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88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常识] 美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有些事情,跟孩子说了10000遍都不管用【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美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有些事情,跟孩子说了10000遍都不管用
转自搜狐教育


文| 川妈 来源| 小板牙 (ID:xbanya)



最近查阅资料时仔细阅读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著作《孩子:挑战》的第六章《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写的太好了,有观念,还有具体的生活实例。
身为爸妈,带孩子苦点、累点其实都不算啥,是吧?最让我们窝火、无奈、心累的是,明明为他好,怎么说他就是都不听。奖励、惩罚十八般武艺都试出来了,还是无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博士说,既然这样,那就让孩子“自作自受”,这一招比啥都有效。来看看怎么用它“对付”孩子吧。
如果妈妈忘了烤箱里的蛋糕,会发生什么?根据正常逻辑,蛋糕会烤焦,这是她健忘的自然结果。如果我们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
让孩子饿一顿,其实没有多可怕
十岁的艾尔弗雷德上学时经常忘记带午饭。每次妈妈发现他忘了,就会赶快把午饭送到学校,并且厉声责备他忘性大,害自己为了给他送饭多跑一趟。而艾尔弗雷德总是以发脾气回应妈妈的指责和说教,同时继续忘记带午饭。
一个人忘记带午饭的自然结果是什么?他会挨饿。妈妈可以告诉艾尔弗雷德,她不再认为让他记得带午饭是她的责任。如果艾尔弗雷德又忘了,妈妈可以不理他的抱怨。事实上,这根本不是妈妈的问题。艾尔弗雷德一定会很生气,因为这时他还会认为妈妈有责任提醒他要记得带午饭。妈妈可以平静地回答:“艾尔弗雷德,你忘了带午饭,我也觉得很惋惜。”(这可能也需要跟学校确认,艾尔弗雷德忘记带午饭,不是因为有人会借他钱让他买午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妈妈加上这样一句“也许这样会给你一个教训”,她立刻把自然结果变成了惩罚。关键是我们措辞的目的,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克服这个困难,而不是我们替孩子决定,让他做我们让他做的事。
“让孩子挨饿”这个想法,对很多父母来说很可怕。当然,挨饿的滋味很不好受。但是偶尔少吃一顿午饭,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伤害,而这次挨饿的滋味却能够有效地激发艾尔弗雷德记得带上自己的午饭,更能减少比挨饿滋味更糟糕的战争和摩擦。我们没有权利替孩子担负责任,也没有权力替他们收拾残局,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事。
四岁的爱丽丝体重较轻,而且容易感冒,爸爸妈妈都坚信,只要她得到更多营养就能改善体质。爱丽丝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吃了几口饭,喝了点牛奶。当父母开始交谈时,她就对吃饭失去了兴趣,她把胳膊放在餐桌上,用手撑着头,无聊地开始玩碗里的食物。爸爸这时提醒她:“快吃呀,宝贝!快点吃你的晚饭。” 爸爸的语气很和蔼,充满疼爱。爱丽丝可爱地笑了一下,又吃了一口。爸爸妈妈又开始聊天,爱丽丝嚼了两下,又不吃了。妈妈停下和爸爸的对话,跟爱丽丝说:“宝贝,快点嚼,嚼了咽下去。你想成为一个健康高大的孩子对不对?” 爱丽丝使劲嚼了几口。爸爸接着说:“这才是我的乖女儿。” 然后只要爸爸妈妈一开始说话,爱丽丝就停下来,不吃饭。整顿饭都在爸爸妈妈对爱丽丝不停的哄劝中进行。
爱丽丝不吃饭的目的,是要得到父母的关注。我们稍微观察一下父母的行为,不难发现这一点。
吃东西以维持生命,这是人类的本能。当孩子吃饭出现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了问题。吃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少管孩子的闲事。
