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789|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医家名言(请跟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2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人之所病疾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7.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8.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 张文燮《医效秘传 张序》--------
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评分

参与人数 2贡献分 +3 收起 理由
ymg2000 + 2
袖里乾坤 +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5-6-11 20:07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3# 板凳
发表于 2005-6-11 20:08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1:民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2: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3: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4:学者研经,旁及诸家,泛览沉酣,深造自得,久之源流条贯,自然胸有主宰。
     第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唯博也,故腕妙于应,而生面别开;唯精也,故悟彻于玄,而重关直辟。


5:有师易学,无师难。无师学成,难上难。难上之难既已矣,再复遍学诸细知。
4
发表于 2005-6-11 20:11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側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責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其有患瘡痘、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篇)
5
发表于 2005-6-15 16:00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1读书无眼,病人无命;---喻嘉言


2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

3桂枝下咽,阳盛仍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之。---张仲景
 
4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袖里乾坤 +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05-6-15 16:51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1、有病早医,无病早防。

2、与其有病求医忙,不如病前早预防。

3、不抽烟,不喝酒,病魔见了绕道走。

4、枪不擦不亮,身不练不壮。

5、刀剑天天舞,命长九十五。

6、年轻跳跳蹦蹦,到老没病没痛。

7、饭前洗洗手,饭后漱漱口。

8、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9、常洗衣,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

10、勤吃药,不如勤洗脚。
7
发表于 2005-6-17 15:15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1.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3.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4.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面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6.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7.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8.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9.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10.人之所病疾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1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1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1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1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1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17.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8.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 张文燮《医效秘传 张序》--------
1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2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21.背颂是记忆的根本
争论是记忆的益友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重复是记忆的窍门
趣味是记忆的媒介
联想是记忆的动力
应用是记忆的要诀
化简是记忆的助手
卡片是记忆的仓库
遗忘是记忆的契机
疲劳是记忆的敌人
22.叶天士: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少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提到姜,我还记得中药老师讲的容颜不老方呢,一斤生姜半斤枣的^^
夫习医者,当先须明经;经书既明,则医经,方论何患其不明? 昔之明医者,皆自儒而至之 。盖医经浩博,奥妙难究,而儒者行之,虽其辞益远,其旨宏深,有所不思,思则得之。今儒入 乎医,医本乎儒,或谓之医,信乎?东坡《梦溪文集》有脉说等论,医方数卷,岂非医自儒者哉! 盖医之一科,亦非细事,若不通明经书,则医科之文,何得而通数千百卷者耶? 国朝立科设校,可谓得其法矣。有所谓文学,武学,医学者,盖欲得其专守一法,精一而不二,若欲兼之,非有全 才则不可也。抑尝观《千金方》论医方之难精,由来尚矣。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 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别, 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惟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也,吾见其难矣!故医学者必须博极 源流,精勤不倦,使道听涂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以此论之,则治医者当先明经;经既明矣, 则医经之妙可以随取而随得。苟怀一毫苟简,耻于访问,终不得造医道之妙矣。学者当有味 于斯。

《杏苑生春》

23.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24.临床见颈软无力,头低垂不能抬举,目陷无光者,确提示精气衰败。按张志聪的解释:“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衰微,则视深目陷。”(《素问集注》卷二)


edited by weiweihh on 2005-6-17 at 03:32 PM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袖里乾坤 + 1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05-6-17 15:20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25. 体上天好生其心,
行圣人济世之道.


edited by weiweihh on 2005-6-17 at 03:31 PM
9
发表于 2005-6-17 15:20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没有了!呵呵,有的是我在网站里看到的
不管怎样对大家对自己有益处就好!嘿嘿


edited by weiweihh on 2005-6-17 at 03:36 PM
10
发表于 2005-6-17 15:23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1:民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2:学者研经,旁及诸家,泛览沉酣,深造自得,久之源流条贯,自然胸有主宰。
     第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唯博也,故腕妙于应,而生面别开;唯精也,故悟彻于玄,而重关直辟。
11
发表于 2005-6-20 19:14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
治黄需解毒,解毒黄易除
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关幼波

