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2292|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脊柱]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4-19 0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脊源疾病四十年研究体验概述2004-6-9 
潘之清
  蒙各界的大力支持,1996年我主编出版了120万字大型中西医结合专著《实用脊柱病学》。该书是海内外30余位著名专家教授多年辛苦劳动的结晶。出版后引起良好反响,荣获中国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奖。原卫计委部长钱信忠教授为该书题词:“脊柱疾病为多病之源,应积极研究。”这是我们长期从事脊柱疾病系统研究的深刻体验和高度概述!该书出版后,我多次被邀请赴香港、美国及祖国各地讲学。与国内外脊柱病专家的交流中,体会最深的是大家对脊柱相关疾病(我主张称脊源疾病更确切)的若干新发现十分感兴趣, 确信对脊源疾病的研究,必将对危害人类健康许多常见病、难治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但医学界对脊柱病的认识,远远滞后客观现实。我已年过七旬,仍在继续研究脊柱疾病,夕阳之际,曾多次与魏征、龙层花教授等几位脊柱病专家交谈我们的期望和困惑, 希望有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和专业医学刊物及时反应脊柱病的全面研究动态。就在大家久旱盼甘霖之际,在董福慧、黄开斌、王燮荣等多位热心专家的努力下,促成中华脊柱医学***的诞生和《中华脊柱医学》杂志的创刊,这必将为中国和世界脊柱医学的高速发展起推动作用。此时此刻作为一个终生研究脊柱病的笨鸟先行者,我心潮澎湃、感思万千,从心底发出欢呼祝贺。有生之年能看到脊柱医学杂志的创刊,感到万分欣慰。感动之余,将脊源疾病四十余年的研究体验,从学术观点略述,以期对同仁有促益。
1 脊柱医学是新兴学科——我终生研究的课题
  我1961年山医大毕业时,校领导荐我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作研究生,后阴差阳错,被留母校现齐鲁医院作神经科医生。国家多年的培养,使我立志作医学研究。众所周知,医学研究选题是成败之关键,也是难题。临床实践中巧合地选择了脊柱病。
  62年春,收治一名双下肢活动失灵47岁男性患者,其先后在青岛、济南、上海、北京数处大医院就诊,均诊断为侧束硬化症。此病是运动神经元疾病四个类型中最常见的一型,是神经科的不治之症,患病后几乎100%的导致终身瘫痪和死亡。病人数次向我口述一个特殊体征:当低头时触电样的麻木——自颈向下放射到足部,是医学中少见的特异体征——力米特(Lhermitte)氏征。那时没有CT 和MRI,我给病人做脊髓造影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请米嘉祥教授做了手术,得到康复。同期,又一位阵发性头昏、头晕、耳鸣、失眠的45岁女性患者,数处医院专家诊断美尼尔氏病、神经衰弱。病人告诉我多在转颈回头时发作,经X线检查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类似的病人在神经科、内科、五官科甚多,长期被误诊误治。四十年前医学界还没有认识颈椎病,真正认识颈椎病是近几十年,在大学5年没有老师提颈椎病,当时国内教材也未看到颈椎病三个字,更没有颈椎病专著。但反复的临床实践使我确认,颈椎病是被医学界忽视的疾病,它是整个脊柱病中的龙头,脊柱病成了我终生研究的课题。经考察,威海疗养院是一所国内知名度极高的大型综合性慢性病医院,颈肩腰腿痛是该院重点病种,是良好的脊柱病研究基地。经三次向卫生厅写报告,我终于被批准到该院。近40年来集中研究脊柱病,如鱼得水,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有人会问,回顾这段历史有何学术价值,对同行有何启发?中国著名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1996年冬天来我院会诊时,当面鼓励我:你1980年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颈椎病》专著,今年又主编出版百万字《实用脊柱病学》(尚老为此书作了序——笔者注),你应该利用疗养院病员多、住院时间长,又都是干部公费医疗的特点做点事情出来。尚老的话对各种不同医疗条件的科技工作者不无裨益。
2 危及中老年健康与生命的心脏血管疾病与脊柱病密切相关
  1964年~1965年,在我的病区,我发现20余例颈椎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经针对颈椎病的治疗后高血压、心律失常不治而愈。这一新发现立即引起我的思考:二者是巧合还是因果关系?经长达10年的200余例的观察随访,1975年后发表多篇研究报告,1979年编著1980年出版的《颈椎病》专著,作了简要概述:“经15年系统研究,确认颈椎病是脑缺血性疾病的原因之一;是血压异常(高血压、低血压、血压不稳)、心律失常(包括部分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1)支配心脑的植物神经受骨赘的激压是神经根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引起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2)颈脊髓受压引起脊前动脉缺血,造成侧角内交感神经细胞功能障碍,导致心脑血管舒缩失常是脊髓型颈椎病引起心律失调和血压异常的主要原因。(3)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脑干及高脊髓内的网状结构缺血(延髓内心脏调节中枢和血压调节中枢对缺血、缺氧尤为敏感),可引起心律紊乱和血压异常。(4)植物神经受累引起继发性神经体液变化。”
  1987年在卫计委科教司的支持下,请魏征、李大年等全国9名专家集体鉴定:国内首创。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是危害中老年健康与生命的世界性多发病,动脉硬化学说在其中长期占独尊地位。这一发现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这就是我1993年获[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重金奖励的主因。脊椎病及上胸椎病与血压异常、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用图表示:见附件
最近翻阅文献悉,1980年Lindan总结213例T6以上高脊髓损伤48%出现血压升高及心脑缺血表现。1997年Fcurt报告高脊髓损伤不仅可引起高血压、头痛、头晕、脉搏变慢、恶心、损伤平面以上多汗,还可引起惊厥和脑出血等。我们所遇脑出血病人98%有颈椎病史。故颈椎病及上胸椎病的防止和康复,不仅对防止高血压、心律失常及脑缺血疾病有良效,对防止脑出血也会大有裨益。
3 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因大多在脊柱
40余年的研究资料证实,脊源疾病70%左右是神经科疾病,另30%左右为呼吸、消化、五官等系统的脊源疾病,其发病机制绝大多数与神经,特别是植物神经相关。故神经科知识对全面研究脊源疾病是医师必备的。头痛、头昏、头晕、耳鸣、视力障碍等60%~70%属脊源性。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性疾病90%~96%与脊柱相关。我们统计资料提示,已有近80种神经科疾病或症状群属脊源疾病,如坐骨神经痛、骨神经痛95%~98%病源在腰骶椎。这是由于解剖生理学脊柱与脊神经有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下面仅选择部分有代表性又易相混的脊源病简要介绍。
3.1 颈椎病与神经衰弱、运动神经元疾病、小脑萎缩、脊髓空洞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亦十分密切。
3.1.1 颈椎病是神经衰弱的重要病因:
(1) 神经衰弱人群中,80%以上患颈椎病。
(2) 颈椎病患者90%以上有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而椎动脉型几乎达到了100%)。故认为:防止颈椎病对防止神经衰弱开创了治本之路。
3.1.2 颈椎病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四个类型——脊肌萎缩、肌萎缩侧束硬化、侧束硬化、延髓(球)麻痹均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1) 可以互相误诊,但目前将颈椎病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主要倾向。误诊规律是:① 前根型颈椎病以上肢肌萎缩无力为主,易误诊为脊肌萎缩症。② 中高位脊髓型颈椎病易误诊为侧束硬化症,因往往无肌萎缩,突出表现为中枢型瘫痪。③ L5~7脊髓型颈椎病,由于表现上肢肌萎缩,下肢呈典型中枢型瘫痪,故易误诊为肌萎缩侧束硬化症。
(2) 二者共存;本院资料为25%~36%颈椎病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确实并存。颈椎病已成为专科医师注目的运动神经元疾病病因之一。解剖学依据:① 多系椎体后缘骨赘对脊髓前束及侧束的慢性激压。② 激压供脊髓营养的血管或植物神经造成脊髓缺血——变性反应。
3.1.3 颈椎病与脊髓空洞症的关系:既有相互误诊的问题,又有共存和因果关系。58例有脊髓空洞症表现——即痛觉障碍而触觉正常。其中16例属将颈椎病误诊为脊髓空洞症,而有42例二者共存。我们认为,颈(脊)椎病(有7例属于上胸椎病)是脊髓空洞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此42例中,18例有颈椎先天性异常,与文献所载,脊髓空洞症易于颈椎先天性畸形的观点相吻合。近五年来经CT确诊小脑萎缩18例。14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故认为颈椎病是小脑萎缩的主要原因。
3.2 不自主运动与脊椎病的关系: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较多见。本院资料可概括为下列几种:
(1) 震颤、肌束震颤:肌纤维震颤是病人感到肌肉有酥酥地颤动,但医生肉眼尚看不到肌肉跳动。肌束震颤是前者的发展,可以看到肌肉成束地跳动。前根型及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见到,但与单纯原发性运动神经元疾病比较,出现较少且较弱,故可做二者的鉴别之一。
(2) 阵发性肢体抽动及肌痉挛发作:颈脊髓受压较重者,常有肢体阵发性不自主抽动,多在踩着硬物或者脚尖着地时诱发。此类患者踝阵挛100%阳性。肌痉挛或称肌紧张发作,系指肢体不自主的阵发性僵硬,表现为上肢屈肌紧张。发作时屈肘握拳,拇指握在掌心内,但肢体少有抽动。病人有恐惧感。
(3) 肢体舞动或做投掷样动作:主要表现上肢(多为单侧)发作性难控制的大幅度挥动,每次发作多1~2分钟自行缓解。我们曾经遇见一男性患者发作需要别人强力按住上肢,每次约10分钟。
(4) 痉挛性斜颈与半身扭曲:其病因尚不明,六十年代以前认为多为功能性,七十年代以后认为器质性病并非少见。本院研究资料提示:颈椎病是一个较常见的病因。1986年曾收治徐州一青年女性,即为颈椎错位所致。整复后很快治愈。
3.3 癫痫样发作与脊柱病的关系:癫痫病已公认是脑部病变引起。近五年共发现4例,2~4次做脑电图正常。2例作脑CT正常,1例脑部MRI亦正常,4例经颈椎X片均有典型的颈椎病表现,2例CT(其中1例后作MRI)确诊为颈椎增生伴椎间盘突出。其中1例女性36岁为近期收治,3次在按压颈椎或椎旁诱发癫痫样发作,发作时除表现为上下肢肌痉挛外,突出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手苍白,发作后又有潮红,同时伴难忍的胸闷,每次发作5~10分钟。经治疗颈椎,病情缓解。
除大脑病变外,脑干的病变也可引癫痫。笔者观察的颈脊髓病变引起的癫痫有下列特点:(1)CT或MRI有确诊的颈脊髓受激压(2)发作时脑电图正常(3)类似贾森氏运动型发作,但都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符合文献所述植物型癫痫。其机制有待研究,初步认为系颈脊髓的异常电活动。近期观察的1例虽脑电图正常,但发作时肌电图表现明显异常:颈脊髓支配的肌肉出现高波,幅宽时放电:电压6~7mv,时程达30ms。不发作时电压亦较正常人高,但较发作时低,为4~5mv,15~20ms。
另外,还发现2例胸脊间盘突出出现单侧下肢运动型癫痫发作的患者,其中1例符合胸脊间盘陈旧型脱出合并胸脊前动脉综合征。5例颈椎病(其中3例CT确诊为后从韧带骨化)出现极似感觉型癫痫发作:有Lhemitte氏症。40年的资料证实:颈椎病是Lhemitte氏症的主要原因,其次多为发性硬化症。
3.4 颈椎病与帕金森氏综合症
帕金森氏综合症是中枢神经系统黑质和纹状体变性疾病,至今原因不明。有病毒感染、遗传、动脉硬化、中毒、脑外伤、药物反应等多种学说。我们认为,颈椎病是本症的原因之一。系统观察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7~56岁。
颈椎病合并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特点:
(1) 多为轻型脊髓性颈椎病。如为重型颈椎病则出现肢体肌阵挛。其发作形式与帕金森氏综合症有相似处,其实质不同,是锥体束受累的体征。但亦有少数病人既有帕金森氏综合症的表现,又有病理反射阳性等锥体束症。
(2) 多数病人较轻,进展缓慢。以单肢或半身受累居多。其中4例3~5年后向对侧发展。
(3) 抗震颤药物有效,但不明显。
3.5 颈椎病为猝倒症之首因
所谓猝倒症,即突然跌倒,时间短暂、神志多清醒,或仅有短暂意识朦胧,多可起来继续原来的工作。发作前多无预兆。王新德氏认为是椎动脉急性缺血的特殊症状,本组共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26~57岁。全部病人发作后经心电图、HORT检查排除心源性昏厥,血糖检查排除低血糖、脑电图及CT、MRI检查排除颅内症变。
3.5.1 高位颈椎~寰枢椎病变17例。占75.5%,其中8例是在回头转颈时忽然跌倒,7例是在小便后转身时跌倒,符合排尿晕厥。此17例X线检查所见:寰枢关节旋转移位8例,单纯侧移位5例。2例为枕寰融合,2例有椎动脉沟形成,此4例均合并有颈椎病。寰枢出现椎动脉缺血,严重者还可造成延髓与颈髓联结处的椎体交叉急性缺血而猝倒。
3.5.2 中下段(C4以下)颈椎钩椎关节骨赘形成,上关节突增生前移位、后纵韧带严重骨化共11例。其中6例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从前方突然转颈可可激压椎动脉,造成椎动脉突然血流中断而跌倒;上关节突增生前移位则从后方激压椎动脉,多在仰头转颈时跌倒,故临床也曾遇到既有钩椎关节增生,又有上关节突增生的患者,椎动脉受到前后夹击后,病人更容易发生猝倒。
4 颈椎病与后纵韧带骨化症
后纵韧带骨化症1960年由日本首先报道。现已证明,中国已相当多见。本院10年内共收治206例。此病病因尚不明,有学者提出,本病与糖、钙代谢异常或性激素等内分泌异常有关。我们认为,颈段后丛韧带骨化与颈椎病密切相关,颈段者占98%。我们认为,后纵韧带骨化症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根据是:
(1)发病年龄与颈椎病相似;
(2)约20%患者追询青少年时代有外伤史;
(3)在骨化的同一个平面90%以上可发现颈椎病的其他表现,如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上关节突移位增生、项韧带骨化等;
(4)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基本上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似。特别强调的是:两病的临床表现与X线、CT、MRI所见有时不成正比,而后纵韧带骨化症比脊髓型颈椎病更突出。有的患者骨化占据椎管的1/2,但无明显脊髓受压体症。可能是与病程长、脊髓功能的代偿适应有关。
李××,58岁,高工,近两年来发现双腿沉麻,低头时出现自项背至腿足放电感(Lhermitte氏症)查体;肌力良好,可步行3~4华里,无锥体束症,CT检查C5~7段后从韧带骨化占据椎管1/2C5~6椎间隙狭窄,C5~7前缘明显骨赘形成,诊断:后丛韧带骨化症与颈椎病并存,经非手术治疗一个月后,Lhermitte氏症消失。追询病史:8岁时曾有颈椎外伤。
5 颈源性睡眠眩晕症
我们将在睡眠中或初醒时突然发作的眩晕称为睡眠眩晕症。本研究资料表明,颈椎病是中老年眩晕主要病因之一。286例颈性眩晕中有48例是在睡眠中或者初醒时发生,36例在睡眠翻身时突然晕倒。12例在睡眠初醒发作。此48例100%有颈椎病变。此类眩晕的特点是:
(1)入睡前无头晕,睡眠较深,眩晕发生于向浅睡转变相中或发生在深睡突醒时;
(2)病情较重,病程7~10天缓解;
(3)绝大多数是寰枢关节突然移位,本组14例有12例的X线张口位片示齿突偏移或枢椎棘突偏移;
