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827|回复: 1

[育儿常识] 杨东平:发现儿童,尊重儿童【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4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杨东平:发现儿童,尊重儿童
d91633dbe4fd45a1b2d0f8cc68591e06.jpeg



关于教育家科札克,我是后知后觉,因为这本《如何爱孩子》,才知道他在波兰是与肖邦、居里夫人齐名的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他的著述和思想,成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思想基础。1978年,为纪念他的百年诞辰,联合国宣布当年为“国际儿童年”。2012年是科札克逝世七十周年,波兰特别将该年定为“科札克年”。
没有孩子,只有人
科札克的重要贡献,是发现了童年的需求和权利。“发现儿童”是现代教育史上最响亮的口号,一个全新的起点。在上个世纪之交,蒙台梭利等教育家发现儿童的重心是认识儿童特点,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科扎克的发现则是“没有孩子,只有人”,也就是说儿童不仅是儿童,孩子和成人都是人类,强调理解、尊重和解放儿童。因此,如何爱孩子,怎么爱,什么时候爱,多少爱,为何而爱就会成为问题。
当面对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婴儿时,几乎每个母亲都会充满雄心勃勃的希望,施行的却是传统的惯习甚至陋习。爱成为一种施舍、一种强迫、一种*甚至一场赌局。在科札克看来,当你说“我的孩子”时,你已经错了;当你说“他应该要……我想要他……”的时候,你又错了。因为这孩子并不是你的,当他出生之后,“世界已经把孩子带走。”
科扎克相信“孩子并不是一块遗传所准备好的土地,等待我们播种、种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早在他出生之前,他的人格就已经成形,父母的工作只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支持他、帮助他。”“孩子不是***,不会天生就注定会赢来一张硕士证书或是剧院前厅的胸像。在每个孩子体内都有独一无二的火花,它可以点燃快乐与真实的营火。也许在十个世纪之后,它会引发天才的火灾,超越自己的民族,带给全人类崭新太阳的光芒。”
没有自我的孩子,没有健全的人生
科扎克书中所描写的爱的迷误,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我的孩子是我的所有物,我的奴隶,我房间里的小狗。我在他耳朵之间瘙痒,抚摸他的背,用缎带装饰他,带他去散步,我训练他,这样他就可以又聪明又整齐,而当他来烦我的时候:‘去玩。去念书。去睡觉。’”“当她以‘为了孩子好’之名,实际上却是把她的野心、喜好和坏习惯强加到孩子身上,她让当母亲这件事变得堕落。”这不是某个人的过失,而是整个现代的教育方式都在“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催眠、压制、用强硬的手段毁灭孩子内心的自由和意志,”很乖,很听话,很好,很方便;却没有想到,这样没有个人意志、没有自我的孩子,是不会有健全的人生的。
在儿童的养育和教育上,科扎克有许多正见,也有不少“异见”。他反对对儿童的语言和肢体暴力,相信最熟悉孩子需要的人是孩子自己,赋予孩子们尊重自己意见和财产的权利,倡导平等对待儿童与成年人。他相信“孩子像成人一样有理解和推理的能力,只不过他们没有类似的经验而已。”因此,孩子应当和孩子在一起,而不应该关在家中。孩子会在自己的活动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孩子想吃多少,就应该吃多少,不多也不少”。他说,强迫孩子在他们不想睡觉的时候睡觉,是一项犯罪行为。他身体力行地信任儿童,解放儿童。他在为犹太儿童创办的孤儿院任职三十年,孤儿院里设有“议会”、“**”、“报社”、“公证处”等机构,鼓励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
补课热背后,是“谋杀童年”的全民共识
在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大多正在成为父母——许多中国儿童的处境令人痛心。一方面是过度重视、过度保护甚至溺爱无度,一方面是对儿童权利的无知和漠视。它突出表现为城市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的过激反应。炽烈的择校热和补课热背后,是“谋杀童年”的全民共识。为了所谓孩子的未来,不惜牺牲他们睡眠、健康、交友、游戏的权利,不惜扼杀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个性和兴趣。这一事实显示的是在经济上已经富裕起来的白领和中产的家长,在“儿童观”上却一贫如洗,没有“进化”到现代,甚至没有进入20世纪。
5ef7978d204a4c79bf44e33dd140b35e.jpeg

没有童年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
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是不会有未来的。这就是科札克的价值所在。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写了24本书和1400余篇文章,他写的《马特国王一世》和《孤岛上的马特国王》深受儿童欢迎,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他毕生在儿童世界不遗余力地观察体悟,为儿童及其权利向成人社会[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他鼓励说“老师啊,去当孩子世界的法布尔吧!”他认为“伟大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最令人称道的事迹是:他做出了对昆虫的重大观察,但是没有杀死一只昆虫……”他本人正是儿童世界的法布尔,却被人类的败类所杀害。
1942年8月5日,科扎克带领约200名儿童和数十名教师从华沙的犹太人聚集区前往车站,被押往德国纳粹的死亡**。孩子们紧紧靠在一起,拿着他们最喜欢的玩具和图书,举着马特国王一世的旗帜,走在最前面的男孩子们还拉着小提琴。
这一画面已经在历史定格。他的大爱所点燃的儿童心中独一无二的火花,正在“超越自己的民族,带给全人类崭新太阳的光芒”。
本文摘自《如何爱孩子》序言,作者杨东平,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be181f5a85c24b288a6456a92f8f9305.jpeg
本文作者: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250d7f2940a64130a6a70e4c0c7be1ca.jpeg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蔡ys+3感谢提供帮助 ,送花香香~~
收到3朵
发表于 2018-1-16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应该尊重孩子选择,和孩子们一起完成孩童般的经历也许是一位好家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