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5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颌面] 左侧耳前下无痛性进行性包块半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左侧耳前下无痛性进行性包块半年
                                                                       疑难病例分析


                                                                          病历摘要
    患者蒋淑秀,女,50岁,农民,广西灌阳县人,因左耳下区无痛性进行性包块半年,于1998年6月23日入院。
    患者诉去年12月份洗头时无意发现左侧耳前区长有一拇指大小包块,无疼痛,压之稍有胀感,无其它任何不适,当时未加管理。半月后包块仍然存在,无明显增大或缩小,亦无其它不适,随后在当地用中草药口服,局部外敷药物等治疗包块未见任何好转,反而缓慢增大,压之有闷胀感。三个月后到本县黄关镇医院就诊,未能明确诊断,当地医生转送到我院。患者精神、食欲、行动无异常,大小便正常。
    既往体健,个人史无特殊,否认家族成员中有肿瘤发生史及遗传病史等。

                                                                           体格检查
    T36.8℃,P19次/分,BP14/10KPa,神清,一般面容,发育营养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及,肠鸣音4次/分;脊柱及四肢正常,全身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专科检查:双眼关闭良好,视力5.0,面部无麻木,口角无歪斜,听力5m,鼻道内无血性分泌物,鼻咽部无增生物;左侧耳垂前、下方包块,大小约2.5×2.0cm2,椭圆型,稍高出皮肤,表面稍滑,质中,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活动度好,周围未触及肿物及肿大淋巴结;同侧咽旁区未见隆起,悬雍垂居中;腮腺导管口无红肿、通畅,挤压有清淡唾液溢出,余无特殊。

                                                                             辅助检查
    血Rt:Hb110g/L,RBC3.81×1012/L,WBC5.2×109/L,NO64,LO34,肝肾功、胸自片及ECG检查:无异常。空腹血糖:4.27mmol/L。左侧下颌骨侧位片:下颌角及升支部完整,未见破坏吸收及移位。局部B超:左侧腮腺内包块2.54×2.10cm2,有包膜,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质,后壁有增强表面,考虑为实性占位。

                                                                              临床分析
    患者女性,50岁,主要病史及检查结果:左侧耳前、下方无痛性进行性包块半年,无痛及其它任何不适,压之稍胀感,一般面容、神清、发育营养正常。体检左耳前下区可触及约2.5×2.0cm2大的卵圆型包块,质中,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活动,无波动;同侧咽旁区无隆起,悬雍垂居中;腮腺导管通畅,挤压有清淡唾液溢出。左侧下颌骨侧位片:角部及升支部无破坏吸收及移位;血Rt:WBC5.2×109/L,NO64;胸片已排除肺部占位性病变;局部B超提示:左侧腮腺区实性占位。其临床特征为左侧腮腺肿瘤。根据上述临床资料及特征,为明确诊断作如下分析,鉴别诊断主要考虑以下一些疾病:

       1、        腮腺囊肿:分为潴留性和先天性囊肿两类。前者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无功能障碍,与本例患者相似,但其质软,能扪得波动,边界不十分清楚,与本例患者不符。先天性囊肿可位于腮腺深部或浅部,由于腮腺筋膜致密,临床检查诊断比较困难,但穿刺或B超检查可为液性,本例考虑到穿剌会导致瘤细胞种植复发,术前不宜做此项检查,但B超已证实为实性占位,且腮腺囊肿发生率极少(约占腮腺病变的2.5%),帮可排除该诊断。
       2、类肿瘤型的腮腺炎:腮腺区的慢性淋巴结炎及局限在腺内淋巴结核,都可能表现为无痛性肿大,但此类炎性包块常表现时大时小的病史,有感染来源,伴有疼痛和压痛感,应用相应抗菌素治疗有效,与本例术前治疗用药效果不佳明显不符。
       3、腺淋巴瘤:或称Warthin瘤,常见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男性,男女之比为6—10:1。呈圆形或卵圆形、光滑、活动、质中、似淋巴结,有时可扪及波动,多在腮腺的后份及下极部位,主瘤之外可有相邻的淋巴结肿大或多发肿瘤。本例患者为女性,包块主要位于耳前份偏下,且为单发,无波动,周围未触及肿物及淋巴结肿大。
      4、粘液表皮样癌:是涎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又以腮腺最多见。一般肿物生长较快,质地硬,活动受限和出现神经症状,腮腺导管中断破坏。本例患者虽然半年前才发现包块,但发现时已有拇指大小,估计包块已生长多时,因无症状未及时发现,且发现后包块生长亦较缓慢,质中,活动度好,无面N损害症状,听力正常,功能无障碍,腮腺导管通畅,周围淋巴结无肿大,显然考虑该病与临床症状不甚相符,故该诊断值得怀疑。
       5、周围恶性肿瘤转移:患者头皮、眉额、眼部等处未见原发病灶,同侧软腭部、咽旁区未见肿大膨出,鼻咽部无异常增生物,痰内无血性分泌物等现象,亦无功能障碍及耳鸣头痛等症状,周围无异常增生物及淋巴结肿大等,故无充分证明维持该诊断。
       6、多形性腺瘤:或称为混合瘤,腮腺为好发部位,约为85%,常以耳垂为中心生长,通常无症状,生长缓慢,多为偶然发现;肿物边界清楚、活动、质中,与周围不粘连,一般不引起功能障碍及面神经麻痹现象,B超表现为周界清楚,内部回声均质,后壁有增强表现的实性包块。该病可以较好地解释本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检查所见。因此该病的可能性最大,但要明确诊断最终需手术探查及病理组织送检确诊。

