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144|回复: 2

[其他]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前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3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daoyisheng 于 2016-7-13 14:40 编辑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前言
                                                      高珊
医生       讲授

    大家好,开始上课。这已经是汉传中医的第八次免费普及网络课程。         我们接下来要讲授的这一轮课程,名为“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今天这第一节课,可以看作是本轮课程的一个前言,我们从源及流,首先来讲讲张仲景其人和他的著作。
    张仲景,东[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我国所有的医家中,最为后世所宗的,就是张仲景,后人尊称他为“仲圣先师”。仲景在《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皆无传。现存史料中对张仲景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说明张仲景的学术上承自首见于《汉书 艺文志》的《汤液经法》,是经方学的传承人之一。
6402.webp.jpg
    然而,张仲景正史无传,生平不可知,其《自序》云为“长沙太守”,然据近现代医家考证,《自序》为后人伪造,因此时说并不足信。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至理篇》中记载:“仲景穿胸以纳赤饼”。说明张仲景不仅精于内科方剂,而且熟练掌握了外科手术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医疗实践。
    到了唐代贞观年间,魏徵等编撰的《隋书·经籍志》记载:“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张仲景方》十五卷,亡;《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小品方》十二卷陈延之撰;《脉经》十卷王叔和撰”。
    南北朝时期的《小品方》记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张仲景杂方》有八卷”。
    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这些书经过当时的战争乱世,都已经亡佚不可见。
    在隋代,张仲景的著作大多已经遗失,但在得以流传后世的陈延之《小品方》、王叔和《脉经》中仍然得到部分保存。
    《唐书·艺文志》载:“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
    到了唐代,人们所看到的“仲景遗论”只有《张仲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是经王叔和撰次编辑的。
    在隋代官方记载已经亡佚的《张仲景方》十五卷, 到了唐代又复现于世,这是因为隋代末年战乱频多,书籍或遭焚毁,或散落各地而下落不明,亡佚很多,到了唐初,[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收复的大批前代藏书从水道运向京师途中,船只触柱而覆,“尽亡其书”,“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然而“其民间所藏,固无恙也,故隋志所亡者,往往新唐志复著于录”。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在隋唐两代,张仲景的著作虽然在民间仍传承不绝,但被“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而不传”,直至孙思邈重新找到“伤寒大论”并公布于《千金翼方》之前,世人无法见到、更不能学习使用张仲景方术,因此当时医生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
    到了唐朝末年安禄山之乱,“乾元旧籍,亡散殆尽”,至唐末五代之乱而至宋,古书乃真亡耳。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张仲景的著作,自魏晋宋齐梁陈至隋,流传一直不衰,至唐初暂时衰微亡佚,因此孙思邈在撰写《千金要方》时,尚未见过张仲景方书,讲伤寒治法,“皆以汤散膏丸类聚成篇,疑未得其详矣”。
    孙思邈为寻觅张仲景著作几乎费尽了终生之力,终于在晚年得见真经,根据梁代流传的《辨伤寒》十卷,以已意编次,使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为一时之新意”,收录在《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中。
    他“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亡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因此“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促易知”,使张仲景方术依六纲排列、按类方分类聚集,更易学习掌握和临证检索。
    孙思邈按“类方”的形式重新归纳张仲景方证条文,分为太阳病用桂枝汤法、太阳病用麻黄汤法、太阳病用青龙汤法、太阳病用柴胡汤法、太阳病用承气汤法、太阳病用陷胸汤法、太阳病杂疗法、阳明病状、少阳病状、太阴病状、少阴病状、厥阴病状、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病状、霍乱病状、阴易病已后劳复等篇,使得六纲体系分明,临证检索简便实用。
    孙思邈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条文方证按类方重新排列,而其余篇皆遵原书顺序未变,保存了原书的风貌。
    在唐高宗以后,张仲景《伤寒论》逐渐成为业医者必读之书,并被列为[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医学考试的必考项目。
    自唐以后至北宋,《伤寒论》传而不废;至北宋治平二年,林亿、孙奇以高继冲进献之《伤寒论》十卷本为底本加以校订,以《孙思邈本伤寒论》为主校本,自此,《伤寒论》之传本始定于一,后世称为“宋本《伤寒论》”,我们今天所能买到的各个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基本上都是宋本。其实,宋版《伤寒》原书,也已久佚,目前存世的只有明代赵开美据宋版翻刻的版本,后世通称赵开美本为“宋本”,实际上是明代的翻刻本。
    综观流传至今的张仲景方书各版本,无论是《孙思邈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还是淳化本《伤寒论》,六纲病条文是基本相同的,虽然由于碾转传钞而小有出入,但可看出各版本最初均来自同一祖本。其中,又以孙思邈本为最早,是隋代以前的版本;而宋本所根据的,是隋代或之后的版本,较为晚出。
    因此,“宋本《伤寒论》”,并非不可更改的真经,其书已失王叔和整理之真,更不必言复张仲景原书之真貌。
    仲景著书,本无《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名,是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收集仲景著作,校订成为《伤寒论》十卷(张仲景撰)、《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和《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仲景著作才被冠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名,虽结束了张仲景著作版本众多、名称歧出的混乱情况,但也使仲景著作进一步远离了原本的真貌。
