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09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分享】疾病治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2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疾病治验中所搜集的,是我在大学和实习及工作期间搜集的,并且得到老师指导的,现总结一些,供大家参考并指教!
1、小儿厌食症
  名医董廷瑶采用加味桂枝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加味桂枝汤
组成: 桂枝3克,白芍6克,生姜2片,红枣3枚,清甘草3克。  
功能: 调和营卫,促醒胃气。
主治: 腠虚汗多,纳呆厌食。
用法: 本方量少味不苦,每剂煎一次,约小半碗,分二次温服,患儿喜饮。
加减运用: 见有不同的兼证,须加味处理。如舌红花剥,阴液不足者,加养胃生津之品,玉竹、百合、石斛、麦冬、生扁豆、生地等斟酌选入;鼻衄加白茅花、藕节;便秘加生首乌以润之,切忌泻剂;寝汗淋漓者,加麻黄根、糯稻根以止汗;舌淡阳虚,可入附子;虚寒腹痛,倍芍药加饴糖等等。至于新邪感袭,须辨其轻重而别作化裁。
体会: 目前流行的小儿厌食症,是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加上喂养不当,漫进滋补,久之脾胃生化机能失常。有的父母还要强喂、打骂,更造成小儿精神紧张,营养紊乱,出现形体更弱,腠虚汗多,面色不华症状。经仔细观察,发现患儿大多舌净苔少,腹软无积,大便坚硬,容易感冒发热。凡此种种,都因食养不当,营养过剩之故。此症既无积可消,又胃不受补。 从中医“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的理论考虑,分析此病是由脾胃不和而影响营卫失调,需采用鼓舞营卫的方法来振奋胃气,于是投以桂技场加味治疗,数剂后营卫和,胃纳开,疗效满意。 在长期实践观察中,验明此方实为一个体质改善剂、强壮剂、神经安定剂,或里虚里寒、中焦化源不足、潜在虚质的一贴调节剂。尤在泾说;“此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 此方能调和营卫,促醒胃气,使之思食,故称此为“倒治法”。

2、肾炎 □

  名医马骥采用系列复方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1: 六五地黄汤
组成: 干地黄25克,牡丹皮10~20克,炒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白茯苓15~25克,桑椹子25克,枸杞子20克,盐泽泻10~20克,女贞子20克,车前子15~25克,地肤子15~25克。  
功能: 滋补肝肾,淡渗利水。
主治: 肾病型肾炎,发病日久,肝肾阴伤者。症见颧面潮红或暗红,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夜热盗汗,或轻度肿胀,便秘溲赤,舌质稍红或暗红,苔薄黄或薄白,脉细数或沉滑数。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二次,每次约30分钟,总量为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方剂说明: 本方以六味地黄汤加枸杞、女贞、桑椹、车前、地肤五子,故名六五地黄汤。
典型病例: 孙某,男,29岁,农民。1986年3月17日初诊。 该患者一年前出现浮肿,曾在县医院住院,经抗炎、利尿治疗,浮肿消退。俟回家后,稍劳即肿,尿蛋白(+++),自服利尿剂,而病未能愈。经门诊介绍,住院治疗。当时症见;两颧潮红、头晕、腰膝酸软、口燥咽干、食少、五心烦热、便秘溲赤。下肢凹陷水肿。舌质暗红、苔白少津,脉沉细数。尿常规:蛋白(+++),颗粒管型2~6个,红、白细胞少量,尿 FDP 1.25微克/毫升,血浆白蛋白 1.4克%,球蛋白2.l克%,BUN 18.8毫克%,血红蛋白10克%,诊为慢性肾炎肾病型。综合以上脉症乃肾阴虚耗所致。立滋阴补肾、淡渗利水之法。方用六五地黄汤加白术15克、怀牛膝20克。服药30余剂,浮肿全消,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皆除,精神转佳,胃纳复常。尿常规(士~-),尿FDP(-),血浆白蛋白3.5克%,球蛋白2.0克%,BUN 12.5毫克%,血红蛋白 14克%,遂以临床治愈而出院。  
   
方剂2: 离明肾气汤
组成: 干地黄25克,制附子1O~25克,炒白术15克,嫩桂枝10~20克,山萸肉15克,炒山药15~25克,盐泽泻20克,茯苓25~50克,巴戟天20克,车前子25~50克,生黄芪25~50克。
功能: 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主治: 慢性肾炎有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见证者。症见面白肢冷,腰酸乏力,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或伴胸水、腹水,食少乏味,腹胀便溏,舌质淡体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或微弱。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二次,每次约30分钟,总量为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典型病例: 王某,男,28岁,工人。患肾炎四年余。曾多次在省级医院住院,以中西药治疗,水肿消退,但尿蛋白始总是(+++~++++),出院后在家服六味地黄九,偶见轻微浮肿。近十天浮肿加重,1985年8月9日经门诊介绍入院治疗。当时症见:双下肢浮肿,按之没指,眼睑微肿,脘闷腹胀,纳减便溏,肢冷神疲,小便短少(500毫升/日),腰酸痛重,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而滑。尿常规:蛋白(+++),WBC 5~7个,RBC O~l个,尿FDP 5微克/毫升,血浆白蛋白1.75克%,球蛋白2 .25%,血胆固醇625毫克%,BUN 27.5毫克%。综合以上脉证,实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所致。立温补牌肾,利水消肿之法。方用离明肾气汤加泽兰 3克、大腹皮30克、淫羊藿30克、丹参20克,水煎服。上方服用一月余,手足转温,浮肿渐消。仍以上方出入,继服近两月,精神转旺,浮肿全消,腰部酸痛痊愈、体力逐渐复常。尿常规连续两次化验均阴性,尿 FDP(-),血浆白蛋白4.0克%,球蛋白1.O克%,血胆固醇141毫克%,BUN 16.3毫克%。遂以临床治愈而出院。
   
