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13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膏药] 冷灸疗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1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冷灸疗法原理与功效   

1.冷灸具有激发体内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增生,新产生的白血球具有杀菌记忆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白细胞可选择记忆曾灭过的杀菌种,可以快速去除水肿,消除炎症,因此,冷灸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
     2。病源报警作用
     病灶贴敷冷灸膏后,通过经络传导,人体免役系统被激活,一般慢性病人的免疫系统处于休眠状态,被激活后白细胞会大量增生,白细胞会将病毒细菌被杀灭。
    3破血通淤作用:通者不痛,痛者不通,冷灸膏可使淤阻的凝血溶化,疏通淤阻的病灶,恢复毛细血管对脏腹的供血。

冷灸疗法有冷灸膏药  ,还有摸得药膏,和喷剂,根据使用部位灵活掌握。

冷灸疗法治疗气管炎有效  

  一种治疗气管炎最新疗法“冷灸疗法”,这种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奇佳,绝大多数,病令相对较短,尤其是儿童少年,一般一次即可根除,治愈后,患儿食量增加,耐寒增强,敢于食用生冷油腻食品,面色转红润,青壮年人效果也较好,治疗时间比儿童相对要长些,用于老年人气管炎治疗也有很好的远期疗效。

      气管炎的临床表现为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现象,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它是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或过敏反应等对支气管粘膜损害所造成的炎症,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化时。

冷灸疗法治肾炎及肾病综合症
      冷灸治肾病效果非常好,对肾痉挛的肾病,贴敷两小时可以消除疼痛,缓解后不在复发,数天后肾病完全痊愈,并不再复发,如一老太七十五岁,全身浮肿,头大如斗,腰腿粗亮,在肾俞穴贴敷冷灸膏三天,小便增多,全身肿胀减轻。七天后肿胀完全消除。又如一糖尿病患者,单侧肾炎,小便勤,每晚起夜五次以上,贴敷冷灸膏后痊愈,夜间不在起夜。   冷灸膏对各种轻重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远期效果。

固本培元 激发内气冷灸疗法治哮喘病
哮喘属于中医“哮病”范畴,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如果忽视治疗,可以伴随终身。大部分哮喘患者都存在过敏现象或者有过敏性鼻炎,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发病前兆会有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眼痒、流泪等症状。哮喘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表现为热哮。若哮喘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表现为脾肾阳虚或肺肾阴虚。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绝大部分患者都表现为脾肾阳虚的症候,有极少数肺肾阴虚的患者,也合并有脾肾阳虚的症候。
丹溪云“哮喘专主于痰”,“痰”是人体内津液不归正化而变生的病理产物,既可因病而生,也可因停积致病,是导致多种疾病的病理因素,故现今称之为第二病因。然深究之,毕竟“痰非病本,乃病之标,必有所以致之者”,痰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宿根”,因各种诱因而诱发。古人云:“肾为生痰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形象地说明了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是造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而脾肾阳虚,特别是肾阳的衰惫则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病因,“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是本病的主要特点,所以健脾化痰、温肾纳气是本病治本的**。


冷灸疗法治前列线效果好
前列腺炎分急性、慢性。 急性前列腺炎是一个感染性的疾病,
病人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病比较急,有尿频、尿急、尿疼、排尿
困难,还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局部会阴下腹坠胀疼痛,检查的时
候摸到前列腺温度比较高,前列腺质地偏软,有脓肿的话甚至有
波动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等等,结合这些情况如果排除其
它疾病,就可以诊断为急性前列腺炎。做分泌物培养,查出细菌
,可以进一步证实确诊急性前列腺炎。
    一般要注意的情况是,要跟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炎做相应的
鉴定。
   用冷灸膏治疗前列腺炎,疗效显著,一般两天内即可收到明
显的效果,排尿畅通,会阴不症状减轻,尿路畅通后还应继续贴
敷,以巩固疗效。如有肾炎症状,可见肾俞区有压痛,可贴敷肾
俞,如有膀胱炎,在膀胱俞和小腹都有压痛,可贴敷膀胱俞和中
级,一般两天内都会有明显的效果。治疗前列腺并不难,已往用
药很难达到病所,如肾虚引起的前列腺,补肾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见效,如用消炎药也难达病所,其他外用
药也难投病所,而冷灸膏可很容易投过病所,消炎通络祛瘀,段
时间就可收效。

敷脐疗法治疗类风湿

“敷脐疗法治疗类风湿”与单纯的一种敷脐药治病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以肚脐里层脏腑、经络异常为病因理论学说,辨证施治为主导思想,针对类风湿患者的不同体质特点、病理阶段及症状表现等,采用不同的敷脐药及相关系列药物,内外结合,从而达到从机体里层祛除病根之目的,故称敷脐疗法治疗类风湿。
敷脐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形成
。在治疗一例重症患者的经历中,萌发了敷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学说。
经反复观察,患者除有严重的关节症状外,其腹形胀满,颜色黄而暗,肚脐周围可触及大小不同的块状物,压痛明显。患者又述:大便3-5日一次,时干时稀,滞下不利。遂依据古代医学家张仲景"中满者泻之于内"和张从正"疼随利减"的经验,试用通腑泻下,逐饮散结之方剂。服下前三日,一日泻下七、八次,服至六日,一日泻下二、三次,但腹部按之已松软,惊奇的是关节症状也开始减轻,又服数日,不但腹部症状消失,而关节所有肿痛、僵硬等症状逐渐消失。
面对这一意外发现,更加重视了腹部症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系的研究。类风湿病人诊断时增加了一项腹部特殊症状检查。结果统计表明: 9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其腹部色泽、形状异于常人,并在肚脐周围可触到网状、条索状、包块状反应物,压痛率100%。这些反应物的轻重与关节肿痛程度呈正比。如前法用药,都能起到相同疗效,故初步认为,腹部是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结所在。根据肚脐的特殊生理结构及与腹部的关系,结合古代"敷脐"治病的经验,将冷灸膏敷贴在肚脐上,同时配合系列内服药物,形成了一套敷脐疗法治疗类风湿的新方法。

敷脐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原理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药层出不穷,治病屡见奇效。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是外治法层佳部位之一,随着经验积累,敷脐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敷脐疗法,堪称中医一绝。
  肚脐又叫"神阙"穴,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会,介于中、下焦之间,腹部正中部位,此穴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各经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密切相联,正如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曰"脐者,肾间动气,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气窍通达,上至泥系列药物,下至涌泉"。历代医家及中医气功理论都认为,胎儿出生后,一点真元之气聚集脐下,为生命之根本,恰是人体太极之所在地,以脐为中心,有直径10厘米大小的两个对持相抱的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使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因此,肚脐是调治疾病的主要气穴。从现代解剖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和腹部筋膜直接相连,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着丰富的静脉网,腹部静脉吻合点,深部与腹部上下静脉相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在脐下用药,易穿透弥散,吸收于血管进入血循环,发挥治疗作用。
据多数医家考证,在肚脐最深层,第二、三腰椎椎体前侧,背侧即命门穴,前侧为神阙穴(肚脐)。胸腹:即肚脐里层周围的腹腔太阳神经丛,它主管腹部各脏器的功能活动,若大脑长期受精神**,或痰食寒热之邪伤害胃肠,致使肚脐深层营卫之气合成散布失常,痰浊瘀血留滞在肚脐周围,形成网状、条索状、包块状反应物,加上风寒湿热之邪相合,则关节、筋骨、肌肉、疼痛肿胀僵硬由此而产生。
  中医认为"药物入脐,先作用于胃与小肠,再通过脏腑的气化和输布作用,散布于五脏六腑乃至全身,以达到健脾和胃、温肾散寒、回阳救逆、和中理肠、行气消肿、散结通滞、强肾健骨、活血通经、保健防止百病的作用。正如清代著名外治学家吴师机深有体会的说 "则知药物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也,切药可逐日变换。"现代研究表明,将芳香药物置于脐下,药物不断的**脐下皮肤,可激活神经内分泌的反馈作用,促进入体免疫功能的发挥。经临床观察,敷脐疗法中不同剂型的敷脐药敷贴肚脐后,所出现的全身温热、出汗、气流窜动、身体轻松有力等反应则是营卫之气调和,五脏六腑功能增强,免疫活性细胞激活的佳兆。       QQ:371012043
2# 沙发
发表于 2009-8-17 22:2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不知是原作还是转贴。想请教几个问题。
3# 板凳
发表于 2009-8-20 08:04 | 只看该作者
冷灸疗法是否就是天灸疗法或发泡疗法
4
发表于 2019-10-26 19:25 | 只看该作者
看内容冷灸疗法好像是药物脐贴,而不是天灸或发疱疗法
5
发表于 2019-11-28 08:40 | 只看该作者
看内容冷灸疗法好像是药物脐贴,而不是天灸或发疱疗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0 05:4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