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5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医印会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1 清解表热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桑白皮1O克,桑叶lO克,菊花10克,黄芩12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炙枇杷叶1O克.芦根3O克,生石膏3O~ 45克(先煎)
[功用] 清解表热
[主要症状] 发热恶寒.热重寒轻,头胀痛.口渴思饮,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 此证系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邪在卫分之证.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头胀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适应证] 感冒、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呼吸道感染性疾患。
[加减法] 咽痛加桔梗10克,牛蒡子1O克;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10克,薄荷3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lO克,苏叶10克。
[验案] 陈某.男,2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2917。初诊 1989年8月21日主诉:高热9天。病史:9天前因受寒后发热(38~40.2℃),咳嗽、吐黄色脓痰,伴头痛、咽痒、纳少。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入住院。检查:血沉47 mm/小时.x线胸片示;右下肺炎性改变。其他如肝肾功能,肥达反应.冷凝集素,外一斐反应,嗜异性冷凝集试验,血、便、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虽经给予抗生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治疗。但体温、咳嗽等症状均控制不满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风温肺热。西医诊断:右下肺肺炎治法:宣降清肺。
处方:桑白皮l5克,桑叶lO克,省仁lO克,黄芩l2克,生石膏3O克(先下),桔红10克,清半夏6克,桔梗1O克t紫花l0克,冬花10克,生甘草10克,鱼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青蒿1 5克,地骨皮15克,枇杷叶lO克,芦根3O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89年8月26日。药后体温降至正常,惟仍咳嗽,吐白粘痰,纳尚可,小便黄,大便稠。舌红、苔黄,脉滑数。前方显效。继服原方7剂,每日1剂。患者于1989年9月2日痊愈出院
[按语] 温热之邪在表,需从皮毛疏散。杏仁、桑叶既有开散皮毛,微微发汗的作用,且其性凉润.功能散热,故宜用于清散表热;桑白皮、黄芩能清泄肺与上焦之热,生石膏解肌清热i桔红、半夏、紫花、桔梗、冬花宣肺豁痰;枇杷叶、芦根宣肺润肺+山豆根、鱼腥草同为清热解毒之品.用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其作用似较银花、连翘为优。
本方实质上是桑菊饮和银翘散的台方,经多年临床使用,现已成为印教授抓主症的常用方剂,临床凡遇感冒发热以及上呼吸道炎症明显者,即可使用此方,一般收效甚捷。
1.2 小柴胡汤加减方(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黄芩l5克.半夏1O克.生石膏30克(先下),鱼腥草3O克,山豆根10克.生姜1O克。
[功用] 两解寒热
[主要症状] 寒后热作,热后汗出,频频嬗递,周而复始,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胁痛,呕吐苦液,苔白或微黄,脉弦。
[辨证要点] 本证为少阳病,已有化热之势.故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而痛、呕吐.苔白或馓黄,脉弦但不必悉具。
[适应证] 上呼吸道感染、胆囊炎、早期肝脓肿等。
[加减法] 便实者加生大黄3~1O克。
[验案] 王某,女,53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82419O。初诊;1997年2月25日。主诉;发热5天。病史;患者因感冒发热5天,体温38℃左右.伴有畏寒恶风,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流黄涕,有时带血.口苦咽干,不思饮食,大便干燥,两日未行,小便黄。检查:热病面容,语声重浊,咽喉充血舌苔薄自,脉浮滑数,心肺(一)。
辨证:邪居少阳、阳明二经。西匮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冶法:两解寒热
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先下),知母10克,生甘草lO克,枇杷叶10克,青蒿l5克,佩兰10 克,芦根30克,
板蓝根30克,鱼腥草30克.生姜3片。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2月28日。药后身热即退,惟仍咳嗽,咯吐白痰,口苦咽干,纳少,大便已通畅。舌苔薄白,脉滑数余邪未尽,继服上方3剂。
随诊:服药尽后,咳嗽基本痊愈,余皆恢复正常。
[按语] 该患者系外感发热5天,邪已传至少阳,故见寒热往来,口苫咽干,进而邪达阳明,乃见鼻流黄涕,带血,大便燥结,为阳明腑实之症。故予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滋补之味,加入板蓝根、鱼腥草清热解毒;以生石膏、知母、生甘草,即白虎汤去粳米,以泻阳明之火;芦根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枇杷叶润肺止咳祛痰;青蒿、佩兰清热化湿;生姜温散寒邪,全方有清有散,有和有降.故使发热三剂而退,全症又三剂而愈。
1.3 麻杏石甘汤加味(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外寒内热型(一型):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大青叶l5克,山豆根lO克,鱼腥草30克。
热痰阻肺型(二型):麻黄1O克,杏仁10克,生石膏3O克(先下),生甘草6克,桑白皮l5克,葶苈子l0克。
[功用] 宣(清)降肺热。
[主要症状] 一型:高热微寒,咳喘少痰,胸闷口渴,甚者喘促有声,舌苔薄白或黄腻,脒浮数。
二型:呼吸迫促,咳呛陈作,痰黄稠粘,排痰不爽,痰少,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黄嗽,脉滑数。
[辨证要点] 一型:病邪主要居于气分.但卫分症状未罢,故高热微寒为其特点.并伴气促咳喘,痰不甚多,本方旨在清解表热与宣降肺热同时进行。
二型:热郁于肺,蒸湿成瘀,故见咳喘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黄稠粘,量少难排。
[适应证] 急、慢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脓肿早期等。
[加减法] 一型:喘促甚者,可加入葶苈于10克,苏子10克,桑白皮1 5克,以降肺气平喘。
二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肺炎者,加入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大青叶1 5克,以清热解毒消炎
[验案] 张某,女,60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014446。初诊:1 993年4月27日主诉:感冒后咳嗽1周。病史:因感冒引发咳嗽1周,痰黄白相兼.量不多,质粘,不易咳出,不发热.微恶风寒,头痛(两侧太阳穴处),口干口渴,欲饮冷水,口苦有汗。胸背及四肢疼痛,大便干燥.1~2 日一行 、便短赤。
检查:心(一),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舌体胖大,舌苔少根黄腻.脉滑数。
辨证:肺热咳嗽。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冶法:清肺泻热,化痰止咳处方:炙麻黄6克,杏仁1 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1O克,银花30克,连翘1 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O克,全瓜萎30克,半夏l0克,象贝母l0克.鱼腥草30克。
6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随诊:患者因冠心病来门诊.诉服上方3剂后咳嗽即减轻,服6剂病情告愈。
[按语] 麻杏石甘汤加味是印会河教授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常用方.凡咳嗽、咯吐黄痰,不能平臣、,喉间哮鸣,痰量不多者,均可投用此方。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生石膏辛甘大寒,清肺世热,并制约麻黄之辛温,宣肺而不助热,杏仁降肺气,止咳;生甘草泻热,合用石膏能生津润肺。加人银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以治肺部细菌之感染。
1.4 《干金》苇茎汤加味(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桃仁1O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芦根30克,大青叶3O克,鱼腥草30克。
[功用] 祛瘀清肺。
[主要症状] 发热咳嗽,胸痛,吐痰初为铁锈色,或为血痰,继则痰味变腥变臭,咯出脓痰。
[辨证要点] 本证系温热在肺,热伤肺络,肺络停瘀,血瘀成脓,故见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脓瘘,其味腥臭,中带脓血.
[适应证] 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肺结核(空洞)等。
[加减法] 大量吐脓痰加桔梗10克,生甘草6克,以助排脓解毒。肺热甚加桑白皮l5克,地骨皮15克,以清怖热。胸痛甚者加广郁金l0克,桔络3克,以活瘀通络。
[验案] 赫某,男,7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276751。
初诊:1993年7月5日。主诉:咳嗽1十月余。
病史:1个月来咳嗽,咯白痰间夹黄痰,量多质粘,胸痛.胸闷气短,大便干结,1~2日1次,有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史。
检查:咳嗽频作,口唇发绀,端坐呼吸,心律不齐,时有早搏,心律84次/分,两怖呼吸音急促,右下肺可闻及大、中水泡音。x线胸片示:肺纹里粗重,右下肺部感染。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有ST—T改变。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律不整。
辨证:痰湿瘀阻。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右下肺部感染。
冶法:祛瘀清肺。
处方:芦根30克,桃仁10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桔红3克,桔梗10克,生甘草1O克,丹参24克,赤芍24克,川贝母1O克,鱼腥草3O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7月13日。药后咳嗽减轻,咯痰明显减少,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滑,间有不整,继服上方7剂
三诊:1993年7月2O日咳嗽基本消失,痰亦甚少,胸痛已除,舌淡苔白,脉沉细。再服上方7剂,以期巩固。
[按语] 《千金》苇茎汤是用以治疗肺痈咳嗽,咳吐腥臭脓痰,胸中隐隐作痛为主的方剂,印会河教授加大青叶、鱼腥草,用其治疗咳嗽、胸痛、发热或不发热,痰量多,血痰、黄痰或白痰,容易喀出,不只限于肺痈,而对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凡毒热蕴肺,痰瘀互结,具备上述之症者,皆可应用,而且效果甚佳,方中苇茎汤祛瘀清肺排脓,加人大青叶、鱼腥草清热解毒,控制肺部感染,效果显著。
1.5 清燥救肺汤加减(源于《医门法律》,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冬桑叶lO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麦冬12克,阿胶珠10克,枇杷叶lO克,沙参l5克,黑芝麻l0克(打),生石膏30克(先下),石斛10克。
[功用] 清热润肺。
[主要症状] 咳喘无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质轻而粘,甚难咳出,咽干口燥,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因燥热伤肺,故咳喘无痰,肺热伤阴,致“肺热叶焦因而成痿” 。故咯吐白沫。其白沫的特点:第一是中间不带痰块;第二是胶粘难出,第三是必须同时伴有口燥咽干;第四是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轻如飞絮,结如棉球,难以咯出。必须与痰饮严格区分。水泡之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饮所成,因寒而生;白色泡沫,系蕴热耗伤肺阴所致。质轻而粘,甚难咳出,比之干咳无痰,燥热更甚。故痰饮与白沫,一水一沫,一为寒湿,一为燥热,临床必须详细辨识,不可混淆。
[适应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部肿瘤行放射治疗后等。
[加减法] 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如咳喘阵作,可加僵蚕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地龙15克(以上可任选一、二味),以定风脱敏。
[验案] 陈某,男.3O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56692。
初诊:1992年4月14日。主诉:感冒咳嗽1O余天。
病史:因感冒后咳嗽10余天 x线胸透(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予抗生素、止咳药等效果不佳。现症干咳无痰,由于剧咳,彻夜不能眠.受寒后咳嗽尤甚,检查:x线胸片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血常规:WBC8.7×109 /L,N 0.76,L 0.23,E 0.1,Hb 151g/L。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舌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滑.