方剂3: 复元固本汤
组成: 干地黄15~20克,山萸肉15克,炒山药15~25克,白茯苓20~50克,人参 10~15克,黄芪15~50克,牡丹皮15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五味子10克,制附子5克,嫩桂枝10克。
功能: 补肾固本,健脾益气。
主治: 肾病型肾炎证属肾气虚者,浮肿减轻或消退后,多见脾肾气虚证候者。症见面色萎黄或暗滞,少气乏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食少腹胀或便溏,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或紫,苔白或腻,脉弱或沉滑无力,尺部尤甚。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二次,每次约30分钟,总量为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典型病例: 刘某,女,30岁,工人。患慢性肾炎七年余,曾先后三次住院,经用抗生素及激素病情缓解,但每因外感、过劳则浮肿加重。近日因过劳而复发,经介绍求治于马老。诊视中见:颜面萎黄,面及四肢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病者述:腰膝酸软,少气乏力,眩晕耳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大便经常溏泻。查尿常规:蛋白(+++),WBC 2~5个,RBC 10~15个,颗粒管型1~3个。马老认为,该病人患病日久而致脾肾气虚,当以补肾固本,健脾益气之法治之。方用复元固本汤加车前子20克、寄生15克、川断15克、白术15克,水煎服。上方服用二十剂,浮肿减轻,腰膝酸软好转,体力渐增,小便量渐多,大便次数减少。又以上方出入,继服月余,该患者面色转红润,浮肿消退,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悉除,胃纳大增,舌质淡红,脉象和缓。数年后马老偶遇此人,告之其病自5年前经马老治愈后,从未复发。
疾病治验中所搜集的,是我在大学和实习及工作期间搜集的,并且得到老师指导的,现总结一些,供大家参考并指教!
3、 肾病综合征 □

  名医时振声采用健脾温肾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1: 健脾温肾汤
组成: 党参15克,生黄芪15克,仙茅10克,仙灵脾15克,狗脊15克,川牛膝10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补骨脂10克,鹿角霜10克,车前子15克(包煎),砂蔻仁各10克。  
功能: 健脾利湿,温补肾阳。
主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水肿消退后,蛋白尿长期不消,同时有畏寒肢冷,腰脊冷痛,气短乏力,纳差腹胀,下肢发沉或稍肿,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体胖大质淡嫩有齿痕、脉象沉弱等,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者。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浸透后煎煮。第一次煎沸后用小火煎3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用小火煎20分钟(如加用生地、丹皮者,第一次煎沸后用小火煎4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用小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次药液混合,分两次服,总量约200-300毫升即可,每日一剂。
加减运用: 畏寒甚者,可加制附片10克、桂枝10克;乏力气短甚者,参、芪可加至30克,或加红参6克(另煎兑入)。水肿明显者,加防己30克、制附片15克;大便溏泻较著者,加肉豆蔻10克、五味子10克;小便清长明显者,加复盆子15克;有瘀血加丹参 30克、泽兰10克。
体会: 脾肾阳虚在肾病综合征有水肿时比较多见,治宜温阳利水。水肿消退后有的病人仍有脾肾阳虚见证,故可用本方治疗。如肾病综合征用激素者,多见化热,但在激素减量后期,亦可出现脾肾阳虚表现,也宜用本方。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无水肿而属脾肾阳虚者比较少见,亦用是方。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脾肾气虚进一步发展则可转变为脾肾阳虚。本方以参、芪、茯苓、砂蔻仁、车前健脾渗湿;二仙、菟丝、补骨脂、鹿角霜温肾固涩;狗脊、牛膝强肾壮腰膝,共奏健脾温肾之效。
典型病例: 张某,男 ,18岁,门诊病例。肾病综合征已 2年,激素完全撤除已半年,目前尿蛋白(++++),镜检:白细胞0~l,红细胞0~l,颗粒管型0~1,自觉畏寒股冷,全身乏力,腰酸腰痛,下肢稍肿,大便稀清,小便色清,舌体胖大质淡有齿痕,脉象沉弱,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于健脾温肾汤加制附片10克、防己15克。2周后下肢浮肿消退,畏寒肢冷减轻,尿蛋白仍为(++++),镜检:红、白细胞仍为0~l,白蛋白/球蛋白= 1.8/2.1,仍按健脾温肾汤治疗,并加肉豆蔻10克、五味子10克。又服2周,大便稀溏好转,有时成形,有时不成形。尿检查:蛋白(+++),镜检(-)。患者因回河南老家,乃嘱用黄芪30克煎水,送服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日3次。2个月后患者从河南来京,要求仍服汤药治疗。由于患者一直有畏寒肢冷,腰酸乏力,大便已正常,尿仍清长,脉仍沉弱,舌体胖大质淡而嫩,故继续用健脾温肾汤治疗约月余,尿蛋白(+)~(++),镜检(-),白蛋白/球蛋白 2.6/2.2,患者畏寒消失,但四肢不温,故仍以健脾温肾汤调治月余,尿蛋白微量。
□ 4、痛经 □

  名医夏桂成采用逐瘀调经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1名称: 逐瘀调经汤
组成: 当归10克,赤芍10克,五灵脂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益母草15-30克,肉桂3克(后下)。  
功能: 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 临床上表现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经,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方解: 本方从《医宗金鉴》(妇科心法)琥珀散化裁而成脱膜散,又由脱膜散加味而成。方中肉桂、五灵脂、三棱、莪术四味药,肉桂、五灵脂温经化瘀,且有止痛作用。子宫内膜病症之所以形成,主要是肾阳不足,气化不及,痰浊与血瘀互凝所致,欲逐其瘀,必当温补肾阳,此肉桂之所以用也。痰瘀互结,非一般化瘀药物所能瘳,三棱、莪术攻逐血瘀,且有消散症瘕之能,故非此不能脱膜,此棱、莪这之所以用也。原方用散剂吞服,鉴于临床,病重药轻,不足以除痛,故又加当归、赤芍、益母草养血行血,增强子宫收缩力和紧张性,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但是,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在行经的初期(1-2天)或行经的中期(2-3天)最为适宜。
加减运用: 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克、杜仲10克、狗脊10克,必要时亦可加入制附片6-9克,艾叶10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进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煨木香5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亦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痛剧烈,胀痛拒按者,加入延胡10克、炙乳没各6克、景天三七10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炒蒲黄6克(包煎)、血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者,加入制苍术10克、炒柴胡5克、炒丹皮10克、钩藤15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燥者,可加枳壳10克、大黄6克(后下),以增强逐瘀脱膜的功能,达到迅速缓解病情之目的。
□ 5、不孕 □