(4)手法复位有良效。
其发生机制:
(1) 深睡中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向浅睡转变相中,突然转颈翻身,致关节滑脱;
(2) 枕头不合适或睡眠中头落枕,致头颈扭曲。两种结合均可使椎-基底动脉发生扭曲,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急性脑缺血发作。椎旁及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累亦可发生作用。在医界未认识此病之前,几乎100%误诊为美尼尔综合症,近来由于颈性眩晕逐步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及时确诊率日渐提高。此类病人中有的符合内脏性癫痫发生。
程××,女,47岁,教师,夜间12点在深睡后欲翻身时,突感天翻地转,续而呕吐,家人急送本院。张口位X片发现齿突明显移位。行手法复位,迅速痊愈。
颈椎病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关节运动系统多种疾病相关。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此附件已经损坏等待作者修复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2 收起 理由
小骨头 +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5-4-19 08:32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脊柱系统疾病概念
    所说的脊柱系统疾病是脊柱自身疾病(或称脊椎病)和脊柱相关疾病的总称。脊柱自身疾病(或称脊椎病)是指脊椎骨及周围的软组织发生损伤或退变,致使脊柱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或其它改变,并产生一定临床症状的一类病症,如颈椎病、胸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病变、强直性脊柱炎等。?
脊柱相关疾病是指因脊柱区周围软组织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造成脊柱失稳,在一定诱因条件作用下,发生椎间关节移位、脊柱变形、椎间盘改变、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等,直接或间接地对脊神经根、椎动(静)脉、脊髓或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或经络)等信息(网络)通道产生**或压迫,导致生物信息传递或调制整合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所支配的脏器出现症状。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些内脏或其它器官出现症状后,必须经专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即脏器本身没有病变,同时在脊柱区能找到软组织病灶点(如压痛、结节、条索等)或关节微小移位,甚至脊柱侧弯等。具备以上两点才属我们所说的“脊柱相关疾病”范畴。
3# 板凳
发表于 2005-4-19 08:34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脊柱系统概念 
    一般教科书里所说的脊柱是指由26块椎骨连接而成的柱状脊椎,而本书中我们所定义的是脊柱系统,该系统不单是一个由椎骨和相关软组织组成的支撑生命的大梁,更是人体生命信息网络的一个主干系统。在这里,将传统脊柱两端的连接部分——枕骨、骨盆以及与其直接相连的软组织都看作是脊柱的组成部分,即脊柱系统由枕骨、所有脊椎骨、骨盆以及与其直接相连的大脑、脊髓、神经、血管、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共同组成。此外,由脊柱支撑的头颅和悬挂在脊柱上的内脏等组织器官与脊柱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器之间以及脏器与大脑之间的通讯联系,必须通过脊柱区的信息网络结构来传递或中转。由此可见,人体脊柱担负着各种生命信息的传达和处理,各脏器与脊柱互相依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脊柱系统。?
4
发表于 2005-4-19 08:35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源于脊柱病因的癫痫2004-2-21 
编辑导读 针刀对局部微细结构的松解和疏通以及尤其引起的生物信息调节,有助于脑功能的调节和整个信息网络的调达畅通。身柱、至阳、脊中等穴均属督脉,有熄风醒脑作用。督脉通于诸脉,能调理一身阴阳,还具有上通元神,内和五志之效。穴位埋线法有持久信号**作用。因羊肠线是一种异体蛋白,埋入穴位后,经分解与吸收,对机体产生一种生物化学信息**, **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元,使其减少过度放电,从而改变其脑电图,达到治疗目的。针刀松解术控制癫痫发作作用快捷,埋线疗法疗效持久。二法相加,相得盖彰。? 癫痫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多于青少年时期起病,目前认为其发病与脑内或脑外的某些病变有关,但大多数病因不明,只有少数可确认为某些疾病的继发性疾病。诊断癫痫,主要是典型的发作病史及作脑电图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如癔病、外伤性癫痫、脑肿瘤等)。
  癫痫是突发性短暂性的大脑功能失调,失调的广泛程度与发病的轻重有关。临床上分为大发作:出现全身性轴搐及意识丧失;小发作:有2~15秒的一过性意识丧失而无全身痉挛现象。局限性癫痫无意识丧失现象,多为某一肢体发作性抽搐或某内脏器官痉挛性疼痛发作。发病年龄多为儿童及青年。若临床排除症状性癫痫,可根据癫痫的发作部位按神经的分布定位,可在相应的脊柱周围触到压痛点或关节错位征。
  【诊断】
  1、以反复发作性抽搐疼痛,意识障碍,感觉、精神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为主要症状,发作间隙无任何不适。
 ?2、常以过劳、惊恐、暴饮暴食、感染、过度换气和月经来潮等情况为诱因。
 ?3、常规脑电图或诱发试验脑电图可见癫痫波形。?
  4、除原发性癫痫外,一般可找到与脊柱相关的体征。若有错位体征,经整脊治疗常能获得根治。
  【治疗】
  一、针刀治疗
  1、以脊柱周围压痛点、或关节错位处为治疗点,用针刀松解和**这些病灶部位,具体方法按针刀手术一般方法进行。
 ?2、若没有明显的病变反应点,可选取风池、陶道、身柱、大椎、至阳、脊中等穴,一次选3~4穴,用针刀进行纵行疏通或切断少量的肌纤维。出针刀时,摇大针孔并令患者呼气。
  二、拔罐治疗
  癫痫病多为实症。在针刀治疗后配以火罐拔吸具有强大的泻力,因而可以迅速控制症状,所以,针刀术后,常用火罐拔吸针刀孔,吸出约1~2ml血,有很好疗效。?
  三、手法治疗
  针刀术后配以手法进一步放松很有必要。另外,对椎间小关节移位者,更应用整脊手法进行纠正,以使其恢复正常。?
  四、埋线疗法
  1、器材:持针器、埋线针、1号羊肠线。
 ?2、选穴:第一次:大椎、足三里;第二、三次各选用一侧:肝俞透胆俞,肾俞透气海俞;第四次:腰奇、鸠尾;第五次:丰隆。?
  3、操作:按埋线疗法,将羊肠线分次埋入上述所选的穴位。然后用无菌纱布块敷盖3天。每周治疗1次,与针刀治疗同步。
  五、其它辅助治疗
  可配合热疗、水针疗法等。?
5
发表于 2005-4-19 08:35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源于脊柱病因的神经衰弱2004-2-21 
  神经衰弱是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调,临床症状十分复杂。其主要特征是极端兴奋或极易疲劳、衰弱。通常认为,这是由于大脑神经活动长期过度紧张,超过其生理功能的耐受程度后,神经细胞受到损害引起。神经衰弱临床表现主要有兴奋性增高,情绪易激动,头昏、头痛(紧箍感或紧压感),或伴发心悸,胃肠蠕动增强,或有全身酸痛不适,或怕外界烦扰,怕光、怕声、怕冷、怕热,甚者对某些食物易感恶心等。日常生活难以适应。常见症状是失眠和精神疲惫,全身倦怠。少数患者可伴发精神症状,如焦虑、紧张、恐惧、多疑等。多数患者呈缓慢起病而逐渐加重。病情有波动性,时好时差,症状亦常有变化。体查及各种化验均属正常。要注意排除脑肿瘤、精神病及颅脑外伤等病症。
  【发病机制】
 ?以往对神经衰弱发病机制的认识,过于强调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故长期采用对症治疗。有些患者疗效常不够满意。不少患者否认有过度疲劳、用脑过度及精神不愉快等致病因素。我们发现,以神经衰弱药物治疗而无明显疗效的患者,大多有颈椎、胸椎关节错位现象,经用脊柱调衡疗法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尽管神经衰弱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其发病的脊椎阶段均与交感神经阶段相符合,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部位。
  1?颈椎错位:C1~3错位,损害颈上交感神经节,常出现日间头昏脑胀,精神疲惫,面色苍白,易瞌睡,但卧床又难入睡,头脑清醒无睡意。此多因C1~3错位,常因枕头不合适而牵引颈上交感神经节所致。我们为1例15年顽固失眠患者行1次手法治疗,结果当晚便能安睡至天明。
 ?2?颈胸交界处关节错位:错位后损害星状神经节,常见多汗、胸闷气短、上肢无力、手部怕冷,时有心悸、多梦易醒等症状。脊柱调衡疗法纠正其错位后,可使睡眠加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消除。?
  3?胸椎错位:T5~8小关节错位者,多表现为睡眠不安,夜间常突然醒来,多梦,胃肠不适,恶心嗳气,有饱胀感,常伴肝脾区刺痛或隐痛,疑患肝病,但内科检查消化系无器质性病变。按脊柱调衡疗法诊治,纠正错位关节后,病情即可缓解。T9~12关节错位者,常出现全身倦怠无力,伴腰背胀痛或全身不定位疼痛,或时有胃肠痉挛发生,腹胀或消化不良,若损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将出现衰弱症状。我们治愈一例原诊断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女患者,其皮质功能损害的检查偶为阳性,而大部分化验均在正常范围低值水平。经治脊疗法将T9~11错位纠正,结果康复,近6年一直能坚持正常工作。全身衰弱现象消除。?
  总之,按交感神经支配进行定位诊断,不难查出致病的脊椎阶段。有症状多变者,要注意其多关节错位的存在,这种病情常见于脊椎失稳者。不同姿势可诱发不同部位的脊椎关节错位,即出现不同的症状。更年期患者的症状多变亦与此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认为,神经官能症以往之所以病因不明,主要是忽略了对神经系统低级中枢的检查,即未重视脊椎的检查。
  诚然,脊椎病因不是神经衰弱症状的唯一病因,故临床上应深入了解病情及作详细检查,以免因此而将器质性疾病误诊为神经衰弱。
6
发表于 2005-4-19 08:36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霍纳综合症概述2004-2-21 
  【定义】
  因颈椎位置改变使颈上神经节及其节后纤维的整个径路中的任何部分被损伤或受到牵拉、**、压迫,在临床上均可出现霍纳(Horner)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睑裂变小、眼球内陷三主症。?
  【病因病理】
  (一)颈椎、椎间盘、椎间韧带等组织由于积累性劳损和退行性改变,其稳定性减退,其解剖位置改变。这种微小的改变可**压迫颈交感神经,使颈交感神经麻痹,产生霍纳(Horner)综合征。通过恒猴试验表明,人工造成动物颈椎移位后,X线片显示颈曲异常改变,并出现颈椎病体征。当切除颈上交感神经节后,即出现典型的霍纳综合征。
  (二)当颈椎正常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时,椎动脉也直接或间接受压及受**,从而发生血管痉挛,与之伴随的交感神经纤维也将受缺血影响,而产生霍纳(Horner)综合征。
  【临床表现】
  (一)瞳孔缩小:是霍纳(Horner)综合征的主要体征,由于病侧瞳孔开大肌瘫痪,致使两侧瞳孔不等大,在黑暗处或较明亮处更显著,这是因为瞳孔括约肌不瘫痪,所以于明亮处两侧瞳孔都缩小而不易辨认。
  (二)睑裂变小:是霍纳(Horner)综合征中仅次于瞳孔缩小的重要症候。睑裂变小,早期明显。由睑板肌麻痹,上睑轻度下垂引起。此时下睑也可伴有轻度上升。通过与对侧睑裂作比较,可以得知上睑下垂。也可通过观察角膜上缘被遮盖的程度而确定。判定下睑是否上升,可嘱患者向上凝视,此时在霍纳(Horner)综合征侧下方巩膜带较窄。?
  (三)眼球后陷:常认为是霍纳(Horner)综合征三大症之一,可能与眶肌瘫痪有关,但如前所述,人的眶肌正趋退化,作用微弱,所以眼球后陷是睑裂缩小所引起的假象,并非真正后陷,这在测量眼球的位置时可得到证实。
  (四)同侧面部皮肤血管扩张(面部潮红)和无汗:分布到面部皮肤血管和汗腺的交感神经纤维与支配瞳孔开大肌的纤维的径路基本相似,均经颈交感干和颈上神经节,但有人认为它们在脑干和脊髓内的径路以及最后至末梢的径路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可出现分离性症状,即瞳孔缩小,但无面部潮红和无汗。
  (五)除眼部体征外,患者常伴有颈椎病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头痛、头晕、颈部疼痛、心慌、心律不齐等。当病人出现霍纳(Horner)综合征后,如何判断是由颈椎病引起,可参照以下几点。
  1.出现霍纳(Horner)综合征之前,伴有颈部的外伤,或原有颈椎病症状加重。
  2.伴有其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3.排除颅内及神经系统病变之可能。
  4.拇指触诊有棘突偏歪,X线片检查符合颈椎病之改变。
 ?5.经纠正棘突偏歪后,霍纳(Horner)综合征随之消失。
  【脊诊所见】
  脊柱可出现棘突偏歪,椎旁压痛。在出现霍纳(Horner)综合征的同侧,伴有项韧带的剥离感及颈肌僵硬感。
  【治疗】?
  对于因颈椎错位引起的霍纳(Horner)综合征,首先要针对病因解除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压迫。操作时可以手法纠正偏歪的棘突,力争手法准确,纠正彻底。一般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手法纠正后,霍纳(Horner)综合征可立即消失。必须注意,在复位后,要配合颈部软组织松解手法,以促进局部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及改善血液循环。?
7
发表于 2005-4-19 08:36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眩晕症的特色诊疗方案2004-2-20 
  1、明确被诊断为颈椎病者,其眩晕为椎动脉性颈椎病的症状,治疗程序参见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案;
  2、对于大部分被诊断为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症)的患者,其相关的眩晕症状仍然与颈部及肩胛背部的慢性软组织问题及相关部位的椎间小关节的微小移位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因素的治疗是治本之法,既可使一些病程短的患者快速治愈,以可使反复发作的重症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3、通过多普勒检查被诊断为脑血管痉挛、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症患者,其中的大部分患者的病因仍如上述,治疗的重点仍在相关部位的软组织问题及椎间关节的微小移位的问题,必要时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椎间孔阻滞高位硬膜外阻滞等可以为病情的快速恢复提供条件;
  4、其它措施配合,以促进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康复。
8
发表于 2005-4-19 08:37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神经衰弱症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2004-2-20 
神经衰弱症的相关原因

