点燃艾条,对准需灸的穴位或患部,其距离以病人感到温热、
舒适为度。一般距皮肤1.5~3厘米,每穴灸3~15分,灸到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此为灸法中最常用的一种。
2、雀啄灸:手持点燃艾条,对准穴位,如鸟雀啄食状,一起一落断续施灸。艾火与
皮肤一般距3厘米左右,可灸3~5分。此法多用于小儿和晕厥急救等。
3、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在皮肤上往复盘旋。用于面积较大的肢体麻木,皮肤病。
(五)温针灸:(略)


                            雀啄灸                     温和灸
(六)器械灸:是借助器械使艾达到治疗部位,如灸架、温灸器等。
四、适应证
(一)哮喘:灸大椎、定喘、风门、肺俞、膻中。痰多加丰隆。
(二)胃脘痛:灸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内关、足三里。
(三)痹证:灸肩髃、肩髎、肩中、曲池、阳池、水沟、环跳、秩边、犊鼻、申脉、膈俞、血海、肾俞、关元、足三里、商丘等。痛痹,可用隔姜灸;着痹,可用温针灸。
(四)半身不遂:灸百会、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阴陵泉、申脉、悬钟。患肢冷,加关元、气海、膏肓俞;纳差,加脾俞、胃俞、足三里。
(五)中风、闭证:灸关元、气海;脱证,隔盐灸气海、神阙、关元等穴位。以上穴位都可以先针后灸;预防中风可灸以下穴位:神阙隔姜灸。百会、丹田、尺泽、中脘、通关酌情灸。
(六)呕吐: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脾俞、章门。
(七)泄泻:灸脾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命门、关元。
(八)反胃:灸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关元、足三里、中魁等穴,可轮流选用。亦可用隔姜灸、附子饼灸、艾条灸交替进行。
(九)痢疾:灸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合谷。脱肛加灸百会;痢疾加灸脾俞、胃俞、肾俞、关元。
(十)腹痛:灸天枢、水分、足三里,可用隔姜灸。亦可在肚脐上施隔葱灸或隔附子饼灸。
(十一)阳痿:灸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涌泉。
(十二)遗精:灸关元、大赫、志室。
(十三)失眠:灸神门、三阴交、厉兑、隐白。
(十四)眩晕:灸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丰隆。
(十五)头痛:灸百会、四神聪、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列缺、内庭、昆仑、悬钟。
(十六)坐骨神经痛:灸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腰椎3~5夹脊。
(十七)月经不调:灸气海、三阴交。经迟:加血海、归来;经乱:加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经闭:加归来、中极、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中脘。
(十八)惊风:灸中脘、章门、气海、天枢、足三里、行间。
(十九)皮肤病、麻木证、关节痛、腰肌劳损、软缓缓挫伤等:局部施灸。病变面积较大者,可用回旋灸。
(二十)强身健体: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又称健康灸)。
五、禁忌证
1)凡实证、热证、阴虚内热者禁灸。
2)传染病一般不宜用灸法。
3)孕妇、高热、急性炎症(肠痈、急腹症)、大饥、大饱、醉酒、大惊、精神病禁灸。
4)面部、眼周、心脏、大血管、黏膜等处不用瘢痕灸,一般灸也应慎用。
六、注意事项
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检查患者有否禁忌证,施灸穴位应常规消
毒,尤其是瘢痕灸,以防感染。
2)施灸程序一般是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
情况下也可以灵活运用。
3)患者应采取适**,放平艾炷,尤其是小儿和配合有困难的患者更应小心,防止
艾炷倒复,热灰脱落而灼伤皮肤。
4)严格区分瘢痕灸,艾炷选择要适当。初灸时艾炷燃烧不可太尽,慢慢增加温热程
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
5)灸处一般的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处用力摩擦。若灸处出现小水泡,可用敷
料包扎一下(不擦破皮),让其自行吸收。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头穿破,排出水液包扎即可。化脓灸要包扎好灸的部位,并密切注视局部变化,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待其自愈。若有感染时,应按外科化脓感染处理。
3# 板凳
发表于 2007-7-29 09:56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第三节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刺破或划破选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刺络疗法”、“划割疗法”等)。
放血疗法的针具是三棱针或小眉刀。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2种,针尖部有3面3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适用于皮肉丰厚的四肢、躯干放血。细针长5~7厘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约1厘米,也十锋利。如临时没有上述工具,也可暂用注射针头、缝衣针、瓷器碎片、刮脸刀片等代替,但注意消毒。
一、操作方法
(一)消毒:放血前,针具要煮沸消毒,施术者双手和患者的放血局部都要做常规消毒。
(二)**:根据放血的部位,选取适当的**。
(三)放血方法:放血有刺络法和划割放血两种。
1、刺络法:施术者一手持针具,若持三棱针,用拇指、食指、中指挟持针柄,指实掌空。若持小眉刀,与持三棱针略有不同。为持稳当,还要用食指第一关节把住刀柄,另一手作捏、按、推、提等辅助动作配合。依据施术部位与治疗需要,可先用下列几种刺法:
(1)点刺:这又可分为速刺与缓刺。
1)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黏液。如果血液或黏液流出不畅,可以在针孔周围推压挤捏,帮助血液或黏液流出。速刺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适宜用速刺法放血治疗。
2)缓刺:用针具缓慢的刺入静脉1~2毫米,然后缓慢退出,放出少量血液。如果静脉不明显,可沿静脉分布上下推按,使静脉怒张,然后**。缓刺法主要用于腘窝、肘窝处的放血。
(2)挑刺:针具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黏液。挑刺法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的放血,儿童疳积刺四缝穴也常用挑刺法。
(3)丛刺:用针具在较小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本法多配合拔罐疗法运用。与丛刺手法类似的还有“散刺”、“围刺”,这几种刺法后来发展为“梅花针疗法”或“七星针疗法”。
2、划割法:一手持***。一般用拇指与食指捏牢刀身,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保持垂直,进刀划割;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辅助动作配合划割。本法宜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持三棱针法                                  持小眉刀法
二、放血疗法的适应症:放血疗法属于泻实的疗法,有开窍醒神、泻热救急、活血消肿等功效,可治疗许多实证、急证、热证。
(一)中暑:
(1)点刺中冲、委中、十宣穴。
(2)点刺十宣,并在肘窝曲泽穴、腘窝委中穴拍打,待其血瘀后点刺。
(二)昏迷、休克:点刺人中、十宣穴。
(三)头痛:
(1)点刺太阳、百会穴。
(2)点刺太阳、印堂穴;额痛加攒竹穴;巅顶痛加百会、四神聪穴;眩晕、眼花、耳鸣加头维穴。每穴可出血三至六滴,体质壮实而头痛严重者可多至10余滴,每日或间日1次,一般10次为1疗程。本法适用于高血压头痛。
(四)感冒:
(1)点刺大椎穴,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本法适用于发热而汗不出者。
(2)点刺少商、太阳穴。
(3)用酒擦肺俞穴,以肤红为度,然后挑刺。
(五)咳嗽:点刺肺俞、少商穴,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
(六)肺炎:点刺大椎、十宣、尺泽、委中、十二井穴。
(七)哮喘:用手指点揉华盖、膻中穴200次,然后点刺。
(八)三叉神经痛:挑刺耳背第一条静脉。本法适用于初次起病。
(九)面神经麻痹:
(1)在患侧口腔黏膜上用小眉刀划割,使之出血。本方适用于初病者。
(2)在患侧下关、牵正、太阳、阳白四穴中,每次选1~2个穴位,丛刺后再用闪火法拔罐10分。3日1次。
(十)胃痛:
(1)点刺足三里、膏肓穴。
(2)以手蘸酒拍打痛处,肤红为度,然后挑刺最红处。
(十一)腹痛:
(1)从大腿向下推按顺压,至商丘穴,点刺放血,然后下推至厉兑,点刺放血。
(2)以手蘸洒拍打腘窝,待其瘀血后点刺。
(十二)胁痛:
(1)施术者用双手指尖分别顺左右胸胁间推揉,由慢渐快,由轻渐重,肤红为度,然后寻找红点点刺或挑刺出血。
(2)点刺阳陵泉、足窍阴穴,并丛刺痛处。
(十三)癫痫:癫痫发作时,急在会阴处寻找暗紫色条点状物,挑刺出血。
(十四)腰痛:
(1)用手蘸酒拍打腘窝,肤红为度,挑刺红点。
(2)丛刺压痛点,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分。本法适用于慢性腰痛。
(十五)急性肠炎:点刺曲泽、委中穴;呕吐者加刺金津、玉液穴。本法适用于水泻脱水者。
(十六)痔疮:点刺龈交穴。
(十七)湿疹:
(1)将耳背分为上、中、下三等份,在上、中1/3交界处耳根部,可找到一根较明显的细血管,即为**放血点。用三棱针向耳根内侧刺,以出血为宜。根据湿疹发生的部位,可选刺一些辅助穴位加强疗效。如:内关、三阴交等。
(2)丛刺病变局部,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
(十八)神经性皮炎:挑刺耳后静脉。
(十九)风疹(荨麻疹):
(1)挑刺耳后小静脉。
(2)丛刺血海、曲池、三阴交、风市、足三里穴。
(二十)落枕:寻找压痛点,然后丛刺,再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
(二十一)扭挫伤:先揉搓**患处,找出压痛点;再在健侧对称部位揉压,当患处痛热缓解而健侧揉压处轻微疼痛时,可在患处点刺3~5分。
(二十二)百日咳:点刺或挑刺四缝穴。
(二十三)小儿发热:
(1)点刺手十井穴。
(2)点刺或挑刺四缝穴。
(二十四)急惊风:点刺人中、十宣、涌泉穴。
(二十五)疳积:点刺或挑刺四缝、鱼际穴。
(二十六)小儿哮喘:点刺四缝穴,用三棱针点刺,刺入皮下后,迅速捻转1周。
(二十七)角膜溃疡:点刺耳尖、太阳穴,将出的血滴入患目内。
(二十八)暴发火眼(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点刺耳尖,挑刺耳后小静脉。
(二十九)急性扁桃体炎:
(1)点刺少商、商阳、关冲穴。并配合毫针**天容、合谷、或内庭、曲池穴。
(2)点刺耳尖,挑刺耳背小静脉。
(三十)牙痛:
(1)丛刺列缺穴,然后揉推15分。
(2)挑刺耳后小静脉。
(3)点刺商阳、下关穴,然后在下关穴用闪火法拔罐5~10分。
(三十一)眩晕:用划割法。在耳背后小静脉处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刮脸刀片划割,将小静脉划破,放血,再用胶布粘贴。
(三十二)顽癣:用划割法。在耳前面耳脊与耳廓之间沟中,有小细血管,局部消毒,用消毒刮脸刀片刮破放血,然后用胶布粘贴刀口。20~30天划割1次,顽癣须划割多次。
三、禁忌证
(1)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2)血管瘤患者不宜用放血疗法。
(3)过饥、过饱、醉酒、大汗、过度劳累禁放血。
(4)贫血、低血压、孕期及产后应慎用放血疗法。
四、注意事项
(1)对病人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放血的顾虑。
(2)**时应谨慎,不要进针太深,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将血管划破即可,不要将血管割断。
(3)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4)每次放血不可太多,一般以3~4滴为宜,继续出血时可用消毒棉球按压片刻。
(5)一般1日或2日放血1次,出血多者,1周放血2次。1~3次为1疗程。
(6)本法用于急救时仅为对症抢救,病情缓解后应进行细致全面检查,再做治疗。
4
发表于 2007-7-29 09:56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第二章  平衡针灸技术

平衡针灸学理论核心是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进一步阐明了人体最高平衡系统是“心为君主之官”的最高平衡系统,通过现代医学中枢调控调理论进一步论证了中医脏腑学说理论的正确性。心理失衡可以改变遗传基因程序,提前启动、激发重大疾病的发生。心理失衡是引发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平衡针灸通过**中枢神经分布在周围神经上的特定靶穴来调节、修复大脑基因程序,使失调、紊乱、破坏的中枢管理程序系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间接地依靠病人自己去调节、修复、治疗病人自身的疾病。平衡针灸学的概论重点是从平衡针灸学的定义、理论核心、理论定位、理论来源、技术特点、作用原理、取穴原则、**方法、**手法、注意事项等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节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定位
一、平衡针灸学的治疗定位