                                                                             治疗经过
经分析患者较为符合“左侧腮腺多形性腺瘤”,故入院后先完善各项检查,术前常规用青霉素肌注,口服病毒灵等药四天,包块无任何缩小,于1998年6月25日术前讨论为患者诊断较为明确,无手术禁忌症,行术前准备,并定于1998年6月27日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所见及经过:全麻下,作腮腺常规切口(S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腮腺嚼肌筋膜表面,将组织瓣向前翻起。在颧弓下约一指的嚼肌表面,与颧弓平行处寻找到腮腺导管,又在腮腺导管上下方找到面神经颊支、颧支,在腮腺上缘找到颞支,再沿各分支作逆行性分离,直至显露总干,最后分离出下颌缘支。在分离解剖面神经的同时,逐步将腮腺浅叶分别剪开、剥离,连同肿瘤一并切除。结扎并切断腮腺导管,常规冲洗、止血后,分层缝合,放置引流条,加压包扎,手术完毕(术中输血200ml)。
    术后予以抗炎、补液、止血等处理。术后第二天拔除引流条,继续加压包扎,并给予三B针肌注(每日一次)。术后第七天折线,缝合创生长良好,无裂开及渗出。为防涎瘘形成,仍继续加压包扎4天。术后闭眼良好,面部无麻术,口角无歪斜,创缘愈合佳,于1998年7月12日痊愈出院,并嘱患者院外定期复诊,预防复发。术后病理诊断:左侧腮腺多形性腺瘤。
    出院诊断:左侧腮腺多形性腺瘤。

                                                                               讨论
    多形性腺瘤来源于涎腺上皮组织的肿瘤,还混合有粘液样和软骨样组织,因而其组织像具有多形性或混合性。腮腺是最好发部位,约占85%(1),肿瘤常以耳垂为中心生长,触诊界限清楚、活动,呈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质中,与皮肤无粘连,并可活动。若短时间内生长加速,或出现疼痛,瘤体固定,功能障碍时,应有恶变的可能(2)。
    多形性腺瘤根据其无症状,缓慢生长病史和位于腮腺部位圆形或结节状活动的肿物,多可得到初步的诊断。对于体积小的肿块,诊断较困难,甚至属良恶性有时都难以确定,一般在手术中作冰冻切片,协助诊断,以便确定手术方式。切开活检有可能引起肿瘤种植,也不宜采用。可首选B超检查,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临近组织的关系,对手术选择有重要意义(1)。
    手术切口的设计:一般采用“S”形切口。即沿耳屏前作纵形切口,向下绕过耳垂,到达下颌支后凹的上部,继而向下绕过延伸,然后在下颌角下2cm处转向前方,平行下颌骨下缘向前伸延2—3cm(3),它具有暴露充分,皮瓣血供良好,愈合后疤痕不明显等优点。另一种为“Y”形切口,切口起自耳垂下,并向前后作一切口,该二切口上端分别起自颧弓下缘和乳突上方,约1.5cm处,耳垂下切口从下颌后缘开始向前下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前延长。位于耳下乳突部的肿瘤采用此种切口较好(4)。
    手术范围的确定:原则是保护面神经不受损伤和禁忌弄破肿瘤包膜,绝对禁忌作简单的顺包膜剥离的剜出术(2)。一般混合瘤位于腮腺浅叶时,应作肿瘤和腮腺浅叶切除;肿瘤位于腮腺深叶时,则须作肿瘤及腮腺全部切除。腮腺肿瘤特别是良性肿瘤,术中应解剖与保留面神经,但在恶性肿瘤或肿瘤已破坏面神经功能时,则须将受侵犯或粘连的面神经一并切除,但对低恶性肿瘤,可酌情保留部分未受侵犯的神经分支。
    本例患者因肿瘤位于腮腺浅叶内,且无恶变症状,故选择作肿瘤和腮腺浅叶切除+分离解剖面神经,术后面神经无损伤,创面生长良好,无涎瘘等手术并发症,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孙村征、王佩玉主编,《口腔颌面部肿瘤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1版228—229。
       2、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第3版292—295。
       3、周树夏主编,《手术学全集:口腔颌面外科卷》,人民军队出版社,1991年第1版381。
       4、梁斌主编,《口腔颌面常见病的手术治疗》,贵州科技出版社,1991年第1版171。

[ 本帖最后由 yewangelhb 于 2007-6-13 18:19 编辑 ]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feiwu222+2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6-14 12:4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你对本版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0 19:3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