虚中有实,独处藏奸.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医门法律言: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12
发表于 2005-6-20 19:15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13
发表于 2005-7-1 19:15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中医药学是世界上唯一从古到今没有中断过的一门科学,它根正枝繁叶茂,中医的根在《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的枝在温病学说,中医的叶在现代名中医的脑海里。
邓铁涛教授寄语青年中医[/size]



edited by 君行天下 on 2005-7-1 at 07:17 PM
14
发表于 2005-7-14 21:20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上医治未病!何也?夫治未病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忽补肝也!
15
发表于 2005-7-14 21:48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辩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矣!
16
发表于 2005-7-14 21:54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尤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就错,反致慌张矣!


edited by liulan408324 on 2005-8-19 at 01:39 PM
17
发表于 2005-7-15 14:41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多看看古书吧
18
发表于 2005-7-22 23:12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不读古书论

来源:《医医病书》
作者:清‧吴鞠通

  今人不读古书,安于小就,得少便足,囿于见闻,爱简便,畏繁重,喜浅近,惧深奥,大病也。《神农本草经》、《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易经》、《诗经》、《周礼》、《礼记》,断不可不读者也。近人所读者,陶氏《六书》,《寿世保元》,李士材“三书”,汪讱庵《本草备要》、《医方集解》,吴又可《瘟疫论》,《景岳全书》等类。甚至仅读《药性赋》、《汤头歌》,便欲行医。近代叶天士医案,精者多而粗者少,远胜陶氏等书,南方人多喜读之,无奈不得要领,但裘皮毛,名为叶派。但叶氏之书,本不易读。盖其书用古最多,读者不知其来路,未领会其用意,而又搜罗散佚,集于门人之手,往往有前无后,有中间而无前后,碎金片玉,不能全备,非真有天份人功者,不能读也。且不读《内经》、《金匮》等古书,不知其妙,不能用也。
19
发表于 2005-7-22 23:14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20
发表于 2005-7-27 23:12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章次公
21
发表于 2005-7-28 23:04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22
发表于 2005-7-28 23:08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民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最喜这句
23
发表于 2005-7-31 00:51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举凡中医处理疾病卓有成效的方法,在外国专家的眼中都是新鲜事物。--邓铁涛--正确认识中医
  
24
发表于 2005-8-9 00:09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1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2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时病即有时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止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ymg2000 + 1

查看全部评分

25
发表于 2005-8-9 00:09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疾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面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辨证
辨舌質可驗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淺\\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應脈,當思其病;脈不應病,當思其脈;藥
不應病,當思其藥。
--------清.杭世駿--------
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證雖
輕而題目未定者,必須仔細察脈。
--------明.李榳《醫學入門》--------
濕病在表,一身盡痛;濕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醫方集解》--------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
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醫學入門》--------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
--------清.程杏軒《醫述》--------
衛虛則外寒而栗,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
肺而唾腥;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
-------《醫述》--------
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脈病人不病則病重,人病脈不病則病輕。
--------清.王孟英《王氏醫案譯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須辨兼症,徐洄溪謂有一症
不具,即需審慎者,固難為見病治病、知常不知
變者道也。
--------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
26
发表于 2005-8-19 13:48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于热相搏,势必孤矣!


[font=Arial Narrow][size=1]edited by liulan408324 on 2005-8-19 at 02:17 PM [/size][/font]
27
发表于 2005-8-19 13:58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之主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雍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font=Arial Narrow][size=1]edited by liulan408324 on 2005-8-19 at 02:17 PM [/size][/font]
28
发表于 2005-8-19 14:15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有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渗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人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29
发表于 2005-8-22 22:46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

——[晋] 杨 泉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


身如逆流船,心如铁石坚,望父成儿志,至死不怕难。


——[明] 李时珍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唐] 孙思邈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


医生,先治好自己吧!


——《圣经·路加福音》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唐] 孙思邈


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固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簿哉?


——[明] 龚廷贤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


——[古希腊] 希波克拉底


病人已经够痛苦的了,作为医生,如果言语不亲切和蔼,不和颜悦色,那就是给病人心头加上又一痛苦。


——[瑞士] 科歇尔


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块、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之最精细者,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护士必须具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


——[英] 南丁格尔


我在人世的日子已经不长,所以我要赶紧多做点事情,医学上的新知识早一天获得,就可以早一天拯救无数受苦痛的人们。


——[丹麦] 芬生


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


——《回春录序》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明] 徐春甫


名医之治病,较之常医难也。知其难,则医者固宜慎之又慎。


——[清] 徐大春


从事医药研究的人,一定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纸上错一笔无干大雅,医理上错一着人命攸关。


——[德] 亨 尔


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


——[唐] 孙思邈


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宋] 张 杲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唐] 孙思邈