  (1)相关软组织损害:软组织慢性损伤本身可引起神经衰弱样症状,针对软组织的治疗可以完全消除神经衰弱症的相关症状;软组织病变本身也可导致脊柱椎间关节移位等,由此亦可引起神经衰弱样症状;  
  (2)脊柱椎间关节移位: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可引起脑供血不足,并由此引起大脑功能的紊乱;
  (3)其它如精神因素、缺乏锻炼等

神经衰弱症病人的临床表现
   神经衰弱病人临床表现复杂,同时有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归纳起来可分为六大类症状:    
  (1)脑力不足、精神倦怠    
  病人表现为一系列衰弱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减退。    
  (2)对内外**的敏感    
  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一般的活动如读书看报、收看电视等活动,往往可作为一种***放松活动,但此时本病患者非但不能放松神经,消除疲劳,反而精神特别兴奋,不由自主地会浮想联翩,往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眼睛在看电视,自己脑子常也在“放电影”。尤其是睡觉以前本应该静心入睡,而病人不由自主地回忆、联想往事,神经兴奋无法入睡,深为苦恼。此外还有的病人,对周围的声音、光线特敏感,对其强弱的变化“斤斤计较”,引以苦恼。          
  综合诸多病人的症状,可归纳出神经过敏的特点:    
  ①没有器质性病变存在;    
  ②病人对某个部位、某个症状越注意,痛苦就越明显,倘若转移其注意力,则明显减轻甚至消除;      
  ③病痛部位的分布不一定符合解剖部位,而且位置也不固定,或会变动;    
  ④病人叙述的症状多而杂,使人不得要领,讲了大半天,最后还搞不懂他哪里不舒服。    
  (3)情绪波动、易烦易怒、缺乏忍耐性    
  神经衰弱的病人,由于内抑制减弱,遇事(**)易兴奋,从而缺乏正常人的耐心和必要的等待。往往表现为:    
  ①易烦多忧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总觉得困难重重,无法解决,以至唉声叹气,终日愁眉苦脸。倘若身体有些不适,更是担心和紧张不安,如患者因腹胀、厌食而担心患了胃癌或其他不治之症,这是一种疑病心理。有的医生认为,40%的神经衰弱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短暂的、轻度的抑郁心境。病人对已发生的事,过多地自责或怨恨别人,但本人不会有**的企图或意念。    
  ②易喜善怒    
  神经衰弱病人,由于内抑制下降,从而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对各种**在未做出细致的分析和鉴别之前就大怒或大喜,缺乏正常人所具备的忍耐性。表现情绪急躁,喜与别人争吵,工作稍不顺心,就对别人发脾气。若碰到好消息,马上就大喜过望、热泪盈眶不能自制。    
  (4)紧张性疼痛      
  通常由紧张情绪引起,以紧张性头痛最常见。患者感到头重、头胀、头部紧压感,或颈项僵硬,有的还表现为腰背、四肢肌肉痛。这种疼痛的程度与劳累无明显关系,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疼痛的表现也往往很复杂,可以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或间歇性疼痛,有的病人还表现为钝痛或刺痛。    
  (5)失眠、多梦      
  神经衰弱病人,由于大脑皮质的内抑制下降,神经易兴奋,睡眠时不易引起广泛的抑制扩散,难以入睡或不够深沉,容易惊醒或睡眠时间太短,或醒后又难以再睡。长期如此,势必形成顽固性失眠。失眠后白天头昏脑胀,精神萎靡,使学习、工作效率低下,病人深感痛苦。到了晚上又担心失眠。从而,因焦虑而失眠,由失眠而焦虑,互为因果,反复影响,终为神经衰弱的失眠症。            
  (6)心理生理障碍    
  有些神经衰弱的病人,求治的主诉(病人最痛苦,最主要的症状)可能不是上述的五种,而是一组心理障碍的症状,如头昏、眼花、心慌、胸闷、气短、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很容易把本病的基本症状掩盖起来。    
  焦虑是许多病人的基本症状之一。焦虑可能是易于疲劳、记忆障碍、失眠的继发症状。病人经常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也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些危险而担心烦恼。    
  总的来说,神经衰弱病人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通常认为最主要的表现是脑力不足、失眠、敏感、情绪波动等。
9
发表于 2005-4-19 08:37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顽固性头痛特色治疗方案2004-2-20 
  1、排除需要手术治疗及特异治疗的疾病:有些头痛性疾病是因化脓性、结核性感染、肿瘤、先天畸形,相关五官科疾病所致,这些疾病都有其特殊的治疗原则,需要弄清诊断,针对性治疗。
  2、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这些治疗措施在各地的神经内科均可得到;
  3、在被诊断为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脑动脉供血不足时,在头痛持续困扰你时,下列的一些措施可以给你带来曙光:1)、慢性头痛患者大部分存在颈部与肩背部慢性软组织问题,这些软组织因素往往是引起顽固性头痛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使这些头痛全愈;2)、许多患者可能同时存在颈胸部椎间小关节的微小移位,需要在治疗时给予相应的整复,方可取得稳定的远期疗效;3)、对于存在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行强有力的调整,是快速获得病情恢复的重要手段;
  4、综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每种疗法都有其局限性,多种疗法优势互补,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环节,达到有效治疗疾病的目的,是治疗的一个关键;
  5、尽可能及早对因治疗:常见的头痛多有反复的发作史,病程较短者往往继发病理变化很少,症状单纯,治疗也很简单方便,经治疗后可很快获得疾病的全愈;而病程长者,症状往往比较复杂,继发性损害较重,继发功能紊乱十分复杂,需要多种技术从多个方面、较长时间治疗方能获得病情的逆转与稳定。因此及时有效的对因治疗是患者把握自己命运的关键;
  由于许多医疗机构尚缺乏治疗大范围慢性软组织疾病的有效手段,针对脊柱椎间关节半脱位进行的脊柱定位整复手法尚未普及,许多医疗机构没能开展星状神经节阻滞、硬膜外阻滞等具有调整一系列功能紊乱的治疗手段,使得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患者长期承受疾病的折磨,不能正常生活,不能胜任工作。我们愿我们的相关专题能够给这部分患者带来帮助。祝这些患者早日康复。
10
发表于 2005-4-19 08:38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临床常见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及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2004-2-20 
  (1)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主要病理情况见颈椎病椎动脉型;
  (2)颈性眩晕:X-线检查未发现有典型的颈椎病的表现,但通过专科医生的检查可以明确患者的确存在颈肩背部的软组织问题及颈胸椎椎间小关节的微小移位,这时仍应诊断为颈性眩晕,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但并不被临床医生所重视,这些眩晕症往往难以得到对因治疗,成为慢性反复发作者;
  (3)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等可以眩晕为唯一表现,其中的大部分患者的供血不足及血管痉挛的原因仍是上述两种因素起作用,针对性治疗是改善脑供血、改善大脑功能的根本性措施,是治本之法,是防止其进展至脑血栓的根本性手段;
  (4) 内耳眩晕(又称梅尼尔氏综合症,因内耳膜迷路积水而出现已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及耳鸣等症状为主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中年人,其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①发作性眩晕;②感音性听力减退;③耳鸣;其临床表现仍与软组织因素及椎间小关节的移位密切相关,治愈疾病的关键仍需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治疗。
11
发表于 2005-4-19 08:38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与顽固性失眠相关病理因素及一些相关疾病2004-2-20 
  (1)、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后可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群,并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梦多,身疲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2)、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存在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长期脑动脉供血不足,致大脑调节功能降低,大脑睡眠中枢供血不足,可表现为失眠。   
  (3)、颈胸背部的大范围慢性软组织损伤可以表现为头痛,头昏,头憋胀,沉闷,头部有紧缩感重压感,头晕麻木,两眼憋胀,干涩,视物模糊,面部四肢憋难受,脖子后背发紧发沉,周身发紧僵硬不适,四肢麻木,手脚心发热,周身皮肤发热,但量体温正常,全身阵热阵汗,或全身有游走性疼痛,游走性异常感觉等症状,同时表现为睡眠障碍、顽固性失眠。   
  (4)、颈部椎间关节的微小移位:可**颈部交感神经,引起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影响大脑供血,出现相应症状,并出现睡眠障碍,重症者出现顽固性失眠。
  (5)、其它一些特异性疾病如精神类疾病,更年期综合症等。
12
发表于 2005-4-19 08:39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顽固性失眠的独特治疗方案2004-2-20 
  1、明确诊断,在当地医院经过相应的检查诊断已经明确者;
  2、检查其存在的软组织问题、椎间小关节的问题、相关的功能异常情况;
  3、针对上述异常分别采用闭合性系统软组织松解术、针刀疗法、脊柱定位整复等方法,系统解决这些患者存在的相关病理变化,达到有效治疗疾病的目的;
  4、患者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来调整其的植物神经功能,一般最短时间在二十天左右,重症者需要两月左右,以稳定改善睡眠,尽可能恢复患者自然睡眠;
  5、特别严重患者,需要采用间歇性**静脉阻滞,以快速恢复患者的睡眠并继续调整患者的睡眠状态;同时消除相关复杂症状;
  6、患者都需住院治疗,住院时间与病情相关,特别重症患者的住院时间可能需要两月左右。
13
发表于 2005-4-19 08:41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如何治疗支气管哮喘2004-2-21 
  【临床表现】?
