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楼主: 紫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复制链接]
451
发表于 2005-12-29 23:44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道少斋主人 at 2005-12-29 11:01 PM:
在我的专题中有网友发帖说“急则西医,慢则中医”,我可以毫无客气的说,这位网友对中医的认识很浮浅,至少可以说他对中、西医的优势缺乏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改变,他做不成好中医!
我不想多辩,中医医籍中有大 ...

通过看中医专家讲解,使我受益匪浅,恢复了对中医的信心.
452
发表于 2005-12-30 23:24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感谢教授,,,,,,,,
453
发表于 2005-12-31 05:17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未悟病时先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
454
发表于 2005-12-31 23:19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道少斋主人 at 2005-12-29 11:01 PM:
在我的专题中有网友发帖说“急则西医,慢则中医”,我可以毫无客气的说,这位网友对中医的认识很浮浅,至少可以说他对中、西医的优势缺乏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改变,他做不成好中医!
我不想多辩,中医医籍中有大 ...



教授所言极是。就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说吧,我所知道的就有五六十年代中药治疗流行乙脑、针灸治疗白喉流行的;2003年治疗SARS,不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我们中医人千万不要妄自菲薄,把自己定位到慢性病里去。
455
发表于 2005-12-31 23:37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肾衰致呕的机理:肾者,胃之关;肾又主二便,肾衰不能主大便,大便不行,则腑气不通,而六腑又以通为顺,胃气不得下行,反而上逆,则呕吐。请教授多指教
456
发表于 2006-1-1 00:4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走进这里,才感到我们的家里积极向上的朋友多着呢,这里没有相互捣毁和谩骂,有的只是浓浓的学术交流息气,让人耳鼻一新,我喜欢!
457
发表于 2006-1-1 11:29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灯光雪影 at 2005-12-31 11:37 PM:
肾衰致呕的机理:肾者,胃之关;肾又主二便,肾衰不能主大便,大便不行,则腑气不通,而六腑又以通为顺,胃气不得下行,反而上逆,则呕吐。请教授多指教




很好,请问既然肾为胃关,衰则应该闭藏失职大便失禁,为何反而不便?
458
发表于 2006-1-1 13:47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指定乾坤 at 2006-1-1 11:29 AM:




很好,请问既然肾为胃关,衰则应该闭藏失职大便失禁,为何反而不便?



肾主二便,是说二便正常要靠肾气的固摄与推动两种力量的相互协调。所以说,并非肾衰就只表现出大便失禁。大便失禁,是肾的固摄作用失职,若肾衰,失于气化,推动的力量减弱,则可表现出便秘。同样,肾气的虚弱导致的小便疾患也有小便频数清长(甚则失禁)和小便点滴难下(癃闭)两种情况。虽然表现不同,但机理确是一样的。这是我的一点浅见,请一指定乾坤战友多指教。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无名 + 1

查看全部评分

459
发表于 2006-1-1 19:5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解释便秘时是有道理的,但是肾衰的便秘到底应该用补肾药还是用攻下药呢?答案当然是辨证论治,但是我们看到实际当中这种便秘还是用攻下的方法为多。包括本利所讲的灌肠。
460
发表于 2006-1-2 09:32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教授:中医类执考有什么好办法过关吗?
据说临床与考试有很多不同,很多教授级人物也很难过关的,您有什么高见吗?;)
461
发表于 2006-1-2 09:39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中医除了用药,还有针灸等等呢!用针降压也挺快的呀!:cool:
462
发表于 2006-1-2 09:42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积分短时间不够,好东西没办法下载,请斑竹帮忙啊!拜托!!!
463
发表于 2006-1-2 09:42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昨晚和教授交流,受益匪浅,我把余下的病历补上放这里讨论
https://bbs.iiyi.com/forum.php?m ... =910295&fpage=1
464
发表于 2006-1-2 10:2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center]#466  第六讲 真的是“急则西医,慢则中医”吗? [/center]
    在我的专题中有网友发帖说“急则西医,慢则中医”,我可以毫无客气的说,这位网友对中医的认识很浮浅,至少可以说他对中、西医的优势缺乏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改变,他做不成好中医!
       我不想多辩,中医医籍中有大量的危重疑难病的理法方药,我希望那位发帖的爱有能够在工作之余进行钻研。
     中医真的不能治疗急诊吗?先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事例!
    1.猪膏发煎抢救蚕豆黄
    猪膏发煎出自《金匮要略》,为黄疸血分通治之方,我想大部的爱友都知道这张方,但有几人能在临床运用过可能是不多的。
    下面说说刘丙凡教授使用该方抢救蚕豆病。
    刘丙凡老教授乃湖南中医界第一人,在全国来说也是一位大家。当时在醴陵县兰桥出现了18例蚕豆黄小儿病例,其中男的15人,女3人。西医抢救5天,死亡了5例,死亡率高了,引起卫计委门重视了,要求有关部门进行大力抢救,西医的专家拿不出好办法来,于是请中医参与抢救。刘老应邀参加。病人的共同的特征是:黄疸显著,眼睑唇舌俱淡,尿血如苋菜汁,精神疲乏,声低气馁。刘老先以红参、龙眼肉蒸汤分服。此所以“治病先治人,固其正气,留得人在,方可治病”!继而采取《金匮要略》的猪膏发煎,即用乱发洗净,入铜瓢内熬化成水,以阿胶代猪膏等分烊化和匀,加入少量白糖分饲病人,2方交替使用。3日血尿止,5日尿增长,黄疸开始消退。再辨证施治,舌红、烦啼者犀角地黄汤,舌淡嗜卧者归脾汤。其后病例无1例死亡!
      考《金匮要略》猪发膏煎,“诸黄,猪发膏煎主之”。沈明宗说“此黄疸血分通治之方”。原方用猪膏,作用在于润燥滑窍,方中阿胶即具发膏之功,又能养血滋阴,且“精不足补以以味”,配合消瘀利水之乱发,共奏止血之功。方用红参、龙眼肉固护正气,亦抢救成功之关键!
       后被收入《刘丙凡临证秘诀》。
    此种神奇疗效非学验俱丰者不办!
       不知诸位对蚕豆病有什么了解没有?这病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比较常见,西医治疗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就是反复输血及使用激素,别无良策!
我引用这个案例非在诋毁西医,强为中医要面子。西医在抢救危重病人方面,诚然有其独到之处,但西医在很多危重病抢救方面依然缺乏积极有效的方法。中医虽有其不足之处,但也有其独到的方面,不要认为中药给药途径的限制,就轻易的否定中医能够治疗急重病。正确的态度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借彼之长,补我所短”。如西医的静脉支持疗法等等,均应大胆接受,不要因为你用了西医的方法,你就不是中医了,是不是中医关键在于疾病的转归中是否你的中药在起关键作用,你的治疗方法是否以中医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请问X线、CT、生化的检查机理,哪样是西医发明的?都是从其它学科引进的,西医并不因为此而不是西医了,相反正因为吸取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西医学才得益飞速发展,日新月异!!