引导爱丽丝正常吃饭的最佳方法,就是“允许”她吃饭。如果她拒绝吃饭,父母应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完全避免说教。大家都吃完饭以后,就正常收拾。到了下一顿饭的时候正常开饭。如果爱丽丝依旧拖拖拉拉,还是不用说教,只是保持友好和善的围,这个态度暗示:“如果你想吃,这里就有饭。如果你不吃,说明你不饿。” 如果孩子拿着食物玩,就把食物静静地收走。不用恐吓惩罚,也不用奖赏{MOD}(比如说吃完饭就可以吃甜点)。爱丽丝可能会在一个小时后抱怨肚子饿,要求吃饼干或喝牛奶。这时妈妈可以友好地回答:“你肚子饿,真是抱歉,咱们晚饭六点开始。要等那么久才有东西吃,真糟糕呀。”不论爱丽丝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可怜,妈妈都要让她饿着,因为这是不吃东西的自然结果。如果因为不吃饭就打孩子,给孩子带来的是痛苦的惩罚,因为这里面有父母的强迫和干涉。饥饿带来的不舒服:不是大人强加的,而是不吃饭造成的。
为什么父母打孩子的时候,不会因为孩子的疼痛而不安或懊恼,反而会为孩子因自己的行为而体验饥饿忧心?表面上看起来,父母深信给孩子提供食物是自己的重大责任,看着孩子挨饿而什么都不做,这就不是好父母。然而,我们对吃过分注重,对孩子瘦弱和健康焦虑不安,通常都是面具。父母可能选择相信自己这么做是出于责任感。而事实上这是在掩饰控制孩子的想法。“我的孩子应该按照我的想法吃东西。” 很多父母受到这种控制欲的驱使,爱丽丝就是为了反抗这样的控制权。当爱丽丝感受到这个权威没有了,她没有了反抗的对象,不吃东西对她没有什么好处,爱丽丝自然就会好好吃饭了。这个改变可能需要花一段时间,而且肯定需要耐心。
当逻辑后果被用于恐吓,或者在家长发怒中使用,那它就不再是逻辑后果,而变成了惩罚。孩子们很快就能感受到两者的不同,他们会回应逻辑后果,反抗惩罚。
爱丽丝的父母决定使用逻辑后果,当爱丽丝又拖拖拉拉才吃饭时,妈妈有些不高兴,但她什么也没说。爸爸妈妈聊天的时候也不开心。他们看到的,是自己面前摆着个大问题,这个孩子心不在焉地玩着食物。爸爸妈妈吃完时,爸爸对爱丽丝慈爱地说:“爱丽丝,快点吃午饭。如果不吃,你知道到不了晚饭的时候你就会肚子饿,而两顿饭之间是没有东西吃的。你不想饿肚子,对不对?” 爱丽丝回答:“我吃饱了”“好吧,你肚子会饿的。记住,晚饭前没有东西吃哦。”
这不是合理的逻辑后果,依然是惩罚,爱丽丝受到“饥饿的恐吓”。爸爸妈妈还是对她吃饭高度关注,只不过用不像以前那样引人注意的方式表达而已。他们仍然想强迫爱丽丝吃饭。聪明的爱丽丝感受到,自己挨饿时他们会很难过。所以她仍然拒绝吃午饭,用“挨饿的痛苦”反过来惩罚父母。
这个问题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爱丽丝的父母发自内心地不在意她吃饭。吃饭是孩子个人的事情,她可以自己解决。她可以选择吃或不吃,她可能会饿或不饿,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些后果。
当我们说这是个“合理的逻辑结果”时,父母们很容易误认为这是一种对付孩子的新方法,借此对孩子要求更高。孩子们很快就能察觉父母的真实动机,识破这些其实被掩盖了的惩罚。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ngf1978+2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8-1-28 19:43 | 只看该作者
采用这个方法的真谛,在于父母如何运用。父母要在这件事情上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这个结果发生。这个结果有两种可能,带来不同的意义:不吃饭的自然结果是饥饿和不舒服,而吃饱饭的自然结果是满足和舒服。
利用自然结果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使用合理的结果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我们不能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能强迫,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健康行为。
......