  (一)支气管哮喘典型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咳嗽、胸闷或连续喷嚏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喘息。急性发作时患者有气急、哮鸣、咳嗽、多痰。由于呼气时支气管腔有生理性缩小,故呼气困难尤为明显,故有“呼气性气急”之称。患者多采取被动坐位,两手前撑,两肩耸起,额部冷汗,痛苦异常。发作时体检:胸部多较饱满,呈过度清音;两肺满布哮鸣音,严重者可有唇指紫绀。每次发作可历时数小时甚至数日(持续发作)才逐渐缓解。
  (二)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常与颈、胸椎病变有连带作用,即往往发生于颈、胸椎病变加重时。经内科治疗效果不佳。?(三)常见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广泛性哮鸣音(重病时因支气管发生阻塞,哮喘音反而不明显)、紫绀、胸闷、吐粘液痰,大发作时强迫坐位,双肩高耸,出冷汗,十分痛苦。
  【检查诊断】
  查体:在C4~T4之间触诊,常可发现一些异常压痛、结节、条索状肌束等阳性反应点。在C?3~T8棘突偏歪时,椎旁有压痛,颈或胸椎两旁见肌肉僵硬。?依据上述临床和体征,基本可以确诊。?
  【治疗】
  一、针刀治疗
  1、以颈胸椎旁有异常压痛、结节、条索的反应点为针刀治疗点,具体松解方法为:将施术的阳性点表皮常规消毒,年老体弱者可用2%利多卡因1ml局部麻醉,然后以左手拇指尖找准并压住结节或条索状等阳性反应物,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以刺入,纵行切割剥离数刀。当针下有松软感后即出针刀。治疗点可分阶段(1周左右)分次进行松解。?
  2、若脊柱周围无明显阳性反应点,则可取背俞穴进行针刀治疗。选穴:肺俞(双),膈俞(双)。虚寒型加风门穴(双),脾虚型加脾俞(双),肾虚型加肾俞(双)。操作:刀刃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斜向脊柱,与表皮成45°角刺入,深度1~1?5寸(同身寸)。针刀进入皮下组织作“米”字形刺切4刀,然后出针刀。术毕用创可贴封贴针刀孔。
  二、手法治疗
  首先去除原发病因。无论是颈椎或胸椎小关节错位,都要彻底纠正,以恢复脊柱内外平稳,达到植物神经平衡,从而解除支气管的痉挛。除手法做定点旋转复位外,还应在错位处对软组织进行治疗,如用拿法、揉法及拨法等。用横擦法,从肩背部开始到腰骶部,往返2~3遍。然后变换方向,再横擦前胸,最后从大椎到腰骶部直擦,以透热为度。?用点揉法,点揉上胸椎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
  如伴有单椎或多关节错位,则用整脊手法纠正(参阅“脊柱调衡疗法”概要一章中颈、胸椎复位法)。对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若有脊柱侧弯,要用治脊床或矫形体操同时治疗,才能加速好转。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1疗程。
  三、理疗 对肺部炎症较重者,可用热疗,如用超短波治疗胸椎上段,用对置法,兼治肺部炎症,促进支气管水肿消除。并发支气管炎或有肺气肿者,用微温量,每次15分钟;无肺部炎症者,选用微波或短波,单极(鼓状极置大椎穴,即C7处)为中心,温热量,20分钟/次,每日1次,12~20次为1疗程。
  四、康复治疗 恢复期开始练呼吸操及坚持练颈保健功,应用颈保健枕。儿童哮喘患者,应3年内在好发季节期间作巩固性治疗10天。在第一段治疗后,有复发现兆时,应作一短程治脊疗法,可控制不发作。重症患者,已有并发症的老年患者,可同时给予中西医药物治疗。有肺心病的重症患者,不适宜用快速复位法,可用轻柔手法作辅助性治疗。
14
发表于 2005-4-19 08:41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理2004-2-21 
  【病因病理】?一般认为,外源性过敏物质或内源性过敏体质为其发病因素。
  从生理病理上分析,一个自主效应器被去除神经后,将对化学物质**越来越敏感,此现象去神经敏感性。肺和支气管的交感神经由T2~6胸髓侧角发出,经椎间孔至星状神经节及上胸椎旁交感神经节,而后交换神经元再经肺丛达支气管。交感神经兴奋时,支气管扩张。当有交感神经通过错位关节或椎间孔变窄时可出现骨性压迫,致使神经受损害而功能低下,此时,支气管将出现过敏现象。
  (一)肺和支气管的植物神经支配
1?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自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和肺丛再止于气管。支气管和肺内的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分布于支气管的平滑肌和腺体,作用是缩小支气管和分泌粘液。
2?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自第2至第6胸髓侧角,相应胸神经的白交通支入交感干,上行止于星状神经节及上胸部交感节。节后纤维经肺丛而分布于支气管的平滑肌和血管。作用是扩张支气管。另有膈肌的神经支配来自颈3~5。
  (二)颈胸椎外伤、退行性改变造成颈部、胸部交感神经直接或间接受压,而其中有分支分布于肺、支气管,故此时其可受到抑制,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增强,从而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分泌物增加,膈肌运动减弱,而出现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
  支气管粘膜早期有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小支气管平滑肌有轻度肥厚。随着病情发展,以上变化渐趋明显,且有支气管、小支气管粘液腺体肥大增生,基底膜增厚变性和纤毛上皮细胞损伤、脱落,这些变化与慢性支气管炎颇为相似。晚期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持续发作可有稠粘的痰栓塞于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从而造成局部肺不张、肺气肿和肺大泡等。剧烈的发作有时可并发气胸。?
  肺功能改变在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肿胀,管腔狭窄,加上分泌物滞积,故可导致通气阻塞,使最大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均减低,肺活量虽也减低,但不如最大通气量减得多。肺泡充气过度,因此残气占肺总量百分比增高。吸入气体分布亦不均匀。气道阻力及呼吸功能亦增加。由于通气/血流比率失调,氧的吸收减低;加上静动脉分流,故动脉血氧饱和度将降低。当疾病处于缓解期,以上变化一般均能恢复。慢性反复发作的病例,如果并发慢性支气管炎,继而演变为阻塞性肺气肿,则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持续性哮喘状态可伴有严重缺氧,甚至二氧化碳潴留及呼吸性酸中毒。?
15
发表于 2005-4-19 08:42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支气管扩张症2004-2-21 
  支气管扩张症是以呼吸道反复感染,长期咳嗽,痰量增多,部分支气管分泌物排出障碍而致支气管扩张变形为特征。临床早期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脓性痰。痰液放置后可分成三层。上层为泡沫状,中层为浆液,下层为脓液及细胞碎屑。时有咯血。有些患者只有咯血史而无咳嗽多痰史。病变部听诊有固定而散在的湿性啰音,X线胸片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或环形
透明阴影,重症者可见液平面。必要时可作支气管造影检查或支气管纤维镜检而确诊。?
  【作用机制】 下颈上胸段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于脊椎损害而受到继发性**,此与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类似。所不同的是:交感神经受到**而兴奋,而哮喘是受压迫而抑制。其损害造成支气管局部组织代谢障碍,免疫力低下。由于分泌物排出障碍引起剧烈咳嗽。组织因脆弱而易于破裂从而导致咯血。
  脊柱调衡疗法适用于药物及手术治疗无效而病因不甚明确的患者。临床注意按脊椎病进行颈胸椎检查。符合脊椎损害者,可用治脊疗法。调衡方法与支气管哮喘同。
  【病案举隅】?郑××,男,30岁,因慢性咳嗽,反复咯血而住院8年,经支气管造影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曾用各种药物治疗无效,发生2次大咯血,经抢救而缓解,行3次部分肺段切除,每次手术后病情稍稳定,但不到半年又出现另一段支气管扩张而再次咯血。咯血的发生常与运动(打篮球)有关。于1978年按脊椎病因检查,发现C3、4?及T1、2椎间关节有错位体征,头颈后仰时出现胸闷不适,可诱发咳嗽。听诊两侧肺部,均有局限性湿性啰音。先俯卧位以旋转分压法及定向捶正法纠正T1、2椎间关节错位及椎周软组织劳损(手法加水针),做驼背姿势的矫形体操。10次后,加颈椎正骨推拿及颈保健功锻炼。治疗3次,开始改善。10次治疗后咳嗽停止,肺部湿性啰音明显减少。共治疗16次,治愈出院。观察半年,未再发生咯血。患者体会说,以往极易感冒,每次感冒均引起慢性咳嗽,常需1~3个月始愈。感冒反复发生,发生咯血比较频繁。自从作治脊疗法后(纠正T1、2),觉心胸舒适及宽畅,很少感冒。出院年半只发生2次,症状轻,未发生慢性咳嗽及咯血,只服普通感冒药(中成药),几日即愈。本例整脊疗法过程中,开始仍保持住院原服中西药物,不改用新药,至出院后停用一切药物。?支气管扩张症因治疗病例尚少,还有待继续探讨。
16
发表于 2005-4-19 08:48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颈性心律失常概述2004-2-21 
【临床表现】
  一、症状:心慌、头晕、头痛、失眠多梦、颈酸痛、僵硬、颈活动不灵及胸闷。发病者多为青壮年,女多于男。?二、体征:
  1?颈活动度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阴性,椎间孔压迫试验阴性,颈椎棘突有1~4个不等的偏移(或左或右),伴压痛或酸胀,颈项韧带可扪及条索状并有滑动感。胸椎上段亦可有偏移或稍后突(1~3个不等),亦可扪及结节和压痛点。?
  2?心脏听诊时,各瓣膜听诊区无病理性杂音。
  3?血液检查:血脂在正常范围内;血沉,抗“O”正常;血清钾、钠、钙均在正常范围;白血球总数不增高,白血球分类正常。
  4?心电图检查:ST—T广泛低平与倒置,ST段低于0?05mv。常伴有室性期前收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呈二联律、三联律,或有P—R间期缩短或延长,Q—T间期缩短或延长,单项出现多见。?
  5?脑血流图:显示血管紧张度增高(少有降低者),左右血流量不对称(超出正常范围)。?
  6?颈椎X线、CT或MRI检查:颈椎X线片示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等;YCJ或MRI片示: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黄韧带增厚等。
  7?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
  1?有心慌、气短、胸闷不适、失眠多梦、易惊醒等,伴头晕、头痛。?
  2?颈、肩、背部酸困痛不适,有时伴上肢或手指麻木。头颈活动受限,颈部旋转时头晕加重或出现恶心。
  3?颈部触诊有棘突偏歪,颈肌僵硬或颈、肩、背部软组织有压痛点或有条索物,以C2~C6两侧横突,肩部、肩胛骨或T1~T5两侧横突等处多见。症状随劳累与受凉而加重。
 ?4?颈椎X线片显示有上述的两项改变者。?
  5?心脏听诊无病理性杂音,但可听到心律异常。血液检查未发现异常现象。
  6?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图形而无器质性改变图形。
  7?脑血流图检查可发现血管紧张度增高。
  【治疗】
