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47|回复: 1

[普外科] 肠瘘内镜下介入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7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引用本文: 吴秀文, 任建安, 黎介寿. 肠瘘内镜下介入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中华外科杂志,2016,54( 3 ): 233-237.

肠瘘内镜下介入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吴秀文 任建安 黎介寿

肠瘘作为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治疗过程中可相继出现感染、出血、器官功能不全等,导致病程迁延[1]。只有部分患者可通过引流、营养支持、抗感染等保守疗法治愈[2]。内镜技术的发展使通过非手术、损伤小的介入性治疗修复肠瘘成为可能。这些介入性疗法包括真空负压引流、纤维蛋白胶封堵(胶堵)、支架、窦道栓、缝合和Over The Scope Clip(OTSC)吻合夹等。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时机、采用的内镜、技术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各有不同,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一、肠瘘的病理生理与介入性治疗的时机

肠瘘发生后机体丢失大量消化液,早期即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外溢的肠液腐蚀肠管周围组织,加之细菌的入侵,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感染;肠液中含有的消化酶腐蚀周围组织还可导致出血。随着病程延长,由于肠瘘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受损,若同时合并感染的消耗,则更容易发生负氮平衡,最终导致营养不良。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是肠瘘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与感染、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均相关[3]。

对肠瘘患者施行介入性治疗,应在纠正体液紊乱,加强腹腔引流,必要时加用抗生素以控制全身和局部的感染、出血后方可实施。若合并营养不良,需合理应用肠外和(或)肠内营养,改善和逆转负氮平衡,以期为介入性治疗提供治愈肠瘘的机会。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时机略有不同,将在技术介绍中详细说明。

二、肠瘘介入性治疗采用的内镜

文献报道可用于肠瘘介入性治疗的内镜有胃镜(普通型与儿童型)结肠镜、十二指肠镜、硬式腹腔镜、支气管镜及胆道镜等。与胃肠镜等常规内镜不同,特制的专用内镜被设计为经外瘘口进入瘘道探查,由于瘘道直径较细、长度有限,因此专用内镜具有直径细、镜身短的特点。最早的专用内镜是1982年由苏联学者联合奥林巴斯公司研制的瘘道光学镜,镜身总长45 cm,由39 cm长的硬镜和6 cm长的可调节角度软镜组成,直径分别为10 mm和9 mm[4]。国内研制的瘘道镜有光学、电子成像两种,均为镜身长15 cm的软镜,直径为5 mm[5,6]。内镜用于肠瘘的治疗有助于直视瘘口周围的环境,排除影响肠瘘自愈的不良因素。

三、肠瘘介入性治疗的技术

1.真空负压引流:

内镜下真空负压引流(endoscopy vacuum therapy,EVT)源自创面的真空辅助愈合技术。与创面接触的海绵需根据创面大小和深度修剪成型,并小于创面,以保证可折叠嵌入创面,每次更换海绵需重新评估,修改海绵大小。将海绵缝于引流管的前端,必须将引流管的侧孔嵌入海绵中,以通畅引流。引流是解决脓腔的关键,EVT可在内镜的协助下改善引流[7],在肠瘘发生早期即可应用。

Wedemeyer等[8]、Loske和Müller[9]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率先采用EVT治疗食管吻合口瘘,均取得了良好效果。2014年,Heits等[10]回顾分析了10例食管穿孔的患者接受EVT治疗的情况(图1),内镜下平均更换海绵4.5次,9例患者穿孔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9 d。EVT治疗下消化道的直肠吻合口瘘也有报道。Weidenhagen等[11]应用EVT治疗29例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每48~72小时更换一次海绵,平均治疗时间34.4 d,接受EVT治疗11.4次,28例患者瘘口完全愈合。一项前瞻性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3月入院的17例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患者,经过平均21.4 d的EVT治疗,平均接受EVT治疗10.7次,更换海绵5.4次,16例患者瘘周围感染得到控制,其中15例联合纤维蛋白胶治疗,成功封堵瘘口,平均愈合时间53.1 d[12]。

1.webp.jpg

2.胶堵:

适用于每日瘘口引流量<200 ml、窦道长度>2 cm的单纯管状瘘,需排除存在全身及局部的感染、瘘口及窦道内有脓腔或异物、肠道远端梗阻等情况[13]。20世纪80年代,内镜下纤维蛋白胶首次用于治疗消化道瘘[14]。但只有近端、远端的消化道瘘才可实现内镜评估和治疗。胶堵最常联合胃肠镜进行,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缩短肠瘘治疗病程。Lippert等[15]于2011年报告采用胶堵治疗52例消化道瘘,单纯胶堵治疗成功率为36.5%,联合内镜后治疗成功率达55.7%。在Avalos-González等[16]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内镜下胶堵治疗组的平均肠瘘愈合时间为12.5 d,短于保守对照组的32.5 d。Ramón Rábago等[17]利用内镜下胶堵治疗30例术后吻合口瘘(图2),近端瘘、远端瘘、内瘘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0%、25%、55%,平均愈合时间为(95±199)d,随访0.5~6年,仅1例瘘复发;作者认为,大多数术后瘘的需要14 d达到稳定状态,内镜下治疗可在瘘稳定后尝试,不宜迟于瘘后4周。研究结果显示,内镜胶堵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且费用低。

2.webp.jpg

直径略细的十二指肠镜、胆道镜也可用于辅助胶堵治疗。Rábago等[18]报告15例肠瘘(2例内瘘,13例外瘘,其中4例为高流量瘘)于十二指肠镜辅助下经皮胶堵,13例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6 d,平均需操作2.5次;随访过程中1例复发。Wong等[19]采用直径5 mm的胆道镜,对2例胃空肠瘘、2例胃瘘和3例十二指肠残端瘘行坏死组织清除和胶堵,对2例膈下脓肿行丝线引流和坏死组织清除,平均愈合时间18.7 d。

3.支架:

支架植入跨过瘘口,可促进创面愈合,预防狭窄形成。如肠瘘患者全身状况稳定,感染控制后可放置。但是,支架可能出现覆盖不全、移位,组织长入支架或肠腔狭窄可导致移除困难。如果食管吻合口瘘的位置距小肠或结肠较近,支架植入存在的坏死、移位可能导致治疗风险增大。Freeman等[20]发现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包括瘘口位于食管上段、支架跨过食管-胃结合处、食管缺损长度>6 cm、吻合口瘘合并远处瘘。

自膨式支架的材质包括塑料和金属两种,各有优缺点。塑料支架易移位;金属支架虽然移位风险低,但组织长入可能使移除支架更为困难。较大的瘘可在金属支架内放置塑料支架,使长入的组织发生压力性坏死,治疗结束后两个支架均可顺利移除[21]。

一项系统性综述分析了支架治疗减肥术后瘘的疗效(图3),纳入7项研究共67例患者,治疗成功定义为支架移除后经影像学检查明确瘘愈合,结果显示,支架治疗减肥术后瘘的成功率为87.77%(95%CI:79.39%~94.19%),瘘愈合后支架成功移除率为91.57%(95%CI:84.22%~96.77%),大多数支架的放置时间为4~8周,只有9%的病例需要手术修复[22]。

3.webp.jpg

4.窦道栓:

肠瘘患者全身状况稳定、排除全身或局部的感染后,在窦道内插入生物材料可促进组织愈合。Miranda等报告内镜下放置窦道栓成功治愈1例术后低流量结肠瘘[23]。Toussaint等[24]经皮及内镜下放置窦道栓治疗5例减肥术后吻合口瘘(图4),其中3例联合支架植入;4例肠瘘愈合。窦道栓联合支架植入可治疗难治性、反复发作的肠外瘘。

4.webp.jpg

5.缝合:

内镜下缝合可在瘘口周围经充分引流消除局部感染、黏膜水肿后实施,可封闭胃肠道瘘、食管瘘、胃和结肠的全层切除处,以及消化道穿孔。缝合技术还适用于固定食管支架以防移位,缝合难愈合溃疡、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的较大创面,修补胃空肠吻合口[25]。

内镜下缝合的装置需固定在双钳孔的内镜上,缝合装置可反复安装,不需要从患者体内将内镜移出(图5);缝合器的基本装置包括固定在内镜一端的端帽、控制缝合的手柄和锚定的换线导管;针体固定在端帽上,缝合手柄控制缝针,缝线连接于组织锚上;组织锚相当于缝合针,一旦缝线穿透组织,换线导管将收回缝针的尖端,以免误伤其他组织[26]。

