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424|回复: 2

[其他] 【全科医生课堂】第144节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2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前言】进入六月,气温高、湿度大,容易造成食品的腐烂变质,潮湿的环境易滋生很多病毒、细菌、寄生虫。儿童抵抗力差,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加之饮食无节制、个人卫生等等多类问题,都会导致感染性腹泻发生。对腹泻患者要留取粪便做常规检查与便菌培养,在未获取药敏试验结果前结合病情经验用抗菌药物。腹泻次数和粪便量较多者应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病情严重者应静脉给液,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

全科医生课堂贴近全科医生生活与工作。关注全科医学热点、焦点与难点问题。课堂内容依您的关注可随时调整,欢迎关注与支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请把您读后所想所思告诉我们,您的合理化建议是全科医疗专业讨论版不竭发展动力。谢谢大家!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发表于 2017-7-22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染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1、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报告。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腹泻 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 感染性腹泻 infee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 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 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等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或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4、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5、诊 断
5.1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2、3.3.1,3.1供参考。
5.2 **:应同时符合临床诊断和3.3.2。
6、鉴别诊断
应与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非感染性腹泻做鉴别诊断。参见附录C。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常见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特征
A.1 沙门茵肠炎
沙门菌肠炎包括除伤寒及甲、乙、丙型副伤寒以外的所有沙门菌感染。沙门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无荚膜,有动力,抗原结构复杂。在水、牛乳或肉类食品中能存活一年以上,加热60℃30min可灭活,对含0. 3mg/L~O. 5mg/L余氯的氯化消毒饮用水及酚、阳光等敏感。传染源为病人、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以食源性和医源性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水源、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幼儿(尤其1岁以内)更敏感。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多发。沙门菌感染可呈胃肠型、伤寒型和败血型。胃肠型潜伏期多为6h~24h,急性起病,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婴幼儿较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粪便多为黄色或绿色稀水便,亦可带有黏液和血,粪便镜检可见较多的白细胞及红细胞,并可见巨噬细胞。
A.2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
大肠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有鞭毛。主要抗原为O、H、K抗原。引起感染性腹泻的有5个病原群: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肠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EHEC,VTEC),肠集聚性黏附大肠杆菌(EAggEC)。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60min或60℃15min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带菌者,以粪一口途径为主要传播方式,人群普遍易感,但幼儿多见,5月~6月为发病高峰。轻症者不发热,大便每日3次~10余次,黄色蛋花样,量较多;重症患者可有发热、呕吐、腹痛、腹胀,呈黏液便,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表现。成人常急性起病,脐周腹痛伴痢疾样大便。粪便镜检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偶可满视野,并有大量脂肪颗粒。
肠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病人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体、食品、牛奶、饮料等传播,可散发或暴发流行,多表现为“旅游者腹泻”或食物中毒。人群对ETEC普遍易感,成人、小儿均可发病。潜伏期一般为0. 5d~7d。症状表现为分泌性腹泻,大便呈水样。伴有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头痛、肌痛,很少发热。病情轻重不等,有的仅有轻微腹泻,有的呈重症霍乱样,重度脱水、酸中毒,甚至死亡。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EIEC)可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引起暴发或流行,乜可因接触传播形成散发病例;成人、儿童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与菌痢相似,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EHEC/VTEC) 家禽和家畜为其贮存宿主和主要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也是传染源之一;经消化道以及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以老人、儿童为主;季节性明显,7月~9月为流行高峰。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腹部痉挛性疼痛、不适,初为水样便,继之转为鲜血性粪便,不发热或低热,可伴恶心、呕吐及上感样症状。大便镜检极少见炎症渗出性细胞。多数病人表现为自限性疾病;少数病人可继发急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HUS)以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肠集聚性黏附大肠杆菌(EAggEC)主要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症状可持续两周或以上。
