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区保健] 预防保健十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2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新手发帖,肯请版主加分.请大家多多支持!


一、保健新说六则
1、大多数蔬菜可防肺癌。专家发现了一些新的可以预防肺癌的食物,其中以西红柿、绿叶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如卷心菜)等作用较为明显。专家们经过大量调查发现,经常食用多种蔬菜对肺癌的预防作用,远较单独食用一种蔬菜为强。于是,他们建议那些无法戒烟者,要设法改进膳食,尽可能地食用多种蔬菜,以此来减低患肺癌的危性。
2、限制能量可长寿。美国科学家经过长达15年的实验研究发现:限制能量可以延长寿命。他们的实验证明了限制能量(减食或少食)对人体有三方面的影响:①可以延长人的平均寿命(使平均寿命提高45%);②可以减少、延缓随年龄增长引起的相关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病和动脉硬化等;③能防止随年龄增长而带来的生理机能衰退,能使机体细胞保持活跃的代谢、更新机能。此外,专家们的实验还显示,摄取过多的蛋白质可缩短寿命,原因之一是心、肾疾病的发生都受到过剩蛋白质的影响。
3、饮食中缺乏维生素C可影响男性生殖能力。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家埃姆斯等人最近研究发现,逻辑性饮食中维生素C摄取量如果低于每日的生理需要量,他们检查了15名维生素C不足的人,结果有8人的**大量存在遗传缺陷。
4、睡眠规律紊乱 多致癌。当今医学界对癌症的发生机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发生癌变的细胞是在分裂中产生的,而细胞分裂多数在睡眠中进行,一旦睡眠规律紊乱,人体免疫功能就很难控制癌细胞的突变。该学会提醒人们,尽量在现代生活中,也不宜长期熬夜。
5、预防心脏病必须先治牙病。芬兰的学者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治疗牙病是防止冠心病的重要措施。据研究表明,引起龋齿中的其它病菌所产生的毒素,对心肌具有损害作用,并可损伤冠状动脉内膜,导致胆固醇沉积而引起或加重冠心病。
6、体重波动大有害健康。有些人为了追求健美的体形,减肥心切,采用多种方法快速减肥,结果使体重在数周内减轻10多公斤。但是,由于这些方法不能持久,故体重在短期内很快恢复。最近,美国麻省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的克里格医生报告,他们对804名女性和367名男性(30~62岁)进行为期3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体重增减波动较大的人,比体重相对稳定的人,死于心脏病或其它原因所致疾病的危险性要大2倍。有关专家认为,从长期观点看,一个人失去的体重愈多,以后再增加的趋势也就愈明显。

二、.注射乙肝疫苗后为何没抗体?

在98年以前,广州市所采用的乙肝疫苗是血清乙肝没苗,大部分接种血清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体都会保持3~4年左右。98年后,广州市开始采用运用基因工程制作的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大概保持2年左右。像魏**孩子的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的确有,但并有常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人免疫反应迟钝。在临床上,有人无论怎样接种乙肝疫苗,就是产生不了抗体,这部分人可能是本身对乙肝疫苗反应迟钝,原因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解释。
第二,接种的疫苗量不够或者所用的疫苗质量不过关,也会无法产生抗体,虽然这种原因占的比重很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第三,检测方法的缺陷。目前各医疗单位普遍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抗体,这种方法对以前的血清乙肝疫苗敏感度高,相对于基因工程制作的乙肝疫苗进行接种,这种方法的敏感度就差些,有些人就可能查不到。
因此,接种乙肝疫苗时,打完加强针后一个月应该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的检查,看接种是否成功。广东省内各大医院均有这样的检查项目,单纯检查乙肝表面抗体只要几块钱就够了。假如按照正规的免疫程序(0、1、6个月分别接种,打第一针时算0个月)接种后一个月仍然查不到乙肝表面抗体,就应该再加强一次。再次加强过后一个月还查不到乙肝表面抗体的话,也不用再打疫苗了。
按照免疫程序找完针后,应该做到至少每年检查一次,查体内的乙肝表面抗体还有没有。有专家认为3年内加强注射比较稳妥。一旦抗体消失就得注意进行相关的检查,咨询专家是否需要进行重新接种,因为乙肝不是一种终生免疫的疾病。