  一、针刀治疗 选取颈椎旁或肩、背部的软组织劳损变性点(如结节、条索、压痛点等)为针刀手术治疗点,行针刀切割、剥离松解术。在肩部压痛点处作针刀手术时,刀口线一定要达到肩胛骨冈上窝,避免刺入肺尖。患者会出现酸痛麻感,往往传导致左侧胸部。酸胀感越强,疗效越好。一般一次即有效,2~3次便治愈。
  二、手法治疗 根据触诊和X线片确定发病颈胸椎的部位和错位形式,然后采用相应的手法进行复位。如卧位成角定点旋转复位法,反向扳肩法,坐位膝顶法等,然后用逆搓手法捏脊**,使患者颈肩背部肌肉充分松弛。手法治疗每日或隔日一次。
  三、水针疗法 在颈肩背部软组织劳损点处(即针刀治疗点)术后注射1%利多卡因、维生素B12、**混合液1ml。
  四、理疗?根据发病情况,选用微波、短波、超声波、磁疗或红外线等局部治疗,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17
发表于 2005-4-19 08:49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颈性血压异常的治疗2004-2-21 
  一、针刀治疗 选定软组织粘连、挛缩、结症的地方作为针刀治疗点。行针刀切割剥离松解术。消除无菌性炎症,缓解炎性组织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同时,也为后续的手法复位创造条件。
  二、手法治疗 用手法纠正偏斜棘突,恢复后关节的正常关系。即使颈椎骨关节错位恢复正常,从而达到解除或减轻关节或变性软组织对交感神经纤维或颈脊神经的压迫和**,使颈段应力和血管神经应力恢复平衡,使血压降至正常。
  三、注射治疗?可用注射针刀或另选注射针头在病灶局部进行注射治疗。方药:红花2ml、复方丹参2ml、三磷酸腺苷20mg,康宁克通5mg混合液等,在椎间孔周围注射。
  四、牵引疗法?用枕颌布托牵引,重量5~8kg,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五、中药辨证施治
 ?(一)辩证分型:
  1?瘀结型:多在早期,有颈部不适、血压波动、眼蒙、眼胀、胸闷等症,诸症上午重下午轻。多伴食欲不振等,舌质淡或红、苔薄白,脉弦或涩。
  2?肝热型:颈部胀痛或困重,血压持续偏高,头痛,头晕,头胀,烦热,目赤,口苦干,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数有力。
  3?阴虚阳亢型:颈部疼痛或有灼热感,血压偏高,头晕眼花,头重脚轻,耳鸣,烦躁易怒,口干,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弦。?4?气阴两虚型:颈易累,血压偏低,少气懒言,心悸,口干,畏寒,肢冷,舌质淡,苔少或无,脉细弱。
  (二)方药?
  1?瘀结型:行气活血散结,用四逆散加郁金、七叶莲、丹参、赤芍等。
  2?肝热型:清热平肝,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3?阴虚阳亢型:滋阴潜阳,用安痛汤(白芍20~30g,七叶莲20~30g,龙骨20~30g,甘草15g)加七叶莲20g,牛膝15g,熟地12g,紫菀12g。
  4?气阴两亏型:益气养阴,用双黄麻汤(黄芪、黄精、升麻)加葛根、党参等。
  六、针灸、理疗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或行理疗,配合上述治疗。
18
发表于 2005-4-19 08:49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颈性血压异常的临床表现与诊断2004-2-21 
编辑导读 颈性血压异常指的是颈椎疾病导致的血压增高或降低,而增高为多见。这种血压异常临床上主要依据发病年龄。通常颈部症状在前、血压异常在后。双上肢血压坐卧位差别大,颈部X线片可发现异常。针刀配合牵引治疗有一定效果,但远期疗效以及诊断依具有待进一步观察 、充实和完善。?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极少数为青年。有以下临床表现:?
  一、颈部症状?颈部疼痛或仅有轻微酸胀感,或冷热异常感。活动时常有局部摩擦音。颈肌紧张,有时压痛明显。
  二、血压异常
  1?早期血压多呈波动,发作期常与颈部劳累损伤等因素有关。血压波动一般经2~3周后缓解;中后期呈持续性高血压或低血压。高血压为舒张压>12?67KPa或收缩压39岁以下>18?67KPa,40~49岁>20KPa,50~59岁>21?33KPa,60岁以上>22?67KPa;低血压为舒张压<8KPa,收缩压<12KPa。
  2?患者无高血压病家族史。排除肾实质性、肾血管性高血压,排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主动脉收缩狭窄等引发的继发性高血压。本病与高血压的时间关系是:颈椎病在前,患高血压在后。
  3?血压异常表现:在双侧上肢,血压与卧位时血压差别较大,通常大于1.33KPa以上。血压异常的早期,有时并无其它全身症状出现。中后期多伴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严重时,由于交感神经的痉挛,可致血管收缩,使椎动脉供血受阻,引起脑与脊髓缺血,最终出现相应症状。
  三、其它症状
  1?视力障碍:患者自觉视物不清,眼胀、眼疲劳,不能长时间看书报,眼干涩、视力减退,出现假性近视、复视,流泪、畏光等。
 ?2?自觉发热,皮肤发红,排汗异常,面部交替性苍白或发赤,有时出现长时期低热或肢体发凉、怕冷、麻木。
  3?说话无力,声音低下或声音嘶哑,有时失语。咽部常有异物感。
 ?4?心悸、心律紊乱、心动过速或过缓,有时胸闷,胸前压痛。胃肠蠕动增加或嗳气等。
  5?中后期多伴有眩晕、头痛、耳鸣,甚者出现顽固性失眠、多虑,记忆力减退,抑郁或焦虑,霍纳氏征阳性,严重者出现偏瘫等。
  【诊断】
  1?颈部检查:可有颈部活动障碍,颈肌紧张、压痛或不痛,或皮肤温度降低,触棘突或横突有偏移等。颈部X线片检查多有异常表现,如:椎体骨赘、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退变硬化、生理曲度变直、双边征、俯旋位椎体后关节成角、椎体后缘增生等。
  2?其它检查:心电图、眼底、尿、血象等检查在中后期可有异常改变。
  3?诊断要点:
  (1)多数中年以上患者感颈部不适或有冷热感,或活动障碍或活动时有摩擦音,颈部检查有异常征象。
  (2)血压异常,多与颈部症状有关,发作1~3周后缓解。两侧上肢血压在坐、卧位时差别大,一般大于3.3KPa以上。
  (3)伴有视力障碍,心悸,咽部异物感,排汗异常,失眠多梦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4)X线片检查:颈椎有异常发现。
  (5)其它检查:晚期可有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心肌损害,蛋白尿等发现。?
  (6)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血压异常。
  【鉴别诊断】
  一、原发性高血压:原因未明,常有遗传性,降压药物有一定效果,无颈部症状与体征或发作时与颈部症状无明显关系。
  二、肾性高血压:青年多见,常有肾脏病史,尿检查异常,症状较少,肢体湿冷,无颈部症状与体征。?
  三、特发性起立性低血压:具有大小便失禁、阳痿、无汗、起立性低血压四大主症;有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肌张力增强,走路呈“慌张步态”。无颈部症状与体征。
19
发表于 2005-4-19 08:50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颈性血压异常的病因病理2004-2-21 
【病因病理】?
  发病原理还不完全清楚,初步认为是颈椎外伤、劳损、感受风寒湿邪、退变等原因,使颈椎间组织失稳或错位,使组织松弛、痉挛、结疤粘连或产生无菌性炎症,而这些改变将直接或间接**颈交感神经、椎动脉而引起脑内缺血、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最后导致中枢性血压异常。
  血管运动中枢的低级部位在延髓网状结构,较高级的中枢在丘脑下部,更高级的中枢在大脑皮质的边缘叶,即新皮质。颈上交感神经节附着于C1~3或C2~4横突的前方。当C1~4关节错位使横突发生位移时,或因错位损伤而引起无菌性炎症时,均能引起交感节后纤维兴奋性改变,而导致脑血管发生痉挛。若此种**持续存在,将继续影响脑血管舒缩中枢的功能而发展为全身性小动脉痉挛,最终使血压持续升高。据Llush氏报告,对未麻醉的小羊颈交感神经作超限**,可致脑血流量减少,最大可达55%。另方面,颈上、颈中及颈下交感神经节发出的心支可参与形成心深丛及心浅丛,分布于窦房结及房室结,并随冠状动脉分布至心肌,故颈椎错位尤其是上颈段对颈交感神经的机械性**可加速交感神经兴奋而出现心悸、心跳及冠状动脉舒张。同时,颈内动脉神经与椎动脉神经兴奋性也增高,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增强,血管口径缩小,血流阻力增大,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颈交感神经节有纤维到达心脏,形成心浅丛和心深丛,分布到窦房结、冠状动脉等,并随冠状动脉的分支至心肌。故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心跳加快,冠状动脉舒张,血压升高。相反,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血流障碍,可使脑缺血,最终影响丘脑下部的前部舒血管中枢与延髓内侧的减压区,并导致低血压。由于血流的影响,右心室充盈量减低,心排出量减少,从而出现低血压。据资料分析,脑内舒血管中枢的{MOD}血管口径比缩血管中枢的为大,且在**反应方面,后者比前者敏感。所以,临床中高血压发生率比低血压发生率高。
  如颈椎损伤发生在下颈段,可引起上肢交感神经与血管功能障碍,继而导致外周性血压异常。因颈动脉窦位于C6横突前方,当中下段(4~6)颈椎错位时,或横突发生位移或钩椎关节发生错位时,皆可**颈动脉窦而使血压发生波动。常见的情况是,血压突然升高,而后多为低血压。患者多伴头昏或眩晕,颈部有僵痛感,肩背部沉重不适。若颈胸椎多关节错位,则伴发胸闷气短或心律不齐。
  颈交感神经与躯体神经受大脑皮层调节。颈椎病理**经交感神经传入纤维与躯体神经的感觉纤维传达到大脑,再由大脑皮层细胞发出信号,通过视丘中下部,中脑被盖,红核及下方的网状结构而到达相应脊髓阶段的侧角细胞。侧角细胞发出节前纤维到颈交感神经进行交换,然后发出节后纤维到达效应器官。
20
发表于 2005-4-19 08:50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胸痛胸闷症2004-2-21 
  【定义】
  颈、胸椎病变可引起胸痛、胸闷,此症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常呈阵发性灼痛和刺痛,疼痛多于转头、转身时加剧。中医称为“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
  中医认为,胸为人体阳气聚会的地方,内藏心、肺二脏。当胸阳不足,痰浊、饮邪乘虚上犯,留滞胸中,使胸部阳气运行不通畅;或心阳气虚,运行血脉之力不够,心血瘀阻时,即可发生胸痛、胸闷。
  【病因病理】
  (一)由于颈椎的外伤、劳损及退变造成颈部的交感神经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或压迫而出现胸痛、胸闷症状。?(二)胸椎小关节紊乱后,可**肋间神经感觉纤维,脊髓后根传入纤维,支配心脏及主动脉的感觉纤维,支配气管与支气管及食管的迷走神经的感觉纤维,或膈神经的感觉纤维等,均可引起胸痛、胸闷。
  【临床表现】
  (一)胸痛:常呈阵发性灼痛和刺痛,并与转头与翻身有直接关系。当变换**时,可使疼痛加剧。?
  (二)胸闷:胸部有束带感,气不够用,喜长叹气,常常因为胸闷、呼吸困难而不能平卧,与颈、胸部病变程度一致。  (三)颈、胸椎部疼痛,有时伴有上肢与肋间部放射痛或上肢麻木、酸胀无力,或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如心烦意乱,心慌,心律失常,心绞痛,头晕,失眠,健忘等)。?
  在临床上可引起胸痛、胸闷的疾病很多。胸壁病变及胸腔脏器病变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但根据病史及体征不难鉴别。颈胸椎病变引起的胸痛、胸闷有自己的特点,根据颈胸部症状及详细认真的体格检查,结合X线片或其他特殊检查,不难做出诊断。必要时,请内科进一步详细检查,以排除胸腔脏器病变。
  【脊检所见】