辨证;肺热燥咳。
冶法: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桑叶10克,桑白皮12克,杏仁10克。地沙参1 5克,生石膏3O克(先下),浙贝母10克,阿胶珠10克,炙枇把叶12克,麦冬12克,黑芝麻10克(打),桔梗1O克.生甘草l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4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夜间亦能人睡.
继服3剂后,咳嗽即告愈
[按语] 该患者证属肺热燥咳,治疗以清燥救肺汤为主加减。印会河教授治疗燥咳基本上使用此方加减, 该方中桑叶甘寒味苦,轻清凉散,能清热宣肺,润燥为主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喜清泻肺经之热;麦冬滋养肺阴而润燥三药相伍,一宣一清一润.宣中有清.清中有润.其效相得益彰。佐以杏仁、枇杷叶止咳化痰, 阿胶、胡麻仁滋阴润肺,人参、甘草补益肺气, 而且甘草兼有润肺止咳作用.临床应用此方,凡症见干咳无痰,或咳喘吐白沫而不爽为主症者.井伴有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均可使用,一般疗效较好,在辨证时应当区分痰与沫之不同。痰为水湿所生,一般量多有块,较易咯出;沫为燥热灼伤肺阴而成,量少质粘,轻如飞絮.胶粘难出,此方适用于后者.在用药方面常以北沙参代人参,且人参性温,易伤肺阴,故以养阴润肺的北沙参代之;尚可加入芦根、石斛等,以增强其润肺作用井可加入黛蛤散,因青黛可清肺热,海蛤壳亦有生津润8古之效若伴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还可加入山豆根、鱼腥草以清热解毒利咽。
1.6 三甲复脉汤加减(源于《温病条辨》,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生龟板30克(先下),生鳖甲30克(先下).生牡蛎30克(先下).生地15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生白芍15克,阿胶珠1O克,麻仁lO克。
(功用) 滋阴法潜阳。
[主要症状] 瞳体枯瘦,唇舌干萎,齿燥结瓣,鼻干积垢,目陷睛迷,昏沉嗜睡,颊红肢厥,或见手指蠕动,或作不经呓语,脉微细欲绝。
[辨证要点] 本证系温热病后期,热在血分,温热耗阴,五液待涸.亡阴失水,故见唇舌肢体一派枯萎。阴竭于下,阳浮于上,阴阳离决.水火不济.乃见颊红肢厥、昏沉嗜睡,脉微欲绝,当属危候。
[适应证] 各种高热以及急、慢性炎症,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脱水、休克,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引起的体液代谢紊乱。
[加减] 本方去龟板、鳖甲、麻仁名“一甲复脉汤”治温热伤阴,大便溏泻。仅去龟板名“二甲复脉汤”冶阴虚肾不养肝的手指蠕动。如肢端抽动,内动虚风者,可于上方加入鸡蛋黄一枚(生冲).五味子10
克,则此方即为大定风珠,治虚风内动,肢端蠕动。
[验案] 邱某,男,80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731189.初诊:l992年1月16日。主诉:家属代诉昏沉嗜睡月余。病史:终日卧床,昏沉嗜眠,语言不利,肢体枯瘦如柴,咳嗽,痰粘不易咯出,纳谷甚少,大便干燥,数日1次,小便不畅。检查:呼之能应,意识尚清,心(一)"两肺可闻及痰鸣音,舌干红,舌苔黄褐色如积粉。脉弦劲有力。
辨证:肝肾不足,津亏液枯。
冶法:滋阴潜阳。处方,生牡蛎sO克(先下),龟板30克(先下),鳖甲30克(先下),生地l5克,麻仁l0克,白芍24克,阿胶珠10克,生甘草l0克,川贝母l0克,元参15克,麦冬l2克,五昧子l0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2年1月23日。服药后全身干缩状态减轻,水津未复,舌上津回,大便已调,排尿流畅,咳嗽亦减轻。舌红,舌苔灰褐色,咏弦劲有力。病有转机,继服原方7剂,密切观案。
[按语] 该患者年高已八旬,肝肾具衰,津亏液枯,肢体不荣,全身干缩,肺热燥咳,肠燥便秘。故以三甲复脉汤之三甲(生牡蛎、龟板、鳖甲)滋阴潜阳,使虚火潜降,以复脉汤养阴生津,滋荣润燥,填补真阴,以救亡阴失水危证。加麦冬、五味子加强滋补肺肾之阴液,以疗肺热之燥咳。该方含消瘰丸(元参、川贝母、生牡蛎),能消散结滞,舒通障碍,以促进阴液循环.荣养肢体,以利康复。
1.7 小青龙汤加味(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炙麻黄l0克,桂枝10克,白芍l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l0克.半夏l0克,生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
[功用] 温化水饮。
[主要症状] 外寒内饮型(一型):咳喘突发.畏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面色青晦,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舌苔白滑.脉弦精数。
阳虚停饮型(二型):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咯出甚爽,心悸气短,胸闷干呕.倚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水肿。舌质淡暗,舌苔白,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 一型:本证系风寒束表,寒饮内停.故见恶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因水饮停肺,故咳喘倚息不能平卧。
二型:本证系久病阳虚,水饮内停,阳不化水,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心悸气短.倚息不能平卧.并见颜面及四肢水肿。
[适应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加减法] 发热、恶寒,咽痛者,加山豆根lO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胸闷甚者加炒白芥于10克,炒莱菔子l2克以化痰降气。喘嗽痰鸣者加地龙1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以祛风定喘。水肿甚者,加茯苓30克.泽泻3O克以和尿消肿。
[验案] 赫某,男,7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226751。初诊:1993年l1月l1日。主诉:咳嗽半个月余。病史:患者感冒之后,咳嗽日渐加重,痰色白,量多质稀,容易咯出,有时如清水涎沫,伴有胸闷,憋气、喘息不能平卧.每日需吸氧气数次。大便干燥,3日未行、小便不畅。
检查:x线胸片未见异常,血常规(一)。端坐呼吸,唇甲轻度发绀,喘息状态。心律齐,心事 7O次/分,两肺呼吸音急促,左肺呼吸音清,右下肺可闻及中等量大、中水泡音以及少量哮鸣音。肝睥未触及。
舌质淡暗,边尖有瘀点,舌苔薄黄,脉细滑数。
辨证:外寒内饮。西医诊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温化水饮,止咳平喘。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麻黄6克,干姜1O克,细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杏仁1O克,苏子1O克.茯苓3O克,炒白芥子3克。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 1993年l1月16日。药后咳嗽明显较前减轻.痰量亦减少,夜间巳能平卧,睡眠尚可,大便仍干结,2~3日一行。
检查:右下肺仍可闻及大、中、小水泡音.偶闻哮鸣音,口唇仍有轻度发绀,舌质暗有瘀点,舌苔黄腻.脉沉细数。
再以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处方;桂枝1O克,白芍15克,炙麻黄6克,干姜1O克.细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杏仁lO克,苏子1O克,茯苓3O克,炒白芥子6克.生石膏3O克(先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1993年11月23日。药后咳嗽基本痊愈,痰亦很少,惟大便干结难行,3~1 日一次,故改予润肠通便之剂。
[按语] 小青龙汤是印会河教授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的常用方剂。方中麻黄、桂枝温肺散寒平喘,因麻黄有发汗解表、加速心搏的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并宜用蜜炙麻黄以缓其性。细辛、干姜温肺化饮,辛温峻烈,故细辛用量一般在3克以下。甘草能缓和诸药的辛燥。半夏燥湿化痰止咳.为咳家圣药。五味子、白芍以收敛肺气,以防温散太过,耗伤肺气,即温中有散,散中有收之意,生石膏配台麻黄.宣肺降气平喘,并制约麻黄之辛温。另加苏子、白芥子降肺化疫。凡临床见咳喘癀多清稀,或咳吐水泡痰,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者,均可使用此方.效果甚好。
1.8 四种丸合附子理中场加味(源于《证浩准绳》,《闰氏小儿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补骨脂1O克,吴茱萸10克,内豆蔻lO克,五味子1O克,熟附片l5克,炮姜lO克,党参lO克,白术1O克,炙甘草1O克,灶心黄土120克(煎汤代水)松原市中医院推拿**科赵东奇
[功用]补脾温肾。
[主要症状]外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腹痛肠鸣,喜温恶寒,腰酸肢冷,或见五更泄痢,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是睥肾阳虚,其本为睥阳虚而导致肾阳虚肾阳即元阳,为诸阳之本,此阳虚.则全身各处元阳无不悉虚。其要点是久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舌苔白,脉沉细,均系一派脾肾阳虚之象