三、怪事,看书可生病

阳光下的“陷阱”
有些人喜欢在冬天边晒太阳边看书,这是明知有陷阱,偏要往前走的行为。
光线不足时看书会影响视力,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相反,光线过于强烈时看书亦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人的黑眼珠(虹膜)中央的小孔称为瞳孔,它的作用有如照相机的光圈,通过瞳孔的缩小或扩大,可控制进入眼内的光线,帮助调节眼睛看清物体。而瞳孔大小的变化是通过眼内的肌肉活动来调控的。如果长时间在阳光下(强光下)看书,瞳孔处于持续的缩小状态,眼内肌持续痉挛,极易造成眼肌疲劳、眼睛胀痛、视力模糊以及头昏脑胀。
走“读”,或许要赔命
车在行驶过程中免不了颠簸,人坐在车中,身体必然随之摇晃不定。在这种情况下看书,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会因身体的不断摇晃而不断发生变化,为了能看清楚字,眼睛必须不断地进行相应调节,因而大大加重了眼睛的负担,极易引起眼睛的疲劳。边走边看书对眼睛不利也是这个道理。而且,边走路边看书,往往忽略了路面的情况,容易摔跤甚至引起交通意外。
久“闻”臭气,易患痔疮
排便动作是机体的反射动作之一,当粪便在肠道内逐渐形成并被推送至直肠时,**了直肠壁的感受器,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排便时,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推送和挤压粪便;**内、外括约肌舒张;同时膈肌和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协助排便,最终使大便排出体外。这一连串的过程是机体低级神经中枢至高级神经中枢都参与的活动过程,而且,大脑皮层对排便动作的影响非常明显,意识可以增强或抑制排便。如果边解在便边看书报,大脑中枢分散了精力,造成对排便**不敏感,并影响大便动作的协调,时间久了会造成便秘。同时,由于看书报,会不知不觉使每次大便的时间大大延长,并使盆腔淤血,容易引起痔静脉曲张,形成痔疮。

食不知其味,读不解其义
边吃饭边看书不但会影响食欲,还会影响消化功能。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大脑的指挥下,各个器官互相配合进行既默契又协调的工作,完成人体各种活动。
当我们吃饭时,大脑指挥有关的一系列功能动作,如激发对食物的欲望、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吞咽的动作、胃肠的蠕动以及唾液、胃液、肠液的分泌等会非常协调地进行,使食物进入人体后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边吃饭边看书,大脑要同时指挥两项不同的工作,由于“一心二用”,其指挥的力度势必受到影响。精神往往主要集中于看书,吃饭就变得漫不经心,应付了事,影响了食欲,使整个消化系统各部门的配合减弱。另外,看书便大脑对血液的需要增加,原来在吃饭时血液相对较多地集中于消化器官的情况有所改变,造成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亦因此受到影响。进食时大脑血液{MOD}相对不足,看书和思考的效果也不好。因此,边吃饭边看书,与其说是“一举两得”,不如说是“两败俱伤”;食不知其味,读不解其详。

躺出近视眼
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看清楚东西,主要是靠眼内的睫状体肌的伸缩来调节眼球的晶状体,把焦点对好,成像才清楚。当看近距离的物体,尤其是愈精细的东西时,这种调节愈是频繁,调节的幅度也愈大,眼睛也愈容易疲劳。因此,为了减轻视力疲劳,看书时必须使书本和眼睛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这种距离要相对的稳定。当躺着看书时,眼睛和书的距离难以保持恒定,加上躺着看书时光线往往不足,时间长了,就会造成晶状体调节过度,视力疲劳,久之便出现近视眼。尤其是喜欢侧卧看书的人,由于头歪向一边,书上的字与两只眼睛的距离不一样,眼睛调节更费力,不仅会近视,还常常会导致斜视或散光。特别是中小学生,身体正处于发育期,视力更容易变坏。