  名医赵松泉采用排卵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排卵汤
组成: 柴胡6克,赤芍10克,白芍IO克,鸡血藤10克,坤草10克,泽兰10克,苏木10克,刘寄奴10克,淮牛膝 10克,生蒲黄10克,女贞子10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  
功能: 补肾调经.燮理阴阳。
主治: 妇女不孕症,月经失调不排卵者。
用法: 凭基础体温,低相服3~6剂,至高相三天即可停药。
方解: 本方以柴胡、白芍舒肝解郁,敛阴调经;赤芍、鸡血藤、坤草和血调经;刘寄奴除新旧之瘀血,泽兰入厥阴经,能行血利水;淮牛膝为肝肾引经药,以泻恶血,引药下行,使瘀结消散,气血得以畅行;女贞子、覆盆子滋补肝肾,疗肾水亏虚;枸杞子滋肝补肾,填精补血,菟丝子温补三阴经以益精髓,其性柔润,故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益**,又助肾阳,使阳生阴长,有促进性腺机能的作用。全方能够温煦、蕴育卵泡,促使卵巢排卵,对卵巢机能不足起着激活诱导作用。
加减运用: 阴虚内热加青蒿、地骨皮、生地、元参;烦躁胸闷,乳胀者加青皮、香附、木香;经行腹痛加元胡、川楝子;血瘀闭经加茜草、归尾、红花;积聚结块加三棱、莪术、水蛭、土鳖虫;肾阳虚加补骨脂、鹿角片、肉桂、熟附子、葫芦巴;血虚加当归、熟地、阿胶;无排卵型“功血症”于方中易蒲黄炭,减去刘寄奴、苏木、赤芍、泽兰,加生龙骨、生牡蛎、地榆、乌贼骨、茜草炭。诸药以常用量为准。  
□ 6、习惯性流产 □

  名医班秀文采用安胎防漏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安胎防漏汤
组成: 菟丝子20克,覆盆子10克,川杜仲10克,杭白芍6克,熟地黄15克,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棉花根10克,炙甘草6克。
功能: 温养气血,补肾固胎。
主治: 习惯性流产。
方解: 菟丝子辛甘平,覆盆子甘酸微温,二子同用,有补肾生精、强腰固胎之功;杜仲甘温,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为肝肾之要药,能补肾安胎;当归、白芍、熟地,俱是补血养肝之品,肝阴血足,则能促进胎元的生发;党参、白术、棉花根甘温微苦,能健脾益气,升阳化湿,既有利于气血的化生,更能升健安胎,甘草甘平,不仅能调和诸药,而且能益气和中,缓急止痛。全方有温养气血,补肾生精,固胎防漏之功。
加减运用: 腰脊及少、小腹胀坠疼痛,加桑寄生12克、川续断10克、砂仁壳3克、紫苏梗5克;**出血,量少色红,脉细数者,加荷叶蒂12克、苎麻根15克、黄芩10克、阿胶10克;如出血量多色红,宜减去当归之辛温,再加鸡血藤20克、旱莲草20克、大叶紫珠10克;出血日久,淋沥暗淡,腹部不痛者,加桑螵蛸10克、鹿角霜20克、花生衣30克,党参加至30克。
经验体会: 习惯性流产,属于祖医学胎动不安、胎漏、滑胎的范畴。其起病原因,既有男女双方先天的因素,又有妇女本身虚、实不同,但以本病而言,由于多次流产之后,冲任及肾气多属亏损,故临床所见,以虚证为多。本方着眼于肾虚为主,肾、脾、肝并治。在未孕之前,预服此方3-6个月,能培养其根蒂;已孕之后,以此方随证加减,补养气血,固肾壮腰,自能足月顺产。
□ 7、更年期综合征 □

  名医梁剑波采用更年康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更年康汤
组成: 玄参10克,丹参10克,党参10克,天冬5克,麦冬5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柏子仁10克,熟枣仁10克,远志5克,当归3克,茯苓10克,浮小麦10克,白芍10克,元胡6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五味子5克,桔梗5克。  
功能: 养心、益阴、安神、镇潜。
主治: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症见头晕头痛,焦虑忧郁,失眠多梦,精神疲乏,心悸怔忡,健忘,多汗,食欲减退,腹胁腰腿诸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
用法: 清水煎服,日1剂,1剂煎2次,分早晚温服。16剂为一疗程。
方解: 妇女绝经期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已竭,冲任失调,血不养心藏神,故出现一系列更年期综合症状。本方是根据天王补心丹化裁而成,选择很多养阴安神的药物。用生地、玄参壮水制火;丹参、当归、熟地补血养心;党参、茯苓以益心气;远志、柏子仁以养心神;天冬、麦冬以增阴液;枣仁、五味子之酸,用以敛心气的耗散;白芍、元胡、龙骨、牡蛎则用以镇摄心神、定悸;桔梗载药上行,以为之使。
加减运用: 如自汗不止,可加麻黄根、牡蛎;面颊潮红,可加丹皮、地骨皮;带下过多,可加海螵蛸、芡实;头晕眩可加天麻。
典型病例: 郑某,女,48岁,教师。1988年6月29日初诊。患者3年来月经周期紊乱,断续无定期,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近半年更彻夜不眠,或稍瞑目则噩梦惊醒,心悸怔忡。经住院检查诊断为:心肌劳损,更年期综合征。妇检无异常。应用中西药治疗,症仍反复未愈。就诊时见神疲气短,失眠心悸,两目红丝,腰酸耳鸣,舌红瘦少苔,脉沉细稍数。诊为妇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心肾阴虚,冲任失调,治宜养心安神,益阴潜镇。投以更年康汤加龟板30克(先煎)、杜仲15克。每天1剂,两煎温服。1个月后患者二诊,诸症大见好转。效不更法,仍嘱前方,合服六味地黄丸,连服3月后顽疾霍然痊愈,精神焕发,判若两人。随访至今,经期已绝。历年体检,身心健康。  
经验体会: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学上虽然没有这一种病的专有名称,但对妇女更年期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状态都早有深入的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妇女在绝经期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已竭,冲任失调所致。根据辨证的不同在治疗上概括为养心、益阴、安神、镇潜八字。综观全方,配伍恰当,凡妇女更年期的情志抑郁、心烦不安而不能自我控制,心悸不眠、低热少津、多疑善虑、甚至骨节烦酸,时似感冒头晕、头痛等征候群,本方有良好疗效。  
□8、 功能性子宫出血 □