edited by 道少斋主人 on 2006-1-2 at 10:31 AM
465
发表于 2006-1-2 10:28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2.双黄连注射液治疗附子中毒

       中药静脉注射液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中药在急危重病中的使用,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第一讲我说过我的学生使用大剂量清开灵清射液抢救乙脑的病例,现在我说说附子中毒的抢救是如何使用中药的!
       我曾在丁香园发过相关贴,有一个回贴想当然的说这种治疗违反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呵呵~毫不客气的说,那位网友的对中医的理解确实不敢让人恭维!其后我们慢慢地分析,也许爱友们可以明白!
       当年我在某三等甲级医院做急诊科主任时,有一次去某市级医院验收重点急诊科建设。同行的专家有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科副主任某教授,为什么中医的急诊重点学科建设要请个西医的专家,大家可能不理解。那教授早年毕业于某医科大学,一直从事急诊工作。但他对中医十分的感兴趣,后来作为全国名老中医的接班人开始正式跨入中医学堂,和他交往久了,可以这么说,我发现我们很多科班底子的中医只能望其后背,此人中医学的极好,古典医籍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对于30多岁才开始学中医这非常不易!请他实际上是作为中医的专家请的!
       当天晚上我和他同住一间客房,呵呵~我这人很好学,从不轻易的放松一个能学习的机会,更何况一个西医大教授和我住在一起!于是我就把临床上碰到的一些问题向他请教,呵呵~他对我的回答很有味,西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就是书上的,你跟新了,没效了,就没辙了!你可能想不到,那教授也是不放过学习的机会,他把话题引向的中医,向我请教中医知识,从中医的古典医籍、临床辨证、用药心得我们无话不谈,那夜我们基本未睡,一直聊到早晨5点,呵呵~这双黄连注射液治疗附子中都的经验就是在那天第一次听他说的!
      我们知道乌头类植物的有毒成份是***,口服0.2mg即能使人中毒,口服3~5mg即可致死。***经煎煮后,水解成毒性较弱的笨酰乌头原碱和乙酸,笨酰乌头原碱又可进一步分解为毒性极低微的乌头原碱和苯甲酸,煎煮时间越长,毒性越低,经3~4小时***基本被完全破坏!所以有些医生在临床上为什么敢大剂量使用乌头、附子,诀窍就在这儿!
       乌头中毒的临床症状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症状,在循环系统心律失常极为常见,而且也非常难控制!从心动过速 、多源性和频发早搏、心房或心室颤动以至于阿斯综合征都可见到,如果你都能正确判断,那你的心电图水平绝对可以!
湖南气候潮湿,民间有一习惯,喜用附子炖鸡温散寒湿,所以附子中毒的事例常有发生。有一次他们急诊科来了一个中毒病例,出现了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血管医生多次会诊,未能有效控制,最后没招了,请也不来,值班的医生只好请那教授会诊。“看了病历,说实话,我也没办法,该用的都用了,但我不能在下属面前拿不出一点建议来,那我这教授就让人看不起了!”,那教授说,呵呵~怎么办?只好从中医入手,附子辛温大毒,其中毒当为热毒为患,从中医治疗原则来说,治热以寒,用口服的来不及了,于是他就跑到药房,把所有的能够清热解毒的中药注射液翻看一遍,结果就选中了双黄连注射液,为什么?其中的黄连为主要成分,大苦寒,能清热解毒克制附子的大辛温!结果怎么样,输下去不到5分钟心律就转为正常,其它的中毒症状也迅速缓解!
       当然一个病例不能说明问题,要能重复才算事,呵呵~后来他们对于附子中毒的病人都采取了这种方法,绝大部分的病人,都在很短时间症状缓解出院,这一中药疗法的临床观察结果,最后发在国外SCI杂志。有一些教授,做了一辈子未必能在SCI发一篇,发中医的研究文章就更难了!
      “你要赚钱,你别用这方法,因为这是附子中毒的特效解毒药!做急诊的医生不要忘了我们传统中医的神奇功效!”,以后每当他在急诊学习班讲解中毒时一定会说这个例子,而每次都会赢得热烈的掌声!
        我不说这疗法我用到底有没有效,下次如果爱友们碰到附子中毒不妨用一用,别忘了把真实的疗效发到爱爱医网上来!
       其它如使用大剂生脉注射液抢救休克、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衰等等临床疗效都十分可靠。当然别忘了辨证选药!
       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附子中毒,是典型的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的范例!西医的大教授利用中药理论解决了附子中毒的问题,作为中医药人员你有何感想?