平衡针灸学的治疗定位首先定位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平衡系统,也就是中医讲的治“本”。中医认为人体最高平衡系统就是脏腑学说中的“心”。传统医学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首,心为五神之帅,心为七情之巅,心为大脑中枢之府。中医治病求其治本,本的定位生理上的大脑。从现代医学来讲,心脏是大脑司令部能理物质的保障系统,指挥系统,大脑最高司令部又有专门负责心脏的心跳中枢来管理心脏。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自身的调节功能、修复功能、平衡功能,好些疾病不需要看医生,通过自身调节、心理调节、膳食调节、运动调节就可以使机体恢复平衡。平衡针灸就是利用人体内的自我平衡系统的整体调节原理,通过**大脑中枢管理系统反应在体表神经上的密码定位(也称为特定靶穴),将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神经反馈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达到依靠病人自己来修复遗传基因程序,让病人自己去治疗自己的疾病。因为心神调控系统(中医认为心脑同源)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调控系统,能够控制、调节心脏中枢、呼吸中枢、体温中枢、运动中枢、血压中枢、血脂中枢等内脏肢体的各个系统。通过特定的靶穴,在大脑高级中枢的作用下,实施对子中枢、子系统的调节作用。不管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定位均在病人的心脑最高平衡系统。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病原理,而是采用了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中央集权制的调控原理。
二、平衡针灸学的疾病定位
平衡针灸学的疾病定位在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管理系统。也就是中医脏腑学说的“心”。因为心理定位在心(心脑同源),先天遗传基因程序在心。因此由心理引发的各种疾病定位必然在“心”。因为大脑中枢管理系统专门分工负责血压调节的血压中枢、分工负责心脏功能的心跳中枢、分工负责糖代谢的血糖中枢等,虽然病变反应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脏腑,根源是在大脑高级中枢的最高管理系统。问题表现在下边,根源在于中央指挥系统。比如脑中风病人,右侧发生脑血栓、脑梗塞,表现的都是左侧上下肢体的瘫痪。腰椎间盘脱出症病变表现在腰部,根源却是大脑中枢中的运动中枢对采部的管理程序出现了问题。我认为,不管是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均定位于病人的大脑高级中枢的管理调控系统。
三、平衡针灸学的病因定位
平衡针灸学的病因定位在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心理适应系统。中医认为致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起关键作用,外因只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病。剖析致病之本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反应的、代表的是人的情绪,是人的精神,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七情”过极必伤其正,正伤日久必损其根,损及其根必然影响基因程序的改变。因为人的心理的定位在大脑中枢,对机体管理的最高系统在大脑中枢,遗传基因程序在大脑中枢,提前启动遗传基因程序还在大脑中枢。因为人的心理情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调控阈值,如果反复超过自己的耐受阈值,必然引起大脑中枢系统的紊乱、失调,时间久了必然启动重大疾病的基因程序,造成病理性的改变,由10年左右的亚健康状态逐步过渡到病理性状态,造成血压升高、血脂升高,引发毛细血管的痉挛,血管壁的硬化,脂质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再经过10年左右的病理改变,必然累及到心脑血管系统,引发冠心病、脑血管病,甚至肿瘤等重大死亡疾病。
5
发表于 2007-7-29 09:57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第二节   平衡针灸学的技术特点
一、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这是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都具有自身的调节功能。这个调节平衡系统就是我们的大脑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平衡针灸就是利用人体内的这个平衡系统,充分利用人体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将医生的指令性信息反馈到病人的大脑高级中枢,使病人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然后依靠病人自己来激发、调动、调整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对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这个平衡系统还具有被动加强的特性,能够接收外界给予的合理**。因此,人体出现的生理失调,病理改变等各种临床表现,均为人体内平衡调控系统失衡的反应。传统针灸把治愈病人的疾病作为一种目的,因此进针多,留针时间长。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治疗病人的疾病,而是把**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手段,来通过患者大脑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调整达到恢复体内的平衡,间接地依靠病人自己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实际上平衡针灸充分地去发挥依靠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性。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法,而是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交叉的异向思维取穴方法。
二、突出人体信息系统
人体信息系统传统医学称为经络系统,现代医学称为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共同点都是以传递信息为主,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感受器或直接**神经干,将术者的信息送入人体高速公路——神经,以最快的速度反馈于大脑高级中枢。因为人的大脑高级中枢是当代最尖端、最完善的高级自动控制系统,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和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及处理意见再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作用。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信息系统。具有关资料报道**神经干的传导速度每秒钟100米的速度,**经络(感受器)传导速度每秒钟0.1米的速度。因此平衡针灸选择了最快速度最佳捷径神经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信息传递。其他还相对借用了人体内的省级高速公路——血管体液系统,县级公路——肌腱骨膜系统,乡级公路——细胞传统系统。均是以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速度向大脑高级中枢指挥系统传递良性信息,最快速度0.1秒,最慢速度168个小时。
三、突出单穴疗法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是取穴少,病人痛苦小,原则上一病一穴,一症一穴。因为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疗病人的疾病,而是利用**特定靶穴,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中枢平衡系统,来不断修复不断完善达到扶正祛病之目的。传统穴位413个(其中腧穴361个,经外奇穴52个),给普及带来了极大困难。所以大多数临床医生采取了“人民战争”,宁多勿少,体现对病人的重视,一个病人扎几十根针,重点不突出,给病人带来了一定的恐惧心理。平衡穴位总计38个穴位,不足传统穴位的1/10.一个临床医生常用的也就10几个穴位。早在16世纪《医学入门》一书中,作者李延就提出了“百病一针为率,多见四针,满身针者可恶”的观点。
四、突出快速**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突出快速**。快速**亦称三快针法,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体**过程控制在3秒钟以内。如果解剖层次清楚,**准确,时间用不到3秒。但是每个病人不一定都**的那么准确,因此留出3秒钟的时间,让你把针感找准确即可。因为不同穴位有不同针感要求,只要扎出针感也就产生了**的治疗效果。但对一些老年人,不害怕**而喜欢留针的病人,可以给予留针,以满足病人的心理要求。但必须根据病情选择即安全,又不影响走路、生活的穴位方可留针,如偏瘫穴。
五、突出即时效应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突出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临床症状90%以上3秒钟治疗完毕后即可出现改善。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经一次性治疗即可痊愈。但对好些慢性疾病绝对治不好,但经过治疗当时症状即可减轻,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如癌症病人不可能治愈,但**的镇痛效果最短也能维持30~120分钟,3秒钟之内均可产生止痛效果,比**、**止痛效果都快。并能增加食欲,提高睡眠质量,增加机体的免疫机能。真正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技术特色。
平衡针灸学的疗效不是决定于医生,而是决定于病人自身的调节平衡能力。其中病人发病时间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年龄结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直接决定病人的疗效。实质上讲疗效本身直接与病人大脑基因程序的功能修复有关。
六、突出针感效应
突出针感效应是反应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因为效应来源于针感,针感产生于效应。不同的平衡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临床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法,传统**手法常用的有补法、泻法、平补平泻三种。由于医生的经验水平,很难掌握针法的到位程度。平衡针灸只强调一步到位法、两步到位法、三步到位法、提插到位法、加强到位法。针感的体现为触电式针感、远距离针感、局部针感、次痛针感、混合性针感。从某种意义上讲针感就是疗效,疗效来源于针感。如降脂穴,肩痛穴触电式针感要求反应在足面或足趾,失眠穴的触电式针感要求向中指传导。
七、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扎到相应的神经阶段而出现的针感即可。传统针灸对穴位的定位要求很严格很准确,绝对一点不能变。平衡针灸要求扎的是神经,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一般都是一条线。在实际临床中不可能对每个病人的取穴都十分准确,因为每个人胖瘦高矮不一样,**之前不可能都用尺子量一下,所以**穴位的部位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进针后一量取穴未找到针感时,可据自己的判断,利用针体的提插手法从左右或上下方向来探索针感。
八、突出穴名通俗化
平衡针灸学突出穴名的通俗化。平衡穴位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的。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做腰痛穴,治疗胸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做胸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做降糖穴,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做偏瘫穴。传统穴位由于产生不同的历史时代和历代医家,穴名繁多各异,五花八门,叫什么名字都有。如承浆穴、神门穴、太阳穴、承山穴等好多穴名都不知其意。仅国家规定的14条正经就有361个腧穴,给临床普及带来了极大困难。有的本科生在学校学五年,有些穴位还记不清楚,遇到病人不得不去现翻书。
九、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要求,也是平衡针灸学主要特点。因为平衡针灸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即使疗效再好的穴位,如果不安全临床也不去采用。针灸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平衡针灸采用的快速**,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所以病人来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提出,病人立即解除了紧张恐惧心理。**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针灸穴位均为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避免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的发生。
十、突出临床实用性