    宋代官方校订的三部仲景著作中,《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别本,林亿认为“其文理或与《伤寒论》不同,然其意义皆通”,两存之意在“欲人互相检阅,以防后世之亡佚”,然而,后世却把《金匮要略方》和《金匮玉函经》相混淆,到了清修订《四库全书》之时,竟然不知有《金匮玉函经》一部,仲景留给后人的吉光片羽,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渐暗淡了光辉。
    从张仲景著作源流分析可知,张仲景的著作在碾转传钞之间,条文顺序、部分字词语句都已经变化。张仲景原文,是前论后方,且按照外感、内伤的不同辨治框架分开阐述,而后世版本把方证合一,且内伤外感框架杂糅混淆,本来面目已经丧失。
    如果把其中的某个版本,比如宋版《伤寒论》、《金匮要略》,视作不可更改的真经,那么就是刻舟求剑,是违背客观史实、事实和进化论的荒谬言论。
    综观后世伤寒论众版本,虽流传版本甚多,如淳化本伤寒论、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康治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等,但皆成书年代较晚,多有脱夺讹误之处,弱视其中某一本为金科玉律,真理法则,皆为无知无识之见,徒增笑柄。恰如王安石曰: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一残卷即谓我之知以尽圣,然后于经籍有所去取,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
    在众多版本中,《孙思邈本伤寒论》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张仲景著作传本,它除较宋本略少几条外,同时也还有几条为宋本所无,而为《金匮玉函经》所有,可补宋本之缺。就《孙思邈本伤寒论》的全部材料观察,它基本是全本的张仲景《辨伤寒》内容(钱超尘语)。
    药王孙思邈,以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柴胡汤、承气汤、陷胸汤、杂疗法等类方的形式,归纳临床治法,比如,“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首先讲了桂枝汤的条文方证,并详细讲了桂枝汤的加减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突出了方剂的化裁加减演变源流。
    因此,孙思邈是第一个讲授《张仲景方证化裁》的人,我们这一次讲课,就追寻着药王孙思邈的足迹,把六纲方证均按照基本方及其加减的方式归类,讲授桂枝汤加减、小建中汤加减、桂枝附子汤加减、四逆汤加减、通脉四逆汤加减、白通汤加减、真武汤加减、理中汤加减、麻黄汤加减、麻杏石甘汤加减、小青龙汤加减、葛根汤加减、小前胡汤加减、半夏泻心汤加减、栀子豉汤加减、白虎汤加减、黄连阿胶汤加减、白头翁汤加减、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承气汤加减、黄芩汤加减、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五苓散加减、猪苓汤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减、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芍药散加减、芍药甘草汤加减、桂枝汤麻黄汤合方及加减、桂枝汤麻杏石甘汤合方及加减、小前胡汤桂枝汤合方及加减等31类方剂,基本上遍及了仲景遗书中的临床常用类方。
    从下一节课起,将先由本人抛砖引玉,讲述桂枝汤加减,欢迎大家届时和我共同学习。     经过以上分析,大家就明白了,方剂并非是不可化裁加减、合方的,张仲景继承伊尹《汤液经法》而论广,孙思邈继承张仲景《辨伤寒》而按类方化裁加减法进行条文的重新归纳,这都是师古而不泥古的典范。正因为一代代经方传承人的不断开拓进取,中医经方学才能传化不绝,世世代代造福人民,如果有人认为方剂是一成不变的,不可化裁、加减,那么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有识之士,自可明辨。
    唐代[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规定:“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以类推之,则《小品》亦仲景之比也。可见《小品方》同样是经方学的重要著作,具备极强的权威性。       南北朝时期的陈延之在《小品方》序中记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张仲景杂方》有八卷”。可见,陈延之收集整理上古以来旧方,包括张仲景的方书,成为《小品方》一部。他在序中说:“古之旧方者,非是术人逆作方,以待未病者也。皆是当疾之时,序其源由诊候之,然后根据药性处方耳。病者得愈,便记所主治,序为方说,奏上官府,仍为旧典也。”
    也就是说,古代的经方家治病,都是“病起药兴”“因病予药”,不是执死方以待患者,套已有的成方(甚至把药都提前熬好)去用,而是根据所来患者的病情,“量体裁衣”现作方。
    经临床验证,果然痊愈了,那么便把这个病案和方子记载下来,上报官府审定,成为“医典”。
    我们今天所依照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实应该叫《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和《张仲景杂方》,就是这样的“旧方”和“旧典”。
    “今之学人相与同难,用旧方治病,病如方说,药物根据方,而不悉验者,共论是病有古今,不言异乡殊气,质耐不同。同病患痛痒,所苦相似,而得之根源实别异。且人有苦乐强弱,用药不等,而得差是同。既差之后,实各记其方所治神验,方说略同,其药寒温补利乖背。或先于岭南服之得益,传往淮北为治反害。”
    《小品方》告诫我们,不辨证,只根据条文“所治神验”,“方说略同”而死套方,疗效不会太好,有时候套对了,效果很好;若是套错了,反而会害人。
    很多同学都喜欢学秘方。一个秘方交给你,你会用吗?有人说,按照方子上说的症状群去套用就行,怎么不会用?这就叫死套,还根本没懂这个方子的内涵真面目。
    日人丹波元简说:“医家之书,一字之差,关系极重,浅学之徒,沿讹袭陋,不知其悖作者之旨,孟浪尝试,以贻伊善者,抑或有之”。病情万变,若只赖医书而套方,则或因一字之失,而贻误病情。今天的课程就到里,谢谢大家!
                                                                                                                                             高珊珊         
                                                                                                                               讲于2016年7月12日

注:本文对经方的考证来说,确实为一遍相当不的文章,在此与爱友们分享。为避免爱友
们说广告嫌疑,对文中的部分文字与图片进行了删减


发表于 2016-7-13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如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发表于 2016-7-23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廖老师,高医生在汉传那个群里讲课?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17:3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