A.3致泻性弧菌肠炎
本标准中致泻性弧菌包括副溶血弧菌、河弧菌、拟态弧菌、霍利斯弧菌等。副溶血弧菌为革兰染色阴性、无芽孢、具有鞭毛,呈杆状或稍弯曲样,形态多变,嗜盐生长。氧化酶阳性,不发酵蔗糖。临床分离株大多神奈川试验阳性,环境分离株一般为阴性。耐碱畏酸,对热敏感,56℃3min死亡,一般消毒剂敏感。本病传染来源为带菌的海产品,近海淡水鱼带菌较高。患者为传染源。本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各年龄均易感,以青壮年居多;7月~9月为发病高峰。本病潜伏期2h-4d,平均15h。起病急骤,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重症可脱水,循环衰竭,少数有中毒性休克。粪便呈水样便、血水便或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和脓细胞,常伴有红细胞,亦可见巨噬细胞。
A.4 弯曲菌肠炎
弯曲菌为微需氧,革兰染色阴性,多形态性,无芽孢,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感染后肠道产生局部免疫,血中也产生抗O的IgG、IgM、IgA抗体,有一定保护力。该菌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60℃5min即可灭活,对物理和化学消毒剂均敏感。本病为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染源是家禽、家畜和鸟类,急性期患者和带菌者可为传染源。主要经食物和水传播,也可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多发。平均潜伏期3d~5d,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腹痛,少数伴有呕吐;粪便呈黄色水样便,部分为黏液便和脓血便。典型者脐周呈痉挛***痛。粪便镜检可见白细胞或多量红细胞及脓细胞。
A.5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
为人畜共患疾病,系由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该菌为嗜冷菌,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可在-2℃~45℃生长。对湿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带菌者、患病和带菌动物。多为消化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全年均可发病,以秋、冬、春季较多。潜伏期4d~lOd。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可有类似于阑尾炎症状、慢性反应性关节炎及结节性红斑以及败血症、突眼性甲状腺肿等。粪便呈水样稀便,可带黏液,偶带脓血,镜检可见白细胞、红细胞。
A.6轮状病毒肠炎
人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基因组为11个片段的双股线型RNA,直径约为70nm~75nm,呈球形,有双层衣壳,从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电镜下完整颗粒如车轮状。根据内层衣壳多肽构成的组特异性抗原,可分为A~G七组,其中A、B、C组和人类疾病有关。外膜壳蛋白(病毒结构蛋白:VP) VP4和VP7是其主要中和抗原,能**机体产生相应抗体。VP4中和抗体的作用很弱,且有一定的交叉,而VP7中和抗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比较稳定,在室温中可存活数月,耐酸、耐碱,55℃30min呵使其灭活。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也可经接触和呼吸道传播;人群均易感。A和C组主要感染儿童,以秋冬季节多见;潜伏期2d~3d,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可伴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常伴有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常并发肺炎心肌炎脑炎及病毒血症;大便为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无黏液、无脓血。B组主要感染成人,常于5月~6月短期暴发流行;潜伏期2d~3d,以腹泻为主,伴恶心、呕吐、腹痛、乏力等症状。大便多为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
A.7诺瓦克病毒肠炎
诺瓦克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为单正链RNA病毒,无包膜,直径27nm—35nm,电镜下呈圆球状或多面状。有很强的耐**、耐酸及耐热能力。传染源是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主要是患者;粪一口传播途径为主,散发病例为人一人接触感染,暴发流行常由食物和水的污染造成;全年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多见;主要侵袭成人和大龄儿童。潜伏期24h~48h,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可伴有低热、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粪便为黄色稀水便,无脓血和黏液;镜检可见白细胞或脂肪滴。
A.8肠腙病毒肠炎
腺病毒为无包膜的双股DNA病毒,至少分为47个血清型,其中40型和41型即肠腺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70nm~90nm,病毒体呈类似通讯卫星样结构。腺病毒对酸碱及温度的耐受范围较宽,对脂溶剂有较强的抵抗力,紫外线照射30min或56℃30min可被灭活。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可经接触、粪一口途径及呼吸道传播;婴幼儿多发;无明显季节性,秋冬季节多发;以散发和地方性流行为主。潜伏期3d~lOd。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可伴呕吐、发热,亦可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粪便呈水样便或稀水便,少数可有黏液;镜检无脓细胞及红细胞,可有少量白细胞。
A.9 隐孢子虫病
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引起的**共患寄生虫病。隐孢子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生长的机会致病寄生原虫。隐孢子虫生活史包括卵囊、子孢子、滋养体、裂殖体、雌雄配子体及合子等阶段,仅需单一宿主即可完成,整个生活史约5d~15d完成。目前至少已发现的6种隐孢子虫中,感染人和哺乳动物的主要是微小隐孢子虫。虫卵囊对多种常用消毒剂和化学品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湿冷的环境下可存活数月或1年左右。感染隐孢子虫的动物和人以及无症状带虫者为传播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方式以粪一口、手一口途径为主。感染与职业及免疫功能状态有关。农民、兽医及实验室工怍人员多发。全年均可发病,但温暖、潮湿的夏秋季节多见。平均潜伏期7d。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厌食、乏力及体重下降等,可伴有低热。免疫功能缺陷者,尤其是艾滋病患者,缓慢起病,腹泻持续。大便可呈水样便或黏液便,无脓血,可有恶臭,粪镜检可见白细胞或脓细胞。在免疫功能缺损患者中,偶有发生呼吸道感染等肠外表现,胆道感染亦有发现。