  名医王云铭采用治疗崩漏系列方剂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1名称: 加减归脾汤
组成: 党参15克,黄芪30克,阿胶15克(另烊化,分2次服),血余炭9克,白术9克,炒当归6克,远志9克,炒枣仁15克,棕榈炭30克,陈皮9克,甘草9克。  
功能: 补脾摄血。
主治: 崩漏之脾虚型。症见**骤然下血或漏下不止,血色鲜红或浅淡,小腹胀痛,食少便溏,心慌气短,倦怠乏力,腰部酸痛,面色浮黄,舌淡苔薄,脉象细数等。
用法: 1. 先将药物用冷水适量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武火(温度较高),煎沸后文火(温度较低),煎20-25分钟。二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15-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1小时各温服1次。
2. 1日1剂,连服5-10剂为1个疗程,待至下次月经来潮时,原方如法再服1个疗程。  
加减运用: 血色红、口干脉数者,加地榆炭30克;血色暗有块、舌有瘀点瘀斑、脉沉弦者,加三七粉6克(分二次另服);腹胀痛、两胁胀痛、舌质紫暗、脉弦者,加乌梅30克;头痛者,加荆芥炭9克;气短懒言、舌质淡、脉细弱者,减党参,加人参9克(另煎入);下血量多不止者,加醋30克配水煎。
经验体会: 本方系在宋•严用和《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崩漏发生的机理,主要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脾虚者补脾摄血,用加减归脾汤;血热者清热止血,用清热止血汤;气郁者疏肝解郁止血,用加减逍遥散;血瘀者化瘀止血,用加减逐瘀止崩汤;肾阳虚者温补肾阳佐以止血,用加减右归饮;肾阴虚者滋阴补肾佐以止血,用加味地黄汤。425例中,治愈者375例,治愈率为88.23%;有效者26例,总有效率为94.34%。其中脾虚型占223
□ 9、咽炎

  名医王德鉴采用利咽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1: 利咽汤
组成: 法半夏15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2克,生姜10克,浮小麦25克,大枣8枚,甘草8克。  
功能: 行气解郁,化痰利咽,养心安神。
主治: 梅核气、慢性咽炎及食管炎,证属气郁痰凝心血虚,觉有咽喉不利者。
方解: 喉为肺之系,咽为胃之系,脾与胃互为表里,故咽喉病变当先责肺、胃、脾等脏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七情所伤,肝郁脾滞,或脾失健运,均可导致运化失司;津液水湿不得输布,积聚成痰;进而影响到肺气的宣降,终至痰气互结于咽喉,故见咽喉中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如痰块粘喉或如气顶,但吞咽进食无碍。脾虚气弱,血液化源不足,心血亏虚而有易惊易怒、睡眠不安,精神抑郁等症。故梅核气正如《直指方》所述,乃因“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或由心血虚损而致。临床中观察到,慢性咽炎、食管炎属气郁痰凝心血虚者亦不在少数。利咽汤针对气郁痰凝心血虚这一病变机理而设,由半夏厚朴汤合甘麦大枣汤而成。方中法半夏化痰散结,厚朴行气导滞解郁,茯苓佐半夏以利湿除痰,紫苏叶、生姜芳香辛散以疏通肺脾郁气,俾脾气得以健运,肺气得以宣降,正如《医方集解•理气之剂》中说:“气郁则痰聚,故散郁必以行气化痰为先”;甘草、大枣甘缓利咽,并能缓解法夏、厚朴、紫苏、生姜之辛燥之性;浮小麦味甘微寒,能养心血以安神。诸药合用,使气舒痰去心血亦足,则病自愈矣。  
加减运用: 如有咽干颜红、咽喉微痛灼热感,咳嗽,兼有肺阴虚之证,宜去紫苏叶、生姜,选加麦冬、沙参、玄参、北杏;如伴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兼有肾阴虚证者,则去紫苏叶、生姜,加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如痰多难咯;舌苔黄厚为有热痰,宜加瓜萎实、贝母、天竺黄;情志抑郁、胸胁胀满,郁结明显者,宜选加白芍、郁金、柴胡、香附;失眠多梦严重者,宜加酸枣仁、五味子、珍珠母以安神。
□ 10、鼻窦炎 □

  名医干祖望采用鼻渊合剂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鼻渊合剂
组成: 苍耳子10克,辛夷6克,鸭跖草10克,薄荷6克,桑叶10克,芦根10克,白芷6克。  
功能: 疏风清热,排脓消炎。
主治: 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急性鼻窦炎。对慢性鼻窦炎,虽有疗效但不稳定。
用法: 以上为二天量。制成合剂,100毫升,成人每天二次,每次50毫升,儿童减半。如病情严重者,一天用二天量、效果更佳。
方解: 此方以《三因方》之苍耳子散中的苍耳子、薄荷、白芷、辛夷四味为基础,治疗急性鼻窦炎,其疗效是经得起考验的。再加《千金方》苇茎汤的芦根,用以清肺胃,化痰逐瘀;鸭跖草润肺清热来消除化脓性炎症。《内经》素有“胆热移脑”之说,用桑叶以清肝胆风热,更引药入经。
加减运用: 一般症状,用此制剂已足够。如症候群中的某一方面突出者,原方改用水剂。如头痛严重(一般鼻窦炎,仅为钝痛),涕出浓黄厚浊者,加夏枯草、菊花,甚或龙胆草。如鼻塞难通及嗅觉障碍(须以潴涕排空时为准)者,加菖蒲、路路通;涕清白而多者,加诃子肉、石榴皮;涕中挟血者,加茜草、赤芍;发现有息肉者,最好佐以手术。  
□11、 口腔溃疡 □