edited by 道少斋主人 on 2006-1-2 at 10:35 AM
466
发表于 2006-1-2 10:28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3.木香顺气丸治疗肠梗阻

       当今社会把中医作为保健的良好选择来宣传,或者认为中医是“慢郎中”,现在的很多年轻的中医,对中医缺乏真正的了解,于是乎“人云亦云”,也跟着说中医只能看慢性病,为什么这样?第一点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缺乏临床实践,不敢大胆的运用中医药治疗危重病,再就是当今的民众普遍的对中医缺乏正确认识,再他们看来用西药抢救失败了,只能说病人的命不好,要是你用中医药为主导抢救失败了,他们就不会接受!这就在客观上使的中医更加举步维艰了!
       但我要告诉爱友们,如果 你认可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我可以坦率的告诉你,你是做不好中医的,而且你会越做越没信心!为什么?举个例子说,像慢性阻塞性的肺气肿病人,患者的肺功能都严重受损了,发生了器质性的改变,西医没好办法,我就不信你用中药能使肺的器质性改变逆转。能做到的只是改变一些症状,你不会有成就感。像这样的病你看多了,自然会感到中医的疗效不行,于是乎,作为中医的接班人,你首先就失去了信心,那就更不用说患者了!
       如何树立信心,那就是要敢于把中医药运用于危、重、疑、难的病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在临床的成功中寻找到自己的牢固的专业思想支撑点,也就是说你才会对中医的疗效有信心!
       其实,在当今医务人员社会工作环境很差的状况下,你怕用中医治疗危重病给自己带来麻烦,那我告诉你怎么做,对于一些“死马当活医”的病号,你大胆的用,成功了,你便有名气了,再用病家也就没意见了;失败了病家也不会对你产生多少非议!
我的第一个运用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病人就是一个“死马当活马医”的患者!
       当年我在某农村的一个区级医院工作,一个晚上8点,有一70多岁老太太被抬进医院,经过详细的检查,我断定是肠梗阻,我告诉患者在场的4个儿子,我说老太太需要手术治疗,我们这儿做不了,你转县医院吧。患者的儿子在我说这话后,拿出一本病历说,不瞒医生你说,我们是在县医院看过几天了,从那儿回到这儿来的。我说为什么县医院为什么不给你母亲做手术。回答是县医院的医生主张手术,但患者已中风5年,且遗留有偏瘫,身体状况不行,手术有可能会人财两空。呵呵~患者的子女听了医生这话认为没治了,就把老太太抬回了,但又不能直接抬回家,一则要是患者死在家中,村里的人会说他们不孝,白养了几个儿子!二则还有一个小兄弟在北大教书,要等他回来给老人送终,无论如何,要保一两天才行!呵呵~
       这就给我机会了,学习的时候老师说过中医治疗急腹症很有效。于是我告诉患者子女说,既然是这样,我给你治治,希望能把你母亲生命多留几天。注意我说话的分寸,依旧给自己留有退路,呵呵~小心无大差!
       怎么治,西医我就只给她用了一组能量,中医我根据辨证予以木香顺气丸,诸位要问,“丸者,缓也;汤者,荡也。”你怎么用丸,呵呵~变法,我把丸药改成汤剂了,病人没工具煎药,我就给他煎,我就要看看我老师说的话是真是假!
药服下去不到一小时,患者开始腹痛加剧,嚎叫腹中攻窜胀痛,呵,原来消失的肠鸣音活跃了起来,患者的家属要求用止痛药,我说等会再说吧,痛起来是气机动了,等气机顺畅了就会自行缓解,服药一个半小时,患者的儿子告诉我老太太打屁了,呵呵~诸位下面的我就不用说了。
      老太太在北大工作的儿子一路悲悲切切地赶回,见到老太太安然无恙,没问清楚就对几个兄长大发脾气,说母亲好好的,怎么打电话让我会来给老人送终?呵呵~当然了这不能怪他的几个兄长。
      其后我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急性胆囊炎、重症胆管炎、急性阑尾炎都取得过非常好的疗效,诸位要问,病人放心吗?我告诉你在缺医少药的地方,是最能给我们提供积累经验的,有了经验你就有疗信心,于是乎你就会在碰到危重疑难病人时自觉的让你的中医药知识运用起来!
       中医药对于某些病的疗效是非常确切的,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甲肝大流行,我日诊3、40号,除极少数非常重的患者外,治疗甲肝我是不用一片西药的,一般地2天热退,5日内小便变清,诸位要问什么方,告诉你无妨,《金匮》茵陈蒿汤加垂盆草、覆盆草、田基黄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还有象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基本上就是中药,很少会用到西医,临床疗效也非常理想,肯定有爱友也想得到我的经验,呵呵~今天不告诉你,以后说到急性肾炎的时候我会慢慢的道来!
       关于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的成功案例,在众多医籍中是比比皆是,希望热爱中医的人能用心地探讨研究,以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艺!
       中医不仅对于一些慢性病,而且对于一些急危重病都有着可靠的疗效,关键在于我们:
    1.要有信心,不要人云亦云,还没实践,就臆断中医只能看慢性病。
    2.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中医药专业水平,在危重疑难病辨证中能做到准确辨证,合理组方。
    3.勇于大胆实践。



edited by 道少斋主人 on 2006-1-2 at 10:40 AM
467
发表于 2006-1-2 20:11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指定乾坤 at 2005-12-20 06:14 PM:



对万能反钥匙。

同意反对***
468
发表于 2006-1-3 11:28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指定乾坤 at 2006-1-1 07:56 PM:
解释便秘时是有道理的,但是肾衰的便秘到底应该用补肾药还是用攻下药呢?答案当然是辨证论治,但是我们看到实际当中这种便秘还是用攻下的方法为多。包括本利所讲的灌肠。


  战友说得没错,辨证论治,这没有问题。教授所讲病例中,也是辨证论治的,灌肠是“结合”使用。但对危重病症也应涉及到一个治标治本孰先孰后的问题,标急则先治其标,本急则先治其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素问·标本病传论》的这段文字刻供一指定乾坤战友参考,请指教。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鱼er + 1

查看全部评分

469
发表于 2006-1-3 13:08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中医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肯定有它的优点,作为我们这一带的从医者,应该用一种辩证的态度学习中医,吸其精华,弃其糟泊。毕竟中医有它的特色和优势。本人也对中医有浓厚的兴趣,不过刚知道这个专题,不知道怎么参与?
470
发表于 2006-1-3 13:48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我也是中医师.道业太短,想考研,可有不能找到导师,请问教授:怎样才能和名中医教授联系?
471
发表于 2006-1-4 23:11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第七讲   浅说温病名著《瘟疫论》

       前面几讲给大家打打气,呵呵,希望大家在我的随笔中能学到一些东西,这一讲和大家说说明代医家的著作《瘟疫论》的主要内容,该书的学术思想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瘟疫论》  明•吴有性-----开创温病学历史纪元的划时代专著

   独辟鸿蒙,融贯各家,辨瘟疫与伤寒之异,论瘟疫病因特点、发病特点、传变特点、辩证特点、论治特点,使急性热病、传染病***于普通外感伤寒之外,首开温病理法方药之先河。

  【古今评赞】
  明末吴又可先生以瘟疫一证,旧无成法,亦鲜明文。著论二卷,谓瘟疫与伤寒相类而分途,条分缕析,详哉言之。……后见此论,反复玩味,知其灼有所见,可补前人之未逮。――刘敞《瘟疫论•序》

  瘟疫为病至重也,昔鲜成书,方治阙如。明末吴又可者,独能有见于此,著论二篇,汉复推明,谓与伤寒分途。……条分缕析,非凿空之谈,亦非孟浪之施也。――先著《瘟疫论•序》

  是书成于崇祯壬午。以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瘟疫,其病与伤寒相似而迥殊,古书未能分别,乃著论以发明之。……有性因崇祯辛巳,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以伤寒法治之不效,乃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四库全书提要》

  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清史稿》
  
   又可之说,贯穿古今,融以心得,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明于中天矣。--戴北山《广瘟疫论》

  自吴又可先生出,始分伤寒与瘟疫为两途,……则是有《伤寒论》于前,不可无《瘟疫论》于后。询堪方驾长沙,而鼎足卢扁,功垂万世,当为又可先生首屈一指也。余读是书有年,观其识见高明,议论精卓,其于治瘟症,诚无间然矣。――刘奎《瘟疫论类编•自序》

  本书辨析了伤寒与瘟疫的异同,提出并阐述了戾气学说,对瘟疫病传染性与流行性有较深刻全面的论述,揭示了其传变特点,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有许多创见。该书的问世,才使温病学术逐步摆脱了伤寒学说的束缚,开始成为一门***的学科。――《中国历代名医名术》

  【作者简介】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洞庭东山人,古代著名的温病学家。生平不详,大约生活于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60年代(明末清初,约1582~1652年)。学术上富于创新,于疫病流行,古法少效,疫死众多之际,创立了温病学说,是历代推崇的温病学说开山第一人,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主要学术著作《瘟疫论》成书于明崇祯壬午(1642)年。

  【内容提要】

  《瘟疫论》全书分上、下两卷,分列85个论题。从原序到上下卷诸篇,首次精辟地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初起症状、传变诸证、兼证、治法、以及妇人和小儿时疫的特点,瘟疫用药宜忌,调理方法等,并载有关于瘟疫质疑正误和疫疠证治的论辨文章,堪称当时最全面、最有新义的疫病专书。

  【全书导读】

   有关温病,尽管在古代早已提及,如《内经》、《伤寒》即已有温病之说,但又可先生之前,多与伤寒一例,并无对其特殊的病证特点专门论及,理法方药始终未脱出六淫外感的窠臼。本书认为瘟疫为大异于六淫外感病之特殊病证,开创性地阐述了温病的病因特点、发病特点、传变特点、辨证特点、用药特点等,创立了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体系。自本书问世,在急性热病、传染病方面的重大重现,中医学的医学体系方得以最终完善。

1.创“杂气”致病学说,论温病病因特点

   论致病原由,自古以三因为说,而外感不出六淫范畴,从无专著论及温病致病的特殊。概其于六淫之内,施之以治六淫病之法,误治误死者,冤沉千余年而莫白。又可先生论疫病发病,方始谓其非为六气、六淫所感,致病因素系“杂气”、疠气”,是有别于六淫、饮食、外伤、劳倦的异样邪气,指出了瘟疫的特殊病因:

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疫病之由,昔以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大寒,夏应热反大凉,秋应凉反大热,冬应寒反大温,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余论则不然。夫寒热温凉乃四时之常,因风暑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刘河间作《原病式》,盖祖五运六气,百病皆原于风寒暑湿燥火,无出此六为病者,实不知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专务六气,不言杂气,岂能包括天下之病欤!