躺着的时候,全身肌肉放松,大脑也逐渐进入抑制状态,记忆和思维能力亦逐渐降低,影响看书学习的效果。

珍惜时间,抓紧时间看书、学习是一件好事,但必须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看书时要注意合适的光线,坐的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适当(大约保持35厘米),看书时间不可持续太长。尤其年龄越小的小孩,连续看书或写字的时间应越短。一般主张每隔40~50分钟就休息几分钟。最好到室外走走,做眼保健操等,使眼睛和大脑都得到充分休息,既提高看书学习的效率,又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四、中老年人时晨醒后有七忌

在人们经过一夜的睡眠后,早晨醒来时伸一下懒腰就应起床了,可是有不少人并不是这样,下面针对在晨醒后较为普遍的一些问题谈几点注意事项:
1、忌醒后立即起床:从睡眠中醒后,机体由抑状态转入了兴奋状态,但从抑制到兴奋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一觉醒来则立即着衣起床,易于出现头晕、眼花等不适,对于中老年人来讲还易于发生意外。这也是我们强调醒转后宜伸懒腰的原因所在。
2、忌醒后恋床不起:醒后恋床不起的人颇多,尤其是在节假公休,总觉得早早起床也没有事干,不如干脆赖在被窝里。凡有过恋床不起的人大多数都有这样的感受,睡眠和卧床的时间多了,反而觉得四肢发沉,精神萎靡,倒不如每天早早起床忙于工作或学习时的精力充沛。这是由于睡懒觉不利于人体阳气宣发的缘故。因此讲,早上醒来后不宜恋床不起。
3、忌醒后立即直立解小便:早上一觉醒来后,可能膀胱内已充满了尿液,有急不可待的排尿感。越是尿意紧迫,越要沉得住气,绝不可立即起身小便,尤其是直立解小便更属禁忌。否则很容易因膀胱排空引起头晕,甚至会出现尿性晕厥。
4、忌醒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有的人工作任务紧迫,睡觉醒来后等不得伸伸懒腰,洗把脸,或喝口水,就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工作效率降低,容易产生疲倦感,并且也严重影响了气血阴阳的变化,对健康十分不利。
5、忌醒后即刻剧烈运动:晨起后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确是有很多益处,但这些运动必须在晨起后稍休息一下,待气血阴阳运行平衡后方可进行。如果起床后未经运动前准备,马上投入比较剧烈的活动,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特别谨慎。
6、忌晨起时行房事:行房时伤气耗精,房事以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体力主可恢复。中医认为晨起时阳气渐升,阴气渐降,此时行房易使机体的阳气受到戕伐,可致终日精神萎靡不振。
7、忌醒后立即进食:早上的胃,还处于半休眠状态,至少需要半小时才能苏醒。同时早上唾液分泌也很少,胃液分泌也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立即进食,或再吃一些难以消化的脂肪,就易导致消化不良。困此,晨起后最好先喝一杯水,休息半小时后再进食。
以上几点是早上醒来后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注意。