[适应证]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肠神经官能症以肠道症状为主者,以及阿米巴肠病和肠结核的辅助治疗。
[加减法]腹胀加焦三仙各1O克,以消食助运。
[验案]齐某,女,31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72959初诊:1 993年3月15日。主诉腹泻2年。病史:2年来大便每日2~3次.呈水样便,完谷不化,腹胀肠鸣,腹部发凉,喜暖恶寒,受寒则泄泻加重,白带多,全身乏力。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大便镜检未见异常。舌质淡,舌苔薄白,隙沉细弦。辨证;脾肾阳虚。西医诊断:肠功能紊乱。治法:温肾补脾。处方:炮姜6克,熟附片15克.焦白术15克,炙甘草9克,炒党参12克.补骨脂l2克,吴茱萸lO克,肉豆蔻12克,五味子10克,禹余粮l5克,赤石脂15克,黄连3克,焦三仙各9克,灶心土120克(煎两代水);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3月22日药后腹泻减轻,大便每日1攻,但仍为水样便,肢体畏寒,受凉后则小腹痛,喜食热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细,仍属睥肾阳虚末复,当继续温补脾肾
处方:炮姜9克,熟附片l8克,焦白术15克,炒党参l2克,安甘草9克,补骨脂1O克,吴茱萸1O克,内豆蔻1O克,五味子10克,赤石脂l5克,禹余粮l5克,黄连9克.煅牡蛎3O克,焦三仙各9克,灶心土120克(煎洒代水)。
7付,每目1剂,水煎服。
三诊 1 993年4月1日药后大便已成形,每日1剂,腹胀痛亦消失,惟纳尚少舌质淡,苷薄白,脉沉细。继续温补脾肾,巩固疗效。
处方:炮姜9克,熟附片20克,焦白术l5克,炒党参12克,安甘草9克,黄连7克,补骨脂l0克,吴茱萸1O克.肉豆蔻lO克,五味子10克,焦三仙各9克,赤石脂1 5克,石榴皮10克,灶心黄土120克(煎汤代水)。lO荆。
[按语]暴泻多属湿热.久泻多系阳虚。该患者腹泻2年之久,腹冷恶寒,完谷不化,舌淡苔白,一派阴盛阳虚之象,脾阳虚受则不运,肾阳虚则不化.运化不健.必致泄泻,故以四种丸(补骨脂、内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温补肾阳,以附子理中汤温肾补睥,并重用附子
(熟),以火生土之义,肾阳充则脾阳振;理中汤(干姜、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以炮姜易干姜者,炮姜温阳止泻。患者为九泻故加入赤石猎、禹余粮丸,温阳固摄止泻。若为湿热暴泻.则非所宜。灶心土煎汤代水煎药,是印老用于治疗虚寒泄泻的常用药物,而且价廉效好。
1.9 戊己丸加味(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黄连6克,吴茱萸3克。白芍15克。煅瓦楞子3O克(先下)。
[功用]泻肝和胃。
[主要症状]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和泻交替发作。**灼热。
吐酸烧心嘈杂。甚则下利完谷。舌绛无苔。脉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系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肝气横逆,克制脾胃,故见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尤甚,腹痛则泻,泻后痛止,如此更替,每日可数次。并伴吐酸烧心,胃皖嘈杂不适等。
[适应证]功能性腹泻、粘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
胃炎以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加减法]本方可与痛泻要方(防风1O克,白术1O克,陈皮1O克,白芍15克)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病伤脾胃,则以二方合用为宜。若泻下粘稠不爽,可改本方为大柴胡汤(柴胡1O克,黄芩1O克,白芍15克,半夏1O克,枳实1O克,生军6克,生姜6克,大枣5枚)加煅瓦楞子3O克冶之。
[验案]万某,女,30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5417。初诊:1993年
6月28日。主诉:胃皖疼痛20余天。病史;近来因情志不遂。经常胃皖疼痛,伴有烧心吐酸,嗳气,手足发凉,腰背酸痛,大便溏薄,1日1-2次。
检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上腹部压痛明显,舌质红,舌苔根微黄,脉弦细。
辨证:肝胃失和。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
冶法:泻肝和胃。
处方:黄连6克,吴茱萸3克,陈皮1O克,白芍15克,防风1O克,白术1O克,煅瓦楞子3O克(先下),煅牡蛎1O克(先下)。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随诊:1993年7月1日。患者服上方3付。胃痛即止。烧心、吐酸、嗳气也减轻,来门诊询问是否继续服药,嘱其仍须治疗,以期巩固,于是遵嘱服完7剂,其病告愈。
[按语]本方为戊己丸与痛泻要方合方,均以冶肝为主,适用于肝脾
不和所致腹痛便泻,痛泻交作,或脘痛吞酸嘈杂等症。戊己丸清肝泻火,和胃降逆,痛泻要方健脾泻肝,二方同中有异。该患者胃痛吞酸,肢冷便搪,乃由肝盛制脾所致,故以合方泻肝、健睥、和胃。方中黄连泄火降胃,使火热不致迫便下行,吴茱萸暖肝解郁,合黄连可健胃制酸,白芍以平肝止泻。煅瓦楞子和煅牡蛎制酸并能止泻,故收效甚捷。
1.10 清利肠道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桃仁1O克,杏仁1O克。生薏仁3O克,冬瓜子3O克(打),黄芩15克,赤芍15克,马齿苋3O克,败酱草3O克。
[功用]清理肠道。
主要症状:便垢不爽,1日数次,腹部隐痛,肠鸣后重,舌苔黄腻,脉弦细。
[辨证要点]本证系湿热停蓄于大肠。虽已引起气滞。但血瘀尚未甚。故见便垢不爽,肠鸣后重,腹痛不甚,因气滞的主症者为胀满,血瘀的主症者为疼痛。此证以气滞为主,血瘀较轻。
[适应证]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急、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加减法]凡久病肢冷畏寒,腹痛喜暖,寒象明显者加***3克,取其温中散寒,厚肠止泻。
[验案]张某,男,32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73100。初诊:1992年8月17日。主诉:慢性腹泻1O余年。病史:患者1O多年来经常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无脓血,腹痛即有便意。每日1~5次,急躁暴怒常为腹痛诱因,寐少,纳尚可。
检查:腹部有压痛,舌苔微黄,脉细。
辨证:肠道湿热。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冶法:清利肠道。
处方:条芩15克,赤芍3O克,丹皮15克,桃仁12克,生苡仁3O克,冬瓜子3O克(打)。马齿苋3O克,败酱草3O克,木香6克,黄连6克,上肉桂1克。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2年8月24日。药后腹痛腹泻均减轻,大便已无粘液,里急后重感亦消失,舌苔少,脉细,上方加杏仁lO克。7剂。
三诊:1992年8月31日。腹痛消失,大便溏,每日2次,有下坠感,腹部自觉较前宽松舒适,舌质红,舌苔少,脉细。原方加鸡冠花15克。煅牡蛎3O克(先下),10剂。
四诊:1992年9月7日。症状基本消失,惟大便溏且爽,每日1~2次。舌苔薄白,脉细,再以原方7剂巩固。
[按语]
此方系印老研制的清利肠道方,主治大肠病。包括结肠炎、结肠溃疡在内的炎症性大肠疾患的最常用方剂。凡见大便垢不爽者,基本上即以此方冶之,该方系《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牡丹皮汤去大黄、芒硝等的猛攻峻下,重用败酱草、马齿苋的清热解毒,特别是马齿苋一药,民间用冶菌痢,常以此一味煎汤服之辄愈。
本方优点在于:(1)取效快。一般在1周内即有明显效果。(2)无不良反应。在此以前印老也曾用过枳实导滞,木香导滞等方。虽有疗效。但亦有其缺点。例如:通因通用,在初服药时,欲通不通,常致腹痛加重,便频增加,而使用本方则无此弊端。慢性结肠炎,里急后重。便有粘冻。每逢寒凉或饮食不节或情志波动,症状加重,甚至便有脓血。痛楚不堪,纤维结肠镜或大便常规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抗生素有时只能取效于一时,有时用后出现便秘,腹胀,或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本方集清肠解毒,开利肺气、活血逐瘀于一方之中·故对便垢不爽,里急后重,脓血粘液,往往能取得满意疗效。此即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意。
1.11 茵陈蒿汤加味(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茵陈3O克.栀子lO克.大黄9克,黄柏15克,大青叶3O克.川金钱草6O克。
[功能]泄热利湿。
[主要症状 ]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心中烦热嘈杂.或见烧心吐酸,如台蒜状,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是阳黄初起见症.由于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胆汁外溢,泛溢周身.故见身目色黄.由于热重于湿,乃见发热口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心中烦热。
[适应证]病毒、药物引起的肝内胆汁瘀积性肝炎、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瘀积、胆囊炎、胆石症等。
[加减] 心烦加豆豉1O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6克(分冲),寒热往来,口苦加柴胡lO克.黄芩lO克.半夏1O克.胁痛甚者加广郁金lO克,赤芍20克,烧心吐酸或嘈杂者加煅瓦楞子30克(先下).