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产生于临床,先有的临床后有的理论。平衡针灸学是经过实践检验与时间检验的临床医学、经验医学、创新医学,这就完全符合我们中医学几千年发展而不衰的历史经验。在这种平衡调控理念经下指导于临床。先后经过军内外200余期培训班,全国四千多家医院、两届全国平衡针灸学术会议,四届国际平衡针灸学会议交流的2000余篇学术论文进一步证明了平衡针灸是一门经得起重复,深受广大农村、社区病人欢迎的实用医学。特别受到急需一技之长来谋生的个体开业医生、西医离退休医生、出国医生,以及来国内参加中医院校学习或参加3个月6个月的针灸培训,回国后很难打开局面的外国留学生和外国医生的欢迎。
6
发表于 2007-7-29 09:58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第三节   平衡针灸学的取穴原则
平衡针灸学的取穴原则,主要根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形态学、功能学、力学、对立学、整体学、平衡学的理论结合传统针灸的巨刺、缪刺、远道刺法而产生的一种相对合理的取穴原则。临床主要采用一定二叉三对应的基本取穴原则。一定定位取穴原则,二叉交叉取穴原则,三是对应取穴原则。此外根据具体病情还可采用男左女右取穴原则,左右交替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原则在临床中配合应用。
一、定位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原则主要是指针对一个部位的疾病而采取的一个特定的有效靶穴称之,这个特定的靶穴是一个靶点。实质上是通过**某一部位的神经通过中枢的调节达到修复另一部位的病理状态。如位于前额正中的腰痛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病变,位于下颌正中的胃痛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位于胸骨柄正中的痛经穴临床用于治疗下腹部痛经,位于头顶正中的托提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中气下陷性疾病。
二、交叉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原则主要是指上下、左右相互取穴的一种方法。实质上是**上肢的神经通过中枢调节对侧下肢的病变。上肢的疾病取下肢对侧相应的平衡穴位,下肢部位的疾病取上肢对侧相应的平衡穴位。如治疗臀部疾病取对侧臂丛神经支配的肩关节部位的臀痛穴,治疗膝关节病变取对侧挠神经支配的肘关节部位膝痛穴,治疗踝关节病变的穴位取下肢对侧膝部的肘痛穴,治疗腕关节病变的穴位取下肢对侧踝部的腕痛穴等。
三、对应取穴原则
对应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左右对应取穴,前后以对应取穴称之。实质上**一侧的穴位达到治疗对侧疾病。如右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病变取对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相应部位。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病变取对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相应部位。乳腺病变取背面的位于肩胛骨上的相应部位。
四、男左女右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取穴原则主要是指两个相同穴位治疗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发病轻时间短,又不能以定位原则取穴、交叉取穴、对应原则取穴,而采取的男左女右取穴,如治疗感冒的感冒穴,治疗降压的降压穴,治疗降糖的降糖穴。主要是减少病人的痛苦,把穴位选择在最少,从男左女右先选择一个穴位,实在不行可再选择两个穴位。
五、左右交替取穴原则
左右交替取穴原则主要是指一个病有两个相同穴位,特别是慢性疾病,需要按疗程进行治疗时而采用的一种交替取穴方法。如痔疮穴、癫痫穴,降糖穴,降压穴、精裂穴,耳聋穴,咽痛穴等,今天取右侧穴位,明天取左侧穴位。
六、双侧同时取穴原则
双侧同时取穴原则主要是指急症危重病人,治疗一侧穴位效果欠佳情况下,为强化**应急效果而采取的双侧同时取穴方法。如治疗急腹症的腹痛穴,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精裂穴,治疗高血压的降压穴,治疗头痛的头痛穴等。当针完右侧穴位,症状没有完全缓解,可当即**左侧穴位。此外除以上取穴原则外,对非炎症性、非渗出性、外伤性及各种痛症以外,以麻木为主的疾病,可采用局部取穴原则效果更为理想。如末梢神经炎引起手指麻木可取指麻穴,股外侧皮神经炎可取耳聋穴。
7
发表于 2007-7-29 09:58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第四节  平衡针灸的特定靶穴
1.升提穴
定    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
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      
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原则:定位取穴。
**特点:以**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 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
不要露出体外。
**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
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    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    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 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    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
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炎,过敏性哮
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    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
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 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
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
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    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
垂,前列腺炎与肠风。(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 ,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    法:**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
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    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    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    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    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
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
配**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
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    诀:腰痛穴位额正中,**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
伤,腰肌劳损用之灵。(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
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3.急救穴
定    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局    解:不有口轮匝肌和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特点:以**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    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    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
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    语: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选用该穴
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为主。手
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量。为迅速强化**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
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此外还是中
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    诀: 急救穴居鼻中隔,**眶下面神经,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1寸毫针向
上斜刺0.3—0.5寸 ,45度角)
4.胃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    解:在口轮匝肌和 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几下唇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特点:以**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    法:滞针手法
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    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
疡愈合。
主    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 ,
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    语:具有选穴少,**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
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    诀: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
经,消化不良服为尚。(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5.偏瘫穴
定    位:耳尖上3厘米。
局    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    点:**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    法:滞针或到位**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 逆时针方向
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手法。
针    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    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
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    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    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
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原则上不留针,
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一般可以留针4—8小
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
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膝痛穴,然后再**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8
发表于 2007-7-29 09:59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歌    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6. 鼻炎穴
定    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局    解: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颌神