  名医许公岩采用胡连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胡连汤
组成: 胡黄连12克,当归10克,生甘草12克。  
功能: 推化湿浊。
主治: 因湿浊蕴结于肠胃,气机不畅所致的湿浊内阻之证。症见口腔糜烂、持续不断或长期反复发作,舌苔厚腻或黄腻,大便不爽等。
方解: 自拟胡连汤系由长期临床实践而得出。胡黄连虽亦苦寒,但清热燥湿力强,依消化道长期水肿之病理,取其燥湿力大特性,用以化湿消肿,则水湿即去。又以其服后有里急腹痛感觉,故辅以当归、生甘草权为缓解,则腹痛即减。待肿消水去,疮面即行愈合。
加减运用: 凡患者素嗜茶酒、积湿较甚而致口舌生疮、大便干燥不爽,均可使用本方。若舌苔白厚腻,可加泽泻30克,以驱除蕴积之水;若其人下唇红肿或舌质红,可加公英15克;痰涎壅盛,则加入半夏曲15克、桔梗12克;脾湿偏重者加苍术12克;如服后腹泻不畅,可酌情将胡黄连加量至15克,直至口疮愈合。大便转为正常,即说明水肿已消。口疮根除后,须严加忌口,不饮茶酒,不食生冷,以防反复。
典型病例: 赵某,男,33岁,本院职工
 现病史;患口腔溃疡8年,经常口腔粘膜及舌面多处溃烂,伴有疲乏身重。近来口舌溃疡加重,连续不已,经服多种中西药均无起色。现口疮影响进食,舌面及口腔粘膜多处溃烂,脉沉滑;
 辨证:寒湿伤牌,积湿滞肠。
 治法:健脾化湿,推降导滞。
 处方:苍术10克、麻黄6克、胡黄连10克、生甘草10克、当归10克。
 此药服7剂后,口腔溃疡痊愈,经访不再作,至今未复 发。

[ 本帖最后由 肜祎 于 2006-9-17 22:4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白术散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 .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6-9-17 22:45 | 只看该作者
11、 口腔溃疡 □

  名医许公岩采用胡连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胡连汤
组成: 胡黄连12克,当归10克,生甘草12克。  
功能: 推化湿浊。
主治: 因湿浊蕴结于肠胃,气机不畅所致的湿浊内阻之证。症见口腔糜烂、持续不断或长期反复发作,舌苔厚腻或黄腻,大便不爽等。
方解: 自拟胡连汤系由长期临床实践而得出。胡黄连虽亦苦寒,但清热燥湿力强,依消化道长期水肿之病理,取其燥湿力大特性,用以化湿消肿,则水湿即去。又以其服后有里急腹痛感觉,故辅以当归、生甘草权为缓解,则腹痛即减。待肿消水去,疮面即行愈合。
加减运用: 凡患者素嗜茶酒、积湿较甚而致口舌生疮、大便干燥不爽,均可使用本方。若舌苔白厚腻,可加泽泻30克,以驱除蕴积之水;若其人下唇红肿或舌质红,可加公英15克;痰涎壅盛,则加入半夏曲15克、桔梗12克;脾湿偏重者加苍术12克;如服后腹泻不畅,可酌情将胡黄连加量至15克,直至口疮愈合。大便转为正常,即说明水肿已消。口疮根除后,须严加忌口,不饮茶酒,不食生冷,以防反复。
典型病例: 赵某,男,33岁,本院职工
 现病史;患口腔溃疡8年,经常口腔粘膜及舌面多处溃烂,伴有疲乏身重。近来口舌溃疡加重,连续不已,经服多种中西药均无起色。现口疮影响进食,舌面及口腔粘膜多处溃烂,脉沉滑;
 辨证:寒湿伤牌,积湿滞肠。
 治法:健脾化湿,推降导滞。
 处方:苍术10克、麻黄6克、胡黄连10克、生甘草10克、当归10克。
 此药服7剂后,口腔溃疡痊愈,经访不再作,至今未复 发。
□ 12、带状疱疹 □

  名医李子质采用金牛解毒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金牛解毒汤
组成: 金钱草60克,牛蒡子10克,荆芥10克,黄连3克,赤芍10克,黄芩6克,丹皮10克,双花15克,蒲公英15克,连翘12克,蚤休10克,黄柏5克,山栀10克,生地12克,甘草6克。  
功能: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主治: 带状疮疹、各种疮疖。
方解: 带状疱疹好发于春季,多因肝火妄动,湿热内蕴所致。本方重用金钱草泻肝清热,利尿除湿;牛蒡子双花、连翘、蒲公英、蚤休清热解毒;黄芩、黄连、黄柏、山栀清热泻火;丹皮、生地、赤芍活血凉血,化斑止疼;荆芥疏表,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
典型病例: 崔某,男,65岁,农民。 1992年 2月10日前来就诊。自述:一周前,左胸部突起水泡,蔓延至胁背,灼热刺痛,坐卧不安,服用他药均未见效。
  诊查:左胸胁背有簇状红色绿豆大小水疱,成一带状,疮液浑浊,与血痂相间、小便色黄、大便正常,脉弦有力。
  辩证:本病位在胸胁,发于春季,证属肝火妄动,湿热内蕴所致。灼热者为肝火妄动之表现;泡液浑浊不清,是湿邪化热之征象,痛如**。乃邪毒入于血分之故,治当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用自拟金牛解毒汤。
  处方:金钱草6克,牛蒡子1O克,荆芥10克,黄连 3克,赤芍10克,黄芩6克,丹皮10克,双花15克,蒲公英15克,连翘12克,蚤休10克,黄柏5克,栀子10克,生地12克,甘草6克。4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
  外治:海金砂30克,清油调涂患处,日换1次。
  二诊:2月14日。服上药后,疱疹开始干缩,皮色转正,疼痛大减。但仍口苦、舌红、脉弦。病情向愈,药证合拍。以原方加当归、川芎增益其养血之功,再加柴胡、苡米以加强其疏肝除湿之力。再服3剂,外治同上。药后痊愈。  
经验体会: 带状疱疹与诸淋同为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气以合之,湿热之毒郁于血脉之中,发泄于皮肤之外。海金砂清热解毒,利水通淋,常用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病。与金牛解毒汤配合应用,内外夹攻,奏效更速。  
□ 13、荨麻疹 □