五、音乐治疗原理浅探

音乐治疗是人们通过音乐活动获得健康或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音乐是一种乐音运动的形式,治疗是以特定的方法减缓病痛和改善健康的一门科学。将音乐这门艺术与治疗这门科学加以联系,有控制地让音乐不治疗和康复人的躯体疾患和精神障碍,保持并增进身体和心理健康,便是音乐治疗的内涵。
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感,使人的情绪波动;可以沟通人际关系,增进社会效交往;可以帮助自我实现,促进入格的完善。音乐对人的作用,实际上在于行为上的改变,可以说,音乐治疗是一门行为科学。
人的行为是由**引起的反应,与情绪密切联系,是情感活动的反应。当人在听音乐时,音乐便是**,人受到音乐的影响,便引起情感变化或情绪波动,于是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便是反应。因此,情绪可视作**(音乐)与反应(行为)之间的中介,行为反应是音乐**的结果。
人的行为不是孤立的活动,它既受人脑的支配,也受环境的影响。相应地人与音乐的关系也既有生物方面的联系,又有社会方面的联系。可以认为,人的个性或性格,既有生物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人的活动或行为,包括音乐活动,也是如此。
世界有其一定的规律,人的生活也有其一定的次序和组织。人需要视听等感觉,渴望光明、声响和节奏。人类不满足于自然的声响,并以一定的次序将之置于一定的组织中,最后形成了音乐。这样,音乐成为人类的精神粮食,并影响人的个性和行为。
音乐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主要应用音乐来治疗情绪或行为障碍,使人格健康发展,音乐治疗与一定的心理治疗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自特点。相同之处是都旨在治疗师与患者建立积极的医患关系,以消除、减轻或控制患者的症状,纠正他们紊乱的行为模式,并促进他们积极的人格的成长和发展。
不同之处明显表现在治疗手段上的不同,同时更反应在对大脑活动的影响差异。一般的心理治疗手段是语言,主要是通过音乐活动(听和表演等)进行治疗。据神经生理学研究得知,语言和音乐蛎脑不同部位的功能。音乐对大脑作用的部位不同于语言作用的部位,对大脑活动的影响两者可能也不完全一样。
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脑的机能。大脑是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其间有着联系。大脑皮层由140亿神经细胞构成,是神经活动的重要场所。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以及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各具相对***的功能。就一般人来说,主导语言的中枢在左半球。左半球还具有逻辑思维、数学计算和分析判断的功能。主导音乐活动主要是右半球的功能,但左半球也参与一定活动。形象知觉、空间感知、直觉思维也是右半球的功能。此外,许多情绪和行为都在右半球控制之下。大量实验研究结果都证明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而音乐旋律主要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可以认为,在脑的功能上,音乐和语言关非密切相关。音乐活动功能在大脑右半球占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并不像语言功能在左半球优势那么显著罢了。由引可见,音乐治疗与一般的心理治疗手段上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的差异。
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对于探索心理治疗和音乐治疗的原理是很重要的依据。一般学者认为,意识是两个半球的功能;但也有的神经生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是左半球的功能,右半球是无意识半球,它的神经冲动只有传到左半球才能产生意识活动。当代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通过切断左右半球联系的裂脑人的研究后认为,右半球有另一种“精神”,但因缺乏表达的语言而难以理解。音乐的特点恰在于对右半球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影响,故此音乐的心理治疗原理和价值便十分明显了。
音乐和语言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音乐和语言都有着共同的功能,两者都具有交流或传达的作用,都能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交往,并通过这一作用,使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得到治疗。因而音乐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音乐治疗可以针对患者(包括仅有轻微心理问题的正常人)的情况,判断患者主诉的意义,确定治疗目标,选择达到治疗目标的技术,进行音乐治疗活动,并适时地正确评价或改善治疗的效果,帮助患者通过音乐达到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

六、近亲婚配后代患癌机会大

曾有一位姓余的男青年与其表妹结婚,次年生下一男孩,亲朋后友赞美这嫡嫡亲。
半年后,小孩右眼角上长出了密雀斑,随着年龄的增长,斑也增多至满脸皮肤,到6~7岁时竟扩展到全身,从淡红色至深棕色,皮肤变干、无光泽。舌和口腔粘膜有时还出现不易愈合的浅表溃疡,斑之间夹杂着白色萎缩斑点。小男孩10岁时,最先长斑的地方开始溃烂流水了。继之右眼发炎,睑缘外翻,使眼睛闭合困难,不几天又长出黑色痂皮。小男孩个子也比同龄孩子矮小,智力明显迟钝,父母把他带到省级医院就诊,诊断为基底细胞癌。
这是什么原因?小男孩患的是着色性干皮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染色体是人体的遗传密码),是遗传性皮肤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有人统计人群中此病的发病率达1/6500至1/10000,多上近亲婚配所造成的。患者皮肤内纤维母细胞部分或完全缺乏对紫外线照射损伤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修复的功能。所以,出现难以愈合的皮肤增厚与斑疹等。
本病患者在20岁前死亡,约有2/3的患者于10岁以前死亡。其原因主要是许多患者常由于发生鳞状上皮癌及黑色素瘤广泛转移所致。80%的患者有眼损害、畏光、眼睑外翻和下睑损毁,导致球结膜暴露;也可以发生眼结膜、角膜上皮癌;这是近亲结婚的后果。