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    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    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    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
上呼吸道感染。
按    语: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
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
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病。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
后还会发作。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效应的关键。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
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    诀: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面肌痉挛后遗
症,感冒过敏下颌炎。(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7. 牙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    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    感: 同上。
功    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    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
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
失语流诞。
按    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对过敏性牙
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
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歌    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垂直进针0.5—1
寸)
8. 明目穴
定    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 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局    解: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
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    点:以**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    法:采用一步到位**手法。
针    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    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
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
耳聋。
按    语: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且恢复或
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白内障是纸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
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对晚期白内障患者,**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
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    诀: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2寸毫针向对
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
9. 醒脑穴
定    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
之间1/2处。
局    解: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
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特    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采用拇指指摸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
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    法: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
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    感:局部酸胀痛为主。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    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    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旅
游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
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    语:醒脑穴为强身保健的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枢部位。临床所眼所用的治疗方法
主要是指针疗法。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
来决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    诀:醒脑保健于风池,指针瞬间枕神经,调节内脏与安神,解除疲劳体轻松。
10. 臀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局    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以**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
角斜刺4-5CM。
手    法:1上下提插手法2,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    能: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    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                                
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    语: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
9
发表于 2007-7-29 09:59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部病
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加。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    诀: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11肺病穴
定    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 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 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    解:布有指浅屈肌深部有指伸屈肌, 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 及  
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双侧同时取穴。
**特点:以**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 待出现相应的针感为宜。
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    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    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血,鼻纽,痔疮便血, 还可用于末梢神经炎, 指痉挛。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    语:此穴是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为主住,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
位, 经大量的临床验证, 对出血症状较轻的病人临床有一定效果, 故止血穴。对
大量咳血,吐血纽血病人还须积极采取现代医学急救措施。
歌    诀:肺病穴称止血穴,正中神经取之妥,气管感染过敏喘,纽血 ,吐血痔便血。
11.痔疮穴
定    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局    解:在指掌侧和拇长伸肌起端之间, 布有前臂间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 深层为前  
臂骨间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特点:以**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上下提插,待出现相应针感为宜。
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    能: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    治:内痔,外痔,肛裂,便秘。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思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
胸部软组织损伤, 爆震性耳聋。
按    语:痔疮穴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学位之一, 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炎止痛等功能,
对于病情严重, 时间较长的病人亦可左右交替取穴。对老年人的惯性便秘,有良好的治
疗作用,此穴临床还移为通便穴,泻火穴。
歌    诀:痔疮穴位前臂上, 肛裂便秘与痔疮,前臂背侧皮神经, 肋间神经腰扭伤。( 对肛瘘效
果不理想)
12.胸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局    解:挠侧为指伸肌,尺侧为小指肌,深层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
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骨后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    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对重病人可滞针。
功    能:扩张冠状动脉,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 血脂,血压,调
节内分泌。
主    治:胸部软组织损伤, 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 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
不足,心律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带
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膈肌痉挛。
按    语: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患为主,特别于胸部急
症,痛证,效果更佳。也可作为临床急救穴之一。
歌    诀:胸痛穴位前臂下, 骨间神经需交叉, 心律不齐心绞痛, 带状疱疹肋间拿。
13.降糖穴
定    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局    解:指浅屈肌,深层有指身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
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特点:以**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    法:上下提插。对于久病 体虚重症病可采滞针
功    能:益气提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 扩张
冠状动脉, 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    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酯,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
非化脓性肋间软骨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痛,胃癌,胃溃疡,膈