[验案]昊某,男.5O岁.中日友好医院病素号552070。初诊:1992年3月26日。主诉:黄疸1月余。痛史:1990年8月因慢性肾炎、尿毒症在{MOD}行肾移植手术.术后口服环胞素维持抗排异反应.近1个多月来,皮肤及巩真黄染,口苦,尿黄.纳少.大便干结。
检查:BP 170/120 mmHg.BUN 2Omg%.Cr 1.2mg%,CO2—CP 50Vol% ,T—bi11.7mg% .D—bil0.41mg% ,A/G为4.5/2.9.尿蛋白(卅).GPT(一),TTT正常。舌红,舌苔微黄,脉弦。
辨证:湿热黄疸,西医诊断:药物性黄疽.冶法:活血燥湿清
热。
处方:柴胡10克.当归3O克,赤芍30克,丹参3O克.生牡蛎60克(先下),郁金lO克,川糠子l5克,桃仁lO克.桔梗10克.紫菀lO克,直虫l2克,茵陈30克.栀子12克.生军3克,川金钱草60克,黄柏l5克,知母l2克,蒲公英3O克。15剂,每日1剂,水煎分次服.
二诊:1992年4月20日。服药半个月,黄疽消退.血清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转为阴性,惟仍感头痛.BP 170/120mmHg.舌苔黄而干.脉弦细。原方收效.再以上方加减,继续治疗。上方加款冬花lO克.虎杖3O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l5克,苦丁茶12克.共15剂。
[按语]肾移植后黄疸,随着脏器移植的开展而增加.抗排异反应的药物,诸如环胞苷、环礴酰胺等.无不对肝脏产生损害,轻则肝功能受损,重则出现黄疽,甚则肝坏死而致死者也有之。西医对此尚无良策。近年来北京在肾移植手术开展比较领先的医院.通过邀请印会河教授会诊.发现其疗效颇佳,故凡遇到此类患者,即让其投奔印老门诊求冶。
印老认为此病病机仍不出中医湿热黄疸范畴,并且存在肝内瘀血.所以方用柴胡、当归、赤芍、丹参、郁金、川楝子、桃仁舒肝理血.桔梗、紫菀、冬花开启肺气,通利三焦以开气道.生牡蛎软坚散结,土鳖虫化瘀消积.并伍以茵陈、川金钱草利胆消炎,栀子、黄柏清热燥湿.蒲公英、虎杖、土茯苓之类解毒。
1.12 大柴胡汤加减(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减)
[方药组 ]柴胡l5克.赤芍l5克.黄芩l5克.半夏lo克.枳壳lO克.
大黄9克(后下).茵陈3O克,郁金1O克,川金钱草6O克,蒲公英30克,全瓜萎3O克。
[功能]疏肝利胆。
[主要症状]身目俱黄.右胁胀痛拒按.上引肩背.脘腹胀满.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主要辨证要点]本证系湿热郁阻肝胆.胆汁逆人肝所藏的血中.随心脉周历全身.故见身目俱黄,右骑胀痛拒按,肝胆湿热.停结胃肠,而致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惟胆病之痛.常上引右侧肩背.是其特点。
[适应证)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感染和肝炎等.
(加减)胆结石加鸡内金10克,芒硝9克(元明粉5克分冲)以软坚化石.胆道感染加五味子10克,柴胡加量至30克、山豆根lO克以抗菌解毒,胆囊炎加生牡蛎30克,以软坚消肿.
〔验案〕李某,男,55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098947.初诊:1989年l1月30日。主诉:右胁痛1年余.加重1十月.病史:右胁疼痛间断发作1年余.近1个月来右胁痛。放射至右后背.伴有口苦、耳鸣,疲乏无力.北京同仁医院B超检查示:胆石症(充满型).素有糖尿病,且有 “三多一少” 症状.经服中药后症状减轻.
检查:BP 140/110 mmHg.B超示;胆石症(充满型).空腹血糖277 mg/dl.屎糖(++),舌质红.苔少.脉弦细。
辨证:肝胆湿热,气阴两虚。西医诊断;胆结石、糖尿病。治法:清利肝胆.佐以井阴。
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l0克.枳壳l0克赤芍3O克,川军6克,川金钱草10克,郁金l5克.茵陈30克.川楝子15克,王不留行10克,鸡内金l2克.海金沙60克(包),生地l5克,麦冬12克,元参l5克。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0年2月12日。上方连续服用2个月来.右胁疼痛明显减轻,尿糖转阴。 “三多一少 ”症状明显改善,手麻木.掌热,舌质红苔少,脉弦细,仍拟清肝利胆.继续观察。
处方:柴胡l0克,半夏lO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赤芍30克,川军6克,元明粉6克(分冲),鸡内金l2克.海金沙60克(包),王不留行lO克,川金钱草90克.郁金15克。茵陈30克,蒲公英3O克.7剂.每日1剂。
随诊一1992年3月5日,上方持续服用巳1年,症状完全消失,右协及右侧后背疼痛未再发作,精神食欲正常.在同仁医院复查B超示,原充满型胆结石已排出2/3以上.中日友好医院B超示:胆囊内尚可见2.7及3.3 cm结石各1块.墨菲征(一)。
[按语]湿热聚结于肝胆,煎熬结成砂石.阻塞胆道.不通则痛,致使右胁痛连后背,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伴耳鸣口苦。素伴气阴两虚,久患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易产生胆固醇结石。治疗原则上以大柴胡汤为主.清利肝胆湿热.加用印老自制的三金排石汤中的川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以强化排石化石作用.茵陈、郁金、蒲公英利胆解毒.元明粉泻热润燥.使胆囊收缩.以利结石的排除.佐以生地、玄参、麦冬益气养阴增液.以疗消渴.标本兼顾.相得益彰。
I.13 化瘀通气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柴胡lO克,赤芍3O克,丹参30克,当归l5克,生牡蛎30克(先下),广郁金lO克,川楝子l2克,桃仁l2克,红花lO克,桔梗l0克,紫菀l0克,土鳖虫l2克。
[功用]化瘀软坚,开利三焦
[主要症状]胁腹胀痛较久,继发腹部胀满,腹胀不以饥饱为增减,一般夜间为重,渐变腹部膨大,击之如鼓,无移动性浊音(无腹水),有两胁积块(肝脾肿大),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要点]本证常由肝炎继发,是由血瘀导致气滞,故见胁腹胀痛,乃“气滞则胀”之意。继发腹部胀满,此非胃肠气滞,故与饮食无关此为气臌积块,一般无水,固有肝、脾肿大,故可触及两胁积块。
印老认为本证属于肝性腹胀,是由于肝血瘀滞而引起的气机不畅,不同于脾、胃、肠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腹胀,治疗必须在化瘀、软坚的基础上.使用开利肺气的药物,妇紫菀、桔梗、冬花、枇杷叶等,以开利三焦气道(三焦为水、气的通路,上出于肺、下达膀胱,故开肺气即可通调三焦),便气行、瘀散,而腹胀即愈。
(适应证)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血管癌、肝囊肿等。
[加减]肝脾肿大显著者加鳖甲30克,炮山甲l0克,青皮l0克,莪术10克,鸡内金lO克。
(验案)昊某,男,l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188893。初诊:1990年11月22日主诉:腹胀,右胁痛4年。病史:患者4年来经常腹胀,右胁疼痛,疲乏无力,心烦口苦,纳少便溏,小便短赤。
检查:B超示肝内回声不均,提示早期肝硬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强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95 U/L。面色晦黯,肝脏,胸前散在蜘蛛痣,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细。
辨证:血瘀气滞,毒郁于肝。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冶法:疏肝开肺,解毒利三焦。
处方:柴胡10克,赤芍30克,当归l5克,丹参30克,生牡蛎60克(先下),广郁金15克,川楝子l0克,桃仁10克,廑虫10克,紫菀10克,桔梗l0克,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土茯苓30克,茅根30克,虎杖30克,黄芩l2克,黄连6克,水牛角30克(先下),人工牛黄2克(分冲)。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0年l2月20日。连续服药1个月,腹胀消失,食纳增进,肝功仍未恢复正常,但HBsAg滴度下降,舌红,舌根苔微黄。
