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089|回复: 3

近代中医人物(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王旭高
  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字以行,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从舅父高锦亭学医多年,尽得其传。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关注,临证审征用药甚为精当。王氏学术代表著作为《西溪书屋夜话录》,书成后惜多散佚,仅存治肝三十法。王氏著述甚丰,后世将其《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括》、《医方歌括》、《薛氏湿热论歌诀》、《医方歌诀》,连同《西溪书屋夜话录》合刊为《王旭高医书六种》。著《医学刍言》,门人方耕霞(仁渊)搜集编辑其师脉案,于1879年刊行《王旭高医案》4卷。

  2、费伯雄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道光年间(1821~1851)曾两度**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均取得显效。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道其“是活国手”。至咸丰(1851~1861)时,费氏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孟河水乡小镇此时也以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费氏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医界重望。
  费氏几十年行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临征经验,平素治学颇多心得,乃着手著书立说。他认为医学发展至今芜杂已极,必须执简驭繁救弊纠偏,以使后学者一归醇正。为此,他投入一生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从临诊实际出发,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不参杂门户偏见,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笔耕数载终于完成《医醇》书稿(共24卷),并付刊刻,不料此书文稿连同藏扳一并毁于咸丰年间一场战火。此时,费氏避太平天国战乱于古延陵之寓斋(在苏北泰兴县五圩里),复患脚疾步履艰难,终日坐卧室中,值此闲遐时日,潜心著述,追忆往昔著作内容,随笔录出。撰成《医醇剩义》4卷。书成于同治二年(1863年),刻印之后盛行于世。嗣后又撰《医方论》4卷(1865年)。
  综观费氏医学思想,以“醇正”、“缓和”为特色。其学术源于历代各家学术,由搏返约,取各家之长补偏救弊。《清史稿》有传,评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其子孙继承家学,以医名世。孟氏费氏作为著名医学世家和学术流派蜚声进代医坛。

  3、吴尚先
  吴尚先(1806~1886),字师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战事,此时,吴尚先避乱于苏北泰州乡间,目睹当地百姓贫病交加,往往无力延医,他搜集民间外治法经验,查阅历代医籍记载,创用薄贴(膏药)治疗内外各种疾病。嗣后,于1865年吴氏返回扬州,即设立施药机构——存济药局,延请高手专司摊膏药。总结毕生医疗经验,经十易其稿,终于完成一部学术专著,初名《外始医说》,后因正文系以骈文体写成,又取“医者理也,药者渝也”之意,刊行时更名《理瀹骈文》(1870年)。
  吴尚先的树建主要在于扩大了膏药敷贴的应用范围,他通过实践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薄贴膏药“可以治百病”、“凡汤丸之可效者,皆可熬膏”治疗。吴尚先为中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人称为近代外治法之宗师。

  4、唐宗海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三甲第35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唐氏早年已有很高明的医疗技术,以行医为业。嗣后,迁居京、沪、粤等地。暮年返回家乡,在彭县故世。
  唐宗海擅长内科,对各种出血病证研究尤深。在具体措施上,他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并为后人治疗出血病证开辟了新的途径。唐宗海试图将中西医学理论互相融会贯通,“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唐朱海的著作有《血证论》8卷(1864年),《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2卷(1892年)、《本草问答》2卷、《伤寒论浅注补正》7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9卷,此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万种》。对于“汇通医书”,《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曾有评述;“近世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食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5、张锡纯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少时广涉浓猎经史子集,读书之暇随父习医。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三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

