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264|回复: 0

肛肠外科常用的几首经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4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经典医学名著之一,也是学习祖国医学的必读之书,由于其卓越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仲景方后世称为经方,系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其效用之高、之神、之奇,历代医家均有论述,笔者在肛肠科工作中,应用经方治疗一些病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小便不利(尿潴留)
肛肠外科手术并发的小便不利甚至尿潴留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多发于术后当日,亦有持续几日。临床可表现为:排尿不出或不畅,小腹胀满或排尿频频,点点滴滴(慢性尿潴留);急性尿潴留表现为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不能排尿,多数患者不得不接受导尿治疗,部分患者在拔除导尿管后仍会发生小便不利。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癃闭”的范畴,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尿量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五苓散与猪苓汤同可治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不同者,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必有尿频、尿涩痛、尿短赤之症。
1、五苓散
此温阳化气、健脾利湿之方。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小便不利。本方临床使用以小便不利,发热而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淡嫩舌、舌苔白滑为目标,其中舌苔白滑是辨识太阳蓄水、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
典型病例:白某,女,46岁。混合痔术后第2天,口干,尿频、尿而不畅,入夜尤甚,多达5~6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水饮代谢肺脾肾之外,复与膀胱有关。《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口干欲饮,亦气化不利之症。仲圣五苓散为膀胱气化失司之治方,遂处方:肉桂6g 白术15g 茯苓15g 猪苓15g 泽泻15g,服3剂,诸症悉除。
2、猪苓汤
处方:猪苓、茯苓、泽泻、阿胶(碎,烊化)、滑石(碎)各10g。
本方用于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也是治膀胱炎、泌尿道感染专方。少阴为心、肾两脏。肾主水,若肾阴虚,一方面使肾气不充,失于主水之功,可致水液内停;另一方面,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亢盛,又可产生内热。邪热与水相互搏结,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猪苓汤用猪苓、茯苓、泽泻利水,阿胶滋阴,滑石清热,凡阴虚水热互结之证,用之皆效。
二、阳虚便秘(功能性便秘)
慢性功能性便秘病因复杂,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滥用泻剂的现象尤为普遍,此类泻剂依赖性便秘,多属中医“阳虚便秘”范畴。临床阳虚型便秘的特点主要是以舌淡、脉沉、怕冷为主,其中以舌象来辨寒热最为关键。脾肾阳虚贯穿始终,可挟湿、热、瘀等实邪,故在治则上,当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之训。比较常用的有大黄附子细辛汤、白术附子汤和四逆汤加减。
1、大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大黄6-10g、制附片9-15g、细辛6-10g。
本方为温下之代表方,具有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之功,用于寒积里实证,附子辛热、温里散寒止痛为君药;大黄泻下通便,荡涤肠胃积滞为臣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止痛为佐药。方中大黄性虽苦寒,但有大量附子之辛热,则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尤存,此为去性存用。
2、白术附子汤
处方:生白术60g、制附片10-15g、炙甘草10-15g、生姜5片、大枣6枚。
本方用于中阳不足、寒湿内停所致便秘,治以健脾化湿、温振中阳,恢复脾胃升降之功。《金匮要略》有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汉代多是以生品入药,对药物的炮制始于唐宋,故方中以生白术才能取效,且用量必须大。
3、四逆汤
四逆汤主治三阴寒证,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凡疾病发展到三阴阶段,心脾肾阳虚,均可使用本方。方中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升发阳气;炙甘草既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又具“土伏火”之意。此方临床加减应用于阳虚便秘屡用屡效,处方如下:制附片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20g,肉桂12克,肉苁蓉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牛膝20克。其中附子和肉桂是治阳虚型便秘的关键药,肉桂温阳化气,附子温中有通,相须为用,共奏其功。
三、术后不寐(失眠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入阴所得。肛肠疾病术后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睡眠、心理及情志方面的改变,多属中医“不寐”范畴中的栀子豉汤证,轻者难以入睡,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整夜不眠。
栀子豉汤
处方:栀子10克,淡豆鼓10克。
本方能够宣透上脘的邪热,既能清又能透,主治邪热蕴结心胸。本证为汗吐下后,表邪已解,余热未尽,郁于胸膈所致。临床使用以胸中烦热,懊憹不寐,舌尖红,苔薄黄为目标。《伤寒论》栀豉汤共6条,症有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但头汗出等,皆由汗、吐、下后,热邪乘虚客于胸中所致。在临床中,有伤寒热陷胸膈者,有五志过极、化火扰心者,故不必究热从何来,唯以证是从。若心烦不寐兼有腹满者,去淡豆豉、加厚朴、枳壳,即为栀子厚朴汤。
其实,经方在肛肠科大有用武之地,比如泻心汤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乌梅丸治疗炎症性肠病、当归芍药散治疗功能性**直肠痛等方面。许多人称赞经方谓:“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其独特与高明之处在于:六经六气的对应原则,阴阳升降的平衡观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认识,这些共同构成了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的治疗体系。笔者临证经验尚浅,需待进一步的摸索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经方的无穷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8 19:5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