七、心理因素与癌症

人类疾病有50%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关,而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又与心理因素有关。甚至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癌症仍是现在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之首,因此预防癌症也应关注心理、行为、环境、遗传等诸多方面。
1、性格影响免疫功能 人的性格具有可塑性、其形成与生活环境、文化因素、社会阶层、家庭影响与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关,故培养良好性格应从小开始。具有乐观、开朗、正直的性格,常表现为热情、坦率和乐于助人,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理解,人际关系好而矛盾少,当遇到心理应激反应时也能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从而保护了自身的免疫功能。由于自身条件、自然规律及社会规范所限,人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及辨证的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客观现实,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免疫力。1984年我们对100名癌症患者与同期100名健康人对照***森克成人问卷测验,结果癌症患者多具有紧张、压抑、焦虑易怒、多疑善感及不稳定等个性特征。
2、好心情有助于防病防癌 好心情来源于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好的情绪状态使大脑及下丘脑等神经系统通过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作用于内分泌,影响免疫细胞,使其增强免疫功能,这对防病防癌非常有利。如垂体前叶分泌的多肽物质生长素可使自然杀伤细胞(NK)及巨噬细胞活力增强,免疫细胞生成的白介质(IL)及各类干扰素(IFN)均有杀细菌、抗病毒及排异物作用。1型干扰素可抑制儿童血管瘤和白血病发生。抑瘤素M可抑制黑色素瘤、肺癌、膀胱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发生。白血病抑制因子可控制白血病发生。肝细胞调节因子可抑制肝癌细胞、黑色素瘤细胞及鳞癌细胞的生成。被白介质2激活的NK细胞称LAK细胞,它有明显的杀伤体内各种癌细胞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不但可延缓癌症发展,还可减轻毒素及败血症的发生。
人类部分癌症由基因遗传所致,但基因有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后者可因人们饮食、环境和心理状态而使其朝好的方向表达,比如可通过体内谷胱甘肽转移酶及各种DNA修复酶起到保护身体和防病防癌作用。(摘自广州卫生)

八、四类人易患肿瘤

恶性肿瘤俗称癌症,是人体的器官和组织细胞发生变异后引起的无限制生长和扩散的肿块。它可以破坏人体的器官和组织功能,消耗体内有限能量,而使人的生命活动受到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第一类是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如日常嗜烟者易患肺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等;喜食过热饮食、常食酸菜和霉变食物,可促使食管癌变。