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按    语:从中医心理学观点认为糖尿病属于心理性疾病范畴。从大量的病因学调查90%以上的病
人却有一定的环境诱发因素。此穴从中医角度讲具有理气,益气,活血,却瘀之功效。
临床多以平衡针灸为主配合平衡火罐,平衡推拿,综合治疗糖尿病。要求合理调节饮食,
减少病人并发症发生。此外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康复治疗。对糖尿病合并的脑血管病,
冠心病,白内障,颈肩腰腿通,痛风,还必须配合相应穴位综合治疗。
歌    诀:降糖穴位前臂下,正中神经必须扎,配穴胃痛腹痛穴,降脂降糖与降压。(3寸毫针针尖
向上成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14.踝痛穴
定    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
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干。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
**特点:以**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    法:上下提插。
针    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针感出现的中指或食指麻木感为主。
功    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    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
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按    语: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方
法简便,疗效迅速。也称失眠穴心律不齐穴。(1寸毫针,0.3-0.5寸直刺)
15.咽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局    解:浅层为第一掌骨背侧肌,深层为拇收肌横头皮下组织,分布右手臂静脉网,头静脉起始
部。在第二掌骨桡侧原有的掌背动脉和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
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慢性咽炎左右交替取穴,轻者男左女右取穴。
特    点:以**之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手掌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惑向食指中指放射。
功    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力 。
主    治:急慢性咽炎,及慢性喉炎,及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单纯性甲
状腺肿大,滞产,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上呼吸道感染,牙痛,面神经麻痹。
按    语: 咽痛穴是以功能主治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咽喉疾病为主。特别对咽
          炎,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更为确切,但在治疗期间,巩固期,治疗后,必须配合
食疗禁用辛酸,烟酒等**物。对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还必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相
关穴位进行治疗。
歌诀: 咽痛穴位透掌中,交叉取穴桡正中。咽炎喉炎扁桃体,三叉甲腺难产灵。(三寸毫针向掌心
方向直刺二寸)
16.颈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 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    解: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
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    点:以阵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    法:上下提插法。
针    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    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    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征,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
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    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
要为生理性衰老。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
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    诀: 颈痛腋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17.指麻穴
定    位:位于手部,半握拳第五掌骨中点处。
局    解: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掌肌腱起点处,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分
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取穴原则:同侧取穴。
特    点:**尺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    法:直刺手法或滞针手法。
针    感:以局部出现的酸麻为宜。
功    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止麻。
主    治:末梢神经炎引起的手指麻木,还可用来治疗中毒昏迷休克,糖尿病,神经衰弱,精神分
裂症,落枕,急性腰扭伤。
按    语: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穴位。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末梢神经炎,对手指抹抹的病人为
10
发表于 2007-7-29 10:00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巩固其疗效,治疗的同时必须减少冷水**。对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经炎,还需配合治
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进行综合治疗,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
歌    诀:指麻穴位透咽痛,同侧取穴效果好。布尺神经手背支,休克昏迷落枕。(与咽痛穴对称)
18.感冒穴
定    位:半握拳,此穴位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
局    解:布有骨间肌及手臂静脉网,掌背动脉及尺桡神经手背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或同时取穴或交替取穴
**特点:以**尺桡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    法:上下提插,待针体进入到要求的深度后,将针体退到进针处,向左向右各提插一次,即
可出。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    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散寒,清咽止痛。
主    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按    语: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轻病人可采用
左右 交替取穴,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经常感冒,还必须以结合治疗原发
病综合为主,其**深度,针感是疗效的关键,一般要求进针四厘米左右,早期病人可
一次治愈。
歌    诀:感冒穴指三四间,尺桡神经手背选。男左女右来取穴,鼻炎感冒上感。(刺法同颈痛穴)
19.痛经穴
定    位:在胸骨柄正中线,1/2除,相当于四肋间隙。
局    解:在胸骨体中段,不由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及第四类间神经前皮的内侧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特点:以**第四类间静脉的前皮脂的内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方法:一步到位**法,代针体进入一定要求深度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针    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并向腹部和下腹部放射。
功    能:止痛退热,抑菌消炎,温中散寒,活血化淤。
主    治:原发通经,继发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临床还可用于盆腔炎,**炎,附件炎,非
特异性结肠炎泌尿系感染。
按    语: 痛经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学位。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妇科病。特别对经前期综
合,原发性痛经疗效更理想,但在临床终中此穴应用较少。。主要取穴不方便,第二可以
胃痛穴代替。
歌    诀: 痛经穴位与膻中,定位取穴四肋经。向下凭此三厘米,经前紧张痛经灵。(三寸毫针向
下平刺二寸)
20.面瘫穴
定    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局    解:布有斜方肌和颈浅动静脉及锁骨上间神经。
取穴原则:面瘫,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胆囊炎以同侧取穴。
**特点:以**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针    感: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功    能:缺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    治: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按    语:曾用于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特定穴。越是发病时间短,治疗效果更加。对发病2小时
以内者,一针治愈率可达70%。发病时间长,效果越差。治疗期间应减少寒冷**,忌
食鱼虾蟹,及辛辣之物。此穴因为位于肺尖部,为了安全,临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
明目穴代替。可以不用面瘫穴,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    诀: 面瘫肩中交叉点,乳突痉挛和面瘫。交叉取穴锁神经,对侧压痛腮腺炎。(1寸毫针,
针尖向颈部方向成45度角斜刺0.5-1寸)
21.神衰穴
定    位:位于脐窝正中。
局    解:分布部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和腹壁下动静脉,深部为小肠。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指针特点:以治腹点压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腹腔小肠管后产生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1.采用双手并拢,掌心相对,利用中指食指无名指瞬间点压神衰穴。2.用掌心贴于此穴,
另一掌心压与手背上,随腹式呼吸有节律的按压49次。
针    感:以局部酸胀痛感并向整个腹部及会**放射。
功    能:健胃消食益气健脾,调节神经,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    治: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慢性肝炎
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晕车晕船晕机。
按    语:此穴为中劳年人的保健学之一,每周调节一~二次,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生,延缓衰老,
保健长寿的作用。对慢性疾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穴位。
歌    诀: 保健神衰于脐窝,指针十肋点此穴。过敏糖尿慢性病,增加免疫与调节。
22.痤疮穴
定    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
局    解:棘间韧带和颈横动脉分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及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以胸神经后支
内侧支。
原    则:定位
特    点:以**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经为主。
方    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
即可。
手    法:1.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                 