大约病偏于一方,延门困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万物各有善恶不等,是知杂气之毒亦然。然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人恶得见知是气也……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


    又可先生的惊世之笔在于,敢于避开历代前贤经典的定论,从临床温病的特点,概括出异气,或称杂气、疫气的致病面目,方得以让医学对病因的辨证又别开一生面。

    杂气具有多样性,致病各具特点,致病的种类繁多。指出:

    是气也,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其为病也,或时众人发颐,或时众人头面浮肿,俗名大头瘟也;或时众人咽痛,或时咽哑,俗名虾膜瘟也;或时众人疟痢;或为痹气,或为痘疮,或为斑疹,或为疮疥疔肿,或时众人目赤肿痛,或时众人暴血而亡,俗名瓜瓤瘟、探头瘟也;或时众人瘿氦,俗名疙瘩瘟也。为病种种,难以枚举。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杂气不一也。

     可见,正是由于杂气的多种多样,侵犯人体致病的种类繁多,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病证,如大头瘟、虾螟瘟……等。

    杂气致病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其在书中论述道:

    至于无形之气,偏中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因其气各异也,知其气各异。故谓之杂气。

    杂气致病具有流行性、散发性、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表现。吴氏明确指出“时疫能传染于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又说“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大约病遍于一方,逐门阖户,众人相同”。确认杂气具有传染性,地区性。他在《杂气论》说:“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外人等,然考其证,甚合某年某处众人所息之病纤悉相同,治法无异。此即当年之杂气,但至今所钟不厚,所患者稀少耳。此又不可以众人无有,断为非杂气也。”此因杂气的毒性弱,在周围环境中存在的数量又不多,故疫病散在发生,但绝不可因其不流行而否定是传染病。同时认识到疫病的发生具有时间性,他说疫病“四时皆有,常年不断,但有多寡轻重耳”。为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同时吴氏明确指出杂气致病急重,变化多端。他说: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并告诫医者“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因其毒甚,传变亦速”。


edited by 道少斋主人 on 2006-1-4 at 11:50 PM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3 收起 理由
鱼er + 3

查看全部评分

472
发表于 2006-1-4 23:30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2.疫病发病与人体正气相关

    吴氏认为疫病的发病还与人体的正气密切相关杂气致病和人体正气有关。吴氏认为人体感染杂气之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疠气的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他说“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承之”、 “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

    同时指出疫病的临床表现、传变及预后均与患者体质有明显关系。在论述临床表现时说“凡客邪感邪之重者则病甚,其热亦盛;感邪之轻者,则病轻,其热亦微”,在讨论传变时云:“传导不常,皆因人而传”,“凡元气胜者毒易传也,元气虚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又云“素亏者易损,素实者易复”,“元气胜病为易治,病胜元气为难治”,说明疫病的预后与人体的正气密切相关。

   3.治疫推崇下法

     瘟疫既然是由杂气所致,治疗也就应当逐邪除因,早拔病根。吴氏指出“汗、吐、下三法,总是导引其邪从门户而出,可为治之大纲”,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这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观点。

     关于祛邪之要,吴氏强调以宣通为本,认为只有破其郁滞,决其壅闭,使其气机通畅,才能导邪外出。故他在诸多祛邪治法中,尤推崇下法,认为下法乃逐邪拔根治本之法。并提出以下攻下法则。

   客邪早逐  急证急攻

    吴氏根据瘟疫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候凶险的特点,强调治疗用药宜紧宜早,祛邪愈早对病情愈有利,治疗要趁疫邪立足未稳,正气尚强之时,速战速决,切“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而贻误时机。

   温病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设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动之机,欲离未离之际,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贼之法,即使未愈,耶亦不能久留羁。二三日后,余邪入胃,仍用小承气彻其余毒。大凡客邪,贵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末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时,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传,变证迭起,我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


   若邪已陷胃,则主张用承气辈大剂攻下,导邪外出;若表里分传,内壅不汗,必用承气先通其里,不待发散;若热陷下焦,小便闭塞,“以导赤、五苓、五皮之类分毫不效,得大承气一服,小便如注”;是渭“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之理。由此可见吴氏对疫病治疗强调以通为本、以下为治。

   同时吴氏对瘟疫病中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症情凶险的一类急证,提出“急证急攻”的主张,大胆的采用“数日之法,一日行之”的紧急措施,突破了前人在用药上的旧框框,体现了吴氏的创新精神。他说:


    瘟疫发热一二日,舌上白苔积粉,早服达原饮一剂,午前变为黄苔,随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伏邪即溃,邪毒传胃也,前方(达原饮)加大黄下之,烦渴少减,热去六七,午后复加烦躁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煤烟,此邪毒最重,复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半夜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尝见瘟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

    攻下逐邪    勿拘结粪  

    吴氏以前,医家多受《伤寒论》之影响,认为承气汤的适应症须有大便秘结不通或通而不爽的腑实见证,而对阳明无形热盛无便秘者不敢早投早用。吴氏认为逐邪泄热才是下法真正目的,通利大便仅是手段,强调用下法不必拘泥于结粪的多少与有无。他说:


    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况有溏粪失下,但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耦泥,临死不结者,但得恶臭一去,邪毒从此而消,脉证从此而退,岂徒徒孜孜粪结而后行哉!假如经血燥之人,或老年血液衰少,多生躁结;或病后血气未复,亦多燥结。在经所为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有何妨害,是知燥结不致损人,邪毒之为殒病也。要知因邪热致燥结,而非燥结致邪热也。但有病久失下,燥结为之壅闭,瘀邪郁热,益得难泄,结粪一行,气通而邪热乃泄,此又前后不同。总之,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能早去其邪,安患燥结也。

      即是说只要“有时证,则投是药”,吴氏认为应下之证,首在舌苔变化,凡病邪入胃,舌苔必黄,老黄苔、焦黑苔、舌生芒刺等,皆是应下之舌。其次大便秘结是肠腑郁热的重要标志,属下证。尤其重要的是,吴氏还把邪热结滞所致的“塘垢”、“胶闭”、“滞下”亦列为当下之证,认为只要里有邪热,便可议下,只有逐邪祛积,才是治其根本。

       逐邪务尽     下不伤正  

     吴氏应用下法,主张“凡下不以数计”,必要时应根据证情采用“再下”、“更下之”等因证数攻之法,突破了以往“一日一剂”的陈规,强调有邪必除,逐邪务尽。今录其书中医案一则,可见一斑。


       朱海畴者,年四十五岁,患疫得下症,四肢不举,身卧如塑,目闭口张,舌上苔刺,问其所苦不能答,因问其子,两三日所服何药,云进承气汤三剂,每剂投大黄两许不效,更无他策,惟待日而矣,但不忍坐视,更祈一诊。余诊得脉尚有神,下证悉具,药浅病深也。先投大黄一两五钱,目有时而小动,再投舌刺无芒,口渐开能言。三剂舌苔少去,神思稍爽。四服柴胡清燥汤,五日复生芒刺,烦热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气养荣汤,热少退。八日仍用大承气汤,肢体就能少动。计半月,共服大黄十二两而愈。又数日,始进糜粥,调理两月平复。凡治千人,所遇此等,不过三四人而矣,故存案以备参酌耳。

    另一方面,吴氏虽重视下法,主张逐邪宜早务尽、勿拘结粪,但也不妄用下法,强调使用下法“要量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然后药不空投.投药无太过不及之弊”、“设独行而增虚证者.宜急峻补”,明确指出“邪末入胃者不可下;”、“阴虚甚者不可下”等禁下之证,并创立了承气养荣汤、柴胡清燥汤等攻补兼施的方剂。


    祛邪清热    首推大黄

     吴氏推崇下法,善用大黄,他说“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并明确指出“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贼之法”。认为“大黄走而不守”,功专在通下,使邪热有随大便外出之机,故用下法每以大黄为主药,逐邪攻下,荡涤肠胃,使邪从表里而出。


edited by 道少斋主人 on 2006-1-4 at 11:47 PM
473
发表于 2006-1-4 23:32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4.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

       对于疫病的辨治,吴氏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和新思路,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他的历史贡献可简单归纳如下:

   指出瘟疫的感邪途径  
   
   吴氏明确指出杂气传入与伤寒从皮毛而入不同,是“自口鼻而入”,他说“诸窍乃人身之户牖“、“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承之“;并补充说明“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提出疠气系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的。
   
    明确瘟疫的病变部位

    吴氏认为疫邪自口鼻侵入人体后,始伏于膜原,总归于胃腑。他说“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半表半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灸所为横连膜也”。又云“瘟疫之邪,伏于膜原,如乌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浸于腑,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治之”。

    总结瘟疫的传变规律  

    吴氏认为,邪离膜原,其传有九,“有但表不里者,有但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里胜于表者,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凡此九传,其病则一”。并指出,传变情况及临床表现,往往因感邪轻重、个体差异等而有所不同。其传虽有九,但要之有三,即出表、入里、表里分传,总不出表里之间。

   概括瘟疫的治则治法  

   吴氏言“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汗、吐、下三法,总是导引其邪从门户而出,可为治之大纲”,强调治疫治疗应以逐邪为第一要义,以“通”为本。认为“无邪不病,邪去而正气得通”。如瘟疫初起,邪在膜原,则用疏利透达之法,方选达原饮,使其邪热内溃,汗出自然而解;如疫邪传经出表,则治以汗解、斑解;如疫邪内陷胸脯,则用瓜蒂散催吐,使内陷之邪因吐得以排出;如疫邪内隐胃腑,则用承气辈攻下逐邪等。但在三法之中,吴氏犹重下法,认为疫邪传里,多归六腑,下法乃为破滞决壅,逐邪拔根的治本之法。

     阐明瘟疫的预后转归  

关于瘟疫的病势转归,不出“从外解者顺,从内陷者逆”两个方面。所谓外解者顺,是指膜原伏邪,外淫于经,邪从外解,表现已三阳兼证为主,病势趋表,预后较好。邪气外解指通过气分汗解、血分斑解的形式透达于表,但汗解并非强求发汗,非指辛温发汗,而是指气机宣通、腠理疏畅、正气驱邪外达的自然汗出而解。内陷者逆,是指膜原伏邪,内隐于胃,向里发展,表现已热聚胃腑、里气结滞、深入营血的变证为主,病趋严重,预后较差。


  《瘟疫论》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真正从伤寒体系中完全脱胎出来,是祖国医学发展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学术更新。


edited by 道少斋主人 on 2006-1-4 at 11:44 PM
474
发表于 2006-1-5 10:57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紫竹 at 2005-11-26 20:00:
目前中医存在的种 种 困惑
现代年轻一辈对中医充满了失望和不信任
中医的魅力在哪里?
中医到底何去何从?