第二类是性格有缺陷者,他们大都性情敏感、过于内向、长期抑郁或心胸狭窄、爱生长、暴躁。

第三类是身体有相关炎症未能彻底治愈的人,其发展成癌变的可能性较大,如慢性肝炎、前列腺炎、胆囊炎、慢性胃炎、慢性溃疡结肠炎等患者,有两成发展成相关器官癌症。

九、警惕容易忽视的七种癌症

1、隐性肺癌。指从痰液中找到了癌细胞,但由于癌症病灶很小,而胸片却无异常,是一种查不到病灶的早期肺癌。咳嗽是肺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多为阵发性**性干咳、无痰或少痰。如果咳嗽反复发作,患者会出现间断性少量血痰。而且往往血多于痰、色泽鲜红,一般持续几天,这种情况除考虑为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以及肺心病等外,都应考虑是否有隐性肺癌的可能。关键应该检查痰内细胞,可发现隐性肺癌。有人认为,痰中找癌细胞作为普查肺癌的一种手段。每四个月查痰一次,这样有利于隐性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
2、扁桃体癌。扁桃体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为女性的2~3倍。如长期吸烟、酗酒、吸入有害**性气体、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等,可促使扁桃体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萎缩、变性,在此基础上容易发生癌变,往往被人忽视。早期症状轻微,常常仅有咽部不适、异物感、咽痛等,易被误诊为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或溃疡。据临床资料统计,中老年人(特别是有烟酒嗜好者)如果长期咽部不适,持续咽痛抗炎治疗后经久不愈或症状进行性加重,应警惕是否发生扁桃体癌。
3、舌癌。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容易发生舌癌的部位为舌的侧面,但也有发生于舌根部、舌下或舌背部。舌癌的发生,一般认为由粘膜白斑病恶变成舌癌,约占16~20%。其次,由疾病引起的舌粘膜萎缩也容易发生舌癌。另外,牙齿排列不好,龋齿的边缘、金属冠、假牙根部等不断**舌头,这种慢性**的不断反复,有可能诱发癌症。舌癌的症状一般不明显。向内侧发生的硬结,几乎无自觉症状,容易延误诊断。
4、残胃癌。许多人认为,患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切除大部分胃后,胃癌就不会光顾。其实,胃大部分切除后,仍然会有胃癌发生,医学上称为“残胃癌”。残胃癌多发生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13~20年。当有下列信号者应疑有残胃癌:①突然出现胃病症状并进行性加重者;②上腹部出现无规律的烧灼样疼痛或饱胀感,可伴有消瘦、消化不良、嗳气等症状;③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大便潜血试验反复阳性,或突然呕吐或解柏油样大便者;④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或吞咽困难者。凡胃和十二指肠手术后10年以上者出现上述情况的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5 、急性乳腺癌。这种乳腺癌的发病很急,**皮肤发红,皮温升高,肿瘤很快占据整个乳腺,与急性乳腺炎初期的肿胀几乎无法区别,因此一般常被误诊为急性乳腺炎。
6、隐性乳腺癌。这种乳腺癌由于没有肿块,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早期也有特殊症状表现。比如,乳腺大导管的**状癌,早期仅表现为**血性溢液或单在腋窝处摸到肿大硬实的淋巴结。
7、男性乳腺癌。男性也有发生乳腺癌的,约占女性乳腺癌的1%~2%。男性乳腺癌的发病与种族遗传有关,隐睾、睾丸损伤、睾丸萎缩和睾丸炎症等也是该病不可忽视的病因。早期患者,应采用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后出现的淋巴结转移者,应加用化学药物治疗。对晚期有骨转移或复发性男性乳腺癌患者,应用内分泌治疗和手术切除睾丸、肾上腺、脑垂体,均可获得较高的缓解率。(蒋志君)

十、“活检”会使癌细胞扩散吗?

“活检”是***组织检查的简称,即通过手术或器械从身体病变部位取下一小块或全部组织,做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有些病人一听说要做活检,就吓得要命,或不愿意做,或犹豫不决,主要原因是担心活检会使癌细胞扩散。活检真是那么可怕吗?
扩散、转移、复发是恶性肿瘤的特性,即使不做活检,癌细胞也照样扩散或转移。挤压、揉按、不适当的手术、粗暴的操作等,无疑会促进癌细胞的扩散。然而进入血液的癌细胞并不都形成转移灶,大部分被人体自身的抗癌组织所消灭,只有少数癌细胞在适宜的部位及条件下扎根生长,或长期潜伏。因此,从理论上说,任何人为的干扰,包括活检在内,都有可能促使癌细胞的扩散。但是,不做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大多数肿瘤不能明确诊断而无法决定治疗方案。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的肿瘤,其恶性程度不同,预后也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完全相同。目前,其它任何诊断手段还不能代替病理切片或细胞涂片诊断。因此,不做活检不行。活检虽然会引起组织一定的损伤,还可能会引起出血、发热、咯血、气胸等并发症。但只要医生技术娴熟、操作谨慎,一般来说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的伤害。

6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我本善良+6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元旦快乐!身体健康!万事胜意!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我本善良 + 1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元旦快乐!身体健康 ...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6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11-21 10:3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支持.
3# 板凳
发表于 2007-12-29 12:22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5 07: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