  名医陈庚吉采用解荨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解荨汤
组成: 葛根30克,桑白皮15克,蝉蜕20克,白芷10克,白藓皮10克,栀子10克,地骨皮10克,苦参10克,竹叶10克,大黄2-30克。  
功能: 祛风止痒,清热解毒。
主治: 风疹块或粟粒状丘疹,瘙痒难忍,搔抓成片,即现代医学所称之荨麻疹。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方解: 肺居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以桑白皮、地骨皮、白藓皮清宣肺卫;蝉蜕、白芷祛风止痒。《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用苦参、栀子、竹叶清心热而利小便,使邪从前阴排出;重用葛根调和肌腠,退热散风;大黄泻火通便解毒,使邪从后阴而去。因此本方有祛风止痒、清热解毒、和调营卫的作用。
加减运用: 如风热盛疹色赤,遇热加剧,脉浮数,舌质红,舌苔薄白者,加生地、丹皮、薄荷以祛风清热;如风湿盛疹色瘀红,遇冷或受潮湿加重,脉浮缓,舌质淡,苔白腻者,加苍术、黄柏以祛风利湿;如风毒盛者(感染),身热头痛,瘙痒,局部溃破流水,脉弦数,舌质红,加双花、蒲公英、地丁以祛风清热解毒。本方大黄用量,必须斟酌使用,随症加减。如便秘、身热、口渴、脉数,大黄可用10-30克,以荡热解毒;如大便稀,微热不渴,可酌减至2-5克,藉以清理湿热。本方加减对过敏性紫癜同样有效。
典型病例: 龚某,女,21岁,1975年2月19日初诊。患者全身起散发性大片红色疹块,高出皮肤,遇热加重,瘙痒已年余。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时影响工作。患者无其它宿疾,营养好,体格健康,脉浮数,舌质红,此为风热袭虚所致。予解荨汤加生地15克、薄荷10克、赤芍10克,取5剂。一月后来信告知病愈。  
经验体会: 本病多由汗出当风,露卧受凉,风邪袭虚,或阴虚血燥,胃肠湿热蕴结,复感湿邪而发。本病特点是以皮肤作痒为主要症状,在病因上与风、湿、热有关,在病变脏腑上与太阴脾、肺及阳明胃、大肠有关。在治疗时以祛风解毒为主,并注意衣物清洁,饮食素淡,大便通畅,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 14雷诺氏症 □

  名医曹向平采用温经通脉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温经通脉汤
组成: 川桂枝10克,炙黄芪15,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北细辛5克,红花10克,炙甘草5克,木通5克,川芎6克。
功能: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雷诺氏症(肢端血管痉挛症)。
方解: 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温经散寒活血,细辛味辛性温,专司散寒温经而止痛;当归味甘辛性温,可补可散,是治血病之要药;白芍专入肝脾,功专柔肝止痛,养血敛阴;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行血中之气,上药合伍,养血通脉而缓肢端之痉挛。红花破瘀生新,且能活血止痛;川芎为血证又一要药,功专活血理气,搜风止痛,木通、红花、川芎以加强通脉活血,细辛配甘草等药有镇痛之效。诸药相伍,君、臣、佐、使,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加减运用: 本症以手指遇寒麻木甚至苍白,进而紫黑疼痛,甚则经久不愈为特征,此属中医血痹厥寒之证,脉沉细者可加附子10克。本方连服1月有效,连进3个月可控制3个月。
经验体会: 积数十年经验之结晶,自拟“温经通脉汤”治疗本病,在温经散寒、养血活血通脉之剂中伍入益气之黄芪和消炎之木通,使之配伍更臻完善,真谓之"衡今酌古,慎思以处"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红花产地的不同,其功效亦不尽相同,有怀红花(产于河南)、川红花(产于四川)、杜红花(产于江苏、浙江)等品种。番红花(西红花)则是另一种藏红花,非菊科植物而为鸢尾科植物。藏红花来源稀少,且价格昂贵,适用于有瘀而兼热者。番红花(鸢尾科)则适用 于有瘀而兼寒者。因此,治疗本病方剂中所用之红花应使用鸢尾科植物番红花(西红花)为优。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

  名医焦树德采用补肾祛寒治尫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1名称: 补肾祛寒治尫汤
组成: 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淫羊藿9-12克,炙山甲6-9克,防风10克,制附片6-12克(用到15克时,需先煎10-20分钟),骨碎补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独活各10-12克,松节10克,地鳖虫6-10克,麻黄3-6克,苍术6-10克,威灵仙12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9-12克(另煎兑入)。 若虎、豹、熊三骨均购不到,可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三药同用,以代虎骨。  
功能: 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
主治: 尫痹,肾虚寒盛证。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表现为关节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脉沉尺弱者。
方解: 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寒邪;熟地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主药。以骨碎补活瘀祛骨风;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虎骨祛风壮骨;桂枝、羌活、独活、威灵仙搜散少阴、太阳经及肢体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共为辅药。又以防风散风,麻黄散寒 ,配熟地可温肌腠;苍术化湿,赤芍活瘀壮筋骨,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散结,地鳖虫活瘀壮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佐药。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温药化热。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
加减运用: 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黄10克;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克,乳香、没药各6克,皂刺6克;腰腿疼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术,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胡桃肉(炙)1-2个;肢体僵屈者,可去苍术、防风、松节,加生苡米30-40克,木瓜9-12克、茯苓12克、白僵蚕9-12克;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可去苍术、牛膝,加金狗脊40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僵蚕12克,羌活改为12克;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可再加草乌6-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随汤药冲服;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出现热象者,可减少桂附用量,加黄柏10-12克、秦艽15-20克,把熟地改为生熟地各15克,或生地20克。
注意事项: 1. 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效,故需耐心坚持服用,不可仅服几剂即改方。
2. 服药2-3个月(或更长),收到显著效果后,可将此方2-3剂,研为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长期服用,以防复发而渐达痊愈。  
经验体会: 本方已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后世方虎骨散加减变化而成。因为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是肾虚,寒湿之邪深侵入肾(肾主骨,故骨质受损)所致,所以药方的特点也是突出了补肾祛寒这一治本***。方中虽然用了不少温热散寒、疏风化湿之品,但因有熟地、白芍、知母滋肾养血,而体现了前人“疏风勿燥血”的理论;配有知母、赤芍、地鳖虫性寒清热,又体现出“祛寒勿助火”的治疗思想。方中药味虽多,正韩信用兵多而不乱,主辅佐使,作用分明,相须相使,配伍巧妙;以治本为主,兼顾其标,辨病辨证,整体治疗。所以病人服药后,不仅肢体关节肿消痛减,更重要的是全身气力增加,面色润泽,活动能力增强,非一般祛风湿药所可比拟。

