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辨证要精细,这是看好病的关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0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张存悌,卓同年

20世纪70年代,广西中医学院会诊一病例。患者是一老干部,发热40多天不退。用过各种抗生素,服过不少中药,体温始终不降。于是请全院名医会诊。就在大家聚精会神讨论病情的时候,林沛湘老中医注意重到一个细节:病人从暖瓶中倒了一杯水,马上就喝下去了。当时天气很热,喝些水是正常的。林老悄悄用手触摸了一下杯子,发现还在烫手。热天喝这样烫的水,说明体内大寒,仅此一点,病情就明白了。于是,林老力排众议,以少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以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干姜、肉桂等药,一剂而体温大降,几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细节决定成败

西医看病,靠的是化验、影像学等检察手段,重视的是客观依据,往往忽略医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中医看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的是医家的积极考察。孙思邈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这里,“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三句话,提出了医家诊察疾病的标准,即用心——至意深心;全面——详察形候;仔细——纤毫勿失。上案林老中医正是注意到病人虽然发烧却“喜饮热水”这一细节,才断定此案乃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引起,看到真寒假热的本质,用四逆汤本属的对之方,故而应手取效。林老的高明之处,靠的就是细心,细节决定成败。

在认证识病方面动脑筋
一般而论,行医之难不在于治病,而在于认证识病。病证认对,病机找准,用药一般都不至于出格。名医能治好常医治不好的病,不见得用药有多独特,主要还是在识证认病方面能动脑筋,肯下功夫。这个工夫,无非就是孙思邈所提倡的用心、全面、细致而已。著名医家张孝骞院士说过:“诊断疾病的工作,就是侦探破案工作,哪怕一点小线索也不能丢失。”看来即使西医也强调精细诊察的原则。

晋·杨泉指出:“贯幽达微,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物理论·医论》)“使果能洞能浊,知几知微,此而曰医。”(张景岳语)都是说诊病察证要注重细节。南京名医干祖望老先生说:看病要“吹毛求疵,尽量找一些不受人们注意的小小变异之处,加以特别重视。那些细碎琐事,平时不加注意的那些不起眼的变化,顺藤摸瓜,会发现出很大的事来。诚如佛家所谓的须弥小事。”
诚然,若要“贯幽达微”,“知几知微”,则必须博学精思,所谓“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也。
下面列举一个案例,看看精细辨证的理念,被医家们发挥得何等出色。
缸盖信石知病因

范文甫诊病处处留心,常能从细枝末节中察出病源。有一病家全家人均患皮疹,他医用硫黄等治之更加严重。范氏至其家,见其水缸盖上放有许多晒制信石,因问:“合家吃此水乎?”答曰:“不差。”由此认定系信石之毒所致。唯有防风可解,令从皮肤外达。遂以单味防风煎服,果然得愈。
按:范氏能治好他医未能治愈之病,用方并不稀奇,关键在于用心体察症结,找出被忽略的细节,所谓“能洞能浊,知几知微”,树立了大医风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3 15:2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