血。
2.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
针    感:局部针感
功    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
主    治: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
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    语:是以局部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治疗面部疾病为主。除点刺放血疗法外,亦可采用针罐
结合治疗,留罐3至5分钟,以拔出数滴血为宜,亦可作为实证热证的辅助中医治疗。
歌    诀:痤疮七八椎体间,定位面疗效为先。面部疥肿色沉着,五官炎症脂皮炎。
23.疲劳穴
定    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局    解:布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和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及颈横动静脉
分支。
治疗原则:双侧同时取穴。
特    点:指针疗法,以指腹按压局部分布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指针方法: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
指    感:局部酸胀沉。
功    能: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征,老年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合征,
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按    语:保健穴之一,与醒脑穴,神衰穴并用,取穴亦可用右手放在左肩上,平排三指,取中指            
下第一节中即为此穴。
歌    诀: 保健疲劳于肩中。指针锁骨上神经。调节神经于免疫,各种疲劳综合征。
24.乳腺穴
定    位: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
局    解:在冈下窝中央,岗下肌中,有旋肩胛动脉静脉肌支及肩胛上神经。
取穴原则:对应取穴。
特    点:以**肩胛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主    治: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产后缺乳,**胀痛,临床还可用与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
按    语:对急性乳腺炎效果最好,化脓期还需配合其它疗法。此穴临床还称通乳穴。
歌    诀:乳腺穴位肩中央,对应取穴肩胛经 。胸部疼痛颈皮炎,乳痛乳炎腺增生。(3寸毫针针
尖向下平刺1--2寸,同侧取穴)
25.肩背穴
定    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
解    剖: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
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    点:以**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    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    法: 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    能: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    治: 颈肩综合征。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
瘫, 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按    语: 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    诀: 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颈肩筋膜综合征,偏瘫癫痫癔症分。
26.耳聋穴
定    位:位于股外侧,髋关介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
局部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和骨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特点:以**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    法:1.一线三点**法,即中间一针达到**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部位,在向上
下的顺序提插三次。2.对外耳道的化脓性炎症可配合滞针疗法。
功    能:调节内耳平衡,聪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    治: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以及骨外侧皮肌炎,急性荨麻
疹,丹毒。
11
发表于 2007-7-29 10:00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按    语:
歌    诀:耳聋穴位股正中,交叉直刺皮神经。暴震神经聋耳鸣,单独荨麻骨神灵。(3寸毫针向
下或称45度角斜刺,针尖要触到骨膜)
27.肩痛穴
定    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解    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    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手    法:(滞针)上下提插**手法。
功    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
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
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
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    语: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间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
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
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
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    诀: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
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28.腹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局    解:在腓骨长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危重视,采取双侧
同时取穴。
**特点:以**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    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    能: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健
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通经活络。
主    治: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
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类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
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
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按    语: 腹痛穴是以穴位功能定名的一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症,但对胃穿孔,坏死
性肠梗阻,胰腺炎等重症急腹症病人应在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的情况下,积极实施其他 救
助措施。可作中老年人保健穴,还可作慢性病的康复穴。
歌    诀: 腹痛穴位腓头下,胃炎肠炎阑尾炎。腓总神经取两侧,降糖降脂与降压。
29.过敏穴
定    位:位于屈膝位的髌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解    剖:布有股内侧肌,股动静脉肌支,股前皮神经与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    感:局部针感。
手    法:上下提插。对体虚病人可配合捻针滞针。
功    能:定喘,止痛,止麻,抗过敏,增加机体抵抗力。
主    治: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已经不调,
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按    语: 主治过敏性疾病以及痛经等妇科病。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还需结合调理脾胃,调节心理
配合相关穴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歌    诀: 过敏穴为血海选,瘙痒湿疹牛皮癣。痛经闭经妇科病,股部外侧皮神经。
30.肘痛穴
定    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    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股神经前皮脂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    感:局部针感。
**方法:一步到位**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    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    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
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    语:在取穴原则上,内上髁炎取外侧肘痛穴,外 上髁炎取内测肘痛穴。此外,上肢臀痛穴亦
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故临床用之很少。
歌    诀: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31. 癫痫穴
定    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解    剖:在胫骨前肌中,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    感:局部针感或放射性针感为宜。
手    法:上下提插
功    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与精神系统,舒筋活血,理气和中。
主    治: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经,肩周炎,
晕车晕船晕机。
按    语:主治癫痫病,为巩固疗效,还需配合胸痛穴,醒脑穴。对于年龄小发病时间短的病人效
果较为理想。
歌    诀: 癫痫下肢中央取,左右交替腓神处。精裂癔症与昏迷,快速直刺四厘许。
32.精裂穴
定    位:位于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
局    解: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及肌与腱的连接处,布有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和腓肠
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或同时取穴。
**特点:以**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    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踝关节传导。
手    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功    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压,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    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以及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
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
按    语:此穴临床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穴位之一。对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还需配合急救穴 ,
胸痛穴。强**疗法,每日一次,必要时可配合中药治。此外此穴对临床急症有较好疗
效。