□ 16、红斑狼疮 □

  名医梁申采用打狼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1名称: 打狼汤
组成: 水牛角3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红花5克,野菊花15克,银花10克。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主治: 系统性红斑狼疮。
用法: 水煎法,先将水牛角锉成薄片先煎1小时后,再加入其他药同煎。1日1剂,分3次服。
方解: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中青年妇女,临床表现除有皮损外,尚可同时累及心、肾等重要器官,常伴有发热、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其发病原因至今尚不太清楚,而祖国医学历来认为与肾阴虚有关。梁氏以为与心经热盛关系是为密切,心主血脉,血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无处不到,若心经热盛,热邪充斥,则入营动血,内伤脏腑,外及经络肌肤,则诸症发生。方中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实乃犀角地黄汤之变通方,功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佐以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使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力倍增,治红斑狼疮,不失为一理想的方剂。
加减运用: 若有外感者,加三姐妹(细叶香茶菜)15克、山芝麻10克;咳嗽痰多者,加桑枝15克、瓜蒌皮5克;关节酸痛剧者,加桑枝15克、秦艽10克;口腔糜烂者,加石斛10克、麦冬10克;大便硬结者,加大黄10克;小便短少黄赤者,加路蔸筋30克、茅根15克;白带多者,加黄柏10克、白芷10克;高热者,加生石膏30克。
□17、 血管神经性头痛 □

  名医孟澍江采用头痛舒煎剂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头痛舒煎剂
组成: 生石膏20克,细辛4克,炙全蝎5克,白僵蚕10克,生白附子6克,石决明15克,制南星4克,红花10克,明天麻9克,甘草3克,川芎5克。  
功能: 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活络止痛。
主治: 血管神经性头痛
用法: 水三碗,入生石膏、石决明先煎半小时,后纳诸药再煎,细辛稍迟一些放入。滤取药液一碗约350-500毫升,兑入鲜生姜汁3-5滴服之。
方解: 血管神经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表现特点是:遇劳累或情绪**而诱发或加重,发作时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伴有恶心、呕吐、失眠、烦躁等症状,其头痛具有间歇性反复发作史。据其证候当属中医“头痛”、“偏头痛”、“偏头风”等病证范畴。病因多系痰热壅阻,风阳上逆,血络不和所致。故《内经》谓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先贤常曰:“久病多瘀,不通则痛。”头痛舒煎剂拟用生石膏配白附子、制南星清化痰热;石决明、明天麻平肝潜阳熄风;炙全蝎、白僵蚕属虫类灵动之品,搜风镇痉;红花、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在上述诸药祛除风、痰、瘀等病本的基础上,配伍甘草、细辛、吴茱萸之类上走清窍以缓急止痛。姜汁佐服,和胃气助药力直达病所。诸药合用,清化痰热,平肝熄风,活络止痛。经上百例验证,效果颇为理想。
加减运用: 湿热偏甚舌苔黄厚者,加川连3克、夏枯草9克;痰湿重苔白厚者,加白蒺藜10克、珍珠母30克(先煎);呕吐者,加煅赭石10-20克(先煎)、生姜3片;气虚加黄芪15克、太子参10克;血虚加白芍10克;病久瘀甚者,加丹参15克、赤芍9克;前额痛加白芷6克;后头痛甚加羌活9克;左侧痛甚加柴胡5克、连翘9克;右侧痛甚加白芍12克;眉楞骨痛加藁本6-9克。
典型病例: 杨某,男,21岁,南京某化工厂汽车司机。1988年11月8日初诊。自诉:头痛五年余,或前额或后头或巅项而不定,痛时呈搏动性跳痛,甚则伴有恶心呕吐、兼见眩晕、失眠、烦躁、纳差等症。经CT、脑电图、脑血流图等检查,均未有明显改变。刻诊:头痛以左侧为甚,失眠,眩晕,烦躁,舌质稍红,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可记。确诊后,按基本方加减运用,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服用三十余剂,病告痊愈。
经验体会: 此方实为牵正散加味,寓祛风化痰,通络化瘀诸法在内。以其有多方面作用,故能适应多种头痛。  
□ 18、冠心病 □

  名医赵冠英采用益气活血汤治疗本病,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益气活血汤
组成: 党参(人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8克,瓜蒌皮15克,桂枝8克,丹参15克,川芎15克, 赤芍15克,莪术15克,红花10克。  
功能: 温阳益气,活血通脉。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
加减运用: 心气虚衰,心功能不全者,加温阳强心的制附片、黄芪、刺五加、万年轻,去瓜蒌皮;心阳不足,心动过缓者,加强心助阳的制附片、麻黄、细辛、鹿角片;心气不匀,心律不齐者,加强心调心律的苦参、万年轻、当归、珍珠母;心肾两虚者,加补肾助阳的仙灵脾、仙茅、巴戟天、杜仲;血瘀阳亢,血压偏高者,加化瘀降压的天麻、桑寄生、野菊花、葛根、益母草;气滞血瘀,心绞痛频作者,加活血止痛的玄胡、**、乳香、没药;血瘀痰盛,血脂偏高者,加健脾降脂的决明子、荷叶、山楂、苦丁香、三七;血瘀脉涩,血粘稠度高者,加活血抗凝的水蛭、虻虫、海藻。

--------------------------------------------------------------------------------

 名医高辉远采用养心定志汤治疗本病,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养心定志汤
组成: 太子参15克,茯神(茯苓)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丹参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麦门冬10克,川芎10克,五味子6克,延胡索10克,龙骨15克。  
功能: 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定心志。  
主治: 冠心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
加减运用: 胸闷憋气,胸阳痹阻较甚者,加瓜蒌、薤白;心痛剧烈,痛引肩背,气血瘀滞重者,加三七、金铃子;心烦易怒,心慌汗出,心肝失调者,加小麦、大枣。