我是没有财产的,我所有的一切只是健康、勇气和我的工作。


——[法] 巴斯德


镭发现了,这稀有金属在市场上有了时价。我们依旧穷得连赴斯德歌尔摩的旅费都凑不出来。自从发现镭有治疗癌症的功效后,镭价更加飞涨,好友纷纷劝我们申请专利,转眼间我们夫妇可成为人间巨富。但对这种事我想了又想:不行!我们不该从发现的新原子里赚钱,镭既是济世救人的仁慈物质,这东西就应该是属于世界的。


——[法] 皮埃尔·居里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病有六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史记·扁鹊传》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


医生要最好学、最谦虚、最客观、最冷静、才是好医生


——**


一个医生就是为病人活着的,如果医生不为伤病员工作,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白求恩


我很累,可是我想我好久没有这么快乐了。我心满意足。我在做我所要做的事情,我有重要工作,把我每分钟的时间都占据了。这里需要我。


——白求恩


我最喜欢人家称我傅医生,这使我特别感觉到我对人民健康所负的责任。


——傅连章


我要象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贡献给人民!


——林巧稚


黄牛虽老,余力犹存,霜染鬓华,壮心愈迫。


——张香桐


做医生、护士,就应该有一颗母亲的心,医生、护士应该是爱的化身。


——傅培彬


工作哪能停,心跳不停,工作就不能停。


——李月华


我下定决心,要努力学好医术,毕业生后到农村去,为广大群众治病,这就是我学医的最终目的。


——邵小利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高士其


一个医生,只要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


——柯棣华


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更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这是基本的、必备的条件。


——张孝骞


一个医生必须有音乐家的耳朵,戏剧家的嘴巴。在病人痛楚时,能用精确的听觉去辨别病情,用明快的语言消除疑虑,安抚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


——罗生特


医生不能光用药物来治病。在病人最痛苦的时候,医生一定要出现在他的面前。


——白求恩


医生掌握的是病人的生命,要以济世救人为主旨,尽自己所能及的技术,想方设法解除病人的痛苦,是医生的天职。


——赵炳南


仪表端正,和蔼可亲,主动周到,不仅是一般服务态度问题,而且是临床工作的需要。因为良好的医德,是赢得病人信任和协作的必要条件。


——张孝骞


我时刻警告自己:第一想到,假如我是病人,自有病痛,希望医生如何做;第二想到,假如病人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他们身患病痛,我将怎么做。因此,凡是对抢救病人有利的,即使要冒极大的风险,也坚决去做;凡是对自己有利而对病人不利的,就坚决不做。


——周礼荣


我常想,人在遇到危难时,别人问一声都是好的;有人病了,给他一碗白开水,人家心理也是暖烘烘的。


——朱伯儒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巴甫洛夫


自己的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的活。


——林巧稚


一个医生,不是为自己的名誉工作,他的价值,远比那五花八门的名誉更神圣、更金贵棗驱除瘟疫,用欢乐代替痛苦。


——张海迪


对抢救伤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白求恩


一个战地的外科医生,同时应该是一个好的木匠、铁匠、缝纫和理发匠。


——白求恩


古人云,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张孝骞


我虽然从医六十多年,至今不敢忘记“戒慎恐惧”四个字。病人把生命都交给了我们,我们怎能不感到恐惧呢?怎么能不用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呢?


——张孝骞


医生的无知会给病人带来灾难。一个医生,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那是失职和羞耻,也是医生最大的痛苦。


——周礼荣


人们说医生的工作是最赶紧的:洁白的衣帽,严实的口罩、消毒的手套……但他却要和血、脓、病菌、癌瘤……打交道。唯其如此,才需要最赶紧。

再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的眼里也是长者,他肯向你倾吐一切;再无能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他认为你可以解决一切。

医生之难也就在这里。


——郎景和


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巴甫洛夫


我的愿望就是学生超过我。如果学生始终停留在老师的水平上,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谈家桢


医学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医务人员不应不懂装懂,更不应知错不改,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对病人健康所应当担负的道义责任。


——张孝骞


临床临床,就要亲临病床,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周华康


我想,只要反**斗争取得胜利,中国人民得到了解放,就是我死了,印度人民也会高兴的。因为我已经把我的一切献给了东方反**斗争最壮丽的事业!
——柯棣华
30
发表于 2005-8-22 22:51 | 只看该作者

医家名言(请跟帖)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时病即有时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ymg2000 +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0 02:5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