  6、何廉臣
  何廉臣(1861~1919),名炳元,号印岩。浙江绍兴人。家世业医。其祖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从小家庭熏染有素。又跟随名医樊开周临证三年。行医之后深感学识不足,乃决计出游访道,集思广益,每遇江浙一带名医,辄相讨论。庚子之后,西洋医学在我国传播日广,何氏广购泰西医学著作译本,悉心研习,饱沃新知。寓居苏州一年,然后迁至上海。与上海名医周雪樵、蔡小香、丁福保等交往甚密,积极参与我国早期中医团体的组建。20世纪初,周雷樵创办《医学报》,并发起组织中国医学会,柯氏担任医学会副会长。留沪三载之后返归故里。又组织绍兴医学会,担任会长。1908年,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创办《绍兴医药学报》。1915年之后担任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评议长。其时,北洋[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排斥中医于正规教育系列之外,全国中医界奋起抗争,并组织“医药救亡[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何氏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全力支持。
  一生行医数十年,以善治时病著称,并精于内、儿、妇诸科。临证医学承继绍派伤寒学术思想,推崇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并在其祖父何秀山校注俞氏著作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切身体验加以发挥,于1916年完成《勘校通俗伤寒论》。初刊之后复经后世学者整理出版。大行于世。何氏又参订有关名著,出版《重订感症宝笺》、《重钉广温热论》、《增订伤寒广要》等。他对绍派伤寒学术发展贡献尤多。
  主要著述尚有《湿温时疫治疗法》等。晚年编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风行海内。
  何廉臣医学造诣深湛,热心中医教育事业,致力于中医文献整理,保存国粹,以振兴中医为己任。

  7、丁甘仁
  丁甘食(1865~1926),名泽周。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家世业医。丁甘仁初拜圩塘马文清为师,又从业于名医马培之,兼收并蓄马培之内科、外科(包括喉科)之长。同时常与其族伯丁松溪(为费伯雄门人)切磋医学。由于勤奋好学医术日精。丁氏学成之后先行医于无锡、苏州,后到沪上,医道大行。为振兴中医,联合夏应堂等集资办学。1915年。向北洋[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申请备案,获得教育部嘉许,并在内务部注册备案。该校成为兴办中医教育援以立案的先例。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创办,尔后并开办沪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
  丁氏研究外感热病,宗法仲景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其治法融汇伤寒、温病学说之长,用药轻灵,以轻去实。丁氏行医之时烂喉丹痧流行猖獗,亲身诊治万余人,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喉痧症治概要》。丁氏兼通内、外、喉科。治学不偏执一家之言,对前贤经验择善而从,而以审证精确,用药丝丝入扣见长。丁氏医疗风格以“和”、“缓”为特色。丁甘仁的子孙及闻人继其医业。丁氏学术流派在江南医界颇有影响。

  8、曹颖甫
  曹颖甫(1866~1937),名家达。江苏江阴县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举孝廉,邃文学又知医,尔后入南菁书院深造。时山长黄以周(元同)为晚清经学**,尝于治经之余以考据训诊之法移治医经,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曹氏师承有自,于治伤寒学方面颇得黄氏师传,时常以仲景之方为人治病得心应手。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按,延骋曹氏任教务长。在技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

  9、张山雷
  张山雷(1873~1934),名寿颐。江苏省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精于朴学训诂。张氏系前清诸生,因母亲多病留意医学,至光绪中乃弃儒习医。1914年。嘉定县黄墙屯朱氏疡科传人朱阆仙先生,创办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张氏从学于朱阆仙门下,并协助其师办学,担任教务主任。该学校草创之初,各种教材均由张氏亲自编写,张氏著作《疡科纲要》即在此时着手撰写。1920年,校长诸葛少卿赴沪求访名师,经上海神州医药总会推荐,聘请张山雷到该校负责教务,张氏欣然应聘前往。自此,他在兰溪中医学校担任教务主任,任职15年,为我国近代中医教育奋斗一生。
  张氏虽然忙于教务,而从未辍诊,临床医学造诣颇深。他阐发经论而不盲从,参证西说而无附会,治学方法在当时备受赞扬。张著《中风斠诠》,阐发《素问》“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厥则暴死……”与“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两条的意义。以为此乃今之所谓“中风”,正方西区“脑溢血”血冲脑筋说法符合。《中风#诠》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为当世所重。张氏临床方面多有创见,自成一家,与张锡纯,张国华有“三张三达”之誉。
发表于 2010-7-23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自己挖个坑把自己埋了
-----------------------
本消息发自手机[掌中爱医wap.iiyi.com]
发表于 2010-7-23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7-24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当向这些老师们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8 18:2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