  颈、胸椎小关节错位,棘突偏歪,棘上韧带剥离,棘突上、间及椎旁压痛及剥离。
  【治疗】
  针对病因采取手法复位错位之小关节,纠正偏歪的棘突,恢复脊柱的内外平衡,解除交感神经及脊神经的**或压迫,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配穴治疗:在颈、胸椎两侧用按、揉、扌衮法松解棘突两旁痉挛的肌肉。重点在风池、大椎、心俞、肺俞。对于上肢有麻木、胀痛者,要同时治疗。?
21
发表于 2005-4-19 08:51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针刀治疗急性胃肠炎2004-2-21 
  西医治疗
  (一)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吐泻重者可暂时禁食。?
  (二)对症治疗:腹痛剧烈者,可肌注阿托品0.5~1mg;脱水明显者,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酸中毒者,应给碱性液体。
  (三)抗菌药物:黄连素片0.2~0.3,一天3次口服。复方新诺明片10,一天2次口服。氟哌酸胶囊0.4,一天3次口服。庆大霉素、土霉素等均可选用。?
  中医治疗
  (一)中药:藿香、黄芩、姜半夏各9g,葛根、黄连、厚朴各6g,六一散15g,煎服。
  (二)针灸:可针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曲池。
  【病案举隅】
  患者郝××,女,33岁,工人。主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一天,于1998年11月2日来诊。查T:38℃,P:83次/分,BP:108/66mmHg,急性病容,脱水貌。上腹、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诊为急性肠胃炎,在脊柱T11、T12旁开15寸处行针刀治疗,当即腹痛消失,精神好转。输液1天,痊愈。
  【按语】
  急性肠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以消化道表现为主。治疗原则是消炎止痛、纠正脱水。在止痛上用一般解痉剂奏效慢,但有不同程度的作用。用针刀在脊柱区内治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且无任何副作用。
22
发表于 2005-4-19 08:52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脊柱调衡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2004-2-21 
  【诊断和检查】 临床表现:上腹长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与季节、过劳、饮食失调有关;伴嗳气、反酸和其他消化不良症状;有局限性压痛及其它,全身症状;体重减轻,乏力,便秘或黑便等。?
  按脊椎综合症的检查进行三步定位诊断:常见T5~8受损。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检查。胃液分析。?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者为治脊疗法适应者。
  【治疗方法】
  1?正骨推拿纠正T5~8错位,每周1~3次。前后滑脱式错位加牵抖冲压法。
  2?水针治疗椎旁软组织劳损点(棘上韧带、多裂肌、最长肌为重点,通常在疼痛减轻后开始(3~5次后)与正骨推拿结合进行。?
  3?红光照射胸椎部,每日1次,每次15分钟,至疼痛消除后停止(10~20次)。?
  4?体疗:恢复期进行。①注意劳动姿势;②加强背肌锻炼;③练习内养功或新气功的慢步行进;④单杠悬吊练习。?本法对胃下垂亦有较好疗效。
  【病案举隅】欧××,男,34岁。1970年开始出现呕吐,每日1~4次。1975年胃脘痛发作并反酸。1976年经胃镜检查为胃窦炎、糜烂性胃炎,胃小弯有绿豆大溃疡。1977年3月胃镜检查,原溃疡已愈,但出现幽门前部溃疡,黄豆大;6月胃镜复查,幽门前溃疡扩大1cm多;7月底再复查,仍无好转,住院时用中西药物治疗100天,无效而出院,拟天气转凉后作手术治疗。同年8月在门诊接受治脊疗法。触诊:胸椎棘突6右7左8右偏歪伴压痛明显,背部软组织劳损广泛,第8胸椎旁有过敏区。治疗中停服药物,作1次治疗后,夜间胃痛明显减轻,从不能入睡至能睡4小时。3次治疗后疼痛反酸基本消除,食欲明显改善,共治疗8次,症状完全消失,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停止治脊疗法,嘱其复查胃镜;但因本人顾虑溃疡恶变而未查,仍于同年10月7日作胃次全切除术,术中发现幽门前上方有一白色疤痕,可触及疤痕块。病理报告:胃幽门前组织改变符合已愈合的溃疡。本例说明通过治脊疗法已将溃疡治愈。?
  阮××,女,35岁,工人。上腹隐痛年余,伴嗳气、反酸,药物治疗无效,经纤维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一0.8×0.6cm溃疡,在球后壁见一0.6×0.4cm溃疡,其周边充血,水肿,底部有白苔覆盖,胃窦部大弯侧见糜烂面,充血,略凹陷。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性活动性溃疡合并胃窦部糜烂性炎症。体查:剑突下压痛明显,触诊T5~7棘突向右偏歪,X线正位胸椎片示胸椎轻度侧弯,余无特殊。应用脊椎调衡疗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治疗3次,每日发作频度明显减少,痛感减轻,7次后疼痛及反酸嗳气消除。治疗20次后,复查纤维胃镜,见十二指肠球腔扩张度好,溃疡已愈,未见粘膜充血现象。胃窦粘膜已无糜烂,但仍有小片状充血。患者为巩固疗效,虽已无症状,仍要求延长治疗10次。停止治疗后,复查X线胸椎片:侧弯已纠正。随访1年无复发。
23
发表于 2005-4-19 08:52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结肠功能紊乱症2004-2-21 
  【临床表现】 结肠功能紊乱分为运动性及分泌性两大类。运动性(痉挛性)肠功能紊乱有腹部绞痛发作,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腹泻或便秘,腹泻时大便可有粘液,无脓血,便秘时呈栗形干粪。分泌性(粘液性)肠功能紊乱亦有便前腹痛、腹胀等不适,大便呈粘冻状,无脓血。肠功能紊乱,大便检验无脓细胞及血液。查体除腹部可扪及肠形或有压痛外,无其他阳性体征。纤维肠镜可见肠粘膜轻度充血或有激惹现象。应排除肠癌、痢疾、结肠憩室及血吸虫等器质性病变。
  【作用机制】 捏脊疗法及腹部多种理疗均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易巩固。从解剖学看,小肠由第5~10胸交感神经节支配,其纤维亦由内脏大神经至腹腔节、围绕肠系膜上丛。节后纤维布于肠壁。小肠的副交感神经起于延髓内迷走神经背核。交感神经兴奋时,肠蠕动过缓,可出现便秘。副交感神经兴奋(或交感神经抑制)时,肠蠕动增强。内脏小神经起于第10~11胸交感节,穿膈脚而终于腹腔节。内脏最小神经起于第12胸交感节。肠系膜下神经丛分布于结肠及直肠。
  根据脊椎病因学理论诊治本症,脊椎损害多发生于T9~L2椎间关节,棘突触诊有偏歪,椎旁伴轻度压痛。椎旁软组织、棘上韧带、最长肌、多裂肌附着点有摩擦音,胸椎X线片可见椎间关节排列紊乱,左右不对称,较重者有侧弯表现。慢性病程长者或中年以上患者有骨质增生。由于椎关节失稳,在姿势不良,过度疲劳,受寒或失眠烦躁等诱因作用下致胸椎错位,因而损害胸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或抑制都可导致发病。从生理病理方面分析,一个自主效应器被去除神经后,它将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越来越高,称为去神经敏感性。
椎关节错位,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受到严重压迫,神经功能低下,肠壁细胞处于类去神经的过敏状态,对许多正常食物或某些**性食物显示过敏现象而致肠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状态)。脊柱调衡疗法去除神经的压迫原,消除无菌性炎症,使肠功能恢复正常,使脊椎功能稳定,疾病不再复发。?
  【治疗方法】 同消化性溃疡。理疗可根据分类选择:痉挛性肠功能紊乱可用短波透热或磁疗。粘液性肠功能紊乱可用针灸、超声波等。
  【病案举隅】 李××,男,56岁,患多种内脏病,肠功能紊乱14年,多次住院未能治愈,腹胀腹痛,溏便或水泻,大便3~8次/日,食欲差,全身倦怠,大便检查除有粘液外,未发现异常。触诊T9~11棘突偏歪,伴压痛,有多处劳损点。经脊柱调衡疗法治疗,1次即改善,7次腹胀痛消除,大便恢复正常。全身情况改善,恢复正常工作,随访7年无复发。
24
发表于 2005-4-19 08:52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慢性消化不良2004-2-21 
  慢性消化不良多为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亦可由急性胃肠炎发展而来。慢性胃炎大多数是病因未明的。主要表现为食欲差,时有上腹部或脐区不适,有时腹部有饱满感,嗳气,重症者伴有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消瘦,贫血。发生于儿童则发育迟缓,体重及身高比同年儿童相差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重症者厚腻。体查可有上腹部压痛,为弥散性,亦有压痛较轻者。胃肠钡餐检查除有功能性的改变外,多无病理性表现。重症者可见胃粘膜皱襞粗大或有萎缩现象。化验室检查,胃液为低酸或无酸,但多数无明显改变,有时反而增高。若为萎缩性胃炎,则游离酸减少或缺乏,组织胺注射试验亦不增多。空腹胃液检查,常可发现有粘液、上皮细胞、白细胞及细菌等。?
  【作用机制】消化不良是整个消化系统功能减退的表现,按脊椎病因学观点,应对颈椎(膈神经、椎动脉)、胸椎(T5~12)作全面检查。其发病脊椎所损害的交感阶段不同,将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全身乏力,头晕,以恶心为主的厌食,多由中上段颈椎错位引起;上腹饱胀,嗳气而食量减少者,多见于T5~7椎损害;以脐区不适,便秘或腹泻为主者,多见于T8~L2之间损害,不少儿童由于游戏、外伤而引起胸、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而反复出现消化不良,影响发育,以致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头昏,面色苍白,全身乏力。以往用捏脊治疗有较好疗效,但捏脊疗法为常规法,治疗无重点。脊椎调衡疗法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为基础,重视脊柱力学的作用,通过正骨推拿纠正错位椎关节,使交感神经受损害的骨性压迫消除后,胃肠功能可迅速恢复正常。水针治疗可改善椎旁软组织劳损。纠正姿势不良,加强背肌锻炼,可使脊椎完全康复。因此,脊椎调衡疗法不是对症治疗,而是对因治疗,能使消化不良达到治愈的目的。
  【治疗方法】
  1?根据脊椎病三步定位诊断以检查病椎阶段并进行正骨推拿。重症患者加用捏脊术和腹部**术。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轻者症状消除后即可停止治疗)。
  2?在患椎部以红光照射或热敷,对重症者加腹部热敷或用短波透热,选微温量,每次治疗15分钟,每日1次,15次为一个疗程。
  3?症状减轻后,开始以水针治疗劳损点,用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ml与10%葡萄糖10ml混合后于患椎有关的软组织劳损点注射,每点6ml。隔日1次,按病情需要决定治疗次数。
  4?有脊柱侧弯者可在恢复期练习矫形体操,无脊柱侧弯者,坚持练颈保健功1~2年。
25
发表于 2005-4-19 08:53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源于脊柱的慢性胆囊炎2004-2-20 
?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90%合并胆结石。本病有时是急性胆囊