自然后果不可承受,就用合理逻辑结果
三岁的凯茜在院子里玩的时候,经常不顾来往车辆跑到马路上去。妈妈需要时时刻刻盯着她,把她抱回来。妈妈为此说过她、打过**,都不见效。
凯茜的这个行为会有什么自然合理的后果?当然,我们不能任由孩子在马路上玩而被车撞倒,这个自然结果我们不能接受。所以,我们可以安排这种不良行为的后果。凯茜第一次跑到马路上玩,妈妈可以镇定温柔地抱着她,问她“愿不愿意留在院子里玩”。如果她第二次又跑到马路上,妈妈可以把她抱起来,进到房子里“既然你不想在院子里玩,那就在屋子里玩。等你准备好在院子里玩,我们可以再试试看。”最好房子里有属于凯茜自己的游戏区。
当妈妈把凯茜从外面抱进屋里时,不能有生气或控制的企图。当妈妈说:“既然你不想在院子里玩......”,妈妈的目的是指出凯茜有自己感受的权利,真的不喜欢在院子里,妈妈不能故意让凯茜喜欢在院子里,然后再把她抱进屋子说这句话。妈妈可以跟凯茜建立界限和后果。如果她又跑到马路上,就会给带回屋子里,不能出去。经常给孩子第二次机会非常重要,这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还有机会,也能感受到妈妈对他们和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信心。凯茜被带回屋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马路上玩,可能会反抗。这时候,妈妈要保持冷静和耐心,对孩子的反抗不做回应,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三岁的贝蒂总是不爱刷牙。为让贝蒂刷牙,妈妈每次都要盯着她,催促她。这样的状况妈妈和贝蒂都不喜欢。妈妈想到了一个后果,她告诉贝蒂,如果她不想刷牙就算了,但是因为甜食和糖果会腐蚀牙齿,所以贝蒂如果不刷牙,她也不能吃甜食。从此,妈妈对贝蒂刷牙的事情只字不提。贝蒂整整一周都没有吃过甜食,虽然其他的孩子有糖果和冰淇淋。一天下午,贝蒂说她愿意刷牙,同时想吃糖。妈妈说:“贝蒂,现在不行,因为早上是刷牙的时间。你可以明天早上刷牙。”贝蒂没有反对,第二天早上,贝蒂自觉地刷了牙。
那是孩子的脚,不是我们的
有时候孩子会做出令我们生气的行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生气,然后为他们忙碌。这时候,合理的结果会很有效。
四岁的盖伊经常将鞋子穿反,妈妈为此很生气:“上帝呀!盖伊,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穿对脚呀!过来!到这里来!”然后,妈妈帮盖伊把鞋子穿对。
盖伊其实知道自己的鞋子没穿对。如果妈妈能客观地观察,就能清楚地发现,儿子这样做目的是为了通过穿反鞋让妈妈为自己服务。
当妈妈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她的话语其实暗示了盖伊有多笨。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妈妈和盖伊有一个人是笨的,那个人肯定不是孩子。妈妈只要不在介意盖伊怎么穿鞋,她就解放了自己和儿子。那是盖伊的脚,不是她的脚。如果妈妈不干涉,盖伊就会很**受到穿反鞋子带来的不舒服。当盖伊第一次穿对鞋子时,妈妈要留心观察,然后真诚淡定地表达自己的喜悦。这样就够了,既能褒奖盖伊的小成就,又能鼓励他继续努力。
少一点怜爱,是让孩子学会责任
十岁的艾伦把棒球手套忘在了游乐场,等他回去找时已经不在了。他非常伤心地哭了起来,而爸爸责备他说:“这是你丢的第三双手套了,你以为钱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吗?” 爸爸对艾伦进行了好一番冗长的说教,给他讲了一通要爱护物品的大道理,然后他让艾伦做出承诺,会好好保管下一双手套。然后爸爸说:“那好吧,明天我再给你买―双。但你要记住,这是这个暑假最后―双!” (事实上,艾伦丢第二双手套时,爸爸说过同样的话,连最后的决定都一样。只是爸爸看到艾伦伤心的样子就会不忍心)。
很多时候,父母有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体验自己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但因为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怜爱,想要去保护他们,结果夺走了让孩子体验的机会,甚至还会用自己的方式夹杂着责骂或说教来惩罚孩子。
艾伦的例子中,爸爸可以对艾伦说:“你丢了手套,我真心感到非常遗憾,艾伦。” 艾伦可能会发脾气:“但是我需要一双新的!”“那你有没有钱买—双?”“没有,你给我!” “等到了你得到零花钱的时候,就会给你钱” “但那些钱不够呀!” “对不起,宝贝,这是我能做的,其他的我帮不上忙。” 爸爸这时要保持坚定但友善的态度。
坚持和正确运用是关键
使用合理的结果,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我们要知道,现在我们不再生活在专制独裁、要控制孩子的社会里,而是一个[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的、要引导孩子的社会里。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能强迫,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健康行为。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来练习,直到这种新模式成为我们的第二习惯,而且这个练习的过程并不容易,要求我们进行大量思考,经常练习提前想象后果如何。不需要成人介入而自然发生的事情,就是自然结果。
例如孩子睡过头,就会迟到并面对老师的不高兴。我们也可以人为安排,让孩子体验不良行为的后果(这是逻辑结果)。自然结果没有父母的干涉,压力完全来自于现实情况,这样的结果经常有效。相对应的逻辑结果,除非家长非常谨慎并确定,否则不能用在“权力之争”的情况中,因为这样会将逻辑结果演变成对孩子的惩罚或***。因此,自然结果通常比较有效,而逻辑结果运用不当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3# 板凳
发表于 2018-1-28 19:46 | 只看该作者
假如鲍比没有倒垃圾,妈妈就不让他看他喜欢的电视。这两者间没有逻辑联系,不论妈妈怎么说教,鲍比听到的都是“你没有倒垃圾,所以我要用不让你看电视来惩罚你”。这种情况下,一种可能的逻辑后果是,妈妈不愿意在有很多垃圾的厨房里做饭。另一方面的可能是,星期六鲍比需要做完家务活,再参加球队训练,那么合理的逻辑就是,他需要做完该做的事才能去练球。
正确地和坚持使用合理后果,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能够令人惊讶地减少和孩子之间的摩擦,增进家庭和谐。孩子能够很快看到这些后果的合理性,通常会非常配合,毫无怨言地欣然接受,父母越少提到“后果”这个词,惩罚的感觉就越小。当然,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即刻的可行后果,那我们需要等待另一个机会。有时候,通过和孩子讨论,征询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假如父母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就让后果变成了惩罚,丧失了效果。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觉察,不让自己落入这个陷阱。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我没有权利惩罚一个和我享有同等地位的人,我有责任引导我的孩子。我没有权利强迫他人接受我的意愿,我有义务不对他人的过分要求妥协。”
作者简介:

鲁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4
发表于 2018-1-29 14:06 | 只看该作者
美国父母的教育方法和中国父母观点不一样,中国父母好多时候不舍得。
5
发表于 2018-1-29 16:31 | 只看该作者
有一定的真理性。针对于中国的严师出高徒式的事无巨细,一味于严格管理的方式,西方的重在靠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管理日常的行为,会更有针对性。孩子成长也会更顺利。更多的启发性,可以事半功倍。所以说,是很好的借鉴,有价值的。当然,在做人的原则问题上,关键的道理,一定的灌输还是必要的。即是现在常说的抓大放小,会更全面些吧。
6
发表于 2018-2-1 10:56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有道理,我转发了。
7
发表于 2018-2-2 19:0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办法,可以试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0 10:1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