5.webp.jpg

胃瘘、直肠**瘘等已有采用内镜下缝合成功愈合的病例报告[27,28]。Fernandez-Esparrach等[29]回顾性分析95例胃瘘患者,治疗前先用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电凝肠瘘内口周围的黏膜,以促进组织的融合;随后患者接受缝合、钛夹、胶堵等治疗,95%的瘘达到愈合,随访发现59例肠瘘复发,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出血、食管撕裂);缝合的成功与否与瘘口最大径相关,最大径≤10 mm的瘘缝合成功率高于最大径>20 mm的瘘。肠瘘可采用内镜下缝合联合其他内镜修补技术进行治疗,但单独的全层缝合技术用于肠瘘的治疗尚在发展之中,有望促进肠瘘的长期愈合,有益于较大瘘口的愈合。

6.OTSC吻合夹:

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OTSC用于肠瘘的治疗。OTSC吻合夹采用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nitinol)制成,与软性内镜配套使用,可用于消化道瘘、穿孔、出血等的夹闭[26]。操作时需根据瘘道的大小及内镜的型号进行选用。

多种瘘口均可采用内镜下OTSC吻合夹进行治疗,包括炎性状态或有肿瘤新生物生长的瘘、吻合口瘘、医源性或自发消化道穿孔,以及腺瘤切除、内镜下黏膜剥除术、内镜下黏膜整片切除术、经口内镜肌切开术等造成的消化道缺损。禁忌证则是合并腹膜炎和脓肿而导致的迟发瘘[26]。OTSC吻合夹的安全性在近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肯定,但成功率报道不一,需长期随访以验证最终疗效。Nishiyama等[30]选择23例消化道瘘、穿孔和出血的患者进行OTSC吻合夹治疗(图6),19例(82.6%)成功愈合,治疗平均耗时18 min,治疗后观察67 d,无患者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Law等[31]开展的临床试验纳入47例肠外瘘,包括18例小肠瘘、16例胃瘘、10例结直肠瘘及3例食管瘘,42例(89%)患者愈合,随访期间19例(46%)出现复发,长期随访25例(53%)患者愈合。

6.webp.jpg
有研究结果显示,病变大(最大径>20 mm)、诊断延迟超过1周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缺损最大径<10 mm的治疗成功率与缺损最大径>10 mm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比60%,P=0.36)[30]。组织新鲜程度并不影响吻合夹治疗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缺损时间<72 h内的愈合成功率与缺损时间>1个月的慢性病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比67%)[32]。

四、肠瘘介入性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介入性治疗术前一般准备和生理准备同常规手术,对合并的营养不良应采用肠内和(或)肠外营养进行纠正。胃肠道准备方面,上消化道瘘介入治疗时胃肠道无特殊要求;对结肠瘘、直肠瘘等下消化道瘘,术前可予灌肠清洁肠道,直肠瘘还可放置肛管减压。术前应通过消化道造影、内镜明确瘘的位置,周围是否存在脓腔、异物,对脓腔还可用含抗生素液体和双氧水冲洗,并彻底引流[21],排除影响自愈的不良因素。为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介入性治疗术中可先清创瘘口和瘘管,移除残留组织,消除残腔内的脓性组织。术后胃瘘、十二指肠瘘可放置胃肠减压管。营养支持方面,上消化道瘘可越过瘘口放置鼻肠管继续肠内营养,其余瘘则转为全肠外营养支持,待外瘘口肠液样引流液消失,瘘口愈合后逐步恢复肠内营养或经口饮食。对胶堵治疗的瘘,由于纤维蛋白胶成胶过程为持续较长时间的放热反应,应在术后修剪外瘘口周围多余的凝胶,并可在创面湿敷10%氯化钠溶液,促进创面愈合[33]。

五、总结

在肠瘘的治疗过程中,各种内镜下介入性手段可综合运用。EVT适用于引流、清除瘘周围的炎性环境,为组织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架跨过瘘,可帮助暂时恢复胃肠道的连续性。胶堵适合管状瘘,缝合治疗最大径<1 cm的瘘成功率较高,而吻合夹适用范围广,适合大的缺损。肠瘘的内镜下介入性治疗避免了再次手术,但共同的问题为存在一定的复发率,需较长时间的随访观察以确定最终疗效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略)

发表于 2016-4-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肠瘘的治疗一般是比较麻烦的,有感染的情况是非常难治疗的~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7 07:0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