炎的遗患,但大多数既往无急性发作史。反复轻微的胆囊管阻塞可产生间歇性胆绞痛并引起

炎症,久之将有疤痕形成,此为本病的特点。?〖HT4”SS〗【应用解剖与生理】?〖HT〗
(一)胆囊:胆囊是胆道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上面借结缔组织与肝

相连,其形如梨状,长6~8cm,可分为底、体、颈三部。胆囊底靠近腹前壁,突出于肝下缘1

~2cm,其体表投影相当于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的相交点(或与第九肋软骨之相交点)。患胆囊

炎时,该处可触及并有明显压痛。胆囊底延续下来为胆囊体,而胆囊颈较细,是胆囊体的延

续部分。胆囊颈再延续为胆囊管,胆囊管以锐角与肝总管相汇合而形成胆总管。胆总管与胰

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在开口处有环形肌围绕,称奥狄氏括约肌(Oddis)。该肌有

控制管口的开闭作用,从而调节胆汁与胰液向小肠内排出。?
胆汁的形成开始于毛细胆管的微绒毛膜,而毛细胆管是由两个相邻肝细胞的细胞膜所形成。

这些小管的膜含有四个离子输送系统——结合的胆盐,各种有机的阴离子(如结合胆红素),

无机的阳离子(如钠离子)等,水则随着这些溶液所产生的渗透梯度而移动。胆囊的主要功能

是储存和浓缩胆汁。一个人每天胆汁总流量为600~1200ml,其中胆盐的分泌占1/3。毛细血

管分泌的氯化钠占1/3,胆管的细胞分泌氯化钠和碳酸氢钠占1/3。当人在空腹时,奥狄氏括

约肌保持紧张而呈关闭状态,胆汁流出量的绝大部分经过胆囊管而进入胆囊。在胆囊里,钠

、氯化物,碳酸氢盐按照电位梯度主动吸收,水则随渗透梯度而重吸收,故胆汁在胆囊里浓

缩。此过程使胆汁可浓缩到50ml,平均固体成份从3%增至16%,pH值从7?6减至6?5。总之

,调节胆流的因素有肝脏肝细胞的分泌、胆囊浓缩、奥狄氏括约肌的开闭等。?
(二)胆囊的神经支配:受植物性神经支配,其交感神经来自腹腔神经丛的次级丛——肝丛,

随肝动脉行走而分布于胆总管及胆囊。它的节前纤维来自胸7~9脊髓阶段的侧角,交感神经

兴奋是抑制胆囊平滑肌的收缩;其迷走神经是来自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随迷走神经及其分

支——肝支至胆囊、胆总管。在其壁内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发出的节后纤维至胆囊的平滑肌

。迷走神经兴奋可使胆囊平滑肌收缩。?〖HT4”SS〗【病因病理】?〖HT〗
本病多因饮食失调,情志抑郁以及外邪入侵而引起。肝胆之气郁结,可发生胆绞痛;湿热内

蕴,可发生黄疸。?慢性胆囊炎除少数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外,大多数有胆结石,这主要

是由于胆固醇代谢紊乱而引起的胆囊病变。胆汁中有结合的胆盐,而胆盐是由胆固醇形成的

类固醇分子。开始时肝细胞产生胆盐酸和去氧胆酸盐,在进入胆汁前,它们与甘氨酸或牛磺

氨酸结合,从而增强其水溶性,因此,胆汁中,胆酸盐占40%,去氧胆酸盐占40%,尚有20%

是去氧胆酸盐(肠内细菌改变胆汁后形成)。胆汁中另外一些固体成份是卵磷脂、胆固醇,故

而胆盐、卵磷脂、胆固醇组成胆汁中的固体成份的90%,另10%是胆红素、脂肪酸、无机盐等

。而在胆囊中的胆汁,仅有10%是固体成份。胆固醇是不溶性的,它要在胆盐微胶粒内被输

送,而卵磷脂结合进胆盐微胶粒内以后,提高了它携带胆固醇的能力。当胆盐加卵磷脂的克

分子百分率比胆固醇克分子百分率小于10时,胆汁中胆固醇呈过饱和,因而胆固醇易于沉积

下来形成结石。感染在结石的形成上起一定作用,那是因为炎症损伤可造成蛋白残渣成为结

石的核心,由此开始各种盐类的沉积,从而形成胆结石。损伤又改变了正常粘膜的机能,并

引起胆盐及卵磷脂的再吸收。其次,胆盐的酸结合(由于粪链球菌所引起)可导致胆酸的沉淀

或吸收,因而降低了胆固醇在胆汁中的溶解度。?
情志抑郁,思虑过度而辗转反侧,一方面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另一方面也造成胸椎小关节

发生错位,从而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造成奥狄氏括约肌及胆囊管痉挛,使胆汁不易排出