歌    诀:精裂穴为腓中点,左右交替胫深先。开窍醒脑腰扭伤,癔症精裂与癫痫。
33.肾病穴
定    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局    解:在趾长伸肌和颈骨短肌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总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    点:以**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    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功    能: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步肾壮阳,益气健脾。
主    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临床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泻,遗尿,疝气。血
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按    语:肾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肾疾病病为主。特别对肾实质
损伤性疾病,还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法,时间宜长,一般一个疗程3个月。
歌    诀:肾病穴于踝4寸,左右交替取腓神。泌尿系统常见病,顽固失眠糖尿系。
34.腕痛穴
定    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    剖: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    点:以**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    感: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    法:滞针手法。
功    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    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
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    语: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
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    诀:腕痛学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35.头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局    解:在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骨间背侧肌,布有木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为腓深神经布有
趾背神经。
原    则: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特    点:以**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    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    能: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淤,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
窍。
主    治: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
炎头痛,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
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按    语:临床用于治疗头部病变为主,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奖,**此穴还可缓解胆道括约肌痉
挛,作用大于足三里,阳陵泉。
歌    诀:头痛穴为脚趾中,趾背足底内神经。交叉取穴来取穴,头痛病变用之灵。
36.降压穴
定    位: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解    剖:布有趾长屈肌腱,足底内侧动静脉,足底内侧神经。
原    则:交替取穴
特    点:以**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    法: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
针    感:局部酸麻胀
功    能: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    治: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
性头痛,瘫。
12
发表于 2007-7-29 10:01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第三章  拔   罐

拔罐法又叫“吸简疗法”,古代称为“角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造成皮肤充血、淤血,产生**,以达到防止疾病的目的。
一、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此外,还有铜罐、铁罐、现已很少用。还有抽气罐,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气;或用青、链霉素等药瓶磨制面成,瓶口的橡皮寒保留完整,便于抽气用。
二、拔罐的方法
拔罐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火罐与水罐。
1、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  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一个酒精棉球,用火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将火退出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吸附在皮肤上。
(2)投火法  是用易燃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烧完,迅速将罐罩在应拔的部位上。应使纸条未燃的一端向下,避免烫伤皮肤,如图所示。




      闪火法              投火法               架火法               抽气法
(3)滴酒法  用95%的酒精1~3滴滴入罐内(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4)贴棉法  是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
(5)架火法  用不易燃烧、不易传热的物体,如姜片等置于应拔部位,然后将酒精棉球置于瓶内,用火点燃后将罐迅速扣下。
2、水罐法  将竹罐放在锅内,罐口朝下,加水煮沸,用镊子夹出,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锅放入适量的祛风活血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黄、艾叶、川椒、木瓜、川乌、草乌等,即称药罐。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症。
3、抽气法  即将青、链霉素等药瓶磨制成的抽气罐紧扣在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就能吸住。
以上各种方法,一般将罐留置10~15min,待拔罐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而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时间,以免拔罐部位的皮肤起泡。起罐时,若罐吸附过强,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一般先用右手握住罐,左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住皮肤,待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取下。
三、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1、闪罐  即将罐吸住后,立即拔起,多次反复地将罐吸住拔起,再吸住,直到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
2、走罐  又称“推罐”或“擦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的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一般选用口径较大的罐,最好用玻璃罐,罐口一定要平滑。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或凡士林等,再将罐吸住,用右手握住罐子,慢慢向前推动,推时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左右来回推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3、刺血拔罐  又称
刺络拔罐。即将应拔部位
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
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
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
血治疗的作用。此法适用于              起罐法                     走罐法
急慢性软级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症。
4、药罐  一种是在水中放入药物,把竹罐放入药汁中,煮10~15min,然后按水罐法吸在所需部位。另一种是在抽气中先盛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1/2~2/3),常用的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然扣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中盛1/2~2/3的药液,然后用火罐法吸在皮肤上,常用于治疗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除上述几种方法之外,对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还可以成为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之为“排罐法”。有时可针罐结合,即先在一定部位**,再以**处为中心吸上火罐,称为“针罐”。在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不宁中进行摩罐、拔罐、颤罐、拧罐、留罐等。
四、适应范围
拔罐一般适用于风湿痛、腹痛、胃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痛经、目赤肿痛、毒蛇咬伤及丹毒、红丝疔、疮疡初起未溃时等。
五、拔罐的适应证
(一)风寒痹痛和风湿痹痛:在痹痛局部选穴拔罐,如腰痛拔肾俞、腰阳关、腰眼、次髎等穴;腿痛拔环跳、阴市、伏兔、委中、阳陵泉、绝骨等穴;上肢痛拔肩髎、合谷、外关、臑俞等穴。
(二)目赤肿痛:在患侧太阳穴用刺络拔罐法。
(三)感冒:用走罐法拔背部。先在背部涂搽润滑剂,在大椎穴上拔一大口径火罐,然后两手按住火罐慢慢沿督脉向下推滑至腰骶部,再向外上方推移至肺俞穴,停罐于此;再用上法推另一罐停留于另一肺俞穴,5~7分钟起罐。
(四)咳喘:第一次拔大椎、风门、肺俞、膏肓、膻中,第二次拔胸椎1~7椎两侧各穴及胸骨部位各穴。2天拔罐1次。严重咳嗽也可用走罐法拔脊柱两侧,3~5天1次。
(五)头痛:用走罐法。先在背部涂抹植物油,再用大口径火罐拔大椎穴,吸稳后用双手将火罐推至腰骶部,然后再转向背部两侧上下推动,至满背皮肤发红为度。适用于外感头痛及习惯性头痛。
(六)落枕:用刺络拔罐法。先在颈、肩、背部找出压痛点,选用其中2~3个压痛点,在压痛点上用三棱针划痕,然后拔火罐,待出血少许即起罐。
(七)各种闭合性软组织急性扭伤或慢性劳损:在扭伤或劳损局部选穴拔罐。
(八)腹泻:拔神阙、天枢等穴。
除此之外,拔罐疗法还可治疗多种其他疾病,取穴多如该病证的针灸取穴法。
拔罐疗法除了在治疗学上有重要作用外,在诊断学上也有重要价值。它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方法之一。如斑疹伤寒、猩红热、麻疹等疾病。在其尚未发疹之前,拔罐可使其早期发疹,帮助诊断。再如浮肿,当浮肿很轻微时,肉眼不易检查出来,拔罐处能引起毛细血管内膜疏松,于该处取几滴血液检查,能够发现单核白细胞较未拔罐处增加2~4倍,甚至5倍,故可用拔罐以协助诊断。
六、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以及皮肉皱纹松弛、疤痕等处,火罐容易脱落。
2、应选择适当的**,拔罐过程中不能移动**,以免火罐脱落。
3、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
4、拔火罐时应注意不要灼伤或烫伤患者皮肤。
5、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使皮肤起水泡时,小水泡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6、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须慎用。