原方已散,继服原方7剂,效再服
三诊:1991年2月21日,连续服用上方2个月,诸症消失,复查肝功能,虽未恢复正常+但蛋白电泳已正常。仍用原方,继续清肝、解毒+以图使HBsAg早日阴转。
[接语]该患者乃乙型肝炎Bf起的肝硬化+乙肝病毒仍在活动。进一步破坏肝脏,从诸多迹象表明,已接近肝硬化晚期。该患者家族因此病病故数人,足证其传染之烈。故本方除一般疏肝开肺利三焦之外,并重加清热解毒之品,主要针对乙肝病毒而设。经治疗后果见腹胀消除+乙肝病毒活动受抑+各项检查指标均有改善+惟“澳抗啭阴似须假以时日。
1.14 化瘀通气排水方(印氏万)
[方药组成] 柴胡l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生牡蛎3o克(先煎),广郁金10克,川楝子l2克+桃仁12克,红花l0克,桔梗lO克,紫菀10克,廖虫l2克+椒目lO克,葶苈子lO克。
[功能] 化瘀软坚,开利三焦,排水消肿。
[主要症状] 腹大如鼓,胸胁胀满,其病多由气臌积渐而来,腹中水渍,转侧有声+鼓之则移动性浊音明显,下肢可见水肿+面色萎黄,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肝硬化腹水期,其病多由气臌发展而成水臌,故见腹大妇鼓,胸胁胀满,叩之则有移动性浊音I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引起下肢水肿,气血俱虚乃见面色萎黄;膀胱三焦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水津不能润肠而大便干结。
[适应证] 肝硬化腹水
[加蠢法] 体虚加黄芪30克,阿胶10克(化冲);便实加大黄6~9克。
验案] 李某,男,5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159289。初诊:1988年3月l7日。主诉:右胁痛、乏力10多年,腹胀2年,加重半年病史:近半年来腹胀加重,有大量腹水+伴两下吱水肿,五心烦热,口干敞饮.纳少,大便溏薄,小便短赤体检肝功能不正常,X线钡餐造影示食管静脉曲张。诊断为肝硬化。皮肤、巩膜黄染,腹胀大如鼓,叩诊明显移动性浊音。舌红绛无苔少津,脉弦细
辨证:瘀久积症,阴伤水停。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食管静脉曲张。
治法:化瘀软坚,黻阴消水。
处方:生、艟牡蛎各30克(先煎),鳖甲30克(先煎),龟板30克(先煎),丹皮l2克,赤芍3O克,甘草10克,天麦冬各l0克,阿枝珠l0克,紫菀l0克,熟地10克,陈皮l0克+丹参30克,桔梗l0克,椒目10克,葶苈子lO克,泽兰l5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88年5月12日。上方服用1个多月,腹胀烦揭及口
干均减轻,腹水明显减少,食纳增加,舌红苔少有津,脉弦细。胃气未复,重在疏肝开肺.以利三焦。
处方:柴胡1O克.赤芍3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生牡60克(先煎),广郁金l2克,川檩子12克.桃仁10克.桔梗10克.紫蕹l0克,唐虫lo克,水蛭1O克,花蕊石l 5克(先煎).椒目10克.葶苈子lO克,泽兰l5克.红花1O克.桑椹子30克 7剂.每日l剂。
三诊:1988年6月16日。上方又服1个月余,嚏胀明显减轻,腹承少量.纳食增进,大便正常,尿量中等。舌质红,苷黄,脉细。仍守上方加炮甲片30克,冬瓜皮30克。每日1剂,维持并巩固疗效
[按鼍] 肝性嚏胀.旧称臌胀.有血臌气臌和水臌之分,反映了肝脏损伤的不同程度肝病韧起即有鹱胀.其症以右胁部固定痛、压痛为主.可以影响消化功能.这时基本上可称血臌。经迁延时日,由血癖转生气滞,其症状以腹帐为主.鼓之空声,更无移动性浊音,此即为气臌至气臌再失于及时治疗.则由气滞发展为水停腹中一嚏大如鼓.甚则腹壁青筋暴露,鼓之浊音.侧身时向下移动,甚者鸡头牛腹,即垒身消瘦.而腹部独大,凡此等均为水臌之征。本虚标实,最难措手。旧说多从脾胃论浩,以辟主运化水温故也。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则门脉回流障碍.造成其水裢由血管壁漏人腹中,故为从肝血治疗开门径.但此病终系古来四大“实病之一,属难冶之症.用十枣汤、舟车丸等攻水和参、芪.术、草等补中-难以奏效。印老认为以琥肝理血为本,伍以开肺气利三焦.有时可以胀去出消,转危为安。
1 5 八正散加味 (源于《太平惠民和荆局方》,印氏加味)
[方畸越戚) 木通1O克,车前子lO 包).篇蓄l0克,大黄lO克,滑石15克(包).甘草梢10克,瞿麦10克,栀子10克,柴胡30克,五昧子1O克,黄柏l5克
[功用] 利水通淋
[主曩矗牧] 小便时阴中键痛,或见寒热尿黄赤而顿、急则不
可待。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一点] 本证多系珏尿系日细菌感染而发生的炎症。~般以尿前阴中涩痛为主,井伴尿急、尿频,严重时可有高热、寒战。尿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少量蛋白
[主证] 泌尿系感染,急性前列隙炎.肾盂肾炎等
[加减] 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分吞)。
陈某,女,25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88989o。初诊:1993年11月1日。主诉:小腹隐痛3天病史:3天来小腹隐隐作痛,伴有尿急、尿频、尿黄量少,夜间影响睡眠。大便干结。l~2日1次。
诊查:脐下腹部压痛。尿检:白细胞( ),余(一)。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膀胱湿热。西医诊断:泌尿系感染。
冶法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处方:术通l0克,车前子l2克(包),篇蓄10克,熟军5克,滑石15霓(包),生甘草10克.栀子10克,瞿麦1O克,石苇l2克·冬葵子10克,黄柏15克,黄芩12克.黄连6克。地丁30克,牛膝l0克,柴胡24克-五味子10克 7剂.每日l剂.敢煎分2次服。
酷诊:1993年l1月lO日,患者服上方后腹痛即止.尿频、尿急症状亦消失,复查尿常规已恢复正常。
[按鼍] 泌尿系感染其症状与中医的堤热琳症相似.临床上主要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症状.甚者可伴有恶寒发热.严重老可高热寒战西医认为主要由于大肠杆菌等逆行感染所致,印老认为:柴胡30克一五味子l0克二药台用.对大肠杆菌有良好的抑制或杀灭作用.故常在八正散内加^此二味药,方中木通、车前子、篇蓄、滑石利水通淋f瞿麦、大黄行瘀泄热,栀子黄连、黄芩、黄柏为黄连解毒汤,清泄三焦火热;石苇、冬葵子、地丁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活阴中栏痛凡珏尿系感染具有“三尿症状者,均可投以此方.效果极佳。
16 三金排石汤(印氏方)
[方药组成] 海金沙6O克(包),川金钱草60克,鸡内金l2克.石苇12克.冬葵子l0克,滑石l 5克(包),车前子l2克(包)。
[功用] 利尿排石。
[主l症状]尿中挟有砂石.小便刺痛窘迫,或突然尿中断.少腹连腰而痛,或尿中带血。舌红苔白,脉数。
[辨证要点] 本证属于“石淋范畴,系因肾或膀恍结石.小者
如砂,大者如石,此砂石**膀恍、尿道,故小便刺痛.堵塞尿道
则小便断续不畅;由于腰为肾之府.肝脉绕阴器、循少嚏,故痛连
少腹及腰部f砂石剌伤尿道,可见尿血。
适应证:泌尿系统结石
加减:尿石不尽加煅鱼脑石3O克(黄花鱼头脑颅腔之两块硬骨),以加强排石作用,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分冲)。
验案:郭某,女,43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627297 初诊:1993年6月17日。主诉:排尿不畅,左侧腰胀痛1个月余病史:近一个月来,排尿不畅,每次小便须数次方能排尽;伴有左侧腰部胀痛、口干而苦.寐少萝多.大便干结,2~3日1次,小便黄少检查:腰部左侧叩击痛阳性。B超示:左肾积水.右肾结石。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下焦湿热,郁久成石。西医诊断 右肾结石,左肾积水。
冶法:清热祛湿.利尿排石。
处方川金钱草60克,掉金沙6O克(包).川牛膝l0克,鸡内金10克·生薏仁3O克,滑石l5克(包),通草3克.石苇l2克.冬葵子10克,车前子12克(包),泽泻30克。7剂.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3年6月26日药后腰胀痛明显减轻。排尿已通畅,大便恢复正常,每日1次。舌红。舌苔微黄,脉细数。上方有效.嘱患者连续服用1个月,并注意观察小便时有无砂石排出.1个月后复查B超,以观察结石变化。