,从而造成胆汁瘀滞,胆汁浓缩或成份改变而形成结石。胆囊壁受到**后可致胆壁增厚,

或萎缩,或疤痕形成。
26
发表于 2005-4-19 08:54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源于脊柱病的慢性胃炎2004-2-20 
  慢性胃炎系指脊柱原因所致的慢性胃粘膜的炎性变化。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气机作用,而气机的调畅,有赖于肝的正常疏泄功能及胃阳的温煦推动作用。如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则会出现肝气犯胃的病理变化;如肾阳不足,则会出现脾胃阳虚的病理变化。因此,脾胃与肝肾是有密切关系的。?
【病因病理】
  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可影响胃的功能,可能与发病有关。下列因素可能为其致病原因。?
迷走神经在腹部的分支主要由迷走神经背核发生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和终于孤束核的内脏感觉纤维组成。迷走神经前后干均分出若干胃支,在胃的前、后壁形成胃前、后丛,进入胃壁,管理胃壁的运动、分泌和感觉。若脊柱病变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使胃酸分泌减少,则在胃酸缺乏的情况下,细菌容易在胃内繁殖而引起胃炎。?
  脊柱小关节错位可**或压迫交感神经而使胃肠蠕动减弱,血管收缩,胃壁组织缺氧,营养发生障碍,结果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
(一)本病病程缓慢,可长期反复发作。临床表现颇不规则且无典型症状。多数患者有中上腹部饱闷感或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的轻重有时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不一致,但往往与脊柱病变一致。临床上可根据胃镜检查做出诊断。?
(二)颈部不适,疼痛、僵硬及双上肢的麻木、疼痛,胸背部疼痛,胸闷等症状。?
【脊检所见】
  在颈椎或胸椎5~12处可有棘突偏歪,棘上韧带剥离,压痛以及椎旁压痛。?
【治疗】
  对于脊柱病变引起的慢性胃炎,若不去除病因,单纯用内科方法治疗,则效果往往不明显。必须针对病因,首先纠正错位之关节,以解除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压迫和**,然后配合其它疗法,才能最终解除临床症状。此病多由胸椎小关节错位引起,但也有为颈椎病引起者,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当然,慢性胃炎还有其他病因,如长期服用胃**药,鼻、口、咽喉部位的慢性感染灶的细菌或其毒素入胃,营养缺乏等。?
  配穴治疗:取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穴,行按、摩、揉法。背部从脊柱两侧沿膀胱经至三焦俞用扌衮、按、推法治疗。重点在肝俞、脾俞、胃俞及肾俞。?
27
发表于 2005-4-19 08:54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2004-2-20 
【临床表现】?
(一)腹泻:在此主要叙述功能性腹泻。?
1?症状:大便稀薄,呈糊状,或水状,有时可能有少量粘液,1日5~10次,臭味较大。伴随症状有:轻度腹痛或不适感,或坠胀感,病程长,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乏力,睡眠不佳,应用各种药物及方法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2?体征:可触到腰椎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偏歪,骶髂关节有错位,梨状肌有肿胀,压痛等,大便镜检及培养无阳性发现。乙状结肠镜检可发现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或增厚,且较脆,易于出血或表面有浅溃疡,边缘不甚整齐。钡剂灌肠X线检查,结肠呈不规则的痉挛,结肠袋消失呈直管状。拍摄腰椎X线正侧位片及骨盆平片,可发现腰椎后关节1~5个不等的模糊,双侧骶髂关节腔宽窄不一,患侧腔的周缘密度增高,双侧髂后下棘下缘不等高。肠电图检查显示波幅高,频率快。?
(二)便秘:在此叙述功能性便秘。患者以往的大便频率正常,而近来饮食习惯并无改变,却出现持续性或顽固性便秘。?
1?症状:排便困难,粪便呈“羊屎”状或成条但干硬,排便无一定规律,3~7天一次。伴随症状有:腹胀或轻痛,主要在左下腹部,有时有里急后重,欲便不畅。食欲不振、恶心、口苦、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精神萎靡。?
2?体征:检查时阳性体征较少,一般可有腰椎棘突不同程度的偏移,骶髂关节有错位,梨状肌有深压痛;有时可能在左下腹扪到无痛性粪块,可感知粪便的形态、大小、坚度度。结肠性便秘:粪便粒小,似羊粪;直肠性便秘、粪便多呈大块状。直肠指检:对直肠性便秘者可见多而坚硬的粪块在直肠内。乙状直肠镜检既可证实直肠指检的发现,又可窥视到直肠及乙状结肠的粘膜状况,对确诊有帮助。?
3?其它检查:①X线腰椎正侧位片及骨盆平片有助于阳性体征的诊断(与腹泻同)。②口服钡餐检查,可了解胃肠运动机能,是明确胃肠道动态的最可靠的诊断步骤之一。③骨炭试验:口服3~6g骨炭粉,48小时内粪便尚无黑色者,可确诊为便秘。④肠电图检查:波幅低,频率慢。
28
发表于 2005-4-19 08:55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II型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2004-2-20 
编辑导读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内科疾病。在治疗上传统方法是应用中、西药物。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是治疗学上的重大突破。由于这种新疗法起步时间不长,积累的临床资料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就现有的有限临床病例看,针刀对脊柱源性糖尿病有一定效果,对非脊柱源性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还需观察。远期疗效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诊断】?
1?多尿、多饮、多食、全身乏力、消瘦。?
2?血糖升高、尿糖阳性。?
3?根据症状和化验结果确定为Ⅱ型糖尿病。?
4?在T??5~10?段可发现软组织有异常改变及压痛,或椎间关节移位等。?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以T5~10?(一般T6~8多见)周围软组织异常改变或压痛的地方为针刀治疗点,或在胸椎两侧及棘突处行针刀切割分离,以将粘连、挛缩或结节等松解,从而以消除静态残余张力,恢复生物力学平衡。每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二、手法治疗?
针刀手术后,用龙层花压整脊手法纠正椎间关节移位。以T??5~8?为重点进行调节整复,亦可对全脊椎同时进行整复。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手法和针刀治疗同步进行。在第一疗程中,继续应用原降糖药物。尿糖多在治疗2~5次后开始好转或转阴,此时暂不停用药物,待血糖恢复正常后,才开始逐渐减药而至停用药物。?
三、牵引治疗
可配合牵引治疗,按体重选择牵引力,约为体重的1/2~2/3。可变换下肢,左、右交替牵引。3次后可持续牵引,时间:8分钟,隔日1次。?四、注射治疗?
用胎盘注射液或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在患椎椎旁两侧的病灶反应点各注射2~3ml。倾、仰或错位者,选棘突间注射与针刀和牵引配合使用。隔日1次。每疗程约8次。?
五、饮食疗法?
在第一疗程仍按原要求治疗,在血糖正常后可逐步放松,增加食量,但仍应注意适当减少糖的摄入量。?
六、康复锻炼?
悬吊摆动及仰卧挺胸是康复期锻炼的主要方法;亦可选用慢步行走,打太极拳等健康法;或选游泳、爬山、背向步行等,但不宜跑跳及参加球类运动。?
[病案举隅]
赵××,女,56岁,农民。主诉: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三年,于1997年9月17日就诊。发病后在当地检查,确诊为糖尿病。经服降糖中、西药物,病情稳定。停药后,病情复发。患者不能坚持服药,致病情经常反复。经人介绍,要求针刀治疗。查:胸椎5~10有压痛及硬结,自述有外伤史。行脊柱区针刀治疗2次后查血糖尿糖:均正常。停服降糖药物后又行针刀治疗,配合手法**,一个月后,各项化验未见异常。三个月后随访,临床症状消失,化验仍在正常范围。?
?
29
发表于 2005-4-19 08:56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Ⅱ型糖尿病?2004-2-20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以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局部解剖】?
  胰腺的交感神经发自T6~10?脊髓侧角,经腹腔丛,在脾旁分为胃十二指肠支和胰十二指肠支,支配胰腺血管。兴奋时,引起血管收缩及抑制腺体分泌。其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背核,经腹腔丛分为脾及胃十二指肠支,在内脏附近为终末节,支配腺体。兴奋时,使分泌增加,使血管舒张。?
【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多食、过度肥胖及精神**有关。这可能是因为过食、肥胖、血脂过高、血液粘度大、血管硬化,加上精神因素引起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胰腺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此外,这部分病人身体偏重,年龄偏大,运动量相对减少,也是其血糖利用率相对下降,血糖升高的原因。因此,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饮食摄入量,减轻体重,降低血脂,增加活动量及服用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为***。其疗效是肯定的。保持精神愉快,也是治疗该病不能忽视的因素。糖尿病的病因学说很多,其病理比较复杂,国内外学者已作了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已较明确;但是,临床上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经各种降糖药甚至较大剂量胰岛素治疗,其疗效仍不尽人意,血糖、尿糖化验仍居高不下。究其原因,这部分患者为Ⅱ型糖尿病,该型糖尿病的病因大多与胸椎5~10损害后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其致病机理:一是由于脊椎的损害(这里主要是脊椎椎间关节错位、偏歪、仰旋、侧弯以及椎旁软组织损害或变性),造成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以及节前纤维受到牵拉**,使其兴奋性增高,使胰岛素分泌不足;二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胰腺分泌功能下降;三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交感——肾上腺功能亦增强,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肝糖元分解而血糖升高。以上机理说明:脊椎损害引发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是该型糖尿病发病和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致胰岛素分泌紊乱。?
【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症,出现全身乏力、消瘦、易感染等现象;重症糖尿病可并发多系统脏器的损害,引起心、脑、肾、神经、肝胆、胃肠、生殖器官、皮肤、骨骼及肌肉等发生病变;晚期可引起酮症酸中毒昏迷或非酮症酸中毒而危及生命。?
【诊断】?
1?多尿、多饮、多食、全身乏力、消瘦。?
2?血糖升高、尿糖阳性。?
3?根据症状和化验结果确定为Ⅱ型糖尿病。?
4?在T??5~10?段可发现软组织有异常改变及压痛,或椎间关节移位等。?
30
发表于 2005-4-19 08:56 | 只看该作者

脊柱相关疾病专题

甲状腺机能亢进2004-2-20 
  甲状腺机能亢进是内分泌疾病中的常见病,系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病理解剖上呈弥漫性、结节性及混合性甲状腺肿,病理生理则以氧化过程加速、代谢率增高为基本病变。临床上有甲状腺肿大、心动过速、神经过敏及体重减轻等特征。祖国医学称为“瘿病”,并将此病归于肝病范围。因为肝具有升发透泄全身气机的生理功能。如果肝有病变,肝气郁结,日久则可化火,火则伤阴,因而导致肝阴不足。而阴虚又可导致肝阳上亢,而出现性情急躁,心慌失眠等症状。
【病因病理】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机能亢进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以下两种学说。?
(一)促甲状腺激素(TSH)过多学说:认为由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垂体-甲状腺轴失常引起。给豚鼠注射垂体粗浸出液可引起突眼和甲状腺机能亢进。临床上观察到各种精神**(悲伤、愤怒、惊吓、恐惧等)也可诱发本病,提示各种不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而引起本病。?
(二)长效甲状腺**素(LATS)学说:有人报道,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血浆里有一种使豚鼠甲状腺释放甲状腺素的物质。因它的作用缓慢而持久,故称长效甲状腺**素(long acting thyroid stimulator,简称LATS)。在本症中,有60%~70%患者可测得此物质,而在正常人则很少发现。LATS是7S?γ球蛋白,是属于G类的免疫球蛋白,来自病人的淋巴细胞。它若与含有G类免疫球蛋白抗体的血清一同孵育,其活性可被中和;若与甲状腺细胞微粒体一同孵育,其活性则被吸收,这表明LATS与甲状腺细胞某一成分之间存在着免疫反应。已知LATS能促使动物和人的甲状腺释放甲状腺素,且能激发甲状腺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如碘的吸收,糖的氧化,磷脂的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甲状腺腺泡的增生等。因此,认为本病系自体免疫反应引起,但此种自体免疫发生的原因,至今尚未明了。至于LATS与突眼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LATS学说虽使本病病因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不能解释精神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更不能说明与突眼发生的相互关系。颈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为何颈椎病能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解剖学上难以解释,可能还是与交感神经和血管因素有关,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表现】?
  患者以女性为多,男女之比约为1∶4,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多见。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不能确定何时发病;少数起病较骤,常在精神**后发生。病情轻重不一,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在早期及轻症期或儿童和老年患者,本病常不典型。这些患者或以一二个系统的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或者症状、体征轻微,酷似神经衰弱。除颈椎病症状以外,尚有以下各系统症状。?
(一)神经系统:多数患者表现神经过敏,多言,多虑,失眠,易激动,思想不集中,性情急躁,严重者可见亚躁狂症,呓语,双手平行伸出时常现细微震颤,平时无意义动作增多。?
(二)高代谢率表现:病员畏热,皮肤温暖多汗,尤以手脚为甚,面、颈部及胸部皮肤微红润,胃纳明显亢进而体重锐减,易疲乏,工作效率低。除危象期外,体温多数正常或偏高(低热)。?
(三)甲状腺征象:不少患者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诉。腺体常弥漫性肿大,呈对称性,质柔软,吞咽时随舌咽上下移动。由于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可在左右叶上下部闻及杂音和扪及震颤,尤以腺上部多见。?
(四)突眼症:一般为双侧突眼或双突时一侧较为显著;有时单侧突眼
或一眼先突出,另一眼后突。?
(五)心血管系统:多数病员诉心悸、胸闷、运动时易气促,脉率加速;重病者可有严重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表现。?
(六)胃肠系统:胃纳亢进,易饥饿;少数为顽固性腹泻或大便次数增多。便呈糊状,含不消化食物,系由蠕动亢进,吸收不良所致。?
(七)生殖系统:女性早期经少,周期延长,继以闭经,但仍能生育。一般于治疗后可完全恢复。?
(八)皮肤表现:个别病者可出现局限性粘液性水肿,常见于小腿胫前下段,偶可延伸至足背与膝部。皮肤变厚、变韧,初起时呈暗红色皮损,以后有广泛的大小不同的片状结节。个别病者皮肤划痕试验可呈阳性【脊检所见】
?  颈椎棘突偏歪,偏歪之棘上、棘旁压痛,棘上韧带剥离。?
【治疗】?
  先以手法定点旋转复位错位之小关节,然后进行软组织松解,对风池、大椎、内关、外关、合谷及上胸段采用揉、按、衮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0 03:3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