7、各拔罐法的注意事项:用闪火法拔罐时,棉花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烫伤皮肤;用投火法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的棉花脱落;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水罐法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在应用刺血拔罐时,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不超过10mL;应用针罐时,须避免将针撞压肌肉深处,造成损伤,尤其在胸背部要慎用。
13
发表于 2007-7-29 10:02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第四章  刮   痧

一、刮痧疗法:刮痧起源于二千五百年前,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发现的一种民间自然疗法,它是从推拿、针灸、拔罐、刺血等疗法中演变出来的。它是利用器具,借助介质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通过选经配穴,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斑或点状出血,来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面达到扶正祛邪,排泄瘀毒,退热解凉,开窍益神等功效。
二、痧的含义:
第一方面是指皮肤出现红点,如沙点,也指循皮肤,经脉循行,稍有阴碍之疹点。
第二方面是指一种肠道急性传染急病表现的一种征象。
第三方面是指,经过刮拭手法后,皮肤出现的沙粒状红点。
痧症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
三、刮痧的功效:解表祛署,开窍醒脑,调畅气血,疏经活络,行气止痛,运脾和胃,保健强身,美容减肥。
四、刮痧的原理:
1、中医方面:
(1)祛除邪气,疏通经络,刮拭皮肤,充血,腠理得以开泄,将邪气排除体外,从而廓清经络,使其得以疏通。
(2)调和气血,改善脏腑功能:当气血凝滞,经脉空虚时,经过刮拭,可引导营卫气血始行输布,需养脏腑器官,使脏腑机能恢复。
2、现代医学:
(1)能促进血液、淋巴的循环增强,使肌肉和末梢神经得到充分的营养。
(2)对循环、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
(3)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增强免疫力和增强人的抗病防御机能很有帮助。
(4)刮痧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产生自身溶血现象,产生一个良好的弱**神经,使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五、刮痧的器具:小蚌壳、瓷器,牛角刮痧板、梳子、三棱针等。
六、刮痧的介质:水剂、油剂、活血剂、75%酒精等。
七、刮痧的分类:
1、刮痧法:用刮痧器具在人体表作反复活动摩擦。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两种。
2、撮痧法:用手指撮、扯、挤、拧、提、点等手法作用于肌肤称之。
(1)挟痧法(揪痧法)
(2)扯痧法
(3)挤痧法
(4)点揉法(又称一指禅法):术者用拇指或中食指者压在某穴位上,由轻到重,由表及里,手腕带动手指灵活揉动,频率50—100
次/分钟,持续一定的时间,通常3—5秒,以感觉酸胀和皮肤微红为度。
3、挑痧法:术者用消毒过的三棱针,挑刺已经消毒过的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并用双手挤出紫暗红色瘀。
4、放痧法:术者用消毒 过三棱针快速点刺皮肤血脉,使痧毒从血中排出,主要用于急救。
八、刮痧的操作方法工程序:
1、选择合适的**,进行面部消毒和刮痧器具消毒,以防感染
2、一般右手持拿刮痧工具,刮痧板的钝缘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为宜,切不可作推、削之势。
3、用力要均匀,以能而忍受为度,刮拭面尽量拉长。
4、刮痧时要顺着一个方向,不要来回刮,以皮下能出现微紫红色或黑色斑点、斑块即可。
5、一般作为保健刮痧,要求手法较轻,不可一味强求出痧象。
6、一般顺序:先颈部,再背部,再胸腹,最后刮四肢和关节。关节部位应采用点揉或挤压手法配合。
7、刮拭方向,一般原则是由上而下,由内而外,顺序刮拭。
8、一般每个部位刮拭的次数应在15次左右,根据客人的体质状况灵活掌握。每次刮痧的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一般拭后2~3天,会有疼痛感,属于正常。
九、刮痧的补泻:1、补法  2、泻法  3、平法   介于补法与泻法之间的手法,称为平补平泻。
十、刮痧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1、适应症:外感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美容保健。
2、禁忌症:严重心脏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有皮肤传染性疾病的人;年老体弱、空腹;妊娠妇女的腹部;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性者。
14
发表于 2007-7-29 10:02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肾保养法,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医独特理论体系为指导,借助传统中医推拿手法和特殊配制的专用药液,结合近代兴起的芳香疗法,由足下生辉独创的一种集**、热敷、药液、芳香、治疗为一体的保健方法。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论证,此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且行之有效之特点。目前已在部分保健**场所及国外推广。
二、肾保养法的理论依据:历代医家认为“肾为人的先天之本”,亦称“先天之精”、“性命之根”、“人生之本”。肾五行属水,五化在藏,五方在北,五季在冬,五气在寒,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在体为骨,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肾属五脏,脏属阴,腑属表脏属里。肾的主要功能为:
1、肾主生长发育,为生命之本;
2、肾主繁殖,为生殖之本;
3、肾主病、老、已,为盛衰之本;
4、肾主精髓,为生精之本;
5、肾主气化,为膀胱开阖之本;
6、肾主五液,为体液之本;
7、肾主元气,为人体阴阳二气之本;
8、肾主纳气,为气之本;
9、肾为精血之海,为生血之本;
10、肾主水液,为代谢之本;
11、肾主命门,为阳气之本。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腰为肾府”,“暖腰温腹”,“温肾补气”。故肾保养施术部位主要以腰骶部和腹部为主。
三、肾保养专用药液配方(略)
四、精油调配:薰衣草3—5滴  迷失香2滴  尤加利2滴  玫瑰1滴
通过**使精油经皮肤进入身体吸收。由于每一种精油都有其独特的香味和功能,有的具有镇静、舒缓,有的提神、清新,有的具有药性。因此通过呼吸系统和**两种途径来达到芳香疗法。
五、肾保养的适应症:肾阴虚、肾阳虚、阳痿早泄、各种腰痛、尿频尿急、慢性肠炎、妇女宫寒症、卵巢囊肿、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等。
六、肾保养的功效:祛风散寒,消炎止痛,温经活络,舒筋活血,温肾补气,调节营卫,利尿通便,解除疲劳,缓减压力,放松身心,平衡阳阴。
七、肾保养法操作方法及步骤:
1、腰骶部操作程序:
1)精油调配,局部涂敷;
2)腰骶部各种推法;
3)点按穴位: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八髎、长强、环跳、腰眼、命门、腰阳关、华佗夹脊穴;
4)按揉腰骶部;
5)弹拨韧带(足太阳膀胱经);
6)搓擦命门,叠掌按腰,逆推腰骶;
7)双龙点肾,温肾补气(反复三遍),腰骶分推;
8)腰骶部敷热服(以局部潮红为适);
9)涂擦肾保养专用药液;
10)覆盖保鲜膜再次热敷;
11)下肢放松**及点穴(承扶、殷门、委中、委阳、承山、昆仑、太溪、涌泉)。
2、腹部操作程序:
1)精油调配,局部涂敷;
2)摩腹、揉腹、运腹;
3)点按穴位:中脘、下脘、神阙、气海、丹田、关元、中极、肓俞、中注、气穴、大赫、天枢、水道、大横、腹结、气冲;
4)团揉脐周,搓掌热脐;
5)狮子滚绣球;
6)拿腹揉腹;
7)腹部热敷;
8)涂擦肾保养专用药液;
9)覆盖保鲜膜再热敷;
10)下肢放松**及点穴(髀关、肺、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阳交、悬钟、太冲)
八、操作注意事项:
1、此法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过饱或过饥不适宜此法。
3、嘱咐患者覆盖的保鲜膜需保留四个小时以上。
4、施术部位有明显外伤或溃烂者不宜。
5、此法不宜天天做,一般一周三次为宜。
6、实热证不宜。
15
发表于 2007-7-29 10:03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第六章  火  疗
一、概述:火疗,又名火龙愈、神龙火疗等,按中医理论属于炙法的范畴,是民间“赶酒火”和“热敷”疗法的延续演变。依具中医治疗原则“寒则热之”,因此火疗法主治一切寒症。
二、火疗操作原理:该法在受术部位实行喷火加热(或热敷)后,利用特殊配制的火疗专用药液与病灶部分及其周围的皮肤广泛接触,借助汗腺的扩张,使药液由表向里渗透直达病灶,通过经络调和气血,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到调整,祛除体内风、寒、湿、邪、毒。大大提高了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消炎、消肿、驱寒湿,减轻疼痛,解除疲劳的作用。
三、火疗法的实施前准备工作:纯棉毛巾3条,小号浴巾1条,酒精喷壶1个,95%酒精1瓶,弯剪1把,止血钳1把,脱脂棉1包,保鲜膜1卷,泡脚桶塑料袋1个。
四、火疗法操作方法及程序:
(1)局部点穴**(一般五分钟左右)
(2)将热毛巾覆盖受术部位
(3)在湿毛巾上,喷洒酒精,然后点火,第一次燃烧时间略长,用准备好的另一条湿毛巾覆盖灭火,在第二、三次喷洒酒精点火,每次燃烧5秒钟左右,反复进行操作,至患者有发热感,达到局部潮红为宜。
(4)涂查火疗专用药液,药量依据患者部位、体质、病症或多或少来进行确定。
(5)覆盖保鲜膜(保鲜膜面积应大于涂擦药液面积)
(6)最后喷火加热至患者温热感已渗透为准。
五、火疗的功效:祛风散寒、消炎止疼、活血化瘀、行气散结、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六、火疗的适应症:颈椎病、妇科病、风湿性关节炎、肩背痛、(风寒性感冒)各种腰疼等。
七、火疗的注意事项:
(1)火疗法必须隔一天一作;
(2)加热时防止烫伤患者应循行渐进,一般达到局部潮红为佳;
(3)涂擦药液时,防止药水外溢;
(4)叮嘱患者保鲜膜贴覆时间,需4小时以后才能揭膜;
(5)火疗法可能使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过敏现象,应及时揭取保鲜膜和擦洗患处;
八、火疗的禁忌症:
(1)凡实证、热证、阴虚内热者禁用此法;
(2)传染性疾病禁用;
(3)孕妇及月经期间的腹部或腰骶部禁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袖里乾坤 + 1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16
发表于 2007-7-29 10:25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不错,谢谢无私奉献。
17
发表于 2007-7-29 12:53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MOD}!:handshake
18
发表于 2007-7-29 15:17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很好,可以作为讲课的材料,值得学习研究。。。。
期待更多内容。
19
发表于 2007-7-29 21:46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MOD}!
20
发表于 2007-8-8 10:53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太感谢楼主了,力顶!:victory: :victory:
21
发表于 2007-8-8 12:13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不错,楼主好厉害呀!谢谢了!
22
发表于 2007-8-8 13:59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金鸡前辈,辛苦了  多谢了 !送上鲜花一朵:victory:
23
发表于 2007-8-8 14:22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感谢大家的光临.希望共同学习.:handshake
24
发表于 2007-8-10 13:14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dgk感谢楼主学习啦.
25
发表于 2007-8-10 17:22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顶:victory: :handshake
26
发表于 2007-8-11 23:01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谢谢老师,请问这是你培训别人的内容还是您受训时的内容?
27
发表于 2007-8-12 13:14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大家好,这是我给学员们讲课用的.
收到1朵
28
发表于 2007-8-12 17:29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感谢无私奉献,鲜花一朵。
29
发表于 2007-8-15 01:20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真是好料  感谢楼主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30
发表于 2007-8-15 10:26 | 只看该作者

培训课的内容

感谢无私奉献,鲜花一朵。:victory: :victory: :victor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5 08:5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