A.10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
蓝氏贾第鞭毛虫为单细胞原虫,归属双滴虫目、六鞭毛科。营两分裂繁殖。其生活史分滋养体(营养繁殖阶段)和包囊(传播阶段)两个时期。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的十二指肠或上段小肠,偶尔寄生于胆道或胰管。包囊在外界存活能力强,在氯化消毒水(0.5%)中可生存2d~3d,在粪便中可维持lOd以上。传染源为排出包囊的人和动物。可经水、食物、接触以及苍蝇等媒介传播。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高发。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以南方多见。感染以小儿为多见。本病潜伏期1周~2周。临床表现多为自限性腹泻、无症状带虫、慢性腹泻以及相关的吸收障碍和体重减轻。腹泻为突发性恶臭水样便、糊状或块状便。若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慢性。寄生胆道可发生胆囊炎、胆管炎或累及肝脏肿大、阑尾炎筹。

附 录C(资料性附录)
感染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C.1 霍乱
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感染所致。以剧烈腹泻起病,多数无腹痛,无里急后重;呕吐多为喷射状,不伴恶心;呕吐物及腹泻物呈米泔水样,量多,少数患者有洗肉水样便。脱水严重者常引起肌肉痛性痉挛,皮肤皱瘪,体表温度低于正常。粪便悬滴镜检可发现运动极活泼的弧菌,应进一步作细菌培养,进行鉴别诊断。
C.2 伤寒与副伤寒
由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所致。主要以持续性高热、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及表情淡漠等为特征。伤寒与副伤寒甲、乙型临床表现已高热、全身毒血症状为主,可伴有腹痛,腹泻少见;副伤寒丙型可呈胃肠炎型发作.病程短.预后好,多在3d~5d内恢复。血肥达反应阳性有助于伤寒诊断;血、骨髓、粪便或尿等标本中培养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即可确诊。
C.3 细菌性痢疾
由志贺菌属感染所致。腹泻以脓血便或黏液便较为常见,量少,常有里急后重,多伴有畏寒发热。
粪便镜检可发现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婴幼儿中毒型菌痢或不典型菌痢应通过病原学诊断来鉴别。
C.4 阿米巴痢疾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所致。潜伏期数周至数月,临床表现多无发热,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次,量多,为暗红色果酱样血便,有腥臭味;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科一雷登结晶,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C.5 非感染性腹泻
过敏性腹泻有接触过敏原史,既往有类似发作;药物性腹泻有服用致泻药物史;酶缺乏性腹泻有遗传病家族史。还有各种内外科疾病引起的症状性腹泻以及器官功能失调性腹泻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
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抗菌治疗】
1 经验用药
1.1轻度腹泻(不成形便≤3次/天,外周血象正常):
       建议方案:液体疗法+无乳糖饮食:静脉补液+口服补液盐,补液量出为入,轻度脱水按体重5%补液。
1.2 中度腹泻(不成形便≥4次/天,外周血象异常,有全身症状及发热):
       建议方案:液体疗法+止泻药(思密达3克/次,日3次,或易蒙停4mg/次,日3次)+黄连素0.3克/次,日3次(或葛根芩连微丸3克/次,日3次),氟奎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200mg bid×3天
       备选方案:奈替米星400 mg~600mg/日静点,或头孢呋辛脂0.25g bid po×3天,阿奇霉素0.5克×3天。
1.3重度腹泻(不成形便≥6次/天,外周血象异常,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升高,大便中检出白细胞)
       建议方案:氟奎诺酮类(左氧氟沙星500mg/日×3~5天)或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脂6g/日静点,若有血便伴发热可用奈替米星400 mg~600mg/日静点。若近期使用过抗生素(可能为难辨梭菌毒素性肠炎)则加用甲硝唑500mg tid po×10~14天。或万古霉素125mg qid po×10~14天。
2 药敏指导用药
       细菌性痢疾:致病菌为志贺菌属,宜选氟喹诺酮类,疗程5~7天,次选阿莫西林、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细菌性胃肠炎:致病菌为杀门菌属、大肠埃希菌、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等,宜选氟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甲恶唑或氨基糖甙类,次选氨苄西林、二、三代头孢菌素。
       旅游者腹泻: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杀门菌属、弯曲杆菌等,重症用氟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甙类、阿奇霉素,轻症对症治疗。
       空肠弯曲菌肠炎:致病菌为空肠弯曲菌,宜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等大环内脂类,氟喹诺酮类易耐药。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及假膜性肠炎:致病菌为难梭菌,宜用甲硝唑口服,并停用抗生素,甲硝唑无效时口服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
    霍乱(副霍乱):致病菌为霍乱弧菌,宜用氟喹诺酮类,次选复方磺胺甲恶唑或氨苄西林。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致病菌为溶血性弧菌,宜用多西环素,或氟喹诺酮类,常有进食海产品史。
       阿米巴肠病:致病菌为组织阿米巴,宜选甲硝唑,次选巴龙霉素。
【注意事项】
1.       氟喹诺酮类,儿童和妊娠期、哺乳期患者不宜应用。从肝肾代谢,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       氨基糖甙类有肾毒性和耳毒性,对儿童及老人慎用,不宜过量。
3.       磺胺类药有导致过敏的副作用,有过敏史者禁用。
选自 好大夫在线,发表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感染疾病科 赵兰才
发表于 2017-7-22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链接:
1.感染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https://bbs.iiyi.com/thread-1082547-1.html
2.上期链接:【全科医生课堂】第143节 三伏天盛行三伏贴,你贴了吗?
https://bbs.iiyi.com/thread-3403869-1.html
3.下期预告:第145节 全科讲座 如何判断酸碱平衡?
敬请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19:3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