现邀请某省中医院著名内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本人最钦佩的老师之一 ...



我也对“中医的魅力在哪里?中医到底何去何从?”很急于认识清!
475
发表于 2006-1-6 21:08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今早9:00刚看的一患者
赵xx,女,18 岁,主诉: 两前臂皮肤发硬半年多。
患者从事美容工作5年,于半年前发现手掌角质层增厚,手背及前臂皮肤变硬,逐渐加重。在昆明各医院看过多次,作过全面检查,未发现异常,用过扑尔敏、赛庚啶、特非那丁、**、强的松等药无效。既往无特殊,父母无遗传病,其远系家族中曾有一硬皮病患者。
诊时见,神清,体胖,面白,表情呆滞,全身皮肤增厚,发硬,手掌角质层增厚发黄,舌苔少显露淡红舌质,有散在小红点,但不突起;问诊:平时畏寒肢冷,遇冷时感关节僵硬,但无痛,很少出汗,活动后也出汗很少,饮食及二便正常,神疲爱睡觉,不渴,平时只喜热饮,月经量少色淡,余无特殊;脉伏而细,三部皆然,几乎按压至骨方能触及。
暂开一方,用药如下:
        麻黄10                  附片10(先煎)                     细辛10
        桂枝30                  杜仲20                                    川断20
        威灵仙30              当归20                                    黄芪30
        白芷20                  赤芍20                                    甘草10
1剂,嘱其自加生姜50g
因为以前未服过中药,让她由少渐多的服用,以观后效。
此病我以前看过一例,和此人同村同姓,但更为严重,关节僵直,皮肤黑硬,触之如铁,张口睁眼均困难,经治疗,现生活可自理,但皮肤仍黑硬。今天又见相同病例,希望同道高手给予帮助指点,我会把其情况及时发到这里来。


edited by 黑糊糊 on 2006-1-6 at 01:21 PM
476
发表于 2006-1-6 21:10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一剂药吃了7天,就因一个穷字,今天患者的父亲来,说其女四肢已感稍温,皮肤有了皱纹,但不出汗,不活动时仍畏寒,上药加附片至30g,2剂。
477
发表于 2006-1-6 21:11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2006年1月4日

患者今天来诊,手足转温,皮肤稍有皱纹,手掌黄色稍退,面有喜色,但皮肤仍硬,无汗,活动后也无汗,不渴二便正常。余同前(附图)
桂枝30                 当归20                 杜仲20
川断20                 赤芍20                 黄芪30
威灵仙20             白芷20                  麻黄10
附片30                 细辛10                 甘草10
补骨脂20             肉桂10(研末,2g/次)


附件 1:  177_7709.JPG (2006-1-4 13:17, 53.72 K)


附件 2:  177_7710.JPG (2006-1-4 13:17, 49.3 K)
478
发表于 2006-1-6 21:14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患者的照片,附件:
479
发表于 2006-1-6 22:02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01-12 12:07:37 道少斋主人
舌质红而无台
2000-01-12 12:07:40 道少斋主人

2000-01-12 12:07:46 道少斋主人
你的方经有效了
2006-01-06 21:22:05 黑糊糊
但还是没有把握
2000-01-12 12:08:49 道少斋主人
一般地这病没几十付药是不行的
2000-01-12 12:09:09 道少斋主人
注意舌红无苔
2000-01-12 12:09:17 道少斋主人
阴分不足
  2000-01-12 12:09:20 道少斋主人

  2000-01-12 12:09:29 道少斋主人
阴中求阳吧
  2006-01-06 21:23:16 黑糊糊
以前看过一例,十多年还没好
2000-01-12 12:10:10 道少斋主人
我邦你出一方
  2006-01-06 21:24:03 黑糊糊
好的
2006-01-06 21:26:12 黑糊糊
病人阳气很弱,脉几乎摸不到,怕冷
2000-01-12 12:12:33 道少斋主人
生黄芪、当归、仙灵脾、补骨脂各30克,桂枝、红花、白术、陈皮、炙甘草各10克,鹿角霜20克(烊化)
2000-01-12 12:12:35 道少斋主人

2000-01-12 12:12:51 道少斋主人
我这方补阳不伤阴
2000-01-12 12:13:12 道少斋主人
另加仙茅6克
  2006-01-06 21:27:21 黑糊糊
桂枝30是否少
2000-01-12 12:14:11 道少斋主人
不少了10克
2000-01-12 12:14:28 道少斋主人
用方之妙在配伍
  2006-01-06 21:28:24 黑糊糊

2006-01-06 21:29:05 黑糊糊
是寒伏于肾吗?
2000-01-12 12:16:10 道少斋主人
外用:马钱子、薄荷、冰片、阿魏、丁香、苦酒浸外擦硬化部位
2006-01-06 21:30:13 黑糊糊
老不出汗,加了生姜50g  
2000-01-12 12:16:31 道少斋主人

2000-01-12 12:16:39 道少斋主人
那不行的
2000-01-12 12:16:48 道少斋主人
不要只看汗
2006-01-06 21:30:43 黑糊糊
马钱子用生的/
2000-01-12 12:17:12 道少斋主人
汗是阳气蒸腾出来的
2006-01-06 21:31:09 黑糊糊
是的
2000-01-12 12:17:46 道少斋主人
没阳气,水液怎么能化为雨上升于天
2000-01-12 12:17:48 道少斋主人