[ 本帖最后由 肜祎 于 2006-9-17 22:48 编辑 ]
3# 板凳
发表于 2006-9-17 22:48 | 只看该作者
□ 19、肝硬化 □

  名医邓铁涛采用软肝煎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软肝煎  
组成: 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楮实子12克,川萆薢10克,云苓15克,菟丝子12克,土鳖虫3克,甘草6克,丹参18克,鳖甲(醋炙)30克。
功能: 健脾护肝,化蹍软坚。
主治: 肝硬化
用法: 土鳖虫烘干研成细末。水三碗,入鳖甲先煎半小时,纳诸药煎至一碗,冲服土鳖虫末,渣再煎服。  
□ 20、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

  名医路志正采用乌梅败酱方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乌梅败酱方
组成: 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能: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用法: (1)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枝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未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加减运用: 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椰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藿梗、荷梗、佩兰、半夏、厚朴、苡仁等化湿理气之品;腹泻便溏,面黄乏力者,重用“四君”健脾益气;皖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片、干姜、细辛等温阳散寒药;大便滑脱,重用乌梅,加煨诃子收涩固脱;并发肠息肉者,加莪术、僵蚕消瘀散结。
典型病例:  王某,男,59岁,教师。1989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大便粘滞不爽六年。六年前无明显原因开始发病,大便不爽,挟有粘液,偶带脓血,每日一行,伴腹胀、矢气频繁,时有里急后重。一年前在当地某医院,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刻诊:一般情况尚可,体丰,面色潮红,平素性情急躁,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沉弦小滑。证属湿热阻滞大肠,肝旺横逆克土,气血失调。治宜清肠导滞,泻肝和血。处方:葛根15克、黄连4克、秦皮10克、白头翁12克、炒白芍12克、当归10克、广木香(后下)9克、炒椰片6克、乌梅10克、败酱草12克、炒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服药十二剂,大便通畅,粘液减少,腹胀好转。继服至30剂,大便粘液、腹胀、里急后重诸症消失,唯大便稀软。上方减白头翁加云苓15克、炒白术10克健牌运湿以止泻,又服药近月,诸症痊愈。  
□ 21胃炎 □

  名医李寿山采用清中消痞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清中消痞汤
组成: 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功能: 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 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一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方解: 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运用: 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清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典型病例:  王某,女, 32岁, 1987年 9月 8日初诊。 患者病史10余年,经常胃脘胀满痞塞,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辣似痛,大便干燥,2~3日一行、倦怠无力,纳呆消瘦。屡经中西医诊治未愈,纤维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沉细略数,舌质红少津,龟裂无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压痛。脉证合参属胃痞证。系中虚火郁、阴亏胃热所致,治以养阴益胃、清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汤加减。 处方:沙参20克,麦门冬20克,清半夏7.5克,炒栀子7.5克,粉丹皮7.5克,青皮10克,生白芍15克,石斛20克,生地20克,柴胡3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服药2周灼热缓解,大便通回,口干舌辣均减,食纳略增,原方增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消失,食欲恢复,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舌脉正常。继服胃康复冲剂巩固,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浅表性胃炎轻度,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一年,一切良好。  

□22、 消化性溃疡 □

  名医袁家玑采用加味乌贝芨甘散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加味乌贝芨甘散
组成: 三七粉30克,乌贼骨30克,川贝30克,白芨30克,黄连30克,甘草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30克,川楝肉30克,佛手30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功能: 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便黑、呕血等症。
用法: 共研为极细末,每日早、中、晚饭后各吞3克,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典型病例:  某女,18岁,脘痛2年余。自述脘痛阵作,入夜加重,辗转难眠,上腹及两胁胀满,时有反酸,嗳气频频,苔薄白,脉弦。经 X光钡餐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有 1 X 1.3cm龛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本病例肝胃不和,气滞较甚,于散中加入制香附18克,以增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力,嘱其早、中、晚饭后各服3克,坚持服用三月。诸症好转。X线钡餐复查,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消失痊愈。至今已17年未复发。  
□ 23、高脂血症 □

  名医武明钦采用益气化瘀通痹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益气化瘀通痹汤
组成: 当归15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桂枝10克,降香10克,丹参25克,党参15克,炮附子10克,五味子10克,生苡仁30克,生黄花30克,麦冬15克,三七粉2克(开水冲服)。  
功能: 益气养血,通阳化瘀。
主治: 适用于心脑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血管硬化、高血脂症等。症见心前区疼,头痛,口干,心烦易怒,脉弦劲,舌质红,苔薄白偏干,证属心肝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者。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50~5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每剂分两次服完,睡前温服一半,余者第二日早饭后两小时温服,连服两剂停药1天,服药过程中停服任何中西药。
加减运用: 该病为虚中实证,虚为气虚,实为心肝血瘀。虚多湿邪阻遏,如舌苔润白腻者,可用高丽参加白蔻温化湿邪;血瘀必生热,如舌质嫩暗红者,可佐入半边莲,赤芍改为生白芍以敛肝阴;兼有肝气不疏者,佐入炒香附、炒枳壳;郁热之邪凌心犯脑形成失眠者,佐入少量的黄连、肉桂,因方中已有桂技,仅加入少量的黄连以清心脾之郁热。
典型病例: 张某,53岁,干部,开封市供电局工作。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测血压170/110mmHg,一个月前病情加重,出现头昏沉,肢端麻木,健忘、胸闷,心前区疼、放射后背。 血流变检查结果表明;血液粘稠度偏高。 脉沉取弦滑数,舌体胖大,舌质淡暗红,苔薄白腻,证属:心脾气虚,健运失司,痰湿内生,湿邪阻遏。心肝血瘀,瘀而化热,郁热上扰清窍形成眩晕。 治以补气化湿,养血活瘀,方药予益气化瘀通痹汤。共服上药42剂,其间因舌苔厚腻,湿浊内蕴,佐入温阳汤一次。患者住院42天,血压稳定。头目发昏、胸闷。心前区疼。颜面手掌充血、肢体麻木均消失。1990年12月81巳,血流变复查,八项正常,唯有血小板粘附率偏高,血脂亦恢复正常,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要求出院。
4
发表于 2017-6-18 17:36 | 只看该作者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1 14:3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