按语:该患者既有左肾积水,又有右肾结石。故见腰部胀痛,排尿不畅,系因结石梗阻所致。方中石苇、冬葵子、骨石、车前子、泽泻、生薏仁、通草利尿通琳,梅金沙、金钱草除能清热利尿外,更有排石作用}鸡内金有消磨结石作用,牛膝可引诸药F行,直达肾与膀胱。
凡尿中发现砂石状物.或B超发现肾与膀胱结石者,均可使用本方。一般砂石较小者,效果明显.而砂石过大者,药物排石则有定困难,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1 7 当归贝母苦参丸(源于《金匮要略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当归l5克,川贝母1O克,苦参15克,生地15克.木通10克,竹叶l0克,甘草梢10克。
[功用] 燥湿祛瘀散结。
[主要症状] 少腹急结,按之痛甚,尿急尿频,尿液混浊,严重时可出现尿血。尿痛多出现在尿后.有时小便不能控制,有尿意即遗尿。
[辨证要点] 本证多因膀胱炎所致,膀胱位于少腹当脐之下.故出现少腹急结.按之痛甚,炎症**膀胱、尿道,故伴尿急、尿频;膀胱湿热郁结故尿液混浊;湿热损伤膀胱则尿血,尿后膀胱排空.膀胱急剧收缩.气滞血瘀。故尿后疼痛。
[适应证] 膀胱炎、膀胱结核、膀胱结石以及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等引起膀胱损害而出现膀胱**症状者。
【加减法] 妊娠妇女去木通加黄芩l0克.少腹痛甚者,加琥珀末2克(分冲)。
[验案] 陈某。女,82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24487。初诊:l 991年11月21日。主诉:尿失禁1年余。病史:近1个多月来尿失禁.有尿不尽的感觉,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半年前下肢外伤后.现仍疼痛.大便干结.2天1次。
检查:尿常规正常.右腿触痛。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细。
辨证:瘀停结症(淋证)。
治法:燥湿行瘀散结。
处方:当归24克.川贝母l0克.苦参l2克,天花粉30克,炮甲片9克.王不留行9克.桃仁lO克.红花9克,川军4克,川断lO克.骨碎补l0克.自然铜l8克(先煎).赤芍30克,炒决明子30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1年l2月16日上方连续服用2O余剂。尿失禁基本消失。下肢疼痛亦明显减轻,舌红,苔徽黄,脉弦细.继以原方加减:当归30克.川贝母l0克.苦参l5克,柴胡15克,天花粉30克.炮甲片l0克.王不留行l0克,桃仁lO克.红花l0克,川军5克,川断l0克,骨碎补l0克.自然铜l5克(先煎),廑虫l0克,赤芍30克.丹参3O克,炒决明子30克。7剂。每日l剂
[按语] 淋证是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为主症.病因多系湿热蕴积.下注膀胱.加之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气滞血瘀,致使出现一系列膀胱**症状,治疗之法,常规每习用八正散、五淋散之类。而印老积几十年临床经验.参照《金匮要略方论》之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而加味。
方中当归、生地行瘀凉血.竹叶、甘草梢清心缓痛以治尿道涩痛,川贝母消肿散结.苦参、木通清利湿热、解毒消炎,合而成为一个行瘀消肿止痛。引导心与小肠之伏火从小便而出的良方。现已成为印老临床常用的抓主症之方.凡有西医确诊为膀胱炎的病人,以此方变通用之.常应手而愈。
18 舒肝散结方(印氏方)
[药物组成] 柴胡l0克,丹参30克,赤芍3O克,当归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元参15克,川贝母10克,夏枯草15克,海藻l5克,昆布l5克.海浮石15克(先煎),川牛膝1 0克。
功用: 舒肝散结
主要症状:前列腺肥大、小便隆闭不通.多先由小便滴沥不尽开始。常见于老年人。舌苔厚腻.脉弦有力。
辨证要点;本证多见于老年人,包括前列腺肥大,大多与肝有关。由于积块压迫尿道.故见小便隆闭不通或滴沥不尽。
适应证: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肋软骨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炎等。
加减法:本方用治乳腺增生、肋软骨炎,则去J川牛膝,加蒲公英3O克、全瓜蒌30克.治疗子宫肌瘤用原方加泽兰叶15克、茺蔚子3O克.治颈淋巴结炎则去牛膝,加桔梗l0克,枳壳10克。
[验案] 邱某.男,80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731189。初诊:l 992年1月9日。主诉:小便淋沥不下1周。病史:患者l周来小便淋沥不畅.既往泌尿科检查为前列腺肥大.住院后请泌尿外科检查.确诊为前列腺肥大.井下导尿管保留导尿。伴咳嗽多痰.痰粘不易咯出,并有陈旧性心肌梗死。
检查:高年呈老年痴呆状。下导尿管保留导尿。舌质红绛,舌苔燥而黄。
辨证:肝经症积.癃闭。治法:舒肝散结通利.佐以保肺复脉。
处方:柴胡9克.当归l0克.赤白芍各l2克.丹参30克.生牡蛎60克(先燕).元参l5克.川贝母l0克,夏枯草l5克,海藻l5克,昆布l 5克.海浮石l8克(先煎),川牛膝l0克,沙参l5克,麦冬10克.五味子l2克,红花l 2克,橘络3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l 992年1月16日。药后癯闭减轻,已拔除导尿管.小便已能排出。惟咳嗽、痰不易出,语言不利,大便微溏舌红绛少津,苔灰褐色,脉弦劲有力。药后病有泰相.再拟原方7剂,每日l剂.继续观察。
(按语) 舒肝散结方是印老研制的,旨在治疗某些良性肿瘤的经验方。如: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炎、乳腺增生、肋软骨炎子宫肌瘸、卵巢囊肿、前列腺肥大、肝囊肿、肝血管瘤等.临床应用一般效果良好。该方以柴胡舒肝解郁,当归、赤芍.丹参理肝经之血瘀.因前列腺部位乃肝经脉所络,牛膝引药下行;元参、川贝母、生牡蛎、夏枯草、昆布、海藻、海浮石等同有软坚散结之作用,以消肿块,本例患者因年迈前列腺肥大压迫尿道而致排尿不畅,故插管导尿,但经服上方后,癃闭日渐减轻,拔出导尿管小便亦能通畅。
19 挂枝龙骨牡蛎汤加汤(源于《金匮要略方论》,印氏加昧)
(方药组成) 桂枝l0克,炒自芍1 5克.甘草lo克.煅龙牡各30克(先煎),桑螵蛸3O克,益智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另:桂服八味丸10克(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每晚睡前服。
功用:安神养肾。
主要症状:因梦遗尿,形寒肢冷,心悸头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是因神不守舍,心神外逸,梦中入厕故而遗尿。要点是梦中遗尿。
[适应证] 遗尿,老年人多尿等。
[验案] 高某.男.1 7岁主诉:其姐代述,遗尿多年。病史:患者经常夜间于睡梦中误认入厕而遗尿,故被褥常湿,叉羞于曝晒,积久尿毒渍入皮肤,随即发尿毒性关节炎,遍身疼痛且肿,活动困难。
辨证:心肾两虚(神不守舍,肾失固摄)。治法:安神养肾。
处方:(1)桂枝l0克.炒白芍1 5克,炙甘草l0克.煅龙牡各
30克,桑螵蛸30克.益智仁10克.生姜1O克,大枣5枚。10剂,
每日 1剂,水煎分2次服 (2)挂附八味丸,每晚睡前服1丸。
据患者来信云:上方服至7、8剂时遗尿即止<同时每晚服用1丸桂附八味丸),尿毒性关节炎亦渐痊愈。
(按语) 因萝遗尿是患者睡梦之中误认入厕,遂致尿床,是由于心神失守.神志外逸所致故以桂枝汤温养气血,调和营卫龙骨、牡蛎镇心安神,以定梦境;桑螵蛸、益智仁缩小便;加桂附八昧丸温肾纳气,以助膀胱固摄小便凡因萝遗屎者使用此方,效果甚好。
20 益肾汤加减(源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昕“益肾汤”.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l0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红花l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山豆根10克,土茯苓3O克,白茅根3O克.