2000-01-12 12:17:53 道少斋主人
比类取象
2000-01-12 12:17:59 道少斋主人
你又忘了吧
2000-01-12 12:18:09 道少斋主人
没汗只用发汗法
2000-01-12 12:18:12 道少斋主人
呵呵
2006-01-06 21:32:01 黑糊糊
为何药这么热病人还冷呢?
2000-01-12 12:18:15 道少斋主人
错也
2006-01-06 21:32:31 黑糊糊
是的是的
2000-01-12 12:18:48 道少斋主人

2000-01-12 12:19:10 道少斋主人
阳气复 要有一个过程的
2000-01-12 12:19:13 道少斋主人
不是说
2000-01-12 12:19:19 道少斋主人
你一用药就好了
2006-01-06 21:33:10 黑糊糊
看舌是阴不足
2000-01-12 12:19:36 道少斋主人
凡治虚证,当缓缓图之
2000-01-12 12:19:44 道少斋主人
治实证
2000-01-12 12:19:50 道少斋主人
宜急攻之
2000-01-12 12:19:56 道少斋主人
此是***
2000-01-12 12:20:10 道少斋主人
我看是你的刚药用多了
2000-01-12 12:20:51 道少斋主人
可在我的方中适当加入熟地、生地、山萸肉
2000-01-12 12:21:00 道少斋主人
阴中求阳吧
2006-01-06 21:35:02 黑糊糊
我怕越来越严重,就先复其阳,忘了阴中求阳
000-01-12 12:21:38 道少斋主人
每次至少开十付
2000-01-12 12:22:00 道少斋主人
有效也要
2006-01-06 21:35:51 黑糊糊
他不要啊
2000-01-12 12:22:12 道少斋主人
在30付左右
2000-01-12 12:22:14 道少斋主人

2000-01-12 12:22:21 道少斋主人
病人不准治
  

2000-01-12 12:22:26 道少斋主人
那是不治了
2000-01-12 12:22:29 道少斋主人
呵呵
2000-01-12 12:22:57 道少斋主人
我这儿没办法回贴
2006-01-06 21:36:48 黑糊糊
不是不准
2000-01-12 12:23:13 道少斋主人
你就把我们的聊天发到贴你去吧
2000-01-12 12:23:19 道少斋主人
让大家看看
2006-01-06 21:37:08 黑糊糊
他是怕我不行
2000-01-12 12:23:27 道少斋主人
一起参与讨论
2006-01-06 21:37:15 黑糊糊
好的
000-01-12 12:23:34 道少斋主人
[表情]
2000-01-12 12:23:47 道少斋主人
硬皮病中药的效果还是可以的
2006-01-06 21:38:11 黑糊糊
所以找老师,临时抱佛脚了
000-01-12 12:24:36 道少斋主人
试试看看
2000-01-12 12:24:42 道少斋主人
这病我看过一些
2006-01-06 21:38:29 黑糊糊

000-01-12 12:24:51 道少斋主人
效果总的说还可以
2006-01-06 21:38:54 黑糊糊
是吗?那有希望了
000-01-12 12:25:11 道少斋主人
注意舌质变化
2006-01-06 21:39:12 黑糊糊
我在观察
2006-01-06 21:40:01 黑糊糊
肉桂能用吗?
2000-01-12 12:26:44 道少斋主人
不要用
2006-01-06 21:40:49 黑糊糊
威灵仙呢?
2000-01-12 12:27:20 道少斋主人
附 子、肉桂性温燥烈,久用必伤阴分
2006-01-06 21:41:24 黑糊糊
好的,我会注意
2000-01-12 12:27:54 道少斋主人
仙茅、仙灵脾、鹿角胶性温质柔可久服
2006-01-06 21:42:18 黑糊糊
仙茅不也过燥吗?
2000-01-12 12:28:32 道少斋主人
附桂散寒有余,温补不足
2000-01-12 12:28:41 道少斋主人
剂量很小
  2000-01-12 12:28:51 道少斋主人
而且有阴药制约
2006-01-06 21:42:45 黑糊糊
原来是这样
2000-01-12 12:29:02 道少斋主人
其燥远小于 附桂
2006-01-06 21:43:34 黑糊糊
受教受教
2000-01-12 12:29:48 道少斋主人
就这样
2000-01-12 12:29:53 道少斋主人
你发上去
2006-01-06 21:43:48 黑糊糊
好的
2000-01-12 12:30:05 道少斋主人
让大家参与讨论
  2000-01-12 12:30:15 道少斋主人
不一定我的经验就一定有效
  2000-01-12 12:30:16 道少斋主人

  2000-01-12 12:30:25 道少斋主人
采集病史很重要
  2000-01-12 12:30:51 道少斋主人
而且我们地域也有差异


edited by 紫竹 on 2006-1-6 at 10:37 PM
480
发表于 2006-1-6 22:1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我认为:从五体结构分析,因肺主皮毛、肝主筋膜,皮肤变硬及关节僵硬不易出汗均与皮下筋膜血管挛及、气血流通不畅有关,故在补气补血通经温阳的同时,还应注意调肝理气以畅旺血行。我以为可在首诊方中以柴胡10g、枳壳10g易 威灵仙30  白芷20  ,另加地龙10g.   不知朋友意下如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1 21:2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