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交流] 【分享】病毒性肝火 待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病理改变】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按病变轻重以及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3大类。(一)急性肝炎 肝脏大多肿大,表面光滑。镜检有以下几种变化。1.活动期 肝细胞混浊肿胀,有水肿样变和气球样变,小叶内有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并见散在点状坏死,枯否细胞增生明显。黄疸型肝炎的肝细胞和毛细胆管内有淤胆现象,亦可见嗜酸性变,严重者细胞缩小甚至丧失,成为红染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上述活动性病变可存在数月之久。2.静止期 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变性和炎症反应消退,并见肝细胞再生和修复,表现为细胞核分裂或双核现象增多。枯否细胞仍肿胀。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与黄疸型肝炎的病变大致相同,但较轻,无毛细血管淤胆现象。(二)慢性肝炎 患者肝脏大多较正常为大,质地中等,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时可呈颗粒状或有结节形成。国内将慢性肝炎的组织学变化分为四型,即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1.慢性迁延性肝炎 分以下3类:⑴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变化为肝小叶内炎症和肝细胞变性及坏死,汇管区的改变不明显。单从形态上无法与急性轻型肝炎区别,系急性轻型肝炎病变的持续未缓解所致。⑵慢性间隔性肝炎:小叶内炎症反应及变性坏死轻微,汇管区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不形成假小叶。⑶慢性门脉性肝炎:肝实质变性及坏死病变较轻,有少数点状坏死,偶有嗜酸性小体,汇管区有多量炎症细胞浸润,致使汇管区增大,但并**板破坏或碎屑状坏死。2.慢性活动性肝炎  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病变包括点状和(或)灶性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有桥形坏死及间隔形成者,提示病变较重。3.慢性重型肝炎 实质上包括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即肝细胞坏死范围更广泛,可累及多数小叶并破坏小叶完整性,或呈具有高度活动性的肝硬化。4.肝硬化 分活动性和静止性两种。⑴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同时伴有碎屑状坏死,后者见于汇管区周围及纤维间隔和肝实质交界处,肝细胞有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⑵静止性肝硬化:假小叶周围纤维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间质和实质界限清楚。(三)重症肝炎 肝实质破坏严重,呈大块或亚大块坯 煞费苦心,按病程和病变程度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型。1.急性重症肝炎 起病急,病程短,大多在10天左右。由于肝细胞大量丧失和自溶,肝脏体积明显缩小,仅为正常肝重的1/3~2/3,质地柔软,包膜皱缩。肝切面结构模糊,红褐相间,乃由肝细胞淤胆和血窦扩张充血所致。镜下可见肝细胞多数消失,仅在小叶边缘尚有少量残余,肝小叶内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肝窦扩张充血,枯否细胞增生,其内含有被吞噬的物质和色素,汇管区及其周围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及胆小管增生。病程在10天以上者,可见肝细胞再生和形成,病程超过20天者,肝细胞再生明显,可形成小结节。2.亚急性急症肝炎 病程自数周至数月不等。肉眼所见病变与急性重症肝炎者相同,但在肝脏表面和切面均可见到再生结节。镜下见有亚大块死,多呈带状,累及小叶中央及中间带,并常越过小叶与邻近小叶的坏死灶或汇管区相连,形成桥形坏死。肝细胞坏死的范围和形态新旧不一,网状支架塌陷明显,形成较宽的间隔,并有纤维母细胞增生,有的已胶原化。肝细胞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以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为主。肝细胞再生明显,有假小叶形成,病情稳定后亦易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丙型肝炎的组织病理变化大致与乙型肝炎相同,但以下病变在丙型肝炎中较为突出:①肝细胞脂肪变性较多见;②肝细胞坏死常表现为多少不等的呈小灶性分布断裂的Conncilman样小体结构。在电镜下证实肝细胞核内有20~27nm的病毒颗粒;③汇管区炎症反应明显,其中有多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常有淋巴滤泡形成,其中尚有活跃的发生中心。炎症常波及汇管区周围小叶周边区肝细胞,引起碎屑样坏死,在坏死边缘往往可见肿胀变性的多核肝细胞;④肝管上皮细胞异常,表现为中、小胆管上皮细胞水样变性,并呈复层排列,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7 18:2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