功用: 活血(祛风)解毒。
主要症状:眼睑和颜面水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多伴有恶寒、发热、恶风,关节酸痛沉重.咽喉肿痛,腰酸或腰痛,尿少,舌尖红,苔白,脉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属风水型“肾炎”,乃泛指急、慢性肾炎(屎毒症除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性病变,来势急剧.变化迅速,故名为 ‘风”,该病常伴发水肿,则日“水”,总称“风水”,凡患者具有肾炎临床症状,如颜面水肿,继则下肢及全身水肿,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恶寒、咽痛、扁桃体肿大等) 尿常规检查:蛋白阳性,并有大量红、白细胞或管型者(即符台急、慢性肾炎诊断者)。
适应证: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肾炎等。
加减法: 贫血者加党参,黄苠各15克,高血压加夏枯草15克。
验案 王某,男,15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2894l 。初诊:1988年6月12 日。主诉:眼睑、面部水肿.尿少l周。病史:近日余忙于中考准备,过劳受凉后出现眼睑、面部水肿,晨起尤甚,尿少,已加重1周。伴关节、腰部酸楚,平时易患感冒.扁桃体经常发炎疼痛。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检查:BP 150/100 mmHg(1mmHg=0.133 kPa),尿蛋白(+),红细胞1 0~15十.颗粒管型(十),颜面水肿,扁桃体1~l度肿大,红肿充血。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
辨征:风水型肾炎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治法:活血(祛风)解毒。
处方: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丹参l5克.桃仁9克.红花9克,蒲公英30免.紫花地丁3O克,山豆根l0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30克夏枯草15克,冬瓜皮3D克,鱼腥草3O克.牛膝1O克,泽兰15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药后诸症若先,原方去夏枯草、冬瓜皮、鱼腥草、牛膝、泽兰继服7剂.巩固疗效。复查尿常规、血压全部恢复正常;1个月后考人市重点高中,同年暑假来我院切除扁桃体.久未复发。
按语:风水肾炎旧称风水,风水可以不是肾炎.而肾炎亦可以无风水,此则肾炎、风水二者相互兼见,必须从现代科学仪器捡为依据治疗方法在尿检确诊为肾炎后才可用之,辨证居其次也,此方印老取之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之现代方益肾汤.用其祛瘀活血与消炎解毒,对急性肾炎属于风水者有效;慢性肾小球肾炎多蛋白尿者亦可用之;惟肾损伤高氯质血症及尿毒症者甚少获效。
21 真武扬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昧)
[方药担成] 茯苓30克,熟附片15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白芍1 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
功用: 温肾化水。
[主要症状] 水肿重在下肢或在脐下,四肢清凉,心悸头眩,筋惕肉润,小便短少,动则气喘。舌谈苔少,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因肾阳不足,不能化水为气而产生水肿,肾居下焦,故下肢为重;肾阳虚不能温布于四肢,故四肢清凉;水气内聚,心阳不得伸展故心悸;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人头故头眩,水气停渍于内,阳气不得通行故见筋惕肉润,水不化气,气不化水故尿少;肾虚不能纳气故动则气喘。
[适应证] 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加减法] 水肿甚者加冬瓜皮3O克,消水利尿;头晕甚者加泽泻3O克,以利水湿,通清阳。
[验案] 姜某,女,5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244581。初诊:1990年10月29日主诉:心悸、气短27年。病史:2O多年来心悸气短,稍动即甚,头目眩晕,脘痛胁胀,溲少肢肿,腰膝酸软,步履维艰。近2个月来,肢冷恶寒,冷汗淋漓,纳食量少,大便溏薄。
检查:血沉:51 mm/小时:心电图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X线胸片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淤血。超声心动图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获窄,左、右心房及右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两颧暗赤.肢冷多汗,唇甲觜绀。舌质黯淡,苔少,脉虚细结代。
辨证:心肾阳虚t水气不化。西医诊断:风l湿性心脏病,联台
瓣膜病变;心力衰竭Ⅱ度,心房纤颤。治法:温阳化水。
处方:茯苓30克,熟附片24克,白芍1 5克,白术l2克,桂枝l2克,炙甘草1O克,煅龙牡各15克,沙参15克,麦冬l2克,五味子lO克,龙胆草1克,泽泻30克.灶心土l20克煎汤代水。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0年11月5目。药后水肿稍减,尿量增加,食欲增进。舌质黯淡,舌苔微黄,脉虚细结代再拟温阳利水,继续观察。
处方:茯苓30克,白术12克,白芍15克,熟附片3O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牡各l5克,冬瓜皮3O克,西洋参6克(另煎),五味子1O克,麦冬1 2克,泽泻30克。
14剂,每日1剂。
三诊:1990年l1月l 7日。汗巳转温,尿增多,水肿消退,憋气减轻,能步行入诊室;寐少梦多,舌漩苔少,脉虚细结代。仍守温阳化水。
处方:茯苓30克,杏仁lO克t生薏仁30克.熟射片30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炙甘草lO克,煅龙牡各15克,泽泻30克,白术l2克,西洋参6克(包),五味子12克.黄连6克,桑椹子3O克,炒枣仁15克,灶心土120克煎汤代水。
l4剂,每日1剂。
四诊:1990年12月3目。服药2周,汗液减少,手足回暖,水肿消失,食纳及睡眠增进.心悸气短减轻.行走自如,有时易感冒。舌质淡少苔,脉细较规则继拟温阳化水.佐以固表。
处方:茯苓30克,杏仁l0克,生薏仁30克,熟射片3O克,白芍1 5克,桂枝12克,生甘草1O克,煅龙牡各15克,炙黄芪3O克,白术12克,防风9克,西洋参6克(包),五昧子1O克,麦冬10克,黄连6克,灶心土1 2O克煎汤代水。
14剂,每日1剂。
上法治疗4个月,体力和心功能恢复满意,西医心脏内、外科医师认为巳能进行抉瓣膜手术,作进一步治疗。患者和家属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按语] 该患者心脏病A ,耗损肾阳,阳虚不能煦化水气,致气短足肿,行动则甚里阳虚则肌表不同,故形寒自汗。治疗之法,必须壮阳强心,故桂射在所必用;利屎又可通阳,故泽泻、茯苓、白术、甘草在所当用,汗多便溏,故加龙骨、牡蛎、灶心黄土收敛涩肠止汗,并以白芍、五味子酸收为佐,病延既久.正气必虚,故取生脉散固本养心;食欲不振,取小量龙胆草健胃醒脾,盖用药如用兵,制胜之道在于运筹,初诊之后乃随机变化,基本上不出原来***。
22 龙胆泻肝汤加减(原方见于《医方集解》,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龙胆草1O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O克,车前子12克(包),{晕泻15克,木通10克,夏枯草l 5克,苦丁茶10克,川断10克。
功用: 清肝泻火。
主要症状  头痛耳鸣,头重昏晕,心烦易怒,寐少梦多,掌烫尿黄,大便干燥不爽。舌质红,舌苔黄瞳,脉弦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系肝火郁结,循经上扰,故见头痛耳鸣;肝火炎上.气血上逆则头重昏晕;肝火内扰心神则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肝火的伤津液乃见屎黄便秘。
[适应证] 高血压病(有耳鸣者)。
加毫法] 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9克,炒决明子30克、生首乌3O克,
[验案] 彝某,男.64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393640。初诊:1990年3月5日。主诉:头晕2年亲。病史:近2年多来,头晕、行走不稳,腿脚乏力,心烦急躁,寐少梦多.大便于结,小便黄少。检查:BP 200/120 mmHg,面色潮红,舌红、苔黄腻,舌有裂纹,脉弦劲有力,手掌热。
辨证:肝火上炎。西医诊断:高血压病。治法:清肝泻火。
处方:龙胆草1O克,栀子l0克,黄芩1 2克,柴胡10克,生地l0克,车前子l0克(包),泽泻3O克,术通10克,滑石15克(包),川断lO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15克,苦丁茶1 2克,茺蔚子30克.白蒺藜15克.钩藤30克,菊花1O克,珍珠母60克(先煎)。
6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0年3月11目。药后头晕减轻,头脑较前清醒,睡眠增进.活动自如,手心仍烫,大便巳正常.小便尚黄血压降至175/100 mmHg,舌红,苔黄少,脉弦。
原方巳效,照前继服l4耕。
三诊;1990年3月26日 服药半月,诸症悉减,睡眠增加,
头脑清醒,血压降至140/90 mmHg(1 mmHg=0.133 kPa)。惟感心烦胸闷、下肢酸敦。舌红苔少,脉弦细。缝以原方1O剂巩周。
[按语] 该患者头晕为主.血压甚高,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均由肝火上炎引起,故以龙胆泻肝扬加碱,清肝泻火。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苓、集胡清肝泻火I泽泻、车前子、术通、滑石引肝火从小便去之,夏枯草、苦丁茶、青藉子、茺蔚子、菊花鼓风热郁火、凉肝明目,并有降血压作用,川I断补肾.引气血下行.促使上下平衡;钩藤、白蒺藜、珍珠母平肝潜阳。本方经多年使用,已成为印老抓主症之方。凡见高血压而有眩晕耳鸣者用此方不仅能降低血压,且治头晕耳鸣效果甚好。
23 天麻钩藤饮加减(源于《杂病证治新义》。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天麻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菊花12克龙胆草10克,赤芍15克,川断l0克,夏枯草l 5克,青蓿子1 克.苦丁茶10克。
功用:平肝潜阳。
主要症状  头胀眩晕,面色红润,便干口渴,口苦心烦,性情急躁,睡少尿频,两腿无力,足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系肝用上亢,气血上逆.上实下虚之象。头胀眩晕、面色红润为气血逆于头部所致‘尿频足凉、下肢无力、头重脚轻乃下虚之候。
[适应证] 高血压病(头热足凉者)、青光眼等。
加减法: 失眠者加台欢皮15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1 5克。
[验案] 陈某,男,58岁。主诉:发作性眩晕1年余病史:一年来,眩晕每天发作3~6次,头脑不清,如登云雾,如乘舟车,每于发作时必须闭目[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或卧床休息方能缓解。面赤耳热,下肢无力,足凉.失眠多梦,夜间尿频,每夜4~5次,大便干燥检查:BP 180/l00 mmHg,面色红润,舌质红,苔黄,咏弦劲有力。
辨证:肝阳上越。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治法:平肝潜阳。
处方:天麻10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龙胆草10克,赤芍l5克,川断10克,曼枯草15克,青藕子l5克,苦丁茶10克,珍珠母3O克(先煎)。7荆,每目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药后眩晕请失,血压下降,睡眠增加,大便已正常,小便欢敷减少舌红,舌苔微黄,脉弦,上方已效,继服7剂,以期巩固,力争痊愈
[按语] 该患者经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痛。发作性眩晕,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同时伴有头热足凉、头重脚轻、面赤心烦,失眠多梦等,皆由于肝用上亢所致。该方以天麻、铸藤、菊花、夏枯草,龙胆草、苦丁茶、青蓿子予平肝泻热、熄风潜阳;珍珠母镇肝定风以治眩晕,川断滋补肝肾.井能引气血下行,使浮阳潜降,故艉药后病情明显好转,但尚须较长时间服药治疗。
24 右归饮加减(源于《景岳全书》,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熟地10克.沙苑子10克,鹿角霜15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河车10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10克。
[功用] 补益肾精。
[主要证状] 眩晕,头脑发空,耳鸣心悸,腰膝酸软。健忘失眠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辨证要点] 本证系旨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故眩晕耳鸣、头脑发空;肾精亏不能主骨生髓荣脑.故腰膝酸软、健忘少寐、脉沉细无力。
适应证: 低血压(眩晕而见腰痛者),神经衰弱部分患者,
[加减法] 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者加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地骨皮15克,以滋阴清热。
[验案] 李某,男,48岁。主诉:眩晕、耳鸣2年佘病史;患者2年来体重持续下降.由1l4斤降至84斤,血压偏低,伴眩晕耳鸣,心慌紧张、困乏恶寒、胸闷呕吐、寐少梦多,渐至步履维艰,曾昏厥2次不省人事,平时易患感冒,夜间尿频(每晚8次以上)
检查:ACTH 试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牙颤及环唇青黑.舌青菠,苔少,脉虚细。
辨证:肾精亏损。西医诊断;肾上牌皮质功能低下。治祛;补肾益精。
处方:熟地12克,山萸内9克.拘杞子9克,菟丝子l5克,沙苑子12克.覆盆子9克,鹿角胶9克(化冲),紫河车1 2克,朴骨脂12克,龟板5O克(先煎),夜交藤15克,茯神术9克。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随诊:药后头晕减轻.渐能步行但还不稳,夜尿减少,仍寐少梦多。继续服用上方达5个月之久,所有症状基本消失,仅入睡尚较困难轻有梦境,体重增至102斤,查尿17羟皮质类嗣醇亦恢复正常.回原地参加工作。
[按语] 谈患者轾西医医诊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印老根据病属邪少虚多,特别是诸虚百损责在本元之不足,故宗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之意,投用补肾益精之右归饮加减,取得明显疗效。该方以覆盆子、沙苑子、鹿角胶、紫河车、菟丝子、朴骨脂补肾益精;熟地、山萸肉、龟板、枸杞子养阴补血;夜交藤、茯神守心安神。凡低血压眩晕而见腰痛者,使用本方一般效果良好。
25 清泄肝胆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黄苓l2克,半夏12克,青皮l0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蔓荆子l2克.苍耳子1O克,大青叶1 5克。
功用: 清泄肝胆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羞明畏光,耳胀耳鸣.口苦.甚则汗出呕吐.舌苔白腻,咏弦滑。
辨证要点:本证系少阳胆经受病,痰热上扰故见头晕目眩、羞明畏光足步阳胆经之脉络于耳,故见耳胀耳鸣;胆热则气逆于上,故见口苦呕吐。
适应证: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加减法] 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葛根3O克、丹参30克、川芎15克,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
[验案] 聂某,男,74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733223 初诊:l 994年2月17日主诉:眩晕发作1天病史:患者于今日凌晨4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耳鸣,视物旋转。恶心欲吐,胸闷气短,自服硝酸甘油、长效心痛定等,症状不缓解,故***急诊。
检查:BP l50/90 mmHg,神志请,面色无华,血常规正常,血、尿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心,肺(-),肝胆未触及 B超示:慢性胆囊炎。颈椎X线片示:颈椎病。颈部多普勒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舌质暗,苔白,脉细滑。
辨证:肝胆湿热,痰火郁阻,清阳不升。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法:清泄肝胆,除痰降火,佐以活血。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青皮10克,枳壳10克,竹茹12克,龙胆草10克,山栀1O克,制南星6克.丹参30克,茯苓1 5克,葛根3O克,川芎l0克.夏枯草15克,生姜10克,珍珠母60克(先煎)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改服。
二诊:1994年2月25日药后头晕耳鸣明显减轻,视物偶感旋转,恶心呕吐已止,惟感头胀,耳如有物堵塞.咽红而痛,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滑。上方已效,原方去生姜加大青叶15克,泽泻3O克,7剂.每日1剂。
三诊:1994年3月1日,眩晕基本消失.视物已不旋转,咽痛亦愈,惟时仍耳鸣,舌苔薄白,脉细滑.继服原方7剂,以期痊愈。
按语:该患者经西医诊断为颈椎病、推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中医辨证属于肝胆郁热,痰火上扰清窍,故见头晕目眩,足少阳胆经络于耳,故见耳鸣耳胀,甚至耳聋。治疗当以清泄肝胆,降火涤痰,方中柴胡、黄芩、龙胆草、栀子清肝胆而泻火热半夏、竹茹清除痰热而和胃降逆;青皮、枳壳舒肝下气降火而除痰热,大青叶清热解毒以疗咽炎;葛根、丹参、川芎扩张心脑血管,活血祛瘀,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临床凡见眩晕、羞明不敢睁眼、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率先使用本方,效果一般较好
26 三化汤加味(源于《素冈病机气宜保命集》,印氏加味)
[方组成] 大黄9克(后下).枳实10克,厚朴lO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1丸,先以温开水灌下。
[功用] 通便泄热。
[主要症状]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呼吸气粗,痰声鹿,舌质红,苔黄燥.大便闭结,脉弦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系中风之中脏腑,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因气血挟痰火上逆,故面红耳赤,呼吸息促.喉中痰鸣,痰热内结,灼津耗液则大便闭结。
[适应证; 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
[加减法] 痰多加川贝母10克,竹沥30克(冲);大便不实,仅服至宝丹或安官牛黄丸,不需汤药通便。牙关紧闭,用通关散搐鼻取嚏,通关散方:猪牙皂角、细辛等分为末吹入鼻中。
[ 验案] 徐某,男,65岁。病史:家属代诉,患者清晨登厕.突
然昏眩扑倒.不省人事,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已lO余日,小便失
禁,大便燥结已10余日未行。
检查:神志不清.口眼歪斜,右侧肢体瘫痪.舌歪,苔厚腻灰黑,脉弦劲有力。
辨证:中风中脏腑,热闭证。治法:通便泄热,豁痰开窍
处方:生军lO克(后下),枳实10克,厚朴10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远志6克。1剂。另驻安官牛黄丸1丸,先以温开水送服。
患者服上方l剂即腹中雷鸣,泻下大便色黑如球,继转为稀便.半日之后神识复苏,但后遗右半身瘫痪,尚需继续治疗。
[接语] 中风可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别。谈患者呆中风中脏腑之热闭实证.故见猝然昏厥、不省人事.口鼹歪斜,太便闻钻.面赤苔黄,脒弦劲有力。治疗当以化痰开窍、泄热通便.常以三化汤加菖蒲、远志方中大黄通便泄熟兼通血闭f枳实、厚朴行气泄闭-羌活戢风f蕾蒲、远志嚣痰开窍;加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清心凉血、开窍醒脑以治昏迷。故药后昏谜即苏。凡中风昏厥、大便不通者,常先以三化抒通大便,得便后常可热降神清、血压下降;但肢体瘫痪恢复较慢,属于中风后遗痘,尚需继续调治。
27 补阳还五汤加味(源于《医林改错》,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生黄芪5O克.当归15克,赤芍l5克,川芎l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 5克.丹参1 5克.鸡血藤3O克.廑虫10克。
(功用) 活血通络。
(主要症状)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发生于睡卧之时.舌歪而蹇,语言不利,或偏头痛.舌质红.少苔,脉弦数。
[辩证要点本证系睡卧时脑血管血栓形成.因在睡卧时血流缓慢,最易形成血栓.血流运行受到障碍.则大脑某一部分得不到血液濡养,故出现半身不递、口眼歪斜、舌歪而蹇.语言不利应当结台CT、MRI等检查确定诊断,纳入辨证的内容之一。
[适应证: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后遗症等。
[加减法] 重在上肢加姜黄l0克、桂枝10克,重在下肢加牛膝10克、木瓜10克
[验案] 张某,男.6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143880 初诊:1993年2月1日主诉:口舌歪斜1年余病史:患者口舌歪斜,语言不利1年余,伴左手麻木,下肢无力.有时抽搐.大便喀干,l~2日1次。
检查:神志清晰,语言蹇摆.恬动不利。CT示:多发性瞄梗死,脑萎缩舌质暗,舌根苔喊,脉滑。
辨证:风中血络,气虚血费西医诊断:多发性脑梗死,脑萎缩治法:益气活血,通络熄风。
处方:生黄芪30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当归30克.鸡血藤3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鹰虫12克.水蛭12克.生薏仁3O克,木瓜15克.防己l0克.桑枝30克,丝瓜络1O克.白附子12克,僵蚕l2克.全蝎6克。
7剂.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3年2月8日,药后左手麻木减轻.下肢已不抽筋舌质青,舌苔薄自.脉弦。
继服原方加人姜黄15克,桂技5克
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1993年2月25日服药半月.左上肢麻木基本消失,惟